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凜凜,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2
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形成许多国家,因而会有许许多多的磨难,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八十四章《豫让的复仇》。
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为:当时的晋国、有智、赵、韩、魏四大家的大臣专政,其实晋哀公只是一个傀儡,智家的智瑶在四家中势力最强,野心也最大,早有取代晋哀公的意图。一次智家问另外三家要土地,赵家不给,智瑶便约韩、魏两家去水淹赵家所在的晋阳城。却反被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家。智瑶的仆人豫让让他逃过了这一劫,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没成功,临死前对着赵襄子的衣服砍了几刀,才饮恨死去。
读罢这段历史,我不禁掩卷沉思,豫让为了给主公报仇,又是当佣人又是用漆涂脸,用炭熏哑喉咙,而且视死如归,这样的义士天下又能有几个?这种对别人的小恩小惠铭记于心的人又能有几个?豫让这种“有小恩则加倍偿”的品质,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所缺少的。
我记得自己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医生治好了一个财主的大病,但是只要考每年祭拜独角鬼才能得到钱财,独角鬼要他每年的12月12日给他杀一个过路人才行,财主正犹豫不决,儿子正好走了进来,见父亲愁眉不展的神情就追问其原因,财主说:“大夫治好我的病,我要是杀了他的话,他又对我有恩。不杀却不能满足独角鬼的要求。”儿子是个为人阴险鱼肉乡民的坏蛋,他笑了笑说:“自古有说法是‘大恩暂且不报,先报仇。’这难道没有道理吗?”说完就出门杀了那个医生。这件事情让人读后,不由得寒意从心底升起,现在这个社会里,像财主儿子这样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像豫让这种仁义之士越来越少了,豫让虽然饮恨而死,但是他这种为了“义”而宁死不屈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叹,我们也应该学习豫让的仁义至上的精神品质啊!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3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因为念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目前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伙推荐了。
最近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由于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后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样,是什么让他这样大义凛然地决定饰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期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大家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居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些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或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日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大家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看法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大家在日常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
这个学期,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是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东周建立,进入春秋时代开始叙述的,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东周(周朝)灭亡为止,一共五百多年的历史。在这部人物繁多、事情复杂的史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被诸葛亮所说的“每自比管仲、乐毅”这句话中的管仲先生。管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我之所以喜欢他,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话,而是在于他的智慧与才干。他的智慧与才干表现在他远征孤竹国时,他放开老马任其识途,走出困境;他的智慧还表现在他担任上卿时与齐桓公商讨国家大策时,首次提出“以民为天”的思想准则,更表现在他的“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的经济理念,在几千年后,马克思才提出级差地租的理念。这不正是管仲的智慧所在吗?他还帮助了齐桓公在春秋时期成为了诸侯国中的强国,帮助了齐桓公成功得“坐”上了“春秋五霸”的席位,并且还使齐国从原来的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地位极高的国家,这样的局面,不是管仲创造的,还能是谁创造的?
每当想到管仲,我还会想到著名的书籍《管子》里面收录了许多的治国方略与发财之道,令人望而生叹啊!只可惜,管仲先生在公元前645年(齐桓公43年)去世,后来,齐桓公被奸人易牙、竖刁、卫开方三人在宫中活活饿死,最后,齐国虽然想再创辉煌,可已是无力回天,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吞灭,国家就此画上了句号。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名著《东周列国志》为我们拉开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波澜壮阔的史事序幕。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平民百姓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来到我的脑海里,走进我的心田。
