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16 14:00:05
  • 相关推荐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穆斯林的葬礼》通篇笼罩着肃穆深沉的气氛,一方面出于穆斯林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本质,书中主要人物的结局几乎都是悲剧,他们走向悲剧的原因不同,却又都被束缚在一张巨大的文化背景之网中,他们经历的时代处在穆斯林与汉族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动态融通必然要经历碰撞,在文明碰撞的大网中,个人就像飞蛾,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网中挣扎,覆灭。

  正是因为如此,才更令我们对书中人物的结局感到扼腕悲痛,作者霍达在书的后记中写到: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心绞痛发作得越来越频繁,我不得不一次次停下来吞药。我甚至担心自己的葬礼先于书中的葬礼而举行。可见作者已深入故事中,她与书中人物共同经历着喜怒哀乐,也比我们读者更感同身受着悲剧的锥心之痛。

  别林斯基说:没有一种诗像悲剧这样强烈地控制着我们的灵魂,以如此不可抗拒的魅力,使我们心向神往,给我们如此高尚的享受。这句话道出了悲剧的`艺术魅力和美感作用。

  悲剧作品是最具吸引力和情绪感染力的,伟大的悲剧就像一把尖刀刺进读者的心中,给读者带来强烈无比的心灵震撼与情感升华。我相信她之所以坚持写完这部悲剧,是因为悲剧才能将穆斯林的艰辛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也只有悲剧能唤醒我们心底的共鸣,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拥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这本书,是我在师范初读的,这几天又在书城里看到了推荐,这次我读了很多名家的点评,真是温故而知新。这本书有着超多的宗教礼仪的描述,透漏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为故事的背景蒙上了莫可名状的诡异,也许宗教本身就是一种杯具,是一群孤苦无依的灵魂的彼此慰藉与温暖,以带给活下去的勇气与动力,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信仰,而命运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使人们甘于自欺,那是一种对未来天真的自信,而应对悲惨的现实,却只能透过信仰疗伤。宗教笼罩下的人物命运都有一种宿命的忧伤,在生命的路上,渐行渐远,愈发凄迷。这人间,每一天都要上演太多的悲欢离合,那些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时也难逃毁灭,但愿爱能在灿烂中死去,在灰烬中重生,但这只是惯于喜剧思维的我们对杯具的'完美幻想。

  而杯具的力量,究竟再哪里穆斯林的葬礼,向世人展现了难以愈合的疼痛,当应对宏大的社会杯具时,当事人再悲痛的眼泪,再虔诚的忏悔,都无济于事。杯具,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启示之后的人,之后的事,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那些往事,让我学会回忆,那些杯具,让我学会流泪。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更加敢于去憎恨,去热爱,去尝试,去体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前几个星期,我读了一本书,叫《穆斯林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曾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是霍达。这部书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时代交错着的爱情故事。从主人公韩子奇、韩新月身上,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发生在两个时代,同时又是两个民族之间的'故事,爱情没有完美的结局:梁君壁为了爱只能将妹妹冰玉赶走,韩天星和容桂芳被母亲硬生生地拆散,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之花还没来得及开放,就随着新月的死去而成了永久的遗恨。

  作者将故事娓娓道来,随之将一个天大的秘密在新月面前展开,一个负罪的灵魂在新月面前颤抖——新月的亲生母亲,不是梁君碧,而是梁冰玉!她最终还是走了,离开了这个世界,她对这个世界留恋也好,憎恨也罢,最终都离开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玉!是韩子奇那双痴玉的眼睛,让他跟随了梁亦清,是沙蒙亨特的玉玦让韩子奇重振了奇珍斋,同时,也是乾隆的翠佩使他心碎!

  这部书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气息。我很喜欢这本书,对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感到惋惜,为梁冰玉的离开感到悲伤,同时也为梁君碧的强硬感到有些愤怒,也有些怜悯——她为这个家付出得太多了,却收获了厌恶和悔恨!!

