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教学反思1
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后的收获:
1、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习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2、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平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3、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二、 教学中的不足:
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我想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和教师不熟,配合不太默契;二是教师本身的表达有欠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地再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关于教学反思2
拐儿小学 巨慧 《灰椋鸟》是苏教版国标本五下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徐秀娟用优美的笔触向我们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鸟儿的喜爱以及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这篇文章以“灰椋鸟”为题,但是文章却没有落入俗套地介绍灰椋鸟的形态、习性、繁殖等常识,而是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灰椋鸟的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无限的美感。但是,我们学习《灰椋鸟》,却不能只了解灰椋鸟。因为,在灰椋鸟的背后,有一群辛勤劳作的林场工人——作者在为鸟儿欢呼的同时,也在为林场工人而欢呼。其实,仅仅如此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对灰椋鸟的认识,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作者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不慎落入河底,那年,她才23岁??因为有了林场工人的劳动,灰椋鸟才有了安全的家园;因为有了那个美丽的故事,所以这篇文章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在执教此文的过程中,我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认知特点,打破文本结构,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那片林子,逐步构建文本的价值。
师:[出示:棕红色的水杉落叶 华贵的绒地毯。指名读] 老师把“棕红色的水杉落叶”和“华贵的绒地毯”放在一起,能找出二者的联系吗?
生:它们都是含有“的”字的词组。
生:在文中它们都是用来描写树的。
师:“华贵的绒地毯”是写树的吗?
生:不是。但是文章把“水杉落叶”比作“绒地毯”。 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生:文章第二自然段说“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在这样的“绒地毯”上感觉会怎么样呢? 生:很舒服。
师:真好!
[出示:郁郁葱葱的竹林高大的人工刺槐林。指名读] 你能找到这组词语之间的联系吗?
生:这组词语也是描写树的。
师:这篇文章是写鸟的`,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树呢? 生:因为鸟生活在树林里。
生:作者写树林的目的是为了写鸟。
生:因为树林是鸟儿生活的地方。
师:[出示:天然的俱乐部盛大的联欢会。指名读]
什么叫俱乐部?什么叫联欢会?
生:给人们提供娱乐的地方叫俱乐部。许多人聚集到一起联欢,就是联欢会。
师:文中的什么地方是灰椋鸟的“俱乐部”?
生:竹林和刺槐林。
师:文中的谁在哪里召开联欢会?
生:灰椋鸟在树林里召开联欢会。
师:预习时把文中有联系的词语放在一起学习,能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文章的内容。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你们的预习很充分。
【点评】 中高年段的词语教学,不仅要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阅读教学中的词语教学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文本情境中加以感悟、体会;第二,词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其意,悟其情,更要为学生与文本即将进行的对话服务。
此教学片段属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前奏——检查预习环节。相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因此,教者将文中的词语打乱、重组,适当提高学生词语学习的难易程度,以激发学生思维与探究的欲望。在词语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关联,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探寻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维有了深度,其思考才会充满张力,学生置身在如此的对话场中才能更容易体验思辨的魅力。其实,这样的过程有“一举三得”的价值:其一,检查巩固学生课前预习词语的情况;其二,初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与文本的进一步对话起“预热”作用;其三,通过对文本中重要词组的勾连想象,带领学生一起“走进那片林子”。引领作用,课堂既不失浓浓的语文味道,又充溢着生命的无限魅力。
关于教学反思3
也许学生对有一些难度的探究活动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本节课学生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热情。
在利用一个电池盒、两个小灯座和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探究活动中,前面两个班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样的.连接方式:
从两个灯座的两个接线柱上接出的导线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连接。(并联的一种方式)而课前我认为简单的,学生会首先想到的串联方式却没有出现。起初我感到很奇怪,后来找到了答案:
在这之前,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利用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和两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所以后来增添了一个灯座后,学生就很自然的在前面电路的基础上照样子又连接了一个灯座。在第三个班级课上,我在布置探究任务时就明确了,用三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再用四根导线组成一个电路。于是,那种串联的方式出现了。
课后回想这一环节,深深感到,我们经常说,在备课时要备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事实上往往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一下就能想到的,在实际教学中却迟迟不出现。只有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那么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导就会越明确。
关于教学反思4
《影子》是一首以生活现象为题材的儿童诗。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了“影子”和“人”总是“形影不离”这一重要特点。
课前,我带小朋友到操场上去玩影子的游戏,大家很高兴。我让小朋友们边玩边转方向。(通过游戏激发孩子们对影子的亲切感,为学习课文奠定感情基础。)
我故意指着黑影问:“这是什么呀?”
