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05 16:02:49
红楼梦读后感[优选]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读后感1

  我是觉得曹雪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喜欢,他对林薛两人的塑造都花了大力气,我也是两个都喜欢。玫瑰和莲花只要看,不需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种极其不同的性格。他们的性格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但却很真实,是立体的人物。

  象有人说,林妹妹只会伤春悲秋不食人间烟火,但是我记得当初黛玉一个人进贾府的'时候,小心谨慎生怕行差踏错一分,还有仔细观察众人行为调整自己习惯来融入贾府。后来,她一个无父无母的女性,在贾府这种深宅大院生活(周围都是些捧高踩低势利嘴碎的人),除了贾母能偶尔照顾到她,没有人做她的依靠。身为一个女子,寄人篱下,没有任何经济基础,除了有尖刻的保护色,我想不到她还能做什么。

  薛宝钗,父亲早早就死了,哥哥是个不中用的,母亲耳根子又软,她又怎能不小小年纪就有城府。但是我记得,她细心帮史湘云张罗诗会;她以自身事例耐心劝导黛玉不要看那些杂书;宝玉为黛玉起的字‘颦颦’唯有她叫过;黛玉的病需要燕窝(还是人参?),她得知后就从家里带去给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长期以往),还有一次冒雨送过去。她的城府能让她成为那个时代合格的媳妇人选,能让她进后宫。她这样才能在那个时代站住脚,还提携家里。她是商人之女,务实才最重要,不是吗?

  宝钗需要一个知冷热的人,我觉得很对。在原著中,宝玉不正是一个知冷热的人吗,所以宝钗喜欢他是很自然的事。

红楼梦读后感2

  没有读过《红楼梦》的时候,对“红学”的说法是有些怀疑的。那时候我没有办法想象,一本书可以成为一门学问。直到自己也品读过、学习过,才知道其中的深意。

  《红楼梦》当中咏柳絮的词便是如此。古人写状物的古诗词,并不是单纯为了描述应该物件,而是为了托物言志,达到寓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效果,因而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写,便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立意,寄托不尽相同的感想和寓意。大观园中的几次诗会都体现了这一点。

  薛宝钗笔下的柳絮是坚强、积极、主动的,尽管柳絮没有根,但它“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不仅如此,柳絮不甘于被命运摆布,它要积极借助于外界的力量,做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词语之间的豪情壮志让人拍案叫绝,一改女子诗词中的哀艳。这种与众不同的寓意,也是宝钗性格的体现。

  林黛玉笔下的柳絮是悲凉的,如同那些漂泊无依的女子,和她一样没有自己的家园。柳絮没有自主性,因而它“漂泊亦如人命薄”,那有如棉桃一般的白色又勾起了黛玉的愁绪:“韶华竟白头”,年纪轻轻的她,却是身体虚弱,自知命不久矣,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吧。柳絮嫁与东风,她的生命在风中消散。

  作者能够将满腔热血与多愁善感拿捏得如此准确精到,且一人同时作出多首不同题材的诗词,这一方面就已经令人惊叹。而“柳絮”这个意象在全书中也有着明确的寓意,它指向着荣国府、宁国府当中美丽女子无依无靠的命运,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剧。这一意象与全书的主旨立意相契合。

  如柳絮一般的人生,终究是无奈的悲凉。

红楼梦读后感3

  我一直记得关于那枚玉佩的故事。那些凄美的故事,缓缓地在心中漾起苦涩的涟漪……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们从一个繁华富贵的大家族沦落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品完《红楼梦》,总是一股悲伤油然而生。听黛玉在桃花树下低声吟唱,看宝钗在滴翠亭潇洒扑蝶,品宝玉与黛玉在花下读《西厢记》。

