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的勇气》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
《花的勇气》这节课结束了。从这节课当中,我也悟到了许多东西。
这节课我本身按照“三环节自主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来的。可是最后上出来的效果,并没有达到完全自主课堂的要求,经深入思考和探究,我总结出两方面的原因。
1、我上的是自主课堂当中的展示环节,可是第一环节的自学部分没有走实,学生并没有完全按照导学稿的要求认真地将第20课“花的勇气”预习到位,而我也没能将学生自学的结果及时进行检验,就盲目地进行了第二环节的教学。因为学生们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导致许多人在课上无话可说,无题可问,课堂气氛稍有些沉闷。
2、面对这种孩子们无话可说的尴尬的情况,教师的课堂机智还很不够。当时我心里很着急,于是,就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追着去问,去讲解引入,这样就回到了“老路”----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当中,完成了这一堂课。现在回想起来,如果面对着当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能够多给孩子几分钟思考,或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静静地“等待花开的声音”,然后再抛出一个新颖的'有争议的问题,课堂效果可能会比现在的结果要更好些。
课堂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我发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在教师自身。这就要求我平时还要加强对学生自学的有效引导,谨慎走好每一步,这样学生们才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情可诉。但是,从这节课当中,我也发现了很多具有亮点的东西,比如我班学生的思维普遍很活跃,他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个别学生的语言也很优美,如果引导到位,学生们在写作、讲话方面很具有发展潜力。
课堂上需要严格规范地管理,学习步骤上需要扎实稳健地实施,这是我和我的学生们下一步需共同努力的方向。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2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认识到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本次教学是在“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借助情感变化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
一、课前巧设铺垫,为突破重难点搭桥铺路
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只要知识丰富,想问题就会想得深远。如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课前让学生比赛积累描写花的四字词语,为课中学习“花躲草下”部分“作者为什么不用四字词语来形容小花呢?”作了一个铺垫,为学生学习文中表达搭好了桥,铺好了路。
二、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习就会变成一种快乐而自觉地行为。在上课的起始环节,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勇气吗?那勇气是什么呢?我们人有勇气,你们听说过花儿也有勇气吗?著名作家冯骥才就写了这样一篇散文《花的勇气》。你们想读一读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开始交流。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欲望。这样,学习课文内容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从阅读提示引入,让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时,要求学生先认真读读略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这段文字不仅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还有针对性地提出本课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性情的功能。例如,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导读提示,接着抽学生读要求。这段话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课的学习中,又引出了略读课文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再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思考,从而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意。
四、从朗读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他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略读课文的学习,以学生自读为主,但也要进行充分的朗读,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特点。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再重点引导学生品读“花躲草下”和“花开原野”两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画面,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散文的教学应以情动人,学生深入了文本,入境入情的朗读,从而体会到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妙。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才会读得一次比一次更好,一遍比一遍感悟得更深。在教学中,我还进行了范读,设身处地,入境动情,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这样,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从突破重点着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略读课文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可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在充分自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抓重点句段的方法,围绕焦点问题集中自学。通过集中讨论,交流,让同学们取长补短。我在教学《花的勇气》时,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划出写作者“失望”“遗憾”“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的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自学完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知道了作者有这样的情感的原因,同时让学生进行了个性化的朗读,读出了作者的感受,从而突破了重点。
教学本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没在缺憾的课不是一堂真实的课,教学后,我深深地认识到了课中的不足。《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学。然而我在教学中处理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时,用时过多,未完全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学习,让我的课堂教学泛发出勃勃生机。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3
四年级新教材对于我来说已是新手,又遇“生命”的文章,更是一大挑战。生命之重难以承受,但本人仍硬起头皮去轻触“花的勇气”。
一、我的文本解读:
本文文质兼美,到处都有我们需要积累的语言,到处都有我们需要品读的句子,但一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重点抓住作者看到的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来解读感受文本,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我的教学设计:
三个画面我该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引领学生去品读,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习得。三个画面分别侧重于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解决,完成了我课堂的环节教学设计。
三、我的细节处理: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观点对我影响很大,尤其是他的“诗意语言”,只有让语文课显得“诗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不减,只有“诗意课堂”才能营造出“熏陶、感染”的氛围,语文不是教出来的`,我们更不能竭泽而渔。这一直是我课堂教学的原则。因此本堂课,我注意导入的“诗意铺垫”,注意环节之间的“诗意过渡”,引导点播的自然,练习的精当等。
