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4 15:05:12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

  《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能对当下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故事里藏着什么能给当下的学生以生活的启发呢?

  于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蜡烛一样被点燃了。这个启发就是“智慧”——半截蜡烛的智慧。

  首先,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就是一次智慧的结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伯诺德夫人是否一开始就想到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文本如是说: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此可见,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是反复比较思考的结果,是一次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但再绝妙的方法,都无法保证其绝对的安全。那个夜晚,绝妙方法藏起来的绝密情报突然处在了绝境之中:一个德军中尉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智慧受到了挑战,曾经的智慧结晶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怎么办?

  智慧在继续:伯诺德夫人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灭。当伯诺德夫人的主意失败后,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出,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当杰克的主意失败后,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最终,“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你看,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与敌人展开智慧的周旋,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我们又何必去争论是谁保住了秘密呢,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吗?

  最后,可以让学生继续猜想: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还会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吗?

  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结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断延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2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3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4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我这样设计《半截蜡烛》的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以演促读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为授课的成功奠下良好的基础。新课伊始,我这样导入:“同学们,电视剧《小兵张嘎》看过吗?里面的嘎子、乐乐、胖墩儿、刘英可谓机智勇敢,你们一定很喜欢吧,想像他们一样演电视剧吗?”我的语调是饱含激情的,我的语言是极有激趣性的,学生们一听说演电视剧,个个跃跃欲试。然后我煞有介事的说:“机会来了,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很好的剧本——《半截蜡烛》。”顺利地切入正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播放一段二战背景及藏有秘密的半截蜡烛由“点燃——吹熄——又点燃——端上楼熄灭”的录像,学生听着紧张的音乐节奏,看着蜡烛的变化,个个神情变得严肃,表情变得凝重。这时我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学生有的说:“半截蜡烛最后熄灭了吗?”“是谁端走了蜡烛?”“剧本里有几个角色?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期待,就像平静的湖面丢下了小石子荡起了涟漪,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状态,也能顺利有效地参与后面的学习。我用“研读剧本、练习台词是演员的必修课”来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剧本。后面我设计“研读剧本”“练习台词”及“课后排练课本剧”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以演促学。

  二、精设提问,自主探究

  在学生初读剧情的基础上,我精设了一个提问:“伯诺德夫人、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保护秘密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故事一波三折,假如让你来演,你最想演谁?你准备怎样演?”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读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更主动地去研读剧本,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依托文本,重视个性化阅读

  学生选择自己最想演的角色后,依托文本,自主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体会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我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一般写人记事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醒学生在自主研读时可抓住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到自己最想演这个角色的理由,运用“读——议——体验读”的程序进行剧本重点部分的教学。结合在同级不同班教学本课的经历,我发现这一环节的设计,确实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个性化阅读得以体现。在学生交流汇报伯诺德夫人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要’、‘得’、‘得’几个字看得出这个秘密很重要,教育孩子们必须守住秘密,说明她很爱国。”有学生说:“我从‘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的‘赶’字觉得伯诺德夫人对德国佬很仇恨!”一个“赶”字正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周旋的目的。因此我相机介绍二战期间德国佬的恶劣行径,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深入,体验更深刻。在学习杰奎琳这一部分时,有学生说:“我从‘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和‘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想到,她打个懒懒的哈欠是要说明她确实很困,我自己想睡觉时就是‘懒懒的’,动作也很慢,所以从‘懒懒’和‘慢慢’可以看出杰奎琳很机智。”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投入剧本的研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四、多种形式朗读,感悟形象。

  在研读了剧本后,又特设一个“练习台词”的环节,意在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形象,升华人物精神。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方式,可选择自己最欣赏的语言读,可小组分角色读,可创意表演读,可小组评议读,最后在学生充分读书后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展示朗读效果,回归整体。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平等交流的伙伴关系;依托文本,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朗读,以读代讲;开展了“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效果较好。但在执教中,也受一些问题的困扰,比如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到底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怎样做到更有序有效?……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探究,以期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5

  一、成功之处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透过引读抓住描述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状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到达目标的。但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光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但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但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到达感受语言,个性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

  三、改进措施

  我想是否能够在课前就就应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我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光。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6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仔细解读文本时我备课之前已定要做的,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

  但在教学设计时,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学生学得会十分枯燥。“由扶到放”指导思想浮现在我脑海中,于是备课时,我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一情节教学采用“以述促读” 的方式,指导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对于第二情节启发学生用学习上节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认识;第三情节,我则是在将重点落在杰奎琳的语言上,通过种种朗读,让学生自觉地体会感悟杰奎琳这个女孩的机智勇敢。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也不同,从实施整个教学得效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随之流露出来。我特别关注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那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依据文本,加强指导也作为这节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文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大家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化险为夷,侥幸躲过一劫。我觉得这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启发学生想象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分别会想些什么,以及他们的神态和动作等。合理的想象是训练的重点,语言的表达更是作为训练的要点。因为课堂上的品味与感悟,加上我的点拨与指导的到位,学生的说话训练时高效的。课后再请学生把这一内容续写下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学生的写作欲望极其强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7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用心创设情境,透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述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透过文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等描述,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

  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能够透过换位创设学习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状况下,你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然后透过主角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重点词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应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要让写放进来,不必须当堂写,能够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务必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最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那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情绪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必须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8

