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习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习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习,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习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连线。
葫芦lín jū蚜虫guà mǎn
邻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挂满gèng duō
花谢qí guài几次yá chóng
绿色的葫芦藤开了蚜虫
细长的葫芦叶生了葫芦
高高的葫芦架挂了小花
二、比一比,组词。
挂()语()居()次()
娃()说()古()吹()
三、写出反义词。
哭——买——谢(凋落)——部分——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一.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加有目的地学习课文,所以在课前预习时我和大家一起背诵了识字4,并且拓展学生的思维,说出更多的成语,让他们知道一般的成语故事都能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然后学生很自然的就带着对于这课的疑问进入了学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那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文章中体会出道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读书。针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明确目的要求,推荐思考的角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时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朗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地要求学生哪个字重读,哪句话必须拖长音或轻读,而是充分地给孩子朗读体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读对话,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相互比较朗读的效果,自然就能体会出什么样的语气适合这个角色,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二.成功之处:令我满意的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通过我随手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指出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从“一百里”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天的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进措施: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3
《坐井观天》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本身的故事情节容易理解,但要领悟成语的意思,以及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什么样的方法最能让孩子们领悟故事的寓意呢?惟有朗读。
朗读是理解故事内容的重要手段。我们常说要在读中感悟,如何朗读,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了。
1、朗读层层递进。如在《坐井观天》这一课中,在指导读牛蛙的话时,我先利用明显的错误语气来读,孩子们立刻会纠错:这样读是不对的。这种纠错的方式激发了他们当小老师的欲望,他们争着抢着读,积极性非常高。孩子们能将老师的错误指出来,其实就是对他们自己的朗读、对故事的理解有了一次提升。在一次比一次生动的朗读中,让孩子们体会用正确的感情的朗读是多么重要,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是多么能感染人,从而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有感而读。
2、边读边想象画面。画面感的引入会让学生入情入境,如在知道读小鸟飞了一百多里,飞得口渴了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小鸟飞过哪些地方?继续引导飞过了这么多地方,飞了这么远的路,应该是很辛苦了很累了,纳闷累恶毒时候说话的语气又会是怎么样呢?学生边想边飞过的这些地方,感受小鸟的疲劳与辛苦。
3、抓住重点词语重读。如在知道读小鸟飞了一百多里时,怎样才能读出路程的长呢?抓住“一百多里“这个次重读它,路程远的意思也就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4、师范读。最低年级的孩子还说,老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低年级的孩子理解能力毕竟有限,但他们却是最好的模仿者,因此教师正确的范读对孩子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
都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才是主体。主导者重在导,这个“导“更多的是引导,是启发,而不是包办,在朗读中更是这样。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4
教学目的: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青蛙对天有多大的看法之所以错误的原因。初步理解《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故事是比喻眼界狭小,所见有限。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说明: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
本课总的教学设想是:依托“读练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以读为主、以练为主、学生为主、鼓励为主”的教学理念下,运用“放手试读,初读到位;鼓动激励,生字学会;角色体验,精读品味;迁移运用,形成积累”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明白寓意,学有所获。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青蛙和小鸟的图片各一张。
2、生字词卡片。
3、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游戏导入,分散难点
1、喜欢和朋友做游戏吗?(喜欢)看看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新朋友是谁?(师在黑板上贴“青蛙”和“小鸟”图)
2、我们怎么和它们做游戏呢?请大家拿出桌上的纸,像老师一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孔看黑板,说说你现在看到的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小鸟了)
(刚才,青蛙和小鸟我都能看到,现在我只能看到青蛙了)
(刚才,我能看到整块黑板,现在我看到的黑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了)
3、你看,我们的朋友青蛙张大着嘴,好像在说:“朋友们,你们观察真仔细,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我坐井观天也是这种感觉呢。”(板书:坐井观天)
4、 “坐井观天”什么意思呀?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坐在井里看天)
5、呀,青蛙还没坐到井里呢,谁来帮帮它?(学生贴井图)
这井呀,就好像是我们刚才卷起的纸筒,大家猜一猜,青蛙坐在井里看到的天会有多大?(板书:井口那么大)这是怎么回事?(青蛙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
6、瞧,我们的另一位朋友小鸟飞来了,它边飞边叫,好像在说:“小朋友们这么快就知道了青蛙出错的原因,真了不起!可我们的朋友青蛙还不知道呢!它一直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为这事,我还和它争论了起来。”小鸟在哪个地方和青蛙争论,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井沿)井沿是哪个地方?在书上指一指,上台把青蛙贴在井沿上。
二、读一读——朗读对话,探究重点
1、好,故事就从这儿开始了。请看课文插图。你最想知道什么?
