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2
上午,县校长培训班在学校活动,上了一节研究课“千米的认识”。自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自己预想的效果,但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几点想法,暂且记下:
1、不可低估孩子。在预习单中,设计了提问的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希望提高学生预习时思考的深度。从两次上课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还是很有价值的。比如,千米和吨有什么区别?有没有比千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1公里等于多少里?说明我们的学生是带着思考在学习的。孩子的知识面也不可小看,两个班都有学生知道比米更大的单位是纳米,追问怎么知道的,回答是看《新闻袋袋裤》知道的。还有学生知道世界上最高的楼是800多米。这些都是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而且,对其他孩子来说,这些知识由同学口中讲出来,比老师讲给他听,留下的影响更深。所以,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2、充分建立学生的表象。今天两个闭眼想象的效果挺好,在很安静的氛围中,随着老师的.口令,走了1千米的路程、叠了1千米的大楼,又通过随后的一组图片加以强化,应该说孩子的体验是充分的,表象的建立是成功的。
3、从学生看课堂。一节课的主要衡量标准要看学生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其次是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今天的课堂上,应该说后一点是做到了,孩子们的发言基本很完整,很自信。更让我高兴的是,这种语言的完整性表达已经不是停留在浅层面了。
4、心中有学生,眼里有小组。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这两点,我想,离“以学定教,先生后师”的目标就更近了一步。或许“寻根课堂”的“根”也就在此吧。
一点感慨:
高效课堂,形式在课堂,功夫在课外。无论是导学单、预习单,还是学生座位的改变,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的改变。没有这个本质,任何教学改革都是一句空话。但是,对普通教师来说,真正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啊。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3
《千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它不象之前学习的那些长度单位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建立“1千米的表象也比较困难,往往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让学生知道1000米=1千米,然后就是一大串的`练习。其实,正因为这部分知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就成了本节课的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就是老师要创设让学生体验的过程,引导体验生成。
如何把千米的认识真正建立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基础上呢?我主要分成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时段来达成目标的。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千米”是一个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在学生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看到有关千米的使用信息,建构效果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由于“千米”是一个较大的'长度单位,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千米概念的建立比较困难,是学习的难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日常生活中也有走路上学、逛超市、乘车旅游、参加运动会等生活经验,这就使得本节课很容易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教材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考虑到学生对学校比较熟悉,所以我告诉学生我们在开运动会时,50米的迎面接力,一个来回是100米,需要跑10个来回。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通过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学生通过自己看书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相互转化,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但是,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只是让学生在课后,按一般的步行速度实际走一走,算出100米所需的时间大约是几分钟。然后算一算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步行1千米大约需要几分钟,这样学生在做一些连线题时就不会出笑话了。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了千米、分米和毫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分米、毫米时,我创设编数学小故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看一看,画一画,加深对该单位的认识,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形成长度观念,体验学习的乐趣。
认识千米时,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我首先让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的长度有多远,然后再在课堂交流自己的体会,以便于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通过以上教学,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能够非常熟练的运用这些长度概念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们还是问题百出:
问题一:不能准确的填出一些物体的单位,比如:一个人的身高是65(),有些孩子填“分米”,她还是没有65分米有多长这个概念。
问题二:不能正确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如:小军跳了16分米,小丽跳了140厘米,小明跳了2米,
(1)把他们的成绩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一排,学生不知道化成统一单位再比较。
(2)小丽比小军少跳多少分米?他们不看问题里问的什么?想当然的化成自己想化的单位。
措施:
1、针对以上问题,我又放慢速度的出了一些练习题,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分析,再联系实际去想象,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2、 结合实际活用教材,让他们回家观察家里的一些物体,该用什么单位量出他们长度,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
经过这样的练习,他们的运用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认识千米》这一课的知识目标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当然,光靠这些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建立1千米的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所以在课间我先带着学生观察操场,带着他们走一走、试一试,让他们数一数走一圈(200米)要多少步,估计花了多少时间。让他们对200米的长度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学生认识1千米作一个铺垫。回到课堂汇报之后,让他们通过计算知道围着操场走5圈就是1千米。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也加深了。在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的感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
可见,学生知识的形成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与自己的生活越接近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也越感兴趣,让知识有根,知识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第7页,《认识千米》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8
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氛围较好,但是到课堂最后,学生的课堂纪律不太好,应该引起教师注意。
千米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常见,但是需要老师的激励和唤醒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在复习完米、分米、厘米、毫米这四个长度单位之后,给学生展示了高速路路标、汽车仪表盘等生活较常见的千米使用场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这节课准备还是不够充分,例如,马拉松比赛全程用千米做单位,但是我竟然不知道马拉松全程到底是多长;还有,学生了解了汽车、磁悬浮火车这两种交通工具的时速之后,学生更加好奇的是子弹、火箭、宇宙飞船、飞机它们的飞行速度,还有方程式赛车、高铁的.时速。然而,我课前并没有充分发现我班学生的40个男孩子的兴趣点。
我通过查找资料发现:马拉松全程42.195千米,子弹:每秒2千米;火箭:每秒4.5---7.9千米;宇宙飞船:每小时28440千米;飞机:每小时850—900千米;方程式赛车:每小时400千米;高铁:每小时350千米。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9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平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
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个片断中可以作出一些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中的“放”与“收”的关系如何处理?
