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伤仲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伤仲永教学反思1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一读准“仲”字,二读好停顿,三读出感情。
再读课文。自由读,读准字音,指名读;教师点示,范读;学生模仿朗读;教师重点训练“日扳”“固”“耶”等词的朗读。
提问:王安石为何“伤”仲永?
学生回答:“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教师追问:“如何贤?”
学生进一步从第一段里找依据。教师点示:出身平凡,年龄小,不识书具,书诗四句,自为其名,秀才传阅,句句写奇,句句写贤。
教师再问:“受于人者不至,怪谁?”
学生或说怪父,或说怪邑人,或说怪秀才。
教师启发:“方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
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也从中懂得了道理。教师再去引导:“方仲永这么聪明的人不读书尚且成为普通人,那我们有没有仲永这么聪明呀?”
顺势学习最后一段的最后几句,水到渠成。
伤仲永教学反思2
伤仲永是七年下册第一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绝不可能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队才能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上,我采取分组的形式教学,一组负责整体感知,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朗读的重点是读准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顿,其中掌握句中停顿又是难点。另外三组负责翻译注释。翻译的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其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又是难点。这样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课上,各组派代表翻译,遇到不好理解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各组进行交流评比。翻译课文时,一要注意积累文言词汇,二要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三要注意会运用“六字法”直译课文。
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背诵。背诵对语文能力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它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而且有助于在脑中形成书面语特征的语言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的就是这种语言流。由组长监督,教师抽查。各组分别背诵评选优胜组。
默写。这个环节是最难的,既考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考查了背诵,同时也考查了书写的能力,一举三得。各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写,看谁的板书好。规定每名学生都有机会书写,课上没时间课下写。
紧扣目标,进行知识反馈。这个环节既检验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又强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此环节地学习,既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记忆,达到了学习地高效率。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与语感的培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如“说”的训练,就有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
伤仲永教学反思3
《伤仲永》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重点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复述文中故事。
3、感悟“天才出于勤奋”的道理,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文章的详略安排,词类的活用,明白文中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说新语》。对于故事中的的陈元方印象特别深刻,他聪明、机敏,然而年龄只有七岁。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说说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由学生来讲故事。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如果他以后不再学习,会出现什么后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这样的故事。(板书:伤仲永)
二、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
1、介绍作者
上节课老师布置让大家课下搜集有关王安石的介绍,下面我来找同学说一说。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收集在《临川先生文集》和《王荆公诗笺注》。
2、我们以前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回忆背诵《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3、读准下列字音:
邑 yì扳 pān谒 yè 称 chèn
泯 mǐn 卒 zú 夫 fú 还huán
四、诵读练习
1、听课文录音。
2、找学生读课文。
3、学生评价。
4、教师点播 。(本文的朗读应带着惋惜、哀伤的语调去读。)
五、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找出对文中理解有困难的句子,由学生读自己不理解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解难。
(1)重点字的理解
之:“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余闻之也久 ” “不能称前时之闻”“卒之为众人”
于:“环谒于邑人” “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 “受于人者不至”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
奇:对……感到惊奇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做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作有利可图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小组内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3、问题讨论:
①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②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④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答案。)
六、课外延伸
从方仲永的悲剧,你想到了什么?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达标检测
1、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他字__________,号_______,世称__________,是杰出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世隶耕②或以钱币乞之 ..
③环谒于邑人 ④泯然众人矣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3、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仲永生/五年 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啼求之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5、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能称前时之闻。
(4)得为众人而已耶?
