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之道》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出于好心,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
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最后我在班上就“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讨论的过程令我惊叹,他们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2
《自然之道》是人教课标本第八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和同伴在南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上旅游时,看到一只想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食肉鸟叼啄,于是焦急万分,迫使随同向导施以援手,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为此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印象中,我是带第三批学生学《自然之道》了。按理说,该老马识途、轻车熟路的。但是,这些天带学生读《论语》,对“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名言又反刍了一番:“有知识、有创新”是孔子提出的一条为师的标准,今年我教《自然之道》,还能“老调重弹”吗?
“老调”,乃大部分语文老师所沿用的“调”,乃照搬教参的“调”。具体到《自然之道》一课,就是“先入为主,引诱为辅”:教师脑海里已经认定向导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再引导学生认同并讨论:既然他知道,为什么还要救幼龟?翻看第八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就写着这样的建议: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可以引起课堂的争辩: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不过,不弹“老调”,先该怎样改弦易张呢?我想,干脆简单点,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倾听他们读文后的真实想法。
所以,完成课文的初读、生字识记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等任务之后,我请学生快速默读一遍文章,再互相交流体会。
很快,有孩子发言时提到对“小泡泡”的理解。我相机板书“向导”二字,让他们把目光聚集过来。接着,抛出一个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向导到底知不知道“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会先派‘侦查兵’探路”这一自然之道?没想到,学生畅所欲言,一下子说了四种意见:1、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救它会引发更大的灾难。无奈游客催促,被迫出手相救。2、向导虽然是生物学家,但并不知道加拉巴哥岛绿龟的秘密,所以一同前往观察。3、向导应该知道一点。他可能隐约觉得大自然的生物都有生存之道,食肉鸟啄幼龟是自然规律,贸然出手可能不好。4、向导深知幼龟是侦察兵,但游客们很焦急、很顽固,不听向导的。为了教育游客,他决定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
说实话,一些孩子从未这样欲罢不能,表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自我见解。所以,我及时夸奖学生,说他们比我所听过的《自然之道》公开课上表现出色的学生还要棒!
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以后,我再引导他们聚焦:想清楚,你支持或反对哪种猜想?再回到课文,细致阅读,画出相关“证据”。
不出所料,大多数同学细读文本后,首先否定了第2种想法。证据就是描写向导态度的两个重要词汇:“若无其事”和“极不情愿”。没想到的是,几个孩子认为第1种观点也经不起推敲:游客催促,向导长了嘴巴呀,为什么不马上说明不能救啊?!嗯,这真是合乎情理的推测。更有意思的是,预想中的争辩发生在第3、4种观点的支持者身上。
支持观点4的学生(恰好是性格比较急躁的几个顽皮男生)觉得,向导有“若无其事”地暗示过游客,但那些游客听不懂,所以必须让不听劝告的人好好看看,违背自然之道的下场。在残酷现实面前,才可以转变某些人的固执。观点3的支持者则从文中找到了很有利的证据:“我们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如果向导决定拿更多绿龟的生命去教育游客,为什么还会“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几十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文章最后向导是后悔地悲叹“我们……”,而不是说教式的 “你们……”
试想,如果没有把课堂真实的思考空间和自由表达的权利充分还给学生,能闪现出那么多可贵的思维火花吗?能产生那么多你来我往、有理有据的激烈交锋吗?
