教学课后反思

更新时间:2022-12-24 14:07:18
  • 相关推荐
教学课后反思1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指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课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课后反思1

  《土壤中有什么》这节课的内容很多,主要分五个部分:观察新鲜的土壤、观察干燥的土壤、研究土壤的沉积实验、燃烧土壤、了解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内容相当多,所以进行简单的引入后可以直奔主题了。

  学生对土壤并不陌生但是没有系统地认识,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新鲜泥土还是必要的,里面有动植物的活体和残体,会给学生带来惊喜,但是在喜悦的同时记录也相当重要,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如文字和图画。观察干土壤,要求学生用牙签把颗粒大小分清楚,学生感觉有难度,但是如果我们用手去触摸、去感觉,学生的印象很深刻,在这个时候引入地质学家区分颗粒大小的标准,看直尺上一毫米的刻度,再用手比划两毫米有多少大。根据颗粒大小的标准,学生自己对土壤进行分类,他们会发现黏土太小,无法用肉眼区分,引出“土壤沉积”实验,这个实验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将干燥的土壤放到水里学生会发现有气泡出现,“这个说明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想到是空气,对于土壤的沉积实验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事先准备好。土壤在沉积的过程中,师可以继续引导:土壤中只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吗?老师来做两个实验,从中你能看到土壤中还有什么?

  (1)燃烧土壤,让他们闻到一股臭味,引出“腐殖质”。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水烧干后他们看到勺中的白色斑点,引出“盐分”。通过这样的内容安排,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学生便可以充分掌握。

  课的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土壤与生命的关系”通过土壤的横截面图,让学生了解生命和土壤间的关系,渗透热爱土壤的思想。

  我在课还有一些疑问:在分析教材后,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借助放大镜真的能比肉眼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吗?通过学生的实验记录我发现使用放大镜的效果不是很好,而且观察工具越多学生注意力会分散。

  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土壤的分成实验学生很难发现沙子,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的发现分层现象,我在土中拌入了一定量大小不一的沙石。我到底该不该作假?

教学课后反思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自主评价,在补缺中发现,在发现中发展。

  3、情感与态度: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感知西北汉子的美。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体验、情境设缺

  (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共3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两段腰鼓表演,谁来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

  生2: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师:同学们都同意他们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

  二、缺口边缘、整体感知

  (学生听课文朗读带,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师:我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录音,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

  生1:狂野奔放!

  生2:豪放!

  生3:元气淋漓、惊心动魄、热情奔放!

  师:他说了这么多!(生鼓掌,继续评价)

  生4:火烈的、没命的!

  生5:粗犷的、壮阔的!

  生6:雄浑激昂的、奇伟磅礴的!

  生7:排山倒海的、让人叹为观止的!

  ……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抓住关键词句灵活板书)

  师:刚才同学们评价的非常好!

  三、确立缺口、体验感知

  师:根据你所做的评价,你能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吗?读出来!

  生:“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些句子能体现安塞腰鼓的火烈、豪放。

  师:他读得怎样?

  生:他好像没有把这种激烈的气势读出来。

  师:那应怎样读?

  生:要读得急速高昂些!

  师:那你来读读看!(生读)

  部分学生:好像比前一个同学读得更有气势。

  师(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句):那你们想不想试读一下?

  (生点头,教师示意学生读)(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读出来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明显特征?

  生(齐):运用了排比。

  师:对!那你们具体说说这些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描写的?

  生(部分):从腰鼓表演的场面。

  生(另有部分):从火烈的狂舞。

  师:不错!是从火烈的舞蹈场面来突出这种气势。排比的语句还有很多,继续找,并说说作者的描绘角度。

  生:“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这是运用联想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生:“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烧灼着你,威逼着你”这是通过描写击鼓的后生来突出这气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这是从变幻的舞姿描写来突出这气势。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这是从鼓声的描写来突出腰鼓表演的气势。

  ……(还有很多同学在举手)

  师:说得非常好!本文用了大量的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这种手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层层递进。(师点头)

  生:增强语言气势。

  生: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

  生:有如江河一泄万里。

  师:都非常好!我常用一泄千里来形容,我们同学更厉害,会用一泄万里来形容排比句的气势。那大家一起来读读9、10、11节!

