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童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读后感1
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其中童年的梦想是最多的。在小时候,我也有许多天真无邪的梦想。如:吃最美味的冰激凌,穿最漂亮的衣服……而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梦想,根本就不足为提。那在我的童年里,就没有一个梦想是有一点意义的吗?我不相信,于是我在记忆的海洋里搜索,找了好久好久,终于,一颗蓝色的水晶球在我的手中央了。那里面是不是有我的特别童梦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打开水晶球,里面是一座冰山。它带着我走到了小时候的童年梦幻。
小时候,我是一个比文静更深沉的冷漠个性。没有活泼,没有朋友。整天都只幻想着冰激凌,巧克力……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正因为没有朋友,因此我的性格一天比一天孤僻,内心世界就像一座冰山,冰冷冰冷的,从来不曾享受过有朋友的快乐。有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都一群群的,谈笑风声,好不热闹。我也有些触动,封闭的内心世界也曾经燃烧过代表友谊的蓝色火焰。这把火,曾经让我的冰山融化了不少,变得小了些,矮了些。但是心中的渴望朋友的梦想还是不强烈,不大,所以火只燃烧了一会,就又被一阵寒风给吹灭了。过了非常久,那火焰也不曾再出现过。又是一段冰冷的日子。终于,有一天,久别了的火又再一次出现了。它再度在我的内心燃烧,依然是那样的火势,依然是一种不微弱也不猛烈的火。它在冰山内慢慢地燃烧,非常久非常久才化掉一根冰柱。我嫌它太慢,奋力想使火苗增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我对友谊这个梦想的决心。经过了重重障碍,我终于冲破了冷漠最大的难关,火势迅猛向上冲去,直烧冰山最顶端!
因为对梦想,对友谊的决心,因为童年一次无意的碰触,改变了我的`性格,同时也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那座大大的冰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时候,冷漠的我不见了,而现在让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我,是活泼开朗的,是疯狂搞笑的,而你应该知道这其中的“因为所以”了吧?
《童年》读后感2
童年是“童话里魔法的城堡,有梦幻的味道,四溢的魔力,全宇宙都蔓延得到。传说中魔法的城堡,守护每个微笑,发动结界,让憧憬都快快长高……”而《童年》里阿廖沙的童年却恰恰相反。
父亲在阿廖沙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这让懵懂天真的阿廖沙第一次经历了生死离别。父亲的兄弟为了分家而吵架斗殴,甚至为了一己私利不惜让手足头破血流;外祖父对外祖母家暴,也只是因为外祖父一时心情不愉悦;阿廖沙的米哈尔舅舅为了找寻一丝开心,用烧红的顶针恶作剧捉弄老匠人;母亲卑微地跪在地上请求继父不要在外面鬼混,继父却一怒之下踢了母亲;老匠人对外公忠心耿耿,外公却不顾往日情分将双目失明的老匠人赶出了染房……这一切让人感到可恶的事都发生在阿廖沙的身边,仅剩下外祖母像彩色的阳光般洒满阿廖沙的的心墙。温柔、乐观的外祖母为这一幕幕悲剧蒙上了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
阿廖沙在外祖母的'教育下,慢慢懂得了善恶,拥有了刚强的意志。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阿廖沙在艰苦、残酷、屈辱的生活中奋力成长,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心灵的善良冲破了不幸生活的压制,用乐观主义精神探索新生活。
小说演绎了多重的悲剧,阿廖沙承受了本不该在原有年纪时承受的悲剧,但令人庆幸的是阿廖沙的内心纯净如雪,意志坚如钢铁。阿廖沙在那样丑恶的环境中为自己做了一个屏障,让自己能够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明,在邪恶中感受一点善良,在人性扭曲中看到一点人性的光芒,在道德沦丧的情景剧中寻找道德伦理观念。或者就是在黑暗之中,阿廖沙用自己的心点亮了生活。
