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1 14:31:58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记得上这一篇课文我准备得还比较充分,上课的前一天晚上钻研教材到很晚。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一节课结束。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困难比较大,而且这篇课文比较长。怎么办?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精选教学内容!首先,我已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把认识生字的问题解决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其次,对教学内容要有取舍,不能面面俱到,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疑难所在取舍教学内容。

  一开始,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切入到课文:清明节,我们缅怀先烈,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途中,在过草地的时候,有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金色的鱼钩》。我让学生跟我一起板书课题(目的是注意“钩”的写法);如何读题目,哪个词语应该读重一点?学生有说“金色”,有的说是“鱼钩”,我让他们试着读一下,他们发现还是应该重读“金色”。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有学生举手问:“为什么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呢?”还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为题目呢?”我对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表示赞扬。随后,进入初读了解大意,提出自己困惑的阶段。我给了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学生概括大意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举手的仅一、两个。下面让学生提出自己阅读中的困惑。有一两个学生重复了刚出示题目时的问题,即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另外有两个问题是对课文中句子的理解: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为什么有千斤重?2、还是这一节,最后一句“……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这个意思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解决掉。另外一个问题是:“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的还有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这个最后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学生认为是语意未尽,另一个学生马上反对,认为是说话被打断,因为下文有我打断说的话,应该是说话的省略。我当时都肯定了他们的观点。但是现在想想,不应该是语意未尽,第二种观点更有根据。学生的这几个问题解决掉,时间只剩下4分钟。我预设的几个问题只好搁置起来,例如,课文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的精神的?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深情地朗读出来。……最后,我回到课文最后一节,结束了一堂课的'教学。

  我在反思,略读课文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处理?是全部在课堂上解决,还是部分解决?如今天,把学生的全部问题放到课堂来解决,就出现自己预设的一些重要的教学内容被耽误掉的情况。看来,要客观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并,对于个别的问题(远离教学目标的)可以让他们课外去解决。要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预设的问题整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灵活的教学机智,这一点我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同学的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的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 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所以,在上第二课时我突然想起一个词——放手。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我给他们二十分钟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自己读生字,自己读词,自己理解不懂的字词,自己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不会的可以来问我,可以问同桌,也可以下位与别的同学交流,还可以去查阅手头的'资料,可以去问不开口的老师……

  二十分钟左右,汇报开始,我想,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对词语的理解,学生只要一开口,字音的问题就可以随机解决了。 抛出来了砖,引来的是学生的玉了,我这样想。

  生:(一位同学率先站了起来)我向大家汇报“府邸”这个词的意思,“府邸”就是指当官司的人家住的地方。

  生:我来补充一下,“府邸”不仅是指做官的人家住的地方,只要是有权有势的人家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府邸。

  生:大财主家住的地方也叫府邸!

  师:你们这一说,老师心里明白了,“府邸”绝对不是茅草房,那种连大门口都挂着灯笼,都卧着石狮子,都站着门卫的人家,他们住的地方一定是府邸了。

  生:我知道“针锋相对”就是“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生:我知道“宽容大度”就是心胸很宽广。

  生:“宽容大度”就是宰相的肚量,能撑船。

  生:“宽容大肚”就是大肚之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生:“昏庸”就是耳聋眼花老糊涂。

  生:“昏庸”就是不明白糊里糊涂。

  生:我知道“上卿”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生:“上卿”大概相当于宰相。

  生:就像国务院总理,像外国的总统。

  生:“惧怕”就是害怕。

  生:跟害怕还不一样,“惧怕”是说内心很恐惧,非常害怕。

  生:我弄懂了“门客”就是指家里的佣人。

  生:是跑堂的。

  生:不是,“门客”是蔺相如出钱供养的能为他出谋划策的人。

  师:对,门客可不是佣人,刚才这位同学说的很对,门客可是谋士啊!

