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读书心得

更新时间:2023-02-26 09:08:33
  • 相关推荐
暑假读书心得(汇编14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暑假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读书心得 篇1

  《卡耐基口才学全书》

  这是我暑假读的第一本书。戴尔·卡耐基,一个出生美国西部的贫困农家子弟,青少年充满自卑、曾经饱受奚落嘲笑。最终,他选择了不断地自我磨练,经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和发展了一种融合演讲术、做人处世、沟通交流和推销管理等于一体的实用口才学理论。

  本书通过大量极富情趣、启人心智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说话原则,生动而具体的阐释了戴尔·卡耐基的口才智慧。这本书很适合教师阅读。

  《成功家教启示录》

  这本书选取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父母。故事后面都有专家的精彩评析。这本书既有贫穷夫妇培养出三位博士,也有富家子弟成为画家的故事;既有单亲之旅也成为了成功之旅也有重组家庭造就出了哈佛女孩;既有聋女成为留美研究生也有“蠢女孩”变成了少年大学生等等。这本书也讲述了中外现代名人(毛泽东、贺龙、鲁迅等)家教故事。我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怎么做个好父亲、好母亲。

  本书是为人父母的家庭教育读本,是为师从教者的参考读物,亦可作为孩子自励自省的课外书。

  《红楼梦》

  从初中到师范,自学考试从大专到本科,都做过有关《红楼梦》的.题目。说来惭愧,我从未完整地读过这本经典名著。今年暑假,终于拜读了《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阅读这本看透世态人情的智慧书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

  《数学课程标准》

  课程改革刚起步时,我正好参加县学科带头人评选的笔试、面试。所以《数学课程标准》里面的内容能倒背如流。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翻阅《标准》。新课程已实施七个年头了,暑假里,我重新拾起《标准》,从总体到部分,从理念到实例,完完整整、详详细细地看了一遍,用《标准》的理念进一步指导今后的教学。

  《一~六年级教材》

  暑假里,我把一~六年级教材完整的看了两遍,先是看每册书安排什么内容,每块内容、每个单元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再按照“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把十二本书的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整理完后,我才真正清楚每块内容在哪册教材,每块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前总是说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其实是肤浅的、空洞的。只有对十二册教材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暑假读书心得 篇2

  学习本身应是快乐的,知识的获得,想象的拓展,思维的升华,其中蕴涵着无穷的乐趣。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材”,其根本目的应是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让学生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教师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会感染到学生年幼的心灵。一个不幸福的教师无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教师自己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这是作为一个教师自己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

  荆志强老师从学生那里获得了教育的幸福,我相信他的成功背后付出过无数的.心血,书中提到的生本课堂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小组合作形式的探讨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我也尝试过小组合作,主要运用以下几个策略:

  1.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我一般先给学生一个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表意见,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进行总结,再由各小组的代表进行阐述并说明原因。

  2.形成竞争,互助合作

  有竞争,才有活力。在课堂上,可以用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精神。如:在教成语的时候,我让各个小组学生自行想办法来记住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及用法,看哪一小组想的办法最好,掌握得最快。经过交流,总结出几种比较有效的记忆方法,供其他小组成员参考。这样既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为自己的小组争得荣誉,又能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迅速掌握。

  3.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我事先让每组内的各个成员准备一些资料,然后再课堂上进行小组内部的意见交流,经过归纳整理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全班同学一起共享。如:在教杜甫的古诗之前,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前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的其它古诗,最好是课本上没出现过的。在课堂上,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在组内进行交流介绍,最后各小组经过整理归纳,向全班同学进行个人成果综合汇报。

  4.安排角色,各负其责

  合作学习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在小组内部都应承担一个角色:组长是整个小组的核心人物,负责组内成员的讨论,分配组内各个成员的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进程,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记录员负责记录全组成员积极讨论的结果;代言人负责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结果,组内成员应定期变换角色。一般来说,在一个学期内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基本固定不变,因为经常更换会影响小组成员的稳定性,但有时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组合,原则上采用平移的方法,尽量保证小组成员的稳定性。