  (生齐读)(教师不看书诵读了这几节)

  师:那我们换用小组轮读的形式来读出这种气势!

  (三小组轮读)

  师:我们平时参加过类似的激烈竞赛活动有什么?

  生(部分):拔河比赛、跑步比赛…

  师:那你看到拔河比赛的紧张场面,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那绳子会不会被拉断!

  生:我会想到射箭的时候,就像箭在弦上,那快要射出的一刹那!

  生:那一阵阵加油声使我想起黄河的浪涛,奔向前方!

  生:使我想到狮子的吼叫!

  师:非常好!还有没有能体现这种气势的句子,是从哪个角度来写腰鼓表演的?看哪个同学“火眼金睛”,能快速找到并读出来!(气氛很热烈,很多学生举手)

  生:“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隆隆,隆隆,隆隆。”这三段鼓声的描写都能体现安塞腰鼓的强劲有力。

  生:她读得没力,不像打鼓。这也是从激越的鼓声来写腰鼓表演,但她没有把这种强劲读出来。(师请该生读,好像读出了气势)

  师:我们来读这三段,先女生读一段,再男生读一段,后男女生齐读一段。(生读)

  生:课文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

  生:不光是排比,排比还和反复相结合。

  师:很好!这里用反复和排比的手法,强调某种感情,使语言更有气势!

  生:那一定是强调了安塞腰鼓的强劲!

  师:(做个握拳动作)想想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靠的也是这么…(生齐:一股劲!)

  生:我们国家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束缚,但重新崛起,满怀豪情走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靠的就是这么一股充满力量的劲!

  师:他说得多好哇!(生鼓掌)

  生:排比还和对比相结合,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了……使困倦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突出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

  师:那我们男同学来体会一下这气势吧!(男生用深情赞颂的语调读)

  师:这腰鼓真让人如痴如醉,我们平时在情绪低落时有没有什么突然使你兴奋了?

  生:那一次我考差了,心情不好,但听到音乐我的心情好了很多。

  生:那一次我正感到无聊,路过娱乐厅,一听到“蹦的”的音乐,我热血沸腾,心情振奋!

  师:非常好!还有谁发表意见吗?

  生:有! “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为什么都用这么短的句子进行排比?

  生:突出安塞腰鼓迅猛的节奏。

  生:营造激越的气氛。

  (分男女生轮读这几段)

  师:像这样短句还有?

  生:“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生:“隆隆,隆隆,隆隆”

  ……

  师:这里鼓借人威、人借鼓势,人已不再是单纯概念上的人,而是成了生命的载体、力量的载体!(引导学生读类似短句,体会它的使用效果)

  师:文中还有很多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句、节奏鲜明的反复句,从变幻的舞姿、铿锵的鼓声、击鼓的后生等角度来描绘安塞腰鼓,我们不一一举例了,留给同学们课后继续去体会。

  师:好一个刘成章!让我们从无声的文字中感受到安塞腰鼓力量,那你们认为安塞腰鼓体现一种“________之美”(师板书)。

  生:壮观之美!(师在空白处上一行填“壮观”)

  师:还有吗?(学生好像不好表达)

  师:(提示)你看这鼓,没人去敲它,它会响吗?

  生:力量之美!

  师:那这力量来自何处?

  生:来自人!

  生:体现人的力量美。

  师:人是生命的载体,生命与力量合一。

  生(齐):体现生命力量之美!(师在空白处板书“生命力量”)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课文22至30小节,把这种生命力量之美传递给每一位听课教师!

  (生齐读这一部分内容)

  四、课外拓展、缺口延伸

  师:听着同学们的朗读,使我想起李白的豪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使我想起苏轼的旷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使我感受到江南江北各有千秋的美。同学们,你们上了这一课,会联想到身边哪些能体现生命力量之美的壮观场面,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说一段话吧!

  (有的同学在想,有的在写)

  师:你可以快速仿写几句然后读出来,也可以“君子动口不动手”直接描述出来!

