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6 16:22:39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正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的:“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师生平等的对话,互相尊重,让学生的真实想法得以充分的暴露,最大程度的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擦出思维的火花。

  正如我在教学《加法结合律》一课时,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我都加以重视,给学生们自主和张扬个性的机会,让真实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演绎着学生们的异常的精彩!

  当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加法结合律并能运用定律解决问题了,我开始让学生们看书质疑。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号左边(a+b)+c可以写成a+b+c,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的。”这一席话马上引起了全班的赞同:“对呀,自左到右算a+b就行了!”教了这些年学时时提醒学生记住定律的字母表达式,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对书上的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提出异议的。新课改赋予了学生们更多挑战权威的勇气,给予学生们更多创造、思考的灵气。那么我一定要更加关注课堂的这种动态的形成,让学生占有主体学习地位,让我的课堂更富有生命的活力。所以我已经学会了灵活机智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过程,把问题再抛给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再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赶紧反问到。生:“a+b+c=a+(b+c)还可以a+b+c=a+(b+c)=b+(a+c)。”我不禁佩服这个学生的精彩发言了。“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怎样用文字表述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先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说的多好啊,不是象书上说的“前两个”,也不是“后两个”,而是不管先加哪两个都行。“我还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很好!大家很有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我赶紧给学生们以鼓励,让他们沉浸在充满成就感的快乐之中……

  是啊,当我们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一节课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已经不是我们教师能够在备课方案的预先设计中能够把握在手了。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地生成学习内容,展示课堂教学真实性的精彩。随后,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的学习中,学生们都学会了安自己的意愿和思考总结自己的定律。象除了书上的(a+b)×c=a×c+b×c,还总结出(a-b)×c=a×c-b×c和a×c+b×c+c=(a+b+1)×c、a×c-b×c-c=(a-b-1)×c等等。由此看来,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们的想法,放飞思维的翅膀,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会欣赏到学生们演绎的缤纷精彩!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2

  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是《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它把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放在了一起,学生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后,随后学习了乘法运算定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简便计算这一部分中,除了应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外,还安排了减法和除法的简便计算。可以说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这一册中全部出现了。如何让学生把这些简便运算都掌握,并且能融会贯通的运用,这是我们每位老师所思考的首要问题。在教学中我认为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总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探究方法,才能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和超越。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3

  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较好,可运用这两个定律对一步加法和乘法进行验算。基本能够灵活运用。

  然而对于加法、乘法结合律则运用不是很好,乘法分配律则更为糟糕。细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学生现在只是能够认识,弄明白这三个运算定律,还不明白这几个运算定律的作用和意义。(除了少部分思维敏捷的学生之外)第二,学生能正确的分析算式,并正确的运用运算定律,对学生的已有基础提出了不少的考验,如42X25,运用运算定律计算这个算式,很生很多是把25分为20和5,这样即使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但较之把42分成40和2相比,有很大的出入。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25X4得100这个重要的.因素造成的。这里简单的描述为数学“数感”吧,还有125和8得1000一样。第三,有的学生甚至运用运算定律折腾了一番又回到了原来的算式。

  综上所述,解决办法只能是多讲多练,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过程中,体会应该如何运用运算定律。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4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共包括了五个定律和两个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或者a×(b+c)=a×b+a×c

  连减法的性质:a-b-c=a-(b+c) 连除法的性质:a÷b÷c=a÷(b×c)

  大多数学生对于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的交换律掌握的比较好,对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常混淆,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对比的方法进行练习:

  1. 101 × 87=(100+1)× 87=8700+87=8787(乘法分配律拆项法)

  34 × 43+34 × 56+34=34 ×(43+56+1)=34 ×100=3400(乘法分配律 添项法)

  2. 在教学中,我多次次听到学生把分配律说成结合律,在计算过程中,也多次出现这样的混淆。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注意观察,乘法分配律有两种以上运算符号,而乘法结合律只有一种运算符号。让学生在比较中区分,在区分中比较。

  3. 简算与学生的'数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于学生提高运算能力,大有益处。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而是需要大力练习。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4.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如,463+82+18,463-82-18,9600×25×4 9600÷25÷4 9600÷25×4

  5.针对逆向运用,有以下规律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 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5

  学完加法交换律后,我感觉内容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做了几个简单练习后,我准备结束这个内容。按照惯例,我问了一句:学了这个定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马上有学生提出:加法中有交换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个定律呢?