  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四点: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面对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要经常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同组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帮助,让他们在小组中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2.适当控制合作活动

  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在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个别聪明的学生过早完成任务而影响他人的情况,这时教师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控制,采用委婉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制止。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要考虑到各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各有所得,使整个合作学习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3.合理评价每个学生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能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尽管学生之间有差异,但在最初学习的瞬间,都有一种“被老师肯定”的愿望。教师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表现都给予肯定。学生从教师的举手投足中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意和鼓励性评价,就会逐渐消除用课堂发言的胆怯心理,树立参与学习活动的信心。

  4.鼓励学生进行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可以就本组展开的活动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各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找出其他小组的优点和不足,同时要虚心接受其他小组给予自己小组的评价,取长补短,使每一小组都能有所进步。

  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热情,同时也挖掘了个体学习的潜能,学生定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暑假读书心得 篇3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的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据此,保罗.韦地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一个大的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耐性。“她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

  —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公正。“她会给于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幽默感。“每天她会带回来少许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有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坦率。“当她发觉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有方法。“忽然间,我能顺利念完我的课本,我竟然没有察觉是因为她的指导。”

  暑假读书心得 篇4

  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呀,一本好书可以铸就我们的未来,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现在来想想看,书柜里的书中,你认为哪一本是你最喜欢的书呢?如果你问我的话,我会肯定的对你说这本《鲁宾逊漂流记》。

  虽然这本书很普通,但它总是会激起读者的一番热情,而且有一股让人想继续读下去的好奇。。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出生于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人---“鲁滨逊”。从小,他就有漫游四海的雄心。一天,他觉得自己是该出去闯了,于是便悄悄地离开了家乡,开始了自己第一次冒险生涯。在经过一些奔波后,他开始有点想家,于是在1686年,鲁滨逊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的海岛,带着一个名叫星期五的仆人回到了早已阔别35年的家乡。到家后,他发现父母早已逝世,只剩下两个妹妹和两个侄子。他在家又没待多久,又来到巴西的种植园,到那他才发现,原来还有一些忠实的.朋友一直为他保管着钱财。后来,他又到英国成了家,有了三个孩子。几年后,他的妻子逝世,伤心之余,他心中又燃起了冒险的雄心,便又一次航海经商。鲁滨逊在路经曾住过的荒岛时,发现岛上的人很兴旺,一片繁荣景象。他满意地离开了小岛,继续着冒险的征程……

  读了这部作品,我感想颇多。“鲁滨逊”这个形象是上升时期生机勃勃的资产阶级的典型,体现的资产阶级的思想和他们的阶级本质。他具有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和绝望,也不对生活抱怨任何实际的幻想,而是脚踏实地去战胜困难,用行动去实现目标。他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资产者,还是一个敢于追求理想的殖民者。

  这,就是这部作品给我的感受。看来认真地读一本书,它终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读好每一本书,领会书中的韵意。

  暑假读书心得 篇5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通过它可以“看”到广阔的世界,“看”到银河里的星星,“看”到中华瑰丽的五千年,“看”到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人拥有一本好书,人人读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月的号召下,我在图书馆借阅了,《常见野生蔬菜》、《绿野仙踪》、《英烈全传》、《冰心诗选》、《繁花中国打工妹实录》这五本书。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当我怀着好奇去读《绿野仙踪》这本书时,读后似乎领悟了许多。书中体现出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幸福、智慧、爱心和勇气的追去。书中主人公们为实现他们的心愿,互相帮助,携手合作,历经艰险,最后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毅,实现了他们的愿望。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懂得和及时珍惜我们的友情,追去我们的幸福。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做个有爱心和勇敢的人。

