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6-14 09:03:08
《红楼梦》读后感(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1

  沙上的痕迹早已被大海掩埋,可当我们回首,那海螺静静的躺在沙滩上,放着忧伤的旋律,诉说着被掩盖的一切……

  每件事物都有魂,诗魂是诗人赋予的,而在曹雪芹笔下,他赋予花最洁的花魂——林黛玉。

  在那个昏暗的朝代,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气息,但在一角,却绽放出一朵洁白的花。

  她体态娇弱,风流标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身体面庞虽怯弱,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像缕轻烟,需小心翼翼去呵护,否则一丝微风,她就会消香玉陨。似琉璃的她则是仕宦家的掌上明珠。

  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但因母亲过世,又无亲生兄弟姐妹,外祖母便接来荣国府抚养,结识了宝玉宝钗等许多人,虽然府上人都对她不错,但一种寄人篱下的凄感却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更加病弱。

  黛玉葬花是曹雪芹最好的一笔。一次,花儿落了,宝玉要把他们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便把落花放进锦囊中,埋在土里,这是黛玉第一次葬花。第二次葬花,是因为和宝玉发生误解,借葬花来表达本身的苦闷,芳华易逝的伤豪情绪,于是便有了《葬花词》,来暗示自己。

  她的葬花,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洁白的花,经历艳丽的一生,最终落下,落下后,远远离开那充满昏暗的世界,静静回归大地,去一个没有喧嚣,没有阴谋的地下,她就是这种艺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落花曾经一时惊艳,但待春秋已过,便纷纷落下,却没有谁会去怜惜,唯有她……华丽的登场,最终却落寂的离去。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这是花的一生,也正是她的一生。她有着令人悲痛的命运,她也渴望一个美丽的结局。可这个脆弱的女子却总是被现实蹂躏,碾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柔弱的女子,却整天生活在勾心斗角,阴谋诡计中。“”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也曾想过放弃生命,跟随落花归去,但”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最终”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她是枝头桃花最艳的一朵,虽可以左右摆动,摆脱不了枝茎缚束着,除非,华为春泥。她是天上最洁的云一朵,虽可以自由飘荡,却逃不出天的笼罩,除非,化雨落下……她的生,如诗,如画,如凄,如惨,长歌当哭,动人心魄;她的死,如诗,如歌,如梦,如幻,异常美丽,异常动人……

  她是花,不,她是花魂,是花的升华!她追求纯洁,不让自己有一点污染,不愿被污受辱,不甘低头屈服,永远孤傲的仰着头向着太阳!她虽随落花离去了,但她孤傲不阿的精神却一直回荡在这世间……

  她是一曲钢琴曲,一生都是落寂,声音优美似水,细听却透着另一种韵味,当完成最后一个音符,琴声依旧回荡在上空……

《红楼梦》读后感2

  一直都很喜欢读书,喜欢眼神与文字之间的沟通,喜欢手指摩擦纸张时的奇妙感觉,更喜欢人物之间的纷乱纠结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书往往会使人的情感得到释放,在书里沉醉与张扬!

  《红楼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被世人公认的文学巨著。它的存在不知道牵动了多少中华女儿的心灵,但也招来了不少文人儒士的批判与指责。可它的地位却不可撼动,仍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名作!

  《红楼梦》出自于曹雪芹先生的笔下,他的功底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全书忧喜交加,文辞隽永。鲁迅先生给予的评价是:“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缠绵,革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宫闱秘闻。”而它的深意确实是让从事于各种职业、有着不同思想文化的人从中领会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理唔。《红楼梦》给予每个人的感觉不是大同小异,不是千遍一律,不是一如春风般给人温暖,或夏蝉给人的躁动,而是一种无与伦比、贯穿血脉、同日光一般的晦明变化,正是这种令人神往的奇妙感受,使它的美永不褪色!

  《红楼梦》一书也是许多影视编导们的至爱,它曾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戏曲等艺术形式,用更直观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亦能领悟到其中的精髓,不用咬文嚼字,也不必精雕细琢,轻松地领略一番赏心悦目。

  掩卷而思,《红楼梦》会使人对它的魅力欲罢不能,不必说全文,单看“林黛玉初进贾府”这一回合,就有它的独到之处。那气氛是热闹非凡。还未进门就可看出贾府的凛人气势,而刚进贾府则又领会到贾府的大家之气。个中人物陆续登场,先是丫鬟婆婆,再是太太奶奶,个个珠光宝气,富丽堂皇。这个身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那个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银袄”;再者项戴“赤金盘里璎珞圈”;更有“头戴金丝八宝珠髻”,个个恍若神仙妃子。各个的出场安排也不同,有的是扶着来的,有的是请来的,还有自己跑来的.,更有的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依我个人之见,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一情节。所谓“凤辣子”就是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是曹先生惯用的人物出场方式。而王熙凤的语言却也与众不同,口齿伶俐,问长问短,服装上更是雍容华贵,一副贵妇气质中隐藏着刁钻和狡黠。生动形象的将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见风使舵的个性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本好书会被赋予生命,有值得品味的价值。它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它的情感是千丝万缕,它的场景是波澜壮阔,而它的言辞更显活泼灵动。上述所言,在《红楼梦》一书中方可略显拔萃。

  《红楼梦》是本叹为观止的好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能一百人看完会有一百种看法,但我们只要用心去品味与欣赏,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随黛玉一同葬花,化落叶为泥;感宝玉的轻狂叛逆。在这本书里,我品尝到了人间百态,看到了世间万象,悟到了人生的拼搏不易,学会了去理性思考感性世界!