真实课堂的惊喜,还在延续。
当我请学生交流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所得知的人们生活中遵循自然之道或违背自然之道的事例时,张祺同学谈到一个她认为人们违背自然之道的小事例,很有趣:一些小猫、小狗被主人穿上鲜艳华丽的衣服,不好。小动物的毛就是天然的衣服,人类却要多此一举,按照自己的喜好打扮它们,它们内心一定不喜欢这样。听到这里,调皮的陈源广趁机假扮小狗喊:“我不想穿衣服!”引得全班哄堂大笑。不知怎的,我灵感顿生,找到了这些天苦寻不着的“钥匙”:“太好啦!上星期我动员大家参与全国小学生‘新思路’作文大赛,虽然也给你们专门做了《观察想象》的写作指导,却发现交上来的文章要么拿旧作充数,要么还是打不开思路,平淡无奇。想想看,张祺说的不就是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吗?如果融进她刚才的感悟,配以好的形式,比如写成童话《我不想穿衣服》,该是多么的生动、新颖啊……”
教学之道贵在“真”。有了“真”的前提,教师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呵护他们的个性,孕育他们的灵性。持之以恒的真实课堂,也一定会出现创新的曙光。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3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关于大自然的启示)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但是出于“我们”没有听从向导的劝告,“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的习性,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那么,如何上好这篇课文呢?下面我就围绕《自然之道》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如何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及不足之处。
通过对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之后,我觉得:
作为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之道》:通过一个简单、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不难理解,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关键问题,这正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通过文本解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顺其自然突破这一重难点,在课堂伊始,我就从“道”字的不同词语解释进行铺垫引导,接下来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一主要问题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蠢事指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如此一来,学生兴趣大增,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了解故事。
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于是,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抓住他们感兴趣的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尤其是一些关键字词,边读边悟,边模仿边讨论:这样傻不傻?这样合理吗?当他们的内心及情感都随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顺其自然地理解了违背规律就会做蠢事的道理。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然后为了能凸显主题,我的阅读链接是两个经典小故事《揠苗助长》、《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如此一来,联系文本让学生发现几个小故事的相似之处,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同学们热烈讨论交流之后,老师再细语点拨,重难点轻而易举就给突破了。
一堂课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他们是课堂实效性的主宰者,走进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用心真实地去感受,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不二法门。
课堂永远不会完美,有了反思才会有进步,课后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遗憾之处,如:语速稍快,留给孩子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就找同学回答问题或者自圆其说,势必会导致部分中下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另外,疏于对部分学生的课堂管理,观看录像之后发现几个贪玩好动的学生课堂专注度不够,要加强课堂调控。这样人人参与、积极互动的课堂才能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4
《自然之道》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每次总是在教学过程完成后,才发现自身的不足。比如:教学目标的制定的合理与否,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环节的突破,是否采用了具体、有效的方法、策略等等。现将执教这一课后的不足之处总结一下:
1.在教自然之道这课时,采取了以演促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走进角色。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抓住“突然”“啄”“拉”来评议嘲鸫的表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想:把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故事情节还原成鲜活的生活画面,学生兴高彩烈的表演,如情入境的感悟。这样,走进学生视野的就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语言符号,而是一组组鲜活的可视可感的画面。当这些活动的画面在学生脑海中跳跃时,学生对词语的意思,对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课后一位老师提出了这个环节是否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作用,仔细一想确实如此,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而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抓住描写小海龟动作的重点词语来理解,体会作者在写作上的特点。但是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太大的关系,还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你想要的教学效果。因此以后每上一节课前,我都要努力做到心中首先明了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一个教学目标都制定清楚,在自己心理形成一定的框架,上课的时候就能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有重点有难点的进行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地上课。
2.关于质疑,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本学期语文研究的重点。在本节课上,也设计一个质疑的环节,也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出适时、恰当的指导,而是按照自己的预设教案继续进行,使这个环节失去了它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教材理解的不够深入,做不到收放自如,所以不敢放手给学生,也就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得学习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3.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这也是这节课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审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于心而未能成于行。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5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遗憾之处,如:课文内涵突出不够,挖掘不广泛。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强调不够,没有突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师本人理解的肤浅,再加上课堂机智欠缺,所以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办坏事”的这个层面,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引出的“弱肉强食、生态平衡、适者生存”等观点没能即使引导,实际上这些也是“自然之道”。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以学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维,备课时考虑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6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个真实而令人难忘的故事,初步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板书课题)
预习探究合作交流
