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10-07 13:47:28
《论语》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读后感1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整理的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所反映的只是孔子思想的碎片,并非系统地阐述孔子思想理论,但是却成为儒家经典著作,流传千年而不衰,这与《论语》之内涵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离不开的。

  学而篇是《论语》开篇之作,其所反映的思想是《论语》核心思想仁之前提,也是学习之真谛。学习并非只是单纯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学习知识造福于人,其最关键的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拥有做人最基本的美德,所以学习首先要懂得伦理道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首先,他强调了孝悌是为人的基础,父母和兄弟是最先面对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其次,是面对他人的关系:要谨慎、讲诚信、尽量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在家能做一个好子弟,在外是一个善良诚信的人,这时候就需要去读书学习圣贤之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了。反观当今,我们过度重视单纯的学习而忘记道德修养的提升才是关键。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是我们需要遵守的,不要忘记做人的初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素养。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家人,所以从身边的开始做起,孝悌、爱众、亲仁,按照这些规则去办事,我想古圣先贤的智慧便在于此。

  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较乱,好像并不是在说为政,而是在讲孝,讲君子,将信用。其实,都是在围绕为政这个主题展开的,第一句是主旨,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接着,孔子从思无邪,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孝无违、孝敬,从君子不器,先行言后从之,周而不比??以上这些说都是在围绕一个字展开——德,德代表着礼,代表着孝,代表着君子。曾国藩曾说过,德者,若水之源,树之本;才者,若水之流,树之叶,大概是这个意思,大概也是受我们伟大孔子的思想影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有两句关于谈论学习的经典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能很多人会以为这两句。

《论语》读后感2

  粗粗地读完《论语》,觉得其真不愧为一部历史久远,内容简单而又深奥的中国古文化书藉。并且不同时代的学者都加以悉心悟读,注释,翻译,解说,谈论研究,只可惜我目前还没领悟多少精华,要来写读后感,就只能有什么感受写什么了!

  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做人,相对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书中从各个方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么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加有质量,书中概括为:生活态度积极,和亲人朋友,同事和睦相处,工作勤勤肯肯。。。。。。其实这些道理是相当简短及普通,但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但是这种宽容也是有限度的,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真报怨,以德报德。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遇到种种,当时有过许许多多的情绪,可是现在回头看看觉得其实也没有什么,不管是帮助爱护自己的,还是曾经嘲弄甚至伤害过自己的,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经历而已,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更要感谢那些嘲讽自己甚至伤害自己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嘲讽才让我们更加强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平凡的道理:即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学习,一点一滴聚集不起眼的知识,必然是人要成功的首要条件,要知道这种不耻下问,造就了多少伟人。

  说实在话,作为一项作业去读《论语》有点累,但在完成这项作业的过程中,我却真的想细细品读《论语》了,因为孔子这个充满人性,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历史名人深深吸引了我,也终于明白,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为什么会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崇。

《论语》读后感3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

  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4

  暑假刚开始,妈妈便让我读一本经典著作《论语》。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论语》,它是一本记录孔子教导弟子们的一些语录。书中记载了大量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言行,集中阐明了孔子“仁”与“礼”的核心思想。可妈妈告诉我,通过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可以让人受益一生。孔子的教训在中国人听来,似是老生常谈,平淡无奇。但是孔子教训独特处在于他教各个人的心走向别人的心里找安顿,找归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带着这些深奥的让我无法理解的疑问,我走进了《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朴素的人的一生计划,我们从小就要有理想,有计划。不能得过且过,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教,诚信为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我在课堂上没有搞明白的问题或做习题时不会的题目,过后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试时我还是做不出来。因此我们平时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不懂装懂,有不懂的问题应该虚心向别人请教,要不耻下问。我们平时与人相处时,要学习别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别人的短处,如果别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们就要自我反省一下。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的声声教诲让我心感惭愧。虽然我在优越的环境中生活,但是我却没有优越感,平时吃饭总觉得家里得饭菜不够丰盛,没有荤菜就不吃饭。穿衣服吗非名牌的不穿。别人有的东西,我也非要买到。平时还要妈妈给零花钱。可是一提到学习我就很不高兴,总认为是件痛苦的事。学习了论语以后,我要改变我的学习的态度。我要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

