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0 17:21:02
  • 相关推荐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

  最近重读王栋生老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书序中的两句话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作为教师,教育学生做一个独立的、有尊严的人,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 “尽”这个“责”的前提是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个“站直了的人”,能够而且善于独立思考。如果教师的课堂仅仅止于复述别人的思想、别人的见解的话,那教师就只能是“跪着教书”,学生也很难成为一个“站直了的人”。

  下面笔者仅就语文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摆脱教参依赖,学会说“我认为”

  备课,作为上课前的.准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信对于不少教师来说,所谓“备课” 就等于是备教参,而且还可能就只备一种教参。教参就是教学参考,备教参本来无可非议,怕的是慢慢地教学参考变成了教学标准答案,教师不再尽可能多的涉猎各种教学资料,不再对课文去深入挖掘,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亦步亦趋。其结果就是,多元教学变成了一元教学,课堂本应具有的开放性多元思维变成了指定性单一思维,批判意识没了,质疑精神少了。笔者就曾因为没有专门配套的教参,而且新教材选文中很多又是之前没教过的新面孔,一时压力陡增,手忙脚乱。因为没有教参,所有教学环节教师都必须独立去做,所以那段时间,我天天都忙于读课文、查资料、设计教学方案。我不再受限于某一家之言,我会把自己的见解和诸家观点进行糅合,最后呈现给学生的是内化了别人观点的“我认为”。

  二、多读书,勤反思

  教师要成长,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厚集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功底。充电的途径有很多,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沉下心,多读书。读书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开放式的,我们可以为了某一个问题、某一篇文章读书;可以为了某一种教学理论、某一个教学技术读书;也可以为了自己整个教育修养、专业修养、人生修养读书。

  与教师成长相随相伴的还有教师的教学反思。林崇德教授曾在他《教育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在教师的各项教学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而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调控,即反思。林教授还提出著名的“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公式,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离优秀教师更接近”。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写教学后记、教学日志、教育随笔,开教育博客,建教学档案袋等。教学反思写法也很灵活,只要能够把自己对教学的思考和体会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方式,都是可选的形式。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如此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2

  《不跪着教书》,听到这么一个名字,我很惊诧,也很迷惑,不知是什么意思,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文章对当前教育界的一些问题所作的深入的剖析与抨击,深深地吸引我。读完之后更是受益匪浅!

  在书中,吴非老师说:“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是的,社会上许多不懂教育的人不断糟蹋我们的教育,加上我们老师往往屈服于压力或利益而跪着教书。这样一来,基础教育的光明在何方?当我们说理解教师的艰难处境时,往往忽视了教师也是人,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能够对学生身心产生影响的人,一个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教师的思想,教师的人格,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勇气在哪里?许多中国的教师都在诉苦:考试不改,教学没法改;领导要检查,压力太大,所以只好为了教而教。能有几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教书,为了学生生命而教书?教师应该有教育理想,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最后教育必然失去生命。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里传达了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教育。看完这本书,我想说的是当老师首先要当回自己,不需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这么去刻意证明自己;因为你无需证明,你就是老师,如果你真实,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学问,那么尽情在学生面前表现真实的你吧,当你表现自己的时候,在学生心中,尽管你不高大,尽管你不潇洒漂亮,但是那时候的你是最美的!

  《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它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一个教育者的信念!有了鉴定的信念,我们还用得着跪着吗?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3

  最近有幸读了吴非老是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能感受到吴老师是主张做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有个性的教师,这是教师教育生命的灵魂!没有风格就没有自我。所以教师要“不跪着教书”,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智慧的源泉,而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学习。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一生都将自己的阅读下载视野局限在几本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上的人,又能给学生怎样的人文体验?虽说教师不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如果你的基本的阅读下载视野都比不上学生又怎么可以引领学生呢?因为你也不知道前方的路伸向何处。如果教师没有“源头活水”,又怎能有学生“浩瀚海洋”?