  生:我知道“负荆请罪”就是背着带刺的荆条到别人的家里去请罪。

  生:“负荆请罪”就是指登门谢罪。

  生:“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还是一个成语,比喻诚心诚意地道歉。

  ……

  不知不觉,下课的铃声响了,我们却久久地沉醉在交流的氛围里。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学生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能不断地前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更应该巧妙点拨,善于激励,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风采、赴约、淡雅、捉摸、衬托、幻觉、深远、有朝一日、大洋彼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安排学生查阅达.芬奇的资料,搜集蒙娜丽莎的画册、照片、挂历等,欣赏一下这幅世界名画。

  2.教师准备此画的挂图。

  3.组织学生事先相互交换传阅,对名画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法国的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馆中有一幅名画,是镇馆宝物之一,她就是《蒙娜丽莎》,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代表作。几百年来,这幅画一直让人们百看不厌,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也成了世界上最神秘的微笑!你们想看看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在大洋彼岸探访蒙娜丽莎吧!

  2.出示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齐读)

  解题:齐读;之:的;约,约见;同蒙娜丽莎德一次约见。

  读了课题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紧扣课题质疑)

  作者把排队欣赏一幅画说成一次约见,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检查预习。

  1.通过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去博物馆排队欣赏蒙娜丽莎的经过。)

  2.材料是怎样安排的?(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板书 等候

  27、蒙娜丽莎之约 欣赏

  感触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以优美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写了蒙娜丽莎美丽的神韵。)

  三、欣赏名画,感受魅力。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幅,请大家好好观赏观赏,把看到的想到的说说。

  1.出示《蒙娜丽莎》的图画,让学生自由观赏,谈谈体会。

  师:从同学们惊奇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画的喜爱,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交流说说感受最深的一点)

  2.经过预习课文,知道课文那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这幅名画吗?(课文5~7自然段)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5-7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蒙娜丽莎》这幅画的。

  生读,感悟。

  师:老师发现今天同学们的读书声音特别响亮,感觉到今天同学们的学习态度特别认真。接下来我们从字里行间去感受她的美。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这三个段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写吗?(尺寸、表情、微笑、坐姿、双手、穿着、背景)

  你从5-7段中的哪里感受到了这幅名画的美,或者你最欣赏的是哪里?

  3、交流5-7。

  A生谈体会

  B相机解词:矜持、转瞬即逝、永恒

  C出示“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a齐读b(观察,得出排比句;体现了什么?作者观察仔细,想象丰富;个别读;齐读)

  师:这句话充分展示了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从古至今,可以说没有那一副人物肖像画能像蒙娜丽莎那样让几代人如此地津津乐道,她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倾倒了多少人。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了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得出的数据是:

  (旁板: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

  师:由此可见,蒙娜丽莎的微笑既让人难以捉摸,又让人浮想联翩。记得有一次,老师去旅游,看到一座山,猜不出它像什么,就请教导游,导游说:你觉得它像什么,它就像什么,老师恍然大悟。欣赏蒙娜丽莎也是一样,不同的人看她的微笑,得到的感受也不一样,这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板书:魅力)

  四、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师;不管什么样的人来看,她那优雅的神态中闪耀出的母性的光辉,所折射出的宽容丰厚的情感总是令人动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再次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1、生读2、评价:读得好不好?体现在哪?

  3、出示朗读提示:A前三句的朗读,要轻轻地,娓娓道来,体现出微笑所引发人们无穷猜想的味道B最好一句要加重语气,以表示肯定和赞扬。

  4、生练读,指名读(刚才那位,问有进步否?再请一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蒙那柔和而明亮的眼神,那含而不露的微笑。

  5、齐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置身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仿佛与蒙娜丽莎面对面了。

  五、回扣前文,加深感悟。

  1.过渡:我们从作者对蒙娜丽莎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了她的魅力,下面大家再读课文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地方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

  2.学生自由读后全班交流:

  (1)从“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看出来的。

  (2)这幅画从卢浮宫前来纽约,来之不易。

  (3)队伍移动很缓慢。

  六、总结升华,激情朗读。

  1.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不仅从作者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蒙娜丽莎的神奇魅力,还能够从等待中看出画的魅力。这幅画确实是非凡之作,看看作者最后怎么说。

  齐读第八自然段

  2、教师导引:虽然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几分钟,但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 ,甚至已成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幅名画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因此题目定为蒙娜丽莎之约,大家可以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在作者看来,排队欣赏蒙,就好像以为央视记者与某国元首约好,要进行一次高端访问一样重要,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蒙的魅力,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或夸夸她?