6、方仲永幼年具有怎样的非凡才能?他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学习?(用原句回答)
7、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八、布置作业
1、搜集与勤奋有关的名言。
2、做课后第三题。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
伤仲永教学反思4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本课我采取了自由阅读正字音——集体阅读准、畅、情环节——小组阅读练听力——个别展示看效果的形式,使学生阅读本文达10多遍,学生既培养了语感又练习了听力。这样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课后练习当加强巩固。
3、讨论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伤仲永教学反思5
《伤仲永》这一课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应该更注重抓住基础,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考试卷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我们的学生系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还很短,缺乏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文言文成为他们的弱点。在教学中我将重点放在关键字词句的积累上,比如:隶、书具、书、稍稍、或、谒、然等词语。另外,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之”、“于”等常用词语要指导学生进行积累。诵读也是学习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读准、读好一篇文言文对理解这篇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上,我会进行范读和领读,并让学生们进行两两互读和齐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帮助他们熟悉课文。这样,通过教学一方面抓住了基础,另一面通过积累培养了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这堂课也有让我觉得遗憾的地方。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所以一堂课下来,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对“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这类稍有难度的句子不能教为通顺的翻译出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伤仲永教学反思6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同学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自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优秀教案,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同学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访问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身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褒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终究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方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同学,答案也来自同学,同学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人意料的,超出了优秀教案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逾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获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伤仲永教学反思7
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很重要,如何将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落实,环环相扣,并让学生的积极性一以贯之?结合《伤仲永》一课,在自己教授并听了戈老师的课后,在这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反思。
对初一学生来说,文言文艰涩难懂,如何让学生尽快读通读懂字面意思是首要问题。因此,为了课堂的顺利进行,预习必不可少。第一课时前,我要求学生抄并译第一节,从作业情况来看,存在乱译错译的问题,但这无可厚非,因为学生毕竟自己认真思考过,而且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一定不错。个别学生依赖参考书,甚至会抄袭参考书,这类情况应该加以引导。在十三班我采取串讲方式,课堂鸦雀无声,学生埋头做笔记;十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师生合作完成课文疏通。戈老师的做法是:一二两节,让学生就着积累本,读出学生自己的翻译,老师加以矫正;第三节难度较大,老师串讲。从课堂来看,学生的参与程度与他们的预习和古文功底直接相关,而且影响接下来对全文的深入理解。因此,鼓励学生认真预习是以后古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动并贯彻的方面之一。具体来讲:第一步,学生结合课文下的注释,自译全文;第二步,读思结合;第三步,结合参考书或问同学再读再译。这样师生都有准备的文言文阅读一定会事半功倍。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仅现代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古文教学也一样。如何打消学生面对古文的畏难情绪,大声朗读?从戈老师班学生的情况来看,由于没有读通读懂,教学设计的“细读”环节,即在精简的文字中读出人物的神情姿态、个性特点很难进行下去,即使老师出示了对“啼”一字的品读。最终,还是得让学生朗读、分角色朗读,以进入文本。从自己的课堂来看,让学生就着无标点课文朗读一环,激起了出我意料之外的热情。当然,事先应有铺垫: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看着无标点课文听录音朗读,最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顺利读下来的同学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而且可以解决容易出现的句读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但是十三班的学生积极性稍弱,点名让一个程度一般的学生试读,竟然读不下来,个中原因,该与预习有关。
提问是一门艺术,听戈老师的课很有启发。就理解题意而言,我问:作者为什么伤仲永?为什么而伤?学生容易说出因为仲永从天才变为普通人而哀叹。但是另两层意思折腾了一些时间才问出。戈老师的设计是:深读——谁可“伤”?这样的提问容易打开学生的思路,从仲永、仲永其父等多角度思考,答案就顺理成章。
最后,是古文阅读疏通字词后,应与现代文一样深入文本,和戈老师的教学设计相比,环环深入做得还不够。她整体感知后,安排细读、深读、思读步步深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伤仲永教学反思8
每教学一篇课文时,我常于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范围内的。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照样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心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认真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已完成,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高拓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我一怔,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于是我马上说:“高拓同学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话刚一出,竟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峥嵘同学说:“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亲。”小敏同学接着说:“才不是,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这时我顺水推舟说:“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看看水到渠成,我趁机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同学们齐声回答:“好!”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要是以前教师可能经常寻找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抛出了),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事又使我想到,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这次高拓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它超出了我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是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的。它让我深感到,一个责任心强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及时给予鼓励、引导。请随时提供给同学畅所欲问、畅所欲答,尽其所未尽,知其所未知的学习空间吧!要知道,超常的思维更能有超常的创造,“节外生枝”花更艳!
