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3-03-28 08:56:43
  • 相关推荐
《孙子兵法》读后感(1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孙子兵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1

  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了一本《孙子兵法》,想想号就已经没有看他了,以前背过的东西都忘了,于是,重新翻开了他,一行行熟悉的字出现在脸前。

  在说《孙子兵法》之前,还是先说说《孙子兵法》的简介。

  《孙子兵法》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孙武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他曾来到吴国帮助落后的吴国练兵打败了当时强的楚国,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组练吴王宠姬,并且斩杀了扰乱军纪,为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

  《孙子》一书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的第一句话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是全书的总纲。这一句为全书奠定了基本基调,高屋建瓴,居高临下,从国家的角度说明了军事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翻译出来就是: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大事,是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不可以不加以关注的。改变了传统的军事观,打仗并不是为打胜而打仗,而是为国家而打仗,这也是贯穿全书的.观点,是《兵法》的指导思想,在全书好几次重要的地方都显现出来。全书的一切观点都为这一思想服务,而这书就是为国家服务的。在《谋攻篇》中,孙子写道:“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意思是:军队的统帅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支柱坚强有力那么国家就一定会强盛,支柱软弱无能则国家一定会变弱。

  在论证五种可以打胜仗的情况时,孙子又提到了将与“君”的关系,也就是将与“国家”的关系。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虞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2

  足智多谋的人往往会取得胜利,而愚蠢的人往往会不经意间落入他的圈套。《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觉得很有道理,只有当你了解清楚了交战双方的优点和缺点时,才能更好地凭借自身的优势,去攻克他人的弱势,这样才能战胜对手。

  书中有这么一计,叫“树上开花”。这一计是孙膑在敌人围攻他,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制造假像,迷惑对方的兵马,诱使对方的兵马攻击过来。利用这个间隙,带领兵马从第二条路走,从而逃出敌人的魔掌。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在做阅读题时,往往有些题目不会明显地显出答案,出题者似乎会巧妙地用上“树上开花”这一计,来迷惑学生,如果我们不会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就无法正确理解与作答。所以,学习时我们不能被一些字眼迷惑,要多换个角度来思考,不要把答案固定,要全面一点、细心一点,这样你自然会有所收获。

  我还记得有这么一计,“抛砖引玉”。这一计是说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来引获另一些更好的东西。是的,有时我们放弃了一件东西,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件,而可能会是许多件。放弃的可能是银,而得到却可能是金。在学习上也是一样,付出就是砖,成绩就是玉,只要我们肯把自己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上,“抛砖引玉”,就一定会有收获。

  可见,《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也要足智多谋,要想想如何用方法来克服困难,如何从困难中脱身而出。

  我们读书,当然不能死读,要学会灵活运用,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更不能一成不变地看问题。不然,得到的就不会是“玉”了。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3

  收到喆妈公益阅读赠送的这本书,很是惊讶。捧着这么一本古色古香的线装本,读着闻名世界的孙子兵法,仿佛整个人都高大上起来,眼前也仿佛弥漫起战火,双方激烈交战,孙子在远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场面一幕幕展开……

  这本《孙子兵法六韬三略》是《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的'其中一本。这一套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全部采用繁体、大字、竖排、注音。

  提到繁体字,就想到我曾经遍查字典,抄学繁体字的情形,不知道为什么就对繁体字有莫名的喜欢。而且现在学毛笔字的时候,老师也提到用繁体字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更有韵味。现在读这本《孙子兵法六韬三略》还可以同时学习繁体字,真是一举两得呀!

