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6-17 09:19:17
【热】红楼梦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此中味。”

  ——题记

  手指在一本本书的书脊上快速滑动,眼随心动、心随眼动,略过一本本书,终于顿住,书脊上三个大字:红楼梦。

  《红楼梦》在现在的人看来,是一篇惊世名著,曹雪芹由此名声大噪,多少人沉醉在那终成空的红楼一梦中,如痴如醉,对它赞口不绝,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这篇惊世名著的背景、有多少人了解曹雪芹?

  曹雪芹是乾隆年间人,名曹霑。他的祖父由于在康熙的九子夺嫡中,错投八爷党,被登基后的雍正以“乱臣贼子”之罪抄家,自那时起,锦衣玉食的小少爷曹霑便不再是鲜衣怒马,而是小心翼翼地生活。他写的《红楼梦》,可谓耗尽一生的心血,于乾隆时期已名扬天下。

  曹雪芹写书时,家道已没落,生活十分窘困。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造成这本书的经历坎坷,书中众人的经历也坎坷。林黛玉年少丧母,入住贾府,与贾宝玉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那似蹙非蹙柳叶眉、盈盈水光含愁眼,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的美丽与愁怨是多少人心中的美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瞧不尽镜里花容瘦”宝哥哥的这首《红豆词》定是唱给林妹妹听的吧,也许偌大的人世间,只有他们才算得上是旧相识,只有他们的相遇,才算得上久别重逢,只有他们,是前世今生不曾散去的一帘幽梦。可是好景不长,薛宝钗的圆滑为她在贾府赢得不少称赞。“金玉良缘”是两人心中的间隙,“木石姻缘”是宝黛二人心中的执念,但因种种事,间隙越来越大,两人已无法再像原先那样了,一个空对潇湘馆竹林中的月光叹气,一个望着怡红院翩然掉落的花瓣发呆。琉璃世界中,白雪红梅旁,一群富家公子小姐烤鹿肉的喜悦场景已散,徒留宴席过后,人去楼空的凄凉。宝玉娶亲,娶的是宝姐姐,却非林妹妹,可怜其痴傻不知,还喜悦地牵着“林妹妹”的.手,欢天喜地。此时,黛玉的生命已为时不多了,她仍执着地把她写的词稿烧掉,把宝玉赠的帕子烧掉,仿佛最后一点执念也随着火光烟消云散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沁芳闸的水,春流到夏,夏流到秋,可那个曾经阻止宝玉向水里扔花瓣的人,却再也不见了。妙玉通过断了的琴弦推测出黛玉后来的悲剧,可叹宝黛二人还是未能逃脱宿命,她终究还是含恨而终。

  黛玉本为天上的绛珠仙子,却化为宝玉一生中的一笔浓墨。缘起因她,缘灭也因她,她死后,他夜夜等着她给他托梦,直至有一次,他进入了荒凉的大观园,几支竹子依旧矗立在那里,他怔怔的站着,心里始终割舍不下林妹妹。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世间安得双全法,他负了她,便用余生赎罪,终是,不负如来不负卿。

  《红楼梦》共写了七百多个人物,拥有众多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它的思想内涵是深邃的。曹雪芹对宝黛爱情深刻动人的描写、他们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既有现实主义,又有理想主义,这正是曹雪芹对未来世纪的奉献!

红楼梦读后感2

  前些日子无意间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张爱玲说:“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这段话颇为有名,我突然心血来潮重读了《红楼梦》。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自有它的魅力所在。人们甚至成立了一门“红学”,专门研究它的意义。我的初中老师恰巧也是红学成员之一。

  初中时读这本书,只是觉得一些场景华丽好玩,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所以那时《红楼梦》并不是我最喜爱的必读书。相比较更喜欢《西游记》那些奇幻的剧情。等到了高中,竟更喜欢《红楼梦》的剧情。看这本书,总是一时愁眉苦脸,一时又破涕而笑。

  每每看《红楼梦》,都喜欢安静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静下心,走进大观园里一探究竟。以前总觉得林黛玉太过矫情,总是莫名其妙就生气了。但现在读她和贾宝玉的爱情之后心中只觉得悲哀。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手法,给我们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古代封建婚姻制度以及奴隶妻妾制度带来的苦难。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他们的爱情感人至深,结局太过悲惨。以至于想到他们,我便庆幸我们遗弃了这些封建的糟粕。