  可是,古往今来,又有谁品出了它的酸,读出了它的痴,解出的味?女娲补天时所剩的'那块顽石被颠道疯僧携下凡间去,而赤瑕宫的神瑛侍者与王生石畔的绛珠仙子也双双降临人间,他们相聚于此,生在那个年代里他们没有选择,生在那样一个富贵人家他们更没有选择。若以一个读者的眼光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还是绛珠仙子---林黛玉。她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骨子里独有的孤傲,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在金陵十二钗中显得卓然不群。人人都爱她,我也如此,爱她在花前痴读《西厢记》,爱她在桃花树下凄美葬花,爱她在富贵家中依旧淡泊名利。她就像一朵悠然孤放的芙蓉,始终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可她最后终究摆脱不了死 的羁绊,凄美地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正如书中所言:“质本洁来还洁去。”读完《红楼梦》,心中有太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悲于黛玉的黯然离世,哀于黛玉桃花树前的惆怅吟诗。我在那扇窗前,静静地痴想:红楼中的梦,在哪里?无论梦存在与否,在曹雪芹老先生描绘的梦里,我们无数次地感受到无尽的凄凉,品味到流不尽的辛酸泪。

红楼梦读后感4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后人百年揣测,或依诗文或依背景。

  因为曹雪芹的不完而终,《红楼梦》便没有了结局。

  也许就是如此,《红楼梦》更有意蕴。

  高鹗的续写,大多数人都有所否定,而他只是写了自己心中的结局,仅为一本小说,我们又何能言其对错,从一开始这就无以深究,因为没有结果。

  更不可深究的是其内容,文章每一处都步步牵引,字字相加。

  以往读书,匆匆而过。

  有些一旦知晓了开端,那结局也有些了然,余了那些穿插进的情节,有时也会让人有些唐突,但《红楼梦》却不会。

  若有,则只能说明你未曾仔细的品,那如同一张早已织好的网,每一处都必不可少,前一笔都是下一笔的暗示。

  早在开始,曹雪芹就埋下了引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算美好的.隐示或亦说只是读之人感觉的隐示,可那就是清楚的一根线,所有的针都被系在其上。

  细品每一个字义,似乎总有些道不尽的意味,然后所引发深层意思越来越多,每一种都有依有据,对立、矛盾观点的证据却都出自于《红楼梦》原文。

  很多时候,也许刻意的暗示意义,都是我们的想象,可这所有的想象最后都又会变成“可能的”“不是妄谈的”,我想,这才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越是深究,意味就越多,可以说是无尽。

  曹雪芹的十年,又是多少人终生都究不透的“雾”。

  “红学家”太多,“一百二十回”的章体被他们评了又评,他们本知没有结果,可总是致力于一生,这就是《红楼梦》所下的“毒”。

  “任务解析”“背后意义|”、情节分析”……前人说的太多。

  而我读后之感仅是:无以深究。

  无以深究,这里,是褒义。

红楼梦读后感5

  以前,读《红楼梦》时,对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上,对它产生兴趣的原因也完全是因为中间掺杂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直到现在,取下这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一味不可缺少的香料。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情感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众多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古典小说的巅峰巨著。书中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尽管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理想追求各不相同,他们的爱与恨、痛苦与欢乐也呈现在不同的情节,但他们的悲剧命运却是相同的。《红楼梦》通过爱情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刻而尖锐地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政治吏治、婚姻制度、满腔悲愤地控诉了封建主义的惨酷无情和灭绝人性,大胆地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的轨道推向万恶的封建社会。以无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地扼杀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产的爱情。使她们在花季般的'年龄里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快乐与幸福。我可以体会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在这本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几代人的命运沉浮,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世态人情值得我们去反复品味,咀嚼一生。

红楼梦读后感6

  《红楼梦》乃是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所著,里面编造出了学学多多的人物,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淘气调皮的贾宝玉,可怜善良的`林黛玉,活力四射的薛宝钗,慈祥可亲的贾母等。这儿的故事有些被人感动;有些被人大哭;有些让气愤。