  看完《绿野仙踪》后的一天,我拿起《冰心诗选》中的《繁星春水》,着是一本令人读后觉得神清气爽的书。书中尽情地抒写了对生命的领悟,对晨、午、晚的歌颂,诗中的词语是那么的触动我的心灵,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深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饮食的需求正从量的满足转向了对质的重视。所以当我看了《常见野生蔬菜》这本书时,我发现这本书里推荐的50余种野生蔬菜和500种菜式都是我们常见家料理的绿色健康食品。从食饱、食好到食疗,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对野生蔬菜给予重视,它们保持着原有的品质和天然的特色,它与家常蔬菜不同的色、香、味、形和更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独特的`药疗保健作用正在被不断发掘。

  给我感触至深的莫过于中国打工妹实录《繁花》,这里面的打工仔又被排斥、被轻视、被羞……这本书抒写了对人性的告白,尽管打工妹地位卑微,但她们都有自己的人格,都应该去尊重她们。其实不管是穷人、富人、丑人、美人,风口浪尖的人都应该倾听、了解、接纳、在意一切人世的沧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打工妹也不例外,她们有自己的梦想,有对梦想的追求,有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情。生命是平等的,可当看到打工妹的泪水时,我看到生命权的不平等,她们的权利被一次次的漠视。一幕幕悲剧在不停上演,最终的受害者究竟是一部份人,还是我们整个社会?我们都醒悟,这个社会也醒悟吧!去帮助那些打工妹,最起码懂得尊重她们,关爱她们。

  通过阅读了这几本书之后,内心深处被震撼,那一平静的湖面此时却是波涛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从书里我体会到学习到许多我未曾体会和学习的东西。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利用更多时间去阅读那些有益人心的书本,不停地净化自己的心灵。

  暑假读书心得 篇6

  暑假阅读了美国当代哲学家,儿童哲学的开创者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刚看到题目,一看“哲学”两字,以为将是一本理论著作,生涩难懂,但细细品味后,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感觉是与一群孩子在心灵对话,与一位可爱的老头儿交谈,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最大的感受有两点。

  首先是谦逊与朴素。作为有着“儿童哲学之父”之称的马修斯,将撰写这本近十万字的《哲学与幼童》轻描淡写地称为“编写小册子”“,并不忘对许多友人及编辑社、出版社、作者对于自己编写小册子时提供的帮助,不禁使人肃然起敬。整本小册子,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没有生涩难懂的文字,有的只是一个个幼童的生活趣事案例所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成年人,弯下腰蹲下身子,平静地注视幼童,安静地倾听他们的想法,轻声与他们交谈思考,体现了马修斯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位幼童的欣赏与喜爱。马修斯对成年人,对幼童都有着一份谦逊与朴实,对哲学的思考也是朴素的,他从哲学的起源说起,从儿童的现象分析,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哲学观,即哲学观点是自发、不成熟地形成的逻辑依据。

  我想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马修斯先生身上所体现的谦逊与朴素,也正是我们职业所崇尚与要求的。作为人民教师,在对待上级领导、同事、家长、学生、社会时,都应该保持一份谦逊与朴素,不因面对领导与家长时卑躬屈膝,不因面对未成年人或弱势群体时高高在上,不因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时心浮气躁,时刻保持对人对物有应有的一份谦逊,不妄自菲薄但也不骄傲自满。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有一份朴素的观念,淡泊名利,树立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怀着一颗包容的心,体现自己的价值。我想,我们教师如果能像马修斯先生那样工作、生活、思考,那他就将是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个有趣的教师,一个受人尊敬的教师。

  其次是尊重、理解与呵护。

  我们说儿童是有哲学的,儿童的哲学表现在他们的对周围世界的疑问中和推理中,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幻想、游戏和对话中则是表现他们的哲学的方式。马修斯说相比12或14岁的`孩子,五六岁也可以是7岁的儿童更有可能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并作哲理性的评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开始运用哲学了,但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很多人放弃或者说失去了这种能力。

  看看周围,我们看到的是原本对世界充满好奇、脑袋中充满幻想的儿童变成了墨守成规的“乖小孩”,原本活泼好动的儿童变成了没有活力的“小大人”,原本特立独行的孩子变得循规蹈矩,唯唯诺诺。