孩子们(迫不及待、七嘴八舌):这是影子;这是影子……
我: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影子吗?
孩子们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也能说出些关于影子的大概来。
我:你们喜欢影子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影子很可爱。生2:喜欢,因为影子很活泼。生3:喜欢,因为影子很调皮。生4:我很喜欢影子,因为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生5:喜欢,因为影子是我的好朋友。(显然,生4、生5课前作了充分的预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但是句子虽然生动,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点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大家都很喜欢影子,有些小朋友还跟影子成了好朋友,真让人羡慕。
我:看来影子真的很调皮,你的影子朋友为什么走在你的`前(后、左、右)边?
孩子们都被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小朋友跃跃欲试地想说,但都不能把问题解释清楚。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在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充分调动的关键时刻,
我再一次让他们做踩影子的游戏。把课文内容化抽象为直观,让孩子们边玩边观察、思考,边玩边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作为教师,应该寻找一切有利的条件、设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究的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关于教学反思5
以上,我分析了教材。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谈话揭题,一举两得。
本课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叫检阅,孩子们基本没人知道,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看过我国对部队的检阅吗?于是课堂里就热闹了起来,纷纷的说了起来,这就是检阅,他们不但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检阅是很隆重的,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推敲字词,揣摩人物心理。
上课时,我抓住了文中小朋友矛盾的心理,通过找词句、划词句、交流等方式来体会:“谁都不愿意开口”(怕伤害博莱克),“终于有人开口了”(但也没有解决问题),“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在(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其实心里却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再加上下面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一群集体荣誉感强、心地善良的孩子渐渐清晰。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经过这么艰难的`抉择,这群孩子值得称赞。
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第一次两遍朗读,目的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读一读,划划词句,读一读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
关于教学反思6
反思之一: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还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1、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须要做到三要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2、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3、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
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反思之二:
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讲授理论,最多再辅助一些模型示范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总是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联系不起来。学了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 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反思之一:
在听课学习中我看到: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还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靠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形式更加开放了。但是,我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真正落实“有效教学、主动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需
要我们反思。
1、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须要做到三要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所有的预设都是为了不曾预约的精彩。由原来固定单一线路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的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2、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
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不针对问题的研究是没有实效的教研活动,因此提高问题的针对性是教研由形式走向实效的前提。进行科学的课堂观察,以“案例”为载体,找出问题的症结,表达活动实施中的困惑与成功、活动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借此来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将新理念融于教学行为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3、提升教师反思的内涵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认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我们看到教师都能清醒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是反思缺乏深度。要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第
一,正面反思,即寻找具科学性又具艺术性的教学行为,通过反思将其提升到理性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可以思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的?背后支撑它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提供的教学策略是什么?成功行为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二,负面反思,即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或缺失,并把它提升到理性高度作归因分析。可以这样思考:教学中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教一次,我如何解决这类问题?这个问
题给我的启示是什么?第三,对比反思,根据前后两次教学效果的不同,抓住教学前后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对比反思,可从中受到很多启示。教师通过不同方面的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加快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反思之一: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一节课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需要不断合作、探究、交流的,而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在观摩课上,高手老师们似乎完全没有这个难题,但对我们这些平民老师来说,确是一个难题。我想,这就要求我们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在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处一定要放,让学生充分合作、探究、交流,尽情地享受驰骋思维的乐趣;但当学生的已完成了这个思维过程后,就要及时收,像上面的讨论,当学生的描述处于不断重复时,就要及时进行下一个环节,用新的信息再次激发学生新的思维。这样开阖有度,才能既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又注重了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体验过程。
反思之二:
学生开放、多样的思维与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间能力,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新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开放、多样的特征。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甚至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些可能对训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好处,但在学生幼小时,老师还应该注意他们的思维的准确性、完整性,有些问题老师有责任引导其向正确的思维方向迈进,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在新理念下如何体现学科的特点,课堂的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才有效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课程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以前只在教室中讲授理论,最多再辅助一些模型示范教学,这样虽然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总是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调动不起来,理论和实践是两张皮,联系不起来。学了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上课时教师在自然环境中讲解速写,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对风景的讲解中,使学生学到了运用速写的方法绘画风景画,学会了如何取景进行绘画。抓住了事物的结构特征进行描绘。本课,教师通过运用在真实景中绘画,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如今的美术课不再是以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进入美术教学,在课堂中以发展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美术课堂就好像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功夫来思考、推敲。
一、美术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比如在《节日的装饰》这一课里,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手工装饰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试着准备了一些《快乐的节日》等一些有节日气愤的歌曲,这些歌曲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
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
二、美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不需要孩子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创作,可以画在桌子上,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说,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课堂必须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往往会抹杀孩子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怎样兼顾呢?那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例如:可以采用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绘画课,可自办一个课堂小画展,组织学生参观发言,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三、美术作业的评价
有时候,大人在看孩子的画时,往往摇头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 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以上所述,为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达到认识、操作、情感、创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呢?什么样的美术课称得上好?怎样上好美术课呢?在思考的同时,我一次次试图在实践的检验中寻找答案。艺术教育有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那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
学校安排我担任一、四、六年级的美术课教学。然而,又正逢一年级是新教材,我如觅知音,便倾注了较多的精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思路也充分地得到实践。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实战实施,我大致地整理了以下几点: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满美感体验的学习活动是培养兴趣的关
键。每个人都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关注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的状态。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有兴趣,就有可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90%,并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相反,只能发挥出20%-30%,也容易精力疲劳。兴趣还可以开发智力,是成才的起点。后来,我尝试把课本以外的内容渗透到教材中。借鉴课标的理念,我几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题目改成学生所感兴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题,让他们进行自由大胆地创作。有时还甚至先创作再引题,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作品自由取名。这样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学生的欢迎,效果也不错,也可让学生从中树立自信,发展个性!
二、关注时间、地域以及个性差异。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性格各异,同样的教学手段所显现出来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
关于教学反思7
1.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
2.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我发现其原有认识中的不科学和片面的成分,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独立、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反思,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更在学习结束后,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评价,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改进计划:
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究将河水转化为能饮用的水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探究过滤所需要材料的选择依据,重点探究并建构实验室中用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正确操作方法,培养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1.上网调查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我国和广州市的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与危害、爱护水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增强节水、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调查家庭用水情况,细致了解家庭生活用水情况,自订节水措施,把节水意识变成实际行动。
2.实地考察
小组合作,在学校和家的附近调查水污染情况,并采集水样,从颜色、气味、悬浮颗粒大小、油状物观察对比,找出水样呈浑浊的.原因、水样呈臭味的原因,分析污染产生的原因,从深层次亲自感触水资源状况、水污染主要来源,增强爱护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3.汇报交流
爱护水资源多媒体文本展示、手抄报、墙报、污水处理厂调查报告会、长洲岛各处采集的水样样品展示和分析,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科学态度、方法、价值、情感和责任感等人文素质的提升,为《水的净化》的探究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意境。
4.提出课外研究性问题
寻找能代替实验室中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的代用品,寻找生活中常用的净水剂。
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各种社会资源,扩展了学生认识化学、科技发展与生活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空间,又增添了人文内涵的深度,更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关于教学反思8
从接手八年级政治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以来,一方面不断在探索着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的方法,一方面也不断在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工作中的得与失。从这次期中测验的结果来看,我以为和兄弟班级之间的教学效果比较起来还是差强人意。总排名在四位,这应该是相对合理的地位。胡义秀老师最有经验,周明老师教政治的时间也比较长,周顺清老师是和我一道接手的,但原来我所教的这个班在年级中排名在最后,这次有了进步。所以我对这个结果还比较满意。其实,我教的这个班的学生还是很不错的。
那么,具体在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中我到底有哪些感受呢?
