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15 16:47:46
  • 相关推荐
科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学反思1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的职责和目的是:注重培养同学良好的科学素养,经过科学教育使同学逐步领会科学的实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职责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进行具体操作,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的构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当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现将自身的科学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同学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同学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同学来说有的资料同学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同学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同学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同学感到教师与同学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进取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绩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同学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同学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同学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同学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同学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同学,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同学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仅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身的思维才干得到发展。

  二,引导同学会问。

  同学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经过示范提问,向同学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同学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同学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同学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同学的质疑本事。如教四年级科学《固体、液体和气体》,出示课题后,引导同学质疑。问同学:谁能分清固体、液体和气体?你能举例说明吗?为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状态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同学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

  3.从矛盾之处质疑

  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协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同学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发明潜能。

科学教学反思2

  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是那么神奇。《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在叙述时用了一个“变”字,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小魔术的方法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同时,我还将“水”的变化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让学生理解起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抓住重点词“落”“打”“飘”,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要轻点、慢点;读“雨“落下来时不慢不快,从而让学生明白用词要准确。

  随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思考“我”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四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体会到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的。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最后让学生理解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好。

科学教学反思3

  菊花是秋天具有代表性的花,在小班认识秋天、了解秋天的特征和秋天的花卉时,一般都会选择菊花来让幼儿认识。因此在“多彩的秋天”这一主题中我们便开设了《美丽的菊花》这样一个科学活动。

  原教案中是通过让幼儿观赏园内的各种花卉来导入主题,引发幼儿兴趣的。鉴于我园现在这个季节没有所需的菊花,所以我们便用谈话导入进行了替换。通过教师的提问和讲述直接点出有一种花喜欢在秋天开放,不仅开门见山,而且顺其自然。

  环节二中由于没有找到原先设定好的实物菊花来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菊花的外形特征,所以我不得不选择了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菊花图片来感知菊花。而在缺少了摸一摸和闻一闻这两个感知环节后,孩子们对于菊花的认识肯定就没那么全面了。再加上由于我在选择图片时更偏重了让幼儿了解菊花具有多种颜色和多种形态而忽略了菊花的重要组成部分根、茎、叶,特别是外面看得见的茎和叶,所以使得幼儿在活动过后仅仅只是了解到了菊花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和颜色,而不知道菊花的茎和叶长什么样。这是我前期准备的一个失误和考虑不周之处。

  在欣赏完各种各样美丽的菊花并认识了菊花的基本特征后,为了激发幼儿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进一步巩固幼儿对菊花的认识,我还根据儿歌内容制作了一个PPT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内容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并快速记住儿歌。最后通过一个开放性的提问引发幼儿思考该如何爱护菊花,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幼儿的爱菊之情。

  回看整个教学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似乎并不高。因为活动的重点了解的菊花的重要特征中我漏掉了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而至于目标一的“愿意参与观察活动,观察时专心、认真”这一条也因为老师没有提供实物菊花供幼儿仔细观察而显得有些纸上谈兵。但是我也不否认孩子们在观看菊花图片时还是非常认真、仔细且具有想象力的。在被老师问道“菊花像什么”时,他们能说出“像馒头”、“像妈妈的卷头发”、“像刺猬”、“像棉花糖”等各种答案,从而可以看出孩子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还发现在活动中幼儿似乎被教师牢牢地控制着,未能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总是教师在提问?为何不鼓励幼儿发现菊花其他的秘密?如果我们能给幼儿提供几盆真实的菊花供幼儿尽情的观察,是否就可以鼓励他们在看一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整理出有价值、能促进发展的兴趣点,从而教师再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发现、交流、讨论,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开放和充满质疑的情境中学习,在不断体验探索中感受成功和乐趣。

  最后想说的是,这种类似的科学活动我们还需要充分的利用家长资源,请家长在活动前能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去公园、社区等有菊花的地方看菊、赏菊,帮助幼儿了解更多有关菊花的事情。家里有菊花的我们也可以像他们借用几天供幼儿观察、欣赏。而本次活动在家园合作方面我显然也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科学教学反思4