  我不禁想起了发生在我女儿身上的两件事情,一是在她四岁多的时候,我的奶奶刚过世了,她问我:“太奶奶到哪里去了?”我原本刻意避开这样一个悲伤的话题,故意淡淡地说:“太奶奶和太爷爷现在都在天上看着你。”她却主动挑明话题:“他们是不是死了?”“等我长大以后你是不是也要死了?”“我很难过,我不想你们死。”。生死大概也是人生中最深沉的话题了吧,小小的孩子已经被这样的阴影所困扰,不禁让我感慨。二是最近她马上要上一年级了,我对她说:“到了一年级,你去竞选班长吧。”她说:“为什么?”我说只有优秀的孩子才能做班长。她若有所思说:“那做不到班长就不是优秀的孩子?”,我顿时哑口,就这样你来我往,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她妥协:“那好吧,我去竞选,但是这是为了你。”

  写到这里我不禁反思,中国的很多成年人缺乏对孩子尊重和呵护,马修斯先生强调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成人不应把孩子看做“未成年人”,而应平等待之,甚至视之为“成人之父”,但我们中国的家长往往对孩子说的话是:你小孩子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成年人往往是让孩子成为我们想让他成为的人,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人,而不是成为她自己想成为的人,最终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模子里刻出来,千篇一律的顺从、听话、老实。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我们应该要保持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尊重、理解、呵护每一位孩子,不把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不碍于所谓的尊严和面子,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在孩子面前示弱,给孩子自己发展的空间和权力,尊重他们的想法,呵护他们的好奇心和纯真,让每一个孩子做真实的自我,快乐地绽放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暑假读书心得 篇7

  人们常说,念书要读透:把书发掘的很深。读精:把书中的好对象都取出来,提炼出来。读杂;什么都得读。这样,常识才气博大博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做考不倒之人。可本日我读了老舍的书,颇有另感,说来与君共享。作文网高中

  先谈读什么书,有人喜好文学类,有人喜好柯斫培,等等各不沟通。他们都与许多书有深挚的友好,可老舍差异,他说和本身有友好的书不多。他不喜好三字经一类的书,也厌恶公式类的古板书。提及来还真有一番原理,为什么要读不喜好的书呢?书就是满意我们的精力需求,可书也得有的`放矢。就说我吧,泛泛拿起些言谈轶事的嘲讽小说,便爱不释手,读得孜孜不倦,可以望见那些死板的笔墨,即刻两眼无光。一篇文章多时才读进一些,就是由于漫不经心。以是选书读也不能拿来就读,要分明选择,但也不能太挑剔,也要学会实行,大概某类书逐步地就会和你的味口了。有一次我有时中借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早年认为这类书索然无趣,可专心读了泰半,却也有那么些味道。便把这类书都翻了一遍,才得偿所愿。

  接着,谈谈奈何念书,我常常读到一段出格好的文章会与别人配合浏览咀嚼一下。老舍说他念书没体系:有什么读什么,不要看的别读,读得快,也不要决心去记,让书记着本身,读完了,别去评述······我也认为念书得自由,要为所欲为,书中的英华老是在不知不觉中,灌入我们的大脑,润泽我们的心里,强行塞下去的反而没有效,统统照旧灵活烂漫的好。

  老舍老师喜好自由自在、不受羁绊的念书,这一点倒还真与我心有灵犀呢。

  暑假读书心得 篇8

  偶然一次,看到了《朗读者》的宣传片,觉得很有意思,就从第一期的“遇见”、“陪伴”、“选择”、“礼物”……一直看到最后一期的“家”、“味道”、“青春”。伴随着《朗读者》最后一期的结束,我以为和它的缘分就到此了,却在偶然的机会在阅览室看到了整理成书的《朗读者》,欣欣然将它读起。