首先,时间紧,对教材不熟是我最感为难的一件事。
开学两周后,学校领导通知我接手八年级政治的教学工作。我把这个任务拿到手的第二天就要连着上两节课。我个人觉得太仓促了,有措手不及的感觉。但我依然走马上任了。本着边学边教,先学后教这一思想,我立马从教导处找来课本,熟悉了一下教材,就开始了第一节课的教学。但终归教材是不太熟的,所以第一次课的教学,我感到不是那么流畅。
其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是十分准确。
在前一分析的基础上,我以为第二点的艰难也可以顺理成章的成立了。所以感到不那么流畅,是因为不可避免地以流水帐式的'教学内容展开教育教学(此文来自)。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先把这课的内容拉过去再说。虽然在这个环节的间隙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熟悉教材内容,但总觉得因为过于匆忙而有囫囵吞枣的意味在里边。
我不断地听胡老师和周老师他们的课,也向田友凯校长这样的教学精英学习,觉得对后阶段的教学也有了一定的把握。但也因还没用实践来检验,所以不能得知究竟是否有效?
那就是,我以为,一节课的内容,首先有意识地把它提炼一下,成为一个或几个“点”,在这堂课中,把这几个点解决了,这堂课就成功了。那么这里所说的“点”,就是知识点,就是重点。这样做,既便于教师把握教材,也便于学生理解。一堂课就那么几十分钟,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练习,总的说来时间是比较紧的。这样,化繁为简,也便于把所讲的内容讲透。
关于教学反思9
我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初三英语课本中的关于时间的表述。本节课我充分发挥自制课件的优势,将自己的想法和事前对学生意见的征询充分体现到了CAI中,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融汇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更加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交流询问他人的生日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能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融入其中。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生日”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感受到该话题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指导思想。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由此可见,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英语课当作只是进行外语教与学的课,它同时还担负着思想教育和心理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内容上我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形式上力求新颖多样,以满足学生新奇感的心理要求。如通过集中识词,让学生从已感知的语言材料中,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自己发现读音规律,再将读音规律运用于单词的记忆中,使学生感到单词并不难记,激发了学生取得成功的动机,同时也降低了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成功的机率。又如,通过不断变化教学手段:有时引导学生做游戏,有时引导学生进行竞赛,有时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充分发挥优势机体的潜能,使学生具有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重视情景的创设,通过鲜活的表象,生动有趣的游戏,使学生始终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教学对话时,我总是在扫清语言障碍、熟悉了对话内容后,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练习。通过动作的设计,表情的自然表露,赋予静态的语言以生动的表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又如,在教学过程中,我常穿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兴趣。
关于教学反思10
由于外面下雨,所以我们把体育课放在了多功能厅。又因为多功能厅的地面适合宝宝爬行,所以我就决定不放垫子直接让宝宝在地面上爬,这样能让宝宝们爬的更自由。同时为了不让宝宝到处乱爬,我便利用多功能厅地面上现有的一个大大的圈来要求蚂蚁宝宝们只在圈内爬。虽然仍有几只“小蚂蚁”会不受控制的爬到圈外去,但是绝大部分宝宝都能遵守老师的游戏要求。虽然第一次上体育课仍有一些宝宝不听指令使得课堂显得有些乱,但是我觉得活动的效果还是很好的。现说说本次活动中我觉得比较好的一些方面。陈鹤琴说:“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然的倾向。”因此在开展小班体育活动《蚂蚁运粮》时我把“手膝着地爬行”的基本动作练习融入到了游戏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扮演角色中获得真实的内心体验,激起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动作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熏陶。