  我建议大家看一看这本书,它充满真情实感,我很喜欢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用了17个小时读完了初中一直想读却一直没有去读的书,看完之后,说实话,这本书里的角色我并不喜欢,但是书里人物的情感却是真实打动我的。结局是玉碎月落,注定了这本书就是以悲剧收场。韩子奇与梁君璧、梁冰玉两姐妹之间的感情纠葛,若韩子奇能顺从自己内心,勇敢果断地为爱远走他方,也许后代会是另外一个结局,可是这样一来却是违背了做人的道德,还有他应承担的家庭责任,也许爱的代价太大,注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也许是韩子奇爱的`不如冰玉深沉,而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却造就了家庭情感的更加支离破碎。另外就是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感情,这也许是这本书里面最美好的爱情,它冲破了教条主义,打破了回汉不能相恋的传统,可是现实却很残酷地夺走了新月的性命,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不到二十岁却患病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她又是幸运的,在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了懂她爱他的楚雁潮,他们的感情是壮烈而美好的,“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真的是太悲情了。最后就是天星与陈淑彦的感情,这两个人可能就是书中唯一的好结局了,并不是因为爱情而结合,只是因为合适而结婚,但是两人能相互扶持,平淡地度日,虽然缺少一点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可能对于现实来说,这样的感情更长久,能有更好的结局。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玉之洁,冰之净

  ——题记

  一路艰辛,一生不顺。琴声的回荡,如清泉淙淙流过,如细语呢喃,如春蚕吐丝……一生的崎岖不平;一块“玉石”的精心雕琢。细心的雕磨一块玉,也许只是一种安慰,却没发现角落在悄悄碎裂……

  平静的生活变成向往,喷出的火舌在天空中炸响,玉的不慎碎裂,只在一刹那,心血瞬间化为灰烬,云团被生命染红,让红了洁白的`云团。

  持续的侵华降临在这里,日月不停,留下伤痕累累的城市在被曙光染红的黎明中包围。无情地推到房屋,留下它们东倒西歪的立在那里。

  它是那么无情,不管是绿地,是鲜花,还是血和肉的生命,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或有温馨的梦和美好幻想的地方。原先本就不完整的玉石,再一次碎裂,一点,一点……

  人们平时对生活的绝望,可是人们偏偏在这个时刻却充满了对死的恐惧、对生的依恋。到处躲藏,感谢活着,平静后又渐如绝望;离别,打散了家庭的安心。毁后重雕,雕后碎裂,无法复原,随时间逝去……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反复地雕,用心地磨,仅仅只为坚守职责,雕其碧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今天,我看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部作品,我了解了穆斯林的文化,也增长了很多的知识。

  这本书讲述了三代人的命运。

  师傅梁亦清去世后,徒弟韩子奇独自担起责任,完成师傅没有完成的玉器,并娶了师傅的女儿梁君碧,然后他们有了韩天星。

  然而,由于当时战争的混乱,韩子奇不得不带着玉和妹妹梁冰玉去了英国,但回来的时候已经多了一个叫做韩新月的小孩。姐姐看到后强迫妹妹离开,新月也成了她的女儿,而冰玉却成了新月的“小姨”。

  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星和新月逐渐长大。天星开始去挣钱,并且和新月的同学陈淑彦结了婚。

  而新月却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燕大,认识并喜欢上了他的老师楚雁潮。这一切,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但命运并不总是令人满意的。韩子奇突然住院,家人听到消息都来了,但新月因为受不了,也生病了,而且医生说她没有多少时间,这对全家人来说是晴天霹雳,但最后又有什么办法呢?她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心脏二尖瓣闭锁!为什么命运如此残酷,要夺走一个18岁女孩的`生命?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人生阶段啊!而在新月死后不久,韩子奇也离开了,“玉王”从此消失了。

  几年后,冰玉回来了。不幸的是,她再也见不到她的“侄女”了……

  结局发人深省,为什么主人公会陷入这种境地?通常我们总是抱怨命运,但事实上,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计划自己的生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小说写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歌颂回族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

  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夜深了,坐在寝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场上,站在下沉式音乐广场中央,趴在沫若园门外的石凳上,抬头,看不见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怅。

  回想起沫若园外那一棵金黄的银杏和遍地的落叶总让我想起什么。难道落叶真的容易让人惆怅。

  喜欢《穆斯林的葬礼》,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喜欢。

  因为《穆斯林的葬礼》,我恋上了未名湖,恋上了燕园,那一袭澄澈的湖水,碧波荡漾,塔影桨声,我一次次地幻想备斋,幻想湖边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欢上了未央这个名字,既是汉武雄风时那运筹帷幄的未央宫,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触草戏水,小舟荡漾。

  也许真的只有亲身去感受才能写出好的作品,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的艰辛,我想象不出,每一个字都滴着一滴血,每一个章节都铺设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它能让看书从不流泪的我滴下泪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实现了吗?