  生1:我来描述一下运动会上的壮观:骏马一样,是跑步的健将;大雁一样,是跳高的选手;猿猴一样,是机敏的篮球运动员;浪涛一样,是此起彼伏的加油声……

  生2:我来描述一下南丰蜜桔节上的壮观美:人们像潮水一样聚集到一起,从前面一排往后面看,简直是一个人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观看演出,每次精彩的节目过后总有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就像人海上空卷起一阵暴风雨……

  生3:我也来描述一下蜜桔节上的壮观气势:看到这热闹非凡的场面,使我想起了沙漠里的旋风;使我想起了平原上的疾风骤雨;使我想起了大海中的波涛汹涌……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美,也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精美。课后,让我们用最新最美的语言来歌颂我们的祖国,赞美壮丽的人生,描绘美好的生活吧!

  (生鼓掌,下课!)

  【教后反思】

  通过参加竞赛和听取评委们的意见,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师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才能感悟出新的教学理念。

  我把两个有梯度的教学缺口:“ 的安塞腰鼓”和“安塞腰鼓体现一种 之美”交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体验和表现过程中去发现知识,进行开发性学习。更要求学生尽可能地跃过学习这一过程,直接进入发现,就这个过程来说,学习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学习。在引导发现的同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注重了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开启。这样,一方面对接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要求,一方面凸现缺口教学“让学生自己发现”的课堂生命意识。

  我想,如果在这堂课上只是截取文中的某一、两部分来学习和发现,留下部分作为让学生课后学习和发展的缺口也许效果会更好,那样,学生思想上闪耀的智慧火花也会让我们老师备受鼓舞。

教学课后反思3

  一、直面矛盾,引发冲突。

  在教学前,学生只是刚刚学会怎样列竖式计算除法、余数的意义,至于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发现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意识到,课前,我估计学生可能要从口算的角度来判断复习题的正误(通过前面两节课的教学,发现本班有部分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我随手写几道算式,他们都能口算),然后引出新课,除此之外,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可课堂上却出现了无法确定的结果,这样也不错,很自然地就引出了新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教学,我感到,后面的研究不是独零零地存在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孩子们意识到为了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必须要努力去发现除法算式中的秘密。

  二、尊重主体,但不放弃主导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途径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不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有余数除法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果只是简单的告诉,可能教学时间很短,练习很到位,但这样的话,学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结果就会变成的个容器,不会思考,不善于发现,最终结果也就是不会学习。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充分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为了让学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活动,逐渐发现这一点,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是艰辛的,课堂上我没有因为学生发现不了而急燥,而是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学生们最后终于发现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可能正是由于我的宽容,使这节课有两大收获:一是本节课的内容,另外就是商乘除数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放弃,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比较小,通常让他们观察,总是有学生把重心落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方,如每个算式都有5,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课堂上我始终没有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特别强调:看谁的发现最有价值,为了能落实这一点,针对学生的发现,还做出了评价,我认为本节课最有价值的发现有三个:1、余数的出现是有规律的;2、除法算式各部分间的关系;3、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正是由于尊重主体与发挥主导相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被一次次的激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教学课后反思4

  《蚂蚁和蝈蝈》是苏教版第七单元中的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的开头我设置了两则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蚂蚁和蝈蝈,揭示了本文的课题,并请他们发现这四个字有什么特点。学生首先对谜语很感兴趣,猜完再观察这几个字都有虫字旁,说明都是昆虫,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堂的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到了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我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让学生先看课文配套的光盘,既听了一遍课文,又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低年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在他们被光盘上的动画吸引了时,再去读课文就会很主动的了,不会很被动的、机械的去读。读完课文,我首先采用的是指名分段朗读,把课文先疏通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再读,并把它读好,其他同学当小评委。这样读书就不会太单一,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想读的段落。而且在别人读的时候,其他人也不会没事做,想着怎么评价,同时也是在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其中,我渗透着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读好长句子、难读的句子。把课文读好了,才是学课文的前提条件。

  精读课文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充分想象来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的。比如第一段:我先是出示夏天火热的骄阳,让学生感受到热,接着读好“夏天真热”。由“这么热的天,一群蚂蚁在干什么呢?”这个问题切入到第一段的教学中去。指导学生看图,知道蚂蚁在背粮食,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接着让学生来做做勤劳的小蚂蚁,也来背背粮食,也就是朗读并表演。因为表演使情景更丰富而逼真,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机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自己主体体验,感受到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哭,加深读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感染,对勤劳的蚂蚁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表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更加的活跃。

