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现在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开始就进行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达到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习的兴趣。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开学第一周,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质量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克与吨这两个质量单位,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而这些质量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课前,我准备了天平、2分硬币。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在课堂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身边的事物和课前准备的天平、硬币,指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本节课,在教授千克、克时,先让学生通过天平、硬币,来感受1克,再通过千米、米之间的关系,结合称一称,掂一掂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1千克就是1000克。在教授吨时,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重(大约25千克左右),计算出4人的体重是100千克,40人是1吨,由此感受“吨”这个质量单位。
课后,我设计了课外小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但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课堂上学的很有兴致,可对知识点的掌握却不是很牢固。在网上看到一位老师,将课后小调查放到课前进行。我觉得这一举措,或许可以解决上面的这个问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 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
习的过程中。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学生说钢铁的重量,汽车的载重量都以吨为单位等等。也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学生在认识了吨之后,利用新知帮助小动物过桥,学生显得尤其兴奋,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5
首先本课我想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箱的`呢过,引入新知,学生从中感知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时,通常都用吨做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然后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中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
想想做做2,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和说,把1吨的重量和各种物体的数量建立联系,使他们对1吨大约有多重有比较鲜明的表象,有利于1吨观念的建立。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通过计算推想出多少桶水大约重1吨,多少块砖重1吨,从而建立起有关1吨的清晰感念。在计算多少块砖重1吨时,有学生写出200块就是重1吨,这是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条件告诉我们的是2块砖重5千克,应该200块砖重500千克,那么400块砖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在练习中比较6000克与6吨比较大小时,学生写出等于,这是错误的,6000克小于6吨,学生没有看清楚题目。这类题目要多练。想想做做第5题,要让学生去说说载重量是什么意思,从而去填单位。
最后再补充一些单位大小比较的题目,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互算关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6
今年区“五四杯青年教师赛课”增设了一个新项目:评课,我有幸为那些参加比赛的老师上了节《认识吨》。我是刚工作三年的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所在的学校是小班化学校,为了凸显我们小班特色,最终选择了《认识吨》这节课。因为参加比赛的老师很多是教学上的精英,所以让他们来听我的课,评我的课,心情很紧张,也很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过这节课,看过老师们的点评,我也来谈谈上过这节课后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设计巧妙,突破重难点,环环相扣
导入部分:用现在流行的“奥运会火炬手选拔赛”切入,既新颖有具有时代特色,引人入胜。同时通过选拔赛对体重要求这一矛盾情境,让学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让学生复习了旧知,同时为下面大象3( )作铺垫,从直观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当很重的物体就用“吨”作单位,学生初步认识了吨。然后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吨”作单位。
新授部分:设计了三个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这样的物体有多重,由此通过感受、想象来感知1吨有多重。这三个活动分别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让学生初步感知1吨有多重,同时引出“1吨=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学,进一步强调吨的重,加深学生的感受,第三次让学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养学生的数感。活动后通过现实中1吨的物体进一步让学生体会1吨很重。
练习部分:通过小结什么时候分别用“克”、“千克”、“吨”为下面练习填合适的单位作了很好的铺垫。通过复习克、千克、吨的进率让学生能正确的换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二、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序、有效
由于我们学校是小班教学,所以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培养他们小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组,桌子围成一定的形状。这节课主要设计了三个感知的环节,活动过程中由组长领导学生排好对,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学以及拎水,课堂热闹而不乱,受到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很多环节还采用了同桌互说,找最喜欢的一个或两个好朋友互说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交流,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从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小组活动并没有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合作环节学生都认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学注重分层,有些细节处理比较细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调整,先完成第2题,再完成第1题,因为第2题是直观题,学生可以通过数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题学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思维难度加大,所以通过第2题做铺垫 ,学生通过小组说再交流的形式,为后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再如:对学生描述多少个这样的物体是1吨时,注重学生表述完整;填单位名称中:一头大象是3000( ),我追问学生:“大象不是很重吗?为什么这里不用吨呢?”引导学生体会到填单位不但要看单位,还要把前面的数合起来才能填出正确的单位。
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感知
通过卡通的课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1吨有多重。如:通过课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这样的大米,由2个25千克重的同学到4个、40个这样的重的同学过程,让学生对1吨有直观而强烈的感受。
五、重视评价激励体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个小组,并给四个组取上名字:“开心队”、“快乐队”、“智慧队”、“机灵队”,对表现好的小组通过“树上画苹果”的形式进行激励,还有同桌互评,在习题纸上画笑脸,及时表扬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当中。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重“体验”,但设计的环节没运用到最大
虽然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体验,但教学时过快,学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对于“1吨重不重”之类,渲染得不够,学生感叹得没那么的强烈。教学完这三个环节后,可以追问:1吨相当于多少袋这样的大米?到少个这样重的同学?等,让学生建立起1吨的重量相当于多少个身边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让教学落到实处,其实之前设计有个环节,试上时学生答不上删掉了,事后再问学生时学生都能很好地举出实例,可能是低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预设与生成发生矛盾时,处理不够机智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讲“大鲸鱼”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金鱼”才会让听课老师觉得我没有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还有请学生举例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用吨表示,学生说:大米,我当时想的是1袋大米,其实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吨”,这样处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当时根本想不到那么多,很大的一败笔。
