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7 17:30:14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片断一]说圆、画圆——初步感知圆

  师:同学们,玩过飞镖吗?有三个小朋友在玩飞镖。(出示图)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那个男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掷在内圈,离靶心最近。

  师:另外两个人的成绩谁更好一些?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差不多。因为他们掷在同一个圈上。

  师:为什么掷在同一个圈上成绩差不多?

  生:离中心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着靶上的圆)像这种形状叫——

  生:圆。(课件呈现抽象出圆的过程,板书:圆)

  师:不仅靶上有圆,像光碟、钟面、五环、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圆形的。(课件分别出示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能见到圆?

  生:茶杯上,硬币上,胶带纸上……

  师:看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物体上的圆画下来,可以看出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画?

  生1:我会用物体上的圆来描。

  生2:我会用圆规来画。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画圆的工具,请你打开1号信封,任意选择一样画一个圆,好吗?

  学生画圆。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画圆的?

  生1:我是绕着硬币的边画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圆洞来画的。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有机地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距离,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圆。画完后,请大家把它剪下来。

  学生画圆、剪圆。

  师:(出示其他平面图形)你有没有发现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没有角,圆很光滑,边不是直的,圆容易滚动……

  师: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反思]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已有的认识常见的直线图形的经验将有助于认识曲线图形,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学开始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掷飞镖的情境,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首先,靶上的圆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其次,通过比较掷飞镖的成绩,引导学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圆,掷飞镖的成绩好坏与飞镖离靶心的距离有关,并渗透了同圆的半径相等。

  由于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并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因此,圆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认识圆的教学是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画圆的工具(包括圆规),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用实物描出圆、用绳子绕一圈画出圆既不方便,也不准确,从而愿意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借助实物描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圆的边是曲线,圆是曲线图形。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的,并经历了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用圆规画圆,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

  [片断二]画圆、用圆——进一步认识圆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里面画一个圆吗?

  学生自己画圆。

  师:同桌两人比一比,画的圆一样大吗?怎么会不一样大的?

  生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一样。

  生2:圆的半径不一样。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0毫米,在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半径应是多少毫米?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再次画圆。

  师:你画的圆半径是多少?

  生:20毫米。因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师:很好。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你觉得可以怎样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播放在操场上画圆的录像。

  生:在操场上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师: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略)

  师:(出示课始学生掷飞镖的情境)现在,你知道这两位同学的成绩为什么一样吗?

  生:因为他们掷的在同一个圆内。

  [反思]

  练习设计重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伴随着观察和测量的操作实现的,有的是通过再一次的画圆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随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体会的。比如,在正方形内两次画圆,第一次画圆,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第二次画圆,感受圆与外接正方形的联系,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与其边长相等。再如,让学生观察教师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进一步理解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沟通各种画圆方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安装喷水装置的问题,既对圆的有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昨天学习《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习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习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习课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习、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反思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通过课后分析,感觉学生对于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画圆的方法掌握不错。极少数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说在同一圆内,课上我举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来说明同一圆内的含义。我认为教师课前应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对教学的'合理、有效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个人预习,还是小组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进,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很好。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对本课教学设计作出如下调整:

  (1)、引课利用ppt幻灯片,使学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圆确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圆的同时,更增添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

  (2)、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画圆等环节的教学中,多次让学生动手画圆,多次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通过每一次画圆对圆的认识、理解更深入一步。

  (3)、画圆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出画圆的技巧、圆心的位置和半径与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等。

  我认为课堂上再加入ppt幻灯片,课堂一定是生动直观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性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中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显得仓促,有待改进。

  第二、整节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不够合理,课堂作业也没能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直线图形特征的探索方法、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以后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打下基础。

  一、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变化的幻灯片实现课堂有效学习。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生活中这个完美的曲边图形几乎处处可见,全部学生都能从若干个平面图形中挑出圆。学生看到的圆一般都是静态的,而圆的本质特点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动点的轨迹,这和直边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让学生感悟圆的图形性质特征,就需要让学生看到动点,看到圆“动态生成”的过程——点动成线。

