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
这周我们读的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五章到第八章,感受的根源、请求帮助、用全身心的倾听以及倾听的力量。当我看到难以承受的痛苦,感觉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着,特别是针对于我们女性朋友们,往往把照顾他人当做最高职责,却会忽视个人的需要。
在讲解里面的案例时,不由的想到生活中的自己。小时候家里穷,想要的东西只要一开口便会遭到反对或者各种理由搪塞你,渐渐地就不再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包括现在结婚了,也是如此。看到情人节别人收到玫瑰花,回到家只会生闷气,没好气的针对老公,情绪就会波动。看到孩子没有达到自己心里想要的,也会莫名其妙的对孩子吼几声,所以让自己成为“情感的奴隶”。
老公喜欢打游戏,即便孩子写作业,他只会沉浸在游戏中,把游戏声音放大。每次下班回到家看到这个现象,就会有无名火涌上头,不管孩子,不做家务,越想越气之下,便是大发雷霆的对他说:“天天只会打游戏,打游戏。”而他看到我这样,跟没看到一样,继续玩,所以这样的争吵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现在我看了《非暴力沟通》以后,说话的`语气和情绪慢慢都会缓和一下,边试着表达内心的想法,让他知道我的需要。便会对他说:“我建议你把游戏声音关小点儿,这样宝宝注意力才会集中起来写作业,不容易跑神。”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会那样做,现在打游戏都会关掉声音,这真的让我感到意外,回到家后有种愉悦的心情!
这让我明白如果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是多么的痛苦!直接说出来,还会获得对方的积极回应,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大家初次看到时会觉得沟通怎么会和“暴力”扯上关系呢?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我的闺蜜、大学老师隆重推荐给我的。她告诉我能从本书中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秘籍。我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高考在即,他此时的心理状态,包括和父母的沟通问题以及我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惑,让我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自身改变,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身心愉悦,让生活变得和谐并充满欢乐,所以我迫不及待的阅读起来。
本书的作者和创始人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Rosenberg)。他早年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的底特律市。充满暴力的生活环境促使他去了解是什么让人们互相伤害,以及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矛盾的和平解决。这个愿望引起他对临床心理学的兴趣。1961年,他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获得了该专业的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卡尔·罗杰斯。1963年,他创立了非暴力沟通模式。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交流方式,目前已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层面和各种环境中,帮助预防和解决学校、家庭、商业、医院、监狱等环境中的矛盾与冲突。20xx年,卢森堡博士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
书中说到的暴力不是我们字面理解的狭义的概念,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出于对生命的爱而希望人们思想和行动的改变,从而有助于生命的健康成长。
本书提到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有爱、表达、感受、倾听、感激等关键词代表了作者对非暴力沟通的精髓,通过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和指责的模式,并用“选择做”来取代“不得不”的处事方式,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平和,积极的行动,重获生活的热情。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
是一本想要安利给全世界的实用性沟通教科书。
在翻开书之前我从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阅读体验,很有趣啊,是很久没有读过的标准科研文章型指导读物,读起来逻辑通畅条理清晰,实操性这方面怎么说呢,是一种要让人一点一点潜移默化从而达到纯熟运用的方法。
中文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中国人也是一个含蓄的民族,我们总是更期待别人通过自己的字里行间来感悟到自己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更吝啬于真诚通透地表达,这样反而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及隔阂。(看完书发现其实所有人类都有这种依赖性造成的沟通不畅)
这本书旨在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表达以及沟通,更或者说,教人更精确理性地认识以及表达自己。观察并了解自己的情绪,以及引起情绪的真实需要,从而推己及人地去了解别人,帮助别人,传递“非暴力,爱自己”的精神,以达到沟通的效果。
观点和理论非常实用,阅读的.过程中也反思了很多自己遇到的情况,不时在想“如果运用非暴力的沟通方法应该怎么表达呢”,练习的这种过程其实也很有趣。至于具体实际操作,其实真的挺难,因为这种沟通方式需要顺畅的沟通环境或者说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间,而现实生活中,哪怕自己内心真的非常想要去沟通想要去爱人人,但是当遇到铜墙铁壁一般拒绝沟通的对象,或者说一时之间的情绪波动,(就比如真正在路上开车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还是会很苦恼于难以控制自身情绪,无法熟练运用非暴力技巧啊哈哈。
但还是会尽量去做去练习吧,如果真的能熟练运用感觉还是非常酷的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4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5
在我们的生活里,特别是和亲密的家人,先生之间,普遍存在着,冷暴力和语言暴力。逃避解决问题时采用“冷暴力”,一时气上心头不能自制时就会用狠毒的语言中伤对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具体沟通模式。