  学习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去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了解这半截蜡烛并不普通,它藏着绝密情报,意义重大。问题的提出一下子使学生的心弦绷紧了,并开始认真读课文,仔细思考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许多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这是半截巧妙的蜡烛,谁也不会想到伯诺德夫人会把最重要的情报藏在这半截蜡烛中。”也有的`说:“这半截蜡烛是关系到情报站,以及伯诺德夫人全家生命安全的半截蜡烛。”看到同学们对这不寻常的半截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又把教学的视角转到文章的人物上来,并适时提问:“对于誓死保护情报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们凭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了对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无比敬意谈到了很多。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的聪明、机智,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景所吸引,探究的热情变得非常高涨,和文本对话的兴趣很高,当学生和文中的人物开始产生对话、交流时,学生的感受自然变得敏感而锐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9

  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中国。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中国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

  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

  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0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朱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课上,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反复推敲、思考、试上,今天终于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时,可按学生汇报内容先贴出人物画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到这一段内容中。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由于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限,以上是我对王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的一点认识,如有不足的地方,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1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情绪,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才能体会到文章背后的人物性格。当我上到德国军人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那一段的时候,我让学生思考:如果这时候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怎么做好呢?一个个想法马上被一个个驳倒,大家都觉得的确棘手。如果一家三人中再有人动蜡烛的脑筋,那么德国军人必将怀疑到这支蜡烛有鬼。既不能动蜡烛的脑筋,但要保住蜡烛,保住情报;但能不动蜡烛的脑筋吗?真难啊!

  学生的情绪已经被调动起来了,纷纷表示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只能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时候我引导学生学习杰奎琳是怎么做的,通过“打了个懒懒的哈欠、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笑容像百合花一样、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晚安,各位先生”的学习理解,学生一个个都很佩服杰奎琳,都夸她真是个镇定机智的小姑娘,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人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居然在那么紧张的时刻,最后还不忘和敌人们说“晚安”,真是佩服啊!

  这时,课堂上一只小手举起,“我觉得杰奎琳是机灵,但也是有巧合的原因:德国少校正好有和杰奎琳这么大小的女儿,他看到杰奎琳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不忍心做出不同意杰奎琳的请求。”可不是吗?一家人保护情报成功与这位德军少校的恻隐之心应该有关系,但与文章背景是矛盾的,不适合学生展开讨论。但这样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读得多么细心啊,这是他独特的阅读体会,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是真正的读者!

  在有些人看来,半截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而在本文中,它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斗争息息相关,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它展开的。《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叙述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人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在教学中,我利用板书,展现了课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当危机出现时,我们的心就会提起来,当危机过去,我们的心又会落下来。我请同学们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用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然后在适当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这样,用简单的线条,就画出了课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老师不需要过多的叙述,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我也以板书为基础,把它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提醒学生弄清,:这部分的主要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明白了主要人物是谁,演好他的关键是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在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句子后,进行了反复朗读,体会,进入角色,为表演做好准备。根据板书内容,学生选择了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排练,在表演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2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课堂上,我还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现在回想起来,本节课看似热热闹闹,结构完整。无论从课文理解的方法,文学常识把握来说都是达到目标的。可是,却偏离了一个最基本的方向:本组课文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中,我将更多的时间放置在了理解课文出现的“危机”与“绝妙方法”上了,也注重了学生思辨性思维的训练。可是却偏偏少了学生对语言感悟、积累的训练。虽然有读人物语言,可是却感觉差强人意,并没有达到感受语言,特别是首次接触的剧本语言的特色。我想是否可以在课前就应该让学生自行读文,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自己来演一下这段剧本,这样不仅能让他们了解大意,更为课堂上进一步感受剧本语言,积累语言争取时间。这样教学就更完美了。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4

  师: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一家先后遇到了几个危急关头?

  生:他们遇到了3个危急关头。

  师:第一次危机由何而起?

  生:一个德国中尉把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了。

  师:当时情况怎样?

  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因为书上写如果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一家三口的生命将要结束。

  生:我觉得这时候的危急在于如果出现以上现象,国家就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师:那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危急的情境读出来吗?

  (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读并评价)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做?

  生:伯诺德夫人望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间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并把蜡烛吹灭了。

  师:请你们在读读描写伯诺德夫人的语句,想想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思考)

  师:谁愿意来说说,最好结合有关语句?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勇敢,因为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沉着冷静。

  师:从哪里感受到的?

  生:我是从“急忙”和“轻轻”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很机灵。因为当她看到危险就要来临时,她又想到了这么一个好办法,把危机化解了。

  师:你回答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看出,,我们可以结合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周边的环境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下面老师请同学用上这种方法,来谈谈你对于杰克的了解……(生沉默)

  师:可看看杰克的表现,从他的表现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当危险来临时,杰克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从容地搬来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觉得他很懂事,在危险到来时,他很从容,一点也不紧张。

  ……

  师:危险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小女儿杰奎琳挺身而出了。下面请同学来读一下这一段课文,尽量把你对人物的了解读出来。(生读)

  师:(对指读的学生)杰奎琳,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对少校说话?

  生:因为我想大人都喜欢可爱一点的小孩,我这样说的话,可以让他对我放松警惕。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你们全家要保住这根蜡烛吗?

  生:因为这蜡烛中装有绝密的情报,因为我们要保卫我们的祖国。

  ……

  以下是我上完课后的些许想法: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6-04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5-08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07-0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03-13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11-04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篇)03-17

《半截蜡烛》语文教学反思03-31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集合15篇04-09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合集15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