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3 13:00:32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 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平行班的第一名。

  不足之处:

  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感激:

  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

  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展望未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匆匆一年,又一届高三学生迈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看着学生远去的身影,回忆这最后半年的悲欢离合,内心颇感惆怅。本学期担任高三两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是学校的特快班,名校生皆出自这些班级,作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信息,把握方向

  进入高三,也就是高中和大学的转折点,到底该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决定了是否能顺顺利利考上大学,实现人生理想。而这也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新课标和全国各省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思想和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新科技和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摆正关系,抓纲务本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扎根的土壤。因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月试、周测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都指导学生整理到错题本上。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高考题,研究不够,更不透,导致我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2、对学生,课下辅导不够。本人,不善于抓学生,都是凭着自愿学习为主,然而学差生一定是自制力差,就需要老师的狠抓。

  以上是我这学期在教学上所做的一些工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愿以后更进一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4、8、12、16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为了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质,以胜任以后新课程改革路上的教学任务,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总结: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化学素养、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中看重的是学生在该类知识结构的构成过程,个性是高一这个基础年段,广度甚于深度。不能为了高考一味的加深知识的难度,毕竟高一学生不会全部去念化学专业。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透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此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以上因素,有如下措施:

  1、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

  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潜力不同,应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

  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透过实验进行。在上课过程中,许多同学从初中升上来时,实验基础很差,有的同学居然连天平也不会用。在初中只是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我们高一备课组在整个学期中,全员到位,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实验。

  3、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潜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就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潜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注重思路的分析。

  4、多联系生活的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根据准备性原则,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可以说初中的化学教学是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需的学习准备,高中化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培养真正既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加强学段联动,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同,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距,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几年教材变化很大。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初高中教材的严重脱节,已有所改进,但目前初高中教材中还有知识的断裂层和重复面。而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这些变化。总之,由于初高中都全面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方案,对初高中教师在短时间内认真“备教材”带来难度。

  2.初中阶段的化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将初中阶段化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化学学科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只有将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

  初中化学内容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化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经常有学生反映即使把教材的内容全看会了,一到练习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许多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化学教学难度大。

  3.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地区将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学中“备学生”环节初高中严重脱节。加上初中与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使得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各自为阵,高中不知道初中教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初中不知道高中需要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有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因为许多高中老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材、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很容易造成教学上脱节的现象。这种不衔接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

  4.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有个共同的学习起点,并能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理,温故知新,着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指导,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1.教材的`衔接

  随着多年中学化学教学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情况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

  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的知识面,不能说只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部分,但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当然,有些知识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中并没有明显的深度区别。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史等,高中老师就没有必要累赘复述了,往往是高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内容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教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不能一堂高中化学课与初中的没什么区别,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拔得太高。高中老师尤其不能把学生的起点想得太高,认为有些知识初中已经学过,高中与初中是重复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高中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其实不然。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以

  识记为主,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往往只是临时记住而已,不是真正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忽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

  2、教学策略的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高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课程改革以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内容多、课时紧等的限制,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满堂灌、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

  (2)相反的是,有部分教师由于受困于现在中考的压力,往往采用的是应试的教育,特别是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化学专业毕业的,而是物理或生物专业的,对化学知识知之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较多知识点时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量的增加,一部分学生就表现为很难及时跟上。

  (3)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而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识难度增加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应,从而从高中一开始就出现了掉队现象。

  (4)迫于中考的压力,往往会出现与课改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也即应试现象。初中由于化学内容少、知识浅,并且各种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课内内容的考查,所以,许多教师通过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大量练习的突击,都可以使学生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甚至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到考试前突击一下也能够过关。所以这些学生以为学习化学就这么简单,但是到了高中才发现,学化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碰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变时,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1)整体把握教学方法

  通常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教学各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衔接,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而具体某一堂课,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不可拘泥于某种单一方法,把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作为实现化学教学总目标的一个个梯子,将随着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化学教学方法类别多种多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和学法。化学教学方法受一般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方法、手段归根结底是为目的任务服务的,完成不同的目的任务,必定要求不同的方法。比具体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和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逐渐加强,因此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认识,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相对成熟与稳定,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得到极大提高,各种思维方式也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高涨,价值观开始确立。因此高中教学应重在学生“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需要创设独特的学习方法。

  (2)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直观化的教学原则促进思维的过渡、实现教法的过渡。初中教学的共性特点是直观形象,所以在高一的起始教学中更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同时加强思维训练,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学科素养。如讲授卤代烃时,介绍DDT从获诺贝尔奖,振兴农业,到逐渐被限制取消,介绍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讲授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起到防暴沸作用时,介绍同学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感性理解;讲授石油化工知识时,介绍加油站97号93号汽油及0号柴油的区别;讲授苯、甲醛时,介绍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对于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例如有关原电池的许多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掌握好,一直是高中教师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例如通过比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原电池装置比喻成一辆公交车而把移动的电子比喻成上下公交车的乘客。电子在电极上得到或者失去,就相当于是乘客在公交车的上客门或者下客门进出。如果这辆公交车在使用时,乘客们在同一个门的地方既可以上车又可以下车,那么乘客们在门口拥堵,速率较慢,也就是化学反应速率慢。如果这辆公交车的两个门一个只管进,一个只管出,那么没有

  了拥堵现象,速率就大大加快了。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比喻,把公交车内乘客的移动比喻为导线内电子的定向移动,把公交车外比喻为广阔的电解质溶液,乘客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登上公交车等等。

  (3)安排衔接授课计划。

  熟悉初高中的化学教材,研究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找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授课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并使所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此外,高中化学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有机化学中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方面的知识等等。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化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这一切,最好自己有一个授课计划,以便备课时能及早关注,不轻易放过关键的一些衔接点。

  (4)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有区别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控制课题的大小、难度、快慢和深度等,组织分层练习,即因材施问、施法(方法)、施练,使每个同学在刚接触高中化学时,就能人人喜欢化学。目标分层可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领头羊”;也可保护相对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使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获得成功感。“教育的作用不是‘补短’,而应重在‘扬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体验到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如上课的问题训练要注意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一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太远、太难,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思维梯度不能太陡,要注意避免脱节、跳跃,提问的速度不能太快,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5)控制授课节奏。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初始应控制进度,不能求快而增大学习难度,要注意化学知识的相互关联,高中化学知识要涉及初中的内容,甚至很多地方是初中知识的延拓和提高,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旧知识基础上,恰当地进行铺垫,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把握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掌握效果不佳的部分内容,教师必要时应进行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掌握。而认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将思维的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慢慢提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原有认知结构一认知冲突一新的认知结构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21]根据教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例如分散系概念的教学,首先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以上混合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有一种难溶固体放入水中,然而沉淀微粒直径非常小,用肉眼无法观察,那么这种混合液还能叫悬浊液吗?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微粒直径大小这个本质来区分不同的分散系,并加入胶体的概念。最后用丁达尔现象来检验不同分散系内的微粒直径差别。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

  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分页标题===———

  来现代中学工作已经有一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及课堂管理总结了几点: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这段时间总是听组长的课,然后按听课的内容去讲,自己感觉虽然这样讲不会出大问题,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此以往,假设不去听课就不会讲课了,只是做了个传声器罢了。这段时间也在按自己的思路来,加上老教师的指导我相信肯定会有所进步。

  再者就是在自身教学能力素养以及基本功上还有很大不足,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以及学生自己写的教学建议,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上课声音低,板书不规范等,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大部分学生提出上课的过程中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巩固,这方面我确实没有做好,上课时感觉要讲的很多,于是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确实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这样就会留给学生时间自己巩固。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上和理解上不够到位,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并且多做高考题了解高考方向,还要多听听组长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老师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分页标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

