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3 12:28:20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课我试图通过指导观看图画、动作演示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体会地去感悟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先带着学生欣赏美丽的云图,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的三幅云图:白云、乌云、彩云,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本节课在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水这位魔术师”来引导学生读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水的不同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动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并根据板书及时总结,梳理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读懂了我是什么。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透彻。

  不足之处:写字指导仓促,个别学生对生字掌握不是特别熟练。自习课上需要进一步指导,以便学生彻底掌握,不留教学死角。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构成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我由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起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2、对于二年级教学,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记字。比如:器。学生说一条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长在家门口。灾。火的头上戴帽子等字,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

  3、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有指名读,分主角读,小组读,自由读,团体读,比赛读,接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经过朗读,既帮忙学生理解了课文资料,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一样形态。

  4、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谁还能做什么事在生活中水还有哪些变化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

  本节课的不足:

  1、读词语时学生出错较多,不认真。

  2、"开火车"读生字也没平时顺畅。因而在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

  3、学生配合的不够好。

  4、时间上前松后紧,最终一张幻灯片课后作业没能展示。

  分析原因:

  1、学生年龄小,来到多媒体教室感到很新奇,有些控制不住自我。

  2、有这么多教师听课学生有些紧张。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3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片充满童趣的科普文章,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学习。文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水的变化,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这篇文章很易于孩子理解,全篇虽然不着一个水字,但学生还是很容易判断这是“水”。

  融教与读是我在讲这一课时最多的考虑。课文的内容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大多能够理解。尝试不同的方法的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本节教学中设计了3处重点句子的品读。一处使写云的色彩的句子。朗读加想象,把云彩想象成那爱美的小姑娘。时而白衣飘飘,时而一身肃穆,时而红衫耀眼迷人。另一处是第二段,云遇到冷风落下时,三个不同的`动作:“落”、“打”、“飘”特别是“打”字,先让学生了解了何为“雹子”,再加一生活体会,小硬球砸下来,力量可是很大的。,所以用“打”.做着动作读这一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段的读是让学生表演读。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动态:在池子里睡觉、小溪里散步、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让小学生分别表演不同姿态的水,表演加朗读,学生的兴趣很高。

  设计这节课的第二个考虑是想借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思想教育。这一想法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设计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观看大自然中的水被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大地因为缺水干涸,禾苗因为缺水枯死的画面。这些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纷纷发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幅宣传标语。学生们用他们稚嫩的笔,写出了发自内心的呼喊。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浅显的反思,所谓学无止境,教育也永无止境,仅作为一点小小的心得吧。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4

  文题“我是什么”是一个问句,吸引了每一个读者,本课在写作特色上,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称来叙述,亲切自然。在修辞上排比生动,结尾以问句猜谜的形式,充满神秘感。这篇科学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水在必须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结合生活实际,山区孩子对汽,云、雨、雹子、雪并不陌生,“以读为本”是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识字随文

  本课的生字大都是结构和部件比较复杂的字,我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抽出词语反复读,再把生字提出来单独认读。“躁、灾”是平舌音;“稼”是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

  在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过程中,我异常引导学生要创造性地认记生字。如,雹,雨——包;躁(换偏旁)还能够编编与生字有关的小诗,如(伸手会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灾(家里着火了)我还准备了带生字的文本(我是水,有时温和,有时暴躁。温和的时候就帮人们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暴躁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淹没庄稼,变成雹子打下来。浮躁的个性,人们还研究我呢!)让学生熟读,并多读。这种缩短文本或编制文本的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实践较落到实处。从语文的角度,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识字。

  写字指导。在写字之前,让学生去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这课要求写的`字,对二年级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我在这一环节中,认真思考了,也想了些办法,编字谜,观察构字的形、义、如,“黑”难写,“四点底”是火字变形,编生字歌(火把锅底烧黑了)或者(那里被烧黑了)“器”编字谜(上头两个口,下头两个口,中间一只狗)还要注意,“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害”中的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写“灾”和“黑”时,注意笔顺,(那里我复习了笔顺)两点水的“点”和“提”在横中线两边“对望”,写“提”要起笔向下,再回锋向上。“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第一点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低。另外“池”字右边的“也”,“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二、品读感悟

  这篇课文负载了科学知识,但不是重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应当读得亲切,舒缓,各句各段应当富有变化。第一、二自然段应当读得“神秘”点。第四自然段要读得有变化。根据我班孩子,朗读本事常不如我意,这篇课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为了突破这难点,我范读了课文,孩子们被我的范读吸引住了,我又领读了一遍,再让孩子们自读、抽读、齐读。(从学生齐读的效果上,读是比较好了),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加了难度,逐步理解课文。

