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能够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务必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必须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此刻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但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出国留学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他的晚年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孩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中,我读了《傅雷家书》这一本书。起初我以为里面大多是一些长篇大论,读起来十分枯燥,可当我打开书细细品读了之后,我就将我之前的想法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书中所写的并不是那毫无趣味的道理,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在这其中包含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但在我看来,那完全就是平常我们在生活中与父亲的对话。虽然这些都是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仿佛他们就在面对面对话,丝毫感觉不到他们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隔着大海的距离感,也感觉的到一个是严父一个是游子的隔阂感。
傅雷,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对亲人有着无私的关爱,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从他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儿对儿子的情深、对儿子的鼓励和对儿子嘱咐。字里行间都散发出一种傅雷对儿子的深爱,不仅有对儿子的肯定,鼓励他树立努力拼搏的决心,也让儿子倍增成功的信心。此外,他还并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儿子多与自己沟通,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傅雷对于傅聪而言,是父亲,是老师,是朋友,亦是知己,他们在信中不仅仅只是谈生活的琐碎,他们还谈人生,谈艺术。傅雷不仅是儿子的楷模,他也成为了我们的好榜样,他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即使是读书,也不能只偏重某一学科,要多方面的读;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一味的用功,要懂得适当放松;与人交往,要礼尚往来,不要给人留下忘恩负义的印象;要时刻心系祖国,把报效祖国作为己任。
在看这本书时,我时不时的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平时,他总是板着一张脸,对我也十分严格,有时也会让人望而生畏,我也经常与他对着干,闹过不少矛盾。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忽然感觉自己更加了解父亲了,我明白他对我的爱是深沉的,一句句叮嘱,一声声责备,都是他对我的关爱。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父爱是深远而宽广的。
《傅雷家书》对我而言是一部真正使我发生变化的书,这是一部拉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书,它能使父母更懂孩子,也能使孩子更理解父母,是一部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看的书。
《傅雷家书》收录了从1954年到1966年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这其中,有教儿子做人的、有学习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这些不仅仅是一篇篇家书,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导以及深深的期望。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它不禁让我想起我父亲“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句话。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父亲把教我做人当成首要任务。他常常给我讲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再要求我学习。
记得那一次,我身为班长却在课堂上口出狂言,让老师下不来台。于是老师请来了我父亲。父亲把我带回了家,并没有骂我,而是和我说:“喜欢说话是好事,可这个话啊,要说到点子上,说话之前在脑子里过一遍,再决定要不要说。再说,你身为班长,那是老师对你的信任,是你的责任……”
就是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相比较母亲直来直去地批评,我更能接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
我的父亲虽不像傅雷是个大人物,但他对我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我受益匪浅。在我心目中,他不亚于任何一位父亲,他值得我一生去敬佩、学习!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不管是傅雷这样一个大人物,又或是我的父亲这样一个小人物,乃至全天下所有的父亲,他们对子女的爱都无私而又伟大。父亲是最广阔的海洋,教会我宽容;父亲是最伟岸的高山,鼓励我坚强;父亲是最温暖的霞光,带给我希望。
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推荐的第一本名著,就是《傅雷家书》。作为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对人们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既深且远”的著作,不仅值得学生们一读,也值得为人父母者一读。
附原文: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45岁,父性才真正觉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一、题目“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傅雷先生与他的妻子在1954到1966年间给孩子写了一百八十多封信。一般书信是没有题目的,编成书的时候,就以写信时间作为题目了。傅聪是1954年1月17日离开父母的,先去北京,随后去波兰留学。他17日刚走,傅雷18日即情不能自已,写下了第一封信。
二、“一天到晚堆着笑脸”
傅聪出国,是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的。20岁的'他沉浸在喜悦之中,与家人在他分别后“止不住流泪”形成鲜明对比。
三、“五三年正月的事”
是指傅雷与傅聪因讨论贝多芬作品哪一首最重要产生争执,傅聪离家出走一月余。
四、“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
教出这么优秀的儿子,又写了那么多语重心长的信件的傅雷,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原来傅雷一生苛求完美,所以对孩子也要求特别严格,傅聪小时候没少挨揍,而且打得特别狠。
但他自己也表示,“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而没有像一般的父母到处夸耀:“你能有今天,全是凭我们打出来的!”