《红楼梦》读后感3

  有一本书,常年摆在我的书案上,它像一块磁石,用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深深地吸引着我。引得我一有空便揣摩其中的人物的心理,研究它写作的手法,好多理解它一点。这本书就是——《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自认为它应该居于四大名著之首。它以宝黛爱情与贾府盛衰为主线,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梦从出现当幻灭的全过程。全书结构完整,贾府兴衰都在前文埋下过伏笔——甄家的小荣枯预示着贾府的大荣枯。它一共塑造了九百多位性格迥异的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金陵十二钗正、副等册中的判词,也暗暗指明了这些奇女子最后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些构思巧妙的故事引人入胜外,书中的诗词也深深地令我着迷。每位姑娘的诗词都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性情与为人处世的态度。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吟诵着黛玉的《葬花辞》,我不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首诗是黛玉访宝玉不遇,以为他故意不让丫头给她开门,想起自己寄人篱下的生活,心中悲恸时吟出的。黛玉的多愁善感也在此诗中抒发得淋漓尽致。“花谢花飞花满天”、“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我仿佛看到了暮春时节,柳条和榆钱散发着幽幽的芳香,桃花花瓣飘落满地。一个清瘦的背影扛着花锄,用锦袋收集起春天的残花,用一捧干干净净的黄土掩埋。淡淡的忧伤弥漫在这暮春时节,为全诗哀婉而深刻的语言奠定了基调。“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我读懂了黛玉对世态炎凉、人人自顾不暇的愤慨。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告诉我现实的残酷,黛玉作为一介弱女子,只能做无力的抗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似一尺素笺,寄托了她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尤其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如明镜一般映出了一位洁身自好、清高孤傲的小姐。后文又从宝玉的'感受与理解,从侧面烘托出了这首诗的震撼力以及文学魅力。

  可惜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却在最后忧愤而死。而她气绝时,正是宝玉娶宝钗的时辰,一边极喜,一边极悲,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这欢腾热闹的景象更加衬出黛玉之死的凄凉,总让我忍不住流下眼泪。

  《红楼梦》向我铺展了一幅封建社会中大家族的生活画卷,批判了当时“人吃人”的丑恶现状,以社会的污浊衬出黛玉等的高洁品质,引发人们深思。

  尽管我总是抽空自己研究或是与同学讨论,但是对《红楼梦》理解仍然过于肤浅,只有读透《红楼梦》,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只念木石前盟。空对山中晶莹雪,不忘世外寂寞林。“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或许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才是宝玉与黛玉爱情最好的归宿……

《红楼梦》读后感4

  这一回,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都是一些碎碎事。总起来看写了两个女孩的心事。林小红遗帕倾心贾芸。林黛玉误会宝玉伤心落泪。

  但仔细读,却觉得曹公的用笔实在高超。处处扣人心弦。随意的一笔却能把人带入一种急于探求的境界。当你急于探求结果时,他又缓缓的荡开一笔,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当你觉得平淡的什么也没有写时,似乎该写的又都写出来了。曹公不有意铺排,不大笔渲染,不矫揉造作,但人物的性格心里却活灵活现。

  这一回先写小红因遗帕内心忐忑,想找到贾芸问个究竟,却怕人猜疑,犹豫不决神魂不定。丫鬟佳蕙来找她替自己保管钱。于是姐妹俩说说心里话。又一个小丫头进来叫小红描两个花样子。小红找不到画笔,又到宝钗院中取画笔。刚到沁芳亭畔,碰到宝玉的奶娘李嬷嬷。原来李嬷嬷被宝玉逼着去请贾芸。李嬷嬷一句“你说,好好的,又看上了那个种树的什么云哥儿雨哥儿的,这会子逼着我叫了他来,明儿里叫上房听见,可又是不好。”小红笑道,“那一个要是知道好歹,就不进来才是。”曹公在此处是做足了戏份的,明里暗里都在挑明宝玉和贾芸在一起就没干好事。贾芸随着坠儿来到怡红院中,见了宝玉,却又寥寥几笔,似乎什么也没说,并没有什么急事。说的全是一些没要紧的散话。也只待了一会,宝玉就有些懒懒的',贾芸告辞,宝玉也不甚留。

  但贾芸在回去的路上却有意慢行,和坠儿聊了几句客套话之后,便很快的把自己的手帕借坠儿之手传给小红,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并且言在此而意在彼地叮嘱不明内里的坠儿:“我给是给你,你若得了她的谢礼,可不许瞒我。”看似淡淡的一笔,却给小红一个完美的答案。似乎之前几个重要的情节其实都是为小红和贾芸铺垫的。收到了有戏处却无戏,无戏处却有戏的艺术效果。

  还有后半部分写黛玉误会宝玉伤心落泪。作者先写宝玉心里腻烦,在外面散步,顺脚来到潇湘馆。却听见黛玉正念道《西厢记》里的句子“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不觉心痒,掀帘而入,再这样一个春困发幽情的时刻,共读西厢该是多么浪漫的事情,林黛玉却恼起宝玉对她的轻薄,两人不欢而散。薛蟠设言密语唤出宝玉,似乎又有重要事情谋划,就像宝玉唤贾芸一样,让人感觉十万火急,及至见面后又觉得只不过是吃喝玩耍之类的小事。曹公用浓墨重彩不厌其烦的写出这些富贵闲人们在一起的忙碌事,看似轻松愉快的大半天时间。真实用意却在写黛玉的担心忧虑,为黛玉晚上来怡红院找宝玉吃闭门羹伤心落泪作铺垫。多愁善感的黛玉想到自己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怀疑宝玉恼她而不想理她越发伤感,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黛玉的哭可谓是后半部分的高潮,作者却没有用大量篇幅来写她对宝玉的用情有多深,但结尾这一哭却“落花满地鸟惊飞”把她对宝玉的深情全写了出来。