  再就是十二金钗里最为野蛮的女子王熙凤了。关于她有名的描写也很多。她曾经是我在书中最讨厌的人物之一。但现在反而又同情又佩服她。在贾府这个水深火热的地方,一个女子,没有魄力和威慑怎么震得住场面。能让下人们都服从她不仅需要很强的`内心也需要一个女人对自己的极大自信与肯定。而在古代,女人大多是男人的附属品。王熙凤就跟她们不一样。也许就是太不一样,造化弄人,结局也比别人惨上几分。

  反正我就是特喜欢她的泼辣豪爽,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直说便是。不似迎春,拒绝别人都不知如何开口;也不似赵姨娘那些个背后搞小动作的。

  身为女中豪杰的她,我佩服她又替她惋惜。如果她是个男儿身,又或者不生在古代,活得能比前半生风光出色的多。这是一叹。再一叹,她读书太少,影响了她的远见。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凤姐。从贾母初见黛玉时的对话便知贾母是不鼓励姑娘们读书,只需认几个字就行,古代又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再者贾府又是军功出身,凤姐儿时又是当男孩儿来养,这种性格就算送她上学,可能也学不到什么。就是这般文化水平低,不懂琴棋书画中的乐趣,更没有拥有领袖人物的智慧,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对下人又太狠,树敌无数,更是让自己雪上加霜,最后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从凤姐身上我能深刻感受到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不仅能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还能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从我身边而言,只要一个人爱读书求上进,都拥有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学识,才能活得出色。

  我对《红楼梦》的认知也只是表面罢了。只有认真品读后才明白为何会有人专门研究它,它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挖掘。碍于才学疏浅、阅历浅薄,就此停笔。

红楼梦读后感3

  在文学是史上,《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生活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一个个聪明伶俐,可爱却位卑的丫环、女仆,如晴雯,鸳鸯、紫娟等。不过,我觉得或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人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把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一个最悲惨的牺牲者。只因模样长得有点像林姑娘,就被骂为狐狸精,“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就打炕上拉下来架出去了,连好些的衣服也不让带走,终于被摧残屈死。

  《红楼梦》又是一部布满想象的书,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奇想、遐想、神话,还来不及好好梳理,因此需要我们的聪明的信息……它使我们猜测,使我们迷惑,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觉悟了:原本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世界。

  《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几乎是,我们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红楼梦》高妙的艺术价值还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比如诗词歌赋,绘画,音乐,雕刻,建筑等等艺术领域的广泛涉入,和服饰、膳食、酒令,灯谜等等民俗文化的融汇和点缀。这些艺术、民俗在文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增强细节的真实性,还使文章富于生命力并布满诗情画意。

  《红楼梦》不愧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啊!

红楼梦读后感4

  闲时再读《红楼梦》,我对里面的人物形象有了另一番见解,想也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也渐渐长大了,偏执任性的心也自然安静了些,对事物见闻有另外的见解也是应该。令我另眼相看的人物是凤辣子——王熙凤。

  当初,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虚伪做作、泼辣贪婪、心肠歹毒、胆大妄为、作恶多端的蛇蝎美人;她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但对仆从下人们却毫不手软,她口口声声不稀罕钱财,但骨子内里却利欲熏心,她又不尊重当事人的意愿,亲手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是我心中纯碎意义的坏人。

  现在,王熙凤在我眼中的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善于管理,胆略气魄,办事周全得体,有心计口才好的美人儿。无论是家世、相貌、头脑、皆人中翘楚、这样的女子很现代、那个年代少有、如果活在现在那才叫精彩。喜欢她。

  她不同于一般豪门贵妇们的性格特征与作风做派。她从来不相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之类的鬼话,敢于拍板定案,任何事情,决断之后立马施行,绝不拖泥带水;她读书不多,但聪明颖慧;她豪放开朗,但心细如发;她因灵活机变、巧舌如簧,、雅语村话、风趣幽默、尊敬长辈,深得贾母宠爱,她因能干深得夫人老爷赞赏,她因关心后辈,深得宝玉和后院姑娘喜欢。好一个良人!

  她敢于抛头露面,从容得体地应对宾客,丝毫没有封建淑女们的羞涩与胆怯。贾家唯独她能撑得住场面,做事情确实有时候是太不择手段,不过她想达到的.目的都是为“家”着想。她不凶狠些这个家谁还可支撑?王夫人?邢夫人?这两位身在高位只享荣华富贵的弱夫人何以担此任!李纨?探春?一个是佛爷、一个是待嫁的闺女又有何能?独剩一个凤姐,她头脑冷静,观察细致,分析深刻,管理到位,是封建大家族中不可多得的干才;但她稍稍有点小错就被邢夫人怒目相视、被王夫人质疑。好可怜的一位佳人!