他还做到了很多中国父母很难做到的一点:向孩子认错。如“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又如“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甚至“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前段时间,电影《狗十三》里父亲打了女儿李玩之后的道歉被很多人批判不真诚。其实,在生活中你找找看,愿意给孩子道歉并且付诸行动的家长有几个呢?
五、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有些错误就像钉子一样,即便事后拔出来,也还是会给别人造成伤害,再多的弥补也无济于事。巴尔扎克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宁可事前小心,不可事后悔恨。
六、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
傅敏注解:父亲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母亲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注意句中的“作”现在规范为“做”。
七、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意为,傅雷壮年之时不懂得做爸爸的艺术,让傅聪在童年时吃了不少苦。有道是钢琴、古典音乐还有父亲的责骂体罚,就是傅聪全部的童年。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生命的个体是短暂的,但生命的现象却是永恒的。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宽生命的宽度。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或泰山许鸿毛。但却总有一些凌驾于生命之上,值毕生追求。
青春少年时,除去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外,于生命消逝的仿徨也常常在心中回荡。身处人生中的花季,对死亡的恐惧我何尝不感同身受?近些天正好在拜读《傅雷家书》。
记得是1960年傅雷在给其子傅聪的信中写道过一句话:“我素来对生死看得极淡,只是鞠躬尽瘁,活一天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杆的时候才休息。”当时读到此,我的心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生命是第一位的,若是连生命都看淡了,那万事万物又有什么值得拼搏呢?直到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明白——世界之大,除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梦想
梦想是一时的追求,一生的夙愿。它不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精神的依托。可以说,人这一生一直在为一个梦想而奋斗,这个梦想或大或小却不可或缺。若是有志,不在年高;若是无志,便空长百岁。
世界著名钢琴家傅聪为了艺术,客居他乡,远走异国。为了艺术,他经历了异域风情里的“浮云游子梦,切切故乡情”,功名利禄中的心无旁骛,坚守本心。他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为了艺术,为了不被钢琴匠、奏琴的机器同化,傅聪细水长流,大大减少了音乐会的次数。这也意味着对名利的放手,对金钱的摇头。
梦想可能轰轰烈烈,也可能平平淡淡。轰轰烈烈的梦想最终许能一鸣惊人,名垂青史;平平淡淡的梦想最终许只能不声不响,销声匿迹。但有梦想的人活出了自我,没梦想的人随波逐流。有了梦想,生命充满活力;没有梦想,生命没了意义。
为了梦想,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
因此梦想,凌驾于生命之上。
亲情
傅雷曾在给其子傅聪的家信里写道,“爸爸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短短的几句话,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像述说了千言万语。傅雷对傅聪的期望、担忧、鼓励,对自己无法帮助儿子的`无奈、忧愁、痛苦如酸甜苦辣四种调料混合在一起,五味杂陈。傅雷时时刻刻,随处都是傅聪的警钟,一面忠实的镜子。为了给儿子回信,傅雷不顾身体的霉况日下,顶着头晕眼花,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字一句提笔书写。
亲情,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带着浓浓的思念,深深的牵挂,来到彼此身边。亲情,可以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使冷漠的人变得温暖。亲情,是互相付出;亲情,是互相牺牲。
为了亲情,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因此亲情,凌驾于生命之上。
祖国
为了中国的尊严,北大学生浩浩荡荡五四游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为了中国的振兴,科研人员呕心沥血,青丝变白发;为了中国的尊严,革命烈士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用血筑建新的长城。
历史之河里,滔滔不绝的流淌着为国牺牲者的鲜血。古往今来,不同岗位的人都为祖国的兴衰贡献着自己的瘠薄之力。其间,有鲁迅、傅雷的“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也有红军战士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没有身强力壮,却也身残志坚;无法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却也以笔代刀,口诛笔伐。
为了祖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因此祖国,凌驾于生命之上。
生命之上,还有许多许多。或许我们会因此,付诸一生。我们无法使生命延长,但我们却可以丰富生命的内涵。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矛盾的一种生物。他们看似严厉,却又内心柔软。他们想让孩子展翅高飞,却又开始早早地牵挂。他们为孩子取得的成绩骄傲,却又有着数不尽的担心……
傅雷就是这样的一个父亲,也是全天下父亲的代表。
儿子生活的琐事,点点不愿错过
家中钢琴的摆放,光线的明亮阴暗,寄来的照片日期,信件里面的错别字……所有生活的小事琐事,傅雷都事无巨细地认真考虑,并给予儿子真诚的建议。
傅雷一封封地给儿子写信,心中充满了各种担心:功课是否用心,睡眠是否充足,老师是否负责,练习的曲子是否难懂,行程的安排是否太过紧凑……
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傅雷都有着无数的问题,字里行间弥漫着浓浓的关爱之情。
尽管儿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飞远了,作为父亲,傅雷还是把一颗心紧紧绑在儿子身上,生怕错过儿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尽管儿子会忽视他的关心和建议,作为父亲,傅雷还是怀着最真诚的心写下苦心造诣的教子篇。