一、“情境创设”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幼儿活泼好动,形象思维活跃,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体育活动中经常出现难组织的问题,而教师的纪律强调,往往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在“蚂蚁运粮”的活动中,有趣的游戏情境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游戏兴趣,投入到扮演小蚂蚁的角色表演之中。“蚂蚁起床”、“蚂蚁学爬”“蚂蚁运粮”“蚂蚁狂欢”等一系列情节,让孩子们充分练习了“蚂蚁走路”——手膝着地协调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幼儿进入情境,扮演小蚂蚁完成一系列运动锻炼的游戏情节。适宜的游戏情境创设,让幼儿成为体育活动的主体,在游戏中完成各项锻炼要求。
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体育活动一般分为准备活动、自由探索技能部分、游戏部分和放松部分。在以往的活动组织中,我们只在游戏部分运用情境,其他三部分往往以体育动作为主,缺少趣味性,容易造成幼儿兴趣不高、纪律松散等问题。在“蚂蚁运粮”的活动中,我们尝试将其他三部分也融入到情境之中。“蚂蚁起床”是做准备活动;“蚂蚁学爬”是探索手膝着地爬行的本领;“蚂蚁运粮”是在游戏中练习爬的动作;“蚂蚁狂欢”是放松活动。从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带着孩子投入到角色之中,“蚂蚁妈妈”和“小蚂蚁”一起“起床、洗脸、刷牙、梳头发、穿衣服、穿鞋、吃饭”,在情境动作中趣味十足地完成了准备活动。随后,孩子们扮演“小蚂蚁”,在自主游戏中探索并分享爬的本领。“蚂蚁妈妈”的动作示范,适时地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掌握爬的正确动作。“蚂蚁运粮”中则是用四种积木替换了沙包,我要求幼儿把不同的.“粮食”运回不同的粮筐,让幼儿在运粮的同时再次复习巩固了给玩具分类的内容,起到了增加游戏难度的效果。最后,“蚂蚁狂欢”的游戏情境,“蚂蚁们”在“玩滑滑梯”、“钻山洞”等的趣味情境中放松身体。完整的游戏情境,形象的角色扮演,孩子们体验到了体育活动的乐趣。游戏是孩子们的最爱,体育活动“蚂蚁运粮”满足了孩子们游戏的需要,在轻松快乐的游戏情境中达到动作锻炼的最佳效果。
关于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将演放在读说之间,既促进读的深化,又为孩子的说提供平台;以说为拓展,启发学生思维,在创新中表达。下面谈谈自己在这堂课中的点滴收获:
1、在读中感悟,训练语感。
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先从读文入手,让学生在读文中认读生字,按“读文—识词—认字—再读词—再读文”的教学流程来实现在随文识字。为了避免一年级学生那种唱读、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现象的发生,让他们读得有味,设计了“熟读课文,想象画面”“美读课文,体会情感”二个层次,循序渐进地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多种朗读方法如自读、互读、个别读、赛读、引读、评读、美读,体现朗读指导的层次性。要求孩子朗读时能用自己的表情、声音告诉老师你读得很认真。通过我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和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增强了朗读的效果。不到20分钟,全班大多数学生都能将全文背诵下来,为下一环节的表演打下了基础。
2、在演中激趣,加深理解。
表演是一种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方式。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让学生自己表演,是孩子感兴趣的乐事。而且小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如幻想,喜欢把物品拟人化,只要我们注意引导他们就能快速进入角色。为此,我制作了“白云”、“小鸟”、“种子”、“小鱼”四种头饰,让学生模拟文中的句式,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表演:
生1:我是一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飘呀飘,蓝天就是我的家。
生2:我是小鱼,我在清澈地小河里游玩,这里还有好多我的好伙伴,小河就是我的家。
生3:我是快乐地小鸟,我在树林中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捕捉害虫。树林就是我们的家。
------
他们那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配以天真幼稚的动作,简直就是一个个小小艺术家。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感受,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发展了语言。
3、在“说“中拓展,训练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新课标要求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我们能用好、用活教材。由此我进行了认直的钻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了系列练习:
“树林除了是小鸟的家,它还可以是谁的家呢?”一个半开放式的问题,一下激活了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张张涨红的小脸期待着表现机会的到来,我乘势又抛出“那泥土、蓝天、小河它们还可是谁的家呢?”