  我一阵欣喜,学生已经学会了接受新知识时把知识延伸开来。虽然打乱了我这节课的教学计划,我马上引导学生一起来总结刚才是如何学习得到加法交换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能不能根据刚才举例—观察—归纳—验证的方法来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们马上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验证。在经过短暂的讨论交流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乘法也有交换律,并能举例应用。但说到减法和除法时,有了分歧,开始争论起来。

  生1:我认为减法中没有交换律,例如8-5=3,交换被减数和减数的`位置5-8就不能减了。

  生2:可以减得-3(学生已经从课外学到了负数的知识)

  生3:差不一样,所以没有交换律。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反驳到8-8=0交换位置后还是8-8=0,我认为减法中有交换律。这时很多同学露出了困惑的神情,到底谁的对呢?短暂的沉默后,马上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减法中必须被减数和减数相同时,才能出现交换位置差相等的情况,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任何数都可以的,所以减法和除法都没有交换律。我带头为这位同学的发言而鼓掌,更为他们的勇气和智慧而高兴。学生们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从中体验到了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更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习的能力。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6

  在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四年级时学生就学习了整数以及小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分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习整数及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④(0.5+1.6)+8.4=0.5+(1.6+8.4)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但我发现,很多同学能用字母把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就是用语言表达不了。我想,可能是平时的语言训练不够,在教学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多说,鼓励说,提示说。开放性的教学对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切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正真成曾学习的主人并获得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公式复习完后,我给学生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这些字母是表示分数,这些定律还适合吗?接下来由学生自主举例证明。学生积极性很高,但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是直接从左边等于右边再计算。她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是证明。最后,我只好引导大家一起证明加法交换律在分数的计算中适合,并说明证明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曾记得这样一句话“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只有基础牢固了,学习方法到位了,才能更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平时计算习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7

  本单元是系统学习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所以从学习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

  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习,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数学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8

  一、调整教材顺序,促进有效教学

  “乘法交换律”与“加法交换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交换数的位置进行运算,结果不变。“乘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可以与“加法的结合律”的教学安排在共一课时。学生通过具体事例的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讨论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加法交换律”。然后再安排教学乘法交换律,让学生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b×a,再通过对“加法交换律”概念的类比,推理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再以同一课时或者前后课时,安排教学“加法结合律”与“乘法结合律”,通过举例说明得出a+b+c=a+(b+c),再通过讨论从而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教学乘法结合律时,再通过具体事例得出a×b×c=a×(b×c),再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的类比推理,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二、设计对比练习,促进有效教学

  在新知识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新知识、新方法会对旧知识、旧方法产生认知障碍。因此,要设计对比练习,让学生从知识与方法的障碍中解脱出来。

  学习连加、连减的简便计算后,往往会对加减混合产生方法的影响与方法上的障碍;同样,学习连乘、连除的简便计算后,也会乘除混合的.计算产生影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加强对比练习,让学生从混淆走到清晰,让学生从障碍中走出来。

  如,463+82+18,463-82-18,463-82+18

  9600×25×49600÷25÷49600÷25×4

  三、进行逆向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逆向运用

  加法结合律:346+(54+189)=346+54+189

  乘法结合律:8×(125×982)=8×125×982

  乘法分配律:89×75+89×25=89×(75+25)

  减法的性质:894-(94+75)=894-94-75

  连除的简便:350÷(7×2)=350÷7÷2

  逆向运用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尤其对a-(b+c)=a-b-c和a÷(b×c)=a÷b÷c的运用在有帮助。因此逆向运用的训练,很有必要。

  四、加强应用训练,促进有效教学

  例1、求下列图形“L型”菜地的面积;

  9厘米21厘米9厘米

  例2、学校合唱团99个学生,每人一套报装185元,后来再加上同等价格的指挥服装一套。一共需要多少元?

  例3、学校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羽毛球12个,每筒羽毛球32元。又买了8个篮球。

  1、学校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

  25×12

  =25×4×3

  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元?

  32×25

  =8×4×25

  3、每枝羽毛球拍多少元?

  330÷5÷2

  五、加强错例分析,促进有效教学

  例1:25×32×125例2:32×125

  =25×4+8×125=4×(8×125)

  =4×8×4×125

  例3:463-82+18例4:9600÷25×4例5:25×(400+4)

  =463-(82+18)=9600÷(25×4)=25×400+4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9

  一学生主动构建新知

  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学生要从小学会与人交往,与人沟通,与人协作。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参与认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寓德于教。

  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本课时通过生动的画面,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我国航天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到了航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0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反思这节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树立学生自信心,尤其爱护后进生,培养学生口算心算、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并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加强。

  2、课前对学生学习效果估计不足,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3、上课时复习的时候应该安排一些整数乘法简便运算的题目,帮助学生回忆简便运算,为本课的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4、例题6中本来只有前面2道题,但是备课时拔高了难度,多加了2道较难的简便运算题目,在前面复习时没让学生回忆、做做类似的整数乘法混合运算题,所以学生做题效果不理想。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我认为,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只有做到了让教为学服务,让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提供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引导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乘法的运算定律这部分知识时,作了以下一些调整:

  1、按照教参中的教学进程安排,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需要分两课时完成。我认为将两课时可以合并为一课时。首先,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相似,由两条加法定律猜想到两条乘法定律,难度不大,十分自然。其次,两条乘法定律一起学,一方面有利于比较区分;另一方面,更利于实际应用,事实上在计算应用中,这两条定律通常是结合在一起应用的。但是教学后发现,学生在应用时情况较好,但对两条定律的区分不够明确。于是,在接下来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运算教学时,我出示了大量的习题,分组冲关夺红旗比赛,让学生通过计算从中去发现问题,并从数学角度去探讨问题,然后再通过举例验证,让学生直观感知乘法中的一些变化规律——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因数位置不变,改变计算顺序,积也不变。这样,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把乘法中的这种变化规律,心领神会。由此,学生在进行简算过程中,得心应手,不但学得愉快,而且用得灵活,效果较好。

  2、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迁移,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学生较易接受与理解。在我的'提示指导下,渐渐发现了几组算式之间存在着的联系,找到规律,再通过举例,验证自己所找到的规律,并且再启发他们说出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这样既让学生有独立观察、思考、练习的机会,又安排了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全体学生的学习愿望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这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回答问题的面也比较广,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对这个内容还是掌握较好。

  从实际教学的情况来看,这样的调整教学效果还不错,我自己认为已基本达到了我课前所设定的目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我在面向全体方面做的还不够,使得个别不爱发言的同学,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值得注意,应该改进的地方。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2

  小学阶段的数学总复习,我本着每天复习内容少而精的原则,把所要复习的内容理解透掌握好。

  本课设计了两个环节:

  (1)复习运算定律,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习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习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改变以往的做法,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编或搜集简便运算的题目。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学生在编题和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习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让学生以竞赛、限时做题看谁做得又多又对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计算题枯燥无味,学生在测试中,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教学效果也很好。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3

  1、挖掘教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当中。

  在导入部份用一组整数乘法算式让学生进行简便算法,然后,在整数数字中点上小数点,摇身一变成小数乘法,让学生说怎么算?学生直接用上了简便算法,教者提出问题:对于小数乘法,能应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吗?让学生明白,猜想不一定是对的还需验证,然后让学生验证。

  这一设计,充分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把猜想验证这种科学研究方法恰当的运用到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收获了一种思想,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学生的验证,有的是通过计算两个式子的结果得出的,有的是根据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验证的,有的是根据小数的性质来验证的,老师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而是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样的设计更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充满求知的欲望。

  2、注重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感受成功。

  教者整个课堂感情充沛,处处都闪烁着教者的教学智慧,板书的'习题,如看谁算得快,看谁算得巧,一个快字和巧字,体现了教者的用心,快乐填一填,巧手算一算,运气题、眼光题这些习题,无不体现教材对情感的投入;教者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个画在黑板上的笑脸,加上恰当的评价语言,整堂课,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点点关注,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愉悦。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4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之前的教学中,运算定律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我认为这样做学生固然能够掌握运算规律,但并没有从本质上真正理解规律。因此,我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并掌握规律,主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初步感知规律。

  教学中,结合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解答问题,并抓住两个不同加法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且都能解决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得到等式。

  二、组织举出相关例子,充分展开讨论,初步提炼规律。

  请学生以上一等式为参照,再举一些有着同样现象的.例子,讨论交流具有此类特征的算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这种规律,初步提炼规律。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经验,注意数学学习方法的迁移和渗透。

  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教学完加法交换律时,我及时把新学的知识和一年级学的凑十法以及加法计算的验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回忆交换加数验算的方法,明确与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之间的联系。这样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及时沟通,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同时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初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比较困难,出现表达不够严谨或不会表达的现象,这时我没有及时补救这种生成问题。课堂语言不够精炼,重复啰嗦;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巩固,在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应该再放开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

  备课时,我原本以为这是一节比较简单的内容,前面刚学习了整数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而此节课只是将这些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的加减运算当中。但是在今天课堂上却出现了很多波折。

  课始,我从复习整数的`运算定律及应用入手的,想让学生能从复习中回忆旧知,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我先出示三道题:25+36=36+25(17+28)+72=17+(28+72)请学生抢答,然后说出简算的依据。然后告诉学生: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是一些小数计算更简便。

  然后出示0.6+7.91+3.4+0.09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加强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的乐趣。

  另外,虽然题目设计有层次,但出题样式可以更多。在现在的计算当中,不一定每一个题目都能进行简便运算,而且根据很多学生平时计算习惯来看,他们宁愿按部就班地计算也不去观察怎样计算可以更简便。所以,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多引导学生认真审题,能简算的就简算,这样逐步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2-24

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4-06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4-22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03-22

0的运算教学反思01-09

《数的运算》教学反思04-06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04-02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03-23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