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2-14 08:14:30
  • 相关推荐
《沉思录》读后感10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沉思录》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沉思录》读后感 篇1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我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我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我,所以要先看清自我惟有用心。反省自我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我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我与自我的对话,是对自我灵魂的解剖和对自我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我。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战胜自我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我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我的行为。因为仅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我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我,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我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我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

  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我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 篇2

  一个人应当总是把这两条规则作为座右铭: 一是仅仅做那支配的和立法的理性能力所建议的有关对待人们利益的事情;另一是如果身边有什么人使你正确和使你摆脱意见,那就改变你的意见。

  ——《沉思录》

  刚刚和朋友聊完QQ,在放松眼睛的同时,网络浏览器又打开了,看着一个个超链接词条,不由得感叹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鼠标一按间,资源便铺天盖地。然而,右手握着鼠标,左手却不知道该什么来填充其极度的空虚了……。是啊,任重而道远,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为了明天。

  《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每个人都有需要读她的时候。

  本书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作。。其中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还有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为感人的伟大著作之一。《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费迪曼这样评价此书:“《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姗姗道来,思绪爬满了心头,《沉思录》值得我们沉思的,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之外,更多的是如何让心灵得到慰藉。以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见识,有以下几点体会最深刻了,希望能和各位分享:

  良好的品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值得追求的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迷糊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分辨不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最需要的和想要的。金钱、情欲、美食、职位、穿着、器重感等等的诱惑,让我们没有办法静心,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有序和安逸。当我们在已故之年回忆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华的时候都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和判断,但已晚矣。只有良好的品质将永垂不朽。

  唯一能掌控的只有现在。人是一种最易多愁善感的动物,总会感叹昨天的易逝和明天的迷茫,在这种感叹和担心中,忘却了今天的美好和来之不易,以至于连今天也没有好好的利用和把握。其实,每个人的脚步都是摸索前行,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昨天已经过去,它不会再让我们欢呼或烦恼,只有今天,还在我们手中,我们能够掌握它、支配它。俗话说得好:“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我们要善于活在今天,我们的未来将会是无限光明的。

  幸福感来源于最原始的本性。我们每天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等等所有一切我们认为是能够让我们有幸福感的事情而苦苦劳作着,但是当我们得到这些我们原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发现,原先所想象的那种感觉现在完全没有了,有的是更加沉重的责任和忧郁的心情。其实,幸福感并不与你的得失有关,它仅仅来源于你的心情是否对现在感到值得珍惜和相信拥有。让我们最原始的本性得到放松和舒展,幸福感便洒满你的全身。

  失败比成功更值得我们去珍惜。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错,人非圣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或完美的,更不可能掌握成功与失败的天平,失败了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一切,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失败会变成比成功更为有价值的财富。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失败的感觉和滋味,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说着说着,就感觉多了,就此打住。谈到的只是一牛之一毛。如此经典,不是由人来读懂的,唯有灵魂才可以让其闪烁更加明朗、更加灿烂的光芒。正如译者何怀宏所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你也需要去读一读!

  《沉思录》读后感 篇3

  雨后阳光,堕落在山谷下。用自己的心灵铭记,我在深思,我在读完《沉思录》后,它给予我的力量是什么,或许它带给我的文化内涵之余,我可能需要点更多的升华。某年某月开始,我就再等待,等待什么能催促我成长,一本新书翻开,总有些来自别处的气味,闻过之后,我可以确定它最后能不能属于我。来来去去这么多年,把《沉思录》翻来翻去,追逐了青涩的我,了解了现在的生活。

  《沉思录》的作者是奥勒,来自拥有古典气息的古罗马,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沉思录》成为古罗马哲学斯多亚派的最后一部典籍,与古罗马人注重实践、崇尚理性的性格相契合。因为《沉思录》,奥勒留被称为“偶像们的偶像”。

  其实,对于《沉思录》的主题而言,他的想法是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必须了解自己,把自己从剖析学方面进行身心上的'解剖,用简单的伦理解决自己的不足,或是换做另外一种死角。用尽一切进行解决、清除。然而,作者将自己剖析之后,便是从各方面中去真正做到完美体现。《沉思录》一如中国的《论语》,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无用的修饰,虽然说的是哲学问题,可读起来并不想大学课本那样生涩、枯燥,比如“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最高尚的报复方式是不要变成你的敌人那样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问题的角度都显出一种大气与深远,充满浩然博大的气质,读起来让人冷静,令人思考,使我们把更多的关注从浮华的娱乐社会现象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平静的面对内心,思索一些得失、进退、生死的哲学问题,也好好问一问自己,欲望让我们终日追逐,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内心真正的需要。

