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26 11:29:30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合集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

  1、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前我还挺得意设计了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借此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或定义,这样可以对整个所学的知识有个更深刻的记忆,但是没有想到学生前面学的基础知识很多都忘了或者不能很好的迁移到这一章节里,导致很多问题还是我自问自答,没有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课堂效果不是很好。这让我充分意识到要结合学生的实情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2、没有认真参透教参

  教参中提到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没有认真思考,只是简单的参考教参的几句话,没有分析如何帮助学生攻破重难点。如本节的细胞培养的过程和条件是重难点,如果能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看插图,再逐个跟学生去分析每一个图解,那样的话学生对整细胞培养过程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来解决重难点,看完过程之后再适当的给些习题对此处内容做个小检测,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这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刻意识到备课的中心应该放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去攻破重难点这个中心上来。

  3、有些地方讲解不到位

  例如在对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概念进行介绍时学生知识参照书本说原代培养就是消化后初次培养,传代培养就是重新处理后的分瓶培养,这只是对书本上文字的一个解读,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代’的含义,有学生就理解为细胞分裂的次数,应及时提出这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后得出此处的‘代’应是分瓶培养的次数而不是细胞分裂的次数。

  在介绍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时,在营养条件中提到了一个的血清,添加血清的作用是什么呢,从上文去找答案就是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没完全搞清楚,所以要添加血清,其实可让学生自己通过正文旁边的小知识来体会血清的用途,里面含有一些促进细胞生长和增值的物质,这样不仅对知识了解更透彻还训练了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的主体地位没得到体现

  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在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协调发展,使知识不单是讲课的内容,考试的内容,而成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载体和素材。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一点上做的也有所欠缺,例如在介绍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时,主要是我讲解为主,学生在书本上去找相关内容,显得很枯燥无味,课后我想了想其实可以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来自己分析细胞工程的应用,例如,提供资料:水痘疫苗是将水痘病毒在人的MRC5细胞培养繁殖,经过严格的减毒,最终获得的疫苗提;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工业染料) 。它在人体内代谢生成相应的胺类,可能会导致人类肝癌发病率提高。科研人员以小鼠细胞为实验材料,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对苏丹红毒害性进行了检测。可让学生结合资料,说出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水痘疫苗的过程?及实验步骤。教师再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加以补充和完善。

  5、创设情境不当

  课堂导入中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提问如何治疗呢?如何获得大量健康的自体皮肤来治疗?我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的皮肤细胞来导入动物细胞培养。但这是一个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境。目前临床上对大面积的烧伤病人的治疗是移植病人其他部位的皮肤,做不到培养皮肤细胞。所以创设了这样一个看似很贴切实际上不真实的假情境。很可能导致学生完全不会朝细胞培养这个角度去思考。

  6、课堂教学的方法还有些单一

  本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没有很好的用到比较法去区分一些概念,没有很好的'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例如比较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前面的植物组培的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再让学生结合本节所讲内容去比较,那结果就一目了然。

  7、应变能力不够

  在我所设计的问题中有这么一个题目:动物细胞培养取材时,一般是取胚胎

  组织或幼龄动物的组织或器官,请解释原因?有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分化程度低的组织细胞易于培养,原因是分化程度低细胞全能性高。听到这个答案和我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我立马就否定了他的答案,把正确答案公布了出来,然后继续按照我自己的预设过程往下讲解。课后我反思到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焦点,他会这样回答说不定还有大多数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我们前一节正好讲到的植物组织培养中涉及到了全能性这个概念,而我的匆匆讲解错过了一个最好的讨论时机,如果我采用请一个小组评价,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争辩直到找到正确答案。我想这样学生一辈子也会记得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了。也真正能区分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区别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自己对教材认知不够对学生了解不够所引起的,这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的意识到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学会随机应变,结合学生的实情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一

  新学期一开始,我校在曹校长的领导下,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实行了课堂改革,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生生之间相互管理,相互辅导,相互探讨,相互展示,相互评价。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每一位老师都要举行一次公开课,并进行听评课,老师们都兢兢业业,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以达到课堂改革的实效性和高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并且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课后反思

  尽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2004年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获得冠军的图片,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师生感受到运动的美丽,健康的宝贵,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过观察动物的关节结构,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从而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3

  七年级生物下册《激素调节》教学反思这节课学习人的生命活动的另一调节方式:

  激素调节。围绕常见的激素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医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我们本章、本节最大的亮点,该次讨论非常顺畅、透彻和热烈,通过探讨这些病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节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感觉到比较陌生。当你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比如突然发现眼前有条蛇,你会有什么反应?(同时通过大屏幕展示一条蛇的图片)创造情景,引入新课。然后,在复习旧知识,内分泌腺进而引伸到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后设问题:内分泌腺构成人体的哪个系统?