伤仲永教学反思9
一、彻底放弃文言翻译的讲解
暑假里上华师大的教育硕士,郑桂华说了这样一句:“如果华师大培养的老师还搞文言文翻译的串讲,只能说真的很可悲”。郑桂华进一步强调,文言字词的掌握,重点在课后的背诵练习。我过去的方式是将“文”与“言”结合起来讲,配以相同的权重,属于两条腿走路。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我主要尝试完全放弃文言文的课堂翻译,除个重点别字词句的随文讲解外不再做其他的翻译教学,主要将落实翻译的过程放到课后练习上,从而腾出更多的课堂教学用于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在教学上产生的副作用是,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把握文章内容的难度加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推进有一定的难度,但随着反复的朗读和教学的深入,语言障碍造成的阅读困难会自然而然的被稀释掉。
希望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获得更多的挑战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堂上思考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也希望通过加大听课难度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预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在文章的教学上,设计的核心是分析文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的写作手法的“疏”“密”之别。这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语文底子薄的同学来说,可能是有些过于抽象了。有些悟性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得其要领,有些悟性差的同学则是云里雾里了。
三、课堂生成中的惊喜
这节课教学上比较出彩的是对于隐含人物——方仲永父亲的分析。可以说真正是走进了方仲永父亲的内心:世隶耕、稍稍宾客其父暗点出了方仲永父亲在方仲永成名之前低下的社会地位,方仲永才华的展现使得方仲永的父亲在乡里获得了从来未有的尊重,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方仲永的父亲来说绝对是新鲜、美妙、梦寐以求的体验。理解这一点,加之方仲永父亲世隶耕的家教背景,也就决定了方仲永的父亲必然会作出“不使学”的决定,而这一决定受环境因素的制约,几乎成为了必然,这样的父亲必然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跟不能将耽误孩子的板子简单地打到方仲永父亲的身上。 在此基础上,文章的悲剧意义就更加浓厚了,这是一种命运的、必然的悲剧,从这一深度理解方仲永的个人悲剧,对于学生理解“伤仲永”这三个词背后丰富的情感,似乎是更深刻了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19
教学设计: 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能够翻译全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理解作者强调青年人应当注重后天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行文疏密结合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行文应当追求疏密结合,详略得当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a他是历史上唯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b他拯救了八百年后饥饿的美国农民
c他被俄国的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d在中国古代史书中,他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政客
2、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的作者,翻阅课本,他是谁?我们今天学习哪一篇课文?
二、 认识王安石
1、基本文学常识 朝代 字号 别称 作品集
2、“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执拗的改革家,孤高的品格,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3、作为文学家的王安石:唐宋八大家,清晰的思路,精炼的笔法
三、 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个别朗读、集体朗读
2、读清句子中的停顿——个别朗读,交流
3、参考课下注释,理解故事大意,说说题目“伤仲永”是什么意思
4、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本文的情感?——个别朗读,相互点评,再读
四、 梳理层次,明确主题
1、根据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关键句
2、自学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方仲永的年龄
方仲永的才能
作者获知的途径
方仲永变化的原因
五——十二、三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闻之也久矣
方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十二、三
不能称前时之闻
见之
十九、二十
泯然众人矣
问焉(闻)
五、 方仲永之“奇”,王安石之“密”
1、朗读课文,说说第一小节是围绕文中哪一个字来表现方仲永的人物的?
2、方仲永的“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来没见过文具却忽然求之,拿起笔就能写诗歌,诗歌有思想性符合道德要求,指物作诗能够马上完成,文理有过人之处。
3、作者写方仲永家“世隶耕”起到什么作用?行文中是如何紧扣“世隶耕”这一点的?