  在读到“个个满头大汗”的时候,老师适时教学“满头大汗”这个词。可以问什么情况下会满头大汗?通过学生自己举例,既理解了这个词,又做了说话练习。第二段我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低年级的教学不适合用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下来,那样会太烦琐,而且会减少学生读的时间。所以,一年级的课文都非常的简单,直接可以从读中去理解,去感悟。这一段我主要是让学生读和想象“蝈蝈可能会小蚂蚁什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因为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能力。

  这个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可以边看图边做动作,配合着想象。学生说得很好,充分的发挥了想象。在读到“自由自在”的时候,重点讲一下这个词。问学生是否知道“自由自在”的意思,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蝈蝈想乘凉就乘凉;想唱歌就唱歌;想睡觉就睡觉,真是“自由自在”。引导学生把这一段又记忆的一遍,加深印象,知道蝈蝈过得很舒服。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也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也出示了画面,请学生观察蝈蝈此时的表情和动作,稍加提示:这时,蝈蝈又会做什么?说什么呢?学生便会对结局再创想象。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的教学中也有遗憾:

  (1)、教学中,我虽然注重了朗读的指导,留出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朗读,但如何让他们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学生能够融入文本,入情入境地朗读,切实把“要我读”变为“我要读”,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这也上我今后要努力去探索的。

  (2)、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联系得不够紧密。我教的是“粮”和“呼”两个字,在阅读到写字的环节中没有很好的过渡,感觉有点突兀。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有遗憾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地吸取更多的经验,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更进一步地提高。

教学课后反思5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习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体现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习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教学课后反思6

  新课程实验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创新能力。而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获得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学会计算的同时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本节课以《小兔请客》的故事情节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使故事的情节和完整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实现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利用小兔请客这一有趣情境,引导学生明白同学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友爱;以淘气为主人公来为知识穿线,让学生能够从想去帮助别人的角度开展学习和研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趣味性;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边操作边表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及思维的多样性;练习以小动物们想去新房子里玩,可是要先算题为条件的情节出现,使学生既不觉得计算乏味,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照顾到了学生的全体性。

教学课后反思7

  今天又上了一节略读课文,校长来听课,也给我了很多很好的建议,结合他的建议我来说一下我的反思。

  一、导入:图片引入,说说对两种动物的印象。

  (反思:由于学生预习了课文,对狮子和鹿的印象都能抓到“凶猛”和“美丽”的关键词)

  二、初读: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反思:原先有两个学生各说了一半的内容,我想找一个学生来把他们说的再概括一下,谁知道找了两个都是在复述课文,说明学生在审题方面,耳朵还是不都清醒。)

  三、再读: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或者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反思: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由读,自己独立去理解课文,把自己读懂的进行交流。其实包含了整节课的重点难点和词句积累。但是,由于自己不够机智,有时会重复学生的话,有些该体会的也没有很好地进行体会。先是一学生说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一下子把文章的难点就摆出来了,但怎样引导学生去理解难点,由于怕自己说的多,还是让学生继续说说自己喜欢哪些自然段。有学生说到了第三自然段的比喻句,相机进行了朗读训练,但没有及时进行总结鹿对自己角的看法;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道她最喜欢5-7自然段,因为她知道了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新的看法,其实这里可以在进行比较,学习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知道路对角和腿的不同态度,然后转折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引入狮子的追捕,体会危急的时刻鹿的腿发挥了什么作用?然后引导学生从鹿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去感悟文章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感悟:学习了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或者受到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学习说一说。

  (反思:学生都能说外表好看不一定有用,难看不一定没用;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看待别人和自己等等,但是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就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挖掘,感悟的深度还是比较表面的。特别是可以联系残运会之类的,体会残疾人身残志坚的那种精神,对他们的影响可能会深入一点。)

  五、拓展:比较《陶罐与铁罐》与本篇课文的相同点。

  (经过引导学生还是能得出结论的,到这里我才想起联系生活和学习来说说自己的感悟,只让两个学生说了,都比较浅显。)

  总反思: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的思维还是比较有限,思想的高度不够,想问题看问题也不够全面,只着眼于眼前,而很难让自己跳出来看世界。自己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还是做的不好,还需要多一双眼睛,多一颗敏锐的心,充分去挖掘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而不应该贪图于肤浅。

  略读课文应该怎么上?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经过不断地听课和思考,我也大概地总结出了上面的五步骤,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喜欢把简单复杂化,何不试试把复杂简单化呢?

