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的人教学反思1
反思我的教学设计:根据参考书的教学建议,根据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打破了参考书的教学建议,不是一节节学习,而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找到诗的写作特点:一是对比(学生容易说出来),二是诗的2与5小节、3与6小节、4与7小节是相对应的。预设时我也想到了过学生对第二个特点可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对这一环节设计了两种方案。
在教学中,对第二个特点学生确实答不上来,我准备使用第二种教学设计,我说:“现在找不出来没关系,学完诗后你会知道的。”这句话一出口,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回答,他居然说对了,我心里一阵高兴。我高兴的不是我可以用原来的方案上课,而是对这位学生能在我已经准备继续讲的'时候,能够大胆地举手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位学生不是优等生,而是一位中等生。
虽然最后我还是用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对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必须先要考虑到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备课背两头。
有的人教学反思2
《有的人》是1949年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孩子们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小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教学中,简单的教学程序很快帮学生突破了难点,他们懂得了为了人民的人将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他们进行了对比朗读,注重了朗读技巧。
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决定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怎样做才叫为了人民?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最后举了不少例子加以说明。不可避免的,我们也遭遇了“中国式的.道德尴尬”,他们用他们幼稚的眼睛发现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谈到了当今社会一些为官不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这些当官的依然飞黄腾达。此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向孩子们解释,也许是我过于孤陋寡闻,能说出的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后我告诉孩子们,对别人要宽容,对自己要严厉。
语文课堂上也要进行德育渗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品德课上一味地道德传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语文课堂上只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丢掉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地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教师就应该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时时关注孩子而设计教学。
有的人教学反思3
《有的人》是1949年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所以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2.反复诵读,品味诗中含有深刻哲理的句子。3.领会诗歌内涵,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课上完了,现作一点反思,愿得到同行的指点。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内涵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1。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你觉得哪些人虽生实死,哪些人虽死犹生呢?2.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3.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意义的启示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热爱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以上是我觉得这堂课做的较成功的地方,要说不足吧,就是当堂训练——与课本P205与泰戈尔的《某人》比较阅读没来得及完成,有点小小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有的人教学反思4
一、强化朗读训练,领悟文章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教学活动中,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作为德育材料是丰富而生动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于是,有感情诵读了课文之后,我引导学生讨论:
1、结合古今中外的实例,你觉得哪些人虽生实死,哪些人虽死犹生呢?
2、这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诗,告诉我们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3、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你能从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品中得到关于生存意义的启示吗?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热爱人民的人将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
事实证明,善于捕捉时机的`德育渗透,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味地为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德育,或者脱离了教育最佳时机而盲目的空洞说教,则显得苍白而无力。
以上是我觉得这堂课做的较成功的地方,要说不足吧,就是当堂训练——与课本P205与泰戈尔的《某人》比较阅读没来得及完成,有点小小的遗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追求课堂的有效与高效。
有的人教学反思5
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课后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下面是我教学本课后的感受:
1、情境导入。一开始我用深沉的语调叙述臧克家书写诗的情景导入,并故意背诵了《有的人》开头两句。然后提问:这首诗的题目是……?这个问题学生是心领神会的。充满激情的'朗诵导入,一上来就奠定了诗歌中对鲁迅的那种景仰、崇敬的基调,下面讲臧克家如何赞颂鲁迅时就自然多了,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
2、多读促学。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中心。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出节奏;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
3、迁移学习。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本课,我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4、感悟方法。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提升。
5、存在问题。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
有的人教学反思6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上完本课之后,有几点想法
1、了解鲁迅,温故而知新,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最近,我班掀起了“鲁迅热”。同学们响应我的.号召,纷纷收集了鲁迅的相关资料和故事,有两位同学甚至将资料结集打印,出了书。我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的鲁迅的作品和有关鲁迅的文章,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文章,做到了温故知新。
2、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这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课堂上,我运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设计了朗读层次,从初读诗歌,读准字音;再读诗歌,同桌互读,读得流畅;听读诗歌,评价;到精读1、2、3、5节,理解诗意;再到小组共读,共品;最后出示主席对鲁迅的评价,升华感情后齐读。突出了层层深入。师,应立足语文教学,参与教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健康的成长。
3、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在两次读后,请学生说自己对诗歌的发现,能启发学生说出对比的运用、诗歌小节之间的关系、作者的感情等。
有的人教学反思7
鲁迅走了,但他给我吗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地思考。《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事实是三周年写得一首诗。本文是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是专门为孩子们:“初识鲁迅先生”而设计的专题,在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中,孩子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组织教学时,围绕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进行教学: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由于本文是这单元的阅读课文,所以学习本文时我拟定了两个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会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为达到第一目标我注重了读:主要有A教师范读,整体感知;B学生自读,读准读通顺;C学生再读,思考本文写了什么?D逐段品读,体会作者情感;E有感情的读,读出韵味,读出内涵,读出我们的怀念。通过以上不同方式的读,读出了两类人的不同人生,不同态度,从中感受到,要向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学习本文的第二个目标,教学时特别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如: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进行对比朗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夜能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有的人教学反思8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关的阅读链接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就是小组合作的运用,在朗读方面,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学习兴趣很浓,积极性高涨,回答问题时也是大胆流利,激情盎然!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我应该让他们尝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9
《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呢?我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状况。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可以的。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它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染而不是解析。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悟。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所以,教学中,我这样设计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课堂上,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最后,仿写诗歌,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全诗所颂扬和批判的行为跨越时空和今天的生活对接,轻轻地在学生心中画出一道是非对错的分界线.