  只有不断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你才能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使自己的思维之花绚丽绽放,使自己的风格之树悄然生长。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还要善于思考。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不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不邯郸学步、不墨守陈规、死守教条,不盲目崇拜、失去自我。我们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同样我们教师自己也不能“死教书”“教死书”。

  “如果教师是跪着,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以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肩负起振兴中华和复兴伟大民族的重任呢?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他要对教育的本质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一个不愿思考的教师只能是一个庸师,思考的目的不是作乌托邦的空想,而是寻求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反思,捕捉自己点滴的.思维火花,逐步让它明亮起来,指引着你的实践之路。

  做一个“站立着”的教师,需要学会创新。创新不迷信权威。对于权威,我们可以学习之,敬仰之,但那一定是经过我们的理性之光烛照的思维的精华。名师之所以是名师,是因为他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个性。如果简单的学习和复制,你只能是一个赝品。创新就是要梳理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创立自己的教学理论。

  中国人已经有几千年“跪”的历史了,在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今天,我们该学会“站立着”。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保持独特而恒久的魅力,也才能培养更多的“站立着”的公民。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4

  我一直觉得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职业,先要保持一个顶天立地的独立的灵魂。而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首先在做人品格上要站着。

  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后受益匪浅。“在读的时候,我也摘抄了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就像吴老师说的,也许这些资料除了自己以外,可能没有一个人会感兴趣,但这是自己读书的经过。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个别家长看我是一个年轻老师,有些想法,每次考完试就给我打电话说:“郑老师,我的孩子怎么考的这么不好啊?”还有的家长直接到学校找我,一学年结束后和我说:“哎呀,郑老师啊,我孩子的'数学怎么从来都没考好过”。我们校长吃到这件事后找我谈话,和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校长说:“我们当老师要不卑不亢”。是啊,我尽心尽力的去教每一个孩子,那些考不好的孩子习惯不好,家长也没有用心去辅导他们,考得不好了就埋怨老师,哪有这样的道理?我们只要问心无愧就好了,以后再有这样的家长就要反问她为孩子付出了多少?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多好的评价标准,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用这三点约束自己,即使这不是自己学校的评价标准,我相信,只要我们做到了,学生和我们自己都会受益匪浅。

  罗素曾经说过: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这里的“怀疑”内涵是“思考”,并不等同于“什么也不相信”。在分析中展现独到的推理,新颖独到的见解,常在于对事物的大胆怀疑。因此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而且要教会他们大胆的假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怀疑”精神。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追求高远,内涵丰厚,人格高尚。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5

  这学期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吴老师好像用跟你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一个个道理说给我们听,虽然平平和和,但句句都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让我受益匪浅。

  不跪着教书,那应该怎样教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吴老师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跪着,意味着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趋炎附势,为名利失去了身为教师的责任,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随波逐流。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老师。

  那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像吴老师说的,一味合格的教师,只要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多读书,自觉读书”,我也希望我能成为吴老师口中说的老师,受到学生尊敬,让学生忘不了的老师。那我只能增加自己的阅读,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想让学生多出色,教师就必须出色。学生赶超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这些话都深深地出动了我,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太少太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源。书中讲到了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会“埋头苦干”,不能“及时反思”。想想我自己也是一样,有时其实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忙,没有及时去反思,过段时间也就忘记了。久而久之,问题依然存在,而我也没有多少进步。所以除了多读书,我还要学会多反思。让反思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读了《不跪着教书》,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要堂堂正正的,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意见。经常低头看看学生的优缺点,放低身子与学生平等的贴心交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在为了成为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6

  近日阅读南京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让我颇有感触,在所有的教师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要求为人师者要做到视野有宽度、知识有厚度、思想有深度。特别是在思想的深度上要有刻意的追求和作为。因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已不再是单维的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必须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肖川《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其次,要求教师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某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的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着的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爱心。

  第三,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的确如此,尽管不少的文章和着述都涉及到“教育智慧”的话题,我们从中所能得到的也仅仅是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已,更何况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还要另当别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

  我坚信,作为一名教师,教出成绩如何优秀的学生并不值得炫耀,而更为了不起的应当是教会学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当我和我的孩子们一同用善良换来信任、愉悦、温暖的时候,我们为别人,其实也是为自己点亮了那盏幸福的灯!

  用善良点灯,那灯的光芒会是世上最美的光芒,那光芒中折射的鼓励、赞美、关怀等人世间最美的品质,能使点灯的人生价值得到最美的体现,点亮的也许只是一盏灯,但照亮的却是一个世界!