“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件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法,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儿子傅聪和人微小的争执,就让傅雷担心和思索,多次叮嘱儿子要态度谦恭,要虚怀若谷,要理直也不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这种宽和大度其实是我们父辈那一代人的为人处世方法,也是我们这个浮躁社会所稀缺的美好品德。
儿子奋斗的成败,他细心呵护
屈原之《离骚》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傅雷及我们的父辈,奋斗是他们时代的主题,更是他们的追求和信仰。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用执着的干劲托起明天的太阳,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成功的花儿。
成功的花儿很美,花开的风景很宜人,但即使花开似锦,我们的父辈依然在成功面前保持理智。
我国自古就倡导面对成功如履薄冰,要戒骄戒躁,而这正是傅雷对儿子的叮咛:“不为胜利冲昏头脑才是坚强的最好证据。”这也是父辈们一直告诫晚辈的,“越是成熟的麦穗,越懂得弯腰。”面对奋斗得来的成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父辈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够一声顺遂。然而成功的花儿再美,也有花开花败的时候,这也是人生的真是写照——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也有低落。
为了减轻孩子面对失败的痛苦,为了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父亲以谆谆教导之心,为孩子铸就坚强的铁衣铠甲。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傅雷把对儿子的关心和教导,用手中的笔,凝固到每一行的字里面。父亲的心思在字里行间显得格外细腻,也格外动人。
一句句叮咛,都是父辈的爱意
“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这是杜子美对儿子的叮咛,教育儿子要提升文学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放翁对儿子的.叮咛,告诫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通小垂九龄,但觅梨与粟。”这是陶渊亮对儿子的叮咛,提醒儿子要努力上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叮咛,期盼儿子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话全是父亲对儿子的教导,也是整个父辈对晚辈的期许,包含了深沉真挚的父爱亲情。
爷爷把父爱传给父亲,父亲又把父爱传给儿子,儿子还要继续传承。深沉的父爱看似波澜不惊,却伟大感人。他们看似平淡的话语,却包含着历经沧桑的智慧和对晚辈的关心之情。
听听父亲的叮咛吧,把他们的话刻在脑中,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以梦为马,以爱为翅,策马奔腾,去奔向光明的未来,迎接美好的人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了《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一封家书,饱含着异地亲人之间那浓浓的亲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能体现出家书的可贵之处。在《傅雷家书》中,不仅仅只有让他人动容的亲情,还有那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谊。
我想,在这本书的背后,作者不仅仅是想让我们体会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更是要借助傅雷夫妇对孩子的“唠叨”,来教育我们,传递他们信中所写的做人的道理,在静默中展示着父母的关爱,让孩子明白生活的不易,传授生存的知识,分享艺术的美。
在一封封信中,更多的是父母和孩子在唠家常,这也表示了在他们心中,亲情要高于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所有人都是在父母的唠叨中渐渐成长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也在不胜其烦的重复一遍又一遍,我们可能会觉得烦心,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而我们有未尝不知道这是父母的关心,即使许多人有时会克制不住自己,做出什么与父母对立的事。所以以后,我们更应该要知道回报父母,他们对于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自出生以来,对我们成长最好的养料。
承载在这一张小小的纸上的东西,可以说很轻,轻如鸿毛;也可以说很重,重若泰山。它不只是一纸家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傅雷通过家书,传达的是一种精神力量,同时也带着对傅聪一次次成功的欣慰和鼓励。傅雷教育孩子以“先做人”为底线,由此可见,他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极为严格的,但在严格中又透露出隐隐的关爱,指导他做一个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
在浓郁的亲情中,纵有千言万语,都将只传达出对亲人的问候。哪怕身隔千里,也斩不断血浓于水的亲情。身为一名学子,我们应谨记,百善孝为先,做人不能忘本,让“家”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吧!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对儿子亲切关爱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用音乐译注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胀的关切之情,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暑假《傅雷家书》读后感一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也正是因为家中有这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傅聪得以健康成长为一个令中国骄傲的音乐家。《傅雷家书》写的正是傅聪远赴波兰留学并定居后,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
从这本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父与子之间毫无隔阂、亲如旧友的情感。大洋并没有阻断他们心与心的沟通,生活上、事业上、艺术上、情感上的话题,他们无所不谈,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为儿子的人生之路点燃了一盏明灯。
傅雷告诉儿子如何看待困难:“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心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琼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的人,不会有博大的'同情心。”在成功之路上,必定会有数不清的困难与艰险、辛酸与泪水,面对这些,我们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才能超脱小我,成就大我!