  学生已经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读课文,应当明白“我”是水了(那里,我设问了,“我”是什么,让学生齐答“水”响亮)这下我逐段引导学生学课文。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如,“我”会变。“文章开门见山,抓住”变“来写。两个“有时候”写出了云的不一样状态,所以抓住“云”。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就是写“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所以抓住“雨、雪、雹子。”第三自然段比较短小,文字优美,在写作手法上,拟人的手法(……在……在……在……)排比句式,生动地写出了水在地面的状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子,抓关键词,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那里我异常引导学生仿秀句式,如,平时我在家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并动笔写一写,几乎要到达人人过关。)引导学生体会那里的“睡觉、散步……是指在池子里的水,很平静。”散步“指水在小溪里流着,并且缓慢。”奔跑“指江河里的水,滚滚向前……(学生的领悟很不错的)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我设了计了简单的勾画口头作业,让学生找找这段中能说明主要资料的句子。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巡视了,全勾画对了,第一句,”有时候……有时候……“(点拨,这句总写”我“的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填空式的,1、我做过许多好事————2、我也做过许多坏事——————。(让学生口头填填并读读)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水的利与害。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回答,”拟人的手法“本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利与害。

  在学习最终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读文题,再读最终一段,(我设问,这样读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课文的题目与结尾是一样的,都是写的“我是什么“还有学生说,只是结尾的”我是什么“加了问号(在孩子们知识渴求的欲望之上,我作了点拨)这种写法是紧扣文题,首发呼应(不做太多的解释)。用问句结尾“你们猜猜”充满童趣。

  读好课文,就是能对全文的优美文段,优美修辞,优美句词,进行品读、赏读、感悟、模仿……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地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仿写“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的资料”

  本课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以第一称叙述,读起来亲切自然。如,“我在池子里睡觉”声音要轻,安静的感觉,“在小溪里散步”读时要声音舒缓,悠闲的感觉。这个环节我作了范读,让学生感觉模仿。第四自然段仿写,先让学生说,注重总写句的提示,学生表现还不错,都争着回答,有一女生说的真好(我有时候乖巧听话,有时候调皮捣蛋。乖巧听话时,我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帮妈妈扫地,洗碗、会让妈妈高兴,如果调皮捣蛋时,会故意写错字,和妈妈顶嘴,把地面弄脏,给妈妈找麻烦,让妈妈悲痛。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光听话,不调皮,想了很多办法来管我。)之后,我让学生把自我仿说的写下来,并一个一个地看(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这种训练必须落到实处)。仿写文段,就是借原作的结构、思路、句式、语言风格来进行写作引路的一种练习方式。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所以,这种读与写的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有着进取的作用。

  经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真不错的,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乃致课文拓展与实践,本人认为自已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创新”给所有语文教师供给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属于哪种载体文本,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依据学生实际本事,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模式,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间,崭新语文教师主角的特质。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5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可是却描述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述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我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经过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明白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并且与本课最终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经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资料,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我把自我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齐进入这个主角,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主角中,把自我就当成"水"跟大家一齐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形式多样,主动识字

  识字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好字词为今后读好课文,开展有效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是机械单调的识字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构成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认词。魔方识字,开小火车,找朋友,读文识字等,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识字,不亦乐乎。

  三、整体把握,感悟变化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一样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我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四、多媒体辅助,升华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识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围绕一个"变"字,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形态。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十分缺乏,我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

  五、拓展练习,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以一首诗让学生体会感受水的用处,同时也将这节课的资料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形式还应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读,同桌等等,经过采用不一样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巩固生字教学,为词语教学和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的评价语还应在丰富一些,同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的评语还应在具体而又有针对性一些,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教师的语速还应在慢一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比较高段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本堂课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想,发挥他们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的生字范写,还应在规范些。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6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气、云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以“如果你是小水滴想为人类做什么”为题写一篇日记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节课的体会感受或者自己的愿望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一、对结尾一段的处理不够好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应该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的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录象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写作的技巧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可以说出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然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一写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形态。钓鱼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课文《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课文《学棋》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7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题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通过阅读,不难猜出谜底。但是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虽然有一些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反思如下:

  一、优点:

  1、猜谜激趣。课前,我给孩子出了一条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出了是雨。然后我接着说:“谜语有长有短,我们刚刚猜的是短谜语,而今天的课文却是一则长谜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猜。”这样,孩子们带着任务读,对课文也有了兴趣,整个学习过程就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2、通过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例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给孩子们欣赏美丽的白云、乌云、彩云三幅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从而让孩子们读出快乐的语气。

  3、注重知识的渗透。在说到彩云时我给大家介绍彩霞、朝霞、晚霞。在介绍水的'变化时我抓住了重点的动词,因为雪很轻,所以用飘,因为雹子很重,所以用打。通过欣赏图片,又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水温和和暴躁的另一面。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对新知识产生向往之情。

  二、不足之处

  1、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2、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进行语言训练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因为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2.学习书写10个汉字。

  3.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4.认识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读生字,认识事物

  1.认读“滴、溪”。

  (1)出示图片:水滴、小溪。这是什么?谁认识?“滴”和“溪”有什么共同点?