无论这个世界如何丑恶,生活如何艰难,总会有一些美好的人,愿意去相信美好和奇迹,渴望光明的世界,怀着一颗永不退缩的、积极向上的心,去拥抱明天的日出。
如果不能在魔法的城堡里去守护每一个微笑,那就用每一个微笑筑成魔法的城堡,让四溢的魔力蔓延到全宇宙。
《童年》读后感3
这个暑假里,我翻开了它——高尔基的著作《童年》,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文字忽起忽落。
故事主要写了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我”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从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这时,我的鼻子不禁一酸,为高尔基悲惨的童年生活而伤痛。我依然含着泪水,终于把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看完……
高尔基的童年是黑暗的,他这么小就尝尽了人生的痛苦酸辛,仅存的几丝温暖是他全部的精神支柱。纵然这般,高尔基却成为了一个名垂青史的著名作家,他不轻易向现实低头,勇于和艰苦做斗争。因此,别人也戏称他的一生为“战斗的一生”。在“人生”这场战斗中,他赢了,赢得很漂亮。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无比的快乐、幸福、多彩、灿烂。我们从小便倍受父母亲人的呵护,是在温室里成长的花朵,没有烦恼和痛苦。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和现实的忧愁,我们的父母总会帮我们一一摆平,为我们铺好将来的路。我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操心任何事。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我们不用像阿廖沙一样,十一岁便闯荡“人间”。我们在十一岁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根本离不开父母的怀抱。
而我想说的是,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不要轻视珍贵的生命,不要轻言说放弃。只要有光,就会有希望存在。一点点微弱的火光也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请你相信,黑暗只是黎明前的短暂时刻,太阳总会从东方升起。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那么,你一定会迎来生命的辉煌。
《童年》读后感4
一阵沧桑,一阵悲凉。那就是读完《童年》我的感受。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讲述了小阿廖沙(即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极端贫苦,生活艰难……
这本书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让我迫切地想读下去。
让我记忆尤为深刻的是两个人物:“好事情”和外婆。
“好事情”是一个人的绰号,他是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时招的两个房客之一,他是一个科学家。通过他的语言我能想象出他是一个随和而具有智慧的人。他亲切地称呼小阿廖沙为“小弟弟”,并且在生活上关心小阿廖沙,教会他许多生活的道理。而小阿廖沙是唯一一个和他好的人。其他的诸如外公等人都看他不顺眼,认为他是巫师、药剂师,逼迫他早早离开。
“好事情”搬走时,小阿廖沙应该是伤心而又无可奈何的。看到这里,我的心里抹上了一层悲凉。纯真的友谊被拆散,无疑是可怜而悲哀的,而“好事情”恰恰是小阿廖沙为数不多的关心他的知心朋友之一。从字里行间,我读得出每次小阿廖沙遇见“好事情”的时候都是快乐的。
外婆是小阿廖沙最亲近的人。她慈祥、处处护着小阿廖沙。外婆看着小阿廖沙长大,处处给予小阿廖沙爱的滋润。小阿廖沙在外婆身上看到了可贵的.品格:善待别人、帮助有需要的人……
小阿廖沙的童年见证了人间的艰辛:父亲逝去、犯了小错被外公无情鞭打、失去好朋友,然后又失去母亲。这便是俄罗斯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想想他们,再想想我们。不禁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优越的环境里!我的童年,是阳光快乐的童年。
放下书,我沉浸在小阿廖沙自强不息的精神中。一个同龄人,在经历了如此苦难之后仍然没有被困难打到,何况我们呢?