  暑假里我买了本《红楼梦》,这里头的故事可真被人着迷啊!我可真佩服曹雪芹把一个个的人物变得那样的真。让我给你讲讲吧。黛玉想起,妈妈生前曾对她提起过这个凤姐—她虽然没读过书,但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比男性都强。王夫人十分喜欢这个内侄女,便把她许配给了侄儿贾琏。家府里大大小小的事本是王夫人打点,可自从凤姐嫁了过来,王夫人几乎就不如何管事了,都让凤姐全全加盟。此外,凤姐还有张巧嘴,非常会逗贾母高兴,因此也深得贾母的喜欢。”瞧,我说王熙“凤风风火火”可没错吧,我这人就是见了外人脸红,有时还真要学学凤姐的呢!

  “不料宝玉听了这话,忽然发起花痴病来。他一把扯下脖子上的那块玉,使劲向地上扔去,吼道‘为何家的姐妹都没玉,现在这个圣贤班的妹妹也没?还说是什么稀罕宝贝,姐妹们都没,我也不想要了!”呵,这宝玉可说耍脾气就耍脾气,我感觉这个样可不好,作为一个学生要淡定,要低调点。如此才受其他人的喜欢。这本《红楼梦》上的常识可不少啊,让我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将来要像凤姐一样果断,像黛玉一样淡定,像宝钗一样聪明,呵呵,这本书让我愈加的完美!

红楼梦读后感7

  轻轻地翻阅《红楼梦》,那是一本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的著作,让人时常落泪,里面的诗词之多,令人不得不折服其下。

  《红楼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和长辈对于晚辈婚姻的纰漏,可笑的是“指腹为婚”甚至第一次相见就是在婚礼上。可想而知在那时生活的不自主。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读者们有没有想过呢?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在那时,贾母是她的亲人,而贾宝玉和他的爱情,就像林黛玉的依靠一般,她很害怕失去,所以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我曾想过,如果她出了家,又会是怎样的一生呢,我想那仅仅只剩下一捧清水的淡然,并不可能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可是最后第结局却永远那么苦涩,但我想黛玉并不后悔自己的抉择,我相信如果她还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她还会义无反顾的选择如今那苦涩的结果。而如今的她,也解脱了,不是吗?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知音难寻的无奈何苦闷。

  《红楼梦》中散发的那股悲凉,让我思考了很多,或许,时间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一说,事事不能符合人意,不能得到完美,人同样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8

  自从读了《红楼梦》以后,我就无法在忘记在那一章中黛玉被起得喷血身亡那一刻,不禁让我为这人儿感觉悲伤,如果黛玉能坚强一点的话,那她就不会被这么一点伤痛打击了,这是我看过之后的第一个想法。

  但是,当我每夜睡不着觉,从床上爬起来到窗前时,皎白的月光,很柔和的,轻轻的洒了进来,我抬头望向明月,总会突然觉得这境甚是熟悉,转念一想,是啊,这难道不是宝玉独自一人在夜间坐在小亭时的场景吗,我防浮看到了他独自一人心念黛玉的场景,多么的沧桑啊。读后感·让人不免为他们的'爱情搓游戏数据库折而感觉心伤——突然那一霎那,我防浮又明白了什么,如果黛玉没有死的话,如果像我们想的那样的话,宝玉娶了黛玉,那这悲情剧启不是变了个味道呢。

  是呀,假如黛玉没死掉,那之后的变数难以想像。多么伤感啊,黛玉为什么不在活着游戏数据库时,对宝玉坦白,而宝玉又为何不像黛玉解释清楚呢。

  所以,人世间,没有那么多假如给你,只有你自己把握游戏数据库好了。即使你明天即将逝去,也一定要把握好今天;如果你明天即将面临挑战,那你在今天就要把握好时光来应战。

  所以,在此书中,我不仅看到了贾家是怎样衰败的,也好像经历了宝玉与黛玉的悲情史,也防浮轻眼目睹了晴雯,凤姐,黛玉,袭人等等的死。这让我彻底感受到了那时的丰建程度,当然还有里面的种种欢乐时光——这让我明白了珍惜,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美好的今天,面对不知道怎样的明天。