  要点:偏旁一致,都是“氵”;都与水有关。

  (2)课文里还有哪些字的偏旁也是“氵”,请你找一找,圈一圈。它们也和水有关吗?

  要点:“汽、江河、海洋、灌溉、淹没”等。

  (3)偏旁是“氵”的字,都与水有关。但是有些字偏旁虽然不是“氵”,但也和水有关。比如“雨”,你还能找一找带有“雨字头”的字吗?

  要点:“雹、雪、雾、露、霜”等。

  (4)你能为这些表示水的字再组个词吗?看谁能组得最多。

  2.整体认读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提示: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板块二朗读课文

  1.教读长句。

  (1)指导朗读长句: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要点:教师范读,一种没有重音,一种带有重音,让学生辨析哪种朗读更好听;让学生听读,标出老师语气加重的词语“无数、极小极小、一片、飘浮”;学生模仿读。

  (2)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变化。你来听,哪些地方的词语被老师重读了?

  提示:教师可示范朗读“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等语句;学生听读,标出老师停顿和语气加重的地方;学生模仿读。

  2.教读短语连缀式语句。

  (1)出示短语:

  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谁会读?

  要点:词组和词组之间要注意停顿;每个短语中也有重音,例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

  (2)同样是水,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状态就不一样呢?

  教师:和池子、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有关;教师可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

  (3)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好听。

  提示:教师可用不同方式朗读,让学生辨析。第一种,节奏无变化;第二种,节奏有变化。朗读“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时语速放慢,声音轻柔;朗读“在江河里奔跑”时语速加快,声音高昂;朗读“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时语调轻快,其中“开大会”舒缓一些。

  (4)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节奏该怎么变化呢?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富有节奏感。

  提示:读到水做的好事是开心的,骄傲的,读的时候语速是轻快的;做坏事时心情是低落的.,语速是缓慢的,声音是低沉的;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板块三迁移运用

  1.说说水的变化。

  (1)说“我会变”。课文中水发生了几次变化?找一找,水变成了什么?你能把它们都圈出来吗?谁能用“我是水,我会变成……”来把你找到的变化说一说?

  提示:“我是水,我会变成汽”等;只要学生能说一个单句即可。

  (2)提供句式接着说。水有那么多的变化,请你用“我是水,我会变。有时候,我……;有时候,我……”说一说水的变化。

  提示:可以说水形态的变化,比如云、雨、冰雹、雪花等;可以说水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比如在池子里睡觉,而在小溪里散步等;可以说水性格的变化,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这一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借用句式复述课文。

  2.准确运用动词。

  (1)出示句子: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小水滴怎么掉下来?小硬球怎么掉下来?小花朵怎么掉下来?

  要点:发现动词“落、打、飘”。

  (2)同样是从上往下,为什么要说“小水滴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呢?都换成同样的动词行吗?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水滴、硬球、雪花轻重的不同,发现水的形态不同,掉落下来的样子也不相同,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与准确性。

  (3)请你来填一填。

  秋天到来,我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下来了。

  突然间下雷雨了,一个个豆儿大的雨点()在树叶上啪啪的响。

  不知道是谁,撒了一把碎纸屑,它们像羽毛一样从空中()下来。

  (4)这样的句子,你还会填吗?

  一阵狂风吹来,把妈妈晒在衣架上的衣服()了下来。

  瀑布从高高的山上,一()千里,非常壮观。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动作词表示从上而下的动作。

  板块四结构分类,学写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变、极、片、傍、海、洋、作、给、带、坏。

  (1)生观察字形结构,尝试归类。

  左右结构:极、傍、海、洋、作、给、坏;上下结构:变、带;独体字:片。

  (2)生交流左右结构类字的书写要点:注意左窄右宽。

  2.重点教学:变、带、片。

  (1)生观察字形,找关键笔画。

  “变”下半部分的“又”要托住上半部分,横撇和捺脚要稳。“带”中间的横钩要舒展,为下半部分留出足够空间,拖住上,盖住下。“片”写好关键笔画“竖撇”,要站稳。其中“变”和“带”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重心要稳。这三个字都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居中。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价。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9

  《我是什么》是一篇极其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短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亲昵的语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富有趣味性。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课上,我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设计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文情景,投入学习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外,通过课上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小谜语导入,导入的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起来。然后,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谜底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问带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深处。自读课文后,抛出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同时。面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进行鼓励表扬,鼓舞了孩子们的斗志。

  3、授课中我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整体读课文的次数太少,没有对随文识字进行落实。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只将词语较多的一个段落进行了出示和识记,开头的3个生字由于不是要求认识的字,所以单独出示让学生识记,显得过于突兀。

  2、缺少收集信息和课外延伸。

  在处理“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水,让水给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问题提出后,很多孩子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想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水的相关资料,然后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有关水对人类所作的贡献的资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人们植树造林,建三峡大坝来防洪、发电、航运等。这样既得到了口语交际训练,也能培养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拓展环节,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好课文,落实好随文识字。导入后检查学习困难的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有困难的词语并及时板书,识记。再把这些词语带回到课文中进行朗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牢牢记住这些生字。今后要做好课前预设,提前布置让孩子们预习课文和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的任务。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0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⑴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⑵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⑶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⑴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⑵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1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把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课文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至关重要。

