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次一听到这首歌曲,我脑海中仿佛就呈现出一幕士兵呐喊着、奔杀在大江南北的一幕独特场面。这些,都来自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之间的三国战争,并塑造出了形象生动的人物,如:莽撞的张飞,智慧的诸葛亮,忠义化身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
在无数的英雄之间,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曹操。在小说中,曹操被塑造成了奸臣,似乎他就是反面人物,可以让天下人耻笑的卑鄙小人。而我并不这么认为,曹操应是一个真君子!
有一句话说得好: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曹操比作治世之能臣。曹操确实是一个治理国家的天才。他能领兵打仗,又能治国安民,不是真英雄还能是什么?他的文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个高度,他是一个著名的诗人,写过《短歌行》、《龟虽寿》……其中,《短歌行》饱含着曹操对人民的怜惜,以及自己对一时无法收复祖国山河的焦虑。
曹操这个我眼中的`英雄,被人们说成是奸臣,我觉得,看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这样,不仅不尊重客观实际,也不公平公正。
2三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以如椽大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其波澜起伏的情节、气势磅礴的画面在古典文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三国演义》顾名思义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事件,它生动地演绎了三国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与诸侯争雄的历史画卷,数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与推崇。细观三国,你会发现无论从人物、情节或是场景上来说,这都是部举世无双的佳作。就拿人物来说:刘备作为一代枭雄纵横于乱世之中;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叱咤风云,称霸天下;周瑜作为青年才俊,尽显智谋与骄傲;诸葛亮更是有着“隆中便晓天下三分,旷世奇才死而后已”的经纬之才与赤胆忠心……而其中最令我钦佩的是五虎上将之一的赵云。
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在二十八回会古城主臣聚义中他初次走进我的视野,也让我看到了他投奔刘备时的赤胆忠心,于是我开始留意他在三国中的一举一动。说起赵云就不得不提他长坂坡救阿斗的英雄事迹,于十万万大军中七进七出,浴血奋战斩杀曹操数员大将与无数曹兵,此等耿耿忠心使得刘备“掷儿慰臣”。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论遇到多大的危险,都不曾退缩,直到白发苍苍仍为蜀国四处征战,堪称忠义之楷模。
三国中猛将虽多,但智勇双全者可谓寥若星辰,赵云即是其中之一。犹记马谡大意失街亭之时,赵云奉命断后,他沉着冷静地带领军队击退二十万曹军并缴获大量军资,使得孔明与诸将喜不自胜,曰:“真将军也!”赵云以智谋取胜的战绩不计其数:计取贵阳、汉水胜众、力斩五将……一生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去世时蜀帝刘禅哭倒在龙床上不能自已。正如刘禅所说:“云昔从先帝,功绩既著。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於危险。”赵云之忠心,让我为之敬佩,而他去世后,其子赵广也驰骋沙场精忠报国,可谓满门忠烈,家风怡人。
也许,有人会说论才干赵云不及孔明、周瑜;论武功不及吕布、关羽;论威严不及曹操、孙策;论仁德不及刘备、陶谦,无可敬之处。但在我看来,赵云智胜两分,武胜两分,威胜两分,仁胜两分,义胜两分。尽管每一项都不是那么的出类拔萃,但若论综合能力,赵云可谓全才,无人可比。
此等英雄,怎能不尊,怎敢不敬!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明代作者罗贯中成功刻画了近四百多个人物形象,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羽和诸葛亮。
关羽跟随刘备,忠心不二,深受刘备信任。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每每读起有关关羽的故事,都让我感慨万千。关羽攻打樊城时,不慎被毒箭射中,毒侵入骨头,据说后请来华佗为关羽刮骨疗伤。刮骨疗伤定要先去其肉,这种痛已不是常人能承受得了,何况还要刮骨,每每想起都觉得寒颤。可关羽仍饮酒吃肉,还和别人下棋。周围的人都吓得捂住眼睛,血流了一盆,关羽依然从容不迫,一声都没叫出来,仿佛刮骨疗伤的不是他,可见关羽的气魄雄浑,威猛刚毅。想起我以前打针、输水时,就好像要了我的命,“雨”哗啦啦地流,真是太惭愧了,相比关羽刮骨疗伤的痛,我的痛根本不值一提。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了总是腿痛,嘴边总挂着:“哎呦,痛死了。”之类的话,搞得家里人个个担心不已。哎,我真是太不坚强了,一点点小痛就呻吟,还搞得家里人不安生。关羽的从容不迫值得我好好学习。