红楼梦读后感9

  我和大部分认为贾宝玉为了爱情而出家的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的离开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10

  今天,学校发给我们《红楼梦》这本书。我翻开第一页,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昌盛到衰败的过程,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封建社会灭亡的过程。故事中贾宝玉是个柔中带刚的人。“柔”是因为他家都是女性,他整日和女人们厮混,所以就有了温柔的一面。“刚”是他反抗精神。当老祖宗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他非但不同意,还违背父母的'意思想和林黛玉成亲。林黛玉是个小心眼,多愁善感,自怜自爱的人。王熙凤是一个泼辣,八面玲珑,干事雷厉风行的人。刘姥姥市一个幽默,爱逗人乐的人。真是如歇后语上说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样样都新奇”。她的第一特点是“土”。她初进大观园,对什么事物都新奇得不得了,这里摸一摸,那里碰一碰,把大观园里所有人都逗乐了。第二特点是喜欢逗人乐。她在大观园吃饭的时候,吃吃这个,吃吃那个。吃到最后,她才满意地说:“大观园里的饭实在太好吃了,如果我在这里呆着,一天可以吃头牛。”连我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再说贾宝玉,老祖宗骗贾宝玉和薛宝钗结婚。黛玉知道后,被活活气死。当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而且得知爱人已死,悲痛欲绝,便心灰意冷地去做了和尚。

  这本书告诉我们:封建社会之所以从昌盛走到灭亡的深渊,是因为它没有给人自由地空间,人们只能按照它的意愿来做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是对这种黑暗与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最好控诉。我们现在的新社会为我们营造了自由地学习空间,可以让我们自由地玩耍,快乐的学习。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也发达了。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创明天美好的家园。

红楼梦读后感11

  随着我阅读的章节越多,我对人物的感情也就越深。虽然说红楼梦中描绘了很多事件的发生,但写事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渐渐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都浮现了出来……

  先说黛玉吧,看第七回时对于我个人的情感来说我是越来越讨厌他了。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贾府仆人周瑞之妻应薛夫人之命把皇宫式样的扎花送予她。黛玉得知宫花是众姑娘皆有的,则表示不屑。对于自己的爱情与亲情只懂得一味吃醋难过而不懂得主动争取。她的性子真让人捉摸不透既孤傲清高又忧愁自卑。在她的父亲林如海过世后她的这种患得患失的性格将上映的更加明显。这样的人最后不剩吃亏还能有些什么呢?

  与宝玉有着“金玉良缘”之称的宝钗为人处世方面磊磊落落,想看宝玉的玉便直言不讳的提出来,并拿出自己的金锁与宝玉交流。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也成为今天流传的话语。虽然后人有很多都批判宝钗有心计没有人情。但我觉得她至少为了爱与自己争取过,虽然方式不对,但也没有伤害太多的人。

  第九回的花袭人劝宝玉努力学识,孝敬父母,还真是让我很感动的。她从小在宝玉的'身边长大懂得宝玉的性格与心理。这在古代很少有女性能如此贤明且贤惠的。这方面也看出了宝玉性格的活泼调皮,不像封建势力低头,坚持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同时在文章里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宝玉的聪灵觉悟。

  虽然红楼里还有许多没有着重描写却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人,但红楼梦的重要人物我已经多少有些感悟了。虽然十回的作业任务完成了,但我不会放弃对红楼梦人物的探索……

红楼梦读后感12

  其实寒假,我已经读过红楼梦,当时我囫囵吞枣并不认真。

  今天我又拿起《红楼梦》这本书,当我这次读完以后,泪水已经掉落在书上了。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谜,亦真亦假,亦假亦真。一遍遍的读,感受也越来越深。

  那大观园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轻浮,黛玉忧伤清高,宝钗大方,凤姐泼辣书中人物性格鲜明,这本书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喜怒哀乐,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这次细细品味了以后,也随着我的所学知识的丰富,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本书。书中以为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描述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的暮鼓,揭示了许多封建末世不为人知的人情世故。