  本节课的亮点一:我们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在老师的指引下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亮点二:教师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引入话题,以分析疾病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三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亮点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对几种激素调节失常引起的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别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并分析其发病原因,相关激素的产生部位,指出其治疗办法。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得解答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这种新颖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牢固地掌握激素调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医学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感受了做“医生”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与生物联系紧密,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很乐意听到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后的讲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本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疾病的产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他们的不幸,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这堂课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身体,锻炼身体的意识。在最初上课时,内容处理得不够好,老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知识点未能完成,经过我的努力,最终取得了突破。课堂时间安排得到了改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4

  本课是对第二大单元生物体的结构总结性概括,从知识点和难度上有一定困难。所以应该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同时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5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判断血型、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及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观念。教学内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以及高难度之处。作为一节公开课,我觉得整节课上得很顺的,整个课堂组织有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的任务。但是课堂上两位学生对无偿献血的看法各态度给我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也令我陷入了沉思。

  对于学生觉得无偿献血很亏及没有钱就不会献血的态度,我深感不安,心想:现在的学生的心态是这样的冷酷、自私;这些独生子女肯定是在家里长期被宠坏了,总是想到自己的利益,很少为别人着想。当教师出示“献血证”时,并提到无偿献血不但可以救助急需帮助的人,甚至可以帮到自己的家人这种切身的利益时,学生才勉强地认同无偿献血,这更使我感到他们真是“儒子不可教也”。

  后来我又将这件事与同事交流,交流之后,对于学生“是否愿意无偿献”,我又有了新的认识。当初,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学生不愿献血是很不应该的,尤其上完这节课后,他们更加没有理由不认同无偿献血。现在想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生在课堂上说愿意献血呢?

  尽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但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与无偿献血,更何况学生仍处于未成年的成长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是这样规定的: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可见“献血法”没有硬性规定每个符合要求的公民都要进行无偿献血,反而十分强调献血要“以自愿为原则”。因此,即使一个人一生不参与献血,也不属违法。对于学生“不愿意献血”的态度,更不宜过早地将其定论为冷酷、自私。相反,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学生却能冒着被批评指责的危险,大胆地表达“不愿献血”的观点,这是诚实的表现,教师应当尊重他们。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全班几十个学生,性格特点各异,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对同一事物持同一种态度,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学生“长大后教愿意献血”呢?学生完全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个生动的课堂并不需要整齐划一,而更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课堂上出现的学生的争论和矛盾,恰恰是教师的教学所需的最好的素材。

  再审视自己的教学,尽管课堂上经过了提问思考以及教师的解析,但学生对于无偿献血仍无动于衷。显然,学生对献血是有顾虑的。事实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成人,对无偿献血都保留自己的看法的,总担心失血过多会影响健康、担心疾病传染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让学生(未来的`公民)理解输血的原理,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正是生物教师在本节课的重要任务。看来,要让学生认同献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单靠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例如,在该课教学中,向学生所提的四个问题:1.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怎样的人符合献血的要求?2.一次的献血量是多少?会不会影响健康?3.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4.你能不能进行无偿献血?等你长大后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对于这些问题,只要浏览一下课文,很快就得到答案。又怎能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呢?“认同”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绝不能通过“提倡……”、“要求……”等说教形式将“认同”这种情感态度强加给学生,只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在感悟中产生“认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献血的经历、不能献血的具体情况等等,让学生明确献血除了自愿之外,还有很多身体条件限制,能够献血表明身体很健康,献血是一件很不容易而且很幸运的事情。这样,不需要号召、不需要呼吁,学生长大后会心甘情愿地向别人伸出援助的手。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6

  本周学习种子的萌发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所以本节培训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7

  显微镜的使用是初中学生学习生物学必须要熟练掌握的知识,也是中学生学习生物学,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仪器;是培养中学生严格规范操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这个实验一定不能含糊。

  而课标只安排了一节的授课时间,课能上完,可学生的操作只能刚刚触及到皮毛,不能达到熟练规范操作的目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显微镜,要他们在四十五分钟内认识显微镜、了解其构造,了解使用方法,会用显微镜是不可能的。