课堂教学对我们来说是一条艰难的漫漫长路。但,我们相信伴着冷风冷雨中的“花的勇气”孜孜前往,一定会有改天换地的画面出现。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4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我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应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在课文的最后,我原打算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物,如梅花、苍松、竹子、小草等,谈谈它们身上所具有的勇气,让他们可以由此及彼的感受到看似不起眼的小花小草其实也蕴藏着人类无法撼动的力量,但是因为个人对课堂时间把握不准,导致
课堂任务未如期完成,因而对文章主题未进行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印象不深,从而对学生的启发触动作用就微乎其微。
本堂课无疑是失败的一课,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1、对教材课标把握不准,未充分深挖解读教材,导致课程学习目标不明,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课堂上对课文朗诵感悟不够,未能真正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语言中感受到文章的主旨精神;
3、“三学模式”课堂中,在预学模块的“前置学习”中对于自学提示的问题设置上总是把握不准,导致问题设置不合理,致使在课堂中可操作性不强,学生没有头绪,课堂上师生都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4、在学生交流展示环节,老师的引导作用几乎没发挥到,这是我的失职,在展示点拨过程中,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交流不够深入,加上老师未能找到合适的介入口进行引导,学生的交流情况不甚理想;
5、课程容量安排不够合理,时间安排不恰当,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导致课程未能顺利如期完成,留下了尾巴,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很难再次使学生入情入境,达到第一堂课的效果,而且因为这样,影响课时进度;
6、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本堂课存在很多不足,我将深刻反思自己,力争找准原因,早日改正。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需要探究的问题: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5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在《花的勇气》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的:作者的心情为什么由“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呢?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哪些词句词表现作者的心情,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学生或默读或朗读或勾画)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很失望,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动情地朗读:“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学生各抒已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我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身的事。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方式的意识。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6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感悟。孩子们沉浸在文本中,思维如灵动的飞鸟。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由盲童安静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触摸春天;温迪一家人用眼睛延续光明,用爱心延续生命;墙角的小瓜苗,奋力求生的飞蛾对生命的渴求,引入:在冷风冷雨中的小花又对生命有怎样的追求呢?学生怀着好奇心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
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本节课,我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舍才有得。在这节课上,我舍掉了那些烦琐的分析,舍掉了一段一段地讲解。孩子们得到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得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得到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甚至得到了一生受益的做人原则——他们怎样成为一个有勇气的人!在课的尾声升华思想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对勇气的认识简直成了至理名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知识在同升同长,或许感觉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既实实在在又让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得以体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
不过,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在像处理好“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
傲然挺立”这些关键句时,对文本的研读没能独具匠心,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而,体会作者“通过由物及情的变化、升华自己的感情”这一教学的难点未能突破。今后在怎样引导学生以读促悟方面,是一个值得思考又有待解决的问题。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7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投影出示,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自主研读:
a.再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
写在旁边。
b.将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反复品味,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己见。
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大胆地谈一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后仔细阅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8
今天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了第20课《花的勇气》。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仍是放手学生们合作完成。
我从对花的认识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们对花,能说出许多,花的颜色啦,花的味道啦,花的样子啦,等等,但很少有人从花的品格谈花。在我问到你们都喜欢什么花时,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凡他们知道的花,基本都有人喜欢,当然,喜欢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的。最后,李婧妍回答:我喜欢腊梅,因为它不怕寒冷,在冬天开放。由此,我把学生们的思路引向梅花,并给他们背诵了陈毅的《咏梅》。
再问: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样的疑问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少,看得出,他们中的大部分预习还是比较到位的。
小组合作学习,我没有出讨论题,只是要求学生在二十分钟内完成合作。今天学生们的合作与以前比较有所进步,不参加讨论的少了,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作。完成合作后,就了解了一下各小组的合作情况,14个小组,12个小组自评为A,琦琦和杰杰两个小组自评是B,问其原因,琦琦小组是没有提出什么问题来,杰杰小组是两个学生身体不舒服没有参加讨论,所以讨论情况不好。
交流之前,我问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康康的回答非常好: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认真读课文想一想的,并透过字面才能找到的。我不知道有多少学生的看法能与康康的吻合,不管怎么样,对于提问,已经有了开头,不是吗?