  小班的孩子对洗手、洗头、洗澡时的泡泡充满了兴趣,他们去公园玩也最喜欢吹泡泡。我们怎样将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生成为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呢?在“好玩的夏天”这个主题中,我们设计了关于水几个活动,试图通过幼儿自己的动手尝试和操作,培养他们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活动的带来的乐趣。。

  在本学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来玩泡泡水” 这个活动贴近孩子的生活,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

  活动前,我给孩子们演示吹泡泡,他们惊奇着、欢呼着。当看到泡泡从吸管口里一个一个吹出来的时候他们显得特别的兴奋。在活动前我们考虑到小班的孩子年龄较小,控制的能力有限,有些孩子在吹泡泡的过程中可能会将泡泡水吸到嘴巴里,所以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但又能保证让他们体验自己吹泡泡的乐趣,于是我们决定在吸管的一头做上了标记,让幼儿把有标记的一头插到泡泡液中。并且先指导孩子们用吸管轻轻吹气。果然这一准备非常的有必要,后来在活动中孩子们没有一个吸到泡泡水的。

  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猜一猜“泡泡水是怎么来的”。“买来的,我见过!”几乎是异口同声。“今天我们不用买,能不能自己做呢?”听了我说的话,大家都瞪大了眼睛。

  我一一将活动材料介绍给孩子们,现场展示制作泡泡水,然后让幼儿分组用事先准备的洗涤用品自己调制泡泡水,并尝试着吹泡泡,孩子们吹着自己调制的泡泡水非常开心,同时我还准备了大吸管和小吸管,一些用废旧的电线丝做成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示范用它们来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小吸管吹出的泡泡小;吹泡泡的工具虽然形状不同,但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操作中获得经验。

  活动最后,我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泡泡水来到操场上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在吹泡泡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吹出来的泡泡立即就破了,这样不利于他们观察泡泡里的美丽世界。于是,我就增加了一个环节,让幼儿讨论“怎样留住吹出来的泡泡”,这下,孩子们可兴奋了,都用自己的.办法去试,有的用手挥,有的用嘴吹,还有的索性站在高高的台阶上吹……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再次达到高潮。果然,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泡泡真的飞上天去了,孩子们看得可开心了。

  你乐,我乐,泡泡乐!在本次科学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玩泡泡水的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了孩子的相互交流,把问题留给孩子自己解决。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小,经验少,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开展探究活动会比较困难。但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看到,只要我们选取孩子感兴趣的对象,又遵循他们探究事物的特点,同样能在小班很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反思5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中第五课内容,本节课重点让学生学认识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并学会写食物链和画出食物网,认识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环扣一环,是紧密联系的。

  本节课我选用了学生喜欢看的美术片《螳螂捕蝉》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片中发现各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谁被谁吃的食物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食物链。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蔷薇花丛中的一些生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这样让学生发现这些食物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接着我便出示了判断题,让学生判断三条食物链的写法是否正确,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引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生产者是食物,消费者都是动物,找出规律,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教学食物网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示了一些田野里的各种生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箭头画出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看哪个小组找出的食物链多,

  学生的讨论氛围很浓,争论着谁被谁吃,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学生找出的多条食物链,使学生认识了什么叫食物网,这样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在拓展环节中,我让学生解决两个案例,从案例出现的问题中,让学生懂得生物之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食物链中不能缺少一种生物,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否则会影响人类的生活,在这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每种生物的重要性。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含义,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活了解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不足点: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我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写食物链和画食物网,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得出概念,避免填鸭式教学,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就会需要很多的时间。本节课需要合理的分配时间,才能保证不拖堂。可我在让学生写食物链时,用了较长的时间。造成这一现象是由于我没有充分的备学生,不清楚学生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蚜虫和七星瓢虫了解的很少,它们喜欢吃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七星瓢虫是蚜虫的天敌,所以学生找起来很困难,不断地向老师求助,费了一些时间,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预设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在教学拓展环节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浪费了一些时间,在这里本可以不进行小组讨论,直接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节省一些时间,使教学活动顺利结束。在这里也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足,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只是一味地按照备好的教学设计去完成教学任务,今后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充分预设,解决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反思

  《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学生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接触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物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本课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做一个生态瓶》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

  这节课我是讲了5遍,可每讲一遍给我的感受却不同。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时间分配上还是有一些不合理,导入的时间比较长,出示池塘生态系统后,在孩子们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重难点没有突破,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深入研究,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鱼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水草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很自然地就明确了生态系统的真正内涵。