《童年》读后感5
我手中的这本《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撰写的,蒙台梭利一开始研究智力缺陷的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后来她创办“教育之家”,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
这本书中,蒙台梭利深刻地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并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指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
《童年的秘密》详尽地告诉父母,儿童的成长有着其内在的精神驱动和规律,儿童的成长需要依靠他们自身不断的有意识的、自主的、独立的与外界环境进行活动(书中称为工作)来获得。成人如果想促进儿童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他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安全的环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对他们的行为尽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导”。儿童自然会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该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会逐渐成长起来。
书中还讲到许多具体的观念,比如,儿童充满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动),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理驱动,并没有任何目的。在这种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儿童对“秩序”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如果这种秩序被打乱,会引起他心理上的不安,甚至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更换保姆、脱穿衣服、移动一些物品的摆放位置等这些秩序的打乱,儿童都能敏感的感知,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喜欢重复性的活动,对于喜欢的活动,他会十分专注的、安静的反复操作进行,并在这种重复的活动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成人绝不应该去取笑或打断孩子的工作。
我觉得蒙台梭利一生中最重大的成就,除了研制出了各种适合幼儿操作的蒙氏教具外,还有一项就是幼儿关键期的确立,配合幼儿不同的关键期进行适时的教育,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有出色表现的原因吧!对于这一点,我想任何一个蒙氏教师都是十分熟悉的。用心分析孩子出现的各种现象,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他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
蒙台梭利说“这种敏感期的存在也许更清楚地表现在儿童所遇到的障碍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发脾气很可能都是由于这种敏感性……依据孩子的敏感期,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年》读后感6
童年每个人都以前历过,童年里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时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却很悲惨。
外祖父很自私,很吝啬,在以前便常常殴打外婆等人,在分家时,甚至把所有的破盆破碗,瓶瓶罐罐都分给外婆,自我却拿了外婆所有的旧衣服,物件,狐皮大衣,他又把钱借给他的教子,用来生利息,为了赚钱,他完全失去了羞耻心,遍访一切老旧识,不断地诉苦,博取他人的同情心,利用他人对他的尊敬,他“成功地”获得了很多钱,然后又借给他人,以此生利息。
与对外公那类人相反,作者透过对外婆等人的回忆,表达了对以外婆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热爱、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忤逆……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使小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持续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跟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天差地别,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完美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我又默默的打开了书《童年》,看到一个“愚昧的民族”带有残酷性的阴暗生活,太多可怕的现象令人心生黯然,感受到高尔基笔下“这压抑,窒闷的环境,而这些正是许多普通俄罗斯人共同生活过的时代。黑暗的时代终将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下成为过去式,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普遍黑夜中爱的萤火,也就应做外婆一般的人物,用爱点燃自我,努力照亮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童年》读后感7
爸妈回来后,把我和哥哥叫到一起,爸爸严峻的脸庞透射着寒气,高声的吼道:“谁干的?”就这三个字,使我的脑子全乱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向爸爸解释,便垂下了脑袋,眼神不敢与爸爸接触,经过一番“严刑拷打”后,没想到哥哥承认了,并且还说与我无关,让爸爸饶了我。我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许是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也许是因为要替我承受一顿皮肉之苦,难道仅仅是为了这些吗?之后,爸爸和哥哥在单独一个房间里,这使我的.心更加的不安,我害怕爸爸会打哥哥,更害怕以后哥哥会不理我……这时,小阿廖沙突然出现在我的脑子里,用他的经历和经验告诉我可以并应该告诉爸爸实情,以求他的原谅。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我鼓起勇气,决定去敲门!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坚定地敲了一下门,我屏住了呼吸,仿佛时间凝固了一样。迎接爸爸开门那一刻……
后来哥哥告诉我,一开始爸爸就知道不是他,爸爸只是想让我感到罪恶感,明白偷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这是可耻的行为,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要学会自己承担,学会对自己负责。爸爸希望我自己能主动向他去认错,结果,我做到了。并且,我把偷的杏子还给了王奶奶,我向王奶奶郑重地道了歉,希望求得奶奶的原谅,奶奶又重新微笑着接纳了我,对我也更加爱惜了。每到一年的夏季,我都会到王奶奶家,当然这次可不是偷了,而是帮奶奶摘杏子。奶奶的身体愈来愈弱,又没人照顾,所以摘杏子的“重任”就交给我了。我还想王奶奶保证过:我会像亲孙女一样来照顾她的!这时,奶奶笑得像花一样灿烂,我也看到了奶奶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一个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改正错误的勇气。我们应像小阿廖沙一样坚强、勇敢、敢做敢当,做一个诚实、善良、有责任心的人。