  她虽是制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直接参与者。但凤姐面对痴傻的宝玉、年迈的贾母、无助的王夫人、重病的林姑娘,她又能做什么呢?她只不过为她们排忧解难,作一个好的决定而已!如现在让你选一个媳妇,你是要选病恹恹的美人儿还是要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呢?再说林姑娘本是重病谁能保证她有多长命?假如结了婚便死,岂不是害了宝玉。失恋而已至于死吗?还害凤姐背上千古骂名!

  她做了一辈子的女强人,是出了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临到终了,她这一介弱女子连像样的葬礼都没,带着对女儿的忧思离开人世,“哭向金陵事更哀”成为了她最终的归宿。你是可怜的。

  但,我想说:凤辣子——王熙凤。我佩服你!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一部精彩的优秀著作,是我国文坛上一颗闪亮耀眼的恒星。它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本书主要描绘了贾府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和薛宝钗等人之间的生活故事,细致地说出了他们之间美好感人的经历,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兴衰。

  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三生石畔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遂下凡用一生的眼泪相报。

  林黛玉美若天仙,多愁善感。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是《红楼梦》中对下凡人间林黛玉的描述,书中还写道“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便可以想象出这样一位柔弱无骨、感情丰富的女子。她静若处子,惊若翩鸿,仪态万方。她那极具个人特质的“罥烟眉”“含露目”以及那如姣花照水的静态美、似弱柳扶风的动态美,是一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女性美。

  林黛玉心思玲珑,细心无比。

  人们都说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其实她也关注柴米油盐。她见识了探春理家及大观园承包后,由此联想到贾府的将来,对宝玉发出这样的感慨:“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宝玉听后笑道:“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一个很有危机意识,一个幻想天真;一个洞彻事理,一个却盲目自信。这是黛玉思考人生和谋划生活的表现。

  林黛玉伶牙俐齿,聪明好学。

  正如薛宝钗所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刘姥姥参观潇湘馆,那满架满墙的书让她一直以为是“那位哥儿”的书房。贾母笑着告诉她,那是她外孙女儿的卧室。贾母的话,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黛玉才华的赞许和炫耀。香菱向其学诗,黛玉随手就可以抽出李白、王维的诗集给她,并且说了一些相当“懂行”的话。林黛玉的诗作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构思新奇,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代表作,她顾影自怜,感怀身世;满腹惆怅,无限感慨;字字血泪,如泣如诉。她用诗词发泄自己的痛苦与悲愤,她用诗词书写命运与爱情,同时她还在用诗词为自己缝制生活。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让人禁不住融入这浓浓的、哀伤的氛围之中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林黛玉的艺术形象已深入人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对于这个天下掉下的林妹妹,犹如唐宣宗和香严闲禅师合创的“瀑布”一般:“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红楼梦读后感6

  细品红楼,别有一番滋味。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个弱不禁风的林妹妹。她,多愁善感,却对宝哥哥情有独钟;她,体弱多病,却在骨子里有着一份傲气;她,虽从小寄人篱下,却有着冒犯不得的自尊。

  “黛玉”,人如其名,她总是淡施朱粉,一身青绿衣衫,更是显得她瘦骨如柴,一脸忧伤表露无遗。太多的时候,她是孤寂的。晚春时节,桃花凋零,这可人儿又触景伤情,为之抽泣起来,许是认定自己不久后亦会如此罢?她孤身一人,扛着花锄踏出闺房,悠悠地走到林中,将收集的残花瓣儿从囊中轻轻倒入挖好的坑中,把着锄头一点点将它们掩埋,泪珠顺着消瘦苍白的面庞滚落,滴入土中,连同忧伤一并带了出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初识红楼,我并不喜欢黛玉。她的争风吃醋令我厌恶。我曾将她比作玫瑰,身上带刺,总把好人伤,使得气氛尴尬至极,她却没事似的。后来我明白了,她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寄人篱下,势必要受人脸色,可她的自尊心令她坚强、孤傲,一味地在别人话里挑刺,也并非她所爱,只是她早已习惯于保护自己。