交流中,曲儿对课文中的“辽阔”一词,提出了质疑。问题非常好,是呀,那藏在绿草下面的小花怎么会“辽阔”呢?理解了“辽阔”一词在这里的作用,对作者急切想看到花的心情是不是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
对于今天的学习情况,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下节课,他们会让我有更满意的表现。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9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由盲童安静用手触摸春天,用心灵触摸春天;温迪一家人用眼睛延续光明,用爱心延续生命;墙角的小瓜苗,奋力求生的飞蛾对生命的渴求,引入:在冷风冷雨中的小花又对生命有怎样的追求呢?学生怀着好奇心开始自由朗读课文。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
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并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不足之处是个别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好,表现在课文读得不够通顺,挤占了课上品读课文的时间,对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还应培养良好的习惯。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0
本课教学中,紧抓“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目标,有效链接生活情境、知识积累等,开展读悟、仿写、思辨等活动,发现文本的语言规律,体会表达的效果,尝试进行语言实践。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效果显著。
一是链接其他作品,思辨悟法。在对“没有花的绿地”进行赏析时,初解“泛滥”一词后,链接《草原》中的“一碧千里”进行比较,体会到词语是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这也是本课最主要的语言学习点。
二是链接三幅画面,迁移明法。略读课文要求抓典型的学。在明确语言特色基础上,重视学法引导,让学生把三段主要段落链接起来,品味有同样感情色彩的.词语。“傲然挺立”、“改天换地”、“拔地而起”等词的品味链接日常写法进行思辨,从中感悟对那幅场景的赞叹,对小花的敬佩。
三是链接生活观察,仿写得法。在感悟到花的勇气是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后,引导学生联想其他植物的勇气。这样的链接迁移,是在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的思维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跳出文本,学习用概括的方法去精炼地感情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课末,链接阅读原文片段,强化作品体验,并以“去细细品味带着温度的词语”为任务,有效驱动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课外阅读。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1
《花的勇气》是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此课时,首先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初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教师本打算要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板书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学生也许预习透彻吧,直奔主题说出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味。这篇课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耐人寻味,如“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我想他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等,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找出两次作者看到花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谈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教学时以读为主,特别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惊喜——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2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惊喜,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流畅。尤其是两段对花的描写更是精彩至极:“原来青草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会齐刷刷地全冒出来……”“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瞧,有色、有形、有动作、有想象,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虽然未能亲见那些花儿,但读了这些文字,花儿的形象早已跃入脑海。
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的脉络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设计了以下填空题:
初见草地,我感到,因为;
拨开草看,我感到,因为;
离开之前,我感到,因为;
雨中去看,我感到,因为;
体会小花气魄时,心头,因为。
先各自想一想,再同桌进行交流。这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看花、寻花这个过程中有那些情感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整篇文章的学习起了很好的梳理作用。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吃惊——遗憾——惊喜——震撼。在看到花的原野时,学生第一次朗读并不好,我就让学生看图片感受,那一声声惊叹之中,我已经知道,他们下一遍肯定会读得更好,果然如此。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
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
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
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
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本文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我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沿主线引导,围绕以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为主线创设情景,学生很自然地沿主线学习,思考,领悟。
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求划出重点句子“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让学生感受作者最初看不到花时的失望。再引导学生阅读“绿色到处泛滥”“我用手扒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体会作者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花时的那种吃惊。当读到“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时,感受那份震惊。这种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重点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
优美的、令人感动的句子,要让学生多读多感悟,激发他们的灵感,争取在自己的作文中也写出如此的语言。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4
《花的勇气》节选自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作者通过对话描写了四月的维也纳:开始见不到花,一阵雨之后,五颜六色的花齐刷刷地冒了出来,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种坚强的气魄给了作者强烈的震撼,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勇气。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这篇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进而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对课文中不少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对课文的研读,体会作者由物及情的变化,并升华自己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然后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读教学感悟作者内心情感变化这一环节中,我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在通过对草地的,绿色泛滥的绿地、藏满花的绿地、花的原野三个不同场面的对比进一步感受作者从失望--吃惊--惊奇的内心情感变化,从冷风冷雨中的小花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味。学生也与作者一起从其他一些植物或生命中感受生命的意味。