《童年》读后感8
童年,如路边的薰衣草,散发着幽芳;童年,如青翠的小草,看似柔弱却不失坚韧;童年,如璀璨的宝石,历经磨练,愈发闪耀。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它承载着儿时的梦想,扬帆远航。
记得,作者听了保安舅所说的猪獾、狗獾的故事后,就很好奇,也想去捉狗獾。狗獾比作者想得更聪明,一不注意就上了狗獾的当。就连作者从小养到大的'小黄狗,也被吓得不轻。黑绒布般的暮色覆满了天空,作者却连獾毛也没捞到。
童年,是一段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那段时光,兴许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最顽皮的;兴许是人生中最稚嫩,懵懂的;兴许是人生中的起点。作者的原名是杨诗名,却被母亲反对:“我还指望你能混出点名堂呢,还没进学校就‘失明’了,这哪能行。”于是改名杨永超。说起来挺辛酸的,由于“永超”让作者不得不加倍努力。
童年,是欢快的小溪流,带着儿时美好的梦想向远方。杨老黑的童年是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书中的故事,似是随意捏造,又迫不及待的看下去。杨老黑与朋友们的纯真朴实,让人忍俊不禁。
而我的童年趣事也如作者般五彩斑斓,让我的童年丰富起来。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在同学们的窃窃私语之中,我迎来了第一次考试。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不许翻语文书。可我看到试题的时候就懵了——第一题是让我们默写26字母,但是我不会背!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万不得已,我将手挪到书包内,回头假装拿东西,找到书后立刻回过头来。我东张西望,见周围都在埋头苦“干”,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将书放入桌底。手紧张的在底下摸索,手心的汗水似乎能把语文书淋湿。好不容易翻到了那一页,正准备抄之时,一位同学忽然站了起来:“老师,她作弊!”我吓的差点从板凳上摔下来。老师顺着他指的一看,眉头一皱,嘴巴一张:“把书收起来,现在是考试。”诚信的种子就在这时埋在了我的心里,成绩很重要,但是这更重要。
童年是一只载着梦想的小船,驶向远方的港湾。童年的记忆,似一盏灯,照亮我心间。童年的记忆,在那美好的瞬间。童年,是美好的时光。童年的记忆,停留在那稚嫩的背影里。
《童年》读后感9
读了意大利着名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觉得这本书真的让我了解了很多,个性是书中讲到我们成人对儿童缺乏明白,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者以自我为中心,只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看待与孩子有关的一切,这样最终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误会越积越多。儿童并不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候成人就应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事情,多欣赏儿童,也要对自我的行为多做自我反省。
书里还提到:我们无论多么热爱自我的'孩子,从他一出生,我们就本能的开始对他提防,凭着一种本能的守财欲,我们赶紧保护拥有的每一件东西,即使是毫无价值的破烂。从孩子一出生起,成人的心理就被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管住这个孩子,不能让他惹麻烦,看住他。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搞笑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我拧瓶盖、吃饭、穿鞋等,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可是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成人们看不下去了,最终一切事务全部由父母代劳。
儿童成长的步伐需要成人的等待,书中举例:带孩子出去散步的时候,当孩子停下来的时候,大人也就应停下脚步等待孩子,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往往会正因自我不愿等待,不断的催着孩子往前走。有时候对儿童的尊重,我们人还是动物做的好,像小象跟着象群走,走累了,停下来时,大象也会停下来等待。看到那里我想到了以前看到带着蜗牛去散步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明白,尊重儿童成长步伐。
我觉得成人真的就应承认自我的错误,对儿童的成长我们真的不能再干预太多,有时候成人的“冷眼旁观”,对于儿童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取。
《童年》读后感10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童年》。读完它,我感受良多。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社会的黑暗、而普通群众过着非人生活的事实。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是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丧父,跟随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这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苦命运的开始。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自己学会了坚强、不屈服,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而且他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
读完了这部小说,我想起来小学六年级读过的一篇课文——《凡卡》。文中的小凡卡与阿廖沙都是孤儿,都与自己的外祖父或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生活的环境都很糟糕。不同的是,凡卡是被贫穷的外祖父送到城市里打工,而阿廖沙则是在受不了家人的折磨才出去工作的。不过,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没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相比之下,我的童年比起来是多么的幸福。
在家里,我是小公主,想吃就吃,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可谓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有家人的关心和宠爱,就像一只掉进蜜罐里的蜜蜂,每天过得甜滋滋的。我也不用出去打工,不用听到老板的'呵斥声,而是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拿着教科书,一边看,一边听着老师的教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有关珍惜时间的词句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间;“没有拥有的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往往是你现在拥有的。”这句话让我记住了:珍惜你的童年,别让它悄然逝去;珍惜你的时间,别让它白白溜走:珍惜你的幸福,别让它慢慢消逝!