  4.引入达·芬奇资料。

  师:学到这儿,老师想问你们谁知道这幅画的画家?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资料。

  5.同学们,我们随着作者的目光欣赏了蒙娜丽莎的风采,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来介绍这幅画呢?请你准备一下,等会儿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做讲解员介绍)

  七、结语。

  同学们,美妙的乐曲、令人回味无穷,杰出的画作,让人百看不厌,今天,当我们站在蒙娜丽莎面前,一切是那么神秘而又奇异,她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圣洁光辉照耀着我们每一个人,她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八、作业。

  我们一起来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把从课文中收集到的信息保存下来。

  九、板书设计

  等候

  27、蒙娜丽莎之约 欣赏 魅力

  感触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4

  (1)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败了,但他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一切重新开始;第二次,碗又掉了下来,少年又镇定了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三次,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多少年后,作者每每想起,总会产生一阵微微的激动。我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表现来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从四个层次上进行了反思。

  一、抓住时机,让现实与文本结为一体。

  在讲这篇课文时,奥运会刚刚结束,在奥运会中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一直感动着我想,这种精神不正与顶碗少年相似吗?于是我在课文导入时以奥运会中的几位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导入,重点以杜丽事迹为主引入,我边出示图片边讲解:作为上届奥运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的获得者,作为本届家门口奥运上肩负首日夺金的杜丽,由于肩上的担子重,心里上的压力大,最终导致痛失金牌的巨大打击。然而杜丽4天后一扫夺金失利的阴霾,调整自己的心态,轻装上阵,沉着冷静,为中国射击队夺得了在本届奥运会的第4枚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奥运会上赢得的第19枚金牌。学生很感兴趣。我顺势引导: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同样在我们的课文里也有顶碗少年这样一个故事。就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新课标》中对人文性的理解曾有这么一段话:“语文教育就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由此可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创新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于是在教学中我尝试着采用一个大问题: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整体默读课文,自读自悟,边读边画批。这样不但有效地进行了读的训练,而且学生之间也进行了很好的交流。

  三、以情促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

  在小组进行讨论之后在汇报的过程中,我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地感受到顶碗少年的精神。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读中,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触动,真正读出了自己的心得感受。例如学生在分析: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上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学生只知道这句话是对顶碗少年表演的具体描写,但缺乏想象,体会不到当时的惊险,于是我提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学生一下体会动作难度之大,再让学生边想像边自由朗读。进而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总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以情促读,以情导读,粗读、细读,精读,品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让真、善、美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抓住文章主脉,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反复出现4次,每次出现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讲课文时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现的作用是什么,学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来。我在备课时反复考虑,如何在分析理解课文时边理解,边渗透,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于是我利用了同一张幻灯片“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分别在每次顶碗失败后,成功后,及文章结尾都出示这张图片让学生感悟。例如:当顶碗少年准备第3次表演时,我提问:面对着第三次出现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叠碗不仅仅告诉了我们它的色彩,数量,还意味着什么?学生顺势答出:一道无情的考题。就这样难点被击破。通过对这一内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师多读、多思、多悟,学生才能更进一步的感受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领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2)《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文教学时,最初有两条思路,一是上述的思路,二是在开篇即抛出“表演是不是成功、精彩”的问题,然后趁着激化的矛盾,围绕“成功”、“不成功”两大矛盾读文寻句进行分析。

  按理说,第二个思路会比较精彩,容易产生高潮。但是本班学生在有老师听课的时侯,不太愿意表现自己,所以我担心这一预想的矛盾如果激化不起来,就容易出现问题。故而从“稳妥”的角度考虑,选择了第一个思路,仅把第二个思路的矛盾讨论作为补充拓展。

  从上课来看,做的比较好的是:

  第一,从林肯的故事切入,抓住了“多次失败”、“最终成功”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让学生形成了基本的情感态度。

  第二,从复习词语入手,抓住“惊心动魄”以及相应的“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话进入课文,应该说抓住了主要问题披文入义,基本达到了由点到面,点面结合,而且思路比较清晰的目的。

  第三,设身处地,让学生进入情境。教学中不只一次让学生换位,换成少年本身、观众和老人,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当时的情境,有利于加深对主题的感悟。

  从以上三点来看,基本上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高效”的目的。

  欠缺的是:

