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2-26 17:52:59
  • 相关推荐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

  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寓农业常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课文有趣,学生很是喜欢。

  在教学本课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评评、演演、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并画出不同人物对话的句子。在本文中人物的刻画不同,朗读的语气是不同的,如野蛮的杂草气势汹汹的话、喷雾器大夫洪亮的声音、有气无力的'杂草的话语。在开展指名读、齐读、同桌之间练习朗读,让同学们在交流时进行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朗读的技巧。其次,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分四人一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再让学生推荐一两个小组代表上台表演。这样不但生动再现了课文描述的情节,还进一步地让朗读与适度表演结合到一起,进一步地深化了课文朗读的层次,提高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尤其是杂草的纷纷倒下和小稻秧获救后的喜悦心情学生都演得淋漓尽致。台下的观众更是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就在这样轻松、愉快、自然的情境下又一次深入到文本。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3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所谓激发兴趣,在心理学上指的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当好“导演”,为学生搭设“表演”的舞台,诱发学生“入境”,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了两个学习情境:

  ①尝试说服杂草;

  ②做个出色的宣传员。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尝试,全新的挑战,全新的体验。这两个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尝试的欲望,所以,学生学习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而是学生自己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所以一下子就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了。

  中低年级的学生最爱游戏性的学习方式,活动化、交际化的课堂学习是最适合他们的了。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自由组合,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学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做喜欢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做。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了。

  2、自主学习,尊重个性体验。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上,我创设学习情境后,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对同一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和同学一起研究、讨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他们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可以说,可以读,可以演,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活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探讨、争论、交流,学生蕴藏的智慧得到充分的挖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展现自己的才能。这样的学习是轻松快乐的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所以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张扬,还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体验成功,强化学习积极性。有人曾这样说过:一个人之所以很愿意从事某一方面的事情,往往与其成功的经历有关。儿童做某一件事,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儿童就越来越积极地投入到这方面的事情中,从而其能力发展得越来越快。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两次成功的体验:成功地说服了教师(即“杂草”),成功地获得了教师的赞扬。这样的成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就会更加乐意勤奋地学习。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在他们眼里,学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读和写,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新的探索,新的考验,更是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美好经历,毫无疑问,这样的经历是学生难忘的,是快乐的,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不断进取精神。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知识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我们语文教学应该就是学生生动活泼地自主学习的过程,应该就是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的过程,应该就是学生享受学习成功带来快乐的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科吧课件应该就是一个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4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我让一些学生上来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这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的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学习效果当然更好了。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强调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

  上完这堂课,我的最深感受是学生会读书,喜欢读书,关键在于引导。首先让孩子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读文,探究性的阅读。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在读、说、演、评等方法,加深内心感受和体验,培养语感。在表演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感情投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5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我在教学时主要把课文分成了两大部分,即历险和脱险。

  一、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第一部分——历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也是难理解的词“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采用了“读读、议议、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体会、再表演,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然后在评的过程中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达到对词语理解的目的,最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

  二、边读边演,让表演发挥促进作用。

  在第二部分——脱险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件乐事。

  三、方法指导,让技巧发挥引领作用。

  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一个是表演法,在整篇课文中都有运用。在教学“收拾”一词时,让学生读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也会有它的差异。更好地为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

  文中的“纷纷、激烈”两个词是需要造句练习的,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轻松完成造句练习。特别是“纷纷”一词,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造句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6

  坚持教学反思,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不断提高自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东西再次陌生化。”教育反思,有助于教学研究与提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微之处见精神,每一次细小的反思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反思型、专家型教师。

  走入历史长河,让我们一起回顾教育的昨天。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培养;70~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我的语文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过于强调工具性的一面,导致知识的灌输与能力的训练做过了头,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和机械状态;9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于是我们的课堂又出现了如此场面: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旁征博引、花样翻新,但若问结果如何、收获何在,却说不大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极端对立所致,这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肤浅,使语文学习失去意义。许多老师在困惑、在迷茫,不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应如何进行,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深入地学习与不断地反思使我豁然醒悟:其实我们的困惑与迷茫来自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的浅薄与偏离;来自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理解;来自我们对旧课程的依恋;更来自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行动上的举足不前。只要我们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体验,关注人文思想的渗透,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得到提高。

