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抗战家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抗战家书》读后感1
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今天,我们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家国情怀是一面震撼人心的镜子,都应对照审视自己,照亮前进的方向。在灵魂深处有所触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感受到学习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的同时,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要担当起应有的爱国责任义不容辞。
《抗战家书》读后感2
“连日致书,谅已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难(指蔡的勤务兵——编者注)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指长女)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指幼子浙生)资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
这是抗战将领蔡炳炎在1937年抗战时所写家书,里面所述“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激励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惜抛家弃子,投笔从戎上前线,献出宝贵的生命,迎来中华民族的解放。
抗日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是爹娘生养长大,成家后还有妻儿的牵挂,蔡炳炎在他的家书中,字里行间也透露了他浓浓的儿女情长。难道他们不知要爱惜自己的生命?不是的,因为他们知道大敌当前,如果每个人爱惜自己的生命,那么,自己的国家就保不住了,家园还是自己的家园吗?大家就会成为亡国奴。
近日,在看《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蔡炳炎他们作为当时参与淞沪会战的将领之一,只有一个共同的信念,中国决不能再让日军为所欲为地蹂躏下去,假如没有武器可以抵挡日军的攻势,他们的身体就是拒敌的唯一长城。所以上自最高统帅,下至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受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行动,当时驻守的将士也表现出了中国作战的士气和信心。
七十多年前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消散去了,但是,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时候,一个国家民族要屹立在世界之林,唯有自强自立,风发图强,居安思危,才不会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像一位艺术家所说“艺术没有国界,艺术家是有自己的'国家的”。
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梦想之际,更要牢记英烈精神,继承他们的遗志。每个人做好我们的当前的工作,为实现我们与英烈共同的强国梦而奋斗。
重读抗战家书,永传传承英烈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奋斗!
《抗战家书》读后感3
抗战家书正气然,英雄著笔志参天。声声报国情怀载,字字为民日月牵。可挟雷霆鸣大地,能扬雨雪润心田。春风念得中华事,告慰灵魂续巨篇。——题记
从四月一日开始,中央电视台新闻便播出了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在这些报道里,我看到了许多……英雄!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的赵一曼女士;有“愿拼热血为吾华”的左权将军;还有“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张自忠先生……
这些家书的作者有普通士兵,有抗战名将,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想:保家卫国,赶走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献血铸造起我们民族的骨气,国家的昂扬;他们从小家中走出,融入国之大家,他们在家书中,表达他们对家的思念,对孩子的期盼,对国家的情怀,他们是我们中华民优秀精神传统的.最好践行者,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更加精彩灿烂。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一封封家书,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报效祖国,与亲人分散,与家乡辞别,义无反顾地冲进战场的先烈们!他们,不顾饿着的肚子、漫长的征途,不畏严寒和霜露、敌人的枪炮,步伐坚定,双目炯炯,肩上担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他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搭建成抵御敌人的城墙,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鲜艳的五星红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沙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让后人清楚地感受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感受到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我听过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爱国先烈们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勇敢刚烈,面对亲情是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做人要饮水思源,没有先烈们的舍生忘死,哪有现在繁荣富强的国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我们又哪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们要感恩,也要珍惜,更要拼搏!感恩先烈们为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强自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拼搏奋斗!
最后,像伟大的先烈们致敬!