  《穆斯林的葬礼》,给我展现的是另一种生存状态,它提醒我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闹,它告诉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简单的是两个字,而是一种我赖以生存的生活状态。那份亲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弥补的。

  未名湖畔,备斋房内,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纯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动。

  水上新月,归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我看完了,当我看到最后韩新月和楚雁潮时,我不禁潸然泪下,韩新月虽说家庭背景好、学习好、性格好。

  但上天为什么要在她风华正茂的年纪让她得知自己患有心脏病?为什么让她母亲那样对她?为什么阻止她和楚雁潮在一起?她明明那么努力,明明可以美好的过完这一生。可是,她不能,她不能!别说什么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对于她来说活下去都难。为什么要让她在最美好的年龄就受到这样的打击呢?她仅仅活了二十年就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她走了,一生清清白白,什么也没有带走,什么都没有留下……

  罗老师:梦丹的`文字带着我情不自禁的进入她的写作世界,被她的写作情绪感染。《穆斯林的葬礼》我看过之后,被书中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生命的厚重在于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只能用旁观者的角度去解读人物的内心。她的一生,是她在生命长河中的自我寻觅。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这本书里,两条轨迹穿插着前行——“月”与“玉”。两代人,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又何其地相似,是悲字溢满心头的苦涩,抑或是被感动良久的悲楚?命运无情,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这白纸黑字,这无尽的爱。

  正义,何以才能让你生,抑或是灭呢?正义站在了新月身边,但同时死神也同时降临。正义,有时候是那么脆弱,连同脆弱的生命,一并离去,为什么?为什么?复仇失去了理智,上一代的悲剧,一个宿命,又轮回到下一代身上,时代的悲哀已将一切掩埋,没有人能理解这样的'家庭。逃离战火,梁冰玉猛地发现:比战争更可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六十年的兴衰,那么无力地控诉着人生,那么有力地诠释着生命。

  一条是恩怨分明的不归路,一条是爱恨情仇的死胡同,韩子奇啊韩子奇,就这样被命运捉弄!新月与子奇,父女间有着无尽的爱,但这也无法改变既定的事实,或许,新月从一开始,便是一个错误。韩新月与楚雁潮,更是一个错误,在那战火纷争的年代,容不下浪漫——即使是在北大园内,未名湖畔!

  她的师生之恋只能走向死亡,生命在宿命面前是那么的无力,即使有楚老师深情的召唤,点燃她生的希望,也不能改变现实,冷酷的“母亲”!韩子奇投入仇人门下,我只是深感佩服,而一丝哀之情也飘然入心,直到读到新月之死,已禁不住泪流满面,为什么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一击?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1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缥缈;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合上封面,指尖划过封面上“穆斯林的葬礼”五个字,眼睛仍是湿润的,心中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不能平静,这是怎样的一本奇书啊,回族女作家霍达用独特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洋洋洒洒五十万字,把近代中国穆斯林的艰辛历程以及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精彩的情节竟驱使我在在一天之内看完了这本鸿篇巨制,掩卷之余,顿觉荡气回肠,唏嘘嗟叹。

  玉和月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两条线,代表过去的梁冰玉与代表现在的.韩新月分别作为两个独立又交织的故事的主人公,尾章中两线合一,曲终文罢。这样富有创造力的双线叙事结构和两个悲剧故事,两个相似却又不同的女人的命运天衣无缝的契合在一起,可见作者讲故事的能力绝不亚于故事本身的精彩。

  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曾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方面各不同。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

  今年第一本让我茶不思饭不想的作品。

  第一次知道这部作品的时候是在大一,一位学长带着这本书。当时看到书名下意识的产生了偏见:这一定是本宗教的书。说不定会像追风筝的人那样让人读着摸不着头脑。所以心里也就打了退堂鼓,这种书都是豆瓣文青吹嘘的,不读也罢。

  就这样与这部杰作失之交臂!好在峰回路转,让我再一次有机会能够拜读。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书中以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各样的冲突,误解。文化冲突,性别冲突,国家冲突与战争。

  第一次葬礼是老梁的去世。他代表的是工匠精神的葬礼。第二次葬礼是姑妈的`去世。她是穆斯林勤劳勇敢的象征。第三次葬礼是新月的去世。她象征这个世界的希望同时又裹挟着误解,偏见。

  这不是一本宣扬穆斯林教义的书。相反这是一本宣扬世界和而不同的书。读罢此书,你会发现穆斯林和汉族人没有区别。他们中有热忱善良的人世也有阴险狡诈之辈。他们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并无外貌上的区别。

  与其说是穆斯林的葬礼,倒不如说是时代的葬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3

  泪缓缓地在干净的书页上滚动,在灿烂的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剔透如玻璃。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不再流转,慢慢浸了下去,湿润了一片字迹。

  青萍、结绿!