1.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雨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4.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品读体验
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的表演,范写“啄”字。
b.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废”,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然后范写“愚蠢”,学生在草稿本上写两遍。
课堂小结,完成练习
自主读课文,遍数自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导读课文,感悟“启示”
1.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a.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b.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巩固延伸
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
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好心办坏事
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不足之处: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另外,板书的字迹潦草,也暴露了自己书写粉笔字这一基本功的功底,真有点丢丑的感觉,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7
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由于公开课是在本课教学之后上的,如果还按阅读课来上,学生一定觉得没有新意,也失去了上课的意义。任何时候给学生上课,都不可以抱着表演或是应付的态度,而必须让孩子有所收获。因此我的课一改再改,最终呈现的是一节以文带文的习作课。
课前的备课深受何捷老师《自然之道》的启发和影响,对于细节的描写几乎完全按照何老师的思路进行设计。先抓了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两个直接传授道的段落,进行了人物语言的对话感悟细节描写的魅力。再回归到5到7自然段,抓具体的关键词句进行体会感悟,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孩子的情思,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
有改变的地方是,我的目标设计只有一个:领悟文章写法上的特点,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道理。这样一来,我对如何讲道理做了细致的思考。除了细节描写外,我还考虑到故事性对于讲道理的重要,和道理如何蕴含在文中等。
在理清了如何讲道理后,我还进行了同类文章的延伸阅读。我选择了《丑陋的容器》这篇含有明显的道理的文章,让孩子根据课堂上的所学,来延伸阅读,内化讲道理的能力。
最值得一提的是板书设计:我将故事视之为骨架,将细节描写视之为血肉,孩子自然的感觉到蕴含其中的道理便是文章的灵魂。这样一来清楚明了,课的重点就很突出了。
改进之处:
1.一堂好课的设计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钻研的,甚至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读物来拓宽自己的思路,让课堂显得更加饱满,给学生的足够简洁易懂,却又终生难忘。我当然做得不足了,可是临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才有了完整的思路的,虽然提前也进行了钻研,但是对于课的设计没有完全融入内心,在众目睽睽之下心里发慌就说了上句接不了下句了。
2.感觉学生接受的不是很好,可能整个思路理清了,但是运用起来怎么样,不得而知。细节的描写,包括把故事写的清晰流畅等,哪里是一句话可以明白的,需要长期的训练,需要大量阅读的积淀,需要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功底。那么我的课设计的是不是还是过于笼统,一课一得,我真的不敢确定今天的课堂孩子是否有所得,得的是皮毛还是更多?心里并不踏实。
3.接下来还要继续研究这样的课型,将阅读课变成习作实践课,不仅仅挖掘课文的思想性,更要关注文章的文学性,要不断地细读文本,发觉可以利用的文本资源,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运用,让孩子有更大的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我觉得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优缺点,而是对于今后如何上课的思考。我会再接再厉,在不断的研究与学习中进步。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 侦察 愚蠢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自然对人类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话,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语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课文
1、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这些词。
(开火车复习词语)
2、把这些词带入课文中自由速读,想想作者一行人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名说。
4、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
5、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以演促读,感悟蠢事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出句子)
2、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⑴ 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① 请同学自由选择3、4、5自然段中的任一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②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③ 指名汇报,学生补充。
三段:表演 抓住 幼龟:欲出又止 侦察 踌躇
潮鸫:企图。
四段:指导读。
抓住重点词:焦急 若无其事 冷淡 极不情愿
解释:规律
④ 大屏出示并比较句子。
Ⅰ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Ⅱ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⑵ 学习六 七 八自然段:
①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自由读6-7自然段。
② 同桌讨论。
③ 指名说。
④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⑤ 同学们,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
⑥ 指名说。
师引导: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板书)
四、小结
1、出大屏,布置自选作业,生写师巡并指导。
2、指名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练习册。
2、推荐读课外书。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紧紧抓住教学重点,以读,演 悟等多种形式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向导最后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理解了自然之道即万事皆规律,有法天下和。学生说的积极性很高,最后小练笔,学生便水到渠成了。
本节课也有不足:
1、课题中的道还应在课尾小结时再点一下就好了。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所加强。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不断钻研,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9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几个朋友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上,想实地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开巢穴进入大海的。出于好心帮助了一只幼龟,结果却给成千上万只幼龟带来了灾难,使不少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物。这件事告诉我们:爱护动物就要了解它们,了解自然法则,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感情朗读、对比体验等过程,