  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隐形的线段——半径和隐形的点——圆心上。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学数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圆的认识我的设计是从画圆开始。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自己画圆,然后展示所画的圆并说说用什么画的,重点放在用圆规规范画圆上。利用投影,先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补充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明确画圆时的定点、定长。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画圆可以利用手中的现有圆形物体来描画,也可以用圆规画出更规范的圆。

  三、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展现学生的不同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必然的。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要适当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本节课几处开放性的设问都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使其不同思维都能在课堂中闪光。例如在解决“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就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水平。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学生用量的方法量出多条半径的长度,从而推断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四、课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最后的探索圆的特性没有时间上,第二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学生动手操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

  针对这三方面,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让学生对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和我们以前研究过的平面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后交流后汇报。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圆没有角,这样的感知让学生摸的时候就很容易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际上只要最后总结出圆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弯的.,那么,老师就可以总结出圆是曲线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创作圆,只要学生有一种即可,让后让学生介绍。有些学生画出的圆不是很标准,那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画圆的最一般工具是圆规。

  (二)、介绍完半径和直径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一练,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你发现什么?判断可以同桌相互说,量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这道题中,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有自身的感知后,再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才足够深刻,然后出示两道画图题:1、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再让学生在画圆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指出,圆规两脚间的举例是圆的半径。

  (三)、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括对称轴,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等等。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今天早上第一节在4班上了《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效果很差。

  首先是学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经回校上晚修,今天却毫无精神状态,有两个趴台,有两个边听边打瞌睡。

  其次,我的讲课逻辑性不强,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犯困的原因。这节课知识点零散,都是概念:圆的定义、弦、弧、等圆、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题,证明矩形的四点共圆。

  我是讲完所有的`概念,才开始讲这道例题,有点唐突。应该在讲完圆的定义,就讲例题。下面进行修正:

  (1)用一条线段旋转得到圆的第一种定义(板书)(符号)

  ——得出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的第一个性质:同圆的半径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过来,如果这些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在同一个个圆上。如圆规画圆。

  例题: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练习: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圆。

  高分突破第7题

  (3)研究完圆周上的点,现在来研究线段。在圆上任意取两个点,连接,这样的线段就叫做弦。

  问:这样的弦有多少?直径是弦吗?

  问:怎么证明直径是最长的弦?(提醒:关键是长度的比较)

  (4)曲线——弧——优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点——直线——曲线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下午到另一个班实践下,看看是否会好一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出示一根绳子和一个小球,把小球甩起来,让同学猜想:小球运动的轨迹会成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然后欣赏了一组图片,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让学生感知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圆,先借助实物画圆,接着用圆规画圆,最后用钉绳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感悟画圆的方法。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用钉绳工具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这节课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作用。

  4、如果把这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特征及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节奏放缓,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可能效果会更好。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公开课,上这节课前,我也是翻阅浏览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轻巧的导入,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新颖的素材,且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我依据课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课初,我借用课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有关于圆的图片的欣赏活动,然后引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刚刚受完美景洗礼的学生们的快速思考,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畅所欲言,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圆的认识”。

  这样熟悉的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和谐,维持学生的求知、思考的热情欲望,使课堂有序的地继续开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在学习圆的画法上,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遵循理念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以学生探索新知为核心,借着问题、言语等多方面,为学生构建了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议一议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道理

  在课末,介入学生生活的思索,运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同学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轮应装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转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轮装在圆心处,才能使车辆保持平稳的行驶。

  如此挑战性强、趣味性浓的话题一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思索和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从学有用的数学延伸到自己的生活,感悟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在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掌握不够透彻,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以至于处理课堂练习时时间有些不够用。

  细节决定一切,要上一节生动的、令人难忘的数学课,我还需要不断磨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近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习,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平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平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平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习,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习,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骑过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注重体验,才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所创造地学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13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6-04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9-20

认识圆的教学反思01-23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6-16

圆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8

圆的认识二教学反思04-1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9-1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02-20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3-06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计算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

  [片断一]说圆、画圆——初步感知圆

  师:同学们,玩过飞镖吗?有三个小朋友在玩飞镖。(出示图)比一比,谁的成绩最好?你是怎么想的?