  “显微镜的使用”是学生进入中学的第一个实验,考虑到学生对显微镜比较陌生,第一次接触科学仪器,不敢动,怕把显微镜弄坏,所以,我认为这个内容要安排两个课时,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前的那一节课,我先上这些内容:

  ①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②介绍显微镜几个重点部分的作用;

  ③学生学习操作步骤,老师演示操作步骤,指出注意事项。

  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P37页图2-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然后把显微镜的结构讲清楚,因为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是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基础。如果不清楚显微镜的结果与功能,就谈不上正确使用显微镜。接下来学生自学“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并主学生提出疑问,尔后我演示操作步骤并解释相关疑问。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习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练习操作过程中才能加深和巩固对显微镜结构的认识。显然接下来的第二节课是至关重要的一节课了。

  第二课时的学习任务有:

  ①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操作步骤在基础上开始使用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如:人血涂片等。

  ②观察写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写在不透明纸上的“上”。

  ③观察自己的毛发。

  ④观察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和物像移动方向的关系。⑤物像和实物的差别,放大倍数问题。

  在具体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复习显微镜的操步骤,同时给学生交待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并把学习任务板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我在他们之间巡视。我发现学生开始使用显微镜最易出现这些问题:①显微镜安放位置不当,有的没有放在实验台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边缘;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②玻片标本没有放好,没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观察目标。③三四个围成一圈,把光线挡住了。④低倍镜和高倍镜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镜,找不到观察的物像,还有的认为高倍镜放大的倍数高,观察效果一定会更好。⑤没有用细准焦螺旋,当能看到物像时,还是用的粗准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镜时,也没用细准焦螺旋。我边走边给他们一一纠正。在这节课结束前,让学生小结练习使用的情况,汇报上课实验收获。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到还有许多不足,在以后的课堂上还注意这样一些问题:

  一是初中学生第一次到实验室上实验课,很激动,还应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是实验中要反复说明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台显微镜,对光后视野时明时暗,有的把光线挡住了;挪动显微镜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四是强调光圈、反光镜和光线的关系时要让学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怎样使光线变亮,怎样使物像更清晰这些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边做实验边验证。

  五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和操作,教师最好课前培训几位小助手,这样看似麻烦,实际在上课时能帮老师的大忙。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核心提示: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有两个: 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主线以地窖和花窖杀人案为导入,然后学生猜测,自学(找疑点),合作学习(找证据),实验(验证证据),得出结论(结案)应用并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杀人案---找...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有两个:

  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主线以地窖和花窖杀人案为导入,然后学生猜测,自学(找疑点),合作学习(找证据),实验(验证证据),得出结论(结案)应用并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杀人案---找疑点---找证据---验证证据---结案---应用。

  二是第一个实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两个袋子中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个变浑,一个不变,由此学生猜测两个黑色袋子哪个是新鲜蔬菜,那个是被烫过的蔬菜,很准确,并说出了原因。效果很好。

  第二个实验《绿色植物呼吸消耗氧气》学生对实验现象说得很准确,但分析原因说的.正好相反,但经过其他学生的解释说明,同学们在争论中把问题解决了。

  三视频《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播放恰到好处,正好总结出本节课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公式、呼吸作用意义。再由学生总结本课,思路清晰,记忆效率高。

  本节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 第一个实验通石灰水应该选用两个小三角瓶,分别通入在对比,而我只用了一个。第二 第二个实验然学生来操作会更好。

  以后克服课堂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让生物课堂更生动,更加贴近生活,让每个学生每节都有收获。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9

  本节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如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但同学们会把一些动画片上出现的卡通动物做当作生物,此时我就告诉同学们卡通动物是电脑作品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从而,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至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我在课上让学生观察了我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并且让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征,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和确切,但我仍给予了及时的鼓励,目的是鼓励学生敢说,在观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时,我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也非常成功。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0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课的内容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没有太大的困难。所以,设计的过程中,在确保学生对知识目标掌握的基础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责任心和珍爱生命的情感。为此,课前精心准备了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源,另一方面用来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实践证明,视觉上的冲击要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能刺激一个人的神经。

  教学中还安排了一个“设计广告语”宣传吸烟危害健康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拒绝香烟的诱惑,并呼吁大家应该爱惜生命。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防治空气污染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习惯和行为做起,这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学生在设计广告语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了教育,也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树立了自信心。在结束教学时安排了一个短片,伴着优美的旋律,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学生再次感受到拥有蓝天、白云的生活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同时感悟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么的渺小,只有和谐才能共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1