由于第一次教三年级,对于一些说法我不知道是正确的,导致我还是按照教案的说法教学,比较呆板。如9吨=( )千克时,有学生提出:因为1000千克=1吨,所以9吨=9000千克,这种说法也对,可以适当引导多种方法,灵活处理。
三、练习可以适当精简些,更放手些
由于生源的问题,课本上的有些题目我进行了调整,改变,有的没有采用,从整体上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可以更完善。比如( )千克= ( )吨,这样的开放题的位置可以放最后,让学生好好地说一说。又如一棵白菜重1吨,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由于怕学生答不上来,没有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反馈,而是请好的学生说了说,放手少了些。
四、教学行为需要改善
教学中的语言不够简洁,提问和回答都比较琐碎,当学生表述不出来时,有心急帮学生说。板书过于简单,可以更精细些。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7
1、“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2、教学时我是通过实际参观和推算来进行教学的。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3、教学量的计量,要遵循学习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类推、概括、抽象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单位换算,通过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推出5厘米是几毫米,9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几吨等,这样教学重在启发理解、思考。理解的东西才有助于记忆,有利于运用。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8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学生刚开始体验50千克体重有几种态度,很重,不重,抱不起。为了使学生体验1吨的重量,继续让他们充分体验,最后达到共识,50千克够重,1000千克重得令人望而生畏。
课堂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展示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将课堂变成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快乐。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感悟、理解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总之,教师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9
质量单位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每人准备一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豆,几粒黄豆等比较轻的物品。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中的信息: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孵出来时还不到1克呢!……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下来。。
学生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并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加深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教学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质量。1千克=1000克。
接下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动物质量单位的信息:大象重3——7吨,河马重3——5吨,犀牛重1000——3600千克,棕熊重量超过680千克……
大量有关动物质量单位信息的呈现,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本节课的新授知识。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在教学《千克、克、吨》这一单元时,学生结合具体情况很快就感受并认识千克、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了解到1千克、1克、1吨的实际质量,还掌握了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但当要求学生做填质量单位的题时,真是错得让你笑掉牙,如“一艘轮船重500(千克)”、“一只鸡重4000(千克)”、“一包方便面重100(千克)”、“一头牛重500(吨)”等。为什么会这样?明明不是掌握得很好了吗?
我思前想后,是不是我在教学上出了问题,还是哪个地方做得不足?最后,我明白了,原因是学生平时少参与社会活动,缺少亲身体验的机会,对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那怎样才能冲破这个障碍呢?
1、家长要积极配合。家长不要把孩子局限于家、学校两个地方,应大胆地让孩子走出去,去玩、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玩,可以让学生认识不少新鲜事物,感受事物,开阔眼界。做事,可丰富经验,如可以让孩子到超市买买东西,吃完饭让孩子收拾碗筷等,这样从中可以感受物品的轻重。
2、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实际操作活动。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要创造各种条件,准备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等,让学生进行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算一算、说一说、比一比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千克、克和吨,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
3、课间,多让学生互相交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总之,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对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对学习新教材有更大的帮助。<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0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采用了简单直观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拎一拎,提一提,抱一抱,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如果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是一吨,就会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吨的认识。
本节课,在课堂上的主导能力还有待加强,缺少对学生的信任,课堂上还放不开,应当让多数学生通过活动体验1吨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出题,最后再由教师出一道实际问题,检验本节课说学内容,做到收放自如。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吨的认识”是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然而“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将“吨”这个抽象的概念,以具体、形象、可直接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体验”“1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比较远,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获得充分的体验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建立数学概念,要尽量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凭观察得到,再说像“吨”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更谈不上有什么体验。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再选一位班中的“大力士”来抱一抱一次能抱几袋大米,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42位同学约重1吨,并让全班同学起立、一起跳一跳,体验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具体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
2、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
(2)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
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
总之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具体的实物建立“1吨”的表象,让学生确实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大、很多的。让吨的单位换算融在“动物体重”的估计与转换之中。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吨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对此并不陌生,但真正意义上的吨,学生头脑中还是没有的。再说,吨这个质量单位那么大,不能让学生亲手掂一掂,很难感受一吨的实际质量,因此只有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建立一吨的概念。如通过让学生看图算算“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这样的大米重多少千克?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40个这样的学生共重多少千克?”在学生得出1000千克的基础上,我就打个比方:40个这样的学生的体重相当于我们班的所有同学的体重;如果要把我们一次运走,要用什么车了?摩托车行吗?自行车或者三轮车呢?