  总之,要想实现不跪着教书,必须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丰厚,智慧不凡,人格伟岸。而达此境界的最根本方法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7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现在的孩子都极缺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难题也没有努力思考的习惯,遇到一点问题就开始找父母要手机百度。我也是孩子的妈妈,我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不思考,遇到难题没有钻研精神,想要直接和现成的答案。没有思考,就不能成熟;没有思考,就不会成功。

  吴非老师的这本《不跪着教书》,收入的是对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对教育的思考。他希望看到的是身为教师的我们,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而不跑着教书。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想要成为一个站立的人,首先得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应当是知识分子的必备要素。我们所培养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只有我们爱思考,才能引领学生成为思想者,铸造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名公民,应当要有一定的思考能力,考虑一些大事,研究一些大问题。多读书,多思考,才能有所发现,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不盲从,不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一个学生,只有当他有思想,具有理性的批判与怀疑精神时,他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对探索的热爱,他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才会真正认识到世界的'美妙。我们就是想培养出这样的人——能够经常地变换自己的思路,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具有冷静地观察与思考的习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什么样的种子?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好好思考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我们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也是在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绝不应该是一句空话,而要不思考,不断付诸行动。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光怪陆离,学校也不应该成为污浊世俗之地。我们永远都该传递给学生真善美,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能在精神上有追求,勇于反思与求索。

  而我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首先得做一个爱读书的老师。都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我们现在只有一桶水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这常流水。不但量要足,而且内容要不断更新,然而,这些东西如果不从书上而来,应该如何实现呢?我们的知识储备,我们的思考方式如果保持不变,我们如何面跟得上这信息时代和这个时代下的未来的一代?

  我们一直希望教育是诗,老师是神,在校园这一片净土上书写未来的童话,为了培养培养站直的人而不跪着读书也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8

  科组推荐了一本书,要求我们继续读书学习,我被《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吸引了。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教师怎么不跪着教书呢?可能吗?身为教师,我仅从标题就能感觉到这触及到现行教育的痛处和教师的尴尬,凭直觉,这是本好书。

  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拿起此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和遐想,书中平实朴素的文字浸满了对教育、对学生、对教师的爱,亲切而感人。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参加教育工作几年了,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感觉到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难调、课本难教、高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要求太高,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激情难以燃烧,身心疲惫,表现出对职业倦怠。但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后,给了我很好的启迪,特别是教师如何获得幸福感,对我的触动很大。

  记得上学期高二级举行男女子毽球比赛,比赛前要组织学生参赛,但我们班学生一直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在动员会议上,全成了我的独角戏。最后,我不得不强硬点名参赛。下午男子比赛时,我来到赛场,居然不见我们班一位男生,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于是,我叫他去找别的同学,谁知,那个同学走后,就一去不复返。等着等着,我开始怒火攻心,一气之下,我说:“我们班弃权啦!”于是我就兴冲冲地走了。一段很长时间里,我很郁闷,很难过。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更让我认真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平时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教书,更重要在于育人,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约束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思考和自觉地自我约束。此后,当学生犯了错误,出现问题时,我先使自己冷静下来,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找出行之有效、既不损害师生关系、学生又乐于接受的办法,而不是与学生为敌。事实上,如果当时我能够拥有一颗平常心,不急不躁,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冷静客观地对待学生,理智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作出恰当合适的决策,就不至于弄到如此地步。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9

  读完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又一次翻开了书的首页,读了作者的《序》,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他在真挚地呼唤,大声地呐喊,直面现实,怀揣梦想,绝不放弃。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选择,继续做教书匠?还是做个独立的思想者。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更是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但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0

  清楚记得我与这本书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上完第一节数学课,来到办公室,就见到同事的办公桌上有一本书,题目很吸引我的眼球--《不跪着教书》,迫不及待的捧起书来打量它一番,“想要教师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跪着,趴着,还是站着?一个重重的问号敲打着我的脑门。作为一位普通教师,第一次面临这个思想炮弹的轰炸。我在心底深深地追问:怎样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不跪着教书,首先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教师的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我美丽,因为我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试想,如果教师不能坚持独立的见解,只会唯唯诺诺,学生又怎么能够独立思考,怎么能够形成独立的人格呢?