  朗读,对于我来说,似乎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阅读,却是我的一大爱好,从未间断。一直以来,对于朗读我总有些偏见。总是觉得阅读是用心在聆听,是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而朗读是一种对情感的表达和消耗,是寻求被听者的共鸣。通过《朗读者》,让我品味到朗读的真正魅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阅历,朗读中都蕴含了个人的理解和味道。而,那一篇篇经典的读本,也为我提供了更多的阅读选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快餐化的态势。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认认真真拿起一本书将它读起了?我们面对网络上如海水般涌来的书目,花费在选择一本书上的时间和成本也呈阶梯式增长。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越来越浮躁的生活状态,能够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是当下这种生活所必需的。我想,《朗读者》的出现,或许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诉求吧。朗读亭,出现在城市中的各个角落,为人们提供了一片朗读的净土。我们已经多久没有朗读过了?那些感动我们的篇章,或许正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等待着绽放。

  在《朗读者》中,我对“味道”篇印象深刻。我对“味道”一直都很敏感,小时候,就能闻到不同的“家”的味道,遇到“味道”篇有种如遇知音的感觉。读到张小娴《爱情的餐桌》,让我想起了,在餐桌上的各种遇见。常常觉得,吃饭不仅仅是吃饭,和不同的人吃饭,味道是不同的。和小孩儿吃饭,餐桌是个狩猎场,满满的都是争夺后的香甜滋味;和家人吃饭,餐桌是个黑白电影,平淡中却带着一起老去的温馨味道;和朋友吃饭,餐桌是个茶话会,带着一种聊到地老天荒的味道;和恋人吃饭,餐桌是个摩天轮,充满着浪漫的.味道。当然,生活百味,味道不仅仅是在餐桌上,更充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遇到的悲伤、快乐、挫折、喜悦……都会让我们去思考,去体会,慢慢的成为我们自己独特的“味道”。通过《朗读者》,让我对味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引起人们共鸣的篇章当然不仅仅是“味道”,不同的主题,通过不同的读本,诠释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拨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遇见《朗读者》,让我品味到了朗读的美好,阅读的魅力。品味朗读,爱上阅读,或许,正是这一种遇见,馈赠给我最好的礼物。

  暑假读书心得 篇9

  我终于体会到做父母的心情,虽然自己心里明明很着急,但是作为长辈还是要压抑自己的情感,来出面主持大局,这是我所敬佩的。很少有人会像这位爷爷一样,为了不让自己的孙子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感到自卑而编了一个故事,扶持的代价却是直到临死他的'手指还弯曲着,但他的孙子却毫不知情,只到事后才明白爷爷的良苦用心。多感人!我明白了两个永远不会变的道理:一、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东西,爱使痛苦的人变快乐,爱使无情的人变热情。二、可怜天下父母亲,父母亲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儿女好的。

  ————读《感恩亲人之幸福的第六根手指》有感

  最近,我看了感恩生活中的一篇文章,它使我懂了很多。信念是一个人不能少的,一个人有了信念就算是上刀山、下火海,还是遇到多么困难的事,也会挺过去;而若一个人没有了信念,就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他眼中就会比登天还难。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心中都必须坚持一个信念,朋友们,有了信念就等于有了希望。让我们共同来点燃心中的信念之火吧!

  ————读《感恩生活之坚守信念》有感

  当冬天来临的时候,难道春天离我们还远吗?冬去春来,当我们迎来春天的温暖时,都要经过寒冷的冬天。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些不顺心的事,还会有一些我们难以解决的困难,但往往当我们面对过它之后,就会获得成功。有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使得,真金不怕火练,如果你坚持下去,你会永远发出夺目的光彩,但如果你半途而废,就永远看不到美丽的春天。所以,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勇敢地面对暴风雨,让我们一起迎接阳光明媚的春天。

