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4 11:50:34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

  通过国培远程学习,我认为老师要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的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地理教学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理念下的教学反思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学观念反思

  老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的系统学习,积极对自身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较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例如,以学习“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的相关内容时,我以矿产资源为例,一方面我用相关的例证向学生说明矿产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组合状况对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条件,一些工业基地往往是建在矿产资源的附近。但有些工业基地附近并无矿产资源,但却是著名的工业区,原因是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发达的海运摆脱了矿产资源 的地域限制。如上海宝钢。通过上述辩证的分析,一方面学生明确了自然环境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牟发展。另一方面明确了这种作用不起决定性作用。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反思时,地理教学效果与预期的效果相差很大,课后仔细分析一下,原因 在于,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因而也就难于使教学设计发挥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反差,不断探索教学目标、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的是“探究式学习”,这样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了解知识的发生的过程。推动学生关心现实,了解人生,体验现实,并积累一定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的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平等的师生对话与交往;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情感,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课堂上不公要观察学生的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情感的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这样常会发现在课堂上教学的内容和习题,在考试中学生往往还会有许多困惑,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给学生学习和方法比教会知识更为重要。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2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 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中东》这一章节我利用两课时讲完。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力求创设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做到“问我所思,说我所想”。通过一个学期的地理教学,学生已经积累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地理经验,加上中东地区又是当今世界一大热点地区,学生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依据资料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以发生在中东大地的几次战争为主线,分三部分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由生活走向地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培养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关注世界和平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第二部分:由几次战争发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探究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化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促使地理新知识点和能力的形成。

  第三部分:多次创设情境,利用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培养学生梳理知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中我感到做得比较满意之处

  1、基本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位置。这节课我重视情境创设、角色互换、说话练习等多种形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例如:对中东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话;假如我是日本等国石油公司的老板;为中东未来经济献计献策等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发挥,超出了我的预想,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积极自主学习。

  2、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机械记忆的数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本节课强调从生活走向科学,把知识引入生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学生多层次知识结构。如:利用所需知识为中东未来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3、建立了“四学”目标。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涉及了“学生想知道什么”,然后再探究。“四学”目标是:

  能学:建立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

  想学:建立与学生具有自主信息动机基础上的想学;

  会学:建立在学生掌握另一端信息策略基础上的想学。

  坚持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4、能通过时事走入地理,采用看图片、播新闻的形式激起学生热爱和平、关注和平的价值取向。

  5、了解中东的范围和两洋、三洲、五海、一湾、一运河、三海峡的地理位置以及中东石油资源时,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对问题认识逐步升级的探究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了学生自我探究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6、课堂练习力求分层次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使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会做的题目。同时利用作业练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世界,参与时事政治,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如:给联合国秘书长或中东领导人写信等。

  三、教学中的不足及改进设想

  1、课堂讲述的语言不够精炼,专业术语不够规范。

  2、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3、学生绘图基本技能不够落实。

  四、今后教学中应注意:

  1、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专业术的训练。

  2、应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3、加强地理图表的教学,注重学生认识图表、绘制图表能力的训练。

  4、注重将热点新闻有机的结合在地理教学中。

  五、总结和反思

  本节课为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通过五个教学环节主线完成了本节学习的主要任务,由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东学习主线,学生亲自通过图片、地图的动画效果,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定向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展示点评、自主学习方式轻松的掌握了中东的重难点内容,充分体验到多媒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优势,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课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培养训练没有落实到位等不足之处。通过反思,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力求更好。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4

  《日本》这节课的前半部分是属于自然地理,后半部分属于人文地理,如果分成两个课时上,会显得很紧,很仓促。所以我把这节课分为个课时上,并且在知识点的顺序上,有一定的改变,将“人口与民族”和“东西融合的文化”合在一起放到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气候几个知识点;第二为课时讲述日本的文化、人口、民族、城市等内容;第三课时讲述日本的经济发展概况;这节课是学习国家地理的第一课,教材中有地形图、示意图、景观图等直观材料,使理性的知识变得感性化。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是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在图中找到相应的地理信息,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读“世界政区图”,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通过引导学生读“日本地形图”,认识日本领土组成、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最高山峰、最大平原的位置,在“领土组成”的内容后,加入“海岸线特点”学习,为后续课程有关“经济”的学习作铺垫;通过“板块示意图”让学生知道日本处在两大板块的交界处,因此,日本是个多火山,多地震之国。在这一部分里,我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日本的防震措施(如建房选用轻质木材),以及“如何在地震中逃生”,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防震逃生知识。讲述日本的气候时,我将北京和东京的气候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认识到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海洋性特征,然后我结合日本南北部樱花开放时间差的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日本南北气候的显著差异。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积极思考,师生互动,气氛活跃。我运用多种形式的地图使相关的地理知识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培养他们的读图能力。对每一个知识点的阐述多以问题形式提出,通过分析之后,由学生归纳,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的能力。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日本文化和民俗风情方面的资料,我再结合历史说明日本的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且我介绍了日本人的民族精神和现今日本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和和环保举措,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是中国的4倍多,却还要从中国进口木材,日本人很少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筷子都从中国进口;日本的公司、学校里用的大多是再生纸,只有发布文件、正式投稿才用白纸,乘坐地铁和公交车的乘客下车时都要自觉地把车票投入门口的纸篓中,以便统一回收;日本广岛亚运会申办演说会结束后,上万人的广场上竞无一张纸片。这一件件生动例子让我们看出节约资源在日本已深入人心,这些也与我们中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便借此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和资源教育,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自己国家还有不足处,需要我们一代代国人的努力,共同发展,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做准备。