  第一,中间对少年三次表演的`有关句子的品读落实不够,对学生预想不够,有些匆促。

  第二,重点和难点突破不够。

  《顶碗少年》评课稿 刘爱民

  今天,聆听了陈老师执教的《顶碗少年》,受益匪浅。这堂语文阅读课,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思路是“以读代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在读读悟悟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强调了师生对话的互动,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重视了学生的感悟、体验、理解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学生在学语文,在用语文。现结合本文内容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1、整体把握,抓主线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1)抓住少年表演时的动作、神情进行描写,表现顶碗表演动作的高难度;(2)具体描写了观众观看表演时的反应,突出表演的扣人心弦;(3)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不仅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作者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突出表现了杂技表演的紧张程度。因此,陈老师的教学首先是抓住了文章的主线,以此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学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导言、问题、引读等都不能偏离文章的主线。文章的主线很清晰、明朗。陈老师沿主线引、沿主线导、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沿主线思,沿主线悟。达到学有目标,学有重点。如导言中教师让一位学生讲述林肯的生平,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要讲的道理也和课前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一样。然后从生字词的认读、理解中导出文章的重点句也是文章的主线“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老师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自由读文,解决问题。学生汇报时,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的理解和感悟都围绕“为什么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一中心进行。这样设计,既找准了切入点,又适当地进行了变序教学,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从而让学生理解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既是作者看了表演发出的感叹,也是文章的题眼所在。表达了作者对顶碗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压力、敢于拼搏的赞叹。

  2、抓好字眼,重感悟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设计了一个表格,这个表格抓住了文中的重要字眼“少年”“碗”“观众”,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少年不放弃希望,不怕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同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老师不失时机的进行朗读指导,加以点拨。实实在在让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最后出示一到扩展填空,进一步让学生在填空时理解少年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总之,从教学设计和教学细节上看出陈教师的教风朴实,不设花架子,语文功底扎实,潜心研究文本。正像崔峦老师说的“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小小建议:1、可否以小组为单位,把表格印发下来,让学生边讨论表填写重点的词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写法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对文章的重点字眼的理解更加到位。而且我个人认为对这几次表演的描写的分析要有轻重、详略之分。重点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少年的成功离不开两点因素:自身的努力和功底;老者适时地鼓励。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最后一节的理解有所突破;2、进一步指导朗读,学生读书的拖腔比较严重;3、能否变说体会为写体会呢?4、缺少了一点板书。)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5

  今天上完古诗《观书有感》,感觉完全被自己“打败”了。因为原来设计的导学案涉及的问题太过细致,昨天晚上自己又想能否不按导学案上课。所有的教学程序设计好了以后已经23点多了。睡到4点多不知不觉就醒了,许是担心今天的课吧。翻来覆去地想,如果不按导学案上,领导会不会说我?现在不是在研究小组合作和导学案吗?我何不把学习的任务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我突发奇想,干脆根据这首诗出6套练案,上课时各组根据我出的题目自己交流、学习、汇报。于是,居然没有在乎才凌晨4点,披衣下床一口气用信签纸出了6张练案。

  今天上课时,从朱熹的读书名言入手,了解作者、解题、初读全诗后,我便把那6张练案分别发给6个小组。各个组都热烈地讨论、答题,当然因为毕竟只有一张答题纸,所以各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根本不参与讨论交流。巡视时,我就发现因为没有按照解题完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最后体会画面意境的程序进行学习,很多小组完成练案有一定的难度,我只好不停地启发他们。

  后来孩子们在汇报时,因为没有一个整体的安排和计划,在理解古诗时就有点机械,孩子们根本没法深入的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倾听的效果不好,因为他们手里没有相关的练案,没法静下心来思考汇报者是否回答正确,还是否需要补充。今天的教学是一个很大的失误,这样的错误以后绝对不能再犯了。

  诗歌教学的传统模式还是不能丢:

  一、介绍作者和古诗写作背景;

  二、重视对古诗题目的解读;

  三、反复诵读古诗(正确的.读不仅指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等);

  四、解决字词的理解时不仅要问孩子们读懂了哪些词语,还要进一步探讨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如看书上的注释、查字典词典、结合已学知识或结合上下文等);

  五、在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想象诗歌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6

  今天上了《有的人》一诗,在讲到“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就提到了以前人们对一个大学生为了救一乞丐老者而死去的事情引发的议论。这个见义勇为值不值得?