他告诉儿子何为真正的“善”:“人应该为了善,为了荣誉,为了公理而善,而不是为了惧怕永恒的惩罚,也不是为了求取永恒的福祉。”只有这样的善才可以称为“大善”。善应是发自内心的,服务大众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内心某种自私的欲望或达到某种个人目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有些事,得到并没有真正得到,失去并没有真正失去,为大多数人着想,使大多数人幸福才能称得上是真善。
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傅雷不仅在为他自己的儿子指路,他也成为了我们心目中的一盏明灯。这位睿智的长者将他毕生的生活智慧浇注在这二十多篇书信中,需要我们怀抱着一颗纯真的心去领悟……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傅雷家书》,让我对这本书,对傅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老师着重讲了《傅雷家书》及作者的背景,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况,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傅雷。
一如既往地,老师不像书上那样赞扬傅雷,而是先给我们讲了傅雷消极的一面——他是个渣男,还家暴。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很难看到他这一面孔,比如我就一直认为傅雷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对儿子严厉了些,但终究是个人才,还教育出了这么厉害一个儿子。书中的内容更是充满了父子情深,让人感动。
但不曾想,傅雷作为“好丈夫”曾多次出轨。在和妻子朱梅馥订婚时,傅雷爱上了法国女子玛德琳;在妻子怀孕三个月时,傅雷和一位女演员纠缠不清;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时,傅雷公开追求陈家鎏。这些似乎也在傅雷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的“曾做过一些对不起你妈妈的事”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为“好父亲”,傅雷更是给了傅聪和傅敏一个黑暗的童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家暴,在一次访谈中,傅聪曾指着自己鼻梁上的疤痕说,在他5岁时,傅雷曾不知为何生气了,拿起盘子摔过来,他顿时便血流如注,立马送进了医院。像这样的事不至一两次,而是家常便饭。傅聪练琴时,只要让傅雷听到一个错误音符,他就会殴打傅聪,甚至把傅聪的头住墙上撞,对待傅敏亦是如此。
傅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区别对待兄弟二人。傅聪从小受到高级教育,傅敏虽然也想像哥哥那样学琴,但傅雷却不同意,理由是他没有精力,并且认为傅敏没有天赋。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也承认自己对傅敏的不公。他曾给傅聪写过长达七千字的信,却从未给傅敏写过长信。
傅雷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过多地控制。他对孩子有着各种无孔不入的要求。每天吃饭时,他都会关心孩子吃饭时的坐姿,手肘位置,吃饭不能说话,咀嚼不能发出大的声响。由于傅聪不爱吃青菜,他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傅聪长大后,父子关系仍没有像书中描绘的那样融洽。傅聪被问起“为什么回信比家书少得多时”他自己也说,自己不敢写,因为随便说一句就会引起父亲源源不断的反应。不仅如此,傅雷本身的性格其实就很暴怒,时常发脾气、摔东西。更离谱的是,傅雷还时常指点傅聪与弥拉的感情——这在书中也有体现——他告诉儿子要专一、不许离婚,但自己却多次出轨。这样的傅雷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啊!