生:蓝天是太阳的家。
生:树林是蝴蝶的家。
生:泥土是蚯蚓的家。
生:小河是小虾的家。
---------
在孩子们充分说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创编词语放到句子中美美地读一读。孩子们读自己的创作,品尝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极积性更加高涨!继而我鼓励孩子们用“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家”的句式也来做回诗人,在我的赏识下,孩子们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发言可谓多姿多彩,创新在求异中进,例如:
生:鞋柜是鞋子的家。
生:插座是插头的家。
生:门是锁的家。
生:垃圾桶是垃圾的家。
---------
我惊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更感叹:孩子们的潜力确实难以估量!
整堂课以演为桥梁,将读与说连结起来,串连成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的高速路。通过这条路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又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架设好读与说之间的这座彩桥,以此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悟性和灵性。
关于教学反思12
《花钟》这篇课文是一篇带有浓厚科学性的阅读文章,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植物学家有意把不同时间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人们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真是奇妙啊!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是难以理解的。拿到教材后,我把握编辑意图,加强整合意识,落实教材要求,最后将第一课时教学重、难点定为“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同的说法表达同样意思”。
一是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明白,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带给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资料,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不一样的花在不一样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盼,从最搞笑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资料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二是突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用心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潜力,因此,我在进行《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时,透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比较、理解、感受多样的句子表达方式,更是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潜力,尤其让学生学习运用形象、生动、具体的描述方法,让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解、朗读、感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教师只是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自我建构,学会阅读。
最后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花开时间不一样的原因,并扩展想象其他花开的原因。鼓励学生课下查阅不一样鲜花不一样时间开放的资料,并模仿植物学家也做一面花钟。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这说明这课比较成功。但是也有很多不足,本来我设计了第一自然段学习完成后,模仿作者描述鲜花开放的写法进行小练笔,由于急于赶课,只是简单地说了一下,没有落实到位。花钟教学反思
关于教学反思13
这是一首扬州民间小调,这首小调歌词不固定,常填入诙谐,风趣,欢快的词句,本曲通过对党的赞颂抒发了美好生活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歌曲的曲调为五声宫调式,全曲欢快活泼、热情风趣,曲调变化较自由,旋律起伏大,节奏跳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而在这首歌曲当中,重要的就是这首歌词当中的衬词,这首歌曲的衬词在歌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在这节课中着重讲了“衬词”。这首歌曲用江苏方言来演唱的话就十分的有趣,但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有限,没办法将整首歌曲用江苏方言来演唱,所以我就单独挑了一个地方,就是在歌词中出现了(啊)这个字,为了让歌曲变得有趣也让学生可以感兴趣,我就让学生学习了江苏的方言(啊nia),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有方言的歌曲显得十分的兴奋,学起来也都特别的起劲儿。这首歌曲的节奏不难,学生打起来也十分轻松,但是当加入歌词之后我发现在碰到3 . 5 3 2 | 1 1 1 0 | 5 3 5 6 | 1 1 1 0 | 3 . 5 6 1 | 1 1 1 0 ||这三句时,学生们会乱,有附点的唱成没附点的.,没附点的唱成有附点的,可能是我之前觉得这首歌曲的节奏如此简单,理所应当的觉得学生应该都能够掌握,也就没有再重点的将这三句拿出来进行练习与对比,所以导致了学生在加入歌词之后节奏的错乱,这点我需要自我检讨。不过当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时,我也有马上停下来解决了它,也算是对我备课不足的一种“弥补”吧,虽然出现了这个小小的“插曲”,不过在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也一同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掌握好了这首歌曲的节奏,学生们也都唱得十分的来劲儿,我听得也是“醉了”。