  生:那个男生的成绩最好。因为他掷在内圈,离靶心最近。

  师:另外两个人的成绩谁更好一些?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差不多。因为他们掷在同一个圈上。

  师:为什么掷在同一个圈上成绩差不多?

  生:离中心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着靶上的圆)像这种形状叫——

  生:圆。(课件呈现抽象出圆的过程,板书:圆)

  师:不仅靶上有圆,像光碟、钟面、五环、橙子的切面等都是圆形的。(课件分别出示这些物品)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能见到圆?

  生:茶杯上,硬币上,胶带纸上……

  师:看来,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物体上的圆画下来,可以看出圆是一种平面图形。如果让你来画,你会怎么画?

  生1:我会用物体上的圆来描。

  生2:我会用圆规来画。

  师:课前,我们准备了一些画圆的工具,请你打开1号信封,任意选择一样画一个圆,好吗?

  学生画圆。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是怎样画圆的?

  生1:我是绕着硬币的边画一圈的。

  生2:我是利用尺上的圆洞来画的。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画圆的?

  学生边说边操作,教师有机地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师:现在请你自己确定一个距离,我们一起来画一个圆。画完后,请大家把它剪下来。

  学生画圆、剪圆。

  师:(出示其他平面图形)你有没有发现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圆没有角,圆很光滑,边不是直的,圆容易滚动……

  师: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反思]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惟一一个曲线图形。学生已有的认识常见的直线图形的经验将有助于认识曲线图形,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在教学开始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掷飞镖的情境,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首先,靶上的圆是本课的学习内容;其次,通过比较掷飞镖的成绩,引导学生感知靶上有大小不一的圆,掷飞镖的成绩好坏与飞镖离靶心的距离有关,并渗透了同圆的半径相等。

  由于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有圆形的面,并且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因此,圆的形状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真正认识圆的教学是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开始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画圆的工具(包括圆规),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想办法画一个圆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用实物描出圆、用绳子绕一圈画出圆既不方便,也不准确,从而愿意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借助实物描出圆的过程中,学生初步感受了圆的边是曲线,圆是曲线图形。学生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是通过与教师的对话实现的,并经历了充分的体验和交流的过程。用圆规画圆,有助于学生初步体会圆的形成过程,并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积累感性经验。

  [片断二]画圆、用圆——进一步认识圆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正方形,你能以它的对角线的交点O为圆心,在里面画一个圆吗?

  学生自己画圆。

  师:同桌两人比一比,画的圆一样大吗?怎么会不一样大的?

  生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不一样。

  生2:圆的半径不一样。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0毫米,在里面画一个最大的圆,它的半径应是多少毫米?你能试着画一画吗?

  学生再次画圆。

  师:你画的圆半径是多少?

  生:20毫米。因为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师:很好。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更大的圆,你觉得可以怎样画?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播放在操场上画圆的录像。

  生:在操场上画圆和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其实是一样的。

  师:这是一个圆形花坛,为了解决人工喷水难的问题,想用自动喷头来给这个花坛喷水,想一想,这个喷头装在哪里比较合适?如果这个花坛的直径是12米,这个喷头的喷水距离应该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略)

  师:(出示课始学生掷飞镖的情境)现在,你知道这两位同学的成绩为什么一样吗?