  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分页标题===———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 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习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 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四。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平行班的第一名。

  不足之处: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感激: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展望未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化学教学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构成用心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取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资料、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带给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带给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取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取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潜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取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资料特点,思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忙学生构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透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忙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理解学生新的合理化的推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能够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潜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搞笑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务必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能够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潜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透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资料,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20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理解潜力也在逐年下降。在最近几年的高一新生调查中,出现了化学比物理更难学的不正常现象。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初中新课程的教材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我们高中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我们总是觉得“这还用怎样讲?”、“此刻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样这么笨啊!”……我们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学生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资料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突然变得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的教育,忽视理解学习,不注重对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我们教师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

  今年春天我教了预科班的初中化学,借助那一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将初中课本认认真真、深入地研读了一遍。发现有很多高中要用到的知识藏在练习题、资料卡片中,我讲课时自然而然就将这些知识加进来讲,甚至重点强调。之后给实验班学生上课时,学生竟然不明白,说初中老师没讲过。而高中课本也不再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比如,第二章的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学生还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要求他们能十分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能够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我们的老师必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还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盼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就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溶解性表、复习酸碱盐性质及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要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个性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透过讲解,帮忙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务必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3。提倡“讨论”。解决问题时用“讨论法”,能够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始终持续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跃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词、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不少老师都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这也许是事实,我们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学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下面中我的几点反思。

  一、高一新生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初中化学老师联系,多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面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要善于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想在初学化学时并不都是正确的。从化学发展史看来,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与争论的资本。

  5.提倡“出声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时用“出声法”,可以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与思考。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一节课老师究竟该讲多少?讲得学生心服口服无言以对不需要思考频频点头才是讲到位了吗?我们学生为什么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究竟该怎样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辅导时要有耐心,有问必答,不会就讲。但是,学生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老师都讲清楚了,学生怎么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我们曾对学生讲过学习“五不问”:学过的内容未经复习的不问、教师提出的参考资料没看的不问、未经深入思考的不问、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问、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问;我们为什么不给老师定个“五不讲”呢?学生没有预习的不讲、照本宣科的不讲、刚讲完就来问的不讲,问的内容是课本资料中的原话的不讲、强调过多遍依然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不讲。在当今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又有几个老师能理直气壮地坚持不讲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要少讲、精讲,要经常运用“蓄势待发”、“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不要让学生“全都是听会的、没有一点是自己学会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登山的向导和路标,指给学生一条前行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脚磨破了包扎包扎继续前行。而不能背着、抱着、拖着学生。当学生登上山顶时,应该有资格自信地大声欢呼:“我付出了,我胜利了!”课本知识是死的,而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活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只知道接受各种知识输入的电脑;老师更不是复印机和资料库,教学不能是“复制”和“粘贴”。教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事实上,过于勤快的家长培养的必然是一个极其懒惰无能的孩子。同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培养的也必然是一群极其懒惰和无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狠心地”看着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磕磕绊绊的自己前行!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

  在对《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之后,我对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教学理念转变

  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只注意灌输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抓课堂的达标,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开窍,那些难点问题,我们甚至有意识让学生难一难,憋一憋,这才能让学生开始动脑筋,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开放性的课堂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在通过阅读教材或通过网络查阅,几乎没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老师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机会让给学生。

  二、师生关系转变

  放下身架和学生们友好相待,和学生谈心,沟通学法进行指导,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户,把第一触角放在“心心相印”,力争让学生崇拜老师,我们都应该思考下一步学校的发展如何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一定要落实“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如何使得学生真正做到“人人是主人,个个是主角”,实现学生真正的“自学”是教师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目的转变。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应该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真正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学生个体而言,走向社会不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更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自信力,勇于探索的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并且要有一定的气质,树立自己的形象。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有精神上的认可度、尊严、威望等。

  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以前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为主。一堂课,从上课开始到下课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全班同学按照一个标准,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使许多的`学生丢失的自我,失去了灵性。在中学阶段处于花季一样的年龄本应是快乐而幸福的。主动享受学习的过程。但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少了活力。教师是一味的强迫学生学习,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论学生的感受如何都必需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做。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失去了主体性,充分的能动性。多数学生即使死记了一些知识,但也容易忘记,久而久之,学习就跟不上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我们的教学就更困难。现在的课程标准就体现的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五、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还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亦能让学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尽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

  根据教学调查,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基础稍为薄弱,故在学习化学原理的时候倍感吃力。在问卷的第一题中,“你觉得化学哪一方面掌握得最薄弱”,有约40%的同学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这部分资料是安排在必修一和必修二里的,此刻高二学习学习反应原理是但凡涉及相关物质反应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约30%多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这部分知识也比较难把握。

  第二,学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你觉得学习化学的困难来自哪里”的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同学认为是方法不对,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还没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第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并未引起重视。在调查问卷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每一天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小于半个小时。也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学习动力。

  为此,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双基教学。上课务必充分备好课,提前研究和筛选新课资料相关的辅导资料上的习题,挑选适合难度的题目给学生做,避免偏题或难题等加重学生负担。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上尽量简洁有条理,思路清晰,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加强对学习学习方法和潜力的培养。在新授课或习题课中多注意注意归纳总结,尤其是在学习一章节后对知识的梳理,使知识的构成网络化,方框化。同时,在习题课中,多注意对同种类型的题目的总结和点拨,对易错题型的分析等。

  第三,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化学科上花的时间少,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起问题。所以课堂气氛,教师人格魅力等都需要高要求到达,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感化作用,在备课时要充分想清楚哪个环节能够将期趣味化,新课引入,情境设置等,同时还要安排适当的学生活动时间,增加师生互动,及时留意学生动向及反馈的状况,并能随时作出调整。另外,也能够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另外,对于部分缺乏学习用心性的同学能及时提醒,多督促多提醒,多检查作业和练习完成的质量,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辅导。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3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已四年,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著都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情各不一样,这都给教学带来难处。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教学反思《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www.dtjj.com.cn/amdb/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新课程教学大纲.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4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大,源于课本,注重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对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和技能的考察。因此,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梳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抓好化学规范的教学,规范化学用语,规范化学表述,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抓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寻找化学规律,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实际,组织课堂教学,把握基础教学,努力提升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新课改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知识结构特点编写的。而高三第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根据内容模块的要求,宜于准确把握重难点,明确学习的方向。将零散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从而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促进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还是按概念和理论、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本来,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较为零散,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就更应该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在粗线条下,落实具体知识点。

  例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二、从规律中提炼规律,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第一轮复习,本就是完善知识体系,落实知识要点,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炼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牢固把握住化学规律展开教学。解决学生盲目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

  我们在新课教学中,都很注重化学规律的教学,总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规律的掌握,能自主认识理解很多具体的、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有热情,学生每次的练习也不是尽如人意。我认为,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掌握规律转化为能力的提高,中间欠缺一种有效的纽带——提炼规律。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甚至有的同学能全部背诵,但其利用周期表解题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就应该在大的周期表结构的框架下,提炼出更为实用的规律,指导其分析问题。举个具体例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核心是核外电子排布。