  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串联起了悠久的中华文明,我将通过孔子的智慧来启发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阳光的积极向上。

《论语》读后感5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从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让我有空的时候多读读《论语》,慢慢地,我自己也爱上《论语》这本书,读着这深奥而耐人寻味的字句,领悟着做人做事的许多道理。

  《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我熟记于心,这八个字时刻警醒着我,做人做事要以它为前提,以它为准则。以前,读低年级时,我还不能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身为小组长的我,为了下课能多玩一会儿,而请别的同学帮我收作业,听背诵,编些小理由让自己得以偷懒。放学回家后,我还把这件事打趣着讲给妈妈听,妈妈听后,眉头一皱,让我把《论语》找出来,再读一读。当我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妈妈让我停下,细细地为我讲解其中含义。我这才理解了妈妈的.用心良苦,想想这八个字,再想起我为了玩而总麻烦同学,想着想着,我的脸滚烫滚烫的,为自己偷懒的行为而羞愧不已。是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怎么能强加给别人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每读到这句话,我总能想象孔子当时站在河边,感叹时光如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那种惋惜与无奈。我们既然留不住时间,那就让我们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最需要的事情上,做到惜时如金吧!读《论语》,也让我慢慢地改掉了做事拖拉的坏习惯。

  如果我们对学习缺少兴趣,把学习当作无聊、枯燥的事情,那是很难将学业学好的。不妨读读这一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得到启示的。而当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的时候,就会乐此不疲,渐入佳境。

  《论语》是一杯甘醇的美酒,令人回味无穷。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读着《论语》,我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变得更美好。

《论语》读后感6

  喜欢莱蒙托夫的一首诗:“一条船,孤独地航行技术在海上,它既不可以寻求一个幸福,也不逃避生活幸福,只是我们向前进行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

  我,愿做这只孤独的小船,带着碧波荡漾在宁静的大海里,奉承着,驶向前方,感受着阳光的温暖。

  高中时期,使人成熟,使人感性,使人感性。我们不再是无知的孩子,我们学会了独处,学会了与自己相处,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解决问题。我们接触到更多的世俗智慧,体验到更多的人性温暖,心灵更加成熟。回想起我以前每天都在想的事情,真有趣。一个顽皮的孩子,他从来没有经历过生活,死亡,悲伤,或者分离,他每天都在自己制造的悲伤情境中度过,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像是无病呻吟,自怜的'笑话。现在我们更珍惜宝贵的生命,更了解那些不冷不热的人,我想,这不是虚伪,而是更热情地与世界相处。

  今天,我们,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损失。我们慢慢沉醉于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学会了面对喧嚣后的寒冷,学会忍受孤独与寂寞,像鸟儿一样孤独的小船,像海深,骑兵冰,波澜不惊的心脏,但它蕴藏着巨大的能源。

  如今的我们,再也不是没有了对人情冷暖的过多伤感。我们可以慢慢习惯于客套和僵硬,却仍保持自己那颗温暖的心,用真心对待学生每一个问题值得企业付出的朋友,用温暖的心去认知发展社会,感悟生活世界,将那些工作琐碎、无所谓、负面的东西进行过滤。

  今天,我们为伟大的生活更加感激,珍惜你的生活,向往更多的未知世界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看着生老病死在我们身边,我们不禁移动到生命的神奇,感受生命的脆弱。所以,我们正在努力,试图让自己的生命没有遗憾。我们是向往,向往未知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并为奇观的世界无限的向往。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自然在不停进行运转,生命在中国不停消逝,我们也在不停发展成长。被岁月拔节,我们学会了学生感恩,学会了一种淡然,学会了他们怀着这样一颗敬畏法律天地、敬畏人民生命的心,在这个迷蒙慌乱的时代里,为自己的未来经济奔腾!