  我欣赏黛玉对宝玉的.万般痴情。前世,她是仙人悉心呵护的一株绛珠仙草;今生,为报恩来寻宝玉,一心为他牵肠挂肚,得来的却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每每读至些处,我便替她婉惜:黛玉的结局太过凄惨了。她一直恶疾缠身,饱受病痛的折磨。弥留之际,众人为她沐浴,还未完毕,只听得她断断续续的一句话:“宝……宝玉……你……你好……”便一丝不挂地躺在了桶里,停止了微弱的呼吸,当老祖宗闻讯赶到时,已剩下一具冰凉的尸体,惨白的脸上,眉头依旧紧缩着,即使魂魄归西,她的傲骨仍存,正应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黛玉在病榻前,含怨烧去了所有的诗稿和那块令她珍惜的手帕。空气中,那焚化成灰的诗稿已不成形,但淡然飘忽着黛玉曾用过的墨汁香味。

  我钦佩黛玉的诗情才气。潇湘馆的陈设令我顿生敬意,当初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挨个儿地参观各个屋子,步入潇湘馆时,满屋书香气息,无锦罗帷幔之类装饰,只有文房四宝齐摆案台,不觉赞叹:“这许是哪位公子哥的书房吧?”只见老祖宗闻言笑答:“哪里的事!这是我那外孙女的闺房。只不过她好吟诗作赋,不兴女红罢了。”黛玉即兴作诗的能力可谓了得。贾元春从宫中回来探亲,临走时给众人出了题,黛玉提笔写下几篇妙文,得到好评,又为宝玉连作几篇,更是令我大开眼界。

  其实黛玉何尝不是自由的象征,她不愿受那封建思想的压迫,语带讥消,表达着内心的不满。她虽多愁善感,却是体现出她内心的纯洁,她轻声哼唱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娇小柔弱的身影在风中微微颤抖着,一袭青衫盈盈前进的。

  品完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我早已落泪轻泣。

红楼梦读后感7

  那个晚上,我抱着《红楼梦》,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不觉,我竟来到了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咦,这是哪儿?我一边打量着,一边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一进门,便看见一位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正由人扶着,只见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仿佛病若西子胜三分。刚想上去问问这是哪儿,却又见一位貌比潘安、风度翩翩的公子出来,定睛一瞧,觉得很眼熟却又说不上在哪儿见过,不料他们竟往一处去了,我也痴痴的跟在后面。咦,这地方倒漂亮,不知是谁住的。正想着,他们已进了屋,不一会儿屋里便传来了欢声笑语。我扒着门,偷偷的往里打量:只见一位八旬老母正坐在宝座上,身旁并着几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和几位谈笑风生的夫人。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姑娘们,她们个个恍如仙子般脱俗,其中有两位长得异常美,一位是我之前见过的,另一位则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竟又是一个妙人儿。只见那公子时而和那闭月羞花的女子说话,时而与那貌美如花的女子谈笑,我竟看呆了。忽醒,却见那身子娇弱的女子正向老母告退,我也竟撇开众人,随她去了,只见她来到一处桃红柳绿、有山有水的地方,拾了那些花将它们一一归类葬了,口中不觉又吟出一些令人伤感失魂的诗句。细听,却流露出对原先那位公子的相思之情。听着听着,我不觉落泪,觉得甚是感人。不久,那位公子竟也往这里走来,听到女子的喃喃自语后,不觉流下了泪水,远远的对着女子的背影痴痴地站着。只是葬花人尚未知觉,过了些许,两人便又都默默走了,我倒很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成为一对天合之作。可惜天意弄人,我偷偷在那府上逗留了些时日,却听有人说公子要娶小姐了,却不知是哪位小姐,大家都认为是那位貌比西施神似貂蝉的姑娘,听了那些传闻,姑娘十分高兴,我也站在门外,望着她的背影替她高兴,并真心祝福她。哪知,直到成亲前两三天,才传出消息:娶的是另一位脱俗而雅淡清新的`姑娘。这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姑娘因听闻这个消息,气血攻心,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间;而公子则在结婚后,离家当了和尚,指点教化人间......

  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明明两人相爱着,却被人给活活拆散了。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自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谁都抗不过紧紧束缚住你的命运,虽说公子和原先那位小姐情投意合,但他们只是有命无运,终不能成为一对佳人。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平等的,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不觉,思索了一番后。一睁眼,竟发现周围依然摆着一堆书、一张小茶几和一盏台灯,回想起刚刚的景象,我不禁抿嘴一笑......