  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列举了日本发展经济的种种不利因素,但却能在二战后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屈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意在突出日本人肯动脑筋,善于克服自身的不足,充分利用国内的有利因素发展经济,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对于“日本工业的布局”,我拟设了一个情境:如果你们是日本索尼、松下、丰田、三洋公司的策划人员,你们准备把你们的工厂建在哪里,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更有利于原料的运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费,从而降低成本,使你的产品最具有竞争力?(让学生读图分析,并分四组讨论)

  之后,四组分别选代表回答,答案各不相同,有沿海地区的,有发达国家的',有发展中国家的,有中国的。然后我进行了小结,对比课本上的图与文,学生的热情很高,可见,这一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探究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们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在最后小结时,我以思维导图板写了整个《日本》一节的内容,清晰展示日本各个地理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给学生掌握日本各个地理知识带来极大的方便,脑子里有一条清晰的知识连接脉络。

  我认为就整节课来看,并没有比较大的失误,在时间把握上还算比较恰当。对于知识的把握上来看,比较到位。但是在一些小知识的处理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1、虽然课讲解较好,但是从课的设计来看,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活动还是偏少。现如今电视、电脑已很普及, 应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课堂上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资料来介绍日本,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2、课堂上可以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解决问题时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或是讨论完成,给学生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这样,可更好地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5

  地理课程标准的六个理念告诉我们: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不再是盲目的教学教材,传授知识要点。而是要教授对学生的生活及终身发展有利的地理知识。另外,在教学中还得注意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此,本学期在教授基本地理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渗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识,通过探讨学习,切实地为学生发展着想,让学生学有所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标准。面对新的教科书,如何撰写教学设计真感到无从下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真要跨出这一步,确实觉得有些力不从心。通过与老师们的切磋、讨论,慢慢地理出了一点头绪。

  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的一点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激励作用,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很好!说得真好!你懂得真多!你的想象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要不断地赞赏学生,这样能促进师生间的融洽与友谊,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走进生活,体验实践乐趣

  我们应该不断的尝试“做中学”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笔、动嘴,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并分组讨论、调查和研究,最后总结自己的结论。而教师所做的`就是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定。它与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观念是不谋而同的,其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优秀的考试成绩,而是学会如何应付未来的挑战。

  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要面向全体学生。班级授课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使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只会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

  2、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要使学生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并注重学法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3、教学方式形式多样化。为提高教学效率,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来。

  4、努力自身的教学管理能力。对一些差生的教育真是有些力不从心。但要提高教学质量,下阶段必须从这方面作为重点,努力提高教育理能力。

  5、强化课堂练习。根据当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题,有针对地加以练习。

  6、做到单元过关。根据每张单元测验的情况,对没有过关的学生进行补测。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6

  我从教已有十三年,我们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也已有十个年头了,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教学中的困惑和不解。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总是会问老师,“背”什么?“记”什么?难道我们的地理就是靠背和记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看起来课本上的内容掌握的挺好的,一到考试就成绩平平?

