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均分及除法运算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成功之处: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13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13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数13实际上是一个虚拟数,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2.解决问题,强化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法,也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来得出所要求的平均数。在第二种求平均数方法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份数和平均数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
不足之处:
对于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学生还是出现几个数相加就除以几的现象,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求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出现把两个平均数除以2的错误。
再教设计:
可以把“总数÷份数=平均数”改写成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这样就能把平均成绩、平均速度包含在其中,也可以单独总结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总成绩÷总人数=平均成绩。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2
今天讲的四上《平均数》,从备课,上课两方面作出以下反思:
1. 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 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综合一整节课,节奏稍微有些快,当学生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就此停止,立马公布答案,导致有些反应慢些的学生思维跟不上。以后上课要收弛有度,快慢得当。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平均数》这节课,感觉上得有点吃力,在课堂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施展不开,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就是老师在自编自导,老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显现出来,课后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还是雾里看花,对“平均数”还是不了解,教学效果不佳。课后同教研组的老师对我的这节课做了细致点评,还给我提出重组这节课的建议,让我受益许多。在交流中使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数学知识的缺失,“活到老,学到老”再次浮现。不管是教学技能,还是个人研修方面,我觉得“师带徒”活动能让我从中受益。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以下这几点是今后须不断努力学习与不断反思的。
1、吃透教材是上好课的首要条件
正如前辈老师所说的作为授课者,我们本身对教材都不熟悉,我们怎么能上好课。不理解吃透教材,老师本身就是懂非懂,在老师云里雾里的教授下,教学效果我们可想而知。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的缺失其一就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特别是“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还不够透。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上重点的地方没有把握好尺度,
在尺度失衡的情况下更不能很好的突破难点。总之,该出手时没出手折射出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没有吃透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我在课堂上不能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我觉得这就是我这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应变能力是促进课堂的成功
课堂上我总习惯按照设计好的教案一步步完成教学,甚至有的时候我还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答案和我设计的不符合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没有及时的让他说,没有听他这样做的的想法,而多数是我们强压得把我们的答案套在学生的思维上,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如我在这一节课里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有一位学生说是“取长补短”,能说出这个答案已经是很不错了,而在我固有的思维里就是希望学生能说出“移多补少”。我当时没有及时给予这个答案肯定。而是继续发问:“你还能用另一个成语说吗?”要是我当时能灵动应变顺水推舟肯定这个答案,再引出“移多补少”这个方法,这样处理可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会更多。但由于自己缺乏应变这方面的能力,在处理课堂上类似这样的问题就留有遗憾。
3、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让课堂绽放光芒
细节论成败,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往往取决于细节里。很多时候一节成功的课不是看你老师多会教,而是更关注的是你如何去扑捉和处理课堂的生成。因为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在课堂这个彰显个性的过程中,老师如何充分发挥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作用,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展。在彰显个性与凸显主体性的过程,我们又该如何捕捉期间的生成,让生成服务课堂,让课堂绽放光芒。值得我深思与反思。
这节课上完了,但反思还在延续。尽管这节课不是很成功,但通过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改进不足我在一次次的反思,在反思的引领下我相信自己会一天进步一点点。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4
备课时我一直纠结于下面两个问题:
一、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合适?
《平均数》这一知识蕴含的内容不少,具体有: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平均数的优缺点等等。
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上实现显然是有困难的。那么该如何划分课时呢?我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理解,把本课划分成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作用等三个知识点,第二课时解决其余的。
课后议课,同事们指出这样的容量安排稍微显少,建议再丰富一些。我也有同感,只是无论加入什么内容,我都感觉不能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二、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降低理解的难度?