“未尝识”“忽”“借旁近”“传一乡秀才”
4、王安石行文的严密,处处紧扣“世隶耕”,细节中体现逻辑的严密
六、 方仲永之“伤”,王安石之“疏”
1、作者“伤仲永”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有才华的少年最终不过泯然众人
2、体现出“伤仲永”的主题的句子是哪一句?
泯然众人矣
3、作者详写方仲永的不凡天资,对方仲永的“奇”大加铺陈,写得很具体很严密,对于方仲永“泯然众人”却没有具体展开,只是一笔带过,可以说写得很“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效果?
文章结构上的疏密与作者情感上的疏密相结合,前面对“奇”的表现越密越实,捧得就越高,后面写得越“疏”越”空”,越显出情感的失落,有从高高在上一落九泉之感,到头来一场空。结构上的“疏”契合了心理上“空落落”之感。
4、“密不透风”与“疏可走马”
七、 把握主旨,拓展提升
1、王安石究竟“伤”的是什么?真的是“伤”方仲永吗?
方仲永父亲的不使学
2、方仲永的父亲是可恨的人物吗?
是“世隶耕”的无知导致的,其中更多的是可悲和无奈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补写一段说理,50字左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用文言来写
4、对比原文第三段,王安石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感叹一个天才的陨落,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鞭策警醒更多的普通人
八、 复习与巩固
1、复习本文的文言词汇和重要句子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伤仲永教学反思10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文言文教学的字词落实部分常是老师大包大揽,谈不上自主、合作学习。老师们的理由是:中考120分中只有文言文12分、默写10分是课内的,其他都来自课外,如果说课内部分是可感的小石粒,课外部分则是飘渺的空气,只有老师的包揽才能保障学生能紧握小石粒,落实得准确、到位。
《伤仲永》是一篇自读文言文,注解丰富,内容浅显,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自学、同学的合作指点、老师的释疑解决问题。 这篇课文我们备课组拟定为两个课时,在以下方面让学生放手学习:
1.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讨论落实字词。
整个第一课时,我们没有涉及课文内容,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字词问题。学生受阻部分集中在词类活用上,如“父异焉”中的“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等,其他字词问题不大。
2.放手让学生合作解疑。
学生在落实字词过程中碰到的阻碍,我们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小组讨论,学生首先解决了“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明白名词带了宾语,名词要活用为动词,带着这种认识,学生解决了类似“父异焉”中的“异”这种意动用法。
3.尽可能让学生多读。
文言文语感的培养在于诵读,第二课时,每个环节我们都安排了朗读。朗读中思考方仲永变化的过程;朗读中感悟文章的中心;朗读中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精妙,不同梯度的问题带动着不同梯度的朗读,两节课下来,学生基本能背诵此文。
4.让学生联系现实谈感悟,培养刻苦精神。
本文极富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培养其刻苦思想很是必要,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后,联系现实谈感想,能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
学过此文后,在小测中,学生的字词检测做得比较好,化解了我们课前的担忧。
不足之处,语文课堂需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体验,让每个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基础、学习动力相差太大,个别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也有一些学生热衷讨论,但不愿动笔记下重点,留下课一下什么痕迹都没有的憾事。
伤仲永教学反思11
通过近期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在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基本能口译课文,这样就节省了大量的字词教学时间,为课堂上进行多种能力训练提供了时间的保证。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目的是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怎样是课堂收放自如,还需在每一步的实践中找经验。诵读与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中,除了强调诵读外,我还十分注意指导同学们对知识进行积累,归纳整理,对学生在课堂上能自觉“温故而知新”的大加赞赏,意在让学生们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注重“说”的训练,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谈感想等。我觉得这些做法还是比较有效果的。
伤仲永教学反思12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很有说服力的文言文。文章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言简意深,说理严谨。怎样使学生读懂并喜欢这篇课文。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上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我由学生喜欢的话题导入。话题:什么是天才?学生回答热烈,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天才。天才一定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一定。师:“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的学习的。
二、阅读实践,理解内容。
阅读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基础。《伤仲永》是一篇文言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课文是学习的第一步。我先放录音,让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给生字词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句子的停顿。接着,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利用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把生字词写在黑板上,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学习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学习文言文只读不理解一场空。我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学习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接下来,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
词、难句提出,由同学讨论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直到能疏通文意,理解内容。这一环节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学习探究,理解言语文意。
疏通了文意,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还要进一步阅读理解文章的内涵。我设计如下的思考题:
(1)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从此指物作诗立就。)
(2)面对仲永聪明的天资,他父亲和同县的人各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把他父亲当作宾客一样对待,有的还出钱请他作诗。他的父亲天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七年以后,泯然众人矣。)
(4)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
(5)怎样认识“受之人”与“受之天”的关系?((“受之人”更为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6)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后天教育对人的成才起重要作用。即使你是一个天才,如果后天不努力、不学习,天才也会变庸才的。)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方仲永才能变化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经过学生的探究、思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才是读懂课文。
五、总结,归纳。
