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治通鉴读后感1
汉武帝历史上名气很大,这名气估计跟他在位时间长有关系——他执政的时间整整有54年(公元前140年到公元前87年)。相比之下,汉高祖才19年(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88年),吕后10年(公元前187年到公元前178年),文帝23年(公元前177年到公元前155年),景帝14年(公元前154年到公元前141年)。所以,整部《资治通鉴》的汉纪九至汉纪十四都是讲汉武帝一朝的史事。
整体的感觉,汉武帝个人素质和能力不如前面几位皇帝,但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的成绩却亮点很多:比如驱逐匈奴,拓展国土;比如设立太学,传承文化;再比如,凿空西域,促进交流,等等。与此同时,汉武帝治下出现了“人相食”“卖官鬻爵”“酷吏佞臣”等帝国衰落才会有的恐怖景象。一些影响后世的改革举措,比如盐铁专营、重农主义产业政策,也引发千年争议。总之,这些成绩不能全算在汉武帝头上,而是有文景之治的国力积累。
写汉武帝的汉纪九,开篇就是干部队伍建设和选人用人问题。汉武帝是出了名的求贤若渴,经常让人打广告招揽人才,然后亲自“策问以古今治道”,参加面试的动辄百余人。更重要的是,汉武帝还发明了举孝廉的推举制,用制度化的命令要求各地各部门的高级干部有推荐人才之责,不推荐和推荐不合格的都要惩罚。
从组织管理学角度看这些做法是正确的,构建了组织再生产的`内在机制。最初,确实有很多人才靠举孝廉+策问的模式脱颖而出,像董仲舒、司马相如、东方朔等等。而且,《资治通鉴》也多处记载了这些人的策问,很多策问直接变成了汉朝的政策,比如董仲舒提出的举孝廉、兴太学就是策问时提到建议。
当然,后来举孝廉变味了,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工具产生很多问题,此处不表。而搞策问答辩的做法,当时就有人反对,认为不符合汉朝历代皇帝反“嘴炮”的传统。像丞相卫绾的老师申公在回答汉武帝关于“治乱之事”的提问时就说,“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一番话把汉武帝说得“默然”。
而且,策问的激励效应,不仅会引来一堆误国空谈的嘴炮,更会被小人利用,使统治者被神神叨叨的话语迷惑。终其一生,汉武帝被儒士、求神问仙的方士等各路骗子忽悠,劳民伤财地修建了无数祭祀各种神仙的楼堂馆所,搞了无数祭祀鬼神的把戏,都跟他喜欢策问容易被人忽悠有关。
汉武帝在求贤若渴的同时,又是一个对人才十分苛刻的领导。汉纪十一有段话,“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就是说,手下人犯了点小错都会被杀掉。所以,硕果仅存的敢于直谏的汲黯说,“您这花费大量精力来招人,招来的人还没怎么用,就有被你杀掉了。天下的人才再多,也经不起您这样随便杀戮啊,以后谁还来跟您治理天下?”
汉武帝回答了一句充分反映部分领导心态、值得认真揣摩的话,“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耳,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这番话反倒把汲黯说得无语了。
在这种扭曲的人才观指引下,汉武帝对待手下人比较操淡。比如,李广的孙子李陵以五千步兵,对抗八万匈奴骑兵,先后斩杀匈奴兵上万人,最后在没有外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汉武帝勒令唯一跑回来的部将陈步乐自杀,然后灭李家全族,为李陵说情的司马迁还被割掉小鸡鸡。
君臣关系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像孟子说的,“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汉武帝对下属越糟糕,那么真正的牛人谁肯为他卖力?此消彼长,汉武帝手下的谀臣、奸臣、弄臣越来越多,护国谋国的正直之臣越来越少。下属对汉武帝也就能晃点就晃点,投其所好、欺上瞒下、以公肥私。特别是抓住他求神问仙的癖好,将其玩弄于鼓掌之间,甚至搞出了逼迫太子‘谋反’的“巫蛊之祸”,汉初政治清明的风气荡然无存。
资治通鉴读后感2
本册记述的时间段为: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基本上就是三国的大部分历史了,直至晋朝的开创。
一、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国在曹操之后的继承人是曹丕。当曹丕被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卞夫人却没有因此有半点的骄傲。当时卞夫人左右的随从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
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要去赏赐别人!”
这话后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认可地说道:“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为最难!”