  2、在备课方面,“备学生”还做得不够。比如有的学生在课前就已经把生态瓶做好了,而且做得非常棒。这样的小组有好几个,这样就导致在后面的制作过程中,这部分学生无事可做。生态瓶做好后,再要他们来讨论设计方案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学生也失去了讨论的兴趣。如果在课前我了解了学生的状况,在做生态瓶时我就会请那些做好了的同学上台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再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进行改进。这样既能体现他们组的价值,又让他们有事可做,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对做好的生态瓶评价时,我只是让学生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生态瓶,并没有做过多的讲评。其实各小组做的生态瓶都差不多,这样评价一点价值也没有,反而还浪费了一些时间。其实在评价的时候,完全可以让他们拿着自己的生态瓶,说一说自己的制作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也是对他们这节课的总结,能很好地在孩子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教学有了更深刻得认识。我想任何一节课只有在教师的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下才能使教学环节精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科学教学反思6

  第一,简化指导头绪。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节课就应当是借助想象作文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丰富性、敏捷性、严密性和创造性。另外,在小学生的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他们都有使愿望实现的心理需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在作文中得到实现,正好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只是启发学生谈谈、议议、说说、写写、改改、评评,既唤醒了学生记忆的表象,又为学生的习作营造了“乐学”的`氛围。

  第二,自主合作实践

  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节课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能交给学生的时间就交给学生,能让学生做的就让学生去做。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去写作、讨论、评点、修改。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高度紧张,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感悟,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可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效果,正如巴金所说:“只有写,才会写”。

  第三、提升思维品位

  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成功是维持学习兴趣的支柱。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只有获得欢乐,才能激励他们再行动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流程中,要不断激励学生从不同的角色、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角度完善自己的故事,努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探究怎样使自己的故事曲折动人,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从主题选择、表达方式到修改完善等一系列追求“不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和广阔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科学教学反思7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探究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告诉学生两步骤,

  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螺丝刀撬开筒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操作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可结合夹煤饼的`火钳,比较能说明问题。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建议专设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探讨“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探究的一个小结。

科学教学反思8

  (一)

  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但也是一节非常难实施的课!为什么简单?因为这节课涉和的的知识内容小朋友们有很多的经验,他们知道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为什么难?因为要三年级的小朋友能够持续地去观察那上有很大的难度的,况且还要他们不忘记录。就课本最后的那张记录表,试想让成人去记录那也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何况是刚接触科学不久的小朋友呢

  (二)

  1、在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大环境下,在南方的9月底10月初来进行类似的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植物许多变化都还没有教科书中所讲的那么明显,对同学的感性认识上得不到的足够强烈的冲击,应该在课堂上多加入一些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同学了解到为什么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中的`有一定的差异,最好是能加入一些天文地理知识,如地球纬度与温度的关系等。

  2、作业本中第2大题出示了一张油菜花的图,要求同学推测出油菜花会发生什么变化。感觉同学在做这类主观题时明显偏累,需要在上课时更多帮同学分析简图中所处的阶段 3、同学对资料库中的内容兴趣很高,会提前在此课时提出相关问题,需要在上课前吃透这局部内容,并准备相关资料,进行对比联系,可以更好提高此课的教学质量。

  4、本课情趣导入可以利用“罗莎”台风影响,先和同学谈台风,谈台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对小动物的影响,同时也有对植物的影响,比方大树倒伏、果实与花朵被打落、一些花的花期延后,枝条折断等,这些是同学最容易想到的,等同学说出这些情况时就可以引导他们去想一想,假如没有这次台风,这些植物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能很自然地进入本课的学习。

  5、关于作业本P6选择题第2题观察记录一棵树的变化中,有很多种方法供选择,但是选项比较笼统,还是用拟人法比较好。可以把题中的树比作人,

  选项A可以讲故事,平时经常抱爸爸,两只手能相互扣到,可有一次爸爸去参与美食节两个月,等爸爸回来时再抱爸爸却发现两只手却怎么也不能抱到,去做裤子时那卷尺量出来的尺寸也大了好多,用这样的方法能观察出爸爸的变化,同样也能丈量出树干的粗细变化。