  语文课是学习言语的过程。学习言语必须在精神生命活动支持下,通过言语实践习得言语规约,也必须在言语规约的帮助下,通过言语实践,提高精神生命的品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语文课程之中。《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的一句是“快把营养交出来!”,以往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出凶狠的语气或以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将自己的语言体验代替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察,这样的语文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其结果为学生拿腔作调、单纯模仿,从而使语文学习失去了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尝试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中,让他们自由地朗读。我听到了孩子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拿腔作势的、外强中干的,更令人激动的是有的学生因想到杂草无理取闹其实内心怯搦,因而读出了凶狠而又胆怯的语气。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尽情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祖国语言蕴含的丰实与多彩。学生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这一教学设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可以给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通过训练提高,而情感既无法给予也无法训练,情感只能去培养,只能靠语言这个载体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番话时刻警醒我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于是在教学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便出现了这样的环节设计:“用形体语言与情感语言相交溶理解文中较难的词语”。教学的效果出人意料、令人振奋。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想像,争先恐后地表达:此刻,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他们热爱科学、喜欢小稻秧的`情感在形象的口头表述中流露出来,思维与情感为之聚合,在言语实践中,提高了精神生命的品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让我饱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领悟了情感与思维的真谛——没有了情感,语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思维也会毫无意义;没有了思维,语文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情感将不复存在。情感与思维的同步生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两者的统一不仅要靠教师,更要靠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作为服务于学生实践的主体,启发、引导、组织、规范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地学习,最终成为语文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使情与思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定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文的底色。

  课堂教学呼唤教师教学的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具有显现的个性特征;是装在头脑里的,往往是不能以文本方式陈述和传递的缄默的知识;是将经验、顿悟、智慧、体验、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景性的知识;是教师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身经验+自我反思。我愿在反思中加快成长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我绵薄之力为改革前进中的语文教学迸发一点星火微光,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使教学也能成为一门艺术,孩子们会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中愉悦畅游,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我们这些引航手怎能不警醒反思导出更佳方向呢?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7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这篇文章通过表演形式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就谈谈我教这节课的`优点:这节课我注重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我还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朗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完成的。如“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的表演,轻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

  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一些有目的、有意识的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让一些学生朗读、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地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通过让学生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这样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同时我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但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间太多,后面用时间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在课堂上我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不能及时有效地对阅读表演做出准确的评价。

  3、让学生表演时太零散了,没有化零为整,应该联系上下文让学生表演,不注意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总之,我将再接再励,争取上好每一节课。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8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所以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为“我说你猜”的环节,让孩子在回顾平常所看童话故事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科普性童话故事这种文体。在字词教学环节,我选择了让小组代表上台来分享他们小组的课前预习成果,但是在课上这样做虽然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但是这只是一部分人的自主学习。因为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我发现还是有同学把课文读得磕磕巴巴,有些生字读起来还是很费力。这也令我反思了一下,课前预习作业虽然布置了,但是我没有做好反馈工作,没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解决了本课的生字问题。这也是我对预习作业不重视的一个体现,没有完全做到“有布置、有反馈”。

  这篇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小稻秧“遇险”、“脱险”两大部分。为了让孩子们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之前在宋老师班级试上的时候,我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就有孩子举手准备回答了,我走到这个孩子的旁边问他:“你有朗读课文吗?你现在还没读课文怎么就举手了呢?”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孩子平时一定是个顽皮爱出风头的孩子。但在昨天研讨时,朱校长说“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完全不用读完课文再来回答。听了朱校长给的这个建议让我突然明白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试上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来了,而我却没有及时的去思考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课堂上的任何一个小细节都能反映出这节课的问题,抓住这些小细节反思并及时调整课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好方法,而我在这项工作上真的是有太多的地方要弥补。