(青蛙和小鸟它们在争论什么?争论文明吗?它们是怎么争论的?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好,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7自然段,并用不同的标记把它们的话画出来。边读边体会: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板书:天有多大)
3、指名读怎么争论的话,它们的争论文明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它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下面请小组合作,分角色读,读后讨论第一个问题。准备交流。
5、天有多大,请一个同学代表青蛙把观点亮出来。
6、(小黑板出示,齐读青蛙的观点)“那么远”指多远?(一百多里)
请全体起立,表演小鸟来飞飞一百多里,飞时别忘了看到了哪些地方?
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可青蛙却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这是什么意思?(出示小黑板,请选择1、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2、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要飞那么远。)
所以,青蛙对小鸟说(出示小黑板,“朋友,别说大话了!”)大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说法吗?自由读青蛙的话,可以加手势。谁愿读青蛙的话?他要是读得好,我们就用掌声来表扬表扬他,好吗?齐读。
7、这可是青蛙的观点,小鸟的观点呢?谁愿代表小鸟把观点亮出来?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除了天无边无际(板书:无边无际),生活中还有什么无边无际?继续点击课件,海洋无边无际、沙漠无边无际、森林无边无际……
这句写得很好,模仿这句说话,好吗?喜欢动物吗?看,小猫怎么样?(很可爱)那我们就可以说:“小猫,可爱得很哪!”学着夸一夸其他动物。
出示苹果,咬一口,夸一夸。“苹果,好吃得很哪!”(味道)颜色?形状?
小组合作,夸一夸生活中的人或物,交流。
大家齐读这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这么多的句子。
3、青蛙明明错了,却听不进小鸟的话,还自以为是。如果你这时刚好路过这口井,你肯定有话想对青蛙说。说什么,小组内准备一下,好吗?交流。(青蛙,小鸟说的是对的,你别再自以为是了。虽然你说的是实话,可你还是弄错了。你知道你错在哪儿吗?你就错在不该坐井观天。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你的视线,你看到的天当然很小了。你别再做井底之蛙了,你跳出井去看看天吧,你一定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
4、小结:看来,一个人的认识的形成确实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青蛙如果不是天天坐在井里,怎么会误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小鸟整天飞行在天上,对天的认识和了解当然就胜过了目光短浅、见识少的井底之蛙了。(板书:目光短浅、见识少)
5、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故事,我国的成语故事可多呢。你能把课前搜集的其他成语故事的题目说给大家听吗?
6、要知道成语故事的内容,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成语故事》这本书。其实,要开阔自己的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除了看书外,还可以请教大人、上网查询等等。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我们要做一个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的人。(板书: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
7、齐读板书:我们不要坐井观天,要开阔眼界,做见多识广的人。(这就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写一写——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把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出来。
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小鸟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眼界开阔
(井图) 天有多大?
青蛙 井口那么大 孤陋寡闻目光短浅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小有差异的学生,把目光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还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可以卷起来观看天大小的纸张发给没有纸张的同学,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2、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
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背诵识字四里的成语,好吗?
2:识字四里有一个成语叫坐井观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问题
(1) 这篇课文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2) 他们为什么事情而争论不休?
3:请同学们看61页插图,说出青蛙坐在( ),小鸟落在( )
4:教师板书
小鸟
青蛙
三:再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文中用 线划出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用~~~划出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
2:指名读青蛙的话 教师板书:井口大
3:指名读小鸟的话 教师板书:无边无际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一句话吗?