  选项B让同学回忆树冠的位置,跟人的头顶和头发一样,都在最高区域,落叶就像人掉头发,人大量掉发标明人有变化,树大量落叶也标明有变化。

  选项C同样是用头发来形容,人由黑发变青丝,树叶由绿叶变黄变红也是有变化。

科学教学反思9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四)活动结束。

  三,活动延伸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活动反思:

  这个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不仅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让孩子学习到了知识还增加了见闻。在活动中幼儿不光积极思考和还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充分达到了教学的效果,这是一门很有创意的课。在教学类容来看我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安排的。在上课过程中更是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来进行教学让幼儿在一种愉快的氛围汇总进行学习。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到了知识。相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幼儿的学习很有帮助。

科学教学反思10

  新的科学课程理念,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开放空间。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及学生情况,寻找有价值的切入点,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再创造,沿着不同方向,最终让学生在同一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学习方法、科学态度、情感等多元目标,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是《动物》单元中的内容。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

  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想象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可能会碰到什么问题,根据其发现,提出问题,并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分小组研讨研究方案后,进行集体交流、互相提问,并倾昕他们的意见。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包括进行交流,参与评议,对他人研究的方法、结论提出质疑,并乐于互相合作。这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不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泛必要的思考。

  活动“想想观察和调查方法”在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调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调查活动注意事项”的适当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关注热点越集中,越能体现互相合作、交流,且质疑的水平有所提高,而研究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可行性也逐步增强,更趋完善,对问题的研究也更加透彻。

科学教学反思11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这样一点:科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我觉得提得很好,很及时,很贴切,另外结合我镇的16字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做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心理规律,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工作。现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谈谈:

  一、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敢答。

  我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加以改革、更新,采取16字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主体性,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有的资料他们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把所思所想拿出来。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合作探究。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略远或者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我们要先给予进取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启迪,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防线,解放他们,鼓励学生敢问,爱问。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经过“亲历科学”这一课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育学生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敢问敢答就是成功的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仅有在大家互相提问的过程中,自我才能得到发展。

  二、结合认知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初涉《科学》的学习,三年级学生开始不会提问,只是感兴趣,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我们应注意经过教师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科学课的课题上提问

  在科学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提问本事。如科学《学校里的小动物》,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蜗牛是什么们样貌的它怎样爬呀它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呢

  2、从授课资料的重点,难点处提问

  对授课资料重点、难点的提问,既有利于小学生研究知识,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提问组织教学。如《水》一课,一个学生提到:“水还能够以降水的形式存在”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为什么笑,怎样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经过对水的存在形式的讲解,这个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经过科学课的教学,我觉得不仅仅要研究科学本身的特点,更主要的是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提问,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构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科学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重点是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特点、异同点,难点是水葫芦的简图,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根据作业情况,学生掌握得还不错,说明学生听进去了,上课的效果较好。错的最多的是选择题第3小题——水生植物的共同点都需要阳光(A)、还有不足的是特点和异同点写不完整,有些字很难看,不清楚,这点以后要抓,不能草草了事。

  在上课时遇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比方说,金鱼藻和水葫芦谁的寿命长?水葫芦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晒死吗?它们的净化能力谁好?前面一个问题当作家庭作业,通过问、查阅等方法,后面两题课堂上就解决了。由此,给我个警钟,要多注意课外的知识,要不断充实自己。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太小,阅历太少,绝大部分同学没有接触大自然的`条件,在上到《水生植物》一课时,学生们大都不认识水葫芦、金鱼藻为何物,学校也没有条件帮助到学生们,就连我也是刚刚认识这水葫芦这种植物。在上这堂课时,当时我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照本宣科。事后想想,这堂课应是我教学的失败。俗话说的好:强将手下无弱兵。我自己也是现学现卖,当然不能教好学生。在课前如能把水葫芦、金鱼藻这两种植物从野外采摘回来,既可以免去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又可以面对面的观察这两种植物。这样一来就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了。

科学教学反思13

  一、活动目标:

  1、在听听、说说、想想、看看的过程中了解耳朵的基本功能,能够安静有耐心的倾听声音,听辨声音的来源。

  2、喜欢用耳朵听声音,能够关注周围事物发出的声音,体验收获的乐趣。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二、活动准备

  绘本PPT各种声音片段

  三、活动过程

  (一)引出主题耳朵

  1、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请闭上你们的眼睛。我说到什么名称,你就用手快速的去摸一摸。

  2、请睁开双眼,你们的小耳朵本领可真大,听的真仔细,动作也很快。

  3、多亏了耳朵我们才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一下耳朵的本领。

  (二)我们的耳朵本领大A细微的声音和嘈杂的声音

  1、我们都知道,耳朵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呀?