  古剑,古玉。剑和玉有这样奇迹般的融合在了一起。《穆斯林的葬礼》通篇在叙述一个玉器世家的兴衰史,但却多处掺进了“剑”这个和玉几乎是两个极端的物品。这是为何?原来,小说也讲究刚柔并济。

  韩新月就像是和氏璧那样值得秦王用十五座城池交换的绝世美玉,干净的无一丝杂质,似乎一眼就可以望穿这个女孩的内心。但如玉一般的生命,似乎也注定了如玉一般亡失的结局。和氏璧,这个曾光耀百年最终却被愤怒的.太后摔碎一角,落入王莽手中最后又不得其踪的美玉啊,在隔了千年之后,终于找到了它如此相似的知己!

  楚雁潮就像欧冶子倾力而铸的湛卢剑,身为钝剑,全身无锋,却凭着浩然之气削铁如泥,吹发即断。他如湛卢一样,坚硬的铁母铸成了他的心脏,浇铸了他的灵魂,可这一切,却因一人的逝去而土崩瓦解!原来,不可攻破的人都是内心毁灭的。就算他无坚不摧,可人力又怎么从上苍手中夺回红颜之命!?湛卢比和氏璧早了一百接近两百年,他们无法相遇,只能隔着时空,默然相叹。

  玉以她纯净的心脏暖了冰凉的剑,当剑变得温热,玉却因为心的破裂而亡!剑也流干了泪水,只剩满目的空洞与悲凉!

  癫狂!癫狂!

  琢玉之指,铸剑之手,擒狼毫而书之——玉毁剑伤!惨笑。像鲁迅说的那样,爱乎?呜呼!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4

  书名一向听说,总感觉应当是一种历史类图书,像是要介绍穆斯林的风俗习惯,就从来没有拿起来读过,真正读完还是去年的事。《穆斯林的葬礼》背景置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奇特的经历,不平凡的人世生活。读完后,书中的那些鲜活的呼之欲出的人物,韩新月、楚雁潮、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等等,总是盘旋在脑海之中,印象深刻,挥之不去。

  整部书结构安排的十分巧妙,以“玉”、“月”为每章的标题,交织在一齐,在小说的结尾又合二为一。小说情节紧凑,高潮迭起,总是能不断地吸引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看下去,去解开这个谜团。此外,异于汉族的回族伊斯兰穆斯林文化也是小说的一个亮点。读这本书之前,我几乎很少真正了解穆斯林这个民族,甚至对他们颇有误解,印象中他们是满脸胡子、头戴白色小帽、行动有些怪异甚至让人有点害怕的一个群体。看了这本书之后,对这个民族有了新的'认识,回族人很爱干净,无论从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习俗和礼仪,还是他们在生活方面十分讲究节制。

  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懂得什么是人世间最纯真的感情,启迪我们,少一点遗憾,少一点悲伤。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

  因为陌生,所以好奇;因为好奇,所以神秘;因为神秘,所以圣洁;因为圣洁,所以感动;因为感动,所以写作。穆斯林,因为你,所以而写。

  不清楚看了多少天,不清楚流了多少泪,五十余万字的《穆斯林的葬礼》被我啃完了。最后的最后,我居然没有哭。这注定是一部悲剧,却留给我无尽的思考。

  玉非玉,月非月;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雷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玉的长河流入我的心海。

  我不懂玉,却被玉所俘虏,我成了玉魔老人、梁亦清、韩子奇,在玉的长河里挣扎。我有信仰,却逃不出命运的`魔掌;我有希望,却跳不出绝望的深渊。当我醒来,玉已不见,人已不存,我还是我。

  独彷徨,仰望苍穹,又见新月一轮。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顿浮于脑海。最是月儿多情,月,你让我想到了新月。不如意事常八九,就是这八九夺去了鲜活的生命。我记得,她年轻貌美、才华横溢,可在命运面前就不值一提。命运是爱丝美拉达,还是伽西魔多?信仰抵不过命运,穆斯林失去了明月。玉是玉,月是月,两相结合,融入了穆斯林。

  我看到了信仰,看到了信仰里的爱情。一场二战,拉近了韩子奇梁冰玉;一曲《梁祝》,成就了楚雁潮韩新月。葬礼无情,月老有情,玉与月的碰撞,是社会的新生……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好句01-13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04-06

穆斯林的葬礼的读书笔记12-08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01-17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篇01-17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9-23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8-26

《穆斯林葬礼》读后感03-09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1-28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