  在初步读文后,学生反馈交流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基本上已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能把课文都背诵下来。这样一来,就将我本来的教学设计打乱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则很难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于是我放开约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水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事实上,仅仅一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么》之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加大阅读的总量。这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提供了保证。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来实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性经验,更重要的是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观察和直观感受,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2

  一、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3

  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是那么神奇。《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在叙述时用了一个“变”字,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小魔术的方法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同时,我还将“水”的变化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让学生理解起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抓住重点词“落”“打”“飘”,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要轻点、慢点;读“雨“落下来时不慢不快,从而让学生明白用词要准确。

  随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思考“我”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四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体会到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的。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最后让学生理解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好。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4

  《我是什么》是一篇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郑文红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的理念,设计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肯定的是重视让学生认真读书。通过反复读书,从课丈语言深入到内容。第一次接触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然后,自己再边读课文边思考: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水”,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词句去理解,接着在小组中交流,在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并在理解基础上再有语气地朗读。最后由读正确到流利再到有语气,逐步提高要求。随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由肤浅逐步深入。

  第二,教学设计新颖有创意。教师根据本文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做为线索,贯穿教学全过程。导入以猜猜“他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学习的愿望;继而提出“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去自学探究、合作探究,教师也参与其中,并在这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起到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第三,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起到了语文课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语语言美的作用。如:对“打、落、飘"三个动词让学生连线来巩固所学,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用词之准确。

  第四,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板书设计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用示意图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研讨低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启示。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却描写的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出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跳舞、唱歌、开大会。”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最后,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画一画水的变化,并注上说明文字。是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

  当然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是还可以渗透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6-12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优秀)07-12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优】07-09

[荐]《我是什么》教学反思07-07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03-04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02-21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篇03-19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14篇07-10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经典15篇07-09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课我试图通过指导观看图画、动作演示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体会地去感悟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先带着学生欣赏美丽的云图,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的三幅云图:白云、乌云、彩云,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本节课在理解课文时,我始终以“水这位魔术师”来引导学生读文,抓住第一、二段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水的不同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动作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并根据板书及时总结,梳理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读懂了我是什么。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比较朗读是最能让学生读出不同的表现,我采用女生读温和的部分,男生读暴躁的部分。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理解更加透彻。

  不足之处:写字指导仓促,个别学生对生字掌握不是特别熟练。自习课上需要进一步指导,以便学生彻底掌握,不留教学死角。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

  《我是什么》是一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云,雨,雹子,雪等自然现象都是水的变化构成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我由谜语导入,谜底分别是云,雨,雹子,雪,这样起到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很自然的导入了新课。

  2、对于二年级教学,识字,写字,朗读课文是重点。我重视识字的巩固,鼓励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法记字。比如:器。学生说一条狗咬了四口人。稼。禾苗长在家门口。灾。火的头上戴帽子等字,学生说的比较形象,便于识记。这种识字方法学生喜欢。

  3、学习课文的同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有指名读,分主角读,小组读,自由读,团体读,比赛读,接读等形式进行朗读。经过朗读,既帮忙学生理解了课文资料,又注重了抓课文的重点语言。课文第二段写水珠用落,雹子用打,雪用飘,学生说出了不一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正确使用了动词,又体会它们的不一样形态。

  4、在理解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谁还能做什么事在生活中水还有哪些变化这个拓展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又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力。

  本节课的不足:

  1、读词语时学生出错较多,不认真。

  2、"开火车"读生字也没平时顺畅。因而在这个环节浪费了时间。

  3、学生配合的不够好。

  4、时间上前松后紧,最终一张幻灯片课后作业没能展示。

  分析原因:

  1、学生年龄小,来到多媒体教室感到很新奇,有些控制不住自我。

  2、有这么多教师听课学生有些紧张。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3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片充满童趣的科普文章,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阅读学习。文章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水的变化,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这篇文章很易于孩子理解,全篇虽然不着一个水字,但学生还是很容易判断这是“水”。

  融教与读是我在讲这一课时最多的考虑。课文的内容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大多能够理解。尝试不同的方法的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式。本节教学中设计了3处重点句子的品读。一处使写云的色彩的句子。朗读加想象,把云彩想象成那爱美的小姑娘。时而白衣飘飘,时而一身肃穆,时而红衫耀眼迷人。另一处是第二段,云遇到冷风落下时,三个不同的`动作:“落”、“打”、“飘”特别是“打”字,先让学生了解了何为“雹子”,再加一生活体会,小硬球砸下来,力量可是很大的。,所以用“打”.做着动作读这一段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段的读是让学生表演读。水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动态:在池子里睡觉、小溪里散步、江河里奔跑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让小学生分别表演不同姿态的水,表演加朗读,学生的兴趣很高。