  生:因为他们掷的在同一个圆内。

  [反思]

  练习设计重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认识。这种认识,有的是伴随着观察和测量的操作实现的,有的是通过再一次的画圆而感悟的,有的是伴随着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体会的。比如,在正方形内两次画圆,第一次画圆,能体会一个正方形内可以画出许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它的半径有关;第二次画圆,感受圆与外接正方形的联系,即正方形中最大的圆的直径与其边长相等。再如,让学生观察教师如何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进一步理解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沟通各种画圆方法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用圆的知识来进一步解释生活中的安装喷水装置的问题,既对圆的有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巩固,又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高年级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这一新课程理念:

  1、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索的理念贯穿其中。例如:让学生 自主尝试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探究圆的半径和直径的'特点等。在各个探究活动中力求使学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展露本色和活力。

  2、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讨论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等环节,都注意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3、以学生为本

  在对圆的概念的要求上,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在头脑中自然形成圆的概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4

  昨天学习《圆的认识》,自我感觉良好,本打算今天就学习圆的周长。同事建议再练习一节,说这部分知识很重要,学不扎实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今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判断题突出了对概念还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或者考虑问题还不够细致。

  审题还不够仔细,不能完全按要求做题。

  分析原因:

  1、在课上画圆,学生知道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可家庭作业中就忘了这回事,说明老师的强调还不够到位或方式欠佳,所以学生的印象不够深,没有形成习惯。

  2、一些概念的应用练习,出现错误,一方面,说明学生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另一方面也说明课堂练习设计还存在问题。

  例如,对概念及其他记忆性知识的学习,如果仅靠老师讲、学生看书,跟不上形式变化的练习,就很难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应在课上采取填空、判断、选择等方式,在练习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达到运用的程度。

  而课堂上的这类练习,仅仅用课件展示,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又不好保证每个同学的独立思考,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所以,有些练习还要采用书面独立完成的效果会好一些。课堂上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要牢记合作是为了个体更好的学习,不能为合作而合作。

  3、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要引导。

  通过分析发现自己存在几大不足:

  (1)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对学生学习的预见性也就差一些。

  (2)自己在备课中,对练习的设计还有待加强。

  (3)板书还不够规范。

  针对出现的问题,今天的练习课我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画圆(O r d) 圆心决定位置, 圆规两角的间距(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2、 半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半径都相等

  直径:概念、特点:同一个圆里 无数条 直径都相等

  3、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一个圆内)

  大小、形状;半径扩大两倍,直径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 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应用(测量直径)

  在这样的基础上,练习、反馈,学生的理解就比较深入。

  其实,在第一节的课中,也强调了这些内容,但由于不够系统,所以学生的印象很肤浅,今后注意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重视练习在学生知识掌握、理解、巩固运用中所起的作用。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15~118页。

  目标预设

  知识技能在尝试画圆的过程中领悟画圆的方法,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能结合自学、交流、探索等活动,准确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数学思考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刻把握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交流能力。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逐步形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情感态度使学生初步体会圆的神奇及其所包蕴的美学价值。

  教学过程

  一、现象激趣,引入探究

  1.交流: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圆?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圆无所不在。

  2.结合波纹、向日葵等事物,进一步带领学生领略圆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分层探究,体悟特征

  1.画圆剪圆──首次感知。

  (1)学生尝试画圆。通过交流,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将“画指定半径的圆”这一要求巧妙地孕伏其中。

  (2)剪圆。既帮助学生感知圆的特征,又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准备素材。

  2.认识概念──初尝成功。

  结合学生的原有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为探究活动做好认知层面的铺垫。

  1.开放探究──体验特征。

  先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明确探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圆片和教师提供的相关支持性材料,共同研究圆的特征,并将研究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教师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介入学生的研究活动。对有困难的研究小组提供支持。并收集学生中有价值的'发现,以备交流。

  2.交流展示──共享发现。

  将学生探索过程中生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汇集成“我们的发现”,并引导全班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分享,深化理解,直至建构起对于圆的完整、系统的认识。

  二、实践拓展,文化渗透

  1.基本练习。

  (1)判断:图中的哪一条线段是圆的半径或直径?(图略)

  (2)口答:根据半径求出直径。根据直径求出半径。(题略)

  (说明:本项练习没有单独设置。而是结合上面的“交流展示”环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穿插。)