我仿佛看见各地诸侯称霸一方,战乱不断;列国纷争,刀光剑影,人民生活灾难重重。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勾践胸怀大志,忍辱负重;齐桓公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程婴、公孙许舍己救人、矢志不渝……他们惊世的创举,惨痛的教训,远大的志向,高尚的品格,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古语说得好,“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将相和》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道理。蔺相如足智多谋,定国安邦,而升为上相。廉颇不服,怒骂蔺相如。蔺相如总是一再退让,理智地克忍。原来,蔺相如并不是惧怕廉颇,而是顾全大局,以国为重。廉颇在他的感召下幡然醒悟,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将相和”保证了赵国的长治久安。
“礼之用,和为贵。”“和”是力量的源泉,是胜利的保证;“和”是一种精神,它已深入人心。人与人交流“以和为贵”;家庭讲究“家和万事兴”;做生意“和气生财”,国家“政通人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和能致祥”。社会需要和谐,我们更需要拥有平和的心态。平和的心情能化干戈为玉帛,结交益友,人缘广布;平和的心情能化失败为动力,把握机遇,造就成功;平和的心情还能把自卑熔炼成自信,把嫉妒锻造成奋斗,把孤傲挥洒成谦逊,把挫折捶打成坦途……
“和能嫁接无根树,能挑海底灯”,和谐并不深奥,和谐就是孝顺父母、亲近朋友、宽容待人、真诚对己,和谐就是从身边的事做起!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
我看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深有感触。书中描写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百家争鸣、列国纷争的伟大时代。记载了无数国家和个人在这段数百年的动荡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国演义》内涵丰富,人物智谋比《三国》强。全书精彩纷呈,描绘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让人感动,有的让人敬佩,还有的让人憎恨。《郑庄公掘地见母》是一个让我感动的故事。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一辈子都不见母亲。而他现在很想念母亲,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人掘地,一直掘出泉水,然后在泉边修建了一座地下室,让母亲搬进去住,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天天见到母亲。我被他的聪明、睿智、孝心深深地感动了。《楚庄王一鸣惊人》是一个让我很敬佩的故事。楚庄王继位后三年没有任何作为,贪图享乐,专横跋扈,一点都不关心政治。经过好几个大臣的规劝,他醒悟过来了。他一鸣惊人,有了大幅度的改变,整顿内政,关心人民。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坐上了盟主这个位置。书本上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以”楚庄王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
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幽王烽火戏诸侯》是一个让我很气愤的故事。幽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为了让一个叫褒姒的姑娘笑,听信奸臣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骊山脚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点起了狼烟,附近的诸侯都以为犬戎来了,带着各自的士兵来作战,发现没有敌人,都回去了。虽然褒姒高兴地笑了,但是这件事给幽王种下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点起狼烟就没人来救援了。幽王最终被杀死了。
结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为戏弄了诸侯导致了亡国。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那段宝贵历史,包含很多知识,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引用成语名句最多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
今年暑假,我把一本好书收入囊中,这本书姓甚名谁——它就是明代冯梦龙编著的《东周列国志》。记载了从周宣王三十九年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约六百余年发生的大事,这真是历史长河呀!
这本书一共有一百零八回,每一回都讲述了不同国家发生变动的经过和结果,让历史故事三百六十度展示在读者眼前,更好的还有后人是怎么评论的。内容可以分成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主题明确,翔实可信,令人情不自禁看完一回还想往后看。春秋名家有晏婴、孙武等,战国时代有张仪、廉颇、白起等著名军事、政治家。晏婴能够处变不惊,遇到事情能够冷静处理。当时晏婴出使楚国,因为楚国在当时是大国,楚王和大臣都想羞辱他,由于他身高不足五尺,楚官员让他从狗洞进入楚国,他却说:“进狗国者,从狗门入,进人国者,从人门者,从人国入。”楚王和大臣在宴席上想羞辱他,都被晏婴的智慧化解了。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在打败楚国后,没能约束吴兵,使吴军杀人放火,胡作非为。他把楚平王从坟墓里拉出来,鞭尸三百下,不听孙武的劝言军法杀伯噽,最后惨遭吴王夫差赐死。
暑假里,我和表兄弟在家中玩卡牌游戏,有一名忠臣,有一个奸细和一位主公。我的卡牌是奸细,表弟是忠臣,表兄是主公,我欲擒故纵,每次用技能把主公打没血,我就帮他回血。但被“忠臣”看穿了,他就悄悄地对“主公”说:“他是奸细。”但表兄是个“大顽主公”便怀疑表弟是奸细。,就把他打死了。我趁虚而入,瞬间帮小表弟报仇了。表兄玩过很后悔:“我再玩的时候,就要背负“昏君”这个骂名了。”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受就是忠言逆耳,不听劝言,只会自取灭亡,果然验证了。做人还要懂得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这该向晏婴学习。唐太宗还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说得就是看书的益处。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8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东周列国志》的历史书籍,这本书演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读后让我深有感触
本书第七十一章二桃杀三士我很喜欢,不过我主要还是敬佩故事里的主人翁晏婴,他居然可以用两个桃子就搞定了三员大将,这么高的智慧这能不让人敬佩假如让一个正常人来想关于这件事的办法,他恐怕想破脑子也想不出这么高妙的办法啊!但是晏婴却当场想出这么一个妙招,这一点这能不让人敬佩他呢 ?
本书第九十六章不屈的蔺相如我也很喜欢看,蔺相如的机智也十分让我敬佩,两次帮赵王解围,他虽然不会带兵打仗,但他凭一张利嘴和智慧就给了秦王两次重重的回击,如果是别人恐怕到了秦王的地盘连话都不敢说,但蔺相如却表现得从容不迫。这怎么能不让人敬佩呢?