  这一回,写两个少女的爱情,可以说是花开两头,各表一枝。小红内心甜蜜忐忑,她和贾芸情投意合;黛玉内心多愁善感,误会宝玉自我折磨。

  但从内容用笔的多少上看,曹公在这两点上写的确实不多,洋洋洒洒写了很多无关的东西。真是无戏处有戏,有戏处无戏。

  看到第十回,秦可卿给我的印象总仿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谜团重重,难以深窥。

《红楼梦》读后感5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可叹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有“停机之德”,这里用了个“乐羊子妻”的典故。意思是说薛宝钗贤良,能相夫,红楼梦中薛宝钗曾劝说贾宝玉要努力求学,博取功名,光耀门庭,不侮先祖,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是点型的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宝钗也很有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所作的诗看出,她的诗豪放大气,构思巧妙,立意高远。

  “金钗雪里埋”指的是宝钗的命运不幸,青春葬送,寂寥一生,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在那时代,父母之命,媒酌之言谁敢违背就是大不敬,一个文弱的女子是没有选择配偶,主动争取幸福婚姻的权力的,在婚姻大事上向来都是甘于认命,逆来顺受,因此经常造成乱点鸳鸯谱的悲剧,薛宝钗就是其中之一,尽管她也欣赏贾宝玉,但可惜的是她来迟一步,贾宝玉已有心上人了,只怪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正如红楼梦中说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虽是阆苑仙葩但终比不过白玉无瑕。鱼与熊掌不可美兼得,舍鱼而取熊掌”则宝钗当免不了出局的命运,果真如倒也无妨,偏有人从中作梗,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薛宝钗虽然暂时顶替了林黛玉的位置,但感情岂是能代替得了的,灵魂不在了,既便近在眼前守住的只不过一具空壳而矣,结果是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寂寞了此一生,悲剧的根由是万恶的封建礼教,其始作蛹者王熙也。

  “堪怜咏絮才”当然指的是林黛玉,喻指她有“咏絮之才”把她比作东晋才女谢道韫,也确实恰如其分,她才思敏捷,写诗几乎是一挥而就,又快又好,而且都是命运不幸。

  “玉带林中挂”就是说她的结局悲惨,在宝玉的新婚之夜香消玉殒,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一边是高朋满座,歌舞升平,觥壶交错,一边是昏灯残烛,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无人问津,两相对比,怎不教人心酸,何况是林黛玉这样一个先天体弱,过于敏感的人更是摧心裂胆,一缕香魂就这样随风而去,“我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不久前的感怀不幸言中。本来就是这样单薄清瘦,长期付药的身子,是经不住这样的致命一击的,“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对此凄凉的`景况,如风中的残烛应时而灭,临终前仍念念不舍那心中的人,带着绝望的痛苦,带着生命的迷茫,带着不了的心愿,焚烧了一切曾经甜密的记忆文字,“原只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现在是知音已绝,诗稿怎存,把断肠文章化火焚”致死都不冥目,那个让自已临死都牵挂的人,那个深深地刻划在心上的人,此刻是不是正在红绡帐暧,春风几度,无可得知,也无须得知,这个世上已没有什么值得自已活下去的理由,生命已经没有意义,还是一个人悄悄地去吧,不想惊动任何人,也没有人在意一个寄人篱下的苦命的女孩的离去,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污浊世界不值得留恋,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

  殊不知此时的宝玉也是骑虎难下,欲罢不能,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终于得到机会来到恋人面前,却已是魂飘天外,游丝一缕,“我来迟了”一声凄切的嘶鸣,哀恸凄绝,经久不息。

《红楼梦》读后感6

  目光,碾过的世态百相。安静,凝固,繁华背后的家族兴衰犹如尘土,早已在时光流逝中被风沙抹去,了无踪迹,昨日的梦呓隐约中透露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初读《红楼梦》时我不过是几岁大的黄毛丫头,肚中墨汁浅,很快便被书中深奥的语言搞得头晕脑涨,不打算能够继续深入研究下去,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华与喧闹似乎就成了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知书达理,贾母的慈祥和蔼,贾政的正直,其他人物的刻薄,自私自利……于当时年少无知的我而言,《红楼梦》只不过是一本记录明末清初一户富人家的兴衰荣辱史罢了。

  再品《红楼梦》,随着阅历的丰富,视野的开拓,这本书于我,不再仅仅是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平凡故事,它开始有了更加深远的寓意,细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领悟那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位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贾府,这是当时集财富,权势于一身的大家族,正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个家族的一切都是如此风光美好,府中那此黑暗腐朽又有谁知晓。宝玉,黛玉,宝钗,湘云等人,整日待在大观园中,吟诗作画,捕蝶赏花,多么的快活!多么的风雅!但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礼节限制,看似活人又非活人般生活,宛如一只只牵线木偶,在这种长期的压抑之下,感情越压抑便积累的越多,一旦爆发便难以遏制住。