  回想黛玉刚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受欢迎。然而,当她父亲过世后,那些曾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花飞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为何要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黛玉是把花比喻成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也佩服作者,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叹世态炎凉,真真假假,真不愧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红楼梦读后感13

  红楼梦里可爱的女生不少,可我偏偏喜欢晴雯。如果你问我喜欢她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她那风一般的性格。

  诸多女子中,黛玉最有才,她的《葬花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可她有着太多的娇气和孤傲,那是云一般的女子;宝钗最有智慧,她的李代桃僵之计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可是她有太多的俗气和世故,那是雨一般的女子;凤姐最有趣,她那一肚子的笑话和谜,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可是她有太多的狠毒、冷酷,那是电一般的女子。而晴雯不一样,她智慧而不耍手段,靓丽而不染世俗,世间女子的可爱之处几乎都聚集在她身上。

  最初认识晴雯,是在怡红院的'树下,我还记得她带着顽童似的笑脸,把扇子撕得嗞嗞作响,惹得宝玉在一旁拍手叫好,袭人则骂她糟蹋东西,可谓“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一笑”。仅仅几把香扇,我喜欢上了这个会笑会闹的女孩。大观园里,愿意如此笑给大家看的也只有她了。她率直而不计后果,给她平添几分英气,也埋下了祸根,像风一样,自然而来,自然而去。

  再次见晴雯。是在灯下,生病了,还要给宝玉补衣裳,传来一阵阵咳嗽,如此坚强,而我,每次生病都依赖父母、责怪他们。从不劳动,我不禁低下了头。作者都不由得在这一回给晴雯加上了个“勇”字,说到大胆豪爽,和她一比高下的尤三姐,可哪有她那份纯真。

  最后一次见晴雯,不是舒服的怡红院,而是那破旧的小屋,虽然没有富足的环境,但依旧光彩照人,这多么难得,我遇到不会的数学题时,都不尝试,直接放弃,可她却依旧如风。

  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也化成了一缕风儿。好一位风一般的女子!

红楼梦读后感14

  如果说《水浒传》表达了中国人的豪情壮志,那《红楼梦》就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作品内容情节跌宕,加上作者细致的笔调,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社会贵族的生活,玉宇琼楼,山珍海味,贯穿整篇小说,让人们都爱不释手。

  《红楼梦》说了一个富家子弟贾宝玉的故事,传说女娲补天的.石头掉下了凡间,贾宝玉出生时就带着那块通灵宝玉,所以又名《石头记》。《红楼梦》说了一个贵族从繁华昌盛到家道中落的过程,同时反映了古代官员的贪污行径等社会不良制度习惯。是一部反封建的小说。

  《红楼梦》情节优美,让人始料不及。先是一块通灵宝玉令读者遐想连篇,然后看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故事,让人有些愤然。“有情人却不能眷属”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风气,让许多人无奈于封建社会的制度。

  如果封建社会是一片土地,那贾宝玉与林黛玉就是湖中的莲花,终是不适应这片土地,所以有不少学者认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生活在封建社会。

  红楼,在古词意上是指富贵人家女子的住房。我想是的,人生不就是一座红楼,宏伟精巧,富丽堂皇的事物,到头来终是一场梦。梦境散去我们还是当中的人,要面对无数的问题,就像一个普通的百姓。红楼散尽终是梦,能让人迷失在梦里,能让贾府家道败落的梦。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我看见了形形色色的女子,但其中只爱一个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好一个娴静如水的颦颦。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

  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

  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

  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

  于是她无奈著“天尽头,何处有丘”,悲哀著“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带著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我最喜欢的要数那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红楼梦》好一场黄粱大梦!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1-13

《红楼梦》 的读后感02-13

红楼梦的读后感10-25

红楼梦读后感11-25

“红楼梦”读后感08-16

红楼梦读后感11-27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读后感07-21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