教学课后反思8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注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以优化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性和性

  2、在课堂教学中的数一数算一算中去体验、感悟乘法的意义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的喜悦本节课由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多少。

  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6 6 6 6 6=305 5 5 5=20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3=45之后让学生会感觉到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学生要求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计算让学生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学课后反思9

  本课是中学语文课本必修一中梳理探究板块的第一篇,梳理重在积累与整合,侧重于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探究重在发现与创新,侧重于文学与文化。从性质上看,梳理探究属于活动课。讲课之前,我认真阅读文本,仔细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因此,我倾向于从设计思路的条理性和连贯性上、从活动的有效性上入手,争取做到整节课浑然一体,使学生学有所获,老师和学生共同提高。从教学的效果和评委的评价两个方面来看,有些得到认可,有些还有待提高,我得到了很多平时教学中没有注意或没有刻意要求自己的宝贵的教学理念。

  第一:设计思路及反思

  当前语文教学当中对汉字的介绍是个盲点,简化字在方便的同时也损害了汉字的美感,因而教材的编写也试图通过对古文字的学习让学生对汉字本身的美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了解一些中华民族的文化。

  本节课的重点我放在了汉字的构造上,意图在于让学生对汉字的构造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产生对汉字的兴趣,并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整体结构上看,本节课分为三个板块——汉字的字体、汉字的'构造和汉字的文化。第一个板块设计思路为重点突出汉字七种字体的形体特征,并选择一些比较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第二个板块的设计思路是用连贯的层次分析甲骨文中汉字的构造原理,将六书形象地展示给学生;第三个板块思路为从汉字的构造、用汉字书写的文学形式以及汉字的创新使用当中表现汉字的文化内涵。

  现在反观自己的设计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对教材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教材对这方面的说明只是一个框架,如何将这个框架丰满起来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我在今后的梳理和探究教学中会更加注意。

  第二:活动设计思路及反思

  汉字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生活的艺术和文化的沉淀。本节课我力求使得理论结合现实生活,从学生的童趣入手,不让教学过程囿于理论的说教。六书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备课过程中我找了大量的甲骨文字体,为了避免学生在了解甲骨文时候因为字体的难以辨认而产生畏难思想,我精挑细选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字。同时将这些字体的构造进行分类,比如象形字我选择了一些字体相近的动物,“鹿、马、象、豹、虎”,它们的字体在表现事物特征方面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因而学生在比较起来兴趣盎然;在指事字讲解中,我找了一些图片帮助学生分析“本、末、果”字当中的指事符号,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更为直观。会意字当中,我挑选了“解、骑、虐”等字,学生对这些字也很有兴趣;在讲汉字的构造与文化时,我选择了一些与生活结合较为密切的字,分析它们的构造,并从中找出与汉民族文明的一些关联。

  梳理和探究课的重点就在于学生的活动,以及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从活动的效果来看,学生的活动较为热烈,尤其是甲骨文方面,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汉字的文化”板块中,学生的活动设计得不够,内涵也不够深刻。

  第三、教学效果反思

  说句实话,我非常喜爱汉字,但我对汉字始终怀着一种难以言表的虔诚和敬畏。备课之前就感觉底气不足,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人的知识和经验有限,也出现一些疏漏,引导的环节不很到位,比如象形字中的“豹”,学生说道“斑马”的“斑”,实际上思路正确,教师应该稍加指引,指出中国的汉字是一对一的,斑马是外国的动物,我们的祖先是见不到的。这样就会让学生对甲骨文的了解更为具体全面。

  另外,一节好课的判断标准中教师对学生发言的指引与点评是否到位也很重要,这节课由于内容较多,我在处理学生发言的问题上缺少精到的点评,这是我的一大不足之处。

  本节课还有一个疏漏,就是没有明确的给学生展示学习目标,这个问题的存在容易使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缺少方向的指引,以后的教学中也要多加注意。

教学课后反思10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赢了》一课。本课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认识钟面上的时、分。现谈谈我这节课的教学环节与课后反思: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习欲望

  这节课我先进行复习铺垫,出示了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刚过几时的时刻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向学生拨出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问:你会读它吗?当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说“不会”、“不知道”或是学生读错时,我就借此契机说:好,同学们,像这样的时刻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研究的内容。设置此悬念,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操作体验,培养学生能力