红楼梦读后感8

  那个年代,永远都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我轻轻打开书本,无尽的思绪又滚滚而来。初读红楼梦,我只是对人物有一个概念;再细品红楼,被里面的爱情故事所打动。里面的爱情故事真是不少:最震撼我的,就是宝黛的痴恋。

  他们俩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中显得多么纯洁,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是那么的自然和纯洁。哪一个读红楼梦的人不被他们之间的情真意切所感动?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在众姐妹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的葬花,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啊,他们都说你傲,你真的傲吗?在我的眼里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连才高八斗的贾妃都说你是愚妹所不能及的。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你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

  可你的身世,即使你的身份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可也掩盖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注定了你孤苦无依的命运,多愁善感的性格。所以我只能无奈着你“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葬花词真的是你今天的结局吗?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说是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啊,使地狱的烈火不断在每个人的`身边燃烧,苦不堪言,思想的微小火花在无情冷漠中熄灭,熄灭。

  黛玉的思想正在进步时,一场荒。唐可笑的婚约把她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宝玉的一句‘男人是泥作的骨肉,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看了女人便觉得清爽,看见男人便觉得浑臭逼人’令人看到了希望的光明,可这光明的力量实在太小了,活生生被这黑暗的力量吞没了。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我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见不得悲剧,我也曾为黛玉的结局恼过,恨过,哭过。

  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是浪漫的,但一切就如烟花一样,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何必执着。

  有时候,短暂也是美丽的。轻轻合上书本,不知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红楼梦读后感9

  正是长相思芳华茂盛,淡紫悠然的日子。无垠的雪地,红衣女子纤弱的背影横置于地,毫无生机;青丝乱散,却掩不住点点殷红,犹如傲雪之梅,似乎是极为熟悉的场景,却又陌生如在天边

  ……

  泪是她诠释心情的唯一方式,伤心了哭,害怕了哭,生气了哭,高兴了也哭,感动了还是哭。说女人是水做的就是指她吧!母丧父病,家道中落,不得不投靠于贾。纵然是受姥姥的百般疼爱,在封建的背景下也算是寄人篱下。那个时代的女子有才有思想却更受束缚,她爱上了贾宝玉,从此总算有了精神寄托。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黛玉在我眼中一直是个爱哭、爱乱想的女子,她自幼丧母,失去母亲的教导,却仍然天真、单纯。或许当初她将自己的心事说出口,贾母会将她许配给宝玉吧。有时,我认为她就好像潇湘馆的竹子,虽外表柔弱,却又坚忍不拔的毅力。她,个性率直,从不阿谀奉承,甚至有些尖酸刻薄,这正是宝钗不及她的地方。宝玉一生痴痴傻傻、疯疯癫癫,最终遁入空门,黛玉整日哭啼、猜猜疑疑,最终香消玉殒。宝钗一生圆滑处世,最终独守空闺,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烛前痴痴叹,才觉泪痕爬满容。过往如云不可及,镜中双鬓已成霜。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闲来无事仰望月,无语能诉,唯有泪空流!

  常听人讨论,宝钗凄惨还是黛玉凄惨?可纵观全文,细细评之,你便会觉得这个问题已不重要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黛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10

  读《红楼梦》也有很多年了,对于《红楼梦》也有一些浅显的看法。

  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鲁迅先生说“经学家看到了《易》,道学家看到了淫,才子看见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阶段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红楼梦》。从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世事百态,看贾府在元妃省亲时的烈火烹油,在抄检大观园的虫蠹遍地,在贾府败落时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看红楼梦贾府的兴衰又何尝不是一个朝代的兴衰过程,不是一个人的人生阶段,“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红楼梦》中我们看贵族人物的悲欢喜怒,看“榴花开处照宫闱”,看“冷月葬花魂”,看“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生活在社会顶层的人物也是有得意时,有失意处。《红楼梦》虽然以贵族人物为主,但是并没有忽视社会底层人物。有晴雯的“风流灵巧招人怨”的无奈,也有刘姥姥的“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回头”的讨好之语。但是不得不说一下晴雯撕扇所体现的性格为其死亡埋下了祸根,刘姥姥的义使得巧姐儿“巧得遇恩人”。看《红楼梦》,看《红楼梦》中的每个人是我们可以思考性格对其人生的巨大影响力。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林黛玉。”有人又说“世上只有一个林黛玉,因为曹公从二人出场就定义黛玉的形象——‘心比比干多一窍,泪似西子胜三分’。”那么林黛玉在多少个人眼中有多少个形象尚无法准确定义。只说一下林黛玉在我心中的形象,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林黛玉就是一个自怜到清高的人物。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不得不时时小心,事事在意。对于这种生活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豁达,细腻的林黛玉更是如此,所以在春天她写“今日葬侬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在秋天她写“秋风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一年四季中春季悲花落,秋季叹草黄。一年四季的悲凉之物好像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林黛玉只这样的话就不是自怜了,而是自卑。那么林黛玉的自怜又该从何而说呢,在《葬花吟》中她说“强于污沼陷渠沟”,在《秋窗风雨夕》中她说“何处秋窗无雨声”。父母双亡,寄身外祖,这让她感慨自身身世的时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怜惜而非卑下。