  温总理曾经这样描述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看来《沉思录》在各个方面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确实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把脚步放慢,我们去听,用心对待自己的品性,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奥勒那样时时刻刻做事情都得到沉思,而沉思之后又去反省,如此的反复,为的就是如何实现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何为严格,你从某些个方面,某些个切分点去证明,这是这本书最想体现的。我们去读一本书,不是用平淡的眼光去欣赏儒雅的文字,交汇另一种心态,把文字变成自己的,把心神定在这里,你会发现精神意志在升华,我去读这本书,我从中去体会,人人去读这本书,不是人人去体会,至此,《沉思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需求,更是现代普遍社会现象所出现的问题,把一切归为一类,这本书的精神构造牵引着每一个读者,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力量,他用自己的自省来警戒他人,用心读它的自懂,心何处,它何处,一如既往,每本书的意志所在不同,对这本书沉迷于心底的感觉怎么说,换做社会上的一份子,我们怎么去自省自己。

  就这样,我一遍遍翻着一页一页。说不通的《沉思录》,用零点零一的视野欣赏。终究,我还是未看够,奥勒带给我的另一种触动颠覆了以前的我,心灵的感受或缺了,我依然将《沉思录》埋在这里,几百年的轮回,献给读者的诉听,不经意的将我们读者带进,这是源于一种灵魂的读物,我因此深记。

  《沉思录》读后感 篇4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向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完美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贴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礼貌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好处大。这不仅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己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构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用心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 篇5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我们都知道,但是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在《沉思录》里,始终贯穿着了解剖灵魂和对自己的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是一本生活书,超脱却直面现实。“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我喜欢这句话。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马可·奥勒留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而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这些观点,对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碌碌于打拼奋争的现代人来讲,未免有些超脱,但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困楚的良药。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的生活,不正是我们所苦苦寻找的吗?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读后感 篇6

  《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 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反省自己过往并形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一直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做的是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自我反省,想想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了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不要只注意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审查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人不是孤独存在,人是社会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这也正是《沉思录》中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每个人都向往和谐美好的生活,这就需要每个个体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不断完善自己,以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接受,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面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维护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自己对整体的作用。《沉思录》中多次提到,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因为这符合人的本性。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才会更加珍视整体的团结,维护整体的稳定。犹如文明洁净的生活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不乱扔垃圾或主动维护环境卫生,事虽小,但意义大。这不仅是个人行为,它还影响到他人和整个社会,甚至影响到下一代的世界观。再如遇到不顺的事情,不要一味地责怪他人,应先要检讨自己的对与错,学会沟通和交流,凡事尽力做到以身示范、以身作则、以理服人,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与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积极的心态认识社会,正是因为一个个多样的个体存在,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才使大家的生活丰富多彩,与人同行,才不再孤单寂寞。

  《沉思录》读后感 篇7

  翻开《沉思录》,你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沉重,这里面凝聚了一个罗马皇帝对人生的思

  考及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智慧。有人说它高贵,或许这来自于作者思想的庄重和主题的崇高;有人说它忧郁,或许是因为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有人说它甜美,这只能来自作者心灵的安宁与静谧了。而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思考人生。

  《沉思录》中的所有内容,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就好像是自己跟自己谈心对话,字里行间流露的都是对人生的思考。就如同曾子每日自省其身一样:“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然而马可·奥勒留作为帝王,思考的东西必定会更多,思考的层次会更深入: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所以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如何修身。修身,才有了思考人生的能力。

  《大学》里说:“格物致知而后身修。”学习是修身的前提,马可·奥勒留总是谦卑地向他人学习,上至他的祖父,下至他的仆人。他从不同的人那里学习到种种美好的品性,从而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们也应该学会如何学习,更应该学会随时随地随人随事地学习。人生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发现我们究竟有多么无知。从每一件平凡的事情里发现不平凡的东西,然后去思考,去学习,去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生之路漫长而艰辛,生命中的`一切都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我们也应该养成自己与自己对话谈心的习惯:我该追求些什么?该有着什么样的信仰?对于做某些事情是否正确?说某些话是否妥当?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果会让你更自信于自己的决定。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会变得清澈而沉静,一切都了然于心。