  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了解了“时”、“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读写时间,让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够比较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三、合作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同桌及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机会,在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发现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探讨时分的关系及几时几分的读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四、应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训练我设置了明明一天的作息安排、找朋友、“我拨你说”同桌游戏,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就在同学们身边,生活处处皆数学。启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对于一些问题的设置留有太大的空间,导致有些学生胡乱回答;

  2、在探求时分的关系及认读钟面上的时间虽然我用了大部分的时间,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掌握不好,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但有的已经遗忘,造成教学上的困难。

  3、整个课堂时间的把握也稍有点欠缺,在探讨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花得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点匆促。

  4、没能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更多的是对积极举手的学生的关注。

  以上是本人在这节课后的所感所想,总之,面对新课改,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我会积极钻研,努力探索,自我更新、加强学习,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

教学课后反思1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特点:本章共两节,是中国当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是对中国现代各时期外交成就的归纳和综合,学好本课将有利于复习巩固各时期的旧知识。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建国初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70年代和新时期等四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2)能力培养方面:

  A、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当代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能力。

  B、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分析得出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外交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结合各时期的外交史实分析得出各时期的不同外交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思想教育方面:

  A、使学生认识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提出表明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立起来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和平通过各个时期外交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表现,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2)难点:中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原因分析,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分析。

  二、教法学法:

  本章分两课时,第一课时由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熟悉两节的所有内容,并从宏观上把握本章的知识结构,从微观上分析讨论几个重点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和讨论,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第二课时采用老师的讲述法和学生的小组竞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讲述。通过学生的发言,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竞赛,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和课堂习题的完成,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三、课堂设计:

  1、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尤其是大国关系的历史资料(中苏关系,中美关系等),了解大国关系变化的背景。

  2、 第一课时安排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分组讨论,并划分时期,按各时期的国内国际环境、外交政策、外交成就和外交特点等方面进行预习,同时推选3~4名上台发言的代表。

  3、 第二课时开始老师宣布小组竞赛规则和要求,本章共分四个时期,分别由四个小组 阐述各时期的基本情况,并从第一个时期开始发言,同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2分钟)

  4、 按时期顺序请各小组代表阐述各时期的外交基本情况(发言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时期发言3分钟,共12分钟)。

  老师一边总结点评,对重难点加于分析一边展示正确的内容(课件)并给予打分(每时期约2分钟共8分钟)。同时针对各时期提出不同的抢答题(或讨论题),

  第一时期的题目是:

  新中国刚建立时政治经济状况如何?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二时期的题目是:

  (1)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2)回顾中国近代以来中俄(苏)关系的史实。

  第三时期的题目是:

  (1)决定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因素有哪些?

  (2)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中美关系史实。

  (3)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说明:所设的问题以重难点为主,并注意与旧知识的密切联系,目的是进一步复习旧知识,同时给学生以较明确的知识体系。

  5、 老师总结本课基本线索,并启发学生得出结论:

  (1)中国始终坚持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

  (2)大国关系影响着中国的外交。

  (3)综合国力是外交的本钱。

  6、 布置课后作业:按分期、国际国内环境、外交方针政策、外交成就、外交特点等项目把本节课所讲的内容作一表格。 四、教学反思:

  1、 本课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老师的导读提纲,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并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形成一定的知识要点,为第二课时作好小组发言的准备。因为每个小组都有一定的任务,且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所以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的准备中态度认真,效果好,并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其中,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扩大了知识面,培养了协作的能力。我认为课前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调动措施,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很好的发挥,且会减轻课堂容量的压力。

  ,2、 本课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效果很好,课堂气氛活跃,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思辩能力,通过问题的回答和抢答,使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小组竞赛的方法是对学生过程的考查,可作为平时成绩记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重视。但不能太频繁,可与课堂讨论、演说、小论文等方式交*使用。

  本课采用问题的形式把新中国的外交史分阶段掌握,在学生回答后,老师通过点评、补充把问题的重难点解析清楚,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综合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即围绕国内国际环境、外交政策 、外交成就 外交特点等环节形成体系,使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课本知识。