  这时,班里就有学生说:不值得。这个看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意。同学们都觉得,大学生有大好的生命,丰富的学识,而老者什么都没有,不值得救。我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有些难过,因为,他们心中已经有了人的高低之分。为了让学生明白,人,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我又举了希特勒杀害犹太人的事件,而这些,学生们几乎全没听说过。听到大屠杀的事情,学生们都觉得很不可思异。在大量讲述了法西斯的罪恶后,学生终于明白了,人,是不论什么身分,不论什么价值的,只要活着,是条生命,我们都应该尊重。见义勇为,无论对象是谁,都是应该的。虽然那个大学生死了,但他见义勇为的精神,将会激励更多的人,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如果人人都对身边发生的类似事件视而不见、认为不值得救助的话,那是多么可怕的社会!然后,我又引导学生去思考,见义勇为是应该,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把伤害减低到最小。

  后来,学生一致得出: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见义勇为,要多动脑子,不能鲁莽。讨论到这里,下课了,但本课的一些内容没有得到完全分析,例如:鲁迅先生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他当年在日本时,是如何面对被残杀的中国民众以及中国留学生的。还有些练习,也没有得到讲解,只能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讨论。从这节课的反映来看,现在学生的是非观是有了,但仅是一个很简单的意识而已。

  在目前复杂的社会中,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引导,会造成严重错误的人生观。还有,现在学生的历史知识真是太少了,少到可怕。他们不在乎、不关心国家的历史、世界的历史。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虽然这节课的讨论内容与教学设计有所偏差,但我觉得,这节课还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都没有的话,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空谈而已。

  六年级《有的人》语文教学反思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这首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纵观全诗,对比鲜明,照应明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课前我觉得学生要理解这首诗的深刻内涵有一定困难,一方面是考虑鲁迅生活的年代离学生较远;另一方面是考虑诗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刻,需要查找相关资料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挑战。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花一元钱买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精准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课的有感情朗读诗歌是重点,学生对爱憎的感情朗读的还不够鲜明,知道要表达的感情,但读不出来,这时教师应及时的做到范读。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7

  一、语文课必须是语文的

  也就是要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作为核心目标,这是非常科学、全面的,但是我们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们的语文课会走样,会变异。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课堂都有,合作的、探究的,这些活动的主要内容都离不开语言的学习。我们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语言训练”的词语。

  这篇的第一个环节“听写词语”,你所听写的词语是有目的的,是要同学积累、归类。要引导我们的学生,成为我们学生自己的语言。“诗意”这个词语是非常时尚的词语,可惜学生没有用起来。

  第二个环节:提示阅读方法,关注细节,感受语言。关注这篇课文当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课文中的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蕴含的感情,透过字词感受语言。这篇课文中的词语很多,学生交流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第八自然段中“爸爸直奔医院”,这是多音字,这个“奔”字,能看出爸爸和妈妈心心相印,还有“叮嘱”这个词语,这个叮嘱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话语中所提出的喜欢的一种关注程度。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词语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和感受的。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取舍呢?应该说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发现的能力是我们着力要培养的目标。学生的潜能是无穷的,我们有了这样一

  个前提,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今天学生的发言是非常精彩的,让更加经典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来表达,不但能体现他们在思想上长进,还能看出他们在语文上的发展。

  交流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评点是非常重要的。你要肯定他,你要充分地肯定他,不足的地方要指出,要加以完善,我注意引导。联系自己的体验进行理解,联系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联系前文和后文进行思考。这些同学是会读书、会学习的。学生的发言,如果老师不评点,你一点拨之后,他就会倾听,他就会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的引导,在这篇课文中,第九自然段,要引起学生的注意,体现爱如茉莉的画面,这个段落只能通过朗读来进一步地感受。(我有三个不讲,一个学生读懂的不讲,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读懂的不讲,你点拨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文章中还有一段景物的描写,有特殊的含义,这是有情有意的景物描写,要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景物描写是有内涵,有感情的。这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理解,一种语感的培养。

