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05 15:17:00
  • 相关推荐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

  本单元是在学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本单元不仅仅是学习计算的方法和技能,还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运算的含义,发展数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教材设计了“套圈游戏”“乘船”“乘车”“今天我当家”四个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通过这些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强调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今天我想就“估算”进行反思:

  第一、在“创设情境”时,我向提出估算的任务,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也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分的空间。

  第二、课堂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中会出现不同的估算方法。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自然地引入下面的教学。如“套圈游戏”中,创设情境:淘气与笑笑都非常喜欢套圈,最近他俩进行了一次套圈比赛,并把成绩记录下来了,请同学们看看统计表,淘气能赢吗?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淘气 24 29 44

  笑笑 23 30 41

  (学生思考)师: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学生小组交流)能把你的估计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全班交流)生1:我发现淘气除了第二次比笑笑成绩低,其他两次都比笑笑高,所以我认为淘气能赢。生2:淘气两次得20多分,1次得40多分,而笑笑1次20多分,1次30多分,1次40多分,所以笑笑赢。生3:第一次淘气比笑笑多1分,第二次笑笑比淘气多1分,他们就一样多了,而第三次淘气又比笑笑多。所以我也认为淘气赢了。……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估计,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到底是谁赢了呢?我们来算一算吧。……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2

  放假三天,今天又走进了课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还沉浸在节假日的兴奋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今天的课一定不会那么顺心。于是又把教案拿出来看了看,改了改,准备好教具。晨会下课铃声未响便走出了办公室,早早的来到了班上……

  为了让孩子们及早进入上课状态,我带孩子们把1-4的乘法口诀复习了一下,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孩子进入状态还算快,我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的教学。

  这节课,按以往的教学经验得知,教材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只要求学生列出乘加算式,教参中叙述到“要求不宜太高,学生想不到的方法(比如乘减),不必强加给他们。”可大册上出现了看一幅图用乘加乘减列出两种算式。也就是得要求每位学生掌握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乘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它包含了逆向思维。记得前几年我对此课还专门写了一篇有关数形结合的文章,就是针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乘减的算理的。今天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的讲解:1.关注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即让学生多说图意。2.对算式含义的理解,借助算式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以及乘加与连加之间的联系。3.渗透并逐步强化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的答案必须一致,因为解决的问题是统一的。(如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加、乘减等)4.讲清列乘减算式的思考步骤,借助“形”为学生的思维搭好脚手架。具体步骤:1.画。把最后一份也画的和前面的同样多。2.数。数一数现在有几个几。列乘法算式。3.划。把刚画上去的划去即减去。

  思考:乘加算式在图中是可视的,对学生来说是真实存在的',而乘减减的部分则是一种虚拟存在,低年级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建构偏差。如果凭空让学生列出乘减算式是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画、数、划——数形结合,为学生搭了个“脚手架”,理解起来就“有理可据”了。

  反思:可整节课上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安排的太满了,强调的太多了,书上练习没有全部练完,也许把乘减的算理理解放在第二课时,训练的会更扎实些吧。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3

  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结合具体情景,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生活中的应用。(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校二年级有5个班,共247人,根据对学生学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绝大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准确地计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1、个别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对于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已形成一定地思维习惯,能够较熟练地根据问题情境或自设问题情景提出相关教学问题并给予解决。因在一年级时对二十以内加减法计算掌握得不够好。如13-8=4,9+2=12,5+7=13之类的错误,可能会因此影响到百以内加减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2、部分学生对竖式的书写格式与要求并不清晰3、学生估算意识差,90%以上学生对估算没有概念。4、多数学生对于“验算”感到很陌生,不知从何入手。

  二. 教学及反馈

  结合学生学前情况分析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零星时间加强20以内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如利用早读或课前一分钟开展口算训练,在家里口算计时训练,在全年级开展口算大王竞赛,诸如此类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觉进行口算训练的积极性,并有效地扫清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可能造成的问题。