  在概括课文大意时,我是板书了“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大夫”和“欺负、遇险、消灭、脱险”这几个关键词,然后让孩子根据板书的这几个关键词来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虽然大部分孩子都能概括出来了,但是在孩子们概括完以后,我没有进行一个学习方法的总结。谢老师与王老师在她们的课上就总结了如果要概括一个故事的大意,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这件事情的原因、经过和结尾。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但至少让他们知道了老师列出这些关键词的意义,下次他们在遇到这种问题是能有这样的意识。

  由于《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所以知识点并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读课文,在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是想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层层推进,从而让孩子对词语的理解从不懂到略懂到完全懂。第一层次的读我是让不懂这些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读课文,然后请已经理解词语意思的孩子起来评价前一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这位评价的同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发现孩子不会评价,评价的内容往往是“我觉得他的声音不够响亮”或者是“我觉得他读得没有感情”,虽然这样评价也正确,但是却说不出是怎么个不好,哪方面的感情用得不到位,这也和我平时在课堂中对于孩子语言训练的缺乏有关系。第二层次的读是让孩子上讲台来进行表演,他们边表演我边进行词语的分析,力求让他们通过直观表演来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设想是美好的,但是结果却是现实的。在上完课后,我发现孩子在这些词语的理解上还是一知半解,浮于表面,并没有如我想象的那样层层推进理解词语。,在教学中更没有体现童话这种文体的特性。

  最后,反思整节课,首先必须准确的把握教材。其次,抓住孩子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设计课的形式。第三遵循自主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尊重孩子们课堂的兴趣,而不是被自己的课堂设计所限制,遵循设计,超脱设计。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9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0

  今天是家长开放日,十几位家长前来听课,有些紧张。还好,今天上的课文是我《小稻秧脱险记》,很有童趣,感觉还可以。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语言生动、对话很有个性、情节有趣。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一、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些紧张,导致几处口误。“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没能轻松完成造句练习。还有生字教学显得不够紧凑,以后一定要多加注意。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1

  这学期,我在课堂上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有了一定的效果,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家在主动地学习、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课词语,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只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2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进入三年级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参与度也与日俱增。具体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以前总是由学生读,教师加以点评。现在学生在正确把握与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对于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课文的.思想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自己的体会。我将这篇文章看作是增加学生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励学生自我欣赏,并自我改进的一个好机会。

  具体操作方法是: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内自行决定分工。基本上由三个角色(小稻秧,杂查,喷雾剂大夫)一个旁白组成。而且每人的"工作量"也基本均衡。不会在小组合作中出现"无所事事"或是"包打天下"的人出现。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每个人都尽力想把自己的角色演好,真正把时间都用到了读书中去,不像以往那样往往在分工或一些琐事上花费很多时间,而真正用来读书的却只有一小部分。

  在大组交流过程中,由于有了充分准备,而且每个小组成员在读时也已经互相提过意见,所以当在全班范围交流时,基本上起来表演的学生水平都比以往个人独立发言时高。在此基础上,我先要求同学说说他们的切身感受,可以是围绕说说自己觉得成功的地方,也可以说说自己要改进的地方。如果是评论他人的,要求说一条缺点之前必须先说一条优点。这样就有效地组织他们仔细倾听,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且取长补短的作风。

  总的来说,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活泼,真实"的课堂气氛是提高课堂发言水平,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一个重要保证。由此可以带来一系列的"副产品"。如陈怡雯在日记中说道"听卢云清嗓子变调是一种享受,是那么有趣而又夸张,却又把喷雾剂大夫给演活了。还组织意犹未尽的同学写了一篇童话"续集"――《小稻秧再次历险》来写写小稻秧后来在生长过程中再次遇到的危险和困难,让学生模仿与积累语言,其中不乏佳作。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3