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因为有了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才能在那个混乱时期立足。有一回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故意耍计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是周瑜故意刁难自己,但他没有生气。那时,只是东吴和蜀打算联手打败曹操。如果这时挑破周瑜的诡计,必定要伤了两军和气,所以诸葛亮便答应了这屋里要求。可十万支箭,即使从早做到晚,也未必能做好,怎么办呢?这时,诸葛亮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耍个草船借箭,轻松拿到十万支箭,周瑜的计谋没能实现。诸葛亮的沉着冷静,顾全大局真是无人能及。一次数学期中考试,我遇到一题不会写的,急得满头大汗,浪费了不少时间在那道题上,好不容易匆匆忙忙把后面的题做完了,再回过来做这道题,依然是整不出思绪,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不仅这道题错了,还错了一道很简单的题目。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遇到问题是沉着冷静,或许那道题还有些许希望;如果我能像诸葛亮一样顾全大局,或许那道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题目就不会错了。
读《三国演义》,让人收获万千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
关羽,他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勇武过人,忠肝义胆,在麦城被孙权所擒获后,死不投降,最终被杀害了。
他,武艺是多么地高强。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大敌当前无所畏惧。
他,又是多么地忠义。当他被曹操所俘获,勉强才答应留下。曹操送他新战袍,他却仍用大哥刘备送他的旧战袍;曹操又送他绫罗绸缎、金银器皿,他一概不受;曹操与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他的心却还在大哥那儿;曹操送他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他虽然收下了,但想的却是如果有大哥的消息,就能立刻与大哥见面。当有了大哥的消息,他过五关,斩六将,曹操怎么也留不住他。在华容道时,他念及旧情,对曹操网开一面,放他走了。
他,又是多么地勇敢。当他中了箭毒时,请华佗刮骨疗伤。他不用绑在柱子上,不用蒙住眼睛,而与马良下棋。华佗用刀割开皮肉,然后,将骨上的箭毒刮去。只见血一滴滴地往下流,而他却仍与马良谈笑风生地下棋,脸上没有一点痛苦之色。
可惜,这样一个武艺高强、义薄云天、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关羽,在麦城被害了,我们要永远记住他的名字,记住这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题记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身为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是有它的道理。也许是故事的生动有趣,或是情节的出其不意,抑或人物的细致入微,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阵阵触动,在读者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吟咏着这气势澎湃的开篇词,我不禁对词中的英雄产生了疑问:《三国演义》中讲到的人物无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但是,在那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曹操曾对那时那个寄人篱下、无兵无地的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语,煮酒论英雄也因此留名青史。有人说,曹操错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刘备,而是他手下的那些贤臣猛将,他们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叱咤于风云之间。而反观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卖草鞋的草夫,却幸得贵人相助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可曾想过:倘若刘备这样的.一无是处,又是怎么拥有这样一支有勇有谋的威武之师的呢?