理解文章内容。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的自由辩论:一部分学生以原告——绿色海龟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团,并说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学生以旅行团成员身份为自己申辩;一名学生以审判长身份结案。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上出现了争辩的场面,有的同学认为向导做的对,以此来让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的同学说向导做的不对,不能以牺牲几十只幼龟的生命为代价来让人们觉醒,还有的`同学认为向导的做法既有对的地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审判长定案的环节,我还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么办,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审判长竟然当机立断宣判:旅行团成员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使海龟家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由于他们也是出于好心,所以旅行团成员要向海龟家族公开道歉。真是思维敏捷,表达清楚呀,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遗憾之处,如:课文内涵突出不够,挖掘不广泛。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强调不够,没有突出违反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的理念,另外,由于教师本人理解的肤浅,再加上课堂机智欠缺,所以对“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办坏事”的这个层面,对于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引出的“弱肉强食、生态平衡、适者生存”等观点没能即使引导,实际上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更新观念,以学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维,备课时考虑既要周全又要深入。
篇三:《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我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主线明确,目标定位准确,按照从整体一部分一整体的结构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换位思考.悟中想象等过程,理解文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多次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文本的角色内心,与角色同忧、同喜、同悲、同乐。例如:在故事高潮时,幼龟们得到错误信息,于是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我先引导学生从“成群”“争先恐后”“鱼贯而出”等词语体会幼龟之多,爬行速度之快,且有秩序之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巢中的幼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也是争先恐后.鱼贯而出。“哇!外面很安全,快爬呀!”“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听着学生们一句句如同真实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读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证实了这种想象教学也是一种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实效 。
一堂课下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缺失,我觉得以下两点是做得不够的:
一是板书与教学脱节。总是讲过之后,才想起要板书,和教学内容严重脱节,这也暴露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可能平时的教学中自己懒散惯了,以至连板书也跟不上了,以后要在这方面加强练习。
二是评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催生剂。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无疑会唤起学生的信心,激励起学生的求知欲。但是在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相当困乏,激励不起学生的兴趣。像这样的缺点还有很多。仔细审视一下,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平时明白的道理,但往往是明白于心而未能成于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矫正自己,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是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高。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0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是一篇叙事性哲理故事。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要从事件中感悟其道理就是一件不易的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课文,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概括小标题。为了让孩子们理清课文的思路,我让他们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孩子们首先梳理了两个字的:看龟——救龟——引龟——害龟;然后又增加成四个字的“看龟入海——好心救龟——引出幼龟——自食苦果”,接着大家又把小标题扩展成八个字的:“结队旅游,看龟入海——大发善心,无奈救龟——一龟入海,万龟出动——群鸟美餐,残害幼龟”。然后我让他们把这些小标题变成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就变成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层层铺垫下,孩子们的思路水到渠成,很自然的掌握了概括课文内容的主要方法。
2.梳理主要问题。在孩子们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后,就是理解课文的内容了,为了让孩子们理解的更透彻,我梳理了四个问题让孩子们讨论:“1.作者此行的目的是什么?2.幼龟爬向大海时会遇到什么危险?3.探路的幼龟遇到什么危险?我们和向导的心情怎样?4.事情的结果怎样?5.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交流汇报。在感悟“自然之道”课中,内心的感受变化(紧张——震惊——悲叹),层层剥笋般地解读质问,制造教学冲突。学生在探寻地过程中感悟了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1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针对王老师的这节课,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析:
一、从教学思想上看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执教者能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真正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能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
二、从教材处理上看。
执教者能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教。除了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地理解外,在最后还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大自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自然规律。
三、从教学程序上看。
本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教师抓住了本文的主线——“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在理解蠢事的基础上理清了本文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然后紧紧地抓住这条线索展开教学。
四、从学法指导上看。
执教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习能力。通过反复阅读,圈画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引生想象,抓住中心句,用段意归并法概括文章内容等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能联系上下文,明确向导的身份,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老师能适时地点拨:联系上下文是阅读文章的一种方法。由于实例点拨,生动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师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
最后,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如果在课文结束时,能引领学生总结一下学习方法就更好了。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2
课堂上,让学生们找文中描写神情和动作的词语和句子。
学生找到“极不情愿”,这句是写文中的向导在“我和同伴”要求下极不情愿把“侦察兵”幼龟放回海里。我问学生:“为什么是‘极不情愿’呢?”学生说:“因为向导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大批的幼龟被食肉鸟吃掉。”
”为什么向导明知道这样是错的,还要做呢?“我接着问道。(这是备课时预设的环节,旨在让学生讨论向导做法的对错,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对是非的独立判断能力。预设中,学生应该会答到向导是因为不忍,或者不好拒绝游客,所以极不情愿地帮助侦察的幼龟。)
问题提出,有学生举手了:“是因为向导想让文中的‘我和同伴’自己认识到错误。”
听到这里,我有些意外,更有些惊喜。这说明学生在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问题。
我当时给他这个回答一个很高的评价。
我想,课堂最重要的,不是语文词语句子简单的罗列,而是触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有所得,这也许就是我们教师应该寻求的目标。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3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自然之道》的先学小研究
六年级班组姓名
1.自然之道指什么?