  2、各种各样的声音通过耳朵进入大脑,大脑会根据声音判断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

  3、我们现在教室很安静,安静的时候,可以听见很细微的声音,闭上小眼睛,请你听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模仿,如:翻书,呼吸等让幼儿倾听。

  4、在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听见很多声音混在一起,我们来听一听,你听见什么声音了。(播放一段嘈杂声音)B,喜欢的声音和不喜欢的声音

  1、你平时也会听见各种不同的声音,你还听见过什么声音?

  2、你喜欢听什么样子的声音?为什么喜欢?

  3、那你觉得什么声音是你不喜欢的?为什么不喜欢呢?

  小结:有的声音听起来让人心情舒畅,如:音乐的声音,小鸟的叫声,美妙的歌声等等。也有的声音听起来不舒服,如:汽车的喇叭声,造房子时候机器的撞击声,飞机的轰鸣声等。

  C、听辨声音1、接下来,我们来听一些声音,有的是你听过的,有的可能平时听的不多,有的声音很大,有的声音很轻,我们一起来听听都有些什么声音。

  2、老师播放声音,请幼儿说说是什么声音。(闹钟滴答声、风声、雨声、飞机飞过、汽车开过、门铃,音乐、讲话、笑声、鸟叫、木头燃烧、小老鼠、树叶落下来、雷声、大象、汽车喇叭、笛子、大提琴。

  D、耳朵的功能

  1、刚才这些声音是我录下来的,原来录音机和电脑是可以录音的,这些声音我们以后一直可以听,它们被保留了下来。

  2、耳朵的本领大吗?它还有很多本领呢,我们来看一下。

  3、播放PPT。一边播放图片,教师一边说。听到爸爸妈妈反复的说一些词语之后,我们才学会说话,如:爸爸爸爸。我们的耳朵听了这么多的声音,大脑会记住这些声音,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是什么样子的?滴滴叭叭。你的耳朵还能预报危险,我们听见身后传来的汽车声音,我们就要把自行车骑到路边,让汽车过去。

  4、我们的耳朵这么重要,如果耳朵听不见了会怎么样?那我们要好好保护我们的耳朵,我们怎么样来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三)认识动物的耳朵

  1、除了我们的耳朵本领很大,小动物的耳朵本领也很大呢。

  2、你见过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呀?它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

  3、播放PPT认识动物的耳朵。

  4、小结:大象的耳朵是最大的,小老鼠的耳朵是圆形的,驴和兔子的耳朵是长长的,还能动。鱼和鸟的耳朵我们平常看不见,藏起来了。小猫为了听的更清楚,它的耳朵也会转动,耳朵的不同位置代表了它不同的心情。有些动物可以听到我们听不见的声音,蝙蝠发出超声波,他们能听见,我们就听不见。毛毛虫也会发出声音,可是我们也听不见。

  5、还有一些小昆虫没有耳朵,他们用身体的其他部位来感受,如蟋蟀用脚来感受声音。

  (四)自主阅读耳朵的本领可真大,我这里有一本书,请小朋友去看一看,里面有很多关于耳朵的事情。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在积极地参与活动,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从活动效果来看,教学难度适宜,教学准备充分,视频资料、课件的运用有效帮助幼儿对动物耳朵功能的认识,引导幼儿不断探索耳朵的秘密。学会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科学教学反思14