  虽然有很多方法,如记住0族元素序数的方法,常常是些非化学规律的规律,其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益。不妨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找更为让学生接受,且能体现在实际应用上的规律。我觉得有两条就很能体现问题:第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是一种相对的对称图形。第二,ⅠA和ⅡA的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而ⅢA—ⅦA和0族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18个电子。有了这两条,学生就能独立的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自然就能确定位置,推到性质。学生本来认为的难点变得不再难,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再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尽量开展类比教学,不能是复习哪族元素就死缠着其性质,要大量的举出例子,丰富内容,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能将规律的应用达到熟练,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习最忌讳的是“炒现饭”。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服务学生要求的,服务重难点适当的问题和练习,不能象新课一样的流程,避免给学生造成“已学过”,“炒现饭”的暗示。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求全”,但必须“求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主动地调动自己大脑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

  对基础知识,要尽量让学生主动。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要老师列举,这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教师可以构建学习框架,让学生自我梳理,教师的点评和恰当的例题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喜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在与金属、非金属、水、酸、碱、盐反应中讨论性质;我们也可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掌握知识。

  对重难点知识,要“亮牌”。我们在新课课堂教学中,由于起点低,所以学生能较好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懂得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就只顾梳理和挖掘知识点,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什么都要记,什么都好像学过,却不能感受到,我学了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每节课开始前,就应将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亮”在黑板上,紧紧围绕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能明确地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对问题和例题的设计,要反映出学习效果,培养信心。我们在复习的问题和例题的设计上常常一味地追求新和全,而忽视了问题的针对性和例题的典型性。我们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知晓的基础上体现知识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由学生书写NaOH、Na2O2、NH4Cl、MgBr2、N2、NH3、HClO、H2O2、NH4-、OH-等相关物质的电子式,将基础知识问题化,赋予纯理论化的知识更加直观的阐释,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我们的例题应该在知识应该在知识应用上体现能力性。例如,在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我们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典型的代表现象。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另一方面是现象的完整性。

  应该让学生知道时间上的现象——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后;同时注意空间上——装置中的每一部分,装置的内外等。再如,在实验题的原理解释中,学生往往只答出了原理,却忽略了与实际题设的结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例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构建起模型,提升信心,培养能力。

  对知识体系,要大胆地颠倒秩序。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仍会出现根据课程的设计复习,即:性质——规律——应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梳理和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大胆地对知识体系加工,颠倒秩序,即:应用——规律——性质。也就是,由实际的问题或例题导入(激发学生自我查摆问题),提出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的骨架),解决问题(物质的具体性质和相关原理解释等)。由普遍规律指导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从中找出物质性质的特殊性,将知识体系构建的更为完整。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氧化性强弱:Cl2>Br2>Fe3+>I2>SO2,然后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让学生课堂学习有“主心骨”,体验原来的学习成果,有学习的线索,让学生懂得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四、让学生动起来,强化细节和规范。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演排不会或错误较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而,课堂上常常会包办,让学生养成了“坐着听,仰头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变得力不从心。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应成为我们第一轮复习设计中的重点。

  首先,我们也不能过度地追求“说和写”,而丢掉了课堂的根本。说和写,应抓住化学用语,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如,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的正确书写。又如,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再如,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其次,不要过分地追求学生语言的完整,动听等,把重点放在规范和逻辑上。例如,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微观上进行详细的语言表述,重点还应该是应用。再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热效应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让学生用语言解答,还是应该通过焓的计算说明。这就是说,指导我们复习的根本,还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不能因为教师对问题的个人喜好,或者是以面面俱到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

  再者,“说和写”必须将规范和能力结合。要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框架下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学科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其目的还是为培养学科能力。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控制好课堂。

  我们的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问题、例题和练习要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紧扣基础,注重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知识要讲究规律指导和应用,注重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心设计课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切实找到自信,提升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5-06

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06-1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6-13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篇06-13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篇)06-13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04-02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反思02-10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集合15篇06-13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06-13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中学教育体系中占重要的地位,不少同学认为化学知识较难掌握,成绩提高慢。与其他科目相比较,化学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清楚地强调这些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使他们对化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知道学习化学“难在哪里”;更重要的是,要针对这些特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化学”,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下面关于化学教学反思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多总结、多体会,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是实现“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学中的问题,往往具体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在课堂上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性,这个过程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思,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只有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细心体会,才能发现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尝试改进尝试改进是在反思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老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认真研究,勤于调整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还要求教师勤于调整反思,即观察、反思新的教学方法或补助措施的实际效果。可以说,调整反思是尝试改进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原有的问题是否已经较好解决,如果已解决,教师则应针对尝试改进的'成功方法,主动寻求进一步强化的方式和手段,以巩固自己已经形成的好的教学行为,防止原有问题再次出现。

  实践表明,“反思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首先要求教师对教学有自觉的意识,在不断尝试“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此外,教师反思能力结构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以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为切入口,可以进而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对教学过程进行修正和控制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养成对学生的敏感性。这样,教师的监控能力不断得以提高,面对教学过程中各种问题都可以应付自如。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2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 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平行班的第一名。

  不足之处:

  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感激:

  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

  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展望未来:

  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3

  匆匆一年,又一届高三学生迈进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看着学生远去的身影,回忆这最后半年的悲欢离合,内心颇感惆怅。本学期担任高三两个班级的化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是学校的特快班,名校生皆出自这些班级,作为学校的中流砥柱,深感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放松自己。现将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信息,把握方向

  进入高三,也就是高中和大学的转折点,到底该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决定了是否能顺顺利利考上大学,实现人生理想。而这也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有新的原则。只要根据近几年来新课标和全国各省高考形式,重点研究一下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就能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点,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因此开学初我们共同研究了十年高考,把握命题方向及命题特点,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思想和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新科技和化学史等阅读材料。很显然,这些变化将体现在高考命题中,熟悉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变化,将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难度,有利于增强复习的目的性。

  3.熟悉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尤其是考纲中变化的地方,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二、摆正关系,抓纲务本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扎根的土壤。因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基础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我们常说的'考点),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月试、周测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都指导学生整理到错题本上。

  四、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高考题,研究不够,更不透,导致我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把握和知识内容体系的“度”的控制,以及教学进度的掌握均存在一定的缺憾。导致学生基础知识遗忘率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累。

  2、对学生,课下辅导不够。本人,不善于抓学生,都是凭着自愿学习为主,然而学差生一定是自制力差,就需要老师的狠抓。

  以上是我这学期在教学上所做的一些工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愿以后更进一步。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4

  本学期,我担任高二4、8、12、16班共4个教学班的化学教学,。为了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素质,以胜任以后新课程改革路上的教学任务,下面就本人的工作作一个总结:

  化学教学是研究化学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化学知识系统和化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联系、相互作用及其统一。它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化学素养、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新课程中看重的是学生在该类知识结构的构成过程,个性是高一这个基础年段,广度甚于深度。不能为了高考一味的加深知识的难度,毕竟高一学生不会全部去念化学专业。怎样才能在教与学的统一中完成这个中心任务呢?透过对学生的研究,发现学生差别很大,主要表此刻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方法上和信心上三方面。针对以上因素,有如下措施:

  1、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

  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潜力不同,应针对学生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为了留更多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

  2、抓基本技能,要抓好化学用语的使用技能和实验基本技能。

  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了解每个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装置原理和操作原理,多给机会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体验透过实验进行。在上课过程中,许多同学从初中升上来时,实验基础很差,有的同学居然连天平也不会用。在初中只是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因此,我们高一备课组在整个学期中,全员到位,保质保量的完成教材中涉及的所有实验。

  3、要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科学探究潜力的培养。

  要提高学生的潜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练、轻问题情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就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基本学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潜力的培养,讲题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注重思路的分析。