学习的重要在于总结所学的知识。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总结。一是内容,本文分两部分,前面叙事,后面说理。叙事部分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说理部分则表明作者的观点,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由于“受之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是方法的归纳,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说理,易于让人接受,具有说服力。
六、熟读、背诵课文。
学习文言文重在词语、句子的积累。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当,言简意深,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熟读背诵积累语句,为写作积累语言。 文言文教学阅读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习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伤仲永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体会揣摩语言的简洁、洗炼。
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展示:
读神童故事,谈感受
一、名言导入
1、名言导入: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作者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a、师范读课文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c、师生齐读课文
d、指生朗读课文,大家评判
2、译一译:
①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A、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B、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③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④受于人者不至:被,介词
C、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3、议一议:
(1)课文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
(2)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3)辩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
A、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B、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②语段阅读: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c、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③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见""闻"交织,详略有序,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体验反思,拓展阅读
1、体验反思: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2、拓展阅读:
①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②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五、总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六、作业:
①扩写课文第一段。要求:不改变情节和基本内容,进行丰富的联想,400字左右。
②组织讨论当今社会存在的类似仲永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③课后背诵全文,完成学案的“跟踪训练”。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仲永: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
(利 环谒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才能丧尽:
泯然众人
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教学反思14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 、 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 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
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
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 、“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
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 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
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
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年封为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著有《王
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 辙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 三、 学生自读课文
(一 ) 解题。
1、板书课题:伤仲永,“伤”字是什么意思?
2、布置学生看本文注释,了解文章出处。
(二)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气、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字典,正字、正音。
3、译读课文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圈点勾画不理解的地方,小组讨论,师做适当
点拨。
重点识记下列词语:
1、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世隶耕() 未尝识书具()即书诗四句() ...
自为其名()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天也( ) 卒之为众人( ) ...
固众人( ) 得为众人而已也( ) ...
2、明确词类活用。
① 父异焉( ) ② 邑人奇之( ) ..
③ 父利其然也( )④ 宾客其父( ) ...
⑤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组内合作探究,自己翻译文章,不懂的地方,班内解决,再不会的,老师讲解。
四、试着背诵课文第一段
1、自由背诵
2、指名背诵,师生共评
3、齐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重点字词及含义。
2、理清故事脉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题目中的“伤”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伤?
2、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 ?
3、 五岁时的方仲永表现出了怎样的才能?在文中勾画语句。提示字义:书、为、意、一、可观。
4、邑人和父亲是怎样对待方仲永的?读课文,勾画语句。提示字义:稍稍、宾客、利、日、泯然。
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找出文中的语句朗读。
三、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一、“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
学”。
二、方仲永“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2、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3、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成强烈对比。
二是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
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
这种见闻录的方式给人以真切真实之感。
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参考: 。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
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6、归纳主题
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师作补充。(可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谈,让学生认识到,
学习知识,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努力更重要。)
四、当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其”各指代什么?