5:同样都是看天,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认为
天无边无际,他们的看法相差那么大,为什么?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学生拿一本书,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看天花板,学生说
说自己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今天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6、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
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学生说一说。
7、指名最后两段,教师指导进行感情朗读。
8、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
知道自己错了?
学生说一说。
9、假如你是青蛙,有一天突然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
会说些什么?
学生说一说。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咱们都喜欢分角色朗读课文,下面咱们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好不好?
同桌互读,男女互读。
五:总结
如果让你选择,你会做哪一个小动物?是在天空中飞翔,见多识广的小鸟,还是整天自以为是的井底之蛙?为什么?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6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7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的《坐井观天》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根据教材特点、研讨主题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但是,在真正走进课堂上完课之后才发现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在听了教研室宋晓丽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评课后,更让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1.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布置孩子们自由读书,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哪儿里干什么,并勾画重点词句,学生一出口,就开始齐读,没有理解到自由读书的意思,看着孩子读得起劲我没有忍心打断他们,我也意识到,齐读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只是想着之后再让他们自由读,勾画,这样看来,学生失去读思结合的时间。所以,从学习的效果看,自主学习的效果不是很好。
2.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整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前提没有做好的话,就算教案准备得再好,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没有用,这也已经是我的老问题了,希望能快速改进。
特别是倾听习惯:
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很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当我点了一位学生起来发言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时环顾四周,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倾听这位学生的发言。如果这时要点几位学生站起来复述刚才的那位学生的发言,能讲全的没几位学生。可以说,课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这样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和“落实”。很多细节我都关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上,孩子做错就要把制度落实下去,而不能只顾着赶着课程。
先整顿再进行课程,讲课的过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紧每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听就停下来,及时提醒孩子。
我们班上的孩子思维活跃,但是举手的人并不多,一旦同学读错的时候,他们会情不自禁得争先恐后指出。这样就使得读的同学没有勇气读完,课堂秩序也会因此很乱。所以,要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多加训练,学会倾听,学会保持安静耐心地倾听,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大胆的发言,从而让生明白这也是在尊重其他同学。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听。听同学发言时,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可以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同的意见,这个很关键。
3、教师引导方面需改进的地方。
在学习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尤其是课堂应变能力,这并非一日之功。要使自己的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快速成长起来,需要在每一节课之中去发现,去积累。比如,本节课在指导孩子理解“大话”这个词时,一个孩子上来就说“大话就是撒谎”,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大话不是撒谎,我马上举了个例子“大力士力大无比,可以推动火车。”这个是能做到吗?孩子们说:“不能”。我举得又是一个说大话的例子,如果正如宋晓丽老师所说,再举一个说谎的例子,让学生来区分一下,也许效果会更好。这也说明我们的课堂预设不一定很到位,这要求老师要随机应变,头脑灵活。
一堂课下来虽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努力的过程却让我受益匪浅。相信语文的教学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日积月累,努力把握每一节课,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将以失败为起点,奋起直追,让自己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8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坐井观天》寓意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而应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在续编《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倡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上要注意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寓言故事可能会引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巧妙应对课堂中学生的奇思妙想,正确引导学生。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9
我选取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主要通过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整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1。播放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导入本课的学习;
2。在初读课文中,提出问题“本文讲了谁和谁,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较有针对性。
3。检查生字词。出示本课生字,接着读词语,最后展示课文中的长句子,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4。在精读课文中,重点围绕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讲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青蛙和小鸟的“笑”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天是不同的。
5。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6。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课后续编这个故事。