那么,傅雷为何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自己,这也要从他的童年谈起了。在傅雷3岁时,他的父亲因被诬害被捕入狱,即使他母亲多方奔走,但他父亲还是在出狱后去世了。在这期间,因他的母亲无暇顾家,傅雷年幼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夭折。也正因此,傅雷的`母亲就将一切希望寄托到了傅雷身上,极力培养他。傅雷的母亲请来了私塾先生教书,她则在一旁监视傅雷。因为一下子失去了四个亲人,傅雷的母亲变得乖戾,用各种残暴手段对待傅雷。傅雷玩久了,她就把儿子扔进水里;傅雷分神时,她就把蜡烛油滴到傅雷身上;由于傅雷不好管教,她就要上吊……这一切造就了傅雷,也扭曲了他的性格,让傅需在多年后也用母亲对待自己的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儿子。傅雷的这种暴躁,易怒事实上是不由自主的,在发怒过后又时常懊悔地责怪自己。
毫无疑问,傅雷是个卓越的翻译家,评论家,是难得一遇的人才,但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傅雷家书》能成为“教育典范”也是顺应了某些父母的控制欲的结果,但我身为学生,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时,我认为《傅雷家书》更像是一本哲理书,而不是所谓的教育书,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她,就是那个平凡的女性,傅雷的妻子,付聪的母亲;她,就是那个伟大的女人,丈夫的助手,儿子的领路人;她,就是那个伟大中之伟大者,视祖国的荣誉,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女人。如果让我为傅聪的母亲致中国感动人物颁奖词,我会如是说。因为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教导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拳拳的眷念的心,你听,她说:
“从来信中可看到你立身处事,有原则,有信心,我们心头上的石头也放下了。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主的自尊心,在外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不仅在艺术方面,并且在做人方面。我相信你不会随风使舵,也绝不会随便改变主张。你的成功,仍然是祖国的光荣。孩子,你给了我们痛苦,也给了我们欢乐”。
他,是优秀的中国教育家,是伟大的翻译家,是一个柔情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父亲,他又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就是——傅雷先生。
“聪,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很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都止不住流泪。”
在这个微寒的冬夜,它成了我最好的陪伴,这个冬天,《傅雷家书》俨如一位慈母,将知识孜孜不倦地教给我,又如一位严父,将生活的目标给我高高挂起,这个冬天,我不孤独。
《傅雷家书》“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伴我夜坐,《傅雷家书》“如道边茵茵绿树,花丛中盛开的芳华,令人回味”伴我日行,跃动我的灵魂。
捧着这本书,蓦然发现我和母亲就好像书中的主人公一样,他们经历的事情我也曾体验过。我刚开始学琴不久,晚上十点半,我和母亲从老师哪里回来,接着开始弹奏上课学的《布谷鸟》这首德国民歌,我连续弹了不下于80遍,窗前的玉兰花都跟着我的琴音陶醉了,花的香气弥漫了不大的房间,淡淡的香气萦绕在琴的周围,远处的河畔朦胧在月色中,天和地在我的琴音中等待布谷鸟归来的气息,悠悠幽幽的倾诉着衷肠……
钟声响了十二下,房间里一片寂静,回头看,母亲的眼睛半睁着,像是睡着了一样。我不想破坏这少有的宁静,但手指还是不小心滑了一下,擦过了琴键。母亲被惊醒,心疼地说:“好孩子,睡吧。”我知道母亲一直在陪伴我,我更心疼她,说:“你睡吧,放心,我会弹得好好的。”就又开始弹奏,直到满意,我才睡觉,估计已是凌晨一点了。
二年级,一张60分的数学卷好似当年错位的琴键一样点醒了母亲,我的钢琴计划被迫中止。我仍记得那个阴雨天,房间一片冷清而寂静,但早已不是当年的夜晚,我正抚摸着琴键,他冰冷的身躯刺痛着我的心。母亲叹着气走进来:“儿子对不起。”说着她沉下头,我们一起用布将钢琴罩了起来……,告别琴音,夜幕下,伴我的悦耳的琴声被朗朗的读书声和莎莎的写字声所代替了。从那天起一过就是六年,我再也没碰过钢琴,我的音乐梦想在那时破灭了,琴音成了我心中最美好最华丽的记忆。也成了我的默默的伤感。那个静穆的夜晚,父亲牵着我的手告诉我:“孩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在文化课上创造奇迹吧,让我和你妈妈见证,让月亮和星星见证吧。
终于初一时,母亲动手术,在病中她鼓励我好好学习,初二的母亲节前夕,我将年级第一的喜讯报送给她,她说:“孩子,辛苦了,这是母亲节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傅雷家书》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阳光的种子,正如书中所说:“这是一轮太阳,灿烂辉煌,照耀成长”。这个寒假,这本书给了我更好更远的目标,照亮了我的前程,是我心中最美的里程碑,我会汲取书中的点滴知识,让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某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某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合上这本《傅雷家书》,我感触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之间浓厚的父子情谊。特别是傅雷对傅聪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感触颇深。他不仅教傅聪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财,还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甚至细微到教他擦眼镜;对于傅聪,傅雷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畅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完全放下了做父亲的架子,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败,无愧于心。有人说:“即使我坚持了又如何,我还是没能够成功。”我想在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们有时明知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热情放肆地奔跑过,就不会留下遗憾,他日想起,也无怨无悔,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洒脱豁达,得到的`未必会比期待的少。我从书中看到的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人生的呈现:我们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属于我们,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