  全书选用大字加拼音的方式,再也不用担心古文中的字不认得了,也不用担心会读错音,大字也非常省目,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之感,不得不为编者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这部书,除了孙子兵法,还有六韬,共六卷;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孙子兵法又有十三篇,分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虎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如《用间篇》是这样描述的,“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才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诵读经典的同时,学了文言文、学了繁体字、学了兵法,岂止是前面所述的一举两得,简直是一举数得。

  这一套经典诵读教材,值得拥有!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4

  大家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本兵书。的确,这本书在我国的历史是是赫赫有名的。《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时期的军事家孙武为中华文化留下的宝贵财富。在刀光剑影的历史上,他用最为精彩的语言记录下来那些令人惊叹不已的军事事迹和个人智慧,这本兵书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认同和高度的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典。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采用的语言都是非常精彩,也非常深奥的。初读的.时候,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借助于注解,才能一一看懂。其中的《计篇》是我比较喜欢的。原文是这样的:“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这段话中的第二部分的意思是说:开战之前,反思“庙算”获胜的,是由于谋算筹划得比较周密,得胜的条件就多,“庙算”不胜的,则由于谋算筹划得不够多,得胜条件就少。事先谋划得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不加谋划呢?

  《孙子兵法》不单单是用在战争上的,在生活中也是有用的。比如说下棋。也需要动用策略。就像上面说的那样,需要多谋划,并且要谋划周密。不然容易失败。最近和爸爸下棋的时候,我经常采用《孙子兵法》上教我的有效方法去攻击或者防守,在下每一步棋之前先好好想想,算算我这样走之后爸爸会怎样应对,然后我又怎样回击……使用了这个方法,我连赢了爸爸好几局呢!

  《孙子兵法》是我国的文学巨著,它让我知道了古人在军事方面的伟大成就,在这本书中,同时还让我体会到了孙子的写作的笔调风格和豪情壮志。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5

  文章总结:前一篇主要是讨论广义用兵打仗应力争“全胜”的思想。这一篇则是讨论战争的攻守问题,并着重讲述如何造成一种守必固、攻必克,以求“全胜”的形势。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采取攻守两种不同形式,“自保而全胜”;提出了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求胜的作战指导原则。

  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提出在战争中实行进攻与防守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总的原则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具体地说就是:守要守得“不可胜”,攻要攻得有机可乘;兵力少时应着重防守,兵力有余方可进攻;守要守得像“藏于九地之下”那样隐蔽,攻要攻得像“动于九天之上”那样出其不意和势不可挡。

  第二,提出应先认清必胜的'形势然后用兵的原则。认为一般的人所能预见到的胜利、以及通过兵刃交锋、硬拼死打获得的胜利都不是最理想的胜利,“非善之善者也”。唯有从敌我双方实力及其发展趋势的对比中把握必胜的形势,进而采取措施夺取的胜利,才是善于用兵的人应该努力争取的胜利。由于这种胜利的特点是“先胜而后求战”,是“胜易胜者”,所以取得这种胜利的人往往既无“智名”,又无“勇功”,但他们却是每战必胜而没有差错。

  第三,强调善于用兵的人应重视“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严肃法度,以造成我方必胜的形势。同时,还应从土地、人口和物质资源、军队和兵员,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详细地比较与衡量,确认已形成必胜形势后,方才用兵。而一旦用兵就能像“决积水于千仞之溪”那样势不可挡。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6

  如果将对《孙子兵法》的推崇,归之于需要,而不是战争实践的检验,这个貌似很不合理。

  再比如,他说“《孙子兵法》在中国有如此高的地位并不奇怪,因为据传,拿破仑在圣赫勒拿岛囚禁的最后岁月,看到《孙子兵法》时,曾老泪纵横道:”如果我早看到它,我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

  ――姑且认为传说是真,虽然文中含意明显。此文逻辑:”因为拿破仑喜欢孙子兵法,所以中国人把孙子兵法地位放得很高。“对吗?正确的逻辑难道不是”因为孙子兵法很有价值,所以在中国地位很高,甚至连外国的拿破仑也喜欢。“?

  这如果不是暗讽,那就是典型的倒因为果。

  ”大象公会“的文章读过不少,并给朋友推荐,鼓励其将来写出类似的文章。”大象公会“该篇文章深夜推送,一顿饭的功夫有近2万点击、一百多个点赞。虽然也知大象公会文章重在知识、见识、见闻,而非立论说理。但该文与亲身经历和认知实在相悖,乃至不吐不快。

  有读者会质疑:以所谓个人经历和认知作为辩论基础是否严谨。我也认为他人无法查证的'个人经历,远不足以支撑一场严谨的辩论,但我仍想就孙子及《孙子兵法》的地位作用提供如下的思路:

  ——《孙子兵法》与西方经典军事著作《战争论》有多少相似之处?