《抗战家书》读后感4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了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解放军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弃妻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铸成永久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以小小家信见证大时代的信念。读书中王孝慈致弟书,他热情鼓励不满十七岁的弟弟放弃安稳的教书工作,奔赴抗日战场。
吾谦爱弟:“来信收阅,备悉一切。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我们要在战争环境中受到锻炼,我们要在敌人的炮火下壮大起来。抗战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的健康、智慧及勇敢要在抗战中诞生,要在争取抗战胜利中发扬光大,我们要为驱逐日敌寇出中国抗战到底,我们要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到底。在战斗的环境中,创造你的'人生,开辟你的前途”。
他同时还要求弟弟帮忙送自己的女儿去陕北边区接受革命的教育。弟弟在收到信后即离开家乡奔赴抗日前线,于四年后在山西与日寇激战中牺牲。刚刚20岁。我们如今的好时代,正是当初一个个的家庭的牺牲换来的。家书里呈现的家风、使命、亲情,令人动容。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抗战家书》读后感5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友读书会”的安排,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抗战家书》,很受教育。书中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些家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革命先辈的那种抗战精神十分感人,这种抗战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伟人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东方主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这种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面对鬼子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他们挺身而出,迎面抗击,保卫祖国的国土不会侵犯;他们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勇于胜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向上的情怀,是正义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体现。一个人有了精神,就会昂扬向上,为使命奋斗;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会自强自立,兴盛不衰。如今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实现复兴中华“中国梦”,尤其要学习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当今,在一些人们的意识里往往重视物质财富多,而忽略精神财富,导致“一切向钱看”和“私”心膨胀,甚至腐败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学习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全民有了这种抗战精神,就能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爱岗敬业,对事业发展求实创新,为社会进步科学进取;就能面对国际风云,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保卫祖国的领土,维护国家主权,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就能面对自然风险,为世界人民奉献爱心,用我们的发展支援兄弟国家的建设,以强国强军的成果为维和作出贡献。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振奋精神,为富国强民,为国家的安全,为人民的安定发挥应有的作用。
《抗战家书》读后感6
翻开《重读抗战家书》,先烈们对国家的深情表白,对民族的铮铮誓言,对亲人的无限眷念,再一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品读这一封封的抗战家书,让人心情激荡,倍感伤怀,不由热泪盈眶。
先烈亦凡人,亦胸怀柔情,亦有着自己的儿女情长。然而,自古安得两全法?在那个硝烟烽火的时代,为了民族大义,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放下心中对血亲的牵挂,投身革命事业,奋不顾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这些抗战英雄们抛妻弃子,告别家乡,壮怀激烈,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重读抗战家书》是我们对先辈们不能忘却的纪念。一封封家书,映照着一个个伟大的英魂。赵一曼女士“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何叔衡烈士“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左权将军舍小家为大家,“一腔热血卫吾华”,戴安澜将军“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拳拳赤子的满腔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热血烈士们对山河故人的柔情。
程雄在《致父母书》中的一句“罪甚!罪甚!”让我记忆深刻。忠孝难两全,英雄“走上最前线,消灭敌人,保卫中华”的决心已定,但情感上不能尽孝于父母的悲伤与愧疚却也在“罪甚!罪甚!”四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存亡和发展英勇献身,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怎能不感恩呢?
重读抗战家书,景仰先烈的泪潸然,缅怀先烈的情无限。抗战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家书,情深而义重,历久而弥新。家书中蕴藏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灵魂之所在。鲁迅先生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我无比认同这一点。我们重读抗战家书,不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激励当下。只有以抗战家书为镜,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家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幸福生活,才能不辜负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
《抗战家书》读后感7
言诤诤,沙场绝笔,父母兄长谆谆叮咛。语切切,鸿雁传书,夫妻恋人依依深情。——题记
在今年寒假即将到来的时候,老师为我们推荐了一本名为《重读抗战家书》的书。我最初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在思想上并没有引起什么共鸣,甚至然没有多大感觉。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和现在相距甚远,我们根本就无法体会到。
但是,当我看完戴安澜、左权、张自忠、吉鸿昌、黄洛峰、王雨亭等十数位爱国志士的家书之后,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觉。因为在这些家书中,既没有那些虚伪的措辞,也没有那些夸大其词的演讲,只有他们笔下朴实的言语,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牺牲的坦然。
从戴安澜将军的家书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抗战志士“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强烈爱国之情,更能体会到一位孝子对“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愧怍。左权将军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这是左权将军对于抗战的决心,既然日寇要灭我中华,那么作为一个中国人,当然应该为了祖国,为了中华去战斗。
他们所写所记的,是包含了自己对家人思念之情。一封封家书,同样也是在牺牲前夕的一封封遗书。其实,这些先烈们与普通人无异,他们也爱自己的妻儿,也想侍奉自己的双亲。但是,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毅然选择投入战场,“以报国家养育!”这是一种怎样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种怎样的大义凛然,如果换做他人,又怎会有如此魄力呢?