  这么多年了,在自己的实践中,我也不断地在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归根结底,两个字——能力。城市的小学还好些,师资力量比较好,确切的说是老师和学生们接触新东西的机会多,视野比较开阔,学生在家会有很多动手或者实践的机会,有些学生还能随家长一同去郊游,一块去全国各地旅游甚至有的学生还出了国,这是多么好的学习的机会啊,也可以给老师带回来很多教学资源。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就不仅仅是“背”“记”老师给的东西,会自己探索新东西。而农村的学校就会因为条件的.限制,学生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新东西,能力的发展就受到了制约,在他们的经历中,小学时,老师就是让他们“背”和“记”,那么升入初中,还是在延续以前的学习方法,老师教的、给的东西背得很熟,没说过的自己就不会分析和回答了。试想一下,我们的农村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学习上,比同龄的城市学生晚了2、3年的时间,初中老师才逐步的引导他们生成自己的方法,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表现在成绩上当然是平平。

  我们不能苛求农村学校跟城市学校一样,因为条件摆在那里,但是我们可以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正确认识。为我们的学生早日具备同龄人的能力而努力。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7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章……,总还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跟我学的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等语气来及时赞扬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初一(16)班上课时,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越高,气温就会越低,可我想,喜马拉雅山的海拔那么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低呢?"气候一章已经上完,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了我,书本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学生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问,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

  每当空闲之时我还在反思:一些学生在上堂课的表现,思绪是否还游离在课堂之外?为什么个别学生上课时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课经常不带书?曾试着和他课后交谈以示关爱,于是曾经,他听课认真,不再干扰课堂,而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原样……或许是因为没有及时赏识他的各种变化?还是因为没有满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转化还有哪些好对策?都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去思索、去探索。

  一、要结合教的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2、13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求知欲、表现欲非常强,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老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在课堂上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情境,加上新课标下的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增加了‘活动’、‘阅读’、‘思考’等的版块的内容,还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性图片。新课改的教材特点,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学习地理学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生活环境。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来导入“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白昼和黑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半夜爬起来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么季节影子上,什么季节白昼长”等等相关问题;在讲天气与气候时,让同学们一起探讨获取明天天气的途径有哪些,让同学们自己做天气预报播报员,在乐中完成教学目标,这些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拿到课堂上,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在讲《地图》一节时,提出‘野外迷路如何定向’这样的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

  三、运用现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其独特的学科性质,更使得地理课堂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其他更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变换中,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直观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在每堂课都要用到。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如各种天气各种气候的景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更快的理解、掌握和记住了地理知识,特别是各种地图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建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图”“中国疆域图”“中国行政区划图”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教学用具。

  以上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上的一些思考。教学反思是一个老师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更多的去思考,让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成熟。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8

  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制定恰当准确地教学目标,就能有效地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认真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整体考虑了教材的编排、教参的建议,从实际出发,将课后思考题、《随堂检测》、单元过关等相关的'练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让学习目标“简”却“精”,“少”而“实”。而且学习目标制定要合理、科学,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设计。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及时间,使学生学有目的,思考有方向。课堂上教师要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讲练结合,当堂训练,检测目标实施情况,以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学环节要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教师讲解时语言精练,不拖泥带水。课堂上讲练结合最大的好处是做到了堂堂清,能够从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入手,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9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其实也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常常在一堂课之后,我们总能找出这堂课的不足,问题可能是课堂纪律、教学设计、师生活动等等。曾听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遗憾之处就在于总是要上完课后才能发现问题,虽然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追求更好的课堂。一学年又过去了,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积极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自己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

  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再如,在“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教学时,首先出示“中国的地理位置图”然后提出问题:“从东西半球或南北半球看,我国分别位于哪个半球,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中国的疆域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并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出答案,然后让学生再看教材,看一看自己的分析与教材是否一致。在教学俄罗斯时,请同学看一看俄罗斯地跨哪两个大洲、以什么地形为主、有什么特点,纬度位置怎样,什么是影响俄罗斯农业的主要原因......,使学生通过看图感受到俄罗斯人口少却要进口粮食的原因。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放弃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以“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为例,该教材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 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 ,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

  (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能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

  (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把这种和谐的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2)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每个行为都应以学生学会什么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理解、运用、深化,指导学生围绕学习重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相互交换信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教师安排一系列教学事项,提供学习目标,引起注意和兴趣,呈现各种刺激、各种音频、视频,激励回忆,讨论总结、练习作业、反馈信息、迁移应用、实验操作等,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配合协调,在长期的自我实践和锻炼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应用,如此长期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逐步提高,会逐步掌握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最终由“学会”变成“会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0

  大家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提高。一学年又将过去了,我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重新回顾这一学年,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能用心创设贴合教学资料的问题情境,教学资料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要形式,启发学生在观察、分析、思考、讨论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但是如何进一步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善课堂教学,是摆在我面前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应对这些状况,自我有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用心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带给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用心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构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我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潜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潜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一样角度培养学生的潜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带给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潜力和应用潜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潜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针对地理学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1)歌诀法:如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分布可用此方法: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东北一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长白武夷中间横,台湾山脉东分布。喜马拉雅弧形山,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地理歌诀简洁而明了,方便记忆,在地理学习中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图像法: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但平时许多学生对地图心存畏惧,地图应用潜力较薄弱,指导学生多看图、识图、绘图、用图,并尽可能使地理知识图像化,做到以文析图、图文结合,尤其像地球的公转,中国的行政区划等知识难点。(3)观察法: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事物,联系课本上所讲授的地理知识,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和规律等,要使学生掌握正确学习的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不断向学生“授之以渔”,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好学地理。用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