  2.史料链接。

  介绍我国数学史上关于圆的研究记载,比如“圆,一中同长也”(《墨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周髀算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周髀算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此外,教师结合相应史料的介绍,比如“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将一些联想题、开放题自然穿插其中,既渗透了数学历史、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像能力。

  3.解释应用。

  引导学生运用圆的特征解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比如“水纹为什么是圆形的”,“盛开的向日葵为什么是圆形的”等,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生活。

  4.圆与人文。

  借助多媒体,直观地为学生展示圆在人类历史、生活、文化、审美等各个层面的广泛应用,比如“圆与桥梁设计”、“圆与中国剪纸”、“圆与中国结”、“圆与中外建筑”、“圆与著名标志设计”等,引导学生感受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体会圆的美学与人文价值。

  教学反思

  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真正的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中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承认“数学是一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晰地意识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凝聚”并积淀下了一代代人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我们有理由向学生展现数学所凝聚的这一切,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基于此,教学伊始,我们选择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引人,引发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探究结束,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我们更是借助“解释自然的圆”和“欣赏人文的圆”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感受、提升认识,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成为学生数学成长的不竭动力源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6

  通过课后分析,感觉学生对于这部分教材要求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画圆的方法掌握不错。极少数学生不理解为什么说在同一圆内,课上我举出两个半径不同的圆,来说明同一圆内的含义。我认为教师课前应进一步加强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对教学的'合理、有效的设计。

  整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个人预习,还是小组同伴之间的互助交流,都比以前有所改进,在课堂教学中都有所体现。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很好。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对本课教学设计作出如下调整:

  (1)、引课利用ppt幻灯片,使学生真正看清生活的圆确实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学生在认识生活中圆的同时,更增添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

  (2)、对于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特征、画圆等环节的教学中,多次让学生动手画圆,多次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通过每一次画圆对圆的认识、理解更深入一步。

  (3)、画圆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出画圆的技巧、圆心的位置和半径与圆的大小和位置的关系、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等。

  我认为课堂上再加入ppt幻灯片,课堂一定是生动直观的,一定会有很好的效果。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圆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

  课的开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是最美。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性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圆的认识时,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四,本节课中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动静结合,节省教学时间的功能充分得到发挥,展现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第一、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 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显得仓促,有待改进。

  第二、整节课时间安排前松后紧,不够合理,课堂作业也没能完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的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直线图形特征的探索方法、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以后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打下基础。

  一、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变化的幻灯片实现课堂有效学习。

  学生对圆并不陌生,生活中这个完美的曲边图形几乎处处可见,全部学生都能从若干个平面图形中挑出圆。学生看到的圆一般都是静态的,而圆的本质特点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动点的轨迹,这和直边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让学生感悟圆的图形性质特征,就需要让学生看到动点,看到圆“动态生成”的过程——点动成线。

  圆是由一条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它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隐形的线段——半径和隐形的点——圆心上。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动手学数学。

  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对圆的认识我的设计是从画圆开始。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自己画圆,然后展示所画的圆并说说用什么画的,重点放在用圆规规范画圆上。利用投影,先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然后让其他学生补充用圆规画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使学生明确画圆时的定点、定长。这样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画圆可以利用手中的现有圆形物体来描画,也可以用圆规画出更规范的圆。

  三、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展现学生的不同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但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必然的。学生在生活经验、认知特点、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要适当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本节课几处开放性的设问都为学生创造了机会,使其不同思维都能在课堂中闪光。例如在解决“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这一问题时,学生就展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水平。绝大部分学生可以发现在同一圆内所有半径相等。学生用量的方法量出多条半径的长度,从而推断出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四、课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最后的探索圆的特性没有时间上,第二学生对于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并没有很深的感悟,第三,学生动手操作上还有许多的问题。