二、气度:诚长者陆逊
一次,孙权下命当时还只是定威校尉的陆逊去讨伐山贼。陆逊有力征集了数万精兵,将山贼扫除干净。但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孙权说:“陆逊随意征发百姓,给所到之处带来了愁苦和骚扰。”陆逊后来回到吴国都城,跟其他人言谈时,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
孙权得知后问陆逊:“淳于式告发你,你却推荐他,这是为什么?”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告发我;如果我再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能长。”
孙权赞叹地说道:“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三、王昶诫子之书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举才德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荐的是兖州刺史王昶应选。
王昶是何等人?估计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未必听闻。《通鉴》说此人恭谨忠厚,他给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给儿子起名王浑、王深。并且写了专门的书信告诫他们:
“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读后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此,况庸庸之徙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这封家书写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实在难得,值得反复琢磨体会和学习。
四、卧龙指定传承人之一:费祎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读后感3
近日读《资治通鉴》读至《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中亦有此篇)一篇,颇觉其实为营销术中经典一例。读史本为鉴今,于是自为品析一番,望能于读后有所用处,不至于掩卷而忘。
话说战国中期,秦国日趋强盛,秦、齐两国并雄于天下。此时的赵国新君主初立,赵太后执掌朝政。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开了一个条件: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便发兵救赵。于是赵国朝堂内讨论起来,由于畏惧战事,卿大夫们纷纷要求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赵太后当然就很不高兴了,说道:“你们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老妇我就向谁脸上吐唾沫!”赵太后显然已经怒极。
案例的背景介绍到这里,可以看出,赵太后是一位极难搞定的客户,所以只有派出像触龙这样的高级客户经理,才能出色完成任务。下面我们来品析触龙是怎样运用营销技巧一步步说服他的客户。
触龙非常恭敬地走进来,如他所料,赵太后正非常生气地等着他。触龙明白,他的客户此时正有着强烈的抗拒心理。于是,两个老人见面,触龙说道:“太后啊,老臣由于脚上得病,很久没能见到您了,可是实在是担心您的身体有恙,这才来看望您啊!”随后便坐下来和太后慢慢聊起了饮食状况与健身,都是老人之间唠嗑的话题。在这里,触龙成功地把握了一个生气的老妇人的心理,和客户寻找共同话题,使客户的抗拒心理有所缓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在使气氛缓和之后,触龙开始将话题引入正题的第一步:聊起自己的儿子。触龙说:“老臣有个不成器的小儿子,想请求让他在王宫做一名卫士,我现在老了,想要在我还未‘填沟壑’(指死去)就把他托付给您。”太后问道:“男子也会爱怜小儿子吗?”“比妇人爱得更深。”触龙回答。太后笑着说:“妇人才爱得更深啊!”此时,触龙已经成功让他的客户把自己当做朋友来聊天。
紧接着第二步,触龙给太后设下一个诱饵,说道:“老臣还以为您爱女儿燕后要多一些,爱长安君要少一些。”太后说:“您错啦!我爱长安君更多一些。”太后果然上钩,于是触龙便引出一段道理来,说道:“父母如果爱孩子,就会为他们考虑很长远。当初您送燕后出嫁时,悲泣不舍,想到出嫁到燕国太远。在女儿走后,您并非不想念她,但每次祭祀都要为她祷告‘千万别让她回来’,您是为她考虑长远,希望她的子孙在燕国都相继为王啊!”太后只得承认。
说完燕后,触龙第三步便正式引入到长安君的话题,有燕后之事作为铺垫,此时引入正题是绝对安全的。触龙从赵国的历史现象开始谈起,他问道:“从距今三代以前上溯到赵国建立之时,赵主的子孙王侯的'后嗣现在有还在的吗?”太后答:“没有。”触龙说:“为何他们会被历史淘汰以致绝嗣?因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丰厚,却无功劳。现在您让长安君有尊贵的地位,给他好的土地和很多贵重的宝物,而不让他对国家有功劳。一旦您去世,长安君将如何在赵国立足?老臣认为您为长安君考虑短浅,所以对长安君的爱不如燕后。”这段话与上段话作对比,逻辑清晰地阐述了怎样为燕后考虑长远,而怎样为长安君考虑短浅,使赵太后不得不心服口服。触龙使用这两段话术,把赵太后带入到自己的逻辑思路中,最终将其说服。于是赵太后并未“唾其面”,而使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齐国出兵保住了赵国安危。
纵观触龙的三步营销策略,是见微知著。表面看起来,在唠嗑家常中轻而易举便将客户说服,而其中的技巧很是值得玩味。先将硬的软化,让抗拒的心理慢慢放开,然后从旁一步步引入正题,以逻辑思路牵引着对方,其话术的艺术性可以作为营销学中的经典案例。
【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名言07-10
《资治通鉴》读后感06-21
资治通鉴读后感09-08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09-26
【合集】《资治通鉴》读后感12-24
资治通鉴读后感5篇08-27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09-25
《资治通鉴》读后感(15篇)08-29
《资治通鉴》读后感500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