反思这节课,还有很多做的不到的地方:
比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0
这首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地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它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而且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知识的链接。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辐射鲁迅精神,让学生学习鲁迅,像他一样关爱他人,热爱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并呼吁学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乐意为社会作贡献。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独立学习,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1
今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但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的,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因为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距离现在较远,社会背景也不同,考虑到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所以开课伊始,我先引入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然后,我让学生默读诗歌,交流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由于课前预习得比较充分,加上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便理解了有的人分别指的是反动统治者和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紧接着,紧扣对比写法,让学生同桌合作,找出全诗总共出现了几次对比,然后多读几遍,认真体会体会。学生立刻投入到紧张热烈的'讨论中,有的先读后分析,有的先发表看法再同桌对读,总之都积极地动了起来。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准确找出了文中出现的四次对比,接着通过逐次分析、随文交流不理解的地方和多种形式的朗读,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我又适时抛出问题:小组合作,反复朗读第一小节,并说一说两个活和两个死该如何理解。各个小组马上行动起来,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小组成员都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也参与了其中几个小组的讨论,认真聆听了孩子们的理解,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就适当地加以点拨,帮助其找准方向,深入思考。很快,全班交流的时间到了,第一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她说:我认为第一个活指的是反动统治者活着,但是在人民心中他们已经死了;第二个活指的是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做牛马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然后,我又请了第二组的代表进行汇报,他说:我认为第一个活充满了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轻蔑;第二个活则是对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的赞美。此刻,我发觉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不全面,于是灵机一动,将这一难点的突破分为了三个层次:这两个同学分别说出了第一层和第三层,都非常不错,那这第二层含义是什么呢?我们来认真想一想,反动统治者虽然活着,但是他们的(灵魂、精神)已经死了?也就是说,他们只是躯壳,灵魂、精神都已死亡,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通过一步步地引导,这一难点也顺利突破。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分析了整首诗歌的写作思路,即: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第二部分(第24小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第57小节)从人民对两种人不同的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总纲,第二、三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进行了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明确诗歌主旨,情感得以升华。
其实,最初备课时的思路与实际授课时的思路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老师需要时刻关注学情,对教学思路、内容、方法等随机进行调整,以便更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对于这节课,不能说没有不足,只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教育机智的重要性,只有懂得随机应变,顺学而导,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感染,懂得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有的人教学反思12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如,读到“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到“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也会联想到鲁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诗使你联想到什么?(想到了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情景;不让女佣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让卖票的青年一元钱给他两本书的情景……)这样加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有的人教学反思13
这是个忙碌的一天,工作的繁杂加上身体的不适,今天的课堂呈现,有些沉闷,可我却有些力不从心,该反思!
1.课堂没有灵气,没有调控好,产生"怨气",实属不该!学生并不能理解老师的心境,下午第一节又正是犯困的时候,听着无精打采,有力无力的读书声,老师该做什么?埋怨学生,显然错误,然而,我的态度明显不好,这种互为传染的情绪在蔓延,只会是更加沉闷!本想带着对资料袋的再识,激情导入学诗,环节还是在走,情感流动的缺乏,导致课堂灵气的缺失,反思!
2.课堂缺乏信任,没有调控好,产生"不知所措",这样不好!环节的相扣,情感的相连,一旦老师的批评会引发中断,一读短诗,初步了解内容,二读,提出词句疑问,三读,体会作者写法,总结,理解本诗表达的情感,本可以进行得很流畅的,本可以留余时间练习的,虽也一步步走,但有些磕拌,只是被要求地听与记,需要反思!
3.课堂缺少等待,没有调控好,产生"急躁之气",应该改正!周末作业不清楚的只是个别,当然是不好,但不能以点责面,课堂上不专注的要有技巧提醒,自己注意了这个,但对于抛出的.问题,显得急躁,总会不由连带"牵连",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要调整的是师生的状态,越是急越是闷,欲速则不达啊!虽然一节课该讲的讲了,虽然课堂慢慢活跃起来,但课堂无端地催赶,莫名的躁气应该改正!只有自己精彩才能有学生的精彩,只有课堂的精彩才是老师的精彩!是为记,在周一!
有的人教学反思14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大家熟知的诗歌《有的人》开头一节,诗歌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的人教学反思15
校内教研课上,我在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课后老师们反馈了这节课。这节课的优点: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2、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3、善于挖掘素材,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有的人教学反思06-22
《有的人》教学反思(热门)07-10
[优秀]有的人教学反思07-08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12-21
《有的人》教学反思【精选15篇】07-08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02-05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02-27
《有的人》教学反思(15篇)03-10
有的人教学反思(必备15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