  4、多联系生活的实际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5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根据准备性原则,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可以说初中的化学教学是高中的化学教学必需的学习准备,高中化学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

  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有利于学生的后继发展,培养真正既具有丰富知识、又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合格加特长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程改革;有利于改变不同学段各自为战的弊端,加强学段联动,实现初高中教学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由于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目标不同,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化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要互相衔接。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化学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所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中化学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是缩小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距,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的必要步骤和手段。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几年教材变化很大。经过多年的教材改革,初高中教材的严重脱节,已有所改进,但目前初高中教材中还有知识的断裂层和重复面。而教师往往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这些变化。总之,由于初高中都全面使用新教材,执行新课程方案,对初高中教师在短时间内认真“备教材”带来难度。

  2.初中阶段的化学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要学习感性的、比较浅显的化学基础知识,是对全体初中生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入门”教学。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化学教学,将初中阶段化学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和提高。化学学科既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又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只有将初高中的化学教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整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系列。

  初中化学内容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化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普遍感到高中化学较难学,内容抽象微观,不易理解,经常有学生反映即使把教材的内容全看会了,一到练习时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应用;许多高中教师也反映初中毕业生所掌握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所需具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高中化学教学难度大。

  3.随着近几年教育体制的改革,大部分地区将初中、高中分校而设,教学中“备学生”环节初高中严重脱节。加上初中与高中教师之间缺乏交流,这样的一种情况,使得中学阶段的化学教学各自为阵,高中不知道初中教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初中不知道高中需要什么,要求初中作好什么准备。有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感觉。因为许多高中老师不太清楚初中的教材、教学流程及教学方法等,很容易造成教学上脱节的现象。这种不衔接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也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障碍。

  4.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有个共同的学习起点,并能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整理,温故知新,着重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指导,进行初高中衔接教学十分必要。

  三、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1.教材的`衔接

  随着多年中学化学教学者的共同努力,随着化学新课标的实施,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情况比以往有较大的改善。

  初高中化学教材中都有的知识面,不能说只是简单的重复,虽然初高中涉及的知识面有很多相同部分,但有些知识的深度以及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初高中都要求了解金属的腐蚀和防腐,但初中只要求学生了解金属腐蚀需要的条件,如水和空气等,并以此推出防腐的条件即为隔绝空气或水,而高中对金属腐蚀的认识要求是从原电池角度深入的,要求学生清楚纯净的金属并不容易腐蚀,不纯净的金属内由于形成原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因而使腐蚀的速率加快,并要求会书写电极反应式。显然在要求上高了许多。

  当然,有些知识点初高中教材的编写中并没有明显的深度区别。例如原子结构模型史等,高中老师就没有必要累赘复述了,往往是高中教师并不清楚这些内容是初中已经学习过的,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重复教学,造成教学效率降低。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一定要把握好初高中对于知识点具体要求的层次,把握好教学的深度,不能一堂高中化学课与初中的没什么区别,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生已有的初中化学知识,拔得太高。高中老师尤其不能把学生的起点想得太高,认为有些知识初中已经学过,高中与初中是重复的,学生应该已经掌握,高中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其实不然。一方面由于初中化学知识以

  识记为主,学生为了应付中考,往往只是临时记住而已,不是真正理解,所以,在高中教学中不能忽视初中已学过的知识。

  2、教学策略的衔接

  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初高中教学方法上存在的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课程改革以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平等对话和交流互动,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具体实施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进。和初中相比,高中化学教学由于受到内容多、课时紧等的限制,教学方式改革发展不均衡,教师满堂灌、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课改的深入实施而形成的初高中教育教学(此文来自)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

  (2)相反的是,有部分教师由于受困于现在中考的压力,往往采用的是应试的教育,特别是一部分教师并不是化学专业毕业的,而是物理或生物专业的,对化学知识知之有限,所以教师在讲解较多知识点时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化学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进入高中后,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量的增加,一部分学生就表现为很难及时跟上。

  (3)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知之甚少。而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知识难度增加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应,从而从高中一开始就出现了掉队现象。

  (4)迫于中考的压力,往往会出现与课改要求不和谐的现象,也即应试现象。初中由于化学内容少、知识浅,并且各种考试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课内内容的考查,所以,许多教师通过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大量练习的突击,都可以使学生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甚至根本不理解教材的内容,到考试前突击一下也能够过关。所以这些学生以为学习化学就这么简单,但是到了高中才发现,学化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当碰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大变时,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1)整体把握教学方法

  通常的化学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自学法、情境教学法、发现法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化学教学各阶段教学方法的选择、衔接,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而具体某一堂课,教学方法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开拓、发展的过程。因此化学教学不可拘泥于某种单一方法,把具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作为实现化学教学总目标的一个个梯子,将随着各阶段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化学教学方法类别多种多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优化组合各种教法和学法。化学教学方法受一般方法和教学方法的指导,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方法、手段归根结底是为目的任务服务的,完成不同的目的任务,必定要求不同的方法。比具体的“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方法和教会学生掌握适合自己学习化学的方法。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水平呈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逐渐加强,因此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法,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认识,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而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相对成熟与稳定,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得到极大提高,各种思维方式也迅速发展,自我意识高涨,价值观开始确立。因此高中教学应重在学生“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目的和需要创设独特的学习方法。

  (2)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循序渐进、直观化的教学原则促进思维的过渡、实现教法的过渡。初中教学的共性特点是直观形象,所以在高一的起始教学中更充分利用实物、图表、模型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录像、电脑等教学手段,同时加强思维训练,减少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及学科素养。如讲授卤代烃时,介绍DDT从获诺贝尔奖,振兴农业,到逐渐被限制取消,介绍氟利昂破坏大气臭氧层;讲授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起到防暴沸作用时,介绍同学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感性理解;讲授石油化工知识时,介绍加油站97号93号汽油及0号柴油的区别;讲授苯、甲醛时,介绍这些物质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从调查中可知,学生对于一些微观的、抽象的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例如有关原电池的许多知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掌握好,一直是高中教师的难点。如果教师能够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就相对容易接受,例如通过比喻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原电池装置比喻成一辆公交车而把移动的电子比喻成上下公交车的乘客。电子在电极上得到或者失去,就相当于是乘客在公交车的上客门或者下客门进出。如果这辆公交车在使用时,乘客们在同一个门的地方既可以上车又可以下车,那么乘客们在门口拥堵,速率较慢,也就是化学反应速率慢。如果这辆公交车的两个门一个只管进,一个只管出,那么没有

  了拥堵现象,速率就大大加快了。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强比喻,把公交车内乘客的移动比喻为导线内电子的定向移动,把公交车外比喻为广阔的电解质溶液,乘客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登上公交车等等。

  (3)安排衔接授课计划。

  熟悉初高中的化学教材,研究课标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找准初高中化学的衔接点,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授课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初中化学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化学知识,并使所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此外,高中化学中涉及了不少数学、物理和生物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有机化学中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方面的知识等等。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认真研究化学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关系。这一切,最好自己有一个授课计划,以便备课时能及早关注,不轻易放过关键的一些衔接点。