  不跪着教书,其次要有执着的教育追求,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谋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因此,作为老师,要像张思明那样用心去营造局部的晴天,要像李镇西那样全身心地践行着自己“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理想,要像窦桂梅那样执著地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要像霍懋征那样用满腔的爱心去唤醒、呵护、雕塑学生的心灵……

  不跪着教书,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吴非是这样的一位有着独立人格傲然挺立的教师。我们是站着,跪着,还是趴着?相信读完《不跪着教书》,每一位教师也都会生出这样的内省来。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是一本好书,但愿吴非对教育时弊的无情针贬不只是他个人的感叹,但愿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不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1

  写在前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刚拿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就急切想搞清楚,在吴非老师眼中,“跪着”教书的教师为什么跪着?又在向谁下跪?中国人有千年的下跪历史,虽然辛亥革命覆灭了封建帝制,跪拜的仪式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被废除,但这并不代表,国人实现了真正的站立。

  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是非常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然而文明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迂回向前的,有坦途,也有曲折。现阶段,师道尊严,似乎进入了至暗时刻。

  书中那些种种罗列的事实,我边读边叹息。还有身边的诸多事实,老师被家长扇耳光堵在教室门口辱骂;学生在课堂下五子棋,老师劝说无效,无奈下跪;老师罚站迟到学生,被家长关押到派出所;老师用试卷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赔家长3万元。就连二十年前体罚了学生,也会遭到掌掴的报复……这些现今在身边层出不穷的众生相,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吴非老师无不在做着各种长叹,各种愤慨,各种讥刺。

  我是向来不赞成“天地国亲师位”的神祀牌,把教师放在跪敬对象的位置,那是封建礼教残余的糟粕。我们教师只是普通劳动者,给予应有的尊重即可,不需要别人向自己下跪,也不应该向别人下跪。

  有时候感慨,建国七十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迷恋等级尊卑?要么高人一头,要么低人一等。或倨或恭,从不想平等待人。一会儿把教师奉上神坛“捧杀”,一会儿把教师按在地板上“棒杀”。

  铁骨教师,铸造灵魂。忽然间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在1922年10月17日,北大的那场讲义风波,面对几百个愤怒学生的围攻,蔡元培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然后满脸青筋地步步进逼,学生旋即溃散。

  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新闻报道——“我的学生在课堂上骂我,我回骂!那一刻,我心静如湖,爱他如初。但,骂他就是教育!我有责任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是任你驰骋由你撒野的游乐场,骂人要被人回骂,打人也要被人痛打……

  姑且不论老师回骂学生对不对,但是这份教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却是对的,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回骂还是回打,都有可能在社会上面对。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乐观、自信、坚毅、不断进取。可是,没有这样的老师,又怎会有这样的学生?

  言传身教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家长,也来自老师。如果老师颓废、自卑、悲观、偏激,有太多负面的情绪,一定会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优秀的品质,就不要让他们的老师跪着教书。善待老师,就是善待我们的孩子。(陈雅如)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2

  人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对于教师更是重要。有了忧患意识,人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清醒才能觉醒,觉醒的人多了,旧的体制才会被打破,新的法则才会应运而生。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直面现实,教人冷静、沉默、深思、批判、反省的好书。好在哪里?尽管揭露的丑的东西太多;尽管作者的笔端太严肃和冷峻了;尽管都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除了叹气还是叹气,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多叹叹气则少一些麻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应付,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浮华,多一些真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太应该叹气了!来一次心灵的吐旧纳新吧!

  作者无非强调,作为教师是应该有思想的,不应该“跪” 着教书。实际上他所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然而,改“跪” 为“站”,谈何容易啊!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

  古代知识分子对待且凶且恶的世俗现状,既不想合于污淖,又想积极入世施展抱负,结果往往难遂人愿, 于是有了“一生好入名山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太白,有了“采菊东离下”的陶渊明和“流觞曲水”的王羲之。终归是曲高和寡不为世俗所容,除了留下千古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及思想的高标,乃至于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闷的事太多,诚如作者所言: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社会对权力的过分崇拜;学生人文情怀的丧失;学校领导的官僚化;假、丑、恶的肆虐,真、善、美的黯谈;教师利益分争的尔虞我诈。