2.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
5.拓展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查找与自然相关的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等进行汇报)
一、对学生课前小研究的反思:
第一次在研究课上运用“3+1”教学理念说实在的心里确实没底。从准备到上课可以是焦作到解放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请听我细细道来。从接到通知,就着手准备。先确定上课的内容,我让学生自己选择,经过讨论,确定上第五单元。这一单元主题是“科学与发现”,如此看来,学生对奇妙而有趣的大千世界好奇,感兴趣。接下来,我以生本理念想对这一单元整合来上,但事与愿违,我绞尽脑汁找不到切入口,先学小研究设计不出来。于是我调整了内容,最后由我决定上《自然之道》。
生本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给每个同学一个创造的机会。让同学们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设计先学小研究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设计。但收上来的作业效果,不太满意。学生的设计要吗问题太过简单,要吗问题的答案没有研究价值,不够开放。要吗学生的问题设计口吻不对。在参考了于素云老师带回来的范本后,我设计了先学小研究,国庆节期间让学生做。回校第一件事,我检查了学生的先学小研究,让我欢喜让我忧,高兴的是:1.你了解太平洋绿龟吗?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自然之道指什么?学生的作业效果较好。但令我不满的是:3.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5.旁征博引——自然之道可引申“之道”?(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与小组同学找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PPT、讲故事、访谈等进行汇报)第三题,学生答不到点子。第5题,学生基本空着不写。根据以上情况,我对先学小研究再一次修改。如上表,利用信息课,还有两节语文课我手把手教学生上网查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作业总算让我输了口气。
二、课中小组及全班交流情况反思:
教学时,教师组织教学5次,时间分别是2,4,2,10,1,教师有效讲解2次,时间为2,1,学生时间:1.讨论时间:4分钟。2.回答问题时间:6分钟。3.练习时间:讲故事14分钟,演讲2分钟,幻灯片4分钟。学生参与学习情况:1.学生汇报人次25人次,回答有效问题个数,15人次,回答无效问题个数0个,课堂生成精彩之处:推进大阅读,学生查找资料较丰富。
三、整体感受与反思:
这节课能体现出“生本”理念,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可看出,学生课前小研究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资料,完成练习。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训练。教师上得轻松。但是,学生对课文的体会感悟过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反思还是自己对生本的理念理解太狭隘,“3+1”学生练得多,老师讲得少。问题的设计光是考虑开放性,没有想到文本的联系。因此,先学小研究的4.课文哪些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解。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可以联系你所了解的事例谈),并说感受。再一次修改:1.仔细读文3——8小节,说说当看到幼龟被咬,作者(同伴)以及向导态度各是怎样的?为什么?⑵当救了幼龟侦察兵之后,看到群龟鱼贯而出,作者(同伴)及向导各表现怎样?为什么?2.从发现幼龟侦察兵被咬,到那只幼龟被救之后,作者等人态度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大改变?你从中悟出什么?修改后,问题细化了,更有指向性,帮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4
本课教授的是《自然之道》的第二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1、掌握重点四字词语2、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的意义。3、多形式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下面详细说说,在本课教学中,这三个目标的落实情况。
针对本课出现多达16个的四字词语,我进行挑选“争先恐后、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后悔不已、饱餐一顿”,将这些词语意思解释出示在PPT上,学生看解释读出相应的四字词语,接着将这些四字词语一一填入一段概括课文大意的文段中。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由于预习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良好,做题速度很快,掌握情况良好。不足在于,只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进行练习,学生是否全部掌握,情况不明确。
第二个目标是,对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理解“自然之道”。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两个重点句子的比较。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悲叹——叹息
通过“愚不可及”引出对文章自然之道的深入理解,怎么愚不可及,这样的行为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悲叹”、“叹息”两个词语的辨析,加深对“愚不可及”的行为违背自然之道的认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到位,拓展充分,但不可避免的有点被动学习,因为两个句子都是老师出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主动权。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15