  昨天忙着校本研修现场会公开课试教、沙龙及一些日常事务安排,人虽在学校,而一整天未进教室为学生们上课。今天早上还没来得及把包放进办公室直接进了教室,那批热情的孩子脸露笑容和我打起了招呼。我被他们的笑容感染了,问:“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嘉诚站起来说:“今天俞老师不走了,和我们一起上课了。”我点点头。爱美的雪妍同学说:“俞老师今天穿了条鱼尾裙,围了一条纱巾,真漂亮。”我不由得露出了笑容。雪妍的同桌刘洋不等我喊他,他就站起来说:“今天我们学《小稻秧脱险记》,你上次说过,这篇课文让我们表演的呢。”他的回答得到一片附和声,哦,原来他们惦记着表演这回事!好一批爱表现的家伙!

  看他们表演兴致那么高,我就做个顺水人情吧。我在讲台前站定,清清嗓子道:“要表演,对课文内容不熟悉行吗?我们现在为表演准备,最先要做的是什么?” 聪明的孩子心领神会,朗朗书声顿时响起,我赶紧做好上课的准备工作。

  朗朗书声持续了大概二十分钟,那批小家伙在位置上已是蠢蠢欲动比划着手势。强烈的表演欲已容不得我像往常那样读、讲课文内容,我在直接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后围绕题目帮助学生略梳课文条理:①小稻秧遇险;②小稻秧脱险;③小稻秧脱险后。前后只用了五、六分钟。接着我就进入了学生盼望已久的课本剧表演阶段。老师还没讲就表演,这可是第一遭。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推选编导,执行排演。孩子们忙碌着,个个神采奕奕地说着笑着演着,我则在一旁坐观其变,悠闲地看着那帮小家伙因表演而兴奋的脸庞。准备了近二十分钟,我让他们分组表演,其他组则在一旁欣赏等表演完毕后评说。一组组的学生在表演,一个个确切的评价从孩子的嘴里说出:

  “那批杂草围在小稻秧的四周,在跟小稻秧说话时叉着腰比划着手指真有点‘气势汹汹’。”

  “我觉得第一组没有把第二段的内容表演好,这群杂草‘不由分说’,‘一拥而上’‘拼命’地跟小稻秧抢营养。表演的'那群杂草围在小稻秧四周,静静地听小稻秧讲理由,这怎么能说‘不由分说’呢?不由分说应该是不等小稻秧说完就拥上去的啊。还有既然是‘拼命’,他们的抢营养的动作幅度挺大的,他们这组也不够大胆。”

  “喷雾器大夫喷洒农药到杂草头上,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那棵杂草应该在喷雾器大夫刚喷洒到它那儿就敏锐地感觉到的啊,可那里的杂草一开始什么都没感觉到,这不能叫‘警觉’。”

  “我觉得第四组的‘小稻秧’表演得特别棒!喷雾器大夫帮助它消灭了杂草,它高兴地在风中舞蹈,还把身体向上‘挺’了一下,似乎一下子解放了,长高了,我真伪‘小稻秧’高兴。”

  ……

  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表演着,评论着,把我原来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解的词语要提醒的重点都在他们的表演及评论中那么自然而深刻地理解了。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说,老师们,放手,课堂同样精彩!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4

  今天上了《小稻秧脱险记》,感觉良好。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并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再进行“质疑问难”。学生提出“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警觉”“纷纷“等词,这些词语与全文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有助于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因此我不马上解释词义,而是让学生反复的读课文。自读课文四五遍之后,时机成熟。我请一些同学根据自己读书时对课文的理解来跟着老师一块儿表演,用动作表现词语的意思。原来明白的学生此时更深刻地领会了课文内容,不明白的也豁然开朗了。感悟,“感”而后“悟”。怎么感,主要是诵读,读得多了,学生便能借助语言环境悟出词语的意思,体会到词语在文中的表现的情感:杂草的蛮不讲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险的无奈。可见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的,而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才实现的。一句话,就是要“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生词,会用“纷纷、激烈”造句,体会一些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3、结合农村水稻种植的生活实践知识,理解除草剂、喷雾器

  4、阅读有关知识,充分运用想象力,说一说你长大后可以怎样对水稻进行种植和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水稻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和除草剂、喷雾器的作用,继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小稻秧脱险记》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后会想到什么呢?