《论语》读后感7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工作的专心执著,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给予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后感8

  古往今来,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部永垂不朽的著作,这就是伟大的思想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所写的——《论语》。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力后人津津乐道的千古名句都是出自他之口。他活到老,学到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高尚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他学无止境、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学方法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和对学习的热爱难道不值得我们追求吗?孔子一生好学、谦虚,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学、智慧,他做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啊!这样一位拥有高山情怀和大海渊博的哲学家,怎么不应该受人尊敬?他所写的'《论语》怎么不应该流芳百世呢?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应该追求孔子那种学无止境、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传诵《论语》中的每一句话,发扬“孔子精神”。我们曾经学过“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出自《论语》,我们要积级做到这些话中包含的含义,做一个诚信、好学的少先队员。每一个人都应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团结友爱,这样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这就是《论语》对现代人的启发。它还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脚踏实地的做人,奋发图强的学习,诚实守信的交友,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完美。如果说《论语》是心灵良药,那么我们就好比那些心灵疮伤的人,只要一读《论语》,就能安抚受伤的心灵,得到温馨的安慰。

  这部《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我们一定要继承孔子的精神,让孔子和《论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

《论语》读后感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了《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读后感10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百家争鸣,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可谓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而它的核心著作,就是这部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编辑而成的《论语》了。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似乎不能算作是“接触”吧,不过是鹦鹉学舌地复述几句,至于它的意思,用“一窍不通”形容倒是丝毫不为过,想想那时都是这样,不论是现代文、古诗还是文言文,只需要把作者和背诵内容记住,就足以应付考试了。步入初中,我又一次“遇见”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论语》,同样是在课本上,学习方法却大相庭径,原本主要的背诵成了次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论语》中的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是孔子毕生的思想结晶,也是君子基本的道德素养。

  尽管由于年龄的关系和语文书的'局限性,我还是不能完全地去理解,去认识孔子的思想世界,那些明了的道理却仍一次次地令我受到触动。孔子讲究孝道,“百善孝为先”是我国从古至今都不曾变更过,只是逐渐变成了一种呼吁,而不是行动,如今有些人把父母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父母,使得有些老人明明儿孙满堂,却因无人照看而活活饿死,有些老人已年逾古稀,却还要挣钱养活自己,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不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已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遗失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对亲人仁爱,对朋友仁爱,对敌人亦是如此,看似简单的三点,能做到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呢?一、二两点很好理解,第三点就不尽然了,敌人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仁”呢?敌人,换个角度谈就是对手,一个人,即使他再优秀,没有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那他面临失败也就不远了,这样去理解,孔子的“仁”就更容易接受《论语》如同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任凭我们从中打捞着智慧的甘露,即使我们从中提出上千、上万桶,却依旧取之不竭。了,感谢那些曾使自己进步的人,这是应该的。

《论语》读后感1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当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当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境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仅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仅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仅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仅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仅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构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终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仅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教师吗?

《论语》读后感12

  《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论语通译》读后感。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读后感《《论语通译》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言行的书。孔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称孔为“圣人”也不为过。

  但《论语》也经历过不少风雨。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五四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这些事在我们历史课上都讲得很详细。通过这点,我们知道了要一分为二的去看《论语》,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用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读后感1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诠解》是对《论语》中言论进行注解和翻译的书,它配有精确的注释和译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内涵,使我们真正读懂经典。这是我们新时代好队员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诵读经典名篇的必读之书,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言论,从中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知识和做人道理。

  关于学习,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地复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想起了自己在期末语文考试时,有一道题我使劲想了好久才下笔作答,这就是平时没有认真复习到这个知识点的表现啊!我决心在新学期里努力做到经常性地复习老师教过的知识。还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也是对待学问的'正确态度。有时候,爸爸给我讲解数学题,爸爸问我听懂了吗?我说懂了,可是再让我做类似题目,我又做不出来。以后,我一定要改掉不懂装懂的坏毛病,这样我的数学成绩才能越来越好。

  这本书不光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呢!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告诉我们为人之道,替别人办事要做到尽心竭力,跟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去复习。我从小到大,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与人交往都是诚心诚意的,从来不和同学们吵架闹矛盾,因此在班级里有很好的人缘,大家都非常喜欢和我做朋友。还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作为小学生,我要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学习他们的优点,看到爱捣乱、表现差的同学,我就要反省自己上课有没有分心、不积极举手,下课有没有追逐打闹等跟他们相似的毛病。

  《论语诠解》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知识和道理不计其数。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每个新时代好队员用心去阅读的书。

《论语》读后感14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读后感15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论语的作文09-17

论语的句子03-04

论语经典名句11-13

《论语》的读后感05-12

论语的读后感08-17

论语经典读后感09-25

论语读后感06-14

[经典]《论语》读后感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