  还有一处是“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我们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有的是多的,有的是比较幼稚的。有的学生回答的很好,第一个是懂了,以前不懂得到这句爱如茉莉,后一个是强调,强调有的爱如玫瑰轰轰烈烈,也有的爱是平平淡淡的。其他的地方学生就读懂了,有的理解得深,有的理解得浅。我有的观点,有的学生就是有学习语文的天赋的。我们

  整个教学都是应该围绕语言文字的。爱如什么?后面的话很重要,爱的理解、爱的比方是不一样的。

  本来我还有一个作业,爱如什么,你能不能写一个故事。我们的课堂就是要着力让大家发展语言,提高语言素养。我们是语文老师。

  二、语文课要简单的、朴实的

  语文课都要是简单的,朴实的,不管是老师的、学生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规范的语文训练。课堂上对于某些特殊的学生一定要给足时间。读书要细心、要掌握方法。

  我追求的课堂是不要花言巧语、不要甜言蜜语,课堂应该是安安静静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读书,去体会语言文字。一直激动下去,学生迟早要精神衰弱。安静地学习,才能融进他的心灵里面去的,上课要朴素一点。

  上课不要用过多的教学媒体,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现在的课都是用眼睛看,用肢体表演,没有用头脑的。课堂上要有一点深度,语文课要上得深刻一点,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追求深刻,没有深刻的语文课是没有厚度的,没有分量的,是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

  薛特举了一个低年级教学《画》的例子,说十分钟可以把这篇课文上完,就是通过猜谜的方式进行。读一读,说说看,背一背,根本不需要一节课的时间。

  语文课要简单,语文是什么?课文是什么?要把握她的本质,需要深刻的简单,需要老师要有深刻的底蕴的,老师千万不能把简单的搞复杂,老师要付出自己的教学智慧。没有广播的阅读,没有底蕴吸引学生,是不行的。老师的语言缺少思想,缺少个性,也吸引不了学生。

  为什么学生不听你,你讲的东西,学生都懂了,你的语言不吸引人。现在的学生比学生懂得多了。课课通对学生的影响,老师一定要自己的东西,吸引学生的眼球,我们的语文课要有思想的魅力。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8

  《穷人》是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文章,主要写桑娜和丈夫在自家十分艰难贫穷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反映了旧俄时代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细腻,感人至深。根据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感情朗读、思维想象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从而受到爱的教育。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也就忽略了学生的思考时间的不足。

  如在初读课文后,我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学生一致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观点出乎意料的单一,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碰撞与论争。经思考我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缺陷:教学中,学生思考的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思考的过程没有重视。思考时间的不足,大大抑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看书直接获得结果,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等思维过程难以暴露,探索情境悉遭破坏,学生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展开)现成的结论从思考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扼杀了学生的智慧,剥夺了学生思考的快乐。

  其实,教师只要给予学生充分享受思考过程的时间,将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后来我在别的班级上这一课时,我提了同样的问题,要求是让学生1分钟后回答。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说:”老师,他们生活上很穷,但我觉得他们又并不贫穷……”有的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他们并不贫穷,我觉得他们是富翁。””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也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思考时间还给了学生,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思考的快乐,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

  虽然,思索的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或许还会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要,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与快乐。给予耗费学生思考的时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9

  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小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对小动物的描写具体,所以这节课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读重点词句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四人学习小组内,我让学生分工合作学习课文中写马、狗、猫、昆虫的部分。学生先自学,用直线画出作者喜爱它们的句子,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杨润伟也表达起了自已的想法,看到同学们投入、认真的学习状态,我欣喜无比,不管学生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在读文,还是任务的压力所致,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达到了。所以,在集体交流环节,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对词语把握的非常准确,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完全表达了出来。

  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全体同学能积极参与课堂、走进课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本单元的主题——”乐趣“的魅力,更对冰心作品的魔力深信不已。所以,我推荐学生继续阅读冰心的作品,走近冰心。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0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普通老人和一群海鸥之间的深厚友谊,文中的老人有情,海鸥有义,读之令人动容。全文以爱为主线,课文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半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上。