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公谨记;借东风天公作美,空城计艺高胆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与忠心的代表。可是,让我们回到这种种的丰功伟绩之前,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刘备,他很有可能怀着他的淡泊和孤傲,一辈子只是做一个平庸的诸葛村夫。若是碰上孙权,诸葛亮何时才能出人头地?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华就更难了。所以,诸葛亮是幸运的,幸运的遇到刘备这样的英主让他有大展才华的机会,他是不世出的人才,是需要伯乐去发现的千里马,而刘备正是这个慧眼识才的伯乐,是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的英雄。
赵云,武艺高强、侠肝义胆,一身银白色的盔甲更是尽显少年英气。他单骑救阿斗,面对曹军气势汹汹的部队,毫不退缩,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忠心耿耿,如入无人之地。论武功,刘备定比不过他;论才智,刘备也甘拜下风;论勇气,刘备被曹操一人吓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赵云似乎都略胜一筹,可为什么他还对刘备绝无二心呢?因为刘备比他会用人,而这一点,正是猛将与英雄的差别,也正是刘备的独特魅力所在。
刘备大智若愚。他懂得无为而治,懂得如何让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一个人竭尽所能;他懂得如何收纳民心、聚敛人气,从而得到天下英才的爱戴与拥护。刘备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子龙,却能成就一方霸业。而历史上刘邦不也是如此吗?他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开创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他起初无一兵一卒,最终却建立了威武的大明帝国。由此可观之,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说的最妙,但他一定能将做的最好、说的最妙的人团结起来,并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团结才是力量”,一个领袖般的人物,把所有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尽最大可能去发挥能力,从而形成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强大凝聚力,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善于发现人才的领袖,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社会需要更多像刘备这样的英雄,在社会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备,才是这乱世中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诸葛亮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人们所熟悉的往往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其实与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真实的诸葛亮原来并非一个智谋无比的完美之人,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有长处也有短处。
诸葛亮一生的为人长处及其功劳可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志向远大,颇有才干。他自小随当过太守的叔父长大,叔父死后,他虽躬耕陇亩,然而志向高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世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相信自己有管仲,乐毅那样的才干,这二者一位是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一位是战国时燕国著名的军事家。当时别人对他说的话并不相信,唯有崔州平、徐庶元直等朋友相信。事实上诸葛亮有治国才能,这从他一生中写的政治文章可以看出,其学识比较渊博。
其二是确有远大抱负而又具备了真才实学,并帮助刘备一道征战,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从而形成了与曹魏、孙吴鼎足三分的局面。
其三是在刘备死后,又竭力扶持后主刘禅,为蜀汉政权的巩固尽了最大的努力。
其四是一生中写了许多教令、书信、奏议之类的文章,后人辑为《诸葛丞相集》。内中收有各类文章24篇,共10余万字。其中最为闻名的就是《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这两篇文章对后世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文中诸葛亮所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已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诸葛亮一生中的.不足之处也有几点。其一是隆中对策有失误。失误在何处?失误在于战略规划犯了分兵之错。他将蜀地和荆州作为据守的根据地,两处相距太远。驻守在荆州的关羽得不到援助,结果被东吴击败后,蜀地就很孤立了。另外,宋代苏洵所写的《项籍论》一文,在谈到剑门相隔的西蜀盆地时曾指出:“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
熟读二十四史的毛泽东,在看了苏洵的这篇文章后,也曾这样批注评价:“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
其二,诸葛亮有为相才干,但带兵打仗却并不是他的长处。所以,史家评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伏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由于征战太多,劳民伤财,使得蜀国难以振兴,这也是蜀汉政权最后不能不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
其三,诸葛亮凡事必亲躬,实际上爱独断专权,发挥其他人才的特长不够。这些,都是诸葛亮的一些明显不足之处。
当然,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诸葛亮从总体上来说,还是一个杰出的伟人。特别是他的为国操劳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格精神,十分令后人所称颂。本来,一个人经历一生,无论获得过多大的荣誉与功勋,或无论留下多少物质财富,这一切都将会成为过去。而唯有其伟大的人格精神却可能会长留天地人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实践过程就是这样,无论历史再过去多久,相信他的这种伟大人格精神,也永不会被人们所忘记而消失!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这首《临江仙》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我就会联想到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奸诈的曹操,仁义的刘备,心胸狭窄的周瑜,谨慎的孔明,勇猛的张飞,献帝的昏庸。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都刻画地淋漓尽致。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这使周瑜非常的嫉妒。于是他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是最好的兵器就是弓箭,如果你不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如果不能完成就要严惩。”但是诸葛亮并不惊慌,他凭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上,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非常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还有一次,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国大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只有诸葛亮镇定自若,他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位大臣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叫司马懿退兵。”再后来,诸葛亮叫人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在大街上扫地。而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慢慢弹起琴来。因为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导致他以为城内有埋伏,便撤军了。可见诸葛亮能利用敌军的.性格特点来作战这一举动是多么的聪明呀!