  针对这三方面,在今后教学中,要加强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一)、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让学生对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圆和我们以前研究过的平面图形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让后交流后汇报。学生的第一感受是圆没有角,这样的感知让学生摸的时候就很容易体会,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实际上只要最后总结出圆的线条不是直的而是弯的.,那么,老师就可以总结出圆是曲线图形。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创作圆,只要学生有一种即可,让后让学生介绍。有些学生画出的圆不是很标准,那么老师就可以自然过度到,下一部分画圆的最一般工具是圆规。

  (二)、介绍完半径和直径后,可让学生通过练一练,判断哪条是直径哪条是半径?并量出他们的长度,你发现什么?判断可以同桌相互说,量完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你发现什么?在这道题中,学生会发现在同一个圆内,直径是半径的两倍。这样学生有自身的感知后,再得出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才足够深刻,然后出示两道画图题:1、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2、画一个直径为3厘米的圆。再让学生在画圆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同时指出,圆规两脚间的举例是圆的半径。

  (三)、最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包括对称轴,以及回到生活中的事例,如:学校要建一个圆形的水池,没有这么大的圆规怎么办?等等。

  这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学生不仅认识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画圆、而且掌握了圆的特征,半径直径之间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使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走向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9

  今天早上第一节在4班上了《圆》这一章的第一节。效果很差。

  首先是学生在犯困。明明昨晚已经回校上晚修,今天却毫无精神状态,有两个趴台,有两个边听边打瞌睡。

  其次,我的讲课逻辑性不强,这应该也是导致学生犯困的原因。这节课知识点零散,都是概念:圆的定义、弦、弧、等圆、等弧。教材上有一道例题,证明矩形的四点共圆。

  我是讲完所有的`概念,才开始讲这道例题,有点唐突。应该在讲完圆的定义,就讲例题。下面进行修正:

  (1)用一条线段旋转得到圆的第一种定义(板书)(符号)

  ——得出圆周上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的第一个性质:同圆的半径相等。

  ——等腰三角形。

  (2)反过来,如果这些点到某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那么它们一定在同一个个圆上。如圆规画圆。

  例题:证明矩形的四个顶点共圆。

  练习: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共圆。

  高分突破第7题

  (3)研究完圆周上的点,现在来研究线段。在圆上任意取两个点,连接,这样的线段就叫做弦。

  问:这样的弦有多少?直径是弦吗?

  问:怎么证明直径是最长的弦?(提醒:关键是长度的比较)

  (4)曲线——弧——优弧和劣弧。表示方法。

  按照点——直线——曲线的逻辑顺序展开教学。下午到另一个班实践下,看看是否会好一些。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新授课,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后对一种新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作为曲线围成的平面几何图形,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出示一根绳子和一个小球,把小球甩起来,让同学猜想:小球运动的轨迹会成什么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圆?然后欣赏了一组图片,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接着引导学生说一说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最大的不同是什么?让学生感知圆是一种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想方设法画圆,先借助实物画圆,接着用圆规画圆,最后用钉绳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感悟画圆的方法。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

  1、学生掌握了用钉绳工具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的特征,有了探讨半径特征的经验,直径的特征便“水到渠成”了。

  4、最后,利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1、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方面明显不足,显得有些生硬。

  2、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3、这节课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为主导的作用。

  4、如果把这节课改成两节课。第一节解决圆与其它图形的不同,圆的半径,直径问题;第二节解决圆的特征及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把节奏放缓,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可能效果会更好。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公开课,上这节课前,我也是翻阅浏览了大量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为引导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从以下三点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轻巧的导入,创造积极和谐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要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生动的、有趣的、新颖的素材,且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我依据课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课初,我借用课件给学生们提供了有关于圆的图片的欣赏活动,然后引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问题一出,立刻激起刚刚受完美景洗礼的学生们的快速思考,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并畅所欲言,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圆的认识”。

  这样熟悉的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积极和谐,维持学生的求知、思考的热情欲望,使课堂有序的地继续开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在学习圆的画法上,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遵循理念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以学生探索新知为核心,借着问题、言语等多方面,为学生构建了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议一议等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能用于生活的道理