  六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已不是字词句段的单纯教学,重要的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文章的主题、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布局谋篇以及通过语言文字具体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落实到本篇课文则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而这又恰恰是本班学生们在学习语文中感到困惑地方,因为本班学生在理解能力上是弱项,因此,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就是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的一种教学目的,希望能够在尽快的时间内,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提高。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出两个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老人喂鸟图”,感受人鸥情。通过与学生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感人情怀。当学生交流“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抓住“十多年了,每天必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小结:爱是十多年的坚持!当学生交流“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三个“褪色”充分感受到老人十分勤俭。此外,还有“爱是亲昵的取名,爱是亲热的说话,……”并让学生想象老人与海鸥会亲昵的说些什么……,如此一步一步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具体化,让学生油然而生感叹:老人确实是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啊!为第二幅“海鸥送别图”作下铺垫。

  第二幅画面是全文的高潮部分,尤其是海鸥为老人守灵的场面,我将教学重心放在此。和学生一起品读送别段,品悟海鸥情。在初步朗读后,这应该是学生们思维和感情澎湃的时刻。之后再让学生互动,我充分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交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感悟、体验、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会自己在失去亲人的那一刻的情感,使之与文本产生同感,产生共鸣,让学生尽可能的进入海鸥的情感世界,去领略、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和文本最大限度地互相融合。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我紧扣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这条线索,从两幅画面入手,让学生从文中画出海鸥表现的语句,并试着分析、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因为故事生动感人,海鸥也具有像人一样的情感,所以,学生被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另外,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深刻理解海鸥的种种表现,更利于学生认知的提升,感情的升华。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

  (一)教学时,我既想竭力追求完美,又想有所创新,突出亮点,可课文的容量很大,短短的四十分钟是难以达成的,为把握时间而去进行的教学,多少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有些词句学生体会的不够到位,理解的不够深刻,没有给一些中等偏下的学生留下很充裕的时间去思考,给课堂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情感没有全部被激发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

  (三)有以教师思考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过于强求教学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定教!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超越自我,努力引导学生的个体生命在现实或特定环境中的感悟,体验和交流,尤其是关注孩子的思维展示。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1

  《江姐》这篇课文较长,但人物形象塑造的鲜明生动,其中江姐的言行尤为感人。体会江姐品质的感悟点很多,有丈夫牺牲后江姐的心理描写处,有江姐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的一段等等,备课中。,我重点抓住江姐面对面对敌人的毒刑拷打的坚贞不屈这一段开展教学。同时,考虑到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体现着第一课时教学的特点。因此,整个教学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字词教学,理清脉络;严刑拷打,感受精神;读悟信件,提升认识。重点在教学严刑拷打这一段,在教学这一段中,又将这一段的描写块化为:敌人的行为,战友的行为,江姐的.行为,环境描写,重点在教学敌人与江姐的表现,通过这两种表现进行对比,突出了江姐的精神。

  整个教学意在体现三点:

  一、关注孩子,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对文章脉络的明白等。

  二、关注高段阅读教学的特点。

  1、精讲字词,重点抓住在形,音,义处有特别的字词进行讲解,这样就解决了在字词量较多的生字教学问题。

  2、基本遵循高段的阅读教学过程:采用初读,深读,再读提升的阅读教学过程。在严刑拷打一段的教学中,采用了:跳出教材,抓提纲;深入教材,抓文眼;感悟教材,练重点。如在理解信的含义中,就采用了读的方法,用读促使学生感悟。

  3、关注字词句背后的东西。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如环境描写,侧面描写。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深入理解,如“帮助,吼叫,嘶叫等”

  一 、优点

  1、这堂课同以往的课相比,教师更有激情。课外资料的引入,教师读得感人,课上教师的语言也有语气,并有逐步加强之感。

  2、长文短教、直奔重点、有层次、有重点、层层深入。

  3、教学机智更加灵活,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根据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地死教,忽略学生的理解感悟。

  4、教学中能抓住学生发言的亮点加以引导,并能上钩下联。

  二、不足

  1、教学中能抓住学生的发言的亮点进行评价,但有些评价语言略显苍白,针对性不强。

  2、教学中的上钩下联有时欠到位,如:教学江姐面对敌人毒刑拷打不屈服时,学生说体会到了江姐对敌人的毒刑拷打不惧怕,我立刻问:联系上文说说江姐不惧怕什么酷刑?(钉竹签子)如果在此之后再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江姐钢铁般的意志就更好了。

  3、时间的安排和把握还有待改进,由于时间的关系,这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应有的课堂高潮没有让大家感受到,这对于情绪饱满的学生和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遗憾。