  以往的生物教学主要让学生背诵课本知识,因此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死记课本内容,一碰到理论联系实际地问题就无从下手。为此我们应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念中解脱出来,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注重运用多种方法和形式,强化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在教学中融入一点生活味,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缀入一点文学味,让“课本剧”化为“教育诗”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闪耀着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辉,而且蕴涵一定的科学道理。如在讲到“动物的发育”时可引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若根据所学的生物知识,可将其改为“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外还可引用成语、谚语来说明生物学道理。同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潜在的情感,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能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教学中“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自主式学习。

  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习基本功,并在学习中不断地实践和应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改变传统教学的'重教不重学、重记不重做等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应做到洋思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会的不教,学生教学生”。洋思中学一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短短的八个字,却体现了该校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学校也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而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素质教育。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造能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他们通过学习,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从教案的设计到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力求满足每一个学生,承认他们理解能力以及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在讨论中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用赏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学好生物课程的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学生,而且要从学生地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分层备课,精简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地自学、观察、操作、思考、表达、交流、表现地机会。在作业的设计上,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依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尽量留一些发散和开放性的题目,为不同的学生留有余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这样可以给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学留有充分的空间。

  总之,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及探究性很强的学科,应充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不仅主动地获取了知识,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四节。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使学生树立健康地生活意识,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构建生物学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活动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在前面三节课的学习中,通过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已经获得了血液的组成成分、功能方面的知识,自己建构了血液、血管和心脏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知识体系。本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城市,大多都已知道自己的血型,在生活中能够接触到无偿献血的人,能够观察到献血站和流动献血车的存在,对输血和血型有一定生活经验。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4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涉及的器材和试剂多、操作复杂而且要求较高,其中暗处理、酒精灯使用、酒精隔水加热、漂洗等操作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照本宣科地做实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经过精心分析,我大胆地对本实验进行了改革尝试,以逆推思维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设计实验,以问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由于问题的设计独具匠心,有阶梯性,有效地引领了学生向前摸索,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我觉得自己所上的`这节课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师生配合默契,教学效果很好。

  我一直认为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每节课,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抓起。通过这节实验探究课,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操作实验,更重要的是学会分析自己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学会了当预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有偏差时应该如何分析。本实验中设计的结果预测环节恰到好处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比单纯等待结果更加合理有效,而且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有所混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是关键点。

  本课中通过让学生提前采集鼠妇并观察其生活的环境特点,为探究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课前进行了分组,安排每组准备十只鼠妇、一个盒子(或用矿泉水瓶自制成圆盒)、湿土,将盒子设置成明亮以阴暗的两个对照的环境。探究式的学习激活了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

  一、启发、引导学生初步尝试了探究性实验,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按照自己设计的计划和方案实施实验。教师发现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点拨。如:在实验中有个别小组由于没有抓到鼠妇,仅准备了一只鼠妇,也想做实验,我便因势利导: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的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又如: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每个组观察结果要计算平均值?最后还要取多个小组实验结果的平均值?我便及时告知学生这样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使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在进一步探究中学生提出:假如在明亮和阴暗的两个环境中,用干湿度不同的.土壤,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吗?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让学生从探究实验中知道如何控制变量和理解对照实验的概念。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氛围中动手操作实验,显示出学生主动求知,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在整节课学生都能完全动起来,怀着极大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本节课老师发挥了主导作用,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活动的平台。分组活动中,老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消除障碍,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三、有效地利用了学生互助探究的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组织,适时恰当的点拨,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

  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保护生物的意识做得不够。学生在实验完毕没有将鼠妇放归自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中尚有欠缺,有待日后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应在教学最后提醒学生把鼠妇放回大自然中,并教育学生懂得关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关爱我们身边的生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

  二、由于这是七年级生物上册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教学目标虽然顺利完成,但是整节课创新思维还不够突出。而且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说,有个别学生没能从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可能会给以后的学习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想到如何上好实验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时,如何评价实验课也是不能忽视。按教材要求完成实验很重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师生围绕实验探究主题有关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探究,让实验课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有利于学生手脑并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更符合学生好奇、好动表达自己的心理特点。更能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7-08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10

生物教学反思07-07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9篇12-17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篇02-14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22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5篇)02-16

《生物的进化》教学反思10-18

《表里的生物》教学反思06-17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