  教例:《我看到了什么》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既是第一单元的开始,也是小学生们第一次接触的科学课内容。科学课本选取观察大树作为第一课的'主要内容,也是基于学生对于大自然,对于植物有一些天生的兴趣。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用“大家喜欢植物吗?”作为引言时,有个学生说“不喜欢”。但是当我问道:“大家熟悉的植物都有哪些?”时,那说不喜欢植物的学生却又都十分积极地举手并介绍他熟悉的植物。我就问他:“你不是不喜欢植物吗?”原来那学生曾经观察植物时被扎伤过,所以他就觉得他不喜欢植物了。第二,关于教参中要求启发学生将采用多种方法(如远距离还是近距离等)和所用到的感官进行比较。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时,很多同学的回忆只有近距离的视觉体验。

  反思:

  1、有时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十分活跃,但是教师应该把握好整体的思路不动摇。但是也不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地询问一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

  2、教参和教科书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点不是硬性要求,教师可以按照学生上课的实际表现进行改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科学教学反思15

  第一单元

  1、《杠杆的科学》

  本学期新接手的这5个班级,由于上学期测评成绩很不理想,所以在经过了两堂课的课前交流后,决定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观察习惯入手安排教学,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因为杠杆的发明者是阿基米德,有必要在课堂上简单提一提阿基米德这个人物和他的故事,利用他要撬动地球的“大话”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课教学的重点在于杠杆上的三个位置的教学,分析这三个点的位置关系,结合平时学生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孩子先自我分析一下,分别将用力点放在杠杆前后不同的几个位置,那我们的用力情况会费力一点还是省力一点。如此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力的体验过程,在这同时也分析一下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关系是近了还是远了。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那些距离关系。

  等弄清楚这些关系之后再让学生在杠杆尺上挂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把全班同学的省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再把全班同学挂的费力杠杆拿出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费力杠杆。最后总结科学概念。这一环节让全班同学共同完成表格,相当于把每位同学自己挂的钩码平衡状态的情况让大家一起来记录,并分析,然后让学生自己再体验挂不同省力情况的钩码。这样的操作时间上会比较节约,汇报的时候大家都能看到同类型的情况,有助学生仔细分辨。

  尝试的发现:第一个班是让学生随意挂一个平衡杠杆,然后分析自己的杠杆是属于费力的还是省力的,这样的教学有阻碍教学概念的混淆,难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从第二个班起我改为让学生先分析省力杠杆的情况和费力杠杆的情况,然后再来挂杠杆尺上的钩码。

  2、《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

  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教学参考中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个环节实验速度缓慢,时间被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不规则的杠杆工具研究,关键要让学生体验典型几种杠杆的情况。经过我的课堂教学感受除了让学生动手体验,更要用视频播放来分析

  杠杆的三个点会更好,原因:第一,学生自己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虽有体验,但有时自己不太容易找到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直观的一种感受。第二,其余同学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学生一般不去注意。所以,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还要让学生看视频,这个视频当然是重复做开瓶或者撬开奶粉罐的动作。

  杠杆类的工具的寻找在书本上有10个例子,这些例子有些比较简单,有些比较难,对于像切纸刀、筷子、核桃夹、订书机这些要做具体的分析。

  本课的拓展知识点就是费力杠杆作用,生活中有省力杠杆,为什么还要造一些费力杠杆呢?这一点的分析对于学生深入杠杆概念很有好处,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范畴。

  4、《轮轴的秘密》

  本课教学“轮轴”的秘密,对学生而言,轮轴虽是一个新的简单机械知识,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学校可没有,最好找那种“轮”可以卸下的水龙头,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就对“轮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除了书中五种,还提到了:自行车的龙头、钥匙、电扇开关等等,开红酒的开瓶器等等。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课教学,也更使我感觉到科学课的材料准备很重要,课前教师自己的操作体会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些准备,上课时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5、《定滑轮和动滑轮》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对比较简单,课堂中着重让学生理解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概念,这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否则学生会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相互混淆。

  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相关的结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学生能从实验数据中很快就发现,只是这里教师要提醒孩子去分析用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从而更明了改变力的方向问题。学生在写结论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学生喜欢把“改变用力的方向”简写成“改变方向”虽然只相差几个字,但这几个字在这句话里的含量还是很高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最后要强调这点。

  从课的深度来看,本课挖深一层就可以从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省力情况,这让学生在理解滑轮的概念的时候又增加印象了。

  6、《滑轮组》

  滑轮组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还是有所欠缺,唯一的遗憾是实验材料不够,没能做多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