  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学生发挥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保障。只有在简单、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被激发,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为此,我在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情感教育,给予必要的关心、激励、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用心参与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角的分工应细化,个性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2)师生的交流的平等性应加强。在提出问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把学生的思路往自我设计的路上引,问题的设计不宜太大,应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剖析。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这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贴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1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强调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潜力、获取新知识的潜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潜力。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20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方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就应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用心的情感体验。

  此刻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务必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资料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一样的学习资料,选取不一样的学习方式。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角:一是用心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状况,思考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潜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以“34个省级行政区”(《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为例,该片段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讲述法组织教学则效果不佳。从教学方法创新角度出发,教师尝试以“快乐教学”中的巧用游戏法,采用多媒体技术制成“中国政区拼图”,引导学生开展拼图竞赛活动,寓教于乐,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活化了课堂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教师启发]简要地介绍拼图游戏的操作方法及竞赛规则。

  [学生活动]学生出于好奇,跃跃欲试地进入竞赛活动状态中:

  第一轮:能够看课本(《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页“1。7中国政区图”),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一、位于东北的3个省;二、位于北部边疆的1个自治区;三、位于黄河中下游的6个省、直辖市;四、位于长江中下游的7个省、直辖市;五、位于南部沿海的7个省、自治区、个性行政区;六、位于西南的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七、位于西北的5个省、自治区。)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二轮:不能够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第三轮:正式开始竞赛,不能够看课本(同上),并按地理方位的排列(同上)在电脑上完成拼图。

  [教师点评]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肯定。成绩居前六名者,能够获得奖品(注:“中国政区拼图”竞赛游戏,在学生完成拼图时电脑能够自动记时)。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死”图变“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了简单愉快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快乐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创新精神得到了体现、创造潜力得到了提高。不难看出,一堂课的质量与教学法创新性呈正相关。

  再次,善于处理偶发事件,一要做到冷静沉着,不急不燥,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先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和最短的时光内。二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所包含用心因素,善于引导,即使进行批评也不能埋没了闪光点。总之,教师用自我热切的情感去影响着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其乐融融,兴高采烈,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用心,信心是越来越强。

  二、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资料,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到达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好处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透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好处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齐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搞笑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搞笑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应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用心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仅能帮忙学生构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地理新课程中附有超多的插图,如八年级上册就有120幅左右,而且种类很多,有示意图、素描图、景观图、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并且均是彩色图。应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地图,作为教者,你想过没有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潜力?这些都是我们地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要关注那些理性的共同的知识,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潜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想一想自我是否正在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是否想探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2

  每次上课,总感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动作迟缓,效率低下,并不是以学习的诉求来上课。有时心思这是为什么,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得到了一点启示!

  影响学生发展进步的不仅有智力因素,也还有非智力因素诸如:个人的理想目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生的意志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指数,个人在班级人气指数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进步的影响可能超过智力因素。思想政治工作是革命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的生命线。请回忆一下我们时常找学生谈心,谈的是什么?无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这些内容吧?这条生命线的.作用有发挥出来了吧?我们不仅要读懂这些因素还要利用好这些因素,否则岂不做了冤大头,白费了力气?

  教学如带兵,不是自己的兵不好带,每个兵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只有官兵的心理诉求和思维习惯一致了、默契了才能锋芒所指无不披靡。我们这些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诉求才能化腐为奇、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把无限美好的愿望化作活生生的现实。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3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己在以下两方面做出了突破,具有一定的价值:

  1、利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解决了教学难点。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通过我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学生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纸上(或黑板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就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

  2、认真组织教学,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灵活使用教材。在本节课外,我采取如下教学思路:

  什么是地势?→由分层设色地形图感知地势特点→由各阶梯地势海拔数据探究地势特点→绘制地形剖面图展示地势特点→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把课本中“我国东西向(北纬32度)地形剖面图”改为学生绘图比赛,然后与课本中对比,既让学生感觉有趣,又让学生们在相对比较中加深对“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纬度位置、海拔及水平距离有了更深的认识。把活动2-4转化为学生提出证据证明地势特点。如此的'特点,势必给气候、河流流向、交通等造成一定的影响,提示学生从日常现象、谚语、古诗词等方面考虑。经过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收获颇丰:“东风不倒,大雨不了”(说明地势与气候的关系),“一江春水向东流”(说明地势与河流流向的关系),“飞流直下三千尺”(说明地势与水能资源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地势无情,阻碍东西方来往,河流有情,沟通东西交流)。因涉及到相关学科知识,学生们兴致格外得高,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不足之处:

  1、导入不具特色。建议以后用歌曲《彩色的中国》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2、绘制地形剖面图环节,准备还不够充分,对相关地形的数据,应提前予以收集,在学生用到时及时给予展示,省去学生查书、查资料(较费时)的时间,给后面教学留下充足的时间。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4

  经过一学期的高效课堂教学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工作从入门到现在对教学流程和教学环节都有了一个系统和认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更加高效,我们要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高效的教学方式转变,那么转变的根本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怎样才能让师生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如何让地理课堂更加高效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地理新课改的根本前提。地理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地理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并实施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弊端。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结果,甚至让学生去背诵“标准答案”。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知识,掌握规律。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

  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什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不要让“自主”变成了放任。只要走进课堂,就会发现:老师把一节课的问题引领呈现出来后,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及组内、全班展示后,大多问题都可以学习明白,教师再重点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似乎就可以退避三舍了。于是课堂上教师变得谨小慎微,话语不多了。他们在课堂上只是做出一种民主的姿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断听到的是“讨论讨论”“不要拘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一类鼓励的话语,却难得听到他们分析与讲解的声音。岂不知,这种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而弱化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圣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一种放任。实际上,强调自主学习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引导是一种真诚的帮助,引导是一种精当的启迪,引导还是一种热情的激励。让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引导合而为一,高度统一,相互促进。关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寻找到“导”与“放”的切入点与平衡点,做到“导”“放”有度。

  2、不要让“合作”停留于形式。我们经常看到课堂上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

  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的情况,由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还不深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不深刻,这样的合作只能流于形式,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另外一种情况是在学生什么都不会的情况下,就放手让学生合作,这与让不会走路的孩子学跑步又有什么区别?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只关注合作的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三点:一是做好合作准备。这里有两层意思,对七年级的学生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特别是对学生进行培训。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二是明确合作目标。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小组在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有的放矢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学中怎么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

  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主动学习意识,也为了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将来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自主预习课文。但是通过地理课堂的预习,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效率并不高。虽然我们的这种教学模式中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60%—80%的任务即可,但是还有很多同学预习时进度过慢,或是没有预习。预习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的交流以及展示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同时也

  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总结能力等等,但是现在有的学生预习流于形式,预习的效率非常低。所以在预习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精心设计预习的引领问题。打无准备的仗必输,所以在备课时要把问题设置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而不是老师逼着学生学;根据课程的总体进度来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的时间可以自由调节,让那些学困生也能有信心来完成,让他们积极参与,而不是看客;问题的设置不能过于笼统,让学生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就如校长说的,把问题分解开,设置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能找到答案,或是通过思考和交流能总结出答案,问题不要设置得过难,否则学困生就更没信心了。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和培训。地理课堂中,发现很多同学在预习时只是填空,而不是像有的同学那样在书中圈点教材,或是在图中找答案,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良好预习习惯不是天生具备的,预习要持之以恒,逐步提高。有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后。感到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就想放弃预习,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我们不光强调学生在知识上的帮扶,应该更重视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帮扶。

  四、教学中为什么要让学生来展示?

  高效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乐趣,有主动性。

  让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课,学生被动的接受,看似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而且也讲得非常透,但是教学中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告动接受,推动了学习

  的乐趣。让学生展示,符合初中学生的爱动的特征,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高。

  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如: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让学生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这两个环节中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由于我们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讲到,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学明白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特别是学困生的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知识没有学透,没有学透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的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水资源存在问题、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及水能的开发等几部分内容。水资源作为“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内容之一第一个讲述,体现了它的重要性,其内容与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联系紧密,同时这部分内容与生活也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受过节约水资源的教育,但是否已经内化为行为?根据日常我对学生的观察,发现还很不够,所以课堂中一定要从心灵打动学生,促使今后养成关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习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经过学生的家乡山东济宁,多数学生都知道,能够感受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表现、求知欲强,已经初步具备了读图、用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平台,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取成功的幸福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淡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

  过程与方法

  2.通过资料分析和地理计算,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淡水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3.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淡水资源的危机感,唤起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和措施。

  难点:帮助学生树立节约淡水资源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6-13

初中地理的教学反思05-21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6-23

(精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6-30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07-10

初中课堂地理教学反思07-10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精】07-06

【实用】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06

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必备)07-10

[优选]初中地理教学反思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