  (4)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立足于大纲和教材,了解学生差异,尊重学生实际,采取“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有区别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控制课题的大小、难度、快慢和深度等,组织分层练习,即因材施问、施法(方法)、施练,使每个同学在刚接触高中化学时,就能人人喜欢化学。目标分层可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优等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成为“领头羊”;也可保护相对较弱的同学的积极性,使中等生或“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高,获得成功感。“教育的作用不是‘补短’,而应重在‘扬长’。只有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人都找到努力的方向,体验到成功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真谛。”如上课的问题训练要注意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一开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离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太远、太难,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思维梯度不能太陡,要注意避免脱节、跳跃,提问的速度不能太快,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5)控制授课节奏。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初始应控制进度,不能求快而增大学习难度,要注意化学知识的相互关联,高中化学知识要涉及初中的内容,甚至很多地方是初中知识的延拓和提高,往往不是简单的重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联和沟通。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旧知识基础上,恰当地进行铺垫,减缓坡度,分解教学过程,分散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把握最近发展区,通过努力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学生对知识加以区别和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对于知识含量较大,学生掌握效果不佳的部分内容,教师必要时应进行梳理,作表格化、类化、链式递进的处理等,使内容易懂易掌握。而认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分析能力的提高在不同阶段都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我们老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维时,可以将思维的目标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形象思维沿着小坡度的台阶向抽象思维慢慢提升。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按照原有认知结构一认知冲突一新的认知结构的基本环节进行教学。[21]根据教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所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例如分散系概念的教学,首先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以上混合液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果有一种难溶固体放入水中,然而沉淀微粒直径非常小,用肉眼无法观察,那么这种混合液还能叫悬浊液吗?让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通过微粒直径大小这个本质来区分不同的分散系,并加入胶体的概念。最后用丁达尔现象来检验不同分散系内的微粒直径差别。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6

  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我的触动非常大,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角色、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转变中进行反思。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 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笔者见有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HCl和稀HCl,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 mL,而盛稀HCl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 mL,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当地学校大都以江苏教育版为新课程版本。预习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习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习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习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习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

  要详细讲解。有些学校精心选编试题,控制难度,提高练习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习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习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习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3。公开课的反思

  经过教师的精心安排,公开课很“成功”,一节课表面上看来条理清楚、精彩圆满,师生配合默契、问答巧妙,学生似乎个个聪明机智,根本不需教师的启发诱导。公开课应该求真务实,多一点本色,少一些粉饰。化学公开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合适教法,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

  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分页标题===———

  来现代中学工作已经有一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高一的化学对我来说并不难,但是现在要教学生,那么工作就得做到细,比起自己会做题又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及课堂管理总结了几点:

  因为刚开始教,知识层面上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何把课讲好,如何把知识有系统有层次的传授给学生就不顺手了。这段时间总是听组长的课,然后按听课的内容去讲,自己感觉虽然这样讲不会出大问题,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此以往,假设不去听课就不会讲课了,只是做了个传声器罢了。这段时间也在按自己的思路来,加上老教师的指导我相信肯定会有所进步。

  再者就是在自身教学能力素养以及基本功上还有很大不足,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以及学生自己写的教学建议,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上课声音低,板书不规范等,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大部分学生提出上课的过程中要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巩固,这方面我确实没有做好,上课时感觉要讲的很多,于是留给学生的时间就少了,这样确实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这样就会留给学生时间自己巩固。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把握上和理解上不够到位,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并且多做高考题了解高考方向,还要多听听组长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这里面我认为老师怎么样来引导,问题的设置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讲授的方法也很重要,学生有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步一步过来,理解、接受。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学生如果理解了,会做了,那就会觉得比较容易,学习的信心就大了,反之如果一开始就碰到难关,错了很多,就会认为很难,较难接受,之后讲解的再详细,效果也不是很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第一印象效应。所以第一遍教学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跟上思路,应该先由老师举例,给以正确的示范,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多举几个,使得学生有一个从理解到整合到熟练的过程。等学生差不多会了,再让她们自己练,这样效果显然会好很多的。

  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分页标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教育传递人类知识的功能必然更多的为信息系统所替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进而落在了培养创新能力上,因此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我们不得不改革、创新,进入了新课改阶段,我们面对的是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如何迎接这场新挑战,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经过大半学期的教学实践,我做如下的教学反思:

  1. 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充分利用课改机遇,促进教师自身发展

  (1)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2)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

  (3)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化学教学要重视“两实一过程”。所谓“两实”,一是指化学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生活实际;二是指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要充分开发化学实验的各种教学功能。所谓“过程”是指重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课堂中学生各种学习活动(例如思考、讨论、练习、实验等)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建构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化、最优化。化学教学中有多种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在各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均应注意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把握课型特征进行课堂教学优化,中学化学知识从其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可分为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型由于其知识的内在

  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不同,知识的呈现方式也就要求不同,这种不同就构成了不同课型的特征。教学中把握了课型特征,就能有目的有规律地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后,中学化学教学的课型与课型特征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最基本的课型没变,每种课型教学设计的基本规律没有变,所以,新课程的实验与我们过去的教学研究,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加强教学研究活动,交流合作,共同提高

  由于新课程在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实践思考来解决这些问题。备课的质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集体备课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解决教学中存在问题的重要途径。集体备课能促进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其作用不容小视。集体备课时,老师们及时交流,分享资料,相互启发,集思广益。通过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等,使每一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教材、教法等都能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形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全面了解教科书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师应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的内容,了解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相互联系,了解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准确把握教科书的深广度,提高自己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高中必修内容既是会考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来化学学科高考的主要内容,必须准确把握,认真落实,打好基础。在必修内容的教学中,不仅要在知识内容上为将来选修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更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科思想上打好基础。

  4.以教科书为基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是基本的课程资源,除此以外,充分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丰富化学课程内容。重视教辅资料的选用,科学合理的安排学生的训练活动。 比如其中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在“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在学习了钠与氧气、铝与氧气反应的性质后一定要结合初中知识,对整个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进行归纳,形成整体知识。在“金属与水的反应”中,教材重点介绍的是钠与水和铁与水两个反应,在教学上,就应充分利用“金属的活动性不同,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这条主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材安排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冲淡了这一主线,况且前面已有观察方法的训练(钠与水反应),同一堂课中进行两个这么高难度的实验训练,时间紧,探究学习难以充分展开。因此可考虑重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把“钠与水反应和铁与水反应”与“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在第一课时,将“设计铁粉与水蒸气反应装置”的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操作放在第二课时,这样既突出了知识主线,又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完整性和充分性。

  总之,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科技空间。虽然化学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有不少知识只能知其然,而无法探究其所以然,只能记住。甚至不少老师都赞同化学与英语的相似性,说“化学就是第二外语”,化学的分子式就相当于英语单词,化学方程式就是英语的句子。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化学枯燥、难学,虽花了大量时间,但收效甚微,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但与此同时,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多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学习信心地树立,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

  ———===分页标题===———

  一、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更是合作伙伴。

  在以往的教学行为中: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问、你答;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干什么,要不然就是违规。教师成为传声器学生成为容器。而现在教师应该是导演、教练。有一次我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得出铁与水、氧气相互作用。一位学生问道:“铜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我脱口而出:也把铜放在密闭的水中、二氧化碳、干燥的氧气中,然后就可以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个学生又问我:“老师,铜锈的化学式是Cu2(OH)2CO3,根据化学式推测,把铜放在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也会生锈?”我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这个条件就够铜锈的组成元素了。”我恍然大悟,也深受震动,从中领悟了“教中学”和“学中教”也真正体会了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因此用新理念更新自己,靠吃老本,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思想僵化、不求甚解,只能被淘汰,因此要转变观念。我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上台讲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或回答问题的学生闹笑话,其他学生会有反应,这时教师的组织地位就体现出来。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究为主,多想办法,让学生能亲身体会。