  生1:小稻秧遇了什么危险?

  生2: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

  生3:为什么小稻秧会遇到危险呢?

  师:同学们想得好说得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小稻秧一起经历一次危险的遭遇吧.(生自读课文划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一棵小稻秧苗遇到杂草的围攻

  生1:课文是写小稻秧苗刚到大田时就遇到许多杂草一拥而上抢营养的危险。

  生2:后来幸亏来了喷雾器大夫帮忙才脱离危险。

  师:那么小稻秧苗为什么会遇上危险呢?

  生3:因为刚搬到大田,还很小,所以才会被杂草围攻。

  生4:因为小稻秧自己也需要营养,所以才不能让杂草抢走。

  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呵。下面看黑板,请同学们说说看,都认得那些生字?

  险、吵、杂、拥、拼、跟、谁、、欺、负、纷(汹、蛮、需、抢、警、剂、雾、微)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险”和“拼”。老师教过我们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还有拼音的拼也认识。

  师:哦,这位同学真聪明,老师讲过的他都记得很清楚。大家掌声鼓励。

  生2:我还认识“谁”、“吵”与“雾”。造句时我用过:不管是谁都要遵守纪律。作文时我写过“桌子与椅子的争吵”,还有我家就有喷雾器,这个字老爸早就教过我了。

  师:啊,这位同学能从多渠道学习语文,真棒!

  (其他同学也都交流自己认识的字。生字教学的音很快解决。然后老师要求学生每个生字至少组两个词。)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很认真,生字都会了。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词,我们来个比赛好吗?

  生1:我记住了:险、吵、杂与拥字。险是左右结构左边耳朵傍,右边脸上的脸的右边;吵是用口去吵,杂有九根木头,拥是用和手。

  生2:我记住了欺负、拼跟谁。谁如果欺负我,我就跟谁拼命。

  师:这可不行。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可不能拼命呵。

  生3:这些字我都会默写了,不信,我就写给您看。其他同学也纷纷举手要上黑板写。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学得好,记得牢。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在第二遍读课文了。下面就请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教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讨论,交流生字词的音形义。

  师:还有问题吗?(学生摇头)看来需要老师帮助的很少很少,有些字平时就会的。识字任务完成了。下面我们还有一个任务。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让学生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卡片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卡片举起来。

  (学生纷纷举起.老师把这些词浯板到黑板上。气势汹汹、激烈、蛮不讲理、警觉、腊黄、纷纷。

  (大家读词语)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

  (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上: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生齐答:遇到杂草要抢营养。

  师:被抢走了吗?

  生:没有,后来幸好来了喷需器大夫,喷了除草剂,才使小稻秧脱离了危险。

  师:今天学习到此结束。回去以后把生字写十遍,每个字组词两个。下课。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并指名让几个学生说小稻秧苗遇到什么危险,后来是怎么脱险的。)

  师:现在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一段并说说这一段讲什么?

  生1读完说:这一段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生2:他汹字读成阳平了。

  生3:我认为这一段是说小稻秧苗被杂草围住了。

  生4:我说应该是杂草要抢小稻秧的营养。

  师:大家都很认真,说得都对。谁读第二段?