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余闻之也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2、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隶:属于)
B、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奔跑)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
E、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F、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受:忍受)
3、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愚昧无知的句子是:
4、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三个字:五、扩展迁移
1、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2、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或古人勤学的故事。
课件展示名人名言和古人勤学故事事例。古希腊演说家得摩斯梯尼的故事。见。
篇二:伤仲永 公开课教案
23、伤仲永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前我先讲一个小故事,大家听了后,要说出这个小故事是从哪个成语里讲出来的,也可以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话说,南朝梁时,南京有个叫江淹的人,他从小天资非凡,才思敏捷,6岁就能写诗。尽管他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读书,辛勤写作,年轻时就擅长诗赋,享誉文坛。可是,当他官至光禄大夫时,他的才华就慢慢衰退了,不如从前了,写出的诗文平淡无奇。到了晚年更糟糕,他才思枯竭,写来的诗文竟没有一句佳句。人们说他的才思尽了。 1
学生:江郎才尽。
教师:对!(教师板书“江郎才尽”4个字)不过这节课我们学的不是“江郎才尽”的故事,而是一个“方郎才尽”小文章。(教师板书“方郎才尽”4个字)
二、解题:
教师板书课题,并提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看课后注解①,回答:悲伤,为??惋惜
教师问:作者为谁惋惜?为什么惋惜?
学生答:为方仲永惋惜,为他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而惋惜。 (教师板书:神童----普通人)
三、作者介绍:(打出课件)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曾封为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现存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四、读准字音:(打出课件)
lìpān yè yì
隶 扳 环谒 邑
gài chèn yānmǐn
丐称 焉 泯
五、理解一字多义:(打出课件)
忽啼求之:它,指书写工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余闻之也久:这件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 泯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2
公开课授课老师:欧阳龙贵
授课地点:连州市北山中学
授课班级:七年级(4)班
伤仲永教学反思15
对这一课的教学,我采用的是我校“一超四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超前学习,第二课时由学生来进行展示。我将超前学习问题按展示顺序设计为五项内容:一是了解常识,感知大意;二是朗读课文,读准字句;三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四是理解探究,深入学习;五是拓展延伸,感悟积累。在超前学习课后抽签决定各问题由哪些小组进行展示。备课时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周密的考虑,和学生一起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预计各小组展示的时间。在备课和超前学习阶段,我和学生都感到有不少的收获,深深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
展示课上,我组织学生依据教学设计进行展示,学生自演的课本剧很有创意,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引得听课人员不时发出啧啧称赞。自我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显示了学生的才华,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几个小组主持人的台词精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发言的同学落落大方,有条不紊,显示了较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收集的名言、故事,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展示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小品,有巧妙的提问,有严格的检测,有耐心的讲解,有恰当的补充……
虽然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手脑口全部参与到了学习之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遗憾是展示时间超出了计划,下课铃声响起时还有一个环节未展示,只好把时间延长了五六分钟才结束。时间怎么会不够用呢?我认为有可能是“翻译课文,积累词汇”这一环节展示小组提问的内容过多,学生出错率较高,导致需要主持人、老师和同学们不断纠正、补充,占用了较多时间;个别主持人展示时心理紧张,语言和程序没有充分组织设计好,也浪费了一些时间。最后,忽然想到,我这节课原计划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结果由于开会时间延长,挪到了下午第四节,而我校上午的一堂课时间是四十五分钟,下午一堂课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看来,展示课上延长的时间本应在授课计划内,不应该算是重大失误吧。再者,展示课是由学生来上的,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生成,不像老师自己上课那样控制自如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主动和大胆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如平时上课多,学生比较拘谨,气氛有些压抑,应该是小小的教室一下子有二三十位听课老师围坐在他们身边,使学生有些紧张吧。看来学生毕竟是学生啊。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继续坚持“一超四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我校的课堂改革深入进行下去。我相信,我校的教改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高效,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伤仲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伤仲永》教学反思12-07
伤02-21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dtnl教学反思12-26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
比例教学教学反思11-29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伊教学反思12-29
课教学反思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