  2、充分利用“啄木鸟小医生”、“小法官”、“谁是高明小医生”等形式及时将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存在或可能出错的问题展示出来,开展纠错训练。由于错误源于学生,他们通常表现极大的参与兴趣,并在相互的点评中澄清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3、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1)“小小速算家”,让同桌两人轮流说出“两个数的和或差是500”的算式,说对一个得一个笑脸,看谁的笑脸多,获得15个以上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奖励的一朵小红花。这种“你好我也好”即有竞争又鼓励共同获得成功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很大。(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让学生将1、2、3、4、5、6、7、9共8个数字组成两个四位数,使它们的和等于10000。鼓励学生找到多种组合,并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算法配上图画加以装饰,然后由老师选择其中的优秀作品进行张贴,这种结合其他学科的熟练活动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交流算法的目的。(3)挑战“神奇的495”。即用三个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得到的差再用其中的数字组成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然后用最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如此反复。看最后的结果能否得到495。这个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各种不同的数字组合,并在刺激有趣的体验中有效训练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4)“交朋友”,任意给出四个三位数,让学生利用这些数尽可能地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类似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4、学数学、用数学,鼓励学生结合生活体验编写数学应用题、数学日记、数学手抄报等,提倡学生自觉观察,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如帮助家长购物中的计算问题,在春游前编写消费方案等,并将优秀作品在班上的“数学小乐园”中给与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三、思考与困惑

  1、教师应尽可能将教材中的练习题都做一遍,并主动去思考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或解题情况,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师对教材预期不足而出现的措手不及的尴尬,并给与学生及时的点拨。如教材63页的数学游戏“神奇的495”,由于教材中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方法,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尝试和思考,当学生在练习中用到含有0的三个数字时,教师可能就不知道如何指导,因为书中并没有明确说是否一定要组成三位数。而事实上计算方法应是用三个数字组成的最大数减去最小的数。教师没有准备便无法明确告诉学生真正的游戏规则。

  2、在日常中注意加强对学生的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由于在本单元之前教材并没有出现过相关的估算要求,所以在本单元学习中当出现估算要求时多数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在学习本单元之前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渗透,增强学生的意识,那么在本单元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4

  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加与减的关系,通过看图说故事,实施数学交流。所以练习中我从学生的主客观条件出发设计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模仿到创作的三层次。

  第一层次借助图片描述故事写出有关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对于大多数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这个层次的练习中设计了学生熟悉的苹果图、动物图和鸡图来引导学生看图说故事,让学生从逐步抽象概括出加法和减法的内在联系,“原来的部分”加上“又飞来的部分”就是“一共得整体”; 从“一共的'整体中”减去“飞走的这部分”就是“剩下的这部分”。使学生初步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二层次脱离图片的帮助由形象过渡到抽象。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只能依靠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来完成,这样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飞跃,我在此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随机出现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4+3=□、□-3=□。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三层次充分运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在这个练习中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加减法关系来完成。再让学生根据3个图形写出两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的关系,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关系,明白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好,但是由于整节课一直强调整体与部分,上到后来学生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调动课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5

  第三单元《加与减》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数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小兔请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1、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能正确的进行整十数的加与减;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活用知识于生活实际中。

  教学时,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的认知特点,创设了“小兔请客”这一童话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数糖这一具体操作活动,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摆一摆,加深理解,从而轻松地抽象出算式。在练习中,我设计了多种游戏,如“看谁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让学生愉快、有趣地巩固新知,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在做游戏“猜算式”时,由于我讲解游戏规则的语言不太规范、不太准确,从而误导了学生,使这个游戏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6

  1、关于学生。

  《加和减》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在本册教材中,我所领会的编者的意图是:在通过口算的过程中,找出规律。所以,这节课的`重点转移到口算找规律。当学生说出规律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学着写出类似的题组,这个层次的安排,对于学生来讲,既是巩固新知识,又是提高他们能力的练习,学生显得非常感兴趣。

  2、关于教材。

  本册教材中安排的这个内容是非常合适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口算基础上,正好到了发现规律的程度,水到渠成。教材中可以在加和减的单元后,专门编排一课时找加、减规律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思维。

  3、关于教学。

  在例题教学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着手,让学生选购童衣、童帽、童鞋。教师要求,只能选择两样东西,让学生自由搭配,提出问题。

  因此,只可能有加法和减法的问题,再列出两组共4个算式。从而,通过口算,引出算法,总结归纳,强调从个位算起。在练习时,也是用题组的形式出现,发现规律;再进行估算练习。学生对加、减法掌握得比较好,规律也发现得相当到位,运用恰当。知识口算的速度比较慢,有待提高。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7

  一学期的工作转眼就结束了,面对新课程改革这股洪流。新教材变化很大:全书以问题为中心,内容灵活多样,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新的数学课程把我们领进了一片广阔天地,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们工作的重点。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工作方法以及我的困惑。

