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4 03:53:43
  • 相关推荐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1

  上课前,我准备了课件。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重点出示,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小组合作中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为课文配图,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成员之间把“太阳”、“人”、“飞来峰”的位置摆放在一张图片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对文章哲理的理解。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在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后,我开始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2

  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赵志祥老师那个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很简单”。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所以,我难受!

  2、避急求稳。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所以,我惭愧!

  3、有备无患。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所以,我愚蠢!!

  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

  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3

  《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这一平使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作业,第六小组的同学竟然很愉快的接受了。

  最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背了背古诗。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4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古诗两首》中的《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同桌讨论弄清每句诗的意思,然后集体交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很快的进行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正当我要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时,张明宇突然举起了手:“老师,怎么两首诗都有‘只缘’?这不是抄人家的吗?”听到他的问题,班上的学生也跟着起哄,我也有点慌了。“可不是吗?我怎么没注意到这个问题?”面对学生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我稍稍镇定了一下对他们说:“这不是抄,而是借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况且中国汉字几千个,总不能个别字相同就说人家是抄袭的吧!”话一说出,许多孩子用那双能锐利的眼神看着我,我知道他们对于我的话持怀疑态度,心已砰砰乱跳的我只得红着脸进行着接下来的教学。

  上完这节课,我立刻在网上查阅了与这两首诗相关资料。网络上对这两首诗的`评析是这样的:两诗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从诗题看,王诗用动词“登”,苏诗用动词“题”,都用地名作宾语,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从体例看,两诗都是写景七绝。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王诗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苏诗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且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从章法看,都是前联写景,后联抒情。从表达的语势看,两诗的情语中几个用字几乎雷同。如王诗转句用“不畏”承上启下作过渡,苏诗转句用“不识”承上启下作过渡,各自的关照都极稳妥,又如两诗都用“只缘”导引结穴;又如王诗的“身在最高层”与苏诗的“身在此山中”也相同。由此看来,两诗的相通与巧合,达到逼肖,如出一辙。

  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准备上做的就不好。在备课中我只是想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个人资料,写诗的历史背景以及诗句的意思,至于两首诗的异同处我压根没注意。如果课前我广泛查阅资料我想课堂上也不会出现那尴尬的一幕。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1-0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一06-2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必备)06-29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11篇(优秀)09-16

经典教学反思04-21

教学的反思12-11

(经典)教学反思06-16

精选教学反思04-21

教学反思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