《童年》读后感11
“于是,我去了人间。”“哎,阿廖沙童年就已经够悲惨了。那他面对人间该是多么艰苦啊”我凝重的合上了书,深深叹了口气。很幸运正值豆蔻年华的我,读完了高尔基著名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年幼丧父的阿廖沙跟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中,阿廖沙亲眼目睹了两位舅舅为争家产而打架的自私与贪婪。也亲身经历了脾气暴躁的外祖父经常为一些小事而用柳条抽打自己的凶残与可怕。更不幸的是在他十一岁这年。母亲的离世,外祖父的破产。让幼小的他被迫走上了社会,童年也因此而终止。
难能可贵的是。在阿廖沙遭受了种种不幸后并没有自甘堕落,依然在黑暗社会中保持着一份善良、乐观、美好的心灵。我知道,这份“功劳”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他的外祖母,外祖母会读诗也会分享许多故事给他听。外祖母的乐观积极、热爱生活,对谁都十分友善的心时刻感染着阿廖沙,像一抹暖暖的光照进了阿廖沙内心的灰暗地带,将他领到了明亮的大千世界。“这是她对世界的无私的爱充实了我,使我面对艰难的生活充满了坚强的力量。”这是阿廖沙对外祖母的描写,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一场普通的数学考试,粗心大意的`我只有70多分。我心惊胆战地回到家后,心情低落地和爸爸说:“爸爸对不起,我这次数学考试发挥失常了。”但是爸爸并没有骂我,而是鼓励我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以后要更加努力,爸爸相信你!加油!”听到爸爸的激励便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也下定决心要更加努力学习,下次一定不辜负自己,让爸爸看到一份骄傲的答卷。阿廖沙在逆境中有外祖母的关怀。而我在逆境中有爸爸的鼓励。我们都是幸福的人啊。在逆境中能得到长辈的美好的祝福,再加上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保持内心的光。那最终的硕果一定属于我们!
突然就不担心阿廖沙去人间了。因为无论遭受多大挫折,深深烙印在阿廖沙的心里光将永不熄灭!
《童年》读后感12
《童年》是一本值得后人品味的文学巨著。它讲述了高尔基童年时的悲惨生活。
书中,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有些事甚至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母亲和外祖母到专横的外公家,却经常遭到暴戾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朴实的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竟被十字架活活压死了。
童年是每个人漫漫人生的开端,儿童的心灵、思想是天真无邪的`。平常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受到了好的影响,那么会使人一生受用。反之,则会让人丧失目标、困惑迷惘。这就好像一个人做某一件事情,如果连开头都把握不好,那么后面又怎会很好地继续下去呢?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为高尔基伤心、难过,甚至想替他熬过那火辣辣的鞭子;当我再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便深刻的体会到了正处在战争中的苏联人民的生活之艰辛和不易。人们在这种环境中,变得自私和贪婪。
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善与恶、爱与恨,早已在高尔基的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印记。
高尔基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代文豪,不仅归功于在这种环境中依然保护他的外祖母,更归功于高尔基自己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多彩的: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品尝;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被人欺负,家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人一番……但拥有着这些,我们似乎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
《童年》读后感13
在一个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打开了它。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微软雅黑字忽起忽落……
童年,人人都有童年,我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但他的童年却饱尝人世间的辛酸,通过一个渐渐成熟的孩子的眼光去描写他周围的世界,虽然他对自己总是谦逊的不肯多着笔墨,但却给我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形象。《童年》里的这些故事在作者优荚的文笔下,个个都显得深刻细腻,引人入胜,像一颗颗珍珠,而全书则有如着这些珍珠组成的一串项链。在这本书中有两个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个当然是小阿廖沙了,当看到他的外祖父第1次打他时,他极力反抗,我不由得心生同情,恨不得上去帮他一把,让他免遭皮肉之苦。当看到他交到了知心朋友的那种快乐劲,不由得羡慕起他来,唉,我多么希望能交到知心朋友呀。当看到小阿廖沙没有书却渴望读书时,我被他那种我所不具有的`精神所感动。当看到他所读书所遭受的屈辱,而落泪。小阿廖沙对小市民恶习的痛恨,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深深感染了我,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第二个人物则是小阿廖沙的知心朋友,"好事儿",从他的语言中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看作是一件好事,你就不会抱怨生活了。