  提高备课水平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不能只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而应该常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为不断创新,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方面经常反思是非常重要的。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每一位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在教学过程会出现闪光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创新的突破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渡语,对学生做出的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诸方面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日后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总会有这有那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有时候是语言说话不当,有时候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是教学方法处理不当,有时候练习习题层次不够,难易不当。等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冷场、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这方面的原因。对情况分析之后,要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对于书上别特难的题目可以不做练习。《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人无完人,我们只有在教学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老师分四种类型:智慧爱心型,爱心操劳型,操劳良心型,良心应付型。多年以来,我一直积极思考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智慧爱心型的优秀教师。我认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与复杂性,而且越来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应变办法。因此,教师只有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只有形成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自己在教学上才会有所提高。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8

  ?认识图形》人教版第一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展开建立在已学习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之上,让学生从立体图形的面上抽象出平面图形,并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一、游戏导入,引出新课

  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游戏,其一是“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摸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猜出它的名字,用此来引出立体图形。

  其二是“侦探游戏”,以油漆桶被小朋友翻到、却留下一串脚印为噱头,展开寻找脚印主人的侦探游戏。

  二、动手操作,认识图形

  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怎样能得到立体图形的脚印,然后围绕两种套取脚印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得到长方体的脚印,采用教师主要操作、学生观察的方式寻找长方形对边相等、邻边不等的特征,以形象记忆长方形。

  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描出其他立体图形的脚印,既而认识正方形、圆和三角形,并得到打翻油漆桶的是三棱柱,其脚印是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强化图形认识

  这个环节我用图形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分别设置了五个练习。

  其一,“分饼干”,每种立体图形要吃形状不同的饼干,让学生进一步识记各图形的形状,并在潜意识里巩固面从体出。

  其二,“数图形”,各种图形组合成一座房子,让学生数出各图形的数量,进一步让学生识记图形的特征,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相对复杂的组合图形中抽象出个别图形并数出其个数。

  其三,“生活中的图形”,将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图形和让学生寻找教室中的图形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图形随处可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四,“找朋友”,将大小不同的图形发给学生,让学生为黑板上的四种图形找朋友,并展示在黑板上,以轻松娱乐的游戏进一步加深小朋友对四种图形的辨识。

  其五,“拼图形”,首先展示用四种图形拼成的美丽图案。引起学生对图形拼组的兴趣,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拼组图形,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课堂小结

  再次识记四种图形,以巩固新知。

  为了这节课的展开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和不够成熟,暴露出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

  1、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太多太碎了。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要是精炼、简洁的,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但是我的语言却显得多而杂了,是没有经过仔细的锤炼的结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锤炼自己的语言,让我的语言也能够变得简单、具有启发性。

  2、这次的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耽误了点时间,所以整堂课我都像在赶时间一样,教学过程进行的太快,留给学生的时间就更短了。而且在课堂上更关注了自己的教学过程,给学生的'关注不够。

  而这个小小的意外也更暴露出了我的心理素质太弱的现实,没有随机应变的处理发生的事件,而让这个意外大大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一味的往前赶课,让我的课堂成为了一场马不停蹄的不成熟的展演。

  3、数学语言的表述不够严谨。在课堂的教学中有一些我之前不太确定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确定以后再开始上课,导致在课堂中出现了不够严谨的数学语言。再以后我一定遇到不能确定的问题先请教讨论清楚再呈现在课堂上。

  4、设置的问题不够有效。在课堂上我发出的部分问题,孩子回答的让人啼笑皆非,都是因为问题设置的不够好的原因。其实也是我不太懂得应该怎样设置有效的问题,我会边学习边改进。

  5、评价语言太单调了。老师们都说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具体,但是有的时候我会觉得词穷,不知道要怎样具体的评价学生,有的时候觉得学生回答的答案不好评价,就不评价了,这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我相信实践出真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汲取营养,不断的成长。向狼借路教学反思线的认识教学反思先学后教教学反思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9

  今天,我上了一节《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课后,有以下的教学反思:

  1、我能把学校的教学理念“先学后教”落实,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进行预习,并填写好“课前小研究”的作业,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理解,在学习新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地高,我认为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小研究作业”的设计。

  2、我能利用书本的情境图启发学生在这个美丽的.公园里要注意些什么?从中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思想教育。再通过情境图的三种花的盆数让学生进行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和说出多种不同的算法。

  3、能利用好小组交流互学活动,在交流中做到小组4人轮着说,讨论氛围热烈活跃。

  4、注重培养学生的算理能力。比如:10+20等于几?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算法:

  (1)摆小棒:先摆1捆小棒,再摆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10+20=30

  (2)用计数器:先在十位拨1个珠,再拨2个珠,一共是3个十,所以

  (3)数的组成:10里面有1个十,20里面有2个十,合起来是3个十,所以

  (4)用相同数位相加: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也可算出得数是30。 从上面可以体现了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也使学生在交流中明白了算理,开阔了思路。

  5、教学中,我能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明确理解几个一与几个十之间的区别,使学生能抓住这个突破点迅速、正确地进行口算,计算正确率也较高。

  我需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存在的老教法比较多,对学生有点放不开,希望以后能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地创新,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进步。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0

  摘要:高中数学任务重、时间紧,大部分重难点内容集中在高一,加之初、高中数学教材衔接不当及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迥异,导致高一学生普遍觉得数学太难,成绩大面积下降。本文就这个问题,略谈了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成绩下降,原因,解决方案,课堂实效

  加里宁曾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是高一学生普遍觉得想爱上这种“体操”实在很难,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地学习,心理上畏难惧怕,学习缺乏主动,每每考前焦躁不安,无所适从,考后又不会调整状态,成绩持续下降,陷入恶性循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分析并解决好这一问题将直接关系到高二、高三的后继学习。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存在问题

  1、初中、高中教材跨度过大。因“普九”的需要,现行初中教材中删掉了原教材中与高中教材衔接较为密切的部分内容,如“十字相乘法(学生不管解哪种一元二次方程,只会机械地套用求根公式)”、“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简单的高次方程”、“韦达定理”等,对于“二次函数”等内容也降低了要求。这样,学生的能力与以往相比,必然会有所降低。高中教材则把初中删去的内容分散在相应章节中,有的甚至没有编排。

  2、初、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迥异。如解方程分几步、三角形全等或相似的模式有哪几种等等。初中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封闭的、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科学、严谨、流畅的思维品质尚未完全开发。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则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论证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培养学生拓展创新等综合能力。课时紧张与容量过多的矛盾又限制了学生板演的次数。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巨大差距,中间缺乏过渡过程。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是渐进的,高一学生较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对思维能力高要求的突变,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3、主观原因。沿袭初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高一学生比较懒散。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够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他们课前不预习,课堂上仅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课后也不及时复习,作业只是对照着公式或模式机械地套用,不求甚解,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自己思考,而是寄希望于老师或家长,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上述的学习方法,不适应高中阶段的正常学习。

  二、反思

  1、设法让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灵魂。相关专家调查表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的掌握率仅为5%,而如果让学生间互动探究,学生的掌握率为75%!因此,对新入学的高一新生而言,我们首当其冲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凡事有个提前量。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有心人的精心培养,“三案六环节”建构式教学模式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还课堂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通过尝试、合作、探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宰课堂的灵魂!

  2、高一教师要钻研初中大纲和教材。

  (1)高中教师应听听初中数学课,了解初中教师的授课特点。开学初,要通过摸底测验和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摸清初中知识体系、初中教师授课特点、学生状况的前提下,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当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要努力提高高一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除了具备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面能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应根据课程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相应地制定出长短期教师培训计划,根据学校的整体需要和个人的志愿,分期、分批培训更新知识,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

  3、把好“课堂”关,提升课堂的实效性。p、r、halmos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巧妙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知识和能力的数学背景材料,并通过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综合,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科学观念,体现学科的'价值观,是问题解决模式的追求目标。

  4、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随着信息量的激增、知识面的迅速扩展,学习方法比单纯的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知识。教师应向学生介绍高中数学特点,开展学习方法的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养成“三习惯”:

  第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而是要结合我们的学案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跟以前的知识有联系吗?联系在哪?

  第二,养成课堂学习的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言,集中全力与老师的步调保持一致。

  第三、养成复习的习惯:这里的复习不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了。要在做作业之前,将当天所学重温一遍,理清知识纲要,做题时一气呵成,不会的跳过,全部做完再回头做,还不会,可以再看看课本,或是问老师、同学。坚决不要一边做题,一边找公式。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1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感官的直接认识。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二、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2

  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上,不少孩子在计算45+30时就提出“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尽管当时我以一句“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已经学习的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这道题?”把这种方法给否决掉,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孩子一定很纳闷,爸妈之前一直教他们这样计算的,而且这种方法的确很好用,但为什么老师一定要数的组成“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的知识来计算呢?其实在新授课甚至一节练习课后,不少孩子还是不会从数的组成上去说计算方法,这从《练习与测试》上计算过程的结构图的填空上可见一斑,但是一般的计算题却很少有错误,这说明他们还是在按照“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方法进行口算。也难怪,这种计算方法家长不知道已经和孩子讲过多少遍了。