非暴力沟通的模式是:
1、观察而不评判;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毛病,妄加判断,添油加醋地加入个人主观判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他人“贴标签”
2、感受而非想法;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毕竟我们是有情绪的个人,允许有情绪,但直接表达就好,不必用过分偏激的语言或者行为来提醒对方我很失望、生气、愤怒
3、个人的需要/价值观念;静下来扪心自问,是什么样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观念导致我会有现在的情绪,不去责怪他人的.行为,而是将”矛头“指向自己,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而导致会这样看待他人的行为,是自己的需求和观念导致了自己的情绪。
4、请求;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请求(而非命令),注意语气委婉。女生爱玩”你猜猜猜“的游戏,希望男生能明白自己的心思而猜出自己的请求,至少曾经我是这样的,而男生的思考方式是直接了当的,因此会起很多不开心。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一种沟通模式,实践下来也会带来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我们不会再怨气冲天负能量地去抱怨指责他人,而是在自我观察剖析之后,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样,当他人在抱怨指责时,我们平静地去倾听他的感受,剖析他的需求,那么争论也能平息。
我想这本书将把我带入一个新的世界,我期待着自己的转变,和影响到别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6
在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前,我对非暴力沟通一直没有一个较为恰当的理解。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非暴力即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的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从十二个方面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爱,让爱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去探寻究竟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爱。我们要通过日常的观察,找到结果,并清楚的描述下来。要成功的进行非暴力沟通我们还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感受源于我们自身的需求,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有时候倾听比语言更具有力量,倾听会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学会倾听尤为重要。让爱融入生活不仅仅意味着要爱他人,同时还要爱自己。充分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我们才会重获生活的热情。非暴力沟通还要求我们学会表达感激。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非暴力沟通的重要性。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会受益匪浅。许是读的速度较快,对其中的某些内容理解的较为浅薄。但我相信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我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7
出于提高沟通技巧的目的拜读了这本书,却发现自己的目的一开始就被它否定了。
作者认为一切的沟通技巧都是为了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培养人与人之间,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理解、接纳和爱,而不是强化沟通技巧本身。
作者在书中探索出了自己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即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个模式的主要原则有点类似于儒家的推己及人,重视体会他人和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意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源于内心的需要而非外界的干涉,因此,对自己和他人内心声音的倾听是无法替代的,没有做好倾听就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感受,更无法了解对方或自己的需要,以最终达到加深彼此联系、减轻双方痛苦的目的`。
我个人觉得文中有两点很值得提起。第一,观察不同于评论,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我们往往对眼前的人或事做出评价而不是单纯表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而评价,无论是哪方面的,都会有过于抽象和体现自己价值观的弊病,在与他人交流中,如果首先表达自己的评价,很可能遭到对方在价值上的抗拒,从而增加彼此的隔阂。第二,区分请求和命令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很容易区分,其实不然,区别的关键不在于你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而是在对方听到你的问题后你的第二个行为对他的影响,譬如,你想对女朋友说,今天能不能陪我去看电影,她在听到你的请求之后表示很累,想在家里休息,如果你对此的反应是,你对此很失望或者指责她的自私,那明显不属于请求而属于命令了,对方即使答应去看电影,也是出于内疚或者担忧的心情,而不是放松和乐意的心态。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8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句话一语中的,说到了点子上。
我们人类有很多感受,伤心呀,高兴啊,失望啊等等,这些感受通常都是由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而引发,通常我们习惯把这种感受归结于那些行为或者是言语带来的,往往忽略了是自身的需要,造成了我们有这种感受的。例如有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我就很着急,就想上火。其实我的这种感受,来源于我自身的需要(我做为孩子的母亲,我希望他们健健康康的.)!这是我深挖之后发现的,这个真的需要练习长期的练习,形成一个习惯,一旦发现自己的感受及时去挖掘内心的需求,否则的话,我们还是非常容易把别人的一些言行当成我们这些感受的根源!