  如果放弃了多组滑轮组的实验操作,那势必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一组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盒内的材料要装一个滑轮组是能完成,但是跟书本上的装置略有一点不一样,为了看看检测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自己看着书本

  上的装置,然后从实验盒内选取相应的材料来进行操作,通过课堂实践有一半的学生能完成这个装置,这一过程花费的时间稍长一些,近10分钟,但我觉得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是有所提高的。

  7、《斜面的作用》

  斜面的作用一课的实验不难,根据六年级孩子的水平应该可以很轻松通过自己设计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

  我在选择材料上得到集体备课时大家的建议,最后选择用塑料盒加钩码当做重物来进行实验,斜面则采用《光学实验盒》的盒盖当做斜面。选择材料的意图:第一,选择斜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要尽量缩小。第二,重物方便直接提升和加钩码。第三,大小要适宜。材料的选择跟实验的成功以及上课时的效率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实践,这样的材料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我有自己的想法:除了研究斜面的作用和坡度大小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外,我还重点设定让学生理解到达同一高度,选择不同斜面坡度的方法,分析选择不同坡度的理由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学习坡度大与坡度小的利弊关系,这跟生活实际是紧密相关的。

  通过课堂教学25分钟时间完成斜面的作用和斜面坡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剩下的15分钟探讨斜面的作用,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以及分析斜面坡度大小的利弊关系。这样的课堂结构安排时间紧密,效率提高,内容落实到位。

  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对于这一课的教学自然要把自行车搬到教室里了。

  通过教学发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些难度。难度一:学生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的部件只能找到几处地方;难度二:这些部件利用的简单机械比较难把握。这样的两个难点让学生来发现,有些勉为其难了,经过调整,我将自行车上的部件告诉学生,让学生来分析这些部件利用了什么简单机械来工作,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有信心。

  以后的教学建议:1、这一课中有几个部件比较难判断它属于什么简单机械的类型,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再次分析他们的类型,有:手刹、制动架、后座夹,视频的效果应该会很不错。2、踏脚用力带动后轮转动的整个过程是由链条和齿轮来完成的。建议拆卸挡板,把齿轮和链条全部露出来,这样会更加清楚观察到里面的结构。

  第二单元

  1、《抵抗弯曲》

  本节课,我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柱子和横梁;第二部分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即探究横梁的宽度与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第三部分则是综合运用研究横梁平放与竖放。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上好这节课,我认为在实验中要使学生很好地把握控制变量法。因此,在实验之前,我让学生讨论为使实验公平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经过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说“垫纸桥的高度都要统一即桥的高度相同”,有的也提出“桥架空的长度要保持一致”,有的学生补充“垫圈要放在中间,并且要轻放”。在我的引导之下,又得到了统一的弯曲标准——纸梁中间接触桌面。这些回答,很好地

  解决了如何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学生更清楚明白这几点,我综合概括后以课件的形式放映。但是,由于我的仓促,学生看的时间过于短。经过这次实验,我发现在今后实验素材的准备上,我要更加地仔细,清楚讲明要求。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3、《拱形的力量》

  拱形这一形状,学生还是认识和熟悉的,但拱形有多大的力量,学生却没有太多太深入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但要认识到拱形承重的力量,还需要知道拱形为何能承受较大压力的原因,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个难点的突破,必须借助于实验,通过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数据,使学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本课实验在操作上并没有什么难度,重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从而推理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搭一个西瓜拱的活动,有必要稍作改动。第一,这个季节,西瓜是挺贵的,教学成本太高;第二,西瓜拱的效果也不见的最好;第三,课堂上操作存在一定难度。我的处理是:1、教师用冬瓜演示搭一个冬瓜拱,然后压重物,如钩码盒,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其也去尝试一下。之所以选用冬瓜,是因为其即便宜易得,而且操作也方便。教师演示指导时,要特别说明冬瓜块的切法:刀口指向圆心。2、课外要求学生回家用冬瓜也搭个冬瓜拱试试,做完后冬瓜仍可烧菜吃不会浪费。

【科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科学教学反思05-07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05-13

《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10-08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04-28

科学教学反思2篇05-26

科学《水》教学设计与反思07-04

科学课教学反思01-10

小班科学教学反思10-17

科学教学反思15篇02-14

科学教学反思(15篇)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