  还好,孩子最终能够从数的组成上去进行计算了,这个过程而非结果很重要,因为这是加减法计算的算理。

  等到今天再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我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从我们刚开始学习这个单元,不少小朋友就非常喜欢‘个位和个位加,十位和十位加’的计算方法,今天呀,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孩子们很开心,43+31的算式刚出来,不少孩子就开始在下面说计算过程了。看着他们个个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干脆把发言权暂且交给他们,“对于竖式计算,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谁愿意上来完成这一题的竖式计算?”在一个孩子板演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他的计算过程完全正确,我趁机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他的计算过程有五个不足点。”在孩子们一阵“啊——”的感叹声中,我开始“吹毛求疵”:数位对齐做的不好,加号的位置不恰当,横前没有用尺子画的直直的计算过程中没有注意从个位算起,横式后面忘记写得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孩子再没有之前那么兴奋了,原来竖式计算还有那么多需要再学习的.知识。

  后来的练习中,我展示了几个孩子的作业,并请其他孩子对他们的竖式计算做出评价。一个个小家伙绝对时严以待人,丝毫的不完美之处一一指出。

  其实,数学课堂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已经“学会”了这部分知识,老师还没来得及讲授一个个就急于表现了。这个时候与其拼命地盖住不让他们说,还不如先然他们说个够,等他们表现完了,老师根据他们学会的具体程度再来因材施教也不迟。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3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着重是对按角的分类的教学,边的分类只起了解和介绍。课前我先复习单个角的分类,再来引入对三角形的角的分类教学。

  通过利用引导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分类归纳,学生们很快就把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分类给挖掘出来了,我也及时给予了总结,让知识模型很快的建立起来。

  对边的分类上,我课后发现,给学生介绍时,出现了点小问题。按边分,我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所以学生们发现了三种情况:有两边相等的、三边相等的和三边都不相等的`。我也就按学生的发现分了三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但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但课后的练习中就出现了问题,在对图形分类时,很多学生就没有把等边三角形归到等腰三角形一类,而是单独成类,虽然课上我有提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忘记了这个特例,这就有问题了。课上我是分了三类,但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如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一样,等腰三角形是包含等边三角形的。

  针对这个教学失误,我在练习课中,结合图形实例,着重强调了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的关系,让学生对分类有了重新的划分。

  这次的失误,让我明白了,教学还是要严谨,不能模拟两可,黑就黑,白就白,没有灰色地带。适当的教学放手很好,但知道的传授不能迁就学生,该更正的就要更正,因为知识是不容随意改变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统计》一节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1的内容,本节教学我精心设计,并认真备课,虽然如此,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现总结一下,为以后积累经验。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三、练习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一是基本题,通过看我校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变化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二是变式题,对比出示两个统计表,提问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选择折线统计图。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两厂的生产情况统计图,提问应选择哪厂投资。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如:

  一、前面导入的时间过长,导致练习时间有些仓促,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

  二、对于有争执的问题,如第2、3题,应让学生争辩起来,这样才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应该是仅有的几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收场。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因此在课一开始先复习乘法口诀和改写算式,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充分运用主体图,在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先让学生提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自己解决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解决“还剩下几个玉米?”的方法,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从而找到最优的'方法。

  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先借助桃子图让学生从形象上去认识乘加乘减的方法计算,然后口算式题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充分牢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回归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最后,设计了富有开放性、创造性的题目,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自己思考、自己选择方法。在这个主动学习、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今后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注意评价策略这样课堂才会更有效。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15

  新课程提出“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十分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课始以购物情景图作为教学切入口,将学生的注意引到对价格的探究上,从而使学生理解大约、大概等语,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提高教学效率。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过程,应把学生看作是有主观能动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计算的“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中真正体现生命价值,满足孩子的发展与成功的需要。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行为得到尊重、肯定与鼓励,进一步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总之,通过这节估算课的教学,给自己、给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多重视估算教学,以提高学生估算能力,培养数学涵养加法估算教学反思。

【数学加与减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数学加与减教学反思02-11

《加与减》教学反思05-20

《加与减》单元教学反思02-23

二年级加与减教学反思01-02

退位减教学反思01-23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06-20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8-13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9-08

7减几教学反思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