  生5读后说:,小稻秧因为营养被抢气病了。

  生6:他一拥而上读太慢了体现不出杂草的蛮不讲理。

  生7:蜡黄读成猎黄了。

  生8:我说这一段写的是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

  师:同学们读得认具听得更仔细。

  师:谁来读第三段?哪个小朋友有把握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很多学生举手,师对没举手的同学说。)哪些同学虽然没把握读正确,却愿意试一试?(一个同学举手)好,请你站起来。老师很喜欢这个小朋友,因为她勇敢、敢试。请你试着读一读。

  (学生读得较流利。但有指读现象。)

  师:请停下来。这个小朋友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蛮”一开始读错了,后来又改正了。

  师:好,你听得真认真。老师就喜欢这样的同学,自己错了自己改正。请你再读读那一句。

  (学生读完那句后,接着读下去,教师相机纠正错误)

  师:哪一位同学能不让老师教,就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能有感情?

  (指一学生读。学生读得很好,老师相机表扬)

  师:读得多好呀!不要老师教,你就能读好了,真不简单!

  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到底什么意思?下面请各小组准备一下,选出一个演小稻秧,一个演喷雾器大夫,其他演杂草,注意把一拥而上与蛮不讲理演好。

  (生轮流上台表演。当小稻秧上台时,演杂草的同学一拥而上,去抢他身上的东西。“小稻秧”哭了,但杂草还是要抢。这时演喷雾器的上来了,他把手中的药水洒向杂草,杂草纷纷倒地,小稻秧高兴地跳起舞来。小稻秧的生病样子与除草后的高兴样演得好,杂草的一拥而上也演得不错。)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刚才杂草的样子就是(生:气势汹汹)

  师: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不讲理。蛮不讲理就是不讲理

  师:杂草让小稻秧说话了吗?

  生:什么话都不让说。哦,知道了。这就叫“不由分说”

  一生问:什么叫警觉?

  生1:“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2:“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

  师:再看“纷纷”。这个词谁来造句?

  生1: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生2:我家办喜事,亲戚们纷纷来喝喜酒。

  生3:早上,乡亲们纷纷走上街头去买菜。

  师:造得真好。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谁能用激烈也说一句话?

  生4:解放军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

  生5:课堂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生6:昨天晚上我爸和我妈激烈地争吵。

  生7:今天我和小红激烈地吵了一架。

  生:…

  师:好,掌声鼓励。

  师:谁能够向其他同学介绍一下

  “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请大家简单地说一说。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

  生: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就被一群杂草团团围住。那些杂草抢去了它的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来了,把杂草给消灭了;小稻秧终于脱险了。

  师:说得好,一个比一个好。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1(想说什么又坐下了,师发现后鼓励他大胆说):老师,我觉得这篇课文有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1:我家就是农民。除草剂不光会杀死杂草也会杀死小稻秧啊。我们这里稻田里有了杂草,就从来不用除草剂。而是靠我爸和我一起去耨草。既不用花钱买农药,又能解决杂草争营养的麻烦。

  生2:是啊,我老爸有一次喷除草剂,不小心,喷到一棵菜边,结果过几天,那棵菜就枯黄了。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些问题,连老师也还是第一次发现。请把你们的意见写出来,我们把它寄给编辑叔叔好不好?

  生齐:好。

  师:那么结尾应该怎么改更切合实际呢?

  生1:小稻秧难受地说:“大夫,您用错药了吧!”

  生2:“我也不行了,大夫您是非法行医吧!”

  生3:“大夫,您是怎么治的病,连我也要死了。”

  生4:“大夫,您帮倒忙了。”

  生:…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回去后改写结尾,明天再交流。

  教学反思:

  一、读通读懂读明白。首先,我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读演结合着重悟。在教学本课第二教时,我采用了“读中议,读后演、互动评。的方法,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联系生活鼓励创。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特别是学生联系生活提出的不能靠除草剂去除杂草,反映了农村孩子的优势。当然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一些词语本应多下些功夫让学生学用结合。还有评价的激励作用的发挥都有待完善。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05-20

《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08-06

小音乐教学反思02-22

《小青蛙》的教学反思08-17

《小蜗牛》教学反思08-18

小麻雀教学反思08-27

《小青蛙》教学反思09-25

大还是小教学反思07-26

《王二小》教学反思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