从"好事儿"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了挫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也许会变成一件好事,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以后,为了将来,为了我们到“人间”的那一天。
《童年》读后感14
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童年的高尔基命运太悲惨了。从前我总认为自己不够幸福,可与童年的高尔基相比,我深深地感到自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书中的阿辽沙年幼丧父,不得不被送到残暴没有人性的外祖父那里生活。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阿辽沙受尽了外祖父的打,在他的周围,只有自私自利、冷眼旁观的“局外人”。但是,阿辽沙还是顽强的活着,慢慢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个“小公主”了。整天,父母呵护我们,老师鼓励我们,有了困难同学帮助我们。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活中蜜罐里,我们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啊!我有无微不至地呵护我的父母,有亲切无比疼爱我的亲人,有和蔼可亲教育我的老师,有天真无邪友爱我的伙伴。而高尔基3岁就失去了父亲,跟随母亲回到外祖父家却受到外祖父的打,受到舅舅和比他大的孩子的欺负。母亲改嫁后不久病死,11岁的高尔基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我住的是宽敞舒适的商品房,家里有电视、冰箱、空调,而童年的高尔基住的是低矮的房屋,里面是整幅的湿布,到处摆着桶;我每天穿着整齐,冬天有羽绒服,夏天有漂亮的t恤,而童年的高尔基穿的是破烂不堪的衣服,露着脚丫的`鞋子,大冬天还光脚,睡在炉子旁取暖;我每天吃的不是鱼就是肉,还挑三拣四不爱吃,而童年的高尔基只能得到一块饼、一丁点儿黑面包和一杯水;我有十分好的学习环境,有电脑、课桌、投影仪,而童年的高尔基只能跟着别人学祈祷、学染布、学认字。
读了这本书,我决定要彻底改变自己,学习阿辽沙身上所有的那勤劳、爱学习、独立、勇敢做斗争的品质。我会努力的。
我和高尔基比童年,真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高尔基勇敢地面对挫折,克服困难,顽强学习,最终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文学大师。我更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打好基础,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童年》读后感15
在我的生命中,曾有一本这样的书让我受益颇深,这本书的名字是《童年河》。这个故事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成长过程中,对未来的向往和对意外的无奈。这篇文章也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
这篇故事大致意思是一个叫洪雪地的小孩,以前住在乡下后来和父母搬迁到上海,又认识了牛嘎糖和小蜜蜂两个伙伴,在学校里又是画画天才,没过多久,洪雪弟的亲婆(奶奶)也来到上海陪伴洪雪弟。本以为洪雪弟以后的生活会多姿多彩,可是意外来了,从洪雪弟的亲婆(奶奶)却意外从楼梯上摔了下去,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洪雪弟无法适应,洪雪弟爬上了屋顶,望着天上的星星回想起了与亲婆(奶奶)之间的过往,也幻想着亲婆(奶奶)还在世上,父母在晒坛上喊洪雪弟下来洪雪弟都不想下去。
故事非常的感人,也令人无奈。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体现了农村少年对新世界的向往和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体现了农村少年的善良和天真。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的道理。做人就应该像这位少年一样,既有向往也有怀念,有善良也有天真,纯真的孩子,不一定是最好,但一定最可爱。许多现在时期的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在种种的'逼迫中悄悄的扼杀了一个孩子的纯真和好奇心。这样的孩子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学习机器。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慢慢地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人。这时的孩子哪里还像孩子呀,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就像一个机器,没有感情,只会盲目的学习。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是一个废人。故事就是这样揭露了现代人们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但同时也表示了,虽然有不懂孩子的家长,但也有很多懂孩子的家长。故事中的父亲和母亲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还有一个对孩子溺爱的亲婆(奶奶),主人公就在这样一个精神世界中成长,但却因为对未来的信念和憧憬没有被击倒。
我觉得文章的主人公很坚强也很脆弱,很聪明也很笨蛋。但就是这样一个主人公,值得孩子们去学习,这样一个父亲值得家长去学习。欣赏孩子的美也适当惩罚孩子的错。不多不少即是最好。
【《童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童年》读后感01-08
童年读后感11-24
《童年》的读后感10-19
童年读后感12-08
《童年》读后感07-04
童年的读后感08-04
《童年》读后感01-08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01-11
《童年河》读后感01-18
关于《童年》读后感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