其次,我喜欢的就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他有勇有谋,武艺惊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无不显出关羽的英勇。关羽的忠,惊天地,泣鬼神。“身在曹营心在汉”流芳千古。书中记载:“曹操素爱云长武艺人才,欲得以为己用,所以待之甚厚”,既如此,仍未能收得关羽之心。后有人以诗叹曰:“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关羽的气,惊心动魄。“刮骨疗伤”时的非凡气概,历代传颂。书载:“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者,皆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奕棋,全无痛苦之色。”虽然华佗医术高明,但能忍受这种痛楚而又不显形于色的实数罕见。
在三国演义里,虽有英勇的人,但也有奸诈的人。曹操就是其中一个,他虽被称为奸雄,但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因为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也导致了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将领,也没能识破庞统为他提供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三国演义》——值得一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7
读三国,做一个像关羽一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读三国,做一个像夏候惇一样的热血真英雄。
读三国,做一个具有超级阳刚之气的人。
……
《红楼梦》中有一回袭人说宝玉的话:“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再者,也没个刚气儿。”这句话其实是袭人不客气地批评宝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点阳刚气,一个男人若有“脂粉气”,说话娘娘腔,做事优柔寡断,没有担当,缺乏主见,婆婆妈妈,胆小怕事……其实是特别不好的。
自古以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点刚气儿。汪老师认为,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较好的让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汉,什么是热血男儿,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给学生讲名著《三国演义》时,汪老师重点讲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乡,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特别勇猛善战。
汪老师重点和同学们精讲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伤的眼睛塞进嘴巴吃了,同学们在课堂中都听得异常兴奋,简直不敢相信有这事。
具体情节《三国演义》原文是这样写到的:
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繞阵而走。惇不舍,亦繞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
细读以上文字,罗贯中用极简,生动、细腻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热血汉子,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汪老师不得不对罗贯中的文笔服气。
此处,以写夏侯惇为主,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多余的描写,从动作,语言上一气呵成!
汪老师再来分析情节,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战场上直接拔箭吃掉受伤的眼睛,这真是铁血真汉子啊!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这样写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观、伦理观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
据汪老师所知,古人遵从《孝经》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无论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发,也都是源于这个传统。自己的生命,都是来自于父母,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是不能随便毁伤的。例如:古人有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圣人之训也。”
当了解到这些中国文化背景后,我们才能明白夏候惇为什么当时要把自己受伤的眼睛吃掉。他这样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现!而是缘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时,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在当时封建社会里,这恰恰是一个人重孝之表现。
另外,从小说的情节来讲,当时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剧痛,直接用手拔箭,连眼珠也一起拔出,这绝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负伤后,杀掉了曹性,报了一箭之仇。可见夏侯惇的战斗力还是很高的。大多数人一只眼睛伤到这样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睁不开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负伤,没有让他放弃职守,继续战斗,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关羽刮骨疗毒后,大家都称赞关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伤瞎掉了,忍着剧痛继续战斗杀敌,可以说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着实了不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孩子就要有胆色,有刚气,有豪迈的一面。
一部《三国演义》汪老师读出了英雄本色,读出了男儿当自强的霸气……颇让人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读后感8
那日,作业写完,我闲来无事。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不由笑了笑,不知多久,我都没翻开这本当初的挚爱了。
我静静地读着,感受着纸张散发出来的古老的书香,用心聆听着作者的心声,却早已忘了时光的流逝。
合上书本,我不由掩面而叹。这世界中诸人的一生有何曾完美过?