  打开时间的百宝箱,回首那一段缠绵悱恻的恋情,一段大家族的落寞史,过去了却又过不去,初见黛玉,楚楚动人,红唇皓齿,纯真浪漫。相见时的'似曾相识,宝黛之间的缘分,在相见的那一刹那似乎早已注定。在大观园中的,一段情投意合由爱恋由此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天注定的缘分,却怎么也拗不过贾母的一段话。

  大喜之日,佳人却香消玉殒,谁可知当时一怒摔玉只为伊人。焚稿时,又有谁明白黛玉心中的无尽的苦楚,泪如那断线的珠子般滴落,而宝玉却被蒙在鼓里,为他和黛玉的婚事欢喜不已,两处气氛虽有天地之差,却能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两人之间的爱意。最后,那个眼含泪水的女子随着诗稿烧毁一同逝去,知晓了一切的宝玉,悲痛欲绝,一夜成长,不再是那纯真无知的少年郎,看破红尘,不久就随着一僧一道而去,了无踪迹,而宝钗呢?她虽成了贾府少奶奶,却失去了情爱,一辈子孤苦悲寂地守在府中,何其悲凉!这里的一切的一切都结束了……

  贾府中国大家族不仅仅是一家族的没落,更代表着时代没落与社会风气的腐败,代表了作者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悲伤,而宝黛之间的恋情更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与冲击,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合上书本,放在心上的《红楼梦》,喜忧之间尽是魂牵梦吟,聚散过往皆为沉浮幻境。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文化;它,展现着艺术魅力;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7

  读罢《红楼梦》,眼前闪过一个个红粉丽人,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了宝钗身上。“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好一个艳压群芳的宝钗!

  百多年来,《红楼梦》读者自动分成拥黛、拥钗两个阵营,争论不休。拥黛的人说,宝钗圆滑世故、工于心计,是封建礼教的殉道者。宝钗俨然成了大家心中反面人物的代名词。而在我看来,宝钗是生活,黛玉是艺术。不能忘记的是,喜欢艺术的人也要生活。

  宝钗不仅聪明博学,举止端庄,而且温柔稳重,豁然大度。在大观园里,数宝钗的人缘最好。无论是在长辈、平辈、后辈面前,还是在丫鬟面前,都表现得一团和气,极有亲和力。无怪乎贾母、邢王两位夫人都对她青睐有加;袭人、麝月对她佩服无比;就连一向心存芥蒂,怀疑她“有心藏奸”的黛玉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后也把她当作知己。当丫鬟金钏投井自杀,王夫人急需两套衣服给她装裹时,宝钗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以解燃眉之急,而不计较衣服给死人穿的忌讳。倘若是黛玉,定然会满心不高兴,回家后又勾起“寄人篱下”的苦楚,独自哭到深夜。宝钗的性格中没有黛玉这般“不食人间烟火”,她似乎就生活在你我的身边。她的出现总让人觉得安心与舒适。

  宝钗还是一个有能力、有见地的人,她甚至可以称是一个“女强人”。父亲早死,哥哥又不济,家庭重担可以说全在宝钗身上。要管理薛家这样的大家族,如果只凭宝钗在人前的`柔和与温婉是万万不可能办得到的。她和黛玉同是寄人篱下,却能不卑不亢,游刃有余,她不像林黛玉那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柔中有刚,有着足够的坚强。她又是绝对的管理策划人才。比如湘云发愿请客却又因没钱而一筹莫展时,宝钗不但在资金上赞助她,还在活动安排和细节筹划上帮助她,帮她拟诗题,又帮她布置宴会。人人尽欢,宝钗功不可没。后来受王夫人之托,在凤姐生病时帮助料理家务,她以小惠全大体、以柔克刚,顺利完成了任务。

  人们不喜宝钗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宝钗是强行介入宝黛爱情的第三者。她的介入,使得宝黛二人未能结下美满的姻缘,使得黛玉含冤而死,宝玉遁入空门。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宝钗对宝玉的感情毋庸置疑是真心的。说什么“木石前盟”,难道就不能是“金玉良缘”?宝钗有权利去爱,有权利去竞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她这样矢志不渝的追求才是现代女子应该有的爱情观。她是一个标准的淑女,即使在当今社会,凭着自己的能耐,也一定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让众多男神倾慕,收获自己的爱情。

  对于宝玉来说,他必须让家族兴盛,必须光耀门楣,这是他的使命。宝钗识大体、明事理、贤惠能干、随分从时,她是贾府二奶奶的不二人选。倘若真是那个只会成天哭哭啼啼、爱耍性子、沉不住气的黛玉当了贾家的“二奶奶”,莫说贾府是百足之虫,纵是千足之虫、万足之虫,定然也会落得“既死且僵”的局面,宝黛的婚姻还拥有保障吗?如果不是事态有新的发展,我相信,在宝钗的主持下,贾府恐怕不会那么快“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宝钗当是《红楼梦》中最具生活气息、最接地气、最符合现代审美的人物。我希望人们能换一种眼光欣赏宝钗,并且从她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东西。