教师备好课,学生才能上好课,但是课堂上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实际的课堂上是存在生成的。在这节课中,我在讲解生字时,没有给予学生示范性的指导,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此外,上课启发引导学生不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坐井观天”的深层含义。接着,刘老师给予了指导:
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的问题应该不超出两个,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记忆力有限,问题太多就会记不住。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0
本学期的研讨课中,我们选了第四单元中的课文《坐井观天》进行研讨。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学生知道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课文中的三次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坐井观天”的比喻义,使学生懂得目光狭小、见识短小就会把事情弄错的道理;会分角色朗读课文。在上一节课的老师的教学中,我们成功地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寓意,会读出对话,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及时题目归纳和小结比较深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在第二次上课中,我把教学中的小结改成让学生易读、易懂的句子,呈现出来让他们更加了解这故事。而且还回归课题,引用了日后形容一个人见识少的可以说是坐井观天或井底之蛙。为了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爱好,我还制作了一些头饰让他们在练习对话时更加有趣,更加积极参加到课堂中去。
虽然我对教学中各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我在以下几点还做得不够:
第一、准备还不够充分。虽然说,准备时间也有一星期,可是算起来,时间还是太紧了,白天上课没时间的,晚上的时间也少之又少,而在准备教案时花了很长时间,在背的时间上就少了,所以在上课时,我对教案不是很熟,在讲课是思维有点不清晰。
第二、我上课时语速还是太快。虽然比刚开学有所进步,但对于低年级的教学来说还是偏快一点,需有待改进。
第三、操练读课文、句子、对话的方式单一,不够多样化。
第四、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够好,没有及时纠正,可以通过表扬其身旁的同学以达到提醒开小差的同学。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改正,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使自己进步得更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教学反思二
通过引导,同学们开始由一人读,到两个读,最后到4个小组读。渐渐地终于有几个小组争着要上台表演,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他们不但能大胆地分角色朗读,而且还能用不同的语气边读边做动作,读出反问句和感叹句,为了让学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我还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可以卷起来观看天大小的纸张发给没有纸张的同学,让他们尝动手的乐趣,使他们融入班集体中来,使这些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由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们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观察时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对“坐井观天”一词的理解。并从中悟出道理来,知道此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学生想像力丰富,真令人惊讶呀!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1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2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也许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飞过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看上去自己有点忙乱,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谢郑慧老师和祝红艳老师的点评,这对于我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也感谢学校给我锻炼的平台。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3
《坐井观天》是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寓意,品味语言呢?
1。借助多媒体,学习生字词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字词,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现了“井沿”一词,其中“沿”还是这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井沿”对于他们是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口井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直观理解“井沿”就是井的边沿,了解了“井沿”的意思,学生再来学“沿”字就觉得容易多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渴”“喝”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形近字,学生不容易区别。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两个字,让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从部首入手区别这两个字。之后,我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书写规律,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寓意
要想读懂故事内容,重点字词的理解就是关键。在本课教学中,我把“大话”“井口大”“无边无际”三个词语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引导学生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读懂故事内容。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出现了“大话”一词。我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的意思,知道“大话”就是吹牛、说假话。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和青蛙当时的心情。
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了理解“井口大”,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通过圆孔看天花板,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发现天花板变得只有小圆圈那么大,进而理解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天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小鸟都飞过哪些地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这样学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受到启示。
3。入情入境朗读,读中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寓言浅显有趣,十分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