  “当年, 我自认为学校是净土,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 现在我终于知道世上唯一可‘静’ 下来的可能只有人的心境了。” 作者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而情感核心是缘于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像吴非的这种失落感,非彼独有,凡具有良知的教师都会有此共鸣。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队伍中人性的、思想的火光仍是熠熠不止的。面对失落、彷徨乃至于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我们如何抉择呢?我们无法“归隐田园”,也无法“放浪形骸”,因为现实的责任远远重于心中的不痛快。由此想到了“行吟泽畔” 的三闾大夫“ 清醒”的自白,想到了他“与世推移” 和“深思高举,自令为放” 的困境抉择。

  历史告诉我们,做精神上的富足者远比做物质上的蠹虫要有意义得多。“要让学生站 着做人,我们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这就是作者的心灵告白。尽管“站” 着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会招致非议和蔑视, 甚至会吃“大亏”, 但只要信念不倒, 希望也总是会有的。世上“跪” 着的人太多,但唯独教师不能轻易言“跪”, 只有站直了身板,学生才有希望, 教育才有希望, 民族才有希望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3

  《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做最出色的教师》。读了很有感触,怎样才能成为最出色的教师呢?我根据作者的观点,总结了一下,大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

  所幸的是,这本书让我彻底清醒,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自己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正如书中序言所写:“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二、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

  “评价一个老师的`工作: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教师本身就要有让人信服的魅力: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谈吐、较高的业务水平。这些素质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而是后天慢慢培养出来的。只有不断地进修,不断地汲取知识,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我。所以只有教师自己拥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让你的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教师还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生活,需要关爱,需要同情,更需要一颗善良的心。善良的心充溢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育也如此,一样需要有仁爱,需要有爱心的教师。爱孩子首先要走近孩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理解全班每个孩子的悲哀与欢乐。爱孩子,必须尊重孩子。要尊重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爱孩子,就必须信任孩子,信任孩子的潜在能力。在师生之间,只有架起“爱”的桥梁,才能到达教育的最理想的彼岸。唯有在教育中注入更多的关爱与希望,生命之花才能永不枯竭地绽放,教育之树才能永远长青。

  吴非书中说到,好教师的最高追求不是成绩,而是能将学生身上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能互相诱发对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后双方都得到很好的升华。但愿我们都能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争取做一名最出色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4

  看到这个书名后,我不由的产生了疑问,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老师怎么会跪着教书?带着种种疑问我拜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看完之后才明白,这本书强调要想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看完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为吴非老师的很多思想的确是让我有震撼!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我认为,现在的道德教育应该重视让儿童不断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给儿童一些真实的东西,如:我们的社会应给学生一些美好的东西,学校应营造人性美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同时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

  有幸从工作室获赠此书,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打量一番。初次看到书名——《不跪着教书》,甚是迷惑,不知其意。“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不由地陷入思考,什么叫跪着教书?带着疑问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这本教育随笔,看完之后才明白,这里的跪着教书是说教育界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老师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考试的奴隶。看完以后,我慢慢明白吴老师在书中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它使我不得不思考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教师。

  要教书育人,首先就应该自己站直了。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深入的观察来了解学生,让他们从一些细小的事情中不断地发现人性的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不一厢情愿的教书”表明了一种基本态度,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行为,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是在一种互动的环境中产生,需要在师生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教学效益才有可能提高一个高层次。“以生为本,敬业求实”就是要求人文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其中的人文性就是人性和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将导致青少年丧失善良之心、同情之心。同样,没有爱就谈不上尊重人的生命。爱是教育的`永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吴老师批判昏庸,不思进取的教师,从内心深处呼唤适应时代需要的教师;他批判一切有悖文明、破坏社会和谐的人与事;他更是毫不留情地批判教育腐败现象。但无论社会的风气多么不正,学校的问题多么令人痛心;也无论自己曾有多么的痛心疾首,他始终保持自己的一份冷静,一份乐观,一份豁达。

  《不跪着教书》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当这种人格和理想与现实相抗衡时,她又成了捍卫人格尊严和理想大旗的武器。我真的佩服吴非老师的勇气和魄力,一种世人皆惑我独醒、举世逐利我独清的傲骨,一串串铮铮然掷地有声的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思想。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那么,我们的民族真的就有希望了。当然,《不跪着教书》一书的本身,就告诉人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中国的教育还有希望,因为,我们的面前还有这样站着写作的人,铁骨铮铮的人!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我要学习吴老师,做吴老师那样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1-09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0篇12-10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6-10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01-11

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02-17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02-23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2-29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篇06-15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1篇02-14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1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