  设计这节课的第二个考虑是想借这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爱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的思想教育。这一想法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设计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观看大自然中的水被污染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大地因为缺水干涸,禾苗因为缺水枯死的画面。这些画面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纷纷发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幅宣传标语。学生们用他们稚嫩的笔,写出了发自内心的呼喊。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浅显的反思,所谓学无止境,教育也永无止境,仅作为一点小小的心得吧。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4

  文题“我是什么”是一个问句,吸引了每一个读者,本课在写作特色上,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称来叙述,亲切自然。在修辞上排比生动,结尾以问句猜谜的形式,充满神秘感。这篇科学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水在必须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结合生活实际,山区孩子对汽,云、雨、雹子、雪并不陌生,“以读为本”是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识字随文

  本课的生字大都是结构和部件比较复杂的字,我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抽出词语反复读,再把生字提出来单独认读。“躁、灾”是平舌音;“稼”是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

  在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过程中,我异常引导学生要创造性地认记生字。如,雹,雨——包;躁(换偏旁)还能够编编与生字有关的小诗,如(伸手会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灾(家里着火了)我还准备了带生字的文本(我是水,有时温和,有时暴躁。温和的时候就帮人们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暴躁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淹没庄稼,变成雹子打下来。浮躁的个性,人们还研究我呢!)让学生熟读,并多读。这种缩短文本或编制文本的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实践较落到实处。从语文的角度,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识字。

  写字指导。在写字之前,让学生去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这课要求写的`字,对二年级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我在这一环节中,认真思考了,也想了些办法,编字谜,观察构字的形、义、如,“黑”难写,“四点底”是火字变形,编生字歌(火把锅底烧黑了)或者(那里被烧黑了)“器”编字谜(上头两个口,下头两个口,中间一只狗)还要注意,“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害”中的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写“灾”和“黑”时,注意笔顺,(那里我复习了笔顺)两点水的“点”和“提”在横中线两边“对望”,写“提”要起笔向下,再回锋向上。“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第一点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低。另外“池”字右边的“也”,“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二、品读感悟

  这篇课文负载了科学知识,但不是重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应当读得亲切,舒缓,各句各段应当富有变化。第一、二自然段应当读得“神秘”点。第四自然段要读得有变化。根据我班孩子,朗读本事常不如我意,这篇课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为了突破这难点,我范读了课文,孩子们被我的范读吸引住了,我又领读了一遍,再让孩子们自读、抽读、齐读。(从学生齐读的效果上,读是比较好了),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加了难度,逐步理解课文。

  学生已经经过不一样形式的读课文,应当明白“我”是水了(那里,我设问了,“我”是什么,让学生齐答“水”响亮)这下我逐段引导学生学课文。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如,“我”会变。“文章开门见山,抓住”变“来写。两个“有时候”写出了云的不一样状态,所以抓住“云”。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就是写“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所以抓住“雨、雪、雹子。”第三自然段比较短小,文字优美,在写作手法上,拟人的手法(……在……在……在……)排比句式,生动地写出了水在地面的状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子,抓关键词,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那里我异常引导学生仿秀句式,如,平时我在家里————在学校里————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并动笔写一写,几乎要到达人人过关。)引导学生体会那里的“睡觉、散步……是指在池子里的水,很平静。”散步“指水在小溪里流着,并且缓慢。”奔跑“指江河里的水,滚滚向前……(学生的领悟很不错的)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我设了计了简单的勾画口头作业,让学生找找这段中能说明主要资料的句子。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巡视了,全勾画对了,第一句,”有时候……有时候……“(点拨,这句总写”我“的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填空式的,1、我做过许多好事————2、我也做过许多坏事——————。(让学生口头填填并读读)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水的利与害。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回答,”拟人的手法“本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利与害。

  在学习最终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读文题,再读最终一段,(我设问,这样读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课文的题目与结尾是一样的,都是写的“我是什么“还有学生说,只是结尾的”我是什么“加了问号(在孩子们知识渴求的欲望之上,我作了点拨)这种写法是紧扣文题,首发呼应(不做太多的解释)。用问句结尾“你们猜猜”充满童趣。

  读好课文,就是能对全文的优美文段,优美修辞,优美句词,进行品读、赏读、感悟、模仿……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地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仿写“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的资料”

  本课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以第一称叙述,读起来亲切自然。如,“我在池子里睡觉”声音要轻,安静的感觉,“在小溪里散步”读时要声音舒缓,悠闲的感觉。这个环节我作了范读,让学生感觉模仿。第四自然段仿写,先让学生说,注重总写句的提示,学生表现还不错,都争着回答,有一女生说的真好(我有时候乖巧听话,有时候调皮捣蛋。乖巧听话时,我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帮妈妈扫地,洗碗、会让妈妈高兴,如果调皮捣蛋时,会故意写错字,和妈妈顶嘴,把地面弄脏,给妈妈找麻烦,让妈妈悲痛。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光听话,不调皮,想了很多办法来管我。)之后,我让学生把自我仿说的写下来,并一个一个地看(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这种训练必须落到实处)。仿写文段,就是借原作的结构、思路、句式、语言风格来进行写作引路的一种练习方式。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所以,这种读与写的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有着进取的作用。