《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一开始便以这个贾雨村中进士,任县令,由于贪酷及恃才侮上,为人所恶,为上司所弹劾,因而被革职,到盐政林如海家教林黛玉读书。京城起复参革人员。贾雨村托林如海求岳家荣国府帮助,正值林如海的岳母贾母因黛玉丧母,要接黛玉去身边。林如海便托贾雨村送黛玉到京。贾雨村与荣国府联宗。并得林如海内兄贾政帮忙,得任金陵应天府。 到黛玉进荣国府,除外祖母外,还见了大舅母,即贾赫之妻刑夫人,二舅母,即贾政之妻王夫人,年轻而管理家政的王夫人侄女、贾赦儿子贾琏之妻王熙凤,以及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和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宝黛二人初见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宝玉因见美如天仙的表妹林黛玉没有玉,认为玉不识人,便砸自己的通灵宝玉,惹起一场不快。 贾雨村在应天府审案,发现英莲被拐卖。买主为皇商之家、王夫人的妹妹薛姨妈之子薛蟠。薛蟠虽为争英莲打死原买主,但贾雨村为向贾府献好竟只胡乱判了些两银子,为薛蟠平了此事。薛蟠与母亲、妹妹薛宝钗也一同到京都荣国府住下。 于是,在贾府里,这一场历史悲剧便拉开的序幕 先说,这林黛玉初进贾府,惹得府里上上下下的丫鬟姑娘们纷纷照顾,这贾母也是很疼林黛玉的,贾宝玉则是更加照顾这个体弱多娇的表妹了。可话说,薛宝钗一进贾府,这待遇则胜过林妹妹,因为林黛玉性情多愁,不喜欢与外人接触,则薛宝钗是典型的大家闺秀,又善解人意,当然受更多的宠爱了,这林妹妹也有点不好受,但因为贾宝玉待她不错,也不埋怨许多。 可罢,最惨的算元春封妃了。皇上封元春为妃子,也象征着贾府的地位让多人觊觎。贾政也傲然得意了。但是,这是贾府衰落的转折之一。元春赐给贾府一座大观园,并不让贾政暴殄天物,让丫鬟姑娘们进去住,林黛玉也因此获得封号“潇湘妃子”则薛宝钗获得“蘅芜君”这都各有特点,也为命运铺下了道路。 《红楼梦》前五回介绍了人物,和引起故事的端点,但也以悲剧的形式介绍了封建时代的`悲哀,前五回看似舒服,和谐富贵,但却是争斗的开始。不过,这五集却也描述了罪恶时代封建贵族奢靡的开始,与慢慢走向败落。 读《红楼梦》时,经常会想起蒋捷的一首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3 大观园里仿佛总是春天,最初的暖意,最纯的感动,最无邪的诗情,风露清愁,衡芷芳菲。年轻美好的生命,是那部书中最华彩的篇章。少年游,杏花插满头。但时间最美的风景,终归是悄然逝去。 一曲红楼人叹息,如花美眷自凋零。或通读红楼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呢?静下心来想一想,好像我得到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得到。关键是我得到的是我想得到的么,红楼如果真的只是讲了你自己的观点那么它不会成为传世名著,社会上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所以它的内涵不仅如此,我想我有生之年会多次去探寻。

《红楼梦》读后感9

  记不清已是第几次捧读《红楼梦》。对于这样一部鸿篇巨著,千百人有千百种解读,红学家们缘木求鱼式的精深探究自然妙绝邃远,而对于像我这样不求甚解的普通读者,虽是长读长新,却也仅限于对人物事件多一重理解。近日,在青海翼书院聆听《蒋勋细说红楼梦》,从佛学角度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再品《红楼梦》,对书中各色人物不免也生出一份怜悯之心。尤其是以往嗤之以鼻的诸如赵姨娘、夏金桂这些可恶之人,在仔细品读《蒋勋细说红楼梦》之后,发现这些可恶之人原都有可怜之处。

  这里单说一说那个可恨又可怜的赵姨娘。

  对赵姨娘,红楼人物作如是注解:“作为红楼梦里唯一彻底的丑角,女儿不认她,唯一守着赵姨娘的儿子又不成器,在下人里没有主子样,在主子里想摆主子款又明显矮人一截,红楼梦里众多女性角色中,赵姨娘确实是最失败的一个。”印象里,《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从来都是自甘轻贱、行为猥琐、心如蛇蝎、无事生非的代名词。这等心理阴暗的污秽小人,在曹公笔下端的.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要稍稍用心,就会发现《红楼梦》当中稍有点分量的角色,都是立体感强、血肉丰满,具有多侧面、多层次丰富内涵。但是赵姨娘却是一个突出的例外,她是《红楼梦》中几十个重要人物当中惟一没有任何亮色的人,和那么多复合型人物相比,她彻头彻尾在扮演着一个反衬别人光芒的廉价的丑角。说得通俗一点,赵姨娘简直是通篇不说人话、不懂人事、不像人样、全无大贵族家庭中小妾的行为作派。兼其言语粗俗,只要她一出口,就是脏话连篇,臭气熏天;每到她出场,总是鸡飞狗跳,冲突矛盾必定接二连三,完全一副下层社会泼妇的嘴脸。显而易见,曹雪芹对赵姨娘怀有永不宽恕的憎恨。

  抛开曹公的喜好不说,仅从人物设置的合理性而言,我对赵姨娘还是抱有同情之心的。表面上看来赵姨娘身为半个主子,儿女双全,甚至可以“母凭子贵”,但现实远非如此:女儿视其如草芥,儿子恨铁不成钢,身边所有的人对她避之不及,她很孤单,很不快乐,每天只能以张牙舞爪、招惹是非来打发无聊光阴。和所有的读者一样,我也曾一度质疑,像贾政这样一个谦恭厚道、人品端方的读书人怎么会纳赵姨娘这样毫无德行的小妾?既已纳妾,为何不悉心调教,使其也能出落的像平儿、袭人那般知书识礼,温婉贤德?难道真是骨子里的轻贱和浅薄与生俱来无以改变吗?即便如此,身在贾府这样一个礼贤下士的官宦世家熏戒多年,学不来行为检点光明磊落,至少也应该知道藏拙,如此这般招摇过市到处显摆自己的粗浅无知,贾政这样一个封建大家长的脸面难道真能挂得住吗?

