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

时间:2024-06-08 08:48:54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脉》读后感1

  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

  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好像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忘记了眼下的喧闹与物欲,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索、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精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很多呀!

  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变、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现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略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后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很多历史的专业知识,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中国文脉》读后感2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

  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位来决定的。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位,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与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伧的屈原、倍受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中国近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研究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面对当前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中国文脉在今天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一篇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位;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中国文脉》读后感3

  喜欢读《中国文脉》,源于它的名字;坚持读下去,因为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反复读几遍,得益于它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和对文化的思考。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它是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肝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中国文脉读书心得)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作者站在研究者个人的角度,展现的是研究者个人的史观和研究心得,并不过分强调说教,虽有争议,但对于像我这样非专业平民,能够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借助研究者的眼睛,鸟瞰浩瀚的中国文脉,“窃取”某些硏究者的点滴研究成果已经获益匪浅。

  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我们面对着继承与发扬的机遇与挑战,余先生的作品点明了社会的现状与背景的潮流。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应当敬畏经典,保护经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中国文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文脉》读后感01-23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彩10-17

读《中国文脉》有感03-07

《中国文脉》读后感6篇03-22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优秀范文08-23

初识《中国民歌》——《中国民歌》读后感09-17

《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心得范文06-21

《乡土中国》读后感【经典】11-10

变革中国读后感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