诸葛亮,他,天资聪颖,料事如神,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他生前帮助主上刘备,开创了蜀国盛世。他用他的智慧引领着一帮武将为刘备打天下。他虽与刘备是主仆关系,但他却视刘备为兄弟,誓死为他效忠。他诚实守信,即使心中有多么不舍,却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他摇着他那把朱雀羽扇,与刘备一起登高山,豪睨天下群雄。
可是,时光却是如此短暂易逝,刘备之死,令他悲痛欲绝。他又辅佐刘备的儿子阿斗,希望它能成就刘备生前未完成的霸业。怎奈阿斗不争气,任凭他耗尽心血,想尽办法,却终没能在有生之年,助主上一统天下……
曹操,他,从不贪慕他人之功,不将臣僚的密谋奇策据为己有。他,曾是关羽的'主上,却不忍一代天骄因为自己嫉恨他不为自己效忠,而丧失性命,就终没能狠下心来,暗下其手。他,文武双全,凭着自己的本事,打下了一座座城池。他,志向深远,一首《观沧海》更是真切地抒发了他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他,心系百姓,千方百计地希望子民们能过上好日子,不用再为一家的生计发愁。
可每每提到他,都会令人想到一个词“奸雄”。在人们眼里似乎曹操就是一个阴险狡诈的卑鄙小人,杀害忠良,善使权术。人们因他的所作所为,因他的身世而歧视他,却殊不知他为了百姓,为了国家思虑终生。
关羽,刘备的结义兄弟。他总是英气豪爽,不拘泥于礼节,总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他,视兄弟如手足,在朋友陷入困境的时候,总能两肋插刀,救人于危难之中。他,武功盖世,力大如牛,被世人称为“万人敌”。他,忠诚可靠,并不为名利所动,无论曹操如何善用糖衣弹,都不能收服他那颗忠实的心。
可他却被奸人所害,腹背受敌,最终战死沙场……
诸葛亮,曹操,关羽都可谓是一代英豪。他们都被世人敬仰,可他们的人生又何曾完美过?又有谁完成了心中所想,心中所念?他们都是带着未完成的心愿悄然离世。即使我有多么不愿,我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人生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他们因子民能够幸福生活而乐,他们因能和兄弟聚在一起喝酒吃肉而乐,他们更因城池沦陷,因亲人战死沙场而悲……
他们的人生不完美,他们都未完成毕生所愿,他们抱憾辞世。但他们却从没有对自己当初的决定后悔过,他们因能够与这么一帮好兄弟畅饮,一起夺天下而高兴,而自豪。
他们的人生不完美,他们的人生有悲有喜,他们经历过无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但在他们心里这才算人生。或许,在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有过迷茫,有过无助,但他们却不放弃,不后悔。他们勇敢地前进。
而我呢?似乎“做不到”已经成了我的口头禅。我的人生接受不了一点点的困苦与磨难。可是没有人的人生不经历痛苦与挫折,因为没有痛苦与挫折的人生又怎么能称为“人生”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若不经历苦难,又怎能完成大任呢?
时光流逝,岁月静好。我也将做一回古人,“演义”专属于我的人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写东汉末年到晋统一全国之间的史事,尤其以魏蜀两大国之间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写魏、蜀两方时,又以蜀国的故事为重点。写蜀汉时,则以诸葛亮为中心;在写诸葛亮时,又以隆中决策为关键,这说明了作者维护汉家正统的思想。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其中每个人物的神态特点都写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其中的蜀中五虎将——关、张、赵、马、黄:关云长是一个:红脸、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汉寿亭侯),他的出场是温酒斩华雄,后斩袁绍名将颜良、文丑,令众诸侯听得其名都闻风丧胆,后来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后来一得知旧主刘备在袁绍部,立即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随刘备打遍天下。
张飞,字翼德,黑脸,落腮胡子,他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前一声吼,喝退曹军近百万,在战斗中取上将之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的时候,在瓦隘口用巧计捉住蜀中名将严颜,并用诚心降服了他。
说到赵云,最出名的是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操百万军中冲来杀去,如入无人之境,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与刘备之妻甘夫人,砍死敌将五十多名,砍倒大旗两面,并帮助刘备恢复汉室,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真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可谓是忠、孝、勇兼备,他一听说自己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了,十分恼怒,立即率领西凉军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后忠于张鲁,虽受其怀疑,但仍与张飞大战,最终万般无奈,投降了刘备。