这首歌曲还可以加入一些打击乐器,我有课前先让学生去找自己的搭档,当学生掌握好歌曲之后我便举行了一场小小“打击节奏编创大赛”,让学生与自己的搭档拿着打击乐器为《杨柳青》伴奏。你还别说,有个别几组同学配起来的节奏还挺不错的,拿不同的打击乐器就有不同的打击节奏,配起来还挺和谐的,这点确实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课上虽然有不足,但我会及时改正过来,在课上的“随机应变”也使我的课堂效率提高了不少,不过下次备课我一定会“光顾”到更多的问题。
关于教学反思14
替换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很有好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在有差数关系的问题中替换后总量发生的变化。反思本节课教学中自己较为满意是:
1、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在课前我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图片并让学生说说曹冲是用什么办法称出大象?然后指出:曹冲用相同重量的石头代替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利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新课。生动有趣的动画场景加上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对比教学发展思维。
本节课我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学生采用了两种替换策略,一种是把大杯替换成小杯,另一种是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我让学生思考: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从而揭示了替换的目的在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第二次对比是在倍数关系和差数关系的替换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晰:倍数关系替换后总量不变,而差数关系替换后总量发生了变化,从而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把握替换策略的要领。
3、注意差异重点教学。
替换的策略——尤其是相差问题的替换,学生尽管知道替换的方法,但对于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少学生模糊不清,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如何协调这种差异,一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动态的演示让学生明白替换前后的变化,一是给学生时间和鼓励。在教学中我发现把6个小杯替换成6个大杯总量增加6个20毫升,有的学生不甚理解,动画的演示能帮助学生理解,但对一小部分孩子还是存在困难,让学生分别从图中指出原来的橙汁和还需增加的橙汁,能促进更多学生的理解。我们只有本着承认差异,尊重学生的态度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
3、多种策略综合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把替换的过程表示出来。并且在检验后我提出“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你觉得哪些步骤是解题关键?”引导学生既感受到用替换的策略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面对一个问题有时会有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使我更加明白了“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是更重要的。
关于教学反思15
《快乐的舞蹈》一课旨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形色知识和方法进行感性表现,充分宣泄他们的快乐情绪。培养学生的对运动形象的观察力、记忆力和表现力。使学生了解动态产生的原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怀。
对于二年级学生如何表现快乐舞蹈的动态是本课的难点,虽然对于人物动态画得准确与否对学生不应提出过高的要求,但应引导学生表现出灵活的动态,快乐的心情。过去我在本课教学中采用:欣赏感受——引导回忆——综合体验——观察分析——欣赏评述——创造表现——交流评析的教学程序。学生在丰富的、直观的素材和快乐的音乐情境中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孩子是尽兴快乐的,但素质不同的学生对人物动态的掌握却截然不同,不少学生在表现人物是仍停留在四肢的运动、变化,90%的学生表现的是正面的舞蹈者,甚至有的'学生仍然用格式化的大字人来表现。反思教学难点还未突破,教学引导未能针对学生格式化的固疾加以深入,使学生出现了眼高手低得现象。
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人物动态的绘画表现力,我调整了教学流程从绘画体验、欣赏评述与比较交流几方面入手突破教学难点。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一段录像舞蹈,然后告诉学生六一儿童节要来了,学校要准备文艺演出,需大家编排舞蹈,我们现在就来进行一次比赛,看谁编的舞蹈最美?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中,用简单的线条尝试表现。
接着我让学生评选出动态最美的动作,为什么他的动态最美呢? 很自然的学生找到了动态灵活的窍门:头、四肢、躯干、腰部的灵活多变。老师又通过欣赏各种舞蹈图片及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动态的变化美。最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几个不同方向的人物身体,让孩子们添画不同动态的四肢和头。在此基础上学生再画舞蹈者,个个动态生动、活力。最后我提出将学生作品张贴出来,学生自评评选出最佳上镜奖、最佳动态奖、最佳活力奖、最佳情感奖。进一步强化了人物动态表现的要领。为本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的反思12-11
教学反思05-17
经典教学反思10-24
教学反思07-01
精选教学反思10-24
(经典)教学反思06-16
《蜜蜂》教学反思 蜜蜂教学设计反思08-14
教学拼音的教学反思12-19
口语教学教学反思11-21
教学故事的教学反思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