  经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真不错的,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乃致课文拓展与实践,本人认为自已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创新”给所有语文教师供给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属于哪种载体文本,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依据学生实际本事,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模式,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间,崭新语文教师主角的特质。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5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可是却描述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述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我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经过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明白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并且与本课最终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经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资料,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我把自我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齐进入这个主角,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主角中,把自我就当成"水"跟大家一齐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形式多样,主动识字

  识字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好字词为今后读好课文,开展有效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可是机械单调的识字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构成严重的负面效应,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所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认词。魔方识字,开小火车,找朋友,读文识字等,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主动识字,不亦乐乎。

  三、整体把握,感悟变化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一样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我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四、多媒体辅助,升华感悟

  本教材是一篇知识性的科普短文,全文围绕一个"变"字,讲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许多变化形态。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十分缺乏,我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应用到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一目了然,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

  五、拓展练习,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以一首诗让学生体会感受水的用处,同时也将这节课的资料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的形式还应再多一些,例男女生读,小组读,开小火车读,同桌等等,经过采用不一样的形式一方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便于更好地巩固生字教学,为词语教学和理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的评价语还应在丰富一些,同时对学生的上课表现的评语还应在具体而又有针对性一些,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教师的语速还应在慢一些,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相比较高段要来得慢一些,教师的语速过快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在本堂课中,教师应当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去说去想,发挥他们天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的生字范写,还应在规范些。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6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气、云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以“如果你是小水滴想为人类做什么”为题写一篇日记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节课的体会感受或者自己的愿望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一、对结尾一段的处理不够好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应该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的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录象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写作的技巧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可以说出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然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一写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形态。钓鱼的启示教案及教学反思课文《荷叶圆圆》教学反思课文《学棋》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7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题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通过阅读,不难猜出谜底。但是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虽然有一些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反思如下:

  一、优点:

  1、猜谜激趣。课前,我给孩子出了一条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出了是雨。然后我接着说:“谜语有长有短,我们刚刚猜的是短谜语,而今天的课文却是一则长谜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猜。”这样,孩子们带着任务读,对课文也有了兴趣,整个学习过程就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2、通过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例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给孩子们欣赏美丽的白云、乌云、彩云三幅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从而让孩子们读出快乐的语气。

  3、注重知识的渗透。在说到彩云时我给大家介绍彩霞、朝霞、晚霞。在介绍水的'变化时我抓住了重点的动词,因为雪很轻,所以用飘,因为雹子很重,所以用打。通过欣赏图片,又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水温和和暴躁的另一面。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对新知识产生向往之情。

  二、不足之处

  1、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2、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进行语言训练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因为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2.学习书写10个汉字。

  3.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4.认识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认读生字,认识事物

  1.认读“滴、溪”。

  (1)出示图片:水滴、小溪。这是什么?谁认识?“滴”和“溪”有什么共同点?

  要点:偏旁一致,都是“氵”;都与水有关。

  (2)课文里还有哪些字的偏旁也是“氵”,请你找一找,圈一圈。它们也和水有关吗?

  要点:“汽、江河、海洋、灌溉、淹没”等。

  (3)偏旁是“氵”的字,都与水有关。但是有些字偏旁虽然不是“氵”,但也和水有关。比如“雨”,你还能找一找带有“雨字头”的字吗?

  要点:“雹、雪、雾、露、霜”等。

  (4)你能为这些表示水的字再组个词吗?看谁能组得最多。

  2.整体认读本课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

  提示:带拼音读词语、去拼音读词语、开火车给生字组词。

  板块二朗读课文

  1.教读长句。

  (1)指导朗读长句:升到空中,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

  要点:教师范读,一种没有重音,一种带有重音,让学生辨析哪种朗读更好听;让学生听读,标出老师语气加重的词语“无数、极小极小、一片、飘浮”;学生模仿读。

  (2)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变化。你来听,哪些地方的词语被老师重读了?

  提示:教师可示范朗读“我在空中越升越高,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无数小水滴”等语句;学生听读,标出老师停顿和语气加重的地方;学生模仿读。

  2.教读短语连缀式语句。

  (1)出示短语:

  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谁会读?

  要点:词组和词组之间要注意停顿;每个短语中也有重音,例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

  (2)同样是水,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状态就不一样呢?