  可恨之人自有可怜之处,可怜之人亦有可怜之成因。赵姨娘之可怜,一则在其父母教女无方;二则在其夫家管教无能;三则归结为曹公自始至终的厌恶。这些其实和可怜的赵姨娘没有一点关系。

《红楼梦》读后感10

  中国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有着无数经典的文学作品,而《红楼梦》是世界文学殿堂的奇葩,是世界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我们的文学宝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阅它,并理解它所表达的深意。

  曹雪芹作为一个落没大家族的子弟,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子突然转变为家徒四壁的穷人,他体会了那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从他的描绘中我们可以在《红楼梦》中找寻它的实际价值,从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的东西。

  贾宝玉作为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族公子哥,在外人看来应该是个傲气冷漠的人,却会说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气逼人”这种话。虽说娇生惯养有点小脾气,但对女子却是极好的。他会因为林妹妹心情不好而放下架子去哄人;会因为对自己的丫鬟发了脾气而去道歉;会拿出一箱子名贵扇子给晴雯撕,就只因为她喜欢撕扇子。而贾府作为一个大家族,但是对待外人却也是十分仁慈的。就比如说刘姥姥。刘姥姥曾两次到贾府去攀亲戚,不但没有被敷衍对待,反而得到了不少的好东西。虽然说不是人人都是以真心相待,但也没有仗着家大业大而欺负人。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求做到的平等。不是一个人要做到平等待人,而是整个社会都要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要做到平等待人,在实际生活中努力实践它。

  贾雨村作为一个文墨描写并不多,却极其关键的人物,他的变化让人难过。曾作为一个穷书生的时候,他连上京赶考的钱都没有,是当时仍富裕的甄士隐给了他银两,让他能去考试。后来他才可能成为进士,成为一方知府。然而他在处理薛蟠打死人并强抢民女这件事上,因为畏惧四大家族的势力,而放弃了作为一个官的应有的品质。且那被强抢的少女是他恩人甄士隐的丢失的`女儿,他也没有帮助这个孤苦伶仃的女孩。他的这些做法,在我们这个时代来说,就是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诚信和敬业。为官,贾雨村没有敬业、公正。为人,他和那些知实情却熟视无睹的人一般,没有诚信待人。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个社会的不法治。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我们不能如此,我们一定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带发修行的小道姑妙玉,本来常伴青灯古佛之人该是有一颗大慈之心的人,可她却为人尖酸刻薄,傲慢无礼。就拿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事来说,当贾母一行人来到道姑们修行的院子,妙玉便差人去上了茶,茶自然是好的。贾母一高兴就赏了刘姥姥半杯茶。待大家喝完茶之后,道姑收拾茶具,这妙玉便指着刘姥姥用过的杯子说,这等脏污物就不要了。贾府中身价比她高许多的人都不曾如此,她到是如此。待人和善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千万不要学这种人的做法。

  《红楼梦》当真一本优秀的作品,我们真该好好学习,体会其中乐趣。

  品红楼,体真情!

《红楼梦》读后感11

  乳白的灯光下,我坐在桌旁,捧读着《红楼梦》。读着读着,我仿佛也进入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一梦中,时不时还有几滴眼泪流下。

  先说说贾宝玉这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宝玉是这部古典名著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塑造人物之一。

  先不说宝二爷的出生,当是他的生活及性格就有叛逆之势。贾宝玉仪表俊美,行为痴迷,在我读《红楼梦》时,他给我留下了印象便是成天在女孩堆里中胡闹,与姐妹丫鬟们亲密玩耍,还经常谈论一些怪论。由于受到贾母的溺爱,所以较少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贾宝玉不喜欢学习当时流行的《八股文》,而是对《西厢记》特别喜欢。而林黛玉从来不劝宝玉不要读那些书,反而任由他去,并对他所做的“荒唐事"加以支持和鼓励。在偌大的大观园,黛玉就是宝玉的知己。

  况且他对侍女十分好,在当时男女差别很大,但是在宝玉眼里并没有男女之分。他淡泊名利,不走家中给他安排好的路,看不起科举官员。他在家人的一再劝告下走进了考场,可当他中了第七名时,竟出家当了和尚,这也表明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因此,这位英俊貌美,聪明过人,"痴”"呆""狂"“怪""顽"是宝二爷当时叛逆者的典型。

  再说说多愁善感的黛玉。其实不瞒你们说,我刚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黛玉是一个尖锐小心眼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你到底是用哪点吸引的宝玉,让她对你痴迷一生。可是当我读完整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我错了,你是否能原谅我?

  你只是轻轻微动那早已失了血色朱唇,微微一笑。

  你与宝玉第一次见面就令我忘怀,那时你嘴里小声嘀咕:"何等也是如此"宝玉脱口而出:"这个妹妹好似在哪见过?”这就冥冥中注定了这段凄凉痴情的千古绝唱啊!