  在教学方法上,我改变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做法。对化学实验,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怪圈。我们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研究,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时,由于此实验无现象。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把二氧化碳分别通入盛有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个矿泉水塑料瓶中,看塑料瓶变瘪的程度,得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实验成功以后,学生既兴奋,同时学生也掌握了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学生探究实验的积极性。这就是探究教学的优势。对一些概念计算等内容,我尽努力尝试,如在讲解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时,我事先自制了一些标签写上一些元素及化合价,每一个学生发一张,先让学生研究是什么意思,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自己,这样在“玩中学”“学中玩”,把以往许多学生不爱学的和学不会的一节课轻轻松松的、快快乐乐的掌握了。当然教学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力戒形式化、表面化、教条化,务求在教学中较好地落实课程目标。

  三、 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自主合作讨论学习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在上课前,布置有针对的预习,让他们去主动找老师、找同学、上网查资料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课外我布置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让学生利用无水硫酸铜去检验汽油中是否含有水等,学到课本没有的知识。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应该要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一些为人处事的经验把教师最阳光的一面无私的奉献给学生,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快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在当前的新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能力 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择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通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四。教学中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

  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教学后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通过反思《物质鉴别的复习课》,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7

  20xx年高考已落下帷幕,面对学生取得的成绩既有欢喜也带有点滴的遗憾。

  成功之处:

  1、首次担当高三的化学教学,我通过听市、区的高三研讨会、交流会把握好高考试题的特点和趋势。更新了教育教学理论,开拓了思路,树立以课本,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高考复习依据,抓住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主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具备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复习战略战策,以及一定的化学教育理论水~平。

  2、回顾高三复习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章复习;第二阶段:分块复习;第三阶段:综合训练,冲刺高考。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掌握的零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之规律化,网络化;对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从而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为扎实,更为系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使学生做到:总复习全面抓,普遍的知识规律化,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3、认真学习和领会了高考《化学考试说明》,明确化学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别是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其次认真分析了高考理科综合试卷,以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和对能力的要求。从而制定总体的复习计划。

  4、从对理科综合试卷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所考的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综合题也是双基知识进一步融合而已。所以在高三总复习过程中本着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及考试说明,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化整理,将学科知识通过点、线、面连成系统网络。

  5、在复习的最后阶段更要体现出个性化,不同的`学生会暴露出不同的问题,这时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作一个再认识,而这一个再认识不能只满足于会作了,而是要知道错在哪里?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能使学生进一步发掘知识的内涵,少犯甚至不犯类似的错误。

  6、注重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在五月学生容易出现松懈,厌战,怎么也紧张不起来,恨不得明天就考试。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有意在五月中旬给学生安排了一节错题知识竞赛课。我将学生平时常犯的错例搜集起来,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抢着说出错题的原因,正确的答案,与之联系的知识点。学生争先恐后解答问题,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改正饿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暂时忘记了高考的焦虑。教学中多鼓励学生,给他们一信心。

  我班学生禹忠心我经常鼓励他不要气馁,要有野心,高考理综正确拿到学校第一名,经过努力高考他以三分之差,获得了理综的第二名。而且总分以530夺得了平行班的第一名。

  不足之处:由于初次带高三所以还有很多的不自信,心里也知道一定要抓基础,不做怪题、难题,可有时试卷上有了就有不讲不放心的感觉,结果就有了一节课费劲将一道题,学生还是晕晕乎乎,浪费时间。还好本人醒悟较快,出现一次后马上改正。由于高三的经验不够丰富,对学生答题的巧法,妙法肯定传授不够,有待进一步充实自己。

  感激:带着很多的疑惑,很多的新鲜初次进入高三的我感谢本组葛个宁,杨宝英,李振玲高三前辈的支持、帮助,没有你们有不可能这么顺利的完成高三教学。尤其感谢师傅葛纪宁手把手带我走完高三。忘不了你刚上完自己的课又赶来听我的课,并为我指出教学中不到位的地方,让我在高三的教学中越来越有自信。记得二班学生邱凯的话说:您讲的课越来越好了。让我心里甜甜,告诉自己我没有耽误了孩子们,在他们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帮助了他们。

  展望未来: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做到:多进修,多看书,多听课,多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8

  化学教学要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用心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构成用心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取课程模块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教学资料、教学要求和教学方式过于统一的倾向,要关注和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带给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化学课程。

  高中化学课程为学生带给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的学习以较大的选取空间。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挖掘各自的潜能,制订各自的化学学习计划,自主选取化学课程模块;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化学知识水平、潜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和潜能,对学生选取学习课程模块和安排学习顺序给予指导。

  2、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取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忙学生构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潜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把握课程模块的资料特点,思考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化学1、化学2课程模块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忙学生构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打下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在教学资料的处理上注重整体性,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质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强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讲解时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要紧密联系学生己有的有关物质及其变化的经验与知识,尽可能透过化学实验或引用实验事实帮忙学生理解。同时还要利用各种模型、图表和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理解学生新的合理化的推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能够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喷泉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潜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搞笑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务必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潜力,更好帮忙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能够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潜力。

  5、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忙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透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资料,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9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20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学生的理解潜力也在逐年下降。在最近几年的高一新生调查中,出现了化学比物理更难学的不正常现象。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

  初中新课程的教材也经过了多次的修改和删减,我们高中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我们总是觉得“这还用怎样讲?”、“此刻的学生真是什么也学不会了!”、“学生怎样这么笨啊!”……我们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学生真的听不明白,真的不会学习?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资料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高中化学突然变得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的教育,忽视理解学习,不注重对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我们教师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

  今年春天我教了预科班的初中化学,借助那一段疲于奔命的日子,我将初中课本认认真真、深入地研读了一遍。发现有很多高中要用到的知识藏在练习题、资料卡片中,我讲课时自然而然就将这些知识加进来讲,甚至重点强调。之后给实验班学生上课时,学生竟然不明白,说初中老师没讲过。而高中课本也不再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比如,第二章的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初中所学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等概念,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并熟练记忆和应用“溶解性表”。在理解和记忆两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不愿意下功夫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做题和听课方面就越来越感到吃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第二章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是理论性很强的知识点,属于贯穿高中化学教学始终的最难学的知识点之一,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初中所学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及其相关概念。而初中课本对该反应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基本概念也没有在教材中进行明确的表述。到高中突然进行系统学习,除了要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还原性等9个概念外,还要掌握双线桥、单线桥等分析方法,学生还没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要求他们能十分熟练地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并与刚刚学到的“被氧化、被还原”联系起来进行应用,用功的学生能够听懂,但却不能熟练应用;对化合价知识不很熟练的学生甚至听懂都很困难。何况我们的老师必然还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还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等,进一步加大了该知识点的难度。致使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雪上加霜,厌学情绪进一步加重。甚至期盼早点进行文理分科,跳出化学的重重包围,走一条不一样的学习之路。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就应有一段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溶解性表、复习酸碱盐性质及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控制教学进度。不要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个性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透过讲解,帮忙学生理解和记忆。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务必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的资本。

  3。提倡“讨论”。解决问题时用“讨论法”,能够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取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始终持续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跃迁。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

  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整体上感觉教材在不断的修改,一些名词、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课本知识的难度在逐渐下降,但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在逐年下降。不少老师都在感叹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这也许是事实,我们在教学中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学生学不好化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该怎样进行弥补和预防?下面中我的几点反思。

  一、高一新生在初中学的化学知识有多少?教师该怎样进行初高中的衔接教学?