  总结这节课的优点后,我发现这些与我之前的钻研教材、搜集资料是密不可分的。教案前后共修改过四次,可以说一次比一次完善。 “教材透,则教法秀”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今后我会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争取更大的进步。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2

  《三亚落日》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活泼、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第一课时,在理清文章的脉络之后,重点教学了第二自然段,介绍三亚的自然风光。虽然这一节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但是我想作者之所以得出“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这一中心,与三亚如画的风景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三亚美在哪里?”一边请学生读找,一边在电脑上放映相关的图片,很快“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进入了孩子们的头脑和视野,学生们通过朗读和交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三亚的美,对三亚的喜爱之情溢于颜表。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正是在这样一个富有情调的地方观看落日,才使作者觉得看落日更有诗意。

  总之,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学中较好地把握学生的感情,引导他们好好地读书,思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主体学习的作用,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大胆交流,深刻体会,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3

  《山雨》这篇课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那分浓浓的的喜爱之情。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从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

  秀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那份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在进行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在情境中阅读,在探究中感悟,在体验中交流,极力营造一种自由阅读的`氛围,让

  学生在文本世界里自由驰骋。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读”和“悟”两方面,力求在读读吟吟,想象感悟中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雨天。

  一、初读感知

  整体感知时,文本中如诗一般的文字跃动在学生的眼前,等待着学生去品味、欣赏。阅读中,一切都以文本的原生态在对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尊重学个性化的解读。文本中美的文字描写了美的意境,美的意境惟有靠阅读者自己去感悟方能领略,原汁原味的整体感知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读进文本中,领略文字背后那美的意境。

  二、重点研读赏析

  先教给学生赏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多想象,多感悟,不需要逐字逐句斟酌含义,但要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力求通过品读、积累成诵等多种方式的阅读实践进行不同层次的读,完成全程的阅读.在课堂中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应是阅读的结束,而应是阅读的开始。带着课文的学习兴趣去阅读新的作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续发展,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那我的这节课就引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文本延伸到了生活中、文学里,不仅是朗读、感悟能力的培养,也是其他能力的训练。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美,同时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我的这节课在语文素养的训练上还需要加强,要让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运用落到实处。课文中有很多美的词语、句子,特别是优美的意境课堂中学生好象并没真正感受到,一堂课下来,虽然读了,想了,说了,但显得很空洞。我只是着重考虑要让学生欣赏美文,对语言文字考虑较少,但该如何在教学中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又让他们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自主的感悟语言文字美?这是我这节课存在的困惑。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钱学森向同伴们袒露心迹,想早日回国,为祖国服务,尤其是他说日夜盼望的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正因为她贫穷,更需要我们共同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之情,跳动着他的一颗火热的爱国心,语言是多么朴实自然。本文选择钱学森出国留学,心系祖国决心回归贡献力量这几方面写,更加表现他的'始终如一的爱国情。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这篇拓展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的发源、上游的发电站、沿途对土地的灌溉、黄河夕照、壶口悬瀑等景观,说明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同时介绍了黄河的水土流失,地上河的形成,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学习重点是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

  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教师:VCD、风光片《黄河》、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学生:按照要求预习,查阅有关黄河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电视风光片《黄河》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简单介绍黄河,对黄河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板书课题,导课。

  二、独立阅读课文,思考: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读课文,正音,交流生字词语。

  2.小组讨论:说说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3.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语句的学习,体会到:黄河水利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灌溉,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所以被称为母亲河。

  四、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1.黄河除了被称为母亲河外,还给我们的中华民族带来什么灾难?为什么会带来这些灾难?

  2.结合课文,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认识。

  3.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质疑问难。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七、课时小结。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黄河之水天上来

  水利资源丰富 发电 灌溉

  母亲河

  滋润土地 养育炎黄子孙

  水土流失 洪水泛滥

  保护母亲河 保护环境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设计一处亮点:老师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师生共同入情的诵读文本之后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将黄河的壮观景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不由自主的想要抒发对母亲河的热爱。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6-12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4

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06-17

教学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9-05

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01-08

语文《匆匆》教学反思10-07

小学语文的教学反思09-05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07-14

语文试卷教学反思10-31

语文教学反思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