整节课教学下来,我收到了老师们的一些中肯的建议,结合自己对教学后的感受,整理出以下几点:
一、还学于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花的勇气》是篇略读课文,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然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很多环节并未体现这点,如在感受作者看到四月的维也纳哪些景象?学生汇报与我原先预设并不一样,我就直接把我的意想告诉了学生。在体会作者内心感受时也有类似的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不知道以学生为主体,而是教师对学生不够放心,不敢放手,担心学生说不到。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课堂语言的精确、精细
课堂语言应该生动形象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然语言的精确,简洁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这样可减少课堂内的罗嗦现象。我在教学中虽然听课教师肯定我的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激情,但我还是有语言不够简洁,罗嗦的问题,对提问的目标指向性不明确。这是我该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语言的精心设计,做到简洁凝练而准确。
三、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这是每位老师都心知肚明的。然而,我在不知不觉中却把错误的知识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在教学词语时“改天换地”一词,在学生发现了我的错误“改天换日”,我在极力掩饰这一错误时却四次把这个词读错,虽然这不是我故意的但在学生读词甚至在我错误的引导下,也会浅意识的把错误记在脑中。教育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面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出现的问题有了一个改变的方向。要学会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他们也许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语言文字的`品读要与文本结合,要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品读。作者张丽华
《花的勇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按常规应该一课时结束。而我虽然扎实地引导学生读了,读懂了,但拖沓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关键原因还是自己备课时不甚明了,边讲边明晰。理清了自己和学生阅读的思路,对字词句段摸着走了一遍。精髓的部分,需要升华的地方没有凸现出来。
第二节课,针对另外一个班,我又做了适当的补充,可是结果却截然不同。同样由“失望”到“遗憾”到“惊讶”,在阅读中学生的思路不由自主的形成了前后文章的对比:失望和惊讶。很明显的对比出了作者惊讶于小花改天换地勇气--冒出来的勇气,顶着风雨拔地而起的勇气。顺着思路觉得花的勇气不仅仅在于冷风冷雨中的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教学虽然结束,但我对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的结尾产生了疑问小花有如此的气魄,什么气魄?在文中小花体现出了哪些勇气?带着这些疑问,应该再细细地读文,去品味。相信,对花的勇气会有更进一步的感悟。
课后,我给学生朗读了《一个普通灵魂能走多远》。希望靠我的朗读弥补我的遗憾。遗憾我没有找到原文来读一读,遗憾自己课前没有准备的再充分一些。匆匆,太匆匆。
纷纷烦烦中反思这课的教学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1、教师自身对文本体悟挖掘不到位,不能够敏锐的抓住文本的精妙之处。
2、教师对教学中的轻重之处处理不当,导致拖沓,重点不够突出。
3、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读书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培养不够。其实,教师自身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习惯也不够好。需要学习和培养。
如果说优点的话,应该是关注的了学生需要和面对了大部分的学生。对学生有着真诚平等的态度。
需要探究的问题:
如何提升自我,准确感知把握文本。
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的探究和培养。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15
阅读应该“到心灵”,因为只有到心灵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带领学生积累,引入课
在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积累,也现鲜花盛开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由此想起的平时积累的词句。这时,学生兴趣很浓,有的说四字词语,有的说古诗词名句,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准确地运用上,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初读,知大意
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后,我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看看这篇课文我们需要知道什么?理清了问题,我让学生带着提示中的问题读书。然后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概括主要内容还是一件比较难的,于是我让学生抓住“阅读提示”中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来概括,这样就简单了很多。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这些心情变化都是与什么有关?学生很明显就知道是跟花,然后再去感受花的羡。
品读,感悟美
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感受作者在维也纳没有见到花而感到失望的心情。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指导学生朗读,着重指导读好“只是”、“寂寞”、“真乏味”等,同时注意强调“行”字的读音。接下来我放手让学生自学:静下心来读文,课文中还有许多地方是写花的,读读看,拿起笔把它画下来,随机交流。当学生交流到“原来青草下边藏着……齐刷刷地冒出来……”时,我让学生说说从哪可以看出作者的那份激动?学生有的说是三个“这么”,有的说是“藏”,也有的说是“满满”,然后指导学生读好这几个词。当学生说到“纯洁,娇小,鲜嫩”时,我引导学生说话,“‘纯洁’的就像——”“‘娇小’的好比——”“鲜亮鲜亮的小花,仿佛是——”学生的想象很丰富,语言也很有特色,通过宋的说话练习,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在学生头脑中生成。然后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想象的.画面读出来。这样朗读更有实效性。再如:在交流到“隔过雨窗……在车窗上流动”时,我也是引导学生想象在你头脑中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说话,学生仿佛也置身其中,然后再去指导朗读,这样读得更有层次。
回读,抒胸臆
在交流最后一小节时,我说:“平时你听到的‘拔地而起’是形容什么?”有的说是树木,有的说是大楼。“而这里却说是——”“小花”。“从哪些词感受到的呢?”“一下子。(冒、改天换地)”“瞧,那冷风冷雨中的小花好像在对你说……”引导学生说话,由此引入到作者对生命的意味是什么呢——勇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的说:“当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地面对,这样才可能战胜困难。”有的说:“就拿我们平时学习来说,如果遇到困难就放弃,遇到困难就放弃,那到头来将一事无成。如果能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胜利,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勇气。”
拓读,扩视野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建议学生去看一看作者冯骥才先后三次去维也纳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感受作者三次去的不同心情。
【《花的勇气》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花的勇气作文02-07
《花钟》的教学反思10-31
《花钟》教学反思05-05
花钟的教学反思10-02
花钟教学反思10-01
荷兰的花教学反思02-16
自己的花教学反思02-11
语文花钟教学反思10-31
金色花教学反思04-25
《金色花》教学反思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