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3-02-13 18:32:45
  • 相关推荐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是正确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1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2

  一、电压

  电压: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电压物理量的符号:U。

  单位:伏(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1kV=10V;1V=10mV;1mV=10μV.常见电压值:干电池:1.5V;家庭电路:220V;手机:3.6V;铅蓄电池:2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电压表:测量电压(分析电路时,电压表所在的位置相当于断路)。量程:0-3V(大格:1V,小格:0.1V)

  333

  0-15V(大格:5V,小格:0.5V)。

  使用:

  1、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2、电流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3、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用大量程试触,不超小量程,用小量程测量)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的规律

  电池的串联: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电池的并联: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串联电路的电压: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并联电路的电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电池的能量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化学电池)

  三、电阻

  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就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物理量符号:R

  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1MΩ=10KΩ;1KΩ=10Ω。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控制变量法:物理中对于多个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办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四、变阻器

  滑动变阻器:结构:(电阻丝、绝缘管、滑片、接线柱等)

  原理::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铭牌:例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2A。

  正确使用:

  (1)、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

  (2)、接线要“一上一下”(不能同时用上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导线】和同时用下面的两个接线柱【相当于一个定值电阻】;

  (3)、闭合开关前应把阻值调至最大的地方(电流最小的位置)【对电路起保护作用】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3

  一、磁现象:

  1、磁性: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吸铁性)

  2、磁体:定义:具有磁性的物质

  分类:永磁体分为天然磁体、人造磁体

  3、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两端最强中间最弱)

  种类: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北极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小磁针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应线:

  ①定义: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5、磁极受力:在磁场中的某点,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一致,南极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6、分类:

  7、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

  Ⅱ、电流的磁场:

  ①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该现象在1820年被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该现象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②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一样。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电流方向与磁极间的关系可由安培定则来判断。

  ③应用:电磁铁

  三、电磁感应:

  1、学史: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2、感应电流:

  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跟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4、应用交流发电机

  5、交流电和直流电:

  四、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2、应用直流电动机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4

  一、磁现象

  磁性:磁铁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磁体具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两个磁极)。南极: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地理南极)的磁极(S);北极:静止时指北的磁极(N)。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

  二、磁场

  磁场: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着看不见、摸不到的,能对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的物质。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带箭头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磁体内部,磁感线是从南极到北极)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地磁场: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

  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

  三、电生磁

  奥斯特(丹麦)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做成螺线管【线圈】,各条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一起,磁场就会强很多)。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铁一样。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四、电磁铁

  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没有磁性(内部带铁芯)的螺线管。电磁铁的原理:电流的磁效应(铁芯被磁化,铁芯和线圈磁场的共同作用)。

  决定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内部是否有铁芯;有铁芯,磁性强。

  2、电流大小;外形一定,匝数相同,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3、线圈匝数;外形一定,电流相同,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铁的特点:

  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

  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五、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通断的开关。它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电路的装置。

  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低压电源、电磁铁等组成)和高压工作电路(电磁继电器触点、高压电源、用电器)组成。用途:可实现远距离操作,还可实现自动控制。扬声器:原理:把电信号转化成声信号。

  构造:永久磁体、线圈、锥形纸盆。发声过程: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线圈将受到永久磁铁的吸引或排斥,线圈就不断地来回振动,带动纸盆发声。

  六、电动机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要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原理),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系。(电流方向或磁感线的方向改变时,通电导线的受力方向改变)电动机构造:转子(转动的部分)、定子(固定不动的部分)、换向器。能量转化:电能→动能。

  七、磁生电

  法拉第(英)发现了电磁感应,进一步揭示了电与磁的联系。

  电磁感应:由于导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在磁场中运动(切割磁感线)而产生电流的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的方向既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又跟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发电机:动能→电能。(能量转化)原理:电磁感应。构造:定子、转子。

  交变电流:(交流AC)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不断地做周期性变化的电流。直流:电流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频率:电流1s内周期性变化的次数。(我国电网的频率是50HZ)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5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1℃ 1℃ 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

  ⑴液体的温度;

  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

  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

  ⑴降低温度;

  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6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 (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

  10.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7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二、电磁波的海洋

  电磁波: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它可以传递信息。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真空可传播。C=λf.(c=3×10m/s)。(λ电磁波的波长;单位m)。(f为频率;单位Hz)。1MHz=10KHZ=10Hz。

  无线电波:频率在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部分电磁波叫无线电波(传递各种信息)可见光是电磁波大家族的一员。

  微波炉:利用微波使食物的分子在微波的作用下剧烈振动,使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三、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无线电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传输信息越多。微波通信:波长在10m-1mm,频率在30MHz-3×10MHz。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集合8

  一、电压

  (一)电压的作用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

  ②电路是连通的。

  (二)电压的单位

  1、国际单位:V常用单位:kV mV 、V

  换算关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V

  2、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1.5V一节蓄电池2V家庭电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三)电压测量:

  1、仪器:电压表,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从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二、电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号:R。

  (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1000K 1 K=1000

  4、了解一些电阻值:手电筒的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为几欧到十几欧。日常用的白炽灯,灯丝的电阻为几百欧到几千欧。实验室用的铜线,电阻小于百分之几欧。电流表的内阻为零点几欧。电压表的`内阻为几千欧左右。

  (三)影响因素:

  结论: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与温度有关。

  (四)分类

  1、定值电阻:电路符号:。

  2、可变电阻(变阻器):电路符号。

  ⑴滑动变阻器:

  构造:瓷筒、线圈、滑片、金属棒、接线柱

  结构示意图:

  变阻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作用:

  ①通过改变电路中的电阻,逐渐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②保护电路

  ⑵电阻箱。

  三、欧姆定律。

  1、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结论: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物理表达式I=U/R

  四、伏安法测电阻

  1、定义: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这种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电路图:(右图)

  五、串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电压之和。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路电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联电路的特点:

  1、电流:文字:并联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

  字母:I=I1+I2+I3+In

  2、电压:文字: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电阻:文字: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倒数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09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12-20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01-16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合集15篇01-29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26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10-26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10-26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2-24

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5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