  教师:和池子、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有关;教师可出示图片帮助学生认识。

  (3)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怎样读才好听。

  提示:教师可用不同方式朗读,让学生辨析。第一种,节奏无变化;第二种,节奏有变化。朗读“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时语速放慢,声音轻柔;朗读“在江河里奔跑”时语速加快,声音高昂;朗读“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时语调轻快,其中“开大会”舒缓一些。

  (4)出示带有短语的长句: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朗读这句话的时候,节奏该怎么变化呢?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富有节奏感。

  提示:读到水做的好事是开心的,骄傲的,读的时候语速是轻快的;做坏事时心情是低落的.,语速是缓慢的,声音是低沉的;可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板块三迁移运用

  1.说说水的变化。

  (1)说“我会变”。课文中水发生了几次变化?找一找,水变成了什么?你能把它们都圈出来吗?谁能用“我是水,我会变成……”来把你找到的变化说一说?

  提示:“我是水,我会变成汽”等;只要学生能说一个单句即可。

  (2)提供句式接着说。水有那么多的变化,请你用“我是水,我会变。有时候,我……;有时候,我……”说一说水的变化。

  提示:可以说水形态的变化,比如云、雨、冰雹、雪花等;可以说水在不同场景中的变化,比如在池子里睡觉,而在小溪里散步等;可以说水性格的变化,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这一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借用句式复述课文。

  2.准确运用动词。

  (1)出示句子: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

  小水滴怎么掉下来?小硬球怎么掉下来?小花朵怎么掉下来?

  要点:发现动词“落、打、飘”。

  (2)同样是从上往下,为什么要说“小水滴落下来,小硬球打下来,小花朵飘下来”呢?都换成同样的动词行吗?

  提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水滴、硬球、雪花轻重的不同,发现水的形态不同,掉落下来的样子也不相同,体会文章用词的丰富性与准确性。

  (3)请你来填一填。

  秋天到来,我看到一片片树叶从树上()下来了。

  突然间下雷雨了,一个个豆儿大的雨点()在树叶上啪啪的响。

  不知道是谁,撒了一把碎纸屑,它们像羽毛一样从空中()下来。

  (4)这样的句子,你还会填吗?

  一阵狂风吹来,把妈妈晒在衣架上的衣服()了下来。

  瀑布从高高的山上,一()千里,非常壮观。

  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动作词表示从上而下的动作。

  板块四结构分类,学写生字

  1.出示10个生字:变、极、片、傍、海、洋、作、给、带、坏。

  (1)生观察字形结构,尝试归类。

  左右结构:极、傍、海、洋、作、给、坏;上下结构:变、带;独体字:片。

  (2)生交流左右结构类字的书写要点:注意左窄右宽。

  2.重点教学:变、带、片。

  (1)生观察字形,找关键笔画。

  “变”下半部分的“又”要托住上半部分,横撇和捺脚要稳。“带”中间的横钩要舒展,为下半部分留出足够空间,拖住上,盖住下。“片”写好关键笔画“竖撇”,要站稳。其中“变”和“带”都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重心要稳。这三个字都要注意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居中。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评价。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9

  《我是什么》是一篇极其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小短文。课文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以亲昵的语气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及与人的利弊关系。文中始终不点明“我”是水,而是通过水的形态变化和人类关系的描写,富有趣味性。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课上,我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走”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样设计激发了孩子们探求的欲望,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课文情景,投入学习的状态,而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外,通过课上交流互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类的道理,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时,我以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小谜语导入,导入的形式简洁、有趣,一下子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起来。然后,留给学生思索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谜底是什么。为了找到答案,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很容易地就猜出是“水”。

  2、有效的提问带孩子们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深处。自读课文后,抛出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同时。面对学生的回答,我及时进行鼓励表扬,鼓舞了孩子们的斗志。

  3、授课中我将水的不同形态以简笔画形式展现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目了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地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整体读课文的次数太少,没有对随文识字进行落实。在检查学生预习时,只将词语较多的一个段落进行了出示和识记,开头的3个生字由于不是要求认识的字,所以单独出示让学生识记,显得过于突兀。

  2、缺少收集信息和课外延伸。

  在处理“人们想出了种种办法管住水,让水给人们多做好事,不做坏事”,人们想出了什么好办法?问题提出后,很多孩子什么也想不出来。我想如果能够让孩子们提前收集有关水的相关资料,然后交流讨论课前收集的有关水对人类所作的贡献的资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人们植树造林,建三峡大坝来防洪、发电、航运等。这样既得到了口语交际训练,也能培养其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拓展环节,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这样就能更加有效了。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好课文,落实好随文识字。导入后检查学习困难的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有困难的词语并及时板书,识记。再把这些词语带回到课文中进行朗读,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能牢牢记住这些生字。今后要做好课前预设,提前布置让孩子们预习课文和准备课前资料的收集的任务。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0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本课的教学要求有: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2、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今天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它是谁呢?(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把它找出来好吗?