另外一个心得就是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目前,我应该是处于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阶段。有时候觉得日子过的就特别憋屈,特别委屈,原来自己是在牺牲自己,迎合别人,光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总想着让别人满意了,快活了自己可能就会好过一些。但是这样做的后果,自己非但没有更好过,而且确实很委屈自己。
我就像是作者的女儿似的,不想让任何人失望,那么就只能委屈自己了。当别人一不高兴,我通常会自责或者心虚。成长的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达到的一个阶段,那个时候我们有爱有力量,我们乐于分享,乐于贡献,乐在其中!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要的就是那个香,我乐意要那个香!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9
非暴力沟通专注于四个方面:观察、表达观察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告知具体的请求。很多时候我们的话语没有取得想要的效果,十之八九是因为我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如果你从说第一句话开始就加上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情绪,对方很可能不愿意对你打开心扉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区分评论和观察。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很有可能获得申辩或反击。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比较可能得到积极的回应。学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顾左右而言他。
学会倾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在安慰他人或提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需要的`。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但是”“可是”这类的词。如果谈话偏离主题或者让很多人感到无聊,可以打断讲话人,因为讲话的人可能也感到非常无聊。没有人想自己讲的话被当作负担,比起假装在听直接打断更好。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失误揭示我们的局限性,并引导我们成长。尽量避免对自己说“应该”,对已经发生的事使用“应该”这个词,只会加重自责。对于已经发生的事如果感到自责,就专注于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这样我们就可能从自我评价中获益。
愤怒是由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满足的需要。同一件事,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对他人的指责反映了我们遇到了挫折一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需要。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A、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C、体会自己的需要。
D、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感觉这本书非常适合老师和新手妈妈读,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时,如何控制情绪理性沟通,需要慢慢学习。当然,也很适合用来处理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0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沟通非常常见,人们经常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他人进行评判,一味的比较,威胁他人,以不得不为幌子来回避责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痛苦。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书中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教导我们如何避免出口成伤。
第一步是观察,讲事实而非评论。“你根本不照顾这个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点才回家”更容易引起对方的反弹,让沟通失控。基于事实的沟通是尊重,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第二步是感受,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现在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们感受到生气的根本原因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不该用责备自己或他人的形式来宣泄不满,这对解决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帮助。最后说出请求,明确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决问题。
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在生气的时候会自然而然的将错误归结给他人,这种无谓的发泄并不利于解决问题,有时候发泄完还会有自责情绪,让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可以试试在今后的沟通中用到“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法,在情绪爆发前给理智留一点思考的时间。
通过对这《非暴力沟通》一书的阅读,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其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1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则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以及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它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书分十三章深入的阐述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通过对这本书的精读和书中的一些练习,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2
这本书由老师推荐的,其实我也只是看了序言和一则故事,但是却觉得格外值得阅读。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写的是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说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希望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同时当今的社会关系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常常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人做出评判以此来确认他人是否值得信任;另外出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缺陷,在沟通时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在沟通中改变甚至缺失。以上的原因导致与人有效的进行沟通常常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非暴力沟通是增加与人沟通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拿我之前经历的一件事情来说吧:学校组织了研学旅行,要出发时发现名单上并未出现我的名字,我焦急的'有点烦躁,负责人让我打电话联系老师,可我联系老师时,语气既不尊重又处处展现着“暴力”,可老师那时的声音听起来明显是被我吵醒,可我依旧得理不饶人,老师也依旧耐心指导我,帮助我。在我终于如愿以偿后,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的行为多么的不好,我就得老师和我说的一句话:“以后遇事要冷静点。”确实,我是个不太能冷静下来的人,我也后悔了,我为什么不能冷静坦然地去处理问题,为什么要对他人使用“语言暴力”,我很懊悔,倘若当时我可以理智一些,不使用“语言暴力”,那结果是不是会不一样?