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从内心深处不太喜欢这一组课文的教学,因为它们都是说明文,文章缺少美感。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性课文呢?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深有所悟: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个合适的的教学目标,目标不要太多,太花哨,而要集中一点以攻之。下面就《自然之道》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自然之道》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避免好心办坏事。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
曾经听过周边的老师讲过这一课,也看过网上很多教师执教的课堂实录,综合分析,均是抓住“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此理解我们救幼龟反而还幼龟的过程,从而体会违反自然之道最终事与愿违的道理。
各种课堂实践有其成功和失败之处,那么针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我又应该运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呢?很显然,“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非常清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当我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以他们的心理来走进故事,就会发现这个切入点不适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它是倒装的,其次它太富有理性。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小幼龟从龟巢进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他们的内心及情感更愿意随故事情节的曲折变化而起伏,在起伏中他们会懵懂地感受到一些道理。因此,我舍弃了成型的套路,切合文章的实际,立足我的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最终确定了“抓住我和向导心情的变化”这一线索,引导学生融入人物的情感波动中,使自己成为文章的主角共同关注小幼龟的命运。
在课堂中,我引导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默读全文,勾画出能体现我和向导心情语句,并以批注的方式进行概括。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刚刚发现幼龟时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们当时的惊喜之情,感受小幼龟的“欲出又止”,感受我们那种备感新奇的心理。接着引导学生发现之后我们的情感变化,感受嘲鸫突然而至时我们内心的焦灼,与向导的若无其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为向导的“极不情愿”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铺垫。在我们的反复催促下向导将一只幼龟抱向大海,此时,学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只幼龟后的平静转为害一群幼龟后的震惊和懊悔。在血色夕阳下,在幼龟被食肉鸟啄食的悲惨情景的想象中,学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向导若无其事的那句话“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在情感的强烈变化中,在内心的强烈挣扎中,孩子们终于主动地去思考:幼龟离巢进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么?我们违反了自然之道结果是什么?在疑问与思考中,在引导与点拨中,孩子们走进角色进行了真正的心灵体验与行为的审视,而这种体验与审视并不是教师强加于他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发自震撼后的思索。
抓住词句进行感悟是体会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而这种情感通过加工转换成朗读予以升华。在本课中,我抓住了这样几个朗读训练点:1、感受我和同伴们的紧张和向导的若无其事。我和同伴焦急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的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2、感受因我们的无知导致一群幼龟丧生时的震惊、后悔莫及。“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在朗读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发自心得的呼唤与感慨,孩子们将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岛上的实地观察者与事件的参与者,他们由对幼龟离巢的好奇转为了对自然现象的探究与自然规律的深入思索,当他们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传达出来时,他们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实的感受,那一声声抑扬顿挫,若急若轻的朗读就是这一真实感受的见证。
在以人物情感变化为线索的感悟中,在朗读的指导升华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好心办坏事的整个过程,经历了发现幼龟时的欣喜、幼龟面临危险时的紧张、救下一只幼龟时的喜悦和踏实、害了一群幼龟后震惊和懊悔。一堂课上,如风云突变,孩子们的心随幼龟的命运而起伏,继而转化成了层层深入的感悟和思索。虽然最后孩子们并不能用成人化的语言解释“自然之道”这一思辨的难题,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什么是自然之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顺其自然”等这些俗语、成语运用,不正是他们对自然之道的最好诠释吗?
一堂课下来,我深切的感受到,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他们是课堂实效性的主宰者,走进孩子们心灵,引导他们用心真实地去感受,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真谛。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反思05-28
影子教学反思06-04
《影子》教学反思06-03
功教学反思06-03
《白杨》教学反思06-03
《荷花》教学反思06-03
《掌声》教学反思06-02
《欢庆》教学反思06-02
《北京》教学反思06-02
《负数》教学反思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