  ——有多少支外队将《孙子兵法》作为其军官培训课程?

  这两个问题如能搞清楚,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在互联网的时代,有太多的”神话“被大众讨论、检验,然后破产、倒掉。《孙子兵法》是不是又一个虚假的神话?如果真的是,就让它倒掉好了,我们不需要用虚假的神话来提升自信心,那恰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如果不是,则应该正本清源。因为这是先人的智慧结晶,这是我们的骄傲所在。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7

  《孙子兵法》果然名不虚传,不愧为国之瑰宝、传世经典!

  《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珍宝中的珍宝,影响极为深远。虽历经二千余年,依然魅力无穷,让人受益匪浅。它不仅是一部兵法著作,还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著作。《孙子兵法》是大谋略、大智慧,不是一般兵法书籍所比似的,它好比是兵法书籍中的圣经。唐太宗李世民曾讲过,“吾观历代之兵法,莫过于此。”比如孙武所推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便可见一斑。

  据传,拿破仑在英国圣赫勒拿岛囚禁的最后岁月,看到《孙子兵法》时,曾老泪纵横道:“如果我早看到它,我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唯一能与《孙子兵法》的万能智慧相媲美的,或许只有《易经》了。《孙子兵法》其内容涵盖之广泛,思想独到之全面,逻辑思维之稹密,心思细腻之慎微,谋略纵深之宏远……着实令人惊叹!

  “兵圣孙武”与“文圣孔子”齐名乃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一文一武实为齐鲁之绝代双骄,中华之万世楷模。

  本书除了完整展现《孙子兵法》原典并进行现代文全译外,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和论述,其中既有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战例、历史事件,也有“世界五百强”的经典案例、成长故事,读后颇能受益。

  《孙子兵法》不仅是一部举世公认的'最权威的军事著作,而且它所包含的战略思想还被广泛地应用在商战上。商场如战场,兵法中的很多战略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同样妙不可言。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商业学院都把《孙子兵法》融入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要求学生熟读《孙子兵法》。可见,由《孙子兵法》所衍生出来的学科不仅仅在于军事,它早就突破了兵书的限制,在当今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孙子兵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许多深刻的哲理,已成为指导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乃至人生各个方面的不朽经典。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8

  《孙子兵法》首先教给我的,不是如何去打仗,不是去如何布局,他让我感受到的是兵法的境界,用老子的话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最近对这个点感受得很深,我很难用言语去准确地表述他,但他绝非是高高在上的。借用今天《论语别裁》南师解释崇德的一段话:一个人的德业的成就,和一个人的风格,品行,风度,气质都有关系。有了这样的成就,在外表上是可以一望而知的。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大”的东西,可以超越一个人身体的疲乏,思想的飘忽,情感的局限,到达一种很“自然”的状态。

  《孙子兵法》其次教给我的,是一颗“仁爱之心”,要为别人着想,要学会去理解别人。共情是爱的基础,一个人心里所想的,所经受的`,借由别人的口中,文字中表达出来,该是多么亲切的事情!始计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作战篇: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九变篇: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辱,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者,用兵之灾也。用间篇: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多么仁爱,多么有将相风范!