  听一位老师说过《红楼梦》归根结底就是一部爱情小说,一部书写宝黛爱情的小说。现在我还没有办法达到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阶段,但是我也从《红楼梦》中学到了好多。

红楼梦读后感11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名化(话),字时飞(实非),别号雨村,湖州人氏。也算是《红楼梦》中的灵魂人物。他本是诗书仕宦之族,自小饱读诗书。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自前岁来此,又淹蹇住了,暂寄葫芦庙中安身,每日卖文作字为生。

  这贾雨村不是像林黛玉贾宝玉一样的男主女主,却在本书第一回中就登场。而本书的前四回一直在讲他的经历。在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在遇见道出女儿英莲命运的痴僧人后,兀自空想时正遇上了贾雨村。便邀他到家中,适逢严老爷来拜访甄士隐,甄士隐便去迎客,独留贾雨村在屋中翻弄诗籍解闷。正是这时贾雨村遇见了娇杏,因娇杏回头看了他两次,自谓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便一直放在心上。可见也是个痴情的人。当他到如州任职时,远远看了娇杏一眼便认出了他,而娇杏却只觉"这官儿好面善!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两相对比到更显得贾雨村重情重义。而在娇杏与贾雨村初遇时对其相貌的描写""敞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方腮。可见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像貌。甄士隐也觉得他是有大志向的人,遂出钱祝他上京赶考。贾雨村考取功名后,得知甄士隐离家,女儿英莲丢失后,便包了银子送给甄家娘子,并承诺帮忙找到英莲。出钱出力,不在话下。由此可知这贾雨村也是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之人。而当他被上司参了一本,惨遭贬官时一切都变了。

  当他在林如海帮助下复职后,断薛蟠杀死冯渊一案时,门子告知他薛蟠不可得罪时,他便替薛蟠遮掩,助他脱罪。昧着良心判了冤案,丝毫不顾恩人女儿英莲。而后更是为了自己的仕途不择手段,在贾家落败时更是落井下石。

  可是是贾雨村想变成这样的吗?不是,是这个社会逼着他这样的。《骆驼祥子》中那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让祥子变成了一个好逸恶劳,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也成了一个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而贾雨村也是这样。贾雨村被贬官时的罪名是"貌似有才,性实狡猾”说到底是因不知变通,得罪了上司。也正是因此他明白了在官场上仅有才华和正义是不行的。于是在听到薛蟠打死冯渊时,他勃然大怒,当门子向他使眼色时,他心下狐疑,只得停了手。

  他为何狐疑?难道不是想起自己被贬官的缘由了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联系密切。因此,他若想保全自己便只能徇私枉法。一步一步的堕落。成为一个口是心非,面善心恶乃至过河拆桥的伪君子。

红楼梦读后感12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红楼梦》。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晕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然而,她的玲珑心思,于花开之时便见花落之凄,那份明了、心气、才华,在芸芸大观园里,犹如一枝傲雪寒梅,独立于世。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读中,从单纯的了解情节,到赏佳句美言,到品意境,到看字句背后的作者匠心,析人物性格命运,书中的人物,如同我的朋友,越走越近,逐渐为我了解,为我好恶。

  书如人,人亦如书。

  友谊就像酿酒,经年愈久,味道越浓。第一眼的印象不过是大致分类,如书的体裁,有散文、诗歌、小说、随笔,也有说教八股文。这第一眼,极为浅近,却又非常重要。喜欢小说的人看到诗歌,必然少一份深入品读的热情,而热衷政事的人看到说教八股文,则会有莫大的兴趣。没有热情,也许会错失一生的缘分;拥有兴趣,也许就握着了打开一个世界的钥匙。

  然而,仅凭第一眼,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人。一本包装精美的书,里面也许全是空言滥言妄言,甚至谎言。人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书亦有斯是陋书,唯其言馨。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得花时间读他。正所谓观其言而察其行,要像读书那样,静静地用心读一个人,读外表,也读言行,还读内心。有的人,第一眼很“对眼”,然而相交下来越走越远,最后甚至避之不及;有的人,第一印象不过如此,慢慢交往却发现他的众多好处,心中不免窃喜幸好未曾错过;也有的人,从见面的那一刻,恍若隔世重逢,从此相知相惜……好书难求,好友难得。