  在课末,介入学生生活的思索,运用课本提供的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小组同学说一说: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轮应装在什么位置?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使学生畅所欲言,再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感受正方形的车轮、椭圆形的车轮转动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轮装在圆心处,才能使车辆保持平稳的行驶。

  如此挑战性强、趣味性浓的话题一出,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思索和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从学有用的数学延伸到自己的生活,感悟到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对于在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关系掌握不够透彻,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以至于处理课堂练习时时间有些不够用。

  细节决定一切,要上一节生动的、令人难忘的数学课,我还需要不断磨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堂是教师实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孩子们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所以课堂是育人的殿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的反思,从反思中吸取经验、改正不足,我们才会不断进步。下面就结合自己最近在课堂教学反思中的一些感悟,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反思(一):准备充分是上好课的前提

  这里说的准备不光是、教案、教具的准备,还有教师心理的准备。“我是否已经从心理上全身心的投入到这节课;我是否有信心上好这节课;我对我的学生是否有把握;是否他们能和我配合默切……”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时,我精心准备了很长时间,上课之前对自己和学生满怀信心,所以不急不躁,胸有成竹,这样一来学生也受我的心理感染,安心学习,塌实上课,我看学生那么认真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在师生互相影响下,这堂课很顺利的达到预期目标。而在执教“高矮”这节课时,由于是科研处突然袭击,本来第四节的课被安排在了第二节,虽然教案上准备了,也有了,可是我心理上是没把握的,上课时我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感知,去多说。怕刚上一年级的他们太乱,电脑的突然死机,让我立刻方寸大乱,我变的急噪起来,不停的去说,可是我越急噪,学生就越乱,看见学生乱我就着急,本来想好的思路被打乱,一节课以失败而告终。

  反思(二):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一节课的好坏,教学设计是很重要的,要想设计出流畅、简洁,并且重难点突出、新颖的教案,钻研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案中的教学环节必须简洁、有可操作性,学生才能接受。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在刚接触“平均分”时,我对教材研究不熟,所以把平均分想的太难,教学设计繁琐复杂,而学生们大部分都已经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平均分,我费了那么大劲讲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知识,结果一堂课效率低下,连课后题都没处理完。所以在从那以后的教学中我注意了这一点,每节课都力求简洁,环节简单,反而效果更好。

  反思(三):鼓励与微笑比严厉的批评与呵斥要管用的多。

  我一直以来都是执教低年级,由于第一年时执教的经验,所以对学生表扬的少,批评居多,上课时语言不能做到亲切自然,常常因为批评学生而耽误上课时间,并且自己也生气,影响教学效率。这学期我向别的老师多学习,试着用亲切的语言和学生沟通,用表扬代替批评,用商量代替命令,我发现学生们在表扬下竟然比以前要听话、认真的多,他们积极思考,乐于学习,即使最调皮的孩子在表扬之下也不好意思再乱,而变成了“乖孩子”,课堂气氛浓厚,学生情绪高涨,并且我和学生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生也越来越爱上数学课了。例如有一次在一年级上课,我们班最皮的学生韩斌,像是做着转椅一般,左转转,右转转。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批评他一顿,可是今天我轻轻的走到他跟前,对他说“韩斌,你的凳子是不是不舒服,老师帮你整整衣服,就好了”然后,我帮他整了整裤子,又说“这回你肯定会舒服了”,本来他以为我会训他,看我这样说脸就红了,我帮他整衣服他就更不好意思了,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他再也没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体会到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定点”“定长”)。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如:骑过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最受学生欢迎,只有抓住学生的特点,投其所好,注重体验,才会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轻松、愉快、有所创造地学习。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12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

  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

  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本节课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中,理解新知识,使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比如: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不急于传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折圆,发现圆中心的一点。在认识圆的特征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圆片、直尺、圆规等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材料,通过实际动手折、量、比、画等手段,在独立探索和小组合作中学习,获得关于圆的基本特征的丰富的动态表象。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