学生在说一说、笑着摇摇头的情境中初步体会到1000千克已经很重了,必须要用一个更重的单位。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吨。紧接着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见过的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并且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的货物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由于内容安排比较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比较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体验的时间,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再加上学生缺乏生活体验,作业中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在下一节课中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1千克=1000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由于课前对学生进行了预习的要求,所以他们对生活中比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表示,也能说出是用“吨”作单位,但是对1吨到底有多重,学生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和直观的参照;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努力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
首先,我从学生熟悉的自己的体重入手,当有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是25千克时,我顺势就以他的体重为标准,先让大家算一算:10个他共有多重、20个呢?多少个他的体重就是1吨?学生很快算出40个他的体重是1吨。此时学生对于吨的概念只处于知道的层次,他们并没有实际的体验,所以第二步,我设计让学生互相背一个人的体重,然后40个学生集体站到讲台上,大家互相感受1吨的重量。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在头脑中建立“吨”的概念,我又让学生结合课本主题图中的几个小动物的重量算一算哪几个小动物的体重合在一起是1吨。学生很快发现:2头牛的体重合起来刚好是1吨……这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几个小动物合在一起的情景。
最后,我还结合课后习题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是几个需要用“吨”做单位的图片,如:鲸、轮船、运货物的火车箱等,这些图片的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形象了“吨”的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吨”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个抽象的计量单位,如何让学生对“吨”又一个具体清晰的认识?我在本课做了两点突破。
1、在生活的大背景中认识“吨”。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是鲜活的,生动的。本课运用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创设了生动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在此背景中感受“吨”,认识“吨”,运用“吨”,不仅深刻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在直接与间接的体验中想象“吨”。
“吨”是一个用来计量重量的单位,必须以体验为基础方可清晰地把握。本课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对常见物品重量的经验,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对25千克的重量进行现场体验,以获取丰富的直接感受。在这些感受的支撑下,再借助想象与推理,学生理解1吨到底有多重也就比较轻松而深刻了。而且,因体验的存在,也使课堂显的生动而富有张力。
应该说,在生活的背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清晰地建立1吨的观念这一设计思路还是很成功的。
“吨的认识”的教学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难点。 “吨”是一个离学生的经验比较远的概念,既重又抽象,是很难把握的,如何让学生在头脑中牢固建立1吨的观念?本课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充分挖掘了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以直接体验为杠杆,逐步抽象,深入而牢固地建立了1吨的观念。
一、在生活中认知。
在这堂课中,教师主动寻找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灵活地展开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丰富了学生理解概念的基础经验。
首先,从生活的需要揭示“吨”的引入。这节课先认识比较重的、大宗的物品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计量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需要一个更大的单位。这样自然地引出了“吨”,使学生意识到“吨”的产生是来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基于生活经验建立“吨” 的观念。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重量,借助想象和推理,让学生感受1吨是个很重的单位,进而逐步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1吨的观念。
第三,在生活中应用深化了 “吨”的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最广泛的应用空间。这节课以生活为背景,安排了三组应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地深化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二、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也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吨的认识重在体验。本课先让学生亲自抱25千克的大米,获得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推想40袋这样的大米的重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其一,因体验而生动。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25千克的安排恰倒好处。力气小一点的学生,抱不动25千克的重量,或只能抱起一点点;力气大一点的,虽能抱起来,却要比较吃力。不同的学生感觉大不相同,体验丰富而生动,充满了个性化,这就使课堂变得富有活力和生机,充满张力。
其二,因体验而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抱大米的体验中不仅获得了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获得了另外一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学习,这就使本课的教学超越了这节课的界限,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任何教学都要承担传承文化的重任,数学课也不例外。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学习知识,提高思想,升华感情。首先利用精选的教学内容,精致的教学语言以及恰当的幽默点缀,使课堂时刻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课堂上学生精神放松,思维活跃,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生动与有趣。其次,课的结束时教师送给学生的话,让这一课更是余韵悠长,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奥秘;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期望,体会到了教师的苦心,对教师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旅行。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认识吨教学反思08-13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6-30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5-15
数学《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8-19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推荐)07-07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10-24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7-16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实用15篇)07-10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精品15篇)07-07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学反思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