  ————读《感恩生活之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感

  暑假读书心得 篇10

  自职工书屋创建后,下班就有了一个好去处。有人感慨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没有时间看书;有人说自己毕业后基本不看书,看也只是看看电子书;有人翻出网络上的统计数据,为自己看书少找客观理由。现在经济条件改善了,书籍种类多、发行量大,但国民阅读量却连年减少,值得我们深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书籍代表着知识和力量。毛主席讲“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小小一本书,蕴含着征服世界的力量。读书好,大家都知道;好读书,很多人却不曾做到;读好书,更需要智慧和鉴别力。感慨没有时间的人,把读书当成了包袱;感慨没有能力的人,把读书当成了奢侈。读书不是生活无忧者的特权,也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读书,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最难做到的。说容易,是因为只要你想读,随时随地都能读;说难,是因为如果你不想读,再多的书放在眼前,再好的条件提供给你,你也不会读。现在很多人读书功利思想很多,好书坏书不分,只求速成管用。有的为了“学而优则仕”,谋求加官进爵;有的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赚得家财万贯;而真正的为了获得内心充实、精神愉悦而读书的人少之又少。

  正如金鸡收费站,处于稍偏的小山村,来到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常听一些同事抱怨上下班不方便,逛街购物太遥远,空虚无聊只能玩手机,打打牌,可我内心却很淡定、窃喜,因为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浮躁,减少身不由已的聚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思考,静下来进行内心交流,让自己变得更安静充实。茶余饭后,我会看看文学经典、励志书籍,也会读读畅销书、网络小说,还会翻翻娱乐杂志、炒股秘笈等。看似漫无目的,却也感到颇有收获。因为在我看来,读书不是让人变得崇高不接地气,而是让自己活得真实。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红颜知己。每一次阅读,就仿佛在内心与读者谈一次恋爱,爱恋的人,总会给你奋斗的动力和前进的勇气。阅读正当时,岁月匆匆,人生苦短,切莫浪费时间、浪费青春,沉浸在吃喝享乐之中。

  暑假读书心得 篇11

  从教将近十年,一直在思考怎样“教好”数学课,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伏案回眸,发现我是一种“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的状态,总想把会的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什么都学会,最后发现:这种“一厢情愿”的学习状态不仅没让学生学的很好,而且老师和学生都很累。

  今年暑假,拜读了俞正强老师写的《种子课》这本书,特别是书中的一句话“莳也若子置也若弃”,让我思绪良多,感触颇深。“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源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他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描述树的态度。俞老师在书中很形象的这样描述: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俞老师的这段话寓意深刻,愈品愈感其厚重,愈品愈明晰。之前的一些困惑也都豁然开朗,是啊,学好“种子课”,后面才会有“生长的力量”,而不是没有生长的重复。比如《厘米的认识》就是一节“种子课”,这节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它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只有把这样的“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分米的认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些“生长课”才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更“放心”地放手给孩子。当然课堂上的40分钟肯定是不够的,但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就会省时间了。

  其实,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无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既然是种子,那么,就不是白纸任意涂鸦了,就像华应龙老师所说“学生不是工业、是农业”,需要施肥、等待、守望。是啊,学生是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去体会、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暑假读书心得 篇12

  前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了一篇《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正好我也在做个人课题研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掩卷沉思:教师搞课题研究是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坚持得不够好。当然,这个坚持得不够好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我们做了,但做的深度上不够好。当我们发自心底的想要做、必须要做的时候,我们才能品尝到她带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为了更好的促自己成长,立足三尺讲台,研究课堂教学,不把课题研究当作一阵风,结题就了事,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为了在实践中做出更多的成绩,我想对一学年来的几点不足做一下反思、梳理:

  一 缺乏坚持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一个名字叫“坚持”,我们都能记住这醒目的话语。很多时候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时间倒流到前年九月,在学校教科室的倡议下我热情洋溢,勇敢且成功地申报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实效》个人研究课题。那个时候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感觉,但我们每个人都非常努力的做着课题。每堂课都尽力做好与自己课题有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忙”的借口,让我们逐渐激情勇退,这项工作的投入度与力度相对减弱。各种各样的借口成了“坚持”的绊脚石。我们都不会忘记奥运会上,我国体操男团在比赛场上完美的表现,我们都清楚在这成功瞬间的背后是他们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结果。