  你从小没了父母亲,父亲也得重病去世。你寄人篱下,处处小心,生怕被别人耻笑。你没勇气像湘云一般醉卧在青石凳上,而是严严实实裹着红绫被。你深深爱着宝玉,这一个我们都很清楚,可是你为什么不敢表示呢?但凡宝玉和哪个姑娘走得较为亲近,你便处处尖刻表示对那个姑娘的不满。你太容易落泪了,连桃花落下,你都要为他们惋惜。你一直活在你自己设置在了枷锁里,我为你心疼。

  一行行泪水,从她的眼角流下,留下道道泪痕。

  你的心事是我对高鹗续书的.不满,别人都是在他人注视下安详地走,可是你呢?你是在心上人与别人成亲的良辰吉时离去。一面是洞房花烛,锣鼓喧天!一面是生离死别,哭声震天!我曾怪作者为什么不给一生悲惨的你一个好的结局?哪怕几天也好,可是当我读完全书,又不禁为你庆幸。如果你活长久点,那你面对贾府被抄的惨案,岂不是天天以泪洗面?以你敏感脆弱的心灵,如何面对家破人亡的巨大打击?如果真的被抓,被官兵侮辱,你高傲纯洁的心,又该如何面对这个污浊的世界?不如在时节尚好的日子,干干净净地离开,回到世外的太虚幻境,继续做高清的仙子。就像你自己所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你何尝不想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女孩,可这是你的命运,无法改变。

  真是一段千古绝唱!

《红楼梦》读后感12

  说起红楼梦里的林黛玉,那是在《红楼梦》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每次伤心落泪都是因为她,因为她是个人见人爱的才女,她具有那种弱不禁风的气质,让人忍不住去喜欢她,理解她。她的才华,在大观园是出了名的。每次赛诗,都是技压群芳,一举夺魁,让人望尘莫及;别人作诗都是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她却"等大家都写的得差不多了,她才提起笔来,一挥而就,龙飞凤舞写下一首诗。

  林黛玉之所以爱哭,那是很明显的。黛玉的哭,是为自己的身世而哭,是为自己无依无靠而哭,是自己情感的宣泄,是对着世界的愤恨…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观园,敏感的她,满身是刺,除了哭,她还怎么办?她又能怎么办?处处受束缚,处处受为难。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你初次和他见面时觉得他和蔼可亲,容易亲近,相处日深,你会发现他的心思高深莫测;第二种人恰恰相反,初次见面你会觉得和他在一起别扭,不舒坦,心有所惧,然而相处日深,你会慢慢发现他襟怀坦荡,亲切可人。很明显,黛玉和宝钗就是很鲜明的对比。人们对黛玉的偏见,就是因为她爱"耍小性","性情孤僻"、"尖酸刻薄"。其实,当你真正细细去关注她时,黛玉其实是很平易近人的。在大观园里,黛玉虽说是贾母的外孙女,可是进了贾府之后,又什么时候听见贾母对黛玉说过一句贴心话?倒是宝钗,把贾母唬得服服帖帖的,于是贾府的人便认为宝钗是个贤惠儿媳。但是黛玉,由于她寄人篱下,比别人更敏感,对自己的身世敏感,对自己的遭遇敏感。但是敏感的她也有尊严,她处处都要维护自己,又不能完全发泄出来,她只能像个小刺猬似的活着,得罪了许多人。她的那张嘴,像刀子一样尖利。对于人情世故,她也是懂得的。黛玉的才气,是古今中外少有的。重要的是,她具有一般写诗的人所没有的诗人的气质。她的诗是跟她的思想、感情、生活连在一起的,可以说她是为了诗而生的。她的诗,可以说在整本《红楼梦》里是最好的。(宝钗认为作诗没有用,她的心不是属于诗的,尽管她能和黛玉媲美,但是她没有诗人的气质、情怀。没有诗人的气质和情怀,不能说是个诗人)每首诗,她都是用心写的,但是每次写诗,她又总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我喜欢她的《葬花吟》,她的情感能深深刻在人的心里;我喜欢她的《问菊》,她写的菊花能问得人无言应答;我喜欢她的'《咏白海棠》,最喜欢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还把海棠当做人来写;我喜欢她的《五美吟》,美人都在她风流、清新、新奇的诗风表现得活灵活现…读她的诗,也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一片冰心在玉壶。黛玉的死,至今牵动着无数红迷的心。黛玉临终前"睁开眼睛一看,只有紫鹃和奶妈并几个小丫头在那里",这似乎对应了她写的那首《葬花词》里的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她向紫鹃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对应"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掉陷渠沟"。更让读者把黛玉的形象深深刻在自己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人人皆知,书中的人物林戴玉、贾宝玉也是家喻户晓,因为人们对这本书太熟悉了,所以这本书在大众中也就形成了固有的形象,加之研究的学者众多,又把它解剖的支离破散,归纳的系统有序,每一个细节都能推究出个一二三来,所以书中内容似乎已经变得透明、唾手可得。但对于普通的个体读者,读《红楼梦》就像读其他书一样,对味口了才愿意看。