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等方式,读出青蛙的疑问,通过抓“一百多里”读出小鸟飞得远。在学习第二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大话”“井口大”“无边无际”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看法,在学生理解完词语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男女生对读,并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读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到了第三次对话,我引导学生同桌间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鸟,演一演它们的第三次对话。在学生同桌练习后,我请学生戴上头饰来表演,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入情入境,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寓言蕴含的道理,字词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在每节语文课中,夯实字词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4
一、交换角度,学造句
孩子小造句时常会出现“一呼百应”的现象。如果一个学生说“花儿好看”,那么后面的孩子就是“草儿好看”、“树儿好看”……不是这种通病,要么句子内容干瘪。我在指导造句就“对症下药”,防治这两大通病。在指导“无边无际”造句时,先让孩子们想想哪些地方是无边无际的,孩子们想到了大海、草原、沙漠、天空……于是我说你能选一个地方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吗?然后我先说一句;“骆驼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行走着。”于是孩子们也学着我的句子说起来。“小鸟在无边无际的天空飞着。”“小马们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奔跑。”孩子们的句子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好,一个个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于是我又说:“我还会说得跟别人不一样,你行吗?”孩子们思索之后,一个个崭新的句子蹦出来了“骆驼在无边无际的沙漠里寻找着水源。”“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游得小鱼我认识。”“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航行是非常危险的。”“牛、羊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悠闲地散步。”这时我把手中的蘑菇纷纷发给孩子们,并说能在句子后面加上问号或感叹号吗?领到奖品的孩子们极度的兴奋与活跃。一只只小手举得更高“你见过无边无际的大海吗?”“看!一群可爱的白鸽正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呢!”……一个个美丽的句子从孩子们嘴里蹦出,课堂上洋溢着快乐、兴奋,眼睛里闪烁着灵气、智慧。
是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兴奋下,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然后引导孩子们多角度思考,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生成新的语言。新教材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更体现儿童的情趣,更反映儿童的思想。我们要以文本为依托,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倾心营造与儿童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儿童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跳进课堂。
二、联系生活,悟寓意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是六年制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到得少知道得少,还自以不正确的。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坐井观天”的字面意思很容易,但是如果要理解并体会这个成语的寓意那就比较困难了,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正如课文中的“青蛙”是非常片面的。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达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感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硬塞给学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支持者和帮助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于是,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无边无际造句之后,我说孩子们小青蛙听你们说外面那么好,他也想跳出来看一看,于是我把青蛙图片从井底贴到了井口,又说青蛙跳出井里会看到些什么呢?让孩子们想像说话,孩子们从池塘边说到果园里,从果园里说到公园里……想像力非常丰富,这时我突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么美丽的景色,小青蛙以前怎么不知道?“因为它哪里也不去?”“你想像它那样吗?”“我可不想,我要像小鸟那样。”于是我的手偶青蛙出现了,低下头说:“小朋友,我知道错了,可是我怎样才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呢?快帮我出出主意吧!”“我建议你多看书。”“我说应多走走,了解一下外面的事情。”“多听听广播,多看看新闻。”“遇到事情,多试一试,多想一想。”“对孩子们,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那么你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瞧,孩子们说的,不就是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吗?虽然他们没有说出:“不要做目光浅、狭隘的人“但从他们的话语中不难看,孩子们已有所感悟,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15
本课作为生本课堂研讨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生本课堂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一,问题引领——将教学内容问题化。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最主要的是通过恰当的手段去引发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我在课前对课标、教材进行认真研读,根据学情将教学内容问题化,让学生的“学”有了方向,小组合作学习就有了合作讨论的“载体”。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就不会流于形式。
二、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奠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
提出自学的问题后,让孩子用画线、做记号的方式为的是让他们有真正自读思考的时间。带着自己思考的问题再去四人小组讨论,这样才让孩子的脑子真正的动起来。而画线的时间,也让课间巡视的老师有时间对学生的学习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后续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三、建立小组评价体系。
将小组讨论与交流评价体系相挂钩,采取捆绑式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采用评价小组的整体表现。而个性朗读时则重视个人评价。比如说,四个人当中,有ABcD四个能力层级,A是学习最好的,D是学习最差的。在问问题的时候,如果是A回答得2分,D回答得6分,中间得4分。用这样差异评价的方式,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全力参与,学习最差的通过较多的参与可以较好地掌握知识,全组学习。
本课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些教学环节还是过于匆忙,如“无边无际”还没有说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来解释,联系实际再说说词的意思。在写字展评环节中,最好举优秀同学的字为参照而不是错误的字,加深他们正确字的印象,并培养字体美观感受。此外,四人小组活动如何更好地开展,评价体系如何完善,这也是下一阶段将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精选15篇12-11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集锦15篇12-14
语文的初中教学反思01-05
语文《白杨》教学反思11-02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12-18
语文祁黄羊的教学反思12-11
语文共同的家教学反思12-05
语文给予树教学反思11-29
语文园地三的教学反思11-28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