  二 缺乏深度

  其一,造成课题研究缺乏深度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它的思考。再往下细追究还是我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只浮于表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在问题面前我们选择的是什么?回避还是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举例而言,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与个人课题有关的环节确确实实做了,心里也做好了整理的思想准备,可是时间却一天天过去,总以“忙”“没时间”而懈耽搪塞,常常这样自我安慰 ,甚至有时候是任务迫在眉睫了,灵感也才随压力而来。课题研究工作是一个过程性很强的工作,我们只有把它时时放在心上,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总结才能做得更好。

  其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践行。把在做课题过程中的点滴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整理好,这就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宝贵财富。好多时候,我觉得工作好苦好累,自己付出了很多却得不到自己期望的结果,甚至把上一节个人课题汇报课也当作一种负担甚至是烦恼,总觉得耽误了我手头的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其实,细细想来,这不正是在研究、在学习、在提高吗? 我们在践行点滴的同时,也是在使自己不断丰满起来。读了这篇文章,我真想告诉自己:多一点现实,少一点虚拟;多一点勤勉,少一些埋怨!

  暑假读书心得 篇1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励志书----《天才少年维克多》。

  维克多是一位早产儿,吐字不清,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口吃。他是同学口中的傻瓜,也是老师眼中的差生。迫不得以退学后,他不得不与爸爸一起打工。因偶然看到了一个艾弗利公司的广告,知道自己智商高达173,远高于普通人,维克多顿时变得自信起来,在自己不断努力下,成为了莎俱乐部主席。

  维克多熬过了十七年的“傻瓜”生活,在那期间也多次受到同学的嘲笑与戏弄,他几乎丧失了信心。他的好朋友罗拉也有类似的经历,罗拉在成为作家后,多次帮助维克多,维克多渐渐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创造自己,进而信心满满。

  小泽征尔是世界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演奏之初,他发现了乐谱有些出错,在和评委沟通后,得到的回复却是谱子一切正常。但小泽征尔坚信自己的判断,斩钉截铁地认为是乐谱的差错。颇具喜剧色彩的'是,这正是评委设下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能否分辨出乐谱的差错的专业度,以及是否有对自己专业的持续坚持的能力。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坚信自己选择并不断坚持的人,才可能会取得功。

  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其失败的原因。”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维克多先天生理条件的缺陷,几乎成为他此后人生的障碍,但在获得对自己的清晰认知后,他不断努力、向上,让自己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维克多人生成长的励志故事,正是源于他自信、坚持的品质。相信自己,人生定会有奇迹!

  暑假读书心得 篇14

  有幸拜读安德烈·焦尔当《学习的本质》,初次阅读便如获至宝,一口气看了数小时,停不下来。作者根据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将本书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怎么学习?为什么学习?第二部分、关于学习的新研究;第三部分、学习和文化机构的转变。这三个部分相互渗透又彼此独立,使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首先,作者强调了“学习者”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这一理念。通常作为教师而言,我们认为要想学生好好学习,就应该先好好教课,甚至理解为只有好好教课,学生才能好好学习。然而,这一点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忽略的学习这一主观行为的执行者——学习者,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而作为大家共识的一点——教和学之间并无直接关系,也可以很好的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不可能完全吸收老师所教授的所有东西,换句话说,即教不是学。而当教学如果仅仅被当作一种简单的知识传递时,它便不能引发学习,甚至还会妨碍学习。一系列关于学习的错误想法限制、束缚了教学实践和文化实践,它们使人们走上了歪路,甚至教师自身也未能避免,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和“告诉”混为一谈。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脱节的问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把他认为过难的知识砍掉,把能够证明他所要传达的信息的论据收集起来,从而完成意义的炼制。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无意中让学习者失去了学习中有教学意义的方面之一。此外,随传递模式的严格执行使学习者逐渐失去了批判思维,而批判思维是学习的动力,而且这种模式还会扼杀想象力、创造力和适应能力。学习者最后会变得满足于被动接受,不再对任何事负责。