《非暴力沟通》确实是一本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的书,用非暴力来让爱融入世界。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
【梗概】
“非暴力”一次来源于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提到暴力,人们往往只联系到身体暴力,很少有人意识到精神暴力的存在 ,比如对一个人的指责,或是冷漠。相比而言,精神暴力往往更加隐蔽,而且后果也更加严重,因为身体暴力往往源自精神暴力。
非暴力沟通认为作为人,我们具有的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冲突时,要学会倾听,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进而建立一种彼此理解,互助友爱的关系。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可以用于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改善我们的自我关系,我们总以为是他人的行为引发了我们内心的感受,其实真正的原因源自自身。我们产生情绪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可以静下心来静静体会自己内心的需求,负面情绪就会逐渐得到缓解,自我了解了解也会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非暴力沟通促使我们出于爱的目的发生改变,进一步体会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评价】
练习本书所讲的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有效沟通,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与自我的'对话,进一步了解自身,减少负面情绪,缓解压力。
【重点】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1.观察:描述真实发生的事,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区别于评论)
她没有给我回消息(评论:她真是太不尊重我)
2.感受: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开心,难过,还是忧郁(区别于想法:我觉得……)
我感到有点难过(想法:我觉得她应该及时回复我)
3.需求:我们需要什么
我需要得到对方的尊重
4.请求:你想让对方做什么
以后看到我发消息有空时及时回复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
非暴力沟通的本质是心中要有爱,对他人有爱,对自己有爱,非暴力是爱的外在形式。在沟通过程中通过一种结构化的方式解读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体会各自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合理地表达出来,使得双方能够互相理解,最终实现和谐的、充满爱的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前提是假设人感受的一致性以及同理心,即人的基本感受是相同的,正因为人类的感受相通,所以才能相互理解。
读这本书一方面能够学会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这种方法,另一方面读书的过程也是对心灵治愈的过程。书中对人心理需要和感受的剖析之精准,时常让人觉得还真是这么回事,如果早点知道这些该多好啊。在此,我非常感激本书作者和译者,让我们知道应当多注重自己内心的需求,以及如何合理地表达这些需求使沟通能够愉快地进行,下面列一些令我感触较深的点,谈不上感受,权当杂记吧。
1)外在的驱动力是压力,内在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动力。一个人如果总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要求自己、命令自己,那他一定会偏离自己的内心,导致内在的分裂与不满。就像恋人刚开始是出于对对方的喜欢,所以一切关系都很融洽。而当热恋期过了,出于让对方幸福这一责任方面的考虑,爱情往往变得沉重起来。
2)喜欢使用暴力的.人,无论是肢体暴力还是语言暴力,是因为他内心的平静遭到了破坏,尤其是被暴力所破坏,所以他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内心的和平。但暴力从来无法根本性解决问题,因为暴力不是人内心最终的需求。
3)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需要,故而真诚待人比委屈求全更可靠、更长久。
4)向别人倾诉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就像有些东西在你你说出来的时候你才能更客观、更全面地理解它。在痛苦的时候,合理的倾诉能够避免自己被充斥在头脑里的各种想法所束缚。
5)最后,这本书值得时常拿出来看看,当作一碗心灵鸡汤吧,需要的时候治愈一下自己的内心。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5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发现一本好书,非常棒,是美国的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看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说对方引起的。比方说,每次你看到孩子满地乱丢玩具或者老公不收拾家务,就会叨念他们,结果他们不但不改,屡屡让你忍不住自己收拾,最后惹得一肚子气,他们烦,你也烦。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
第一句: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要述说事实,任何人都不可以反驳的事实。比方说,乱丢,就是一个批判,不是事实,人家觉得玩具本来就该放地上的!)
第二句:我觉得很不舒服(陈述自己的感受,诚实、中肯)
第三句: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把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归咎到自己身上,因为我不喜欢凌乱,我才不喜欢你把玩具丢地上,否则我一点也不在乎的,不是吗?)
第四句: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提出一个可行的要求,对方可以照着做的'合理要求)这种沟通方法真的很棒,可以化解很多纠纷,尤其是对付青少年反叛期的孩子,特别管用。
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等——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相关文章: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1-0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11-1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8-18
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15篇02-09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1-15
《非暴力沟通》读书心得01-05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篇08-26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