教学课后反思12

  《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对于小学生的诗歌教学我始终有些迷茫。一来在诵读环节上,结合诗句引导诵读的技能比较生疏。虽然学生在读,但是只是机械的认读文字,很难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景之美。二来在悟情环节上。如何引导他们理解诗中情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为此,我播放了一些江南的美景,以期加强学生对整首诗的感悟。

  本课《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已经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在教学过程我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突出学生为主体原则的同时,我还: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我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我在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教学课后反思13

  《四个太阳》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孩子画了四个不同的太阳,给人们带去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孩子一颗童真的爱心。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关键能力的培养

  上课开始,先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语。先是生字,再是词语,最后把生字词放在句子中认读。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还出示了四个太阳的教具,这样,在课的开始学生就有了强烈的好奇心,由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产生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接着,运用画图画记忆课文这个办法,帮助学生再一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理解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言语表达能力,也让学生也感受了语言艺术。”

  二、自主学习。

  因为文中有四个太阳,而且每一个太阳都自成一段。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太阳,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学生喜欢哪个太阳就读哪个太阳、说哪个太阳。通过学生尝试,同学互评,教师点拨,尽量做到有表情、有动作,对文内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学习的喜悦。

  课堂上,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我们实行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教师在黑板上运用标志为各组加分,课堂效果比较明显。

  三、多级问题的设置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从词句中体会作者的美好心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清凉、冻僵、温暖、多彩”等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渲染了感情。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学生被形象生动画面吸引,随即我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他们入情入境,很快地领会了文中作者的情感,朗读起来也就有声有色了。

  四、互动、愉悦、高效、智慧的和谐课堂。

  整节课上下来,我与孩子们都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也能理解文中的内容,最后一个环节“你想画一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情商也很高,很多孩子说出来的话语,不禁让我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我想这堂课应该属于和谐的课堂,争取继续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教学课后反思14

  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过程进行了反思。教学中,我的意图是以同学为主体,充沛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同学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同学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同学自身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同学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我甚感沮丧和困惑。

  课堂教学为什么会不理想呢?

  首先,对同学能力估计缺乏。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协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我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同学,同学未深入感悟课文,又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同学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一起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同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同学提问,然后又让同学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

  第二,对教材特点掌握不透。课文是一首诗,诗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叙述清楚,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同学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强的二年级同学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象、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同学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

  第三,对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让同学在读题、读文章后提出一些想了解的问题并以此组织教学,确实是一种体现同学的主体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的好方法。但是,体现同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同学质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同学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鲜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只有在适应的条件下,才干显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则,便会暗淡无光。所以,教学本课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和同学的特点,继续创设情境,让同学在情境中反复读诗,唤起生活经验,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自读自悟,领会诗意,然后把诗编成故事讲给大家听,最后也可进行质疑问难。这样操作也同样能体现自主性、培养质疑问难意识,还更富有情趣。

  如此看来,教学理念从书本从教师的头脑走到课堂,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而这必需基于实际情况:包括同学情况(年龄、知识、能力、兴趣等)、教学内容(课文的体裁、语言特点、内容与同学生活的距离等)、教师情况(文化素养、教学技能、教学风格等);理念在课堂上的体现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实质。

教学课后反思15

  昨天市领导来调研,我有幸上了一节课。针对这节课我想谈以下几点:

  1、有点紧张。头一次接受这么高级别的检阅,有点紧张,课上语无伦次。

  2、普通话水平急待提高。带有沂南色彩的普通话,不知领导听着是一种煎熬吧?

  3、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欠妥。在课上,在处理连接中考这部分,让生到黑板做时,结果李超同学做了12年中考题,我当时就给予了否定,并告诫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座谈时陈主任告诉我对孩子们要多肯定、多鼓励,而不是否定,更不是训斥。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我要努力改正。

  4、分层次教学不够。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杨凡星同学的学案基本没填,我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我都会了,不用填了”。我同样给予了否定。平常和学生们玩惯了,就没想那么多。其实在上课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陈主任,也建议说:“如果学生会了,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单独开小灶,课上多给训练题目,争取使他们有最大的提升”。我想,陈主任说的太对了,我以后就这么办。

【教学课后反思15篇】相关文章:

教学课后反思11-17

课后教学反思10-26

课后教学反思15篇11-24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0-29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0-29

小学语文课后教学反思15篇11-04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2-16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