  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 高一学生普遍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难理解、习题不好做,学习兴趣降低。一方面是因为初高中学习要求和内容衔接的不好,高一化学突然比初中更系统、更深入,学生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是因为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但更重要的却是第三个原因,即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新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看待课改后的初中生,对初中生的化学基础期望过高,平时的教学和测试难度过大造成的。有些知识点在初中的新课本中已经删去或淡化了,高中课本也不再详细讲,就直接拿出来让学生用;有时候为了讲清楚某一道课外习题甚至还要临时补充知识点。学生要记的、要理解的太多,超出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不停的记笔记,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自然就感到很吃力。

  因此,高一的化学教学,必须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育,重点复习初中的“氢气还原氧化铜”试验,介绍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和背诵常见元素化合价、复习酸碱盐、溶解度的相关计算,为学习高中化学做好铺垫。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对初中化学课标和教材的学习、加强对当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研究,多与初中化学老师联系,多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惑。

  2.控制教学进度。不能片面追求快速度以赢得较多的复习时间而增加刚开始学习的困难。

  3.经常使用“直观性”教学。尽可能以实验作先导,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应用各种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多种动画课件以增强直观性。要使化学知识尽可能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向学以致用的方向发展。

  4.坚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面对深度和广度都已加强的高中化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容易的。要特别引导学生处理好“理解”与“记忆”的关系。先理解后记忆是正确的。但是有的知识点暂时不理解也要先记住,如果既不理解也不记住,等于没有学,知识就出现了断层。化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来”的过程。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还是必要的,象基本概念、物质性质、试验现象、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是必须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职责就是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记忆的。要善于运用“不求甚解”学习法,“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想在初学化学时并不都是正确的。从化学发展史看来,化学其实就是对各种试验现象的纪录和分析,学好化学必须记住一些基本知识,才能谈得上理解后面的知识,才具备了问问题和与人讨论与争论的资本。

  5.提倡“出声思考法”。在慢速的信息加工中,尤其是解决问题时用“出声法”,可以展示思维过程,给学生启迪与思考。教师先作示范,小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包括遇到困难是怎样克服的,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方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也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然后大家讨论,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中获取情感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始终保持高涨的兴趣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建构中,实现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的一步步跃迁。

  6.引导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询问,在知识的联系比较中要敢于发问,在总结归纳中要不断追问。日常教学中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提问功能。尤其是学生自己的'发问,更能凸现学生内心世界。要求学生抓好听课、消化、整理、提问、反馈、补救、巩固几个环节,独立思考,减少依赖性,自己建立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一节课老师究竟该讲多少?讲得学生心服口服无言以对不需要思考频频点头才是讲到位了吗?我们学生为什么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究竟该怎样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辅导时要有耐心,有问必答,不会就讲。但是,学生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学生什么时候用来思考?老师都讲清楚了,学生怎么思考?我们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给学生灌输知识?我们曾对学生讲过学习“五不问”:学过的内容未经复习的不问、教师提出的参考资料没看的不问、未经深入思考的不问、找不到矛盾所在的不问、提不出自己思路的不问;我们为什么不给老师定个“五不讲”呢?学生没有预习的不讲、照本宣科的不讲、刚讲完就来问的不讲,问的内容是课本资料中的原话的不讲、强调过多遍依然不停地问为什么的不讲。在当今的教师评价体系中,又有几个老师能理直气壮地坚持不讲呢?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要少讲、精讲,要经常运用“蓄势待发”、“引而不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学会,不要让学生“全都是听会的、没有一点是自己学会的”。教育的唯一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登山的向导和路标,指给学生一条前行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脚磨破了包扎包扎继续前行。而不能背着、抱着、拖着学生。当学生登上山顶时,应该有资格自信地大声欢呼:“我付出了,我胜利了!”课本知识是死的,而具有创造精神的学生是活的。学生不是机器人,也不是只知道接受各种知识输入的电脑;老师更不是复印机和资料库,教学不能是“复制”和“粘贴”。教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事实上,过于勤快的家长培养的必然是一个极其懒惰无能的孩子。同样,过于勤快的老师培养的也必然是一群极其懒惰和无能的学生!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狠心地”看着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磕磕绊绊的自己前行!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1

  在对《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之后,我对新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有了新的认识。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新旧课标对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教学理念转变

  课堂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的任务不在是只注意灌输知识,而是变成课堂的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抓课堂的达标,我们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动脑筋,学会开窍,那些难点问题,我们甚至有意识让学生难一难,憋一憋,这才能让学生开始动脑筋,激活思维,释放潜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对问题的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的套路。开放性的课堂就是让我们的学生见多识广。在通过阅读教材或通过网络查阅,几乎没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老师要避一避,躲一躲,把机会让给学生。

  二、师生关系转变

  放下身架和学生们友好相待,和学生谈心,沟通学法进行指导,打开他们心灵的门户,把第一触角放在“心心相印”,力争让学生崇拜老师,我们都应该思考下一步学校的发展如何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课堂一定要落实“相信学生、发动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课堂中学生是主角,如何使得学生真正做到“人人是主人,个个是主角”,实现学生真正的“自学”是教师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目的转变。

  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要走向社会的,我们应该使他们走向社会后能够真正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学生个体而言,走向社会不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更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自信力,勇于探索的能力,与人共处的能力,并且要有一定的气质,树立自己的形象。人的一生不能只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更应该有精神上的认可度、尊严、威望等。

  四、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以前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为主。一堂课,从上课开始到下课都是教师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全班同学按照一个标准,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使许多的`学生丢失的自我,失去了灵性。在中学阶段处于花季一样的年龄本应是快乐而幸福的。主动享受学习的过程。但由于我们的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少了活力。教师是一味的强迫学生学习,以教师自我为中心,不论学生的感受如何都必需按照教师的安排去做。这样学生在课堂当中失去了主体性,充分的能动性。多数学生即使死记了一些知识,但也容易忘记,久而久之,学习就跟不上了,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我们的教学就更困难。现在的课程标准就体现的学生的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具体特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改变了以前的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五、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好的方法还是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是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通过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亦能让学生在身心的体验中得到一种团结合作、获取成功的情感满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尽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2

  根据教学调查,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学生基础稍为薄弱,故在学习化学原理的时候倍感吃力。在问卷的第一题中,“你觉得化学哪一方面掌握得最薄弱”,有约40%的同学认为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这部分资料是安排在必修一和必修二里的,此刻高二学习学习反应原理是但凡涉及相关物质反应就会觉得无从下手,另外有约30%多的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这部分知识也比较难把握。

  第二,学生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你觉得学习化学的困难来自哪里”的调查中发现,85%以上的同学认为是方法不对,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还没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第三,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并未引起重视。在调查问卷在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每一天花在化学上的时间小于半个小时。也有学生反映学习化学的困难主要是缺乏学习动力。

  为此,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双基教学。上课务必充分备好课,提前研究和筛选新课资料相关的辅导资料上的习题,挑选适合难度的题目给学生做,避免偏题或难题等加重学生负担。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讲解上尽量简洁有条理,思路清晰,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做到灵活运用。

  第二,加强对学习学习方法和潜力的培养。在新授课或习题课中多注意注意归纳总结,尤其是在学习一章节后对知识的梳理,使知识的构成网络化,方框化。同时,在习题课中,多注意对同种类型的题目的总结和点拨,对易错题型的分析等。

  第三,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习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在化学科上花的时间少,根本的原因还是兴起问题。所以课堂气氛,教师人格魅力等都需要高要求到达,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感化作用,在备课时要充分想清楚哪个环节能够将期趣味化,新课引入,情境设置等,同时还要安排适当的学生活动时间,增加师生互动,及时留意学生动向及反馈的状况,并能随时作出调整。另外,也能够根据化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注意。另外,对于部分缺乏学习用心性的同学能及时提醒,多督促多提醒,多检查作业和练习完成的质量,并对其作出相应的辅导。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3