《平均数》有很多抽象难懂的语言,如:平均数可以表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对一组数据有很好的代表性;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等等。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话的内涵?思前想后,我觉得“意会”不失为帮助学生理解的一种好方法。如:为了让学生感悟到“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一含义,教学例1时,我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从而让学生“意会”到平均数只是一个“虚拟”的数,并不真实存在。
课后明显地感觉到这样的处理显得肤浅,应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总结,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5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很广泛。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其内涵要点有两个:一是代表一组数据的水平,二是虚拟性。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意义和掌握算法,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对淘气5次记数字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经历寻找代表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但是“不多不少”,可以是这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从而理解平均数的这两个内涵要点。然后教学平均数的算法,两种算法中“求和平均”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方法,所以一带而过,侧重点放在“移多补少”的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平”出来的一个数字。再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练习,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这节课虽然经过精心设计,但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欠缺,只顾按照教学流程走,忽视课堂上预设之外的生成,没能加以很好的利用。另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探索,力争让自己的课堂有更多的精彩呈现,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6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
例如,跟学生息息相关的一项就是平均分问题。而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统计初步知识,应用问题等较为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能力。因而在本学段的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主动参与中学会数学思考,在获取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四(1)班有30人,数学月测试总分是2496,四(4)班有35人,数学月测试总分2687。问通过以上信息哪个班成绩好?为什么?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经历、感悟到了求平均数的重要性,在交流、合作中认识到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这一点我深感欣慰,孩子们在自学的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比起以前单纯地教给孩子们解题方法,更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其次,这节课与以往教学平均数的呈现方式不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了让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们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经历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解决问题。 再次,关注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提出:数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本节课我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小河游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身高150厘米,他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使孩子们在讨论中加深了对平均水深的理解,从中体会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 本节课的遗憾: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学有价值的数学,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更深入地投入。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7
《平均数》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我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什么是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对于这节课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注重从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从而激发了什么是平均数即怎样求平均数的需求,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保持浓厚的兴趣,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在寻找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时,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和交流,教学时,我利用教材中收集矿泉水的情境,提出问题,虽然每个同学收集的瓶子数不一样,但如果假设每个同学都收集了同样多个,该怎么办?学生积极探索,想出了精彩的解决方法,“移多补少法”和计算等数学思维方法,接着,我又创设了比较两队踢毽子的情境,该怎样比较两队的成绩?让学生猜想,出现不同意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再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最终探索出用平均数来比较。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的理解。教学中既重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更重视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4、存在问题:
(1)学生在计算总数量时,由于数据较多,学生计算经常求和出错,应该指导这个易错点。
(2)学生对于平均数的应用掌握的不好学生对平均数是反应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或总体水平,理解的不够深。
(3)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如何选择使用讲得不够透彻。学生不能根据数据的集中程度灵活选用做题方法。
总之,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将仔细的研究教材,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8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这节课总体来说,完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足,一、时间的安排不是很好,练习的时间不够,造成还有的练习没有说完。主要原因是新课的时间较长,如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说说知道些什么,可以少请几位同学回答,这里不是这节课的重点。二、课的开始由于课件突然没有声音,有点紧张,有点浪费时间。其实这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灵活面对!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9
在教学平均数的问题时,我结合学生刚刚考完的单元成绩,让学生计算了男生和女生的总成绩,由于男生16人,女生8人,男生的总成绩高。我说还是男生得到的分多,考试考得好。女同学很不服气地说,不公平,男生人多。那怎么才能公平呢,还能比出胜负呢,这时学生说计算平均分合理,从实践中学生理解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又以比比哪个小组成绩好的理由进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分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认真计算着自己小组的平均分,唯恐算错,影响成绩。平均分高的小组,其他小组的成员对他们的成绩进行验证,通过计算平均分,学生无意中掌握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在比较平均分,分析平均分与个个数据的关系,来鼓励成绩较差的同学,要努力学习,不给小组拖后腿。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增加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10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课的开始我借助刚刚考试的语文第二单元成绩,比较黄鑫雨小组和张鸣一小组的成绩,看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老师把这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抛向了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比总数显然不合理,又由于一组人数多,一组人数少,所以很难对应着进行比较。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学生请出“平均数”。揭示本节课的课题。接下来通过问学生今天是什么日子,给出一个收集废旧塑料瓶情境,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将统计知识渗透到教学当中。“哪个组成绩好?还不知道呢?”学生带着悬念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探究合作、展示点拨
此环节我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来教学,在学生请出平均数之后,首先出示简洁明了的学习提示,为学生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先学。然后再小组合作学习了平均数的求法、意义、特征,达成共识。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面的交流展示做好准备。学生会画图用圆圈代表塑料瓶,然后用箭头表示移动多的补给另外几个,此时我设问: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他们就得出:移多补少。接着我又将整个移多补少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心里更加明确这种方法的意义。接下来学生又交流另一种计算的方法(先合再分),并总结出是计算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总数除以总份数。
针对平均数的意义,学生在讲解后,我利用超链接转向小明身高140cm,到水深110cm的河里去游泳的题型来引导学生,虽然水深是110cm,但是实际上水最深的地方达到200cm,设问:小明下去游泳会有危险吗?此时很多学生出现困惑了,“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解平均数的例子,还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这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我们要研究平均数这一概念。这一环节中,通过我的手势学生理解的较好,感知了平均数的范围,使学生对平均数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
三、总结反思
整节课着眼于认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感知平均数的范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课后继续回归课始,让学生计算哪个小组的成绩好,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比如成绩好坏问题、小明会不会有危险,无一不是孩子们熟悉的而感兴趣的问题,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但是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展示时指导太多,以致于学生展示时太过胆小,思维不够清晰,再有就是时间把握不太好,课末准备回到课前让学生来看看哪个小组成绩好,形成首尾呼应,结果这一任务却没有完成。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平均数》教学反思05-26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03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反思04-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26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27
《负数》教学反思05-31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5-31
《春雨》教学反思05-31
bpmf教学反思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