  人生同样也很短暂,岁月如同河流一般潺潺地流向远方,一去不返。两千多年前,孔子曾在河川上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乎在同一时代,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在沉吟:“万物流变,无物常在。”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这短暂的时间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思。《沉思录》里说:“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的确,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无力再改变些什么。而未来还在我们的期待中缓步前行,我们再怎么猜测也只是徒然。唯有现在,还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它如指间沙一般,正欲从缝隙里偷偷逃走,我们要好好把握住它,让每一分每一秒的流逝,都能实现它们最大的价值。怎样才能实现它们的最大价值呢?《沉思录》告诉我们:“不要老想着那些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并把每一天都作为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将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排除在自己的生活之外,才会去追求那些对自身而言真正具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人生,或许才不会令人太过于遗憾。

  当然,由于所处的时代和背景不同,这本书中的有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因为阅读它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去接受作者的思想,而是在经过思考之后与他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样的作品能让人不断地对自身及其人生进行反思,它必将会是一部可以随着历史一起流传下去的作品。

  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将《沉思录》读完。因为它并不像小说那样,可以一睹为快。它就像一杯苦茶,需要慢慢品,原有的芳香才会溢出来,品完后,茶香长久地萦绕在唇齿间,令人回味无穷。就如同每个人的人生一般,其中必定会有苦痛与磨难,但只要你不轻言放弃,坚定勇敢地走下去,那么日后当你再回望你曾经走过的路时,看到的不再是一片荒凉,而是充满了花与果实的芬芳。

  《沉思录》读后感 篇8

  春节,在我重新思考人生的时候,有幸读得一本书,一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戎马倥偬间写下的人生感悟——《沉思录》。一个是两千年前的帝国首领,一个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小职员,居然有着意想不到的思想共鸣,好不快哉!

  读完《沉思录》,感受到的是一种人生智慧与精神鼓舞。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1、沉思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沉思时最能表现出它的特性。

  2、在人生的大风浪中,要学学船长的样子,把笨重的货物扔掉,轻装上阵才不至于中途搁浅或沉没。

  3、理性的进取应该以知足常乐的心态为基础。

  4、人生应该在向往中生存,过去只代表过去。

  5、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但可以决定生命的深度和宽度。

  6、苦难既不是不可忍受的也不是持久的,“挺住”便能拥有一切。

  7、一个人将自我的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这不是谦虚谨慎,而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由别人随意抬高或贬低自我价值。

  8、人生没有定局,一切皆有可能。

  9、每一件失败的事物里,都伴随着一颗和成功大小相当的种子。

  10、冒险是一种深层含义的立体思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生存法则。

  当一个人每天都在繁忙的工作、复杂的人际交往以及各种家庭琐事中穿梭的时候,究竟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自己,思考或者畅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尽管生活慢慢“滋润”了,可是精神却枯萎了。我们需要将自己置身空旷绿地或是宁静夜色,感受自然的灵气,盘点人生,把握现在,思考未来。

  从《沉思录》中,我受到了以下四个启示:

  一是适者生存。以前只知道“末位淘汰”的道理,一直害怕自己成为最后几名,于是勤学苦练没日没夜拼命往前挤,终于有一天当自己走在了最前列,却仍然没能很好地生存,突然间感到自己在无形之中被孤立了,成为一个并不受欢迎的“异类”,没有朋友,没有社交,只是生活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最后还难免被淘汰。我想不通,感到不平,后来在无数次孤独的寂寞和惨痛的教训中,才悟出了“适者生存”的道理。“适”,就是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强者生存”似乎只在动物世界里,在人类社会中,还是要学会“适者生存”,任何不能适应者最终都将被淘汰。

  二是挺住精神。人生需要沉住气。我们不再是十岁的毛孩子,也不再是二十岁的小青年,我们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看谁笑到最后,笑得最好。这一过程中,各种困难与折磨都将接踵而至,我们需要有一种被煎熬的能力,锻炼自己的容忍力与坚持力,等待最佳时机扭转局面。所以,当你在苦难之中度日如年的时候,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是寡欲多福。人是动物,欲望是人的本性。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有了各种形形色色和千奇百怪的.欲望。在这无数欲望的驱使下,我们开始了各种竞争与角逐,将人生和心灵搅得不可安宁。可是当欲望实现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感到多少快乐,得到多少幸福,相反苦恼不堪。原因何在?因为新的欲望又产生了。欲望止于心。适当正确的追求不要滋生太多无聊的欲望,欲望太多会使心智过度劳累,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最后于幸福失之交臂。所谓,“放下就是最好的承担”是也。