《重读抗战家书》让我的到了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他用爱国志士自己的笔,令我们倍感先烈之壮怀激烈。
虽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场战争早已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一封封从沙场上保存下来的家书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当年的硝烟和苦难。
曾几何时,有多少先烈为了民族大义和祖国母亲而抛妻舍子,背井离乡,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日战场上,用自己的血肉为祖国母亲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我们应该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获取知识,汲取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奋斗。
《抗战家书》读后感8
最近,我阅读了《抗战家书》一书,该书先后再现了左权、彭雪枫、赵一曼、戴安澜、张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战家书,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英烈们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心以及甘愿为抗日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迈之情。其中既有热血男儿在战场上恨不能杀尽敌人的叹息,也有铮铮铁骨要与家人、朋友分离时的铁骨柔情。
这里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戴安澜将军的光荣事迹:1942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中国派出一支远征军开赴缅甸,支援英美同盟军,1942年3月,戴安澜将军率所部第200师在缅甸同古与日军遭遇,双方发生激励战斗,最终第200师以牺牲8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4000余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的胜利,这一仗打出了军威、国威。不幸的是戴安澜将军在同年5月的朗科地区突围行动中牺牲,战斗开始前,戴安澜将军留下了两封家书,在给妻子的家书中说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戴安澜将军的两封家书,一封是写给妻子的道别信,一封是写给朋友的'托孤信,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催人泪下。体现了戴将军对妻子的亏欠和对孩子的无限思念之情,然而,面对战争,面对国家乃至民族危亡,戴安澜将军毅然离开家乡的亲人和朋友,慷慨奔赴战场。每当我读到这里,鼻子酸楚,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恨自己不能和戴安澜将军一起共抗日寇,为国而战。
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是无数的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珍惜和保持,我很自豪看到当今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纵然国家目前还有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但这些绝不是我们可以背叛我们祖国的理由,我相信只要中华民族能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中国挺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再是梦想,我们的中国梦将越来越好。
《抗战家书》读后感9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做到了我们希望做却不能做或者想做却没做到的事情,有所不为,虽重利在前不为所动,有所必为,虽舍生命亦不改初衷,大抵英雄就是这样子,因为能为我们所不能,所以我们崇拜他们;因为给我们以指引方向,所以我们尊敬他们;因为给我们汲取力量的榜样,所以我们学习他们。
看完《重读抗战家书》,英雄二字在我脑海久久不能散去。我深深被他们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豪气所折服,被他们字里行间的柔情所感动:戴安澜“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张自忠“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豪情,赵一曼“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的面对死亡的淡然,左权“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的信念坚定,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民族大义大节,左权“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的儿女情长……我仿佛回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看到了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一封封家书,让我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重读抗战家书,让我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作为这些爱国烈士的福泽享受者,我们没有权利抱怨太多,也不应该有太多抱怨,正如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中的名句“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你们的.国家做些什么。”,想想这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们,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与爱情、亲情吗?他们的付出不够多吗?他们有什么抱怨?所以,我们更应牢记先烈们的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让我们一同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无私奉献的年轻生命,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抗战家书》读后感10
“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过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有着不俗的文人气质,为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灾难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爱人,有了心爱的儿子。她的爱人是弼时妻子,陈琮英的哥哥陈达邦。
赵一曼为了革命,离夫弃儿,把儿子宁儿寄养在陈达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赵一曼和团长王惠同,带领50多名战士在哈尔滨铁北左撇子沟附近被日军包围。赵一曼带着腿伤昏倒被俘,敌人对她进行了令人发指的折磨。她被剥得赤身裸体,手脚相缚,电流从她最私密的部位进入,用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伤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伤处。
赵一曼疼得死去活来,只有信念时刻保持着清晰。为了祖国,她献出了女人的尊严,女人的名誉,母亲的`仁慈,那受难的耶稣之痛也不及她的万分之一。她用坚强的信念和意志战胜了敌人的残酷折磨,淡然面对生死,让信念之花在东北大地血一样盛开。她是我心中坚强的自由女神。
牢记“抗战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就是要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党。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情怀,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则更要牢记“抗战精神”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爱民爱同胞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以家国为重个人私利为轻,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国之兴衰,常想党之安危。
牢记“抗战精神”多一些“家国情怀”,让“抗战精神”与“家国情怀”心手相牵,乃国之幸运、党之利益、民之福泽,也是民之责任、党之遵循、国之精神。
《抗战家书》读后感11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苏联学习的路上,途经哈尔滨时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中写道的。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留下的这些家书,是一笔永远不能忘却的精神财富。如赵一曼在1936年8月2日牺牲前一刻留下的遗言。她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赵一曼留下的这封家书,虽然由于她牺牲前没有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使这封家书迟到了21年后才传到其儿手中。赵一曼的真实身份也随着这封家书一起在1957年被解开。她原名是李坤泰,四川宜宾人,牺牲时年仅31岁。这是一封激励了整整三代人的家书。
重读这些沉甸甸的抗战家书,可补好精神之“钙”,能让心灵得到滋养,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让清明成为生命的礼赞,勉励世人勿忘先烈。英烈长眠,浩气永存,精神不朽!
【《抗战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纪念抗战作文05-30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2-03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01-21
《红色家书》读后感04-13
傅雷家书读后感03-24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0-04
傅雷家书读后感01-05
《傅雷家书》读后感07-18
《傅雷家书》 读后感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