  读书,必须要读细节,细节处可得文章之真义。读人,最好和他共过患难,患难时方可见人之真情。你生病的`时候陪伴在你身边嘘寒问暖、端茶递水的那个人,你失落的时候体贴问候、尽心开解的那个人,在凌晨两点还为你开着手机、肯听你唠叨的那个人,欣赏你的理想同时会提醒你踏实前进的那个人……这些,都是你应该要珍惜的人。

  人格是用一笔一画写成的。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生活中,许多感人的东西都来自细节;校园里,许多伟大的力量都来自细节。人格浓缩在细节里,学校的精神和风貌也可以通过细节处透视。

  生活和工作也是如此,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不容易,但如果你注重细节,也许你已经赢得了一半。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长期培养,严于律己,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桩桩具体小事做起,我们的人格才能高尚,我们的校园才能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铅华洗尽,本色方露。狂沙吹尽,金玉始现。书亦如人,仿佛千变万化。人亦如书,其实万变不离其中。读书,就静静地读,直到看书不是书,看它物却见书的境界。读人,也静静地读,读出真性、真情、真义。

红楼梦读后感13

  掩卷沉思,不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物。结海棠社,作菊花诗,葬下花的灵魂,躺在石头面上,作着红楼梦。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八月十五夜,聚坐高台,你我二人独立廊外,静赏那寒塘冷月,鹤影花魂。天上月色正浓,台上鼓声不断,一支绿叶显现贾家难。月下影还倾,暗藏聆听,惟懂我意。

  黛玉一生清苦,不容这八月十五分外明下的热闹。留下一丝清风,随着湘云听那笛声而去。花随风落,水听影动。花好月圆?明月如此圆,天空好似一幅重水墨画,灰黑相间,映得人间树影沙沙。风吹阵阵,柳絮已不飞,空中撑起纷纷花魂。伸手,躺入它的怀中,放手,进入它的世界。笛声幽幽传来,衬着十五的月,寒了凸碧的塘。蒙蒙然,好似一场千年大戏的开始,呜咽,难以诉说这故事的情怀与意志。二人独立高台之上,对面是一枚古典的明月冉冉升起。文雅似娇花照水,举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黛玉与湘云压韵、作诗。斑斑驳驳的树影在颤动,点点轻花打在水中。“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是怎样的.意境?是怎样的情谊?花魂鸟魂,梦魂心魂,随着那流逝的月,不变的历史而去。用文雅的新辞在厚重中吟唱,又有谁呢?明月高悬,终究逃不过落下的一刻。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嫩花经不住风的摆弄,纷纷飘落下来,洒落一地,惊醒了沉溺在书中的宝玉。宝玉是个护花之人,见眼前此景,不忍花儿就此了却此生,将她撒入水中漂流干净。黛玉走到这里,见他如此护花,便带它一起入土。他掘土,她撒花,他看着花,看着她,心里是什么感觉,傻傻的他不知道吗?“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即使深埋细土,风流清韵不变,清高无争仍在,正所谓“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今一切似乎和那葬花陨落。“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到最后又剩下谁,又剩下怎样的故事?

  袭人来叫他,那一声,不知是惊了他,还是惊了她。他笑着离开,她黯然失色。果真,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后感14

  作为母亲,她心疼女儿,作为姥姥,她心疼外孙。作为长辈,她不能不体恤这个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家。何况,自己膝下又无儿女,将来还得靠人家养活呢。

  面对姑爷的满腹牢骚,姑娘的忍气吞声,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抢白几句,不过出气,完了还得替他们谋划,出主意。

  年轻人毕竟要面子,求人之类的事,还得她。年逾古稀的刘姥姥,带上五六岁的板儿,就开始了艰难而辛酸的“探亲 ”之旅。

  侯门深似海,这一去,看似顺利,但从作者的描写中,可捕捉到人物起起伏伏的心路历程。心里突突的到喜的浑身发痒。教训板儿,是怕失礼,遭人耻笑,进门之前,先掸衣服,蹭到角门前,传神写出她内心忐忑,欲行又止的样子。陪笑写她求人的无奈,面见凤姐时,其忙欲起身又未起身,似热而冷,对于饱经世故的刘姥姥来说,不可能没有察觉,不可能不识人之眉高眼低,但她打碎了牙往肚里咽,她没忘自己此行的使命,筹措过冬之费用。当她终于鼓足勇气,忍耻,说明来意,未语先飞红的脸,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的老者,这是多么令人难堪的事,忍耻,曹公仿佛怕读者看不明白,用了这么直白的一个词语,让人体味其内心困窘,求告之艰难。