  第一次读《红楼梦》时,完全是冲着它的名号去的,当时还在上学,对书中描写的诸多景物及人物事件,如同嚼蜡,但还是硬着头皮把它读完了,若问收获,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能把它耐着性子从头到尾看一遍,当时更喜欢看现代小说,与生活更贴近,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二次读《红楼梦》时,是因为读外国人写的书,写作的风格迥异,后来读腻烦了,想换换口味,看看中国人自己写的书,于是乎又想到了《红楼梦》,这次读了几页,觉得有些韵味,值得品味,而且节奏较慢,故事情节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像是一个修炼千年的道士,心中自有定数,也像极了中国的繁琐礼节,按照规矩来,不可着急越礼。但后来读到后面的章节,有些坚持不住了,越读越无味,都是些婆婆妈妈的事情,又不忍放弃,最后还是挣扎着读完了,因为书的内容太多,读完之后,仍是一头雾水,被书中的人物搅得晕头转向。

  有人读书是很认真的,会事前了解一些人物线索,然后再读,而我是个懒惰的读者,摸过书来,二话不说就从头读起来,进去的快,出来的也快,粗粗的过一遍,分不清人物层次,只是对书中的.感兴趣的地方,仔细的看看,其他的也不管不顾了。即便是读了几遍的《红楼梦》,还是看完就忘,只记得里面的人物众多、三六九等,各色人物俱全,各种事件层出不穷,均是些日常小事,‘妇人之口舌是非、各种人情往来、弄在一处作诗弄词’,从小处着手,略略引出些大人物、大事情,但也只是稍稍带过,多是褒奖之词,写的非常谨慎。这本书在细小处下足了功夫‘主子招妻纳妾、下人勾心斗角挑拨事非、姑娘们作诗词附风雅、庆生过寿看大’,再写写外围的穷苦人家如何过活,诸多种种。围绕着荣宁二府展开密如网的描写,观遍世间百态,虽然是细小事物,但仔细的推敲,写的是当时的民生百姓与达官贵人的生活常态,以荣华富贵为描写的主线,映衬了普通百姓的艰苦生活。

  但富贵一时,不可能一世,终究曲终人散,方梦醒,作为生活在富贵窝中的主子,怎经得起人生大起大茖,大悲大喜,最终在红尘中颠沛流离,循入空门。读书像控掘宝藏一样,找到一本好书难,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更难,找到了,读一遍不开窍,读二遍还懵懂,读三遍才体会些许滋味,再多读几遍,就像考古学家,小心翼翼的发现些古董,甚至还闪闪发光,引人无限遐想,书中所讲与心中所想能够结合在一起,才觉得值得。

《红楼梦》读后感14

  红楼梦是体现了贵族的没落,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前途的,都是走向衰落,,爱好大团圆的中国小说中并不多。

  我要感谢续写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曹雪芹,但他让黛玉死了,管她怎么死的,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的弱女子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遇到,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的来的,生活更加的实际,最终,红玫瑰变成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大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也许黛玉会和宝玉幸福生活,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全部的思念,深深地爱着这个男人,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怀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恋的黛玉,反而象个失恋的女孩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个地方,不然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黛玉的不多,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还要别人保护,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败了歌干净。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惨吗?

  我一直怀疑宝玉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家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变化,他的理想坍塌了,,他的思想其实全部靠家庭,他的家没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多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逃避。

  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饭吗?穿着破衣,甚至是要依靠别人,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带来巨大的负担,黛玉还会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离家出走,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爱情是很短暂的,至少这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15

  导读:万般风骚,皆在眉梢。从此红楼梦有了董卿的味道。真的是太厉害了,不过多读了一个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才是女神的,如果董卿朗诵一本付费的有声《红楼梦》,我一定不会错过。

  贾宝玉“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董卿将这段朗读献给所有热爱《红楼梦》的人,以及第一个让她翻开这本书的妈妈。一颦一笑,动情声声入耳,听完忘不了。《红楼梦》的一个片段,我躺着闭眼听,听到这最后一句,好心动 :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宝玉对黛玉一见钟情,这句话怕是足够把所有的欢喜都溢出来了。

  董卿在《朗读者》里朗读《红楼梦》片段,献给所有热爱这本书的朋友以及第一个让她翻开《红楼梦》的人——她的妈妈。无论后来的影视剧翻拍得如何,依旧觉得书中的字字真言读来甚是令人回味。听了董卿朗读《红楼梦》中黛玉进府的节选,不禁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姚锡娟的《红楼梦》全本朗读。不见其人,只闻其声,姚锡娟的声音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这部不朽名著的热爱与重新阅读,不思量,自难忘。

  好想念当年的恩师,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 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 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 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但是《朗读者》确实是好节目。想起很多年前的元宵晚会董卿看着繁体的《生查子·元夕》把“花市灯如昼”念成“花市灯如书”,如今的的确确是一个有气质有涵养的主持了。董卿在《朗读者》中小念一段《红楼梦》,但几乎都是背出来的,其身上散发的从容和书卷气真的.太棒了啊。太惭愧,红楼一书我才堪堪翻了两章。小时候看的注音版红楼梦,看不懂,不会看,现在看原著,才能体会其中的美啊。可惜,红楼梦未完。

  董卿朗读《红楼梦》这段,好妩媚,好妖娆,好性感,一颦一笑间气质美如兰。文学对她的滋养,最终体现在她的外貌上。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段文字: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供文艺运动了。这二者之间看似没有任何关联,可我却认为它们都说了一件事,读书可以让人“健康”的活着。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1-27

红楼梦读后感11-25

红楼梦读后感07-21

“红楼梦”读后感08-16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5

红楼梦读后感01-13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 的读后感02-13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