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放得很开”,目的是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时间难控,拖堂屡屡;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位教师让学生猜想1千米有多长,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因此,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长度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校园的长度大约是120米,1千米是校园长度的8倍多一点。学生家里的承包田长度大约是80米,1千米是承包田长度的12倍多。等第。条件许可,还可以带学生实地去“体念”一下。可惜的是,教师在这里“匆匆而收”,学生在这里没有真正感受到“计量较长长度时应使用‘千米’”,以下还影响到“进率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出现了“哈尔滨——北京——昆明”的'路程计算中使用“米”的错误,并且不是个别学生。
2、教学方案设计和教学方案实施的关系如何处理?
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案设计得相当理想,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事与愿违,设计中的“活”演变成授课时的“死”,甚至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备课时考虑不全,没有充分估计到课堂教学时师生交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二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偏弱,即“教育机智”欠缺。如这位教师在一学生对尝试题的说理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按教师设计的要求回答(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尝试题1,学生却回答尝试题2,可能是教师交代不明,也可能是学生领会不清),教师急急打断学生回答,强制学生回答尝试题1,不能不说是课堂教学的“败笔”。如果教师不存在上述两点“思考”中的问题,那么他就会顺着学生的思路,允许学生任选一题说理,把课上“活”。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对长度单位有了初步的了解。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等长度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通过尺子去测量,但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测量的难度也十分大,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成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首先,我与学生一起回顾了有哪些长度单位,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长度单位。在此基础上,我出示了一些填长度单位的练习让学生练习,如橡皮擦4( ),学校跑道一圈长400( ),东莞到广州的距离大约是70( ),回顾知识,并引出千米作为长度单位。接着,我通过三处设疑:“为什么用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1千米有多长呢?”通过这样的环节,让更好了解“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不足:1千米到底有多长,你能否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以后应增设这样环节,从学生最熟悉事物出发,这样能够更容易让学生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
二、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表象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
1.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
距离的感知:
①感受并目测100米,建立10个100米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②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是1000米,即是1千米。
③跑道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即是1千米。
通过与学生身边事物去感受1千米,如一起走100米,(10个100米才是1千米),一起跑200米(5圈这样的跑道才是1千米),并通过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时间的感知:
如果走100米需要1分钟左右,估计一下,走1千米大约走多少时间?
不足:由于只让学生感受200米,课后应该让学生走一走,真正感受1千米的长度与所花费的时间,这样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
2.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
在制作时,通过百度地图,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近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从学校门口出发到嘉荣商场直线距离大约是1000米。
不足:如果能路线图制造成录像,学生会清楚地看到1千米的'直线距离。
对于这类概念建立课型,自己更努力:
1.课前感受要有规划,够充分。课前,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首先告诉学生从哪里到哪里是100米,走一走需要几步,看看需要几分钟,记下你走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沿着学校操场跑道走5圈(一圈200米),让学生记下走完后的感觉。活动要做到有条理,学生才更好地联系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
2.整个过程,应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xx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xx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千米的长度观念比较难建立,除了选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教师还应该自主开发一些学生身边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本打算带学生去操场上感受,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就放弃了。于是利用多媒体出示操场图,操场一圈长200米,走两圈是()米,走5圈是()米。得出1000米,即1千米。得出1千米=1000米,可走1千米要多长时间呢,这个学生就茫然了。因此只能通过练习去推算。练习中出现一小时学生能走4千米,一些学生就能推算出走1千米大约要15分钟。至于一小时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能行多少千米时,我要求学生做好后记住。但是后面练习中出现的题目,学生对多长路程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以及大概多少时间,还是没法掌握。教学中,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却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
当有的学生说出了从校门口到老菜场大约是1千米,到东门码头我都加以肯定。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里用到“千米 ”比较多,以便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1千米的长度,这样,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从之后的练习中,也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1千米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当然,用目测的方法来感知1千米的长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有时间让学生去走一走的话,学生对1千米的认识一定更加准确,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去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与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学任务有了更好地完成,教学难点有了更好地克服。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及时间的掌控存在许多不足,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没有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
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
长度的感受。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02-19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1-17
《千米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02-07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优秀10-10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02-13
[精华]《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7-06
(热门)《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7-07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11-18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精品15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