  不禁想到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过的,随着祖父入狱,父亲生病,他生平第一次尝受到了艰辛和白眼。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有四年多,曾经经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这些经历,成为他人生的出发点,也使他终生不能忘怀。

  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正赶上曹家“盛世”的末期。四五岁时,他家由于康熙、雍正皇位更迭的政治变故受到牵连,开始有了败落的征兆;雍正六年(1728)他父亲曹因亏空大量公款,被撤职抄家并递解回北京。这一年,曹雪芹不过十二三岁,也随同北上。(据资料)从此,陷入困顿。到了晚年,也曾陷入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敦诚在一首诗里说,“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看来,正因为他有如此的经历,才了解到人世的沧桑,世事的艰难,人情的冷暖吧。在这一点上,周曹二公,应心有戚戚焉。

  为了生存。放下自尊,看尽冷眼,饱尝鄙夷,终究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也正因如此,出身高贵的曹公,有着可贵的平民意识。对笔下人物刘姥姥,曹公也有无限怜惜,在看似轻松的揶揄背后,有无限含泪的心酸。须得细细咂摸体味……

红楼梦读后感15

  读红楼梦最开始还是在高三上学期的时候。一次,我的同桌拿出一本《红楼梦》推荐让我看。因为我之前看过《三国演义》,对四大名著也颇有兴趣。所以就毫无犹豫地看起《红楼梦》来了。

  高三这一次看《红楼梦》我一直看到八十回才放弃,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三学习紧张,不能因为看《红楼梦》而影响学习;二是看到七十多回,有晴雯受冤而死,迎春误嫁中山狼,已经够心酸,不忍再往下看。

  我们那个教语文的班主任也经常在课堂上讲起《红楼梦》,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里面含有大量的古诗词,甚至连里面的药方都可以治病。于是也勾起了我们班很多同学兴趣,就有旁边的同学经常问我:“《红楼梦》主要是讲什么啊?”由于当时只看了八十回的我也只会肤浅的回答,说:“主要讲的就是贾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在一起玩闹,一起吟诗作赋,还有贾府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难说得清。”最后还是我那同学一脸失望而去:“哎,同学,解释得不给力啊!”

  看完《红楼梦》之后,而我现在的回答是:“《红楼梦》主要讲的是女娲补天是遗留下来灵石下凡经历一段红尘之事,感受爱情、亲情、友情之甜苦的事。

  先说贾宝玉。谁说那块玉不假,却还是那甄宝玉真。在小说中贾宝玉是个尊重女性从不像那些须眉浊物一样热衷‘仕途经济’独特的人。正是因为林黛玉也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路,所以宝玉和黛玉很是知己。而薛宝钗是封建深灰典型的淑女,她认为作为男子,就应出仕当官。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宝玉才更喜欢黛玉。可是悲剧的是,宝玉和宝钗最终结为了夫妻,黛玉却魂归离恨天,最后是中乡魁宝玉却红尘,是得宝钗年纪轻轻的是就得独守空房。我要说的是宝玉的对女性的尊重固然是好的,但他的不热衷于仕途的品质我却不怎么赞同。给《红楼梦》作序的舒芜说宝玉是封建社会的'“新人类”。没错,宝玉确实是一个独特的人,他的独特的品质是得他再封建社会的须眉男子中闪闪发光。但我更喜欢甄宝玉,他也尊重女性,但他也热衷于仕途,绝对是宝钗眼中的好男人,可惜宝钗没有嫁给甄宝玉。如果同情他俩再一起,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就一定是幸福的两对。

  《红楼梦》及时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这是舒芜说的。的确,颂歌是因为小说中充分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而女性的悲剧则是因小说中众多女主角均是悲剧的结果。从贾府里的小姐迎春、黛玉、宝钗、惜春等到丫鬟晴雯、金钏儿、鸳鸯、司棋等,那个有个好的结果。

  且说黛玉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在这儿就给读者很大的遐想空间。可以是你好狠心、你好好保重……可怜的林黛玉真的是怜黛玉啊。

  总的来说,《红楼梦》真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中有两首诗,说的非常好。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1-25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5

红楼梦读后感07-21

“红楼梦”读后感08-16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读后感01-13

《红楼梦》 的读后感02-13

红楼梦读后感11-27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