  因此,对学习者的先有概念的考虑必须称为一切教育计划的出发点。

  其次,本书在介绍了要学习的重要性后,又进而提出应该怎样学。三种传统主流思想认为:第一种是把学习描述为一种简单、机械的记录,知识的获取通过一个随时待命的、空白的、始终专注的大脑来进行,学习被看做知识传递的直接结果;第二种是建立在训练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一种原则——学习者在这一传统下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形成条件反射;第三种是所谓的“建构”教学法。它从个体自发的需求和“天然”的兴趣出发,提倡思想的自由表达、应变、自主发现和探索。个体不再满足于接受原始信息,要对其进行研究和选择。

  从此,“传统”教育进入了一条始终没有改变过的轨道,只要是学习者的感官处于接收状态,他就可以学习。教师的职责被定位为尽可能清晰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讲述。如果学习者理解不了,那就是他不用心甚至是他“懒惰”的表现。因此,所谓的接受者不仅没有学到东西,而且感到灰心丧气,和知识背道而驰在欧洲和美国进行的所有评估都证实了这一点。又一个过去存在且现在仍在继续的'错误,是认为学习者思维结构的运件和磁带是一样的。然而学习者永远不可能记住刺激物本身,被记录的刺激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思想。学习者对于自己要做什么有自己的想法,在他听到的话里,他只会记住对他而言有意义的东西。

  再者,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部分——学校和文化机构的转变,未来的教师职业应该是怎样的?怎样的教育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显然,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散播知识,我们已经看到授递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必须创造教学情境,促进对质和意义获取。但是,正如之前所说,学习者只有依靠自己才能进行学习,没有人能替另一个人完成学习,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赋予学习以意义。不过如果没有他者的参与,学习者也无法学习,即使自学者也是如此。人们必须借助他者——或是因为他者——才能学习,有时则是为了反对他者而学习。这里的他者是各式各样的:可能是偶然遇到的一个人,一个不经意间启发了你的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专业人士,给学习者创造了一整套促进其学习的机制。在上述情景中,教师都可以有一席之位。

  在我们对学习的认识中,教师的职业性质改变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握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贬低了。相反,“中间人”促进、丰富、创造者学习的条件。知识从来不是即使获得的,它是长期的文化炼制的产物,人们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最棘手的任务是要成为学习的启动者,教师要通过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的反应或是提议的活动,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惊讶。老师讲了多少话不重要,他的倾听和在场激励、促进着学生的表达,他的干预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和局限。因此教师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操控着,他不应该只顾着把学生引向自己的教学计划、阐释或教学进程,而是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然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和自主权。教师扮演着唤醒者的角色,不应等待学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再促进他们学习。教师可以确保提问、炼制、参与和意识觉醒的时间。他是可以确保一个共学习者与环境、教育情境互动的空间,促进交流与对质。

  最后,我们要考虑的是一种整合教育。学习应该成为不同媒介整合的场所。它应该优先在学习过程的上游发挥作用。在整合教育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或者维持他的学习动机,让他的计划更加成熟。在知识炼制过程中,教师团队可以提供工具和组织性概念以聚合各类信息。各类媒介可使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材料用于教学,摆脱重复性任务,学生可以从中找到更丰富的材料。在学习的后续阶段,学校也可以发挥作用,它可以变成学生进行摸索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这里犯错,这里没有社会风险,因为人们安排了各种条件用以促进学习,这对摸索至关重要。

  学校甚至可以成为研究有益于社会的问题或者解释公民问题的场所。学校仍然是人们为人生做准备的场所,今天的“做好准备”意味着不再害怕改变,甚至是对改变有所预期。当今世界,变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学校尤其应该是一个人们发现、探讨世界变化的地方,学生可以自己想象各种解决途径。

【暑假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暑假读书心得01-06

暑假读书心得14篇02-14

暑假读书心得15篇02-01

暑假读书心得(15篇)02-23

暑假读书心得(14篇)02-23

暑假读书心得4篇02-24

教师暑假读书心得02-09

暑假读书心得集合15篇02-25

暑假读书心得合集15篇02-25

暑假教师个人读书心得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