还有书中的第三十二章讳疾忌医也让我爱不释手,故事中的扁鹊好心好意的为齐桓公看病,但齐桓公却毫不领情,还说其求名心切,真是好心当做驴肝肺,最后齐桓公因不听扁鹊的话而活活病死了。现在世上的好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像扁鹊那样乐于助人,那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猜疑,但人人都像齐桓公那样的话那人与人之间将会发生更多的猜疑,人与人之间也不会再互相信任了。
书中虽然有许多的好人,但坏人也不是没有,比如在书中第三十章出尔反尔的晋惠公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晋国遇到荒年时,秦国给予他救济粮食,但当秦国遇到荒年时,他却乘机攻打秦国,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后他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被秦国俘虏了。如果晋惠公也给予秦国救济粮食的话,便不会遭此下场了,如果人人都像晋惠公那样忘恩负义的话,那世上就不会再有乐于助人的人了,国家也会乱的不成样子了,所以我们要反对这样的是发生,而要多帮助别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了解历史时用其积极的一面走向未来,用消极的一面鞭策自我。只有这样人人才能进取,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自强!世界才会太平!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9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刘向的这句话传颂千古,发人深省,所以我便也在空闲时间阅读了一本名著——《东周列国志》。由于读书心切,竟也忘了看前言及简介,直入文章了。所以现在眼前只剩两件令我记忆犹新的关于它的故事来向大家分享了。
近期语文学习了《马说》一文,这也令我联想到了这本书中的似千里马、伯乐一样的角色。“烛之武与佚之狐。”在郑国处于危难之际,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力荐烛之武;二而烛之武智勇双全,且颇有爱国精神,不因为之前郑伯的冷落而耿耿于怀,最终不辱使命,说服秦伯退兵,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凭三寸之舌退百万兵师”的千古佳话。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难道他与秦伯正面交锋时,他就不怕失败吗?怕,他当然怕。那么,是什么让他如此大义凛然地决定扮演一个国家的使臣且面对强敌呢?是勇气,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勇气。
《东周列国志》一书中荆轲刺秦王一章也体现了这一永垂不朽的勇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易水送别,送的是希望,送的更是勇气,在秦王的大殿上,当荆轲手持匕首刺向秦王时,我们看见了昔日威严无比的一国之君,竟然也失去了天子的仪态;所有的大臣更是惊慌失措,方寸大乱。荆轲一刺,刺穿了所谓天子的神话。
秦王与大臣的名字,也许在历史的风尘中渐渐消失,但荆轲之名,永载史册,万古流芳。荆轲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勇气却是熠熠生辉的。
这令我不禁感慨到,烛之武不惜性命为国退秦师,荆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毅然刺秦为报燕太子丹之情,这不都表明:“勇气是挑战者擂台的鼓点,它击退了人的胆小与怯懦;勇气如航船上的风帆,引领人们走向成功的彼岸”这一观点吗?所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借戴望舒之名句说:“勇气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勇气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勇气是灯,照亮前行的路;勇气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勇于尝试,要勇敢,千万不可怯懦,不可成为遗笑千年的“懦夫”,但也应该做到聪明,切不可为莽夫。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0
今读《东周列国志》前二十九回,感慨万端。已经一段,记下心中所想、脑中所悟,以为将来。
运势由看人品相开始。周幽王宫涅谅阴时,“狎昵群小,饮酒食肉,全无哀戚之心”,已显暴戾寡恩之态。及得褒姒,退申后废太子,弃朝政戏诸侯。11年断送西周275年祖宗基业。晋惠公夷吾为求得国,大割地以赂秦,未得国先失国。及至登基获位,抵赖不允。失信于臣下,无信于邻国。内忧外患,国人不顺。
衰败由过度贪婪开始。卫懿公不恤国政,好养鹤畜,按位给俸。养鹤之人,也有厚禄。民有饥冻,全然不顾。及至狄兵杀至,兵不能用,被砍为肉泥,徒留笑柄。虞公贪晋之白璧良马,借道于晋伐盟友虢,利欲熏心,忘记虢亡而虞不能独存,国灭而璧马无处安放的道理。及至国灭,落魄为寓公。
成功由静心顺势开始。郑庄公寤生因出生遭母嫌弃,受逼而封京城与弟叔段同享,知其训兵讲武、意谋篡夺而不动,好一个“段恶未著,安可加诛”!好一个“寡人宁可失地,岂可伤兄弟之情,拂国母之意”!及至诛段,掘泉见母,悉心治国,成周郑交质之势。齐桓公小白助燕灭令支孤竹子,辟地五百。燕伯感恩,礼送出界五十里,桓公守礼“诸侯相送,不出境外”,以五十里齐地相送。助燕伐戎,功成名就,仍克私欲,不贪燕地,诸侯信服,遂成春秋首霸。
不律、贪婪导致失败,自律、顺势走向成功,3000年前,这个革命法则在中国土地上已经在有序的演绎着,重复了一个地域又一个地域,重复了一段时间又一段时间。今天,这片土地已经统一治理,信息爆发式增长。我们可以轻易的把北方的事情拿到那边来做警示,把东边的事情拿到西边做经验,更能把千年前的事情放到面前做教训。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看为所用,学为实践,悟为己有,让笑柄与嗟叹远离自己,让运势与智慧包围自己,珍惜当下,努力奋进。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相关文章:
《东周列国志》读书笔记02-21
《赢》读后感06-01
《孔乙己》读后感05-11
项链读后感05-05
【荐】《童年》读后感05-30
【精】《童年》读后感05-29
《简爱》读后感【推荐】05-27
《简爱》读后感【精】05-27
《根鸟》读后感05-26
简爱读后感【热门】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