  论文摘要:新课程的化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认真做好教学反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已四年,对于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著都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学情各不一样,这都给教学带来难处。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反思,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教学反思《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反思》。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www.dtjj.com.cn/amdb/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教学中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学生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要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为以后的教学服务

  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新课程教学大纲.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4

  综观近几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总的讲试题难度不大,知识覆盖面大,源于课本,注重化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对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和技能的考察。因此,高三化学第一轮复习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梳理,使之系统化和深化;抓好化学规范的教学,规范化学用语,规范化学表述,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抓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寻找化学规律,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能力。针对学生实际,组织课堂教学,把握基础教学,努力提升能力。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新课改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化学知识结构特点编写的。而高三第一轮复习,必须以课本作为基础,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以化学知识块、教材章节、方法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整合教材,形成单元,根据内容模块的要求,宜于准确把握重难点,明确学习的方向。将零散的知识点捏合在一起,从而感受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促进能力的提高。

  我们建议还是按概念和理论、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方法与技能(强化)的主线组织单元复习,将计算和实验融合、穿插到各单元中。本来,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获取的知识较为零散,因而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就更应该知识体系的构建作为重点,在粗线条下,落实具体知识点。

  例如,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往往死记硬背,不易掌握。复习时应以元素周期律的性质递变规律作为知识主线,根据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逐一地判断某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同主族元素或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根据强弱电解质理论推知一种盐的水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或非金属活泼性顺序,推测某一反应是否发生。以化学基本理论作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网络。

  二、从规律中提炼规律,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第一轮复习,本就是完善知识体系,落实知识要点,寻找知识点间的联系,提炼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牢固把握住化学规律展开教学。解决学生盲目识记,理解应用能力不强的问题。

  我们在新课教学中,都很注重化学规律的教学,总是希望学生能通过规律的掌握,能自主认识理解很多具体的、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题能力得到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有热情,学生每次的练习也不是尽如人意。我认为,这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掌握规律转化为能力的提高,中间欠缺一种有效的纽带——提炼规律。

  例如,在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中,我们同学们都知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甚至有的同学能全部背诵,但其利用周期表解题还是一头雾水。我们就应该在大的周期表结构的框架下,提炼出更为实用的规律,指导其分析问题。举个具体例子——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核心是核外电子排布。

  虽然有很多方法,如记住0族元素序数的方法,常常是些非化学规律的规律,其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对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无益。不妨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中找更为让学生接受,且能体现在实际应用上的规律。我觉得有两条就很能体现问题:第一,核外电子的排布是一种相对的对称图形。第二,ⅠA和ⅡA的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而ⅢA—ⅦA和0族元素中,在长周期的原子次外层为18个电子。有了这两条,学生就能独立的写出原子结构示意图,自然就能确定位置,推到性质。学生本来认为的难点变得不再难,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信心。

  再如,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尽量开展类比教学,不能是复习哪族元素就死缠着其性质,要大量的举出例子,丰富内容,在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更能将规律的应用达到熟练,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抓住学生的“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习最忌讳的是“炒现饭”。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服务学生要求的,服务重难点适当的问题和练习,不能象新课一样的流程,避免给学生造成“已学过”,“炒现饭”的暗示。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求全”,但必须“求精”,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主动地调动自己大脑中已经学过的知识,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

  对基础知识,要尽量让学生主动。一轮复习注重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基础知识都要老师列举,这将极大地伤害学生的学习自尊。教师可以构建学习框架,让学生自我梳理,教师的点评和恰当的例题必将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喜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研究,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一般思路——在与金属、非金属、水、酸、碱、盐反应中讨论性质;我们也可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进行类比学习,让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掌握知识。

  对重难点知识,要“亮牌”。我们在新课课堂教学中,由于起点低,所以学生能较好地跟着教师的思维懂得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往往就只顾梳理和挖掘知识点,一节课下来,学生觉得什么都要记,什么都好像学过,却不能感受到,我学了之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我们建议,每节课开始前,就应将本节课或者是本单元的重难点“亮”在黑板上,紧紧围绕重点构建知识体系,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让学生能明确地感受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对问题和例题的设计,要反映出学习效果,培养信心。我们在复习的问题和例题的设计上常常一味地追求新和全,而忽视了问题的针对性和例题的典型性。我们的问题应该在学生知晓的基础上体现知识间的联系性。例如,在化学键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由学生书写NaOH、Na2O2、NH4Cl、MgBr2、N2、NH3、HClO、H2O2、NH4-、OH-等相关物质的电子式,将基础知识问题化,赋予纯理论化的知识更加直观的阐释,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总结规律。我们的例题应该在知识应该在知识应用上体现能力性。例如,在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上,我们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典型的代表现象。这一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另一方面是现象的完整性。

  应该让学生知道时间上的现象——反应前、反应过程中和反应后;同时注意空间上——装置中的每一部分,装置的内外等。再如,在实验题的原理解释中,学生往往只答出了原理,却忽略了与实际题设的结合。我们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例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构建起模型,提升信心,培养能力。

  对知识体系,要大胆地颠倒秩序。第一轮复习应在通读、精读教材的基础上梳理、归纳知识,按教材中每章小结的知识网络图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将教材章与章之间的知识网络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中学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网络,以便应用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在我们的课堂仍会出现根据课程的设计复习,即:性质——规律——应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梳理和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大胆地对知识体系加工,颠倒秩序,即:应用——规律——性质。也就是,由实际的问题或例题导入(激发学生自我查摆问题),提出规律(构建知识体系的骨架),解决问题(物质的具体性质和相关原理解释等)。由普遍规律指导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框架的构建,同时,从中找出物质性质的特殊性,将知识体系构建的更为完整。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提出氧化性强弱:Cl2>Br2>Fe3+>I2>SO2,然后展开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等,让学生课堂学习有“主心骨”,体验原来的学习成果,有学习的线索,让学生懂得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

  四、让学生动起来,强化细节和规范。

  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担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不够,演排不会或错误较多,会影响教学进度,因而,课堂上常常会包办,让学生养成了“坐着听,仰头看”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规范变得力不从心。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应成为我们第一轮复习设计中的重点。

  首先,我们也不能过度地追求“说和写”,而丢掉了课堂的根本。说和写,应抓住化学用语,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如,强化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书写配平;强化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小分子不掉;强化有机结构式、结构简式书写中C-C键、C-H键、C=O键、苯环的到位;强化官能团的正确书写。又如,要训练培养尽量用化学语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进行准确、完整、简洁地表述。再如,要严格化学计算的步骤,要求运算准确,有效数表示规范。

  其次,不要过分地追求学生语言的完整,动听等,把重点放在规范和逻辑上。例如,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原理,我们没有必要让学生在微观上进行详细的语言表述,重点还应该是应用。再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热效应的问题,我们也没必要让学生用语言解答,还是应该通过焓的计算说明。这就是说,指导我们复习的根本,还是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不能因为教师对问题的个人喜好,或者是以面面俱到的观点组织课堂教学。

  再者,“说和写”必须将规范和能力结合。要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框架下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写。

  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学科考查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应在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其目的还是为培养学科能力。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控制好课堂。

  我们的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问题、例题和练习要控制好难度和容量,紧扣基础,注重举一反三,发散思维。知识要讲究规律指导和应用,注重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精心设计课堂,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切实找到自信,提升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5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精选

  。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化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学生如果对化学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化学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化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