  《孙子兵法》再次让我体悟到的:是谋略---缜密的思维方式;在用间篇中谈到: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以反间为切口,将乡间,内间,死间,生间形成一个环,凝固成一股气,此为谋略。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9

  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幸运,我们都出生在一个编织出书香文化,历史遥远的国家。《孙子兵法》,一颗挂在遥遥历史长河中耀眼明星。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兵书,后来所出现的用兵妙计全基础于之上,《孙子兵法》,内容涉及十分广阔,但把它当成一本兵书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还在研究它的哲学思想,它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每个人看了都无一不称赞的,是全世界共同的财富。孙子兵法孕育在我国的春秋末期,当时是一个天下混乱的时期,而此时,思想也在慢慢的出现派别,思想就在这时出现崛起。这是为什么《孙子兵法》不出在外国,而出在中国,不出在现代,而处在古代的最根要原因。《孙子兵法》讲的就是“谋略”二字,但讲的是大谋略,而不是小谋略,也就是小花招。这里面的兵法,往往出其不意地出招而使之完败。兵法往往是讲究抓住敌人的缺点,《孙子兵法》则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孙子兵法》的意义不仅仅是一部兵书,而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结晶。它的用途不能只局限于兵法。《孙子兵法》强调一个“谋”字。《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孙子兵法仅从用兵来去研究是非常单薄的`,在人生的路途中,孙子兵法也不为一个非常好的借鉴。商业之城即战场。

  《孙子兵法》是现存中国和世界军事理论史上最早形成战略体系的一部兵学专着,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堪称古代兵学理论的宝库和集大成者,在世界广为传播。

  《孙子兵法》虽不可避免地受到它所处时代的限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瑕不掩瑜,这些缺陷并不能掩盖它的光辉,丝毫也无损于它的伟大。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10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计者多胜——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感。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因此被人们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向、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它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伟大军事家孙武。因为这本书内容丰富,所以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

  这本著名的书籍同样也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我也捧了厚厚的一本回家。

  打开书,我就不禁迷上了,这本古籍里,内容生动形象通俗,既介绍了本经,又介绍了相关的译文和历史的故事,不像以前的书一样百读不得其解,过于深奥,用计者多胜——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有感。读了一会,我就读懂了计篇所蕴含的深刻含意:战争是国家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问题,必须深谋远虑,多用计谋,才能保住国土,保持繁荣富强。除了本篇计篇之外,《孙子兵法》部分中还有着:形篇、势篇、作战篇等等。翻到《三十六计》部分,这儿不仅有了先前的介绍,历史讲述,还新增了现代的可用之途和仁人志土用此计谋成功的经历。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感触颇深:原来一个人精兵法计谋是多么重要,可以稳定民心,掌控大局,促使国家逐渐强大、繁华,但并非一件容易之事,所谓看花容绣花难,必须日夜攻读,才能牢记在心,随时随地地发挥,倘若没有读通读懂,就会变成一无所用的知识。所以,看过一两遍的我决定现多看几遍,将其读通读懂,便于灵活利用。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11

  本篇所说的虚,主要指兵力分散而薄弱;实,主要指兵力集中而强大。

  除兵力外,虚实还包括主动与被动、有备与无备、整治与混乱、勇敢与怯懦、饱逸与饥疲等方面的含义,指代广泛,阐述全面。

  当读到上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的是:这真能扯,虚实指代的兵力的强弱就够了,为什么还能包括那么多方面的含义,这是不是在给这篇文章贴金啊。

  如果是西方的军事家写兵法的时候,估计会写如下的内容:

  1、兵力的集中与分散。

  2、主动出击与被动迎战。

  3、有准备与五准备。

  4、军队整治有序与军队整治混乱。

  5、军队的勇敢与军队的怯懦。

  6、军队的吃饱且休息好与军队的饥饿且疲劳。

  7、等等几个方面来描述战术。

  8、然后我就对比了一下古代中国和西方是如何打仗的。

  9、古代中国是用各种兵法,运用各种阴谋,阳谋进行战争。

  而我从罗辑思维是听过古代西方是如何打仗的信息是双方直接刚正面,不带怂的那种,举得一个例子就是刚有火器的时候,双方是离一定距离站着的互射。

  我从罗辑思维中也了解到,春秋的打仗形式也是一种类似的刚正面,按照罗辑思维里面的.比喻就是类似于踢正步,只不过后来楚国参与这个游戏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则来。(古代中国祭祀与战争是一种高贵的活动,普通平民是无法参加的,只有贵族能参加,楚国君主是自封的,周王没有分封给他,所以那个时候的楚国是所谓的蛮夷,所以他打仗就是为了胜利)