  (课开始设置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功,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学习伙伴是谁?(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老师出示课件:我巧记:一只小黑狗,长着四个口(器)。水大好发电(淹)。禾苗的家(稼)。家里玩火(灾)。闯了大祸一只脚踢三球,一脚踢到树上头(躁)。学生猜字谜,并自编字谜。如:学生说:“下雨天吃包(雹),太阳在西边(晒)……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识字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

  4、以读促思,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师问:通过读文,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师梳理、归类,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学网站:“现在进入‘小读者’网页,根据提示来学习,‘我的变化,我的脾气,我在哪里’,自学完后,小组内交换意见,再推荐汇报。”)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阅读心理过程外化,学生经历:提出问──分析问──解决问的完整训练,主体地位凸现。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1、利用全文动画来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⑴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雨、雹子、雪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适当点拨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⑵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⑶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2、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⑴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读,引导学生把兴趣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⑵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通过专题网站,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了解到平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1、引导启发: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是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到了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或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就在“家”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水为人类做了许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坏事,要完全降伏它,还需要人们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假如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2、学生在校园BBS中就上述话题留言:

  信息技术适时、适度、有效的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提供资源,丰富了学习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效益。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1

  《我是什么》是一篇内容浅显易懂的常识性课文。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课文,因为课文里的知识是他们感兴趣的、想了解的,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如何抓住这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阅读,把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被课文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至关重要。

  在初步读文后,学生反馈交流读懂了什么。当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基本上已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补充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能把课文都背诵下来。这样一来,就将我本来的教学设计打乱了,如果再照着教案按部就班,则很难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和思维火花产生碰撞。于是我放开约束,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把课外收集到的有关水的知识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的,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事实上,仅仅一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

  在上《我是什么》之前,我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加大阅读的总量。这也为学生在课堂上能侃侃而谈提供了保证。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语言学习就是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并不是孤立的,他和民族的文化紧紧相连,和生活实际紧紧相连。可见,丰富文化积累、生活积累既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又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手段。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参与来实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性经验,更重要的是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观察和直观感受,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感受,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2

  一、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就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而言,我理解它首先是改革纲要中所指出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课文内容既是语文课,又是常识课,既是课堂上的书本教学,又是贴近生活的环保教育、节水教育。而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只居于主导和启发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了更多地交流。而在教学手段上,既有声,又有画,既有课文,又有谜语,听觉和视觉的交替冲击,适合儿童情趣的方法反复运用,使学生们对“水”的概念,领会得尤为清晰而深刻。智育之外,由“水”的概念引申到大自然的概念,热爱自然,也同步进行了启蒙式的德育。有些地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深奥,但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概念清晰,语言得当,就一定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3

  孩子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自然界的种种现象都是那么神奇。《我是什么》是一篇科普短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

  课文在叙述时用了一个“变”字,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小魔术的方法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同时,我还将“水”的变化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不同形态。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中,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让学生理解起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抓住重点词“落”“打”“飘”,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从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时要重点;读“雪”飘下来时要轻点、慢点;读“雨“落下来时不慢不快,从而让学生明白用词要准确。

  随后又引导学生体会、思考“我”在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四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通过拟人的.手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体会到池子里的水是很平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的。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最后让学生理解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好。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4

  《我是什么》是一篇知识性课文,文章的特点鲜明,是用拟人的写法,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和人类的关系。

  郑文红老师根据课文的`特点,课标的理念,设计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肯定的是重视让学生认真读书。通过反复读书,从课丈语言深入到内容。第一次接触课文,要求读正确。再读课文,要求读流利,这时学生对课文还只是直觉的印象、浅层的了解。然后,自己再边读课文边思考:从什么地方看出是“水”,这就需要学生抓住词句去理解,接着在小组中交流,在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语言,并在理解基础上再有语气地朗读。最后由读正确到流利再到有语气,逐步提高要求。随之对课文的理解也就由肤浅逐步深入。

  第二,教学设计新颖有创意。教师根据本文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做为线索,贯穿教学全过程。导入以猜猜“他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学习的愿望;继而提出“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去自学探究、合作探究,教师也参与其中,并在这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起到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第三,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精彩的词句。起到了语文课丰富学生语言,感受汉语语言美的作用。如:对“打、落、飘"三个动词让学生连线来巩固所学,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用词之准确。

  第四,针对二年级儿童的特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手段,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语言。板书设计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用示意图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

  以上几点希望对大家研讨低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启示。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5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却描写的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文章用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出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中角色(云、雨、雹子、雪)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做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我抓住了“落、打、飘”三个动词来感受它们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表演出来。同时又结合课件演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感情朗读上。我又请男生读雹子的句子,女生读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雪的轻盈。

  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再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理解课文。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读,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欣赏……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撑,当学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水变成汽的过程后,我又通过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他们懂得了课文写的`“我在池子里睡觉,在……跳舞、唱歌、开大会。”中“睡觉”是水安静的样子;“散步、奔跑”是水在流动;“跳舞、唱歌”是海水在翻滚及它发出的声音。“开大会”是指水很多,百川入海嘛。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受到了环保知识的教育,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回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保护环境。

  最后,在课程结束之际,我又布置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画一画水的变化,并注上说明文字。是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

  当然课堂也有不足之处,个别同学还没有完全融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可能是积极性调动还不够。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是还可以渗透一些写作技巧。

  总之,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