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时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炽热。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记忆里还有夜晚他们在灯下为我批改作业的身影、有每个早晨在厨房间为我忙碌早饭的身影、有大学住宿时他们为我收拾寝室时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感染着我们,从小到大陪伴我们逐渐成长。有时候我们总会提问,亲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而是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人世间最宝贵的宝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会首先想到老师,其实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书》讲述的就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他孩子的教育。全书采用书信的方式,字里行间透漏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真情,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国外求学的孩子,告诉他人生的底线和准则,教导他行为举止,让他铭记祖国,每一篇都读起来真挚感人。
郭秉文曾经说过:“教育跪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傅雷先生对儿子管教甚严,但书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关系很好,这就在于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既告诉孩子正确的人生道理,又让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思索,并不断的指导他。我最喜欢书中傅雷先生对傅聪讲解“不完整与完美”的那一段,他说道:“你(指傅聪)提到的完整,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细细想来,的确是这理,生活中的我们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总是忘记了正是我们的不完整才给了我们幻想的空间和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才让我们欣赏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谈了《傅雷家书》,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傅聪是羡慕的。生在当代中国,我们从小就无可奈何的把一切为高考让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听爸妈的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而父母大多时候都在关心成绩,也没有跟我讲过什么人生道理。当我上了大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学了并不是感兴趣的专业,也对未来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设计师,但这个愿望也随着时间和父母的一声否定消失不见了。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个性”的又有几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是一项不易的事,要让大树稳立,必先打好地基。与傅雷先生不同,现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理想与兴趣持否定态度,用讽刺与嘲笑击碎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思想雏形。世界上没有一种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若你认为没有,那只是你还未曾发现罢了。不要再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这种比较比直接否定更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励的语气说话或评价,支持他,他不会让你失望。
除了这种情况,目前更多的是宠溺孩子的现象,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育儿观念,让孩子们成为了家庭“小太阳”,家长都得围着转。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正常顺天性发展,还会因家长“树大自直”的观念被宠坏。爱孩子不是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而是他困惑时,你教导他、鼓励他,然后给他自己去尝试的机会。爱孩子不是让他衣来什么手、饭来张口,而是让他懂得自立自强。爱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风韩日,而是让他自小就懂得什么是爱国。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有人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货架遭受严重的损失。”的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迫切的要改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识。《傅雷家书》就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他把亲情与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刚好,爱而不腻,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实在教育学上也有很大的造诣,他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的感慨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聪先生,当今世界一流的钢琴演奏家,风度潇洒,多年来蜚声乐坛,饮誉国内外,他的演奏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被誉为“钢琴诗人”,是第一个在国际性重大钢琴比赛中获得大奖的新中国音乐家,为中国人赢得了莫大的荣誉。他的优雅的举止和付雷的家教不无关系。家中吃饭时,要求孩子食不语,不许随意讲话,咀嚼食物嘴里不许发出声响,舀汤时不许滴洒在餐桌上,饭后要记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里的物品用完后,要有规矩地放回去,非凡是书,不可以随意乱放;对人客气,尤其是师长或老年人,说话时态度要谦和,手要垂直放在身体旁边,人要站直,即或坚持真理也必须注重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等。从人的谈吐举止便会对这个人有一定的了解,有谁会喜欢和一个不修边幅,拉力邋遢的人交往。反过来,举止斯文,懂得礼仪的人是受大家欢迎的。为此每个家长在孩子小的时间便提出了不少做人的规矩。现在不是几百年前有着繁文缛节,可是最基本的礼仪人还是要做到的。
傅雷先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要傅聪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耕种个各样的困难。感情是人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付雷先生在付聪店铺的日子里也是花了极大的笔墨来指导他,不是家长教条的口吻和态度,而是平和的语气,自身的事例来诱导儿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好句02-13
傅雷家书的好句01-04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20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1-15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01-18
傅雷家书的读书笔记02-23
傅雷家书好句15篇02-17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3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2-05
傅雷家书好句(15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