  然后到战国年代的时候,就是开始各种打仗就是要战胜敌人了。

  再看近现代西方或者全世界进行各种战争都是使用各种阴谋诡计。

  也就是说中国也有刚正面的历史,只不过早早的就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所以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开始进行总结与提炼了。

  虚实篇应该就是包含了多重含义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指兵力强弱的,是把能想到的所有的情况提炼成了虚和实。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12

  今日读了《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心有所感,故写下此文,以记下心之所得。

  古人云:“兵不厌诈”。这四个字极其精确的概括了兵法的精髓。论及兵法,无非两个字,“虚”“实”,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无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水的特征是柔,所以水能因地而置宜,随处而安身,避高而取下,蓄势以发功。而兵法也一样,用兵时应避重而就轻,避多而取少,避其有备而攻其无备。赤壁之战时,曹操曾向孙权夸口自己有八十万大军,这就是“虚”,“虚”造成了声势,一度迷惑了吴军,但如果被拆穿了,就会成祸,反而会帮助敌人,赤壁之战的结果就是一个见证。

  长途行军必会使士兵劳累,此时往往会给敌人机会,所以,长途行军后,首先要保证部队的安全,这就要能灵活的运用虚实之法,如设空寨,以防敌人半夜劫营。孙子曰:“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攻守的要点在于攻哪里,守哪里,观察出敌人的`虚虚实实,就能找出他们的弱点,进而打败敌人。作为守城者,也一样,要了解敌人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察出对方的意图,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御,才会成功。虚实运用的最高境界是“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在商界《孙子兵法》更显其威力,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两者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在斗心智和实力,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要解决的。 据说美国大兵每人一本《孙子兵法》。这似乎有些夸大其词,在我看来,就算美国的高级军官会重视他,美国大兵却不一定会当回事,也许这只是一个摆设而已,不过《孙子兵法》的重要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能读懂并运用《孙子兵法》,将是一个人一生都用之不竭的财富。

  今日就写到这吧!没有深刻的议论,但也算对自己读《孙子兵法》的回报吧!只要没玷污了此书就谢天谢地了。

  《孙子兵法》读后感 篇13

  《孙子兵法》经典语录: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之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子关于“五事”的说法,虽然是那个历史条件下对战争的一个宏观认识,但是到了现在仍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想这就是《孙子兵法》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道”可以理解为,战争的道义、立场。说的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意思,一场正义的战争,必将赢得人民的拥护,也必将取得胜利。这里给我的启示就是,提高官兵战斗意识,不仅需要用当前紧张形势来刺激大家,更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来武装官兵,让大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家的“战斗队”意识。

  “天”和“地”比较好理解了。无论哪一个时代,打仗就要讲究天时和地利。在现代战争中虽然武器装备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作战,但是占据有利的天候和地理条件,在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就会掌握战争主动权。

  这个“将”说的就是指挥员。孙子对“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这5个字,对于现代的指挥员而言有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智,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发散的思维状态,不能固步自封简单的学那些固定的内容。信,从指挥角度来看就是命令不能反复更改,否则严肃性就会打折扣,官兵自然不信服。仁,将的'仁慈应该体现在大度、豁达上,历史上的很多名将,虽然纪律严明,但都是以理服人,这就是将最大的仁慈。勇,战争到最后是人与人的较量,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力,如果将不勇,那么兵必溃败。严,就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无论训练还是管理,都要按照打仗的标准来抓。

  “法”应该是一支部队最基本的东西,也是大家感受最直观的东西。也是目前基层部队最难抓的内容,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军队任何事物,都要形成制度规范,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才能做到步调一致。

【《孙子兵法》读后感】相关文章:

孙子兵法读后感03-09

《孙子兵法》读后感07-04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01-29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02-20

《孙子兵法》读后感范文03-22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02-09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01-15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11-17

孙子兵法读后感(精选15篇)02-01

孙子兵法读后感15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