  四是辩证思考。《沉思录》是一部很好的人生哲学书。它告诉我们,凡事要辩证思考,好的事情有坏的一面,坏的事情也有好的一面,只是看哪一方面占得比重多一点。生活中,不存在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事情,好与坏只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就不会大喜大悲。《沉思录》辩证法,基本上适用于人生遇到的所有事情,当你运用这部哲学思考的时候,你的眼睛会更加明亮,人生会更加精彩!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人生不怕生活过得“不滋润”,就怕在这个物欲时代,精神家园慢慢干涸,只有多读像《沉思录》一样的好书,才能为精神旱地浇灌一场场及时雨。

  《沉思录》读后感 篇9

  一本充满平静的书,一本凝结智慧的书,一本拷问心灵的书,这就是两千年前的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沉思录》。“《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美国的费迪曼如是评价。的确如此,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作者内心对话。

  用灵魂去思考

  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让人渐渐忽略思考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往往疲于应付,没有时间安静下来细细思考。作为古罗马的帝王,奥勒留在他执政的近20年间,遭遇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军事反叛等天灾不断,公共职责的沉重负担和个人际遇的沉痛经历使他陷入了极大的悲观中,而使他能忍受下来的是思考,他以“哲学的沉思”来避开人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安宁。他就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时常自省,对镜子中的自己作出告诫与提醒。因此,贯穿在书中最为明显的是一种隐忍的恬淡,和对人的命运的深刻洞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渐渐疏远,信仰渐渐缺失,一切都流于世俗。我认为,一味的否定是逃避,而思考将是一剂良药。这种思考不是无用和琐屑的思想,而是一种深层的思考,是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如同长途跋涉需要小憩,我们在行进的过程,身体的'劳累可以通过睡眠缓解,然而心灵的劳累更不能忽略,也需要思考作为驿站。哪怕几分钟的沉思,也能让源自灵魂的潺潺溪水洗涤浮世尘埃。

  用灵魂去生活

  奥勒留认为,事物不能拂乱灵魂,“外部事物使你烦躁不安,那么请你注意,使你心情烦乱的并非事物,而是你对事物的看法,而只要你愿意,你是很可以将它打发掉的”。在生活中,我们容易被外界影响,让我们躁乱不安。很多外界的事物,似乎都“来者不善”。我认为,“不善”的并非事物,而是内心无法抑制的“不善”。人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不是眼睛能够做到,唯有用心灵。当繁琐的事物压来,你是否消极低落?当生活的不公袭来,你是否怨天尤人?奥勒留会告诉你,当你低落,当你埋怨,你只是在逃避生活。古往今来,有很多人所谓“看破红尘”,便要退隐,寻找山林,寻找海滨。他们放弃了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肩负的责任。奥勒留教给我们,怎样用恬静、自然、美好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其实要相信,我们的心就是一个宁静去处,我们可以挖掘灵魂的力量,既获得平静,又担负责任,并且让这种平静更好地为担负责任而服务。所谓“大隐隐于市”,当俗世的烦嚣和肩负的重任都不能让我们烦恼退缩,我们便懂得了用灵魂去适应生活,改善生活,我们便懂得善用灵魂的力量,去加重生活的分量。

  用灵魂去创造

  奥勒留在后期很少待在罗马,大多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正如我们知道的,奥勒留并不像一般的隐者那样逃避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从不怠慢社会历史赋予一个罗马皇帝的使命。“……去履行一个人所负有的责任,难道我会不乐意履行我之被塑造,我之被生于此世间而应该负有的责任吗?”奥勒留对于使命,对于责任,是积极的。在灵魂与外界使命、责任之间,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他要用宁静之心、关怀之心创造出一个有爱的帝国。当我们懂得如何用灵魂去思考,如何用灵魂去生活,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学会如何用灵魂去创造,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为人类创造未来。要从周围人们身上汲取优良品质,热忱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要时刻不忘自己作为社会一份子的本分,致力于整个社会的利益,热爱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努力;要抱有创造的心态,不断审视自己,完善人格,加强责任,让生命脱离庸碌无为。

  《沉思录》读后感 篇10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该书有许多闪光点、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他在《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沉思录》读后感08-04

《沉思录》的读后感09-09

沉思录读书心得01-30

忏悔录读后感07-22

备忘录格式02-23

同学录风波作文12-17

爱情读后感01-05

呐喊读后感01-05

《哈姆雷特》读后感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