说到黄忠,曾经与五虎将之首关羽大战过,他不但刀法挥舞如风,箭法更是了得,一箭就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折马便回。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又被诸葛老师用激将法,一举就夺下了定军山、天荡山,大败魏军,真是人老刀不老啊!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写得十分细腻,而写计谋却比它还略胜一筹。在官渡大战中,一开始形势对曹操十分不利,人少粮缺,而袁绍兵精粮足,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尚在,便与曹操打起了消耗战,正当曹操只有几天粮草时,袁绍降士许攸献策率三千轻骑直袭袁绍的粮仓——乌巢,曹操用此计果然打败袁绍,威名远扬,灭袁绍二子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在赤壁大战中,水军都督周瑜与诸葛老师都知要火攻,这是江东名士庞统到了曹军中故意献上了连环计,诸葛老师预测到傍晚会有东南风,可一举攻破曹军,但必须有一个人去诈降,这是老将黄盖甘愿受苦,果然博得曹操信任,将曹军大败于赤壁,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在诸葛老师的一次北伐中军事要地——街亭失守诸葛老师闻讯大吃一惊,这是西北角魏军已经杀过来了,诸葛老师立即将城中旗帜放倒,大门敞开,自己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后大惊,没过一会儿就退兵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斗中,用尽了各种各样的谋略,浮现出一个个骁勇的武将,一位位巧舌如簧的.辩士,在一起斗志斗勇,将每个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在《三国演义》中如果将一个个谋略去掉,那剩下的只不过是打打杀杀,如果将一个个人物的神情、话语去掉,那剩下的就更没劲了,所以你就能想一想它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是多大了。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诸葛老师,作者把诸葛老师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诸葛老师并不象《三国演义》中那么厉害。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算上现代圣贤,有几个人没读过《三国演义》。这个假期也看了《三国演义》。
三国博大精深,引人入胜。虽然叫义,但其实是忠、孝、仁、礼、义,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极难做到的。忠义,虽然古代圣人孔子曾经主张人人都要忠君、忠国、忠民,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做到。有“四信”的人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有些人即使忠诚也是不忠的。有多少人搞腐败,市场上没有真正的价格?不过很多看过三国的人都会从中学习到忠诚。他们可以从“孔明造了一个小小的刘皇叔”中学到忠诚,也可以从“孔明冒着生命危险借了一支箭做救世主”中学到忠诚。现在很多学校都提倡孝道。能孝顺多少人?有多少人为父母洗脚或者说“我爱你”?也可以从三国得知,徐庶去曹颖是为了他的母亲,但他仍然忠于刘的心,保持“沉默”。仁就更明显了。刘皇叔以仁政治国,以换取人民安居乐业。孔明以仁治国,达到了晚上不关门,不捡遗体的'高尚境界!现在几个同学能容忍同学之间的小摩擦!“礼仪就是礼仪。现在表面上叫“好老师”、“好叔叔”,但有几个字是真的?这种问候根本不是问候。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不懂礼仪,连三国里的仇人都懂礼貌。无论王朗如何侮辱孔明,孔明都不会打断王朗的讲话。这是礼貌!义,为了友情!现在,几个人就能做到,几个人就能捡钱,几个人就能为朋友做任何事,几个人就能在朋友忙的时候帮上忙,不考虑报酬或者后果!《三国志》中的关是对义的最好诠释。《华容道易道释曹操》不能完美的表达仁义吗?
我也感受到了孔明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美丽品质。勤奋学习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小成绩就达到了顶峰,其实不然。我们小小的成就,在浩瀚的文坛上,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孔明虽然博览群书,成了圣人,但在军务繁忙的时候,也抽空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才真正解释了“不厌其烦”这个词,我们常常以没有时间为理由不看书,孔明,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一挤,总有办法的。”他还有一种我久久不能忘记的高贵品质,那就是“不知疲倦地教人”。虽然我是学习委员,但当很多人问我问题时,我很不耐烦。孔明日夜工作,吃不饱,睡不好。但是,如果有人问他问题,他会全力以赴,从不批评,不耐烦,这也让我汗流浃背,四处张望。孔的高尚品质让我感到惭愧和感动的地方有千千万万个。这个单子不到一百万星光!
关大师的品质也要求我好好学习:为了朋友,为了从前在美国的时光,什么都做。我曾经用犯军令的危险(砍头的危险)解释过曹操,从此以后我要学会帮助同学朋友。用自己的好品质去帮助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也有这种帮助别人的好品质。还有那种诚实坦率果断的美好品质,让我从心底告诉自己“你不能拐弯抹角,做个小人!”
这就是三国的深刻。有学问的人会成为人流中的英雄,没有学问的人可能会被淘汰在堕落的深渊里。
这让我想起《柯南迷》十月号的一句话“世界太大了,我们却太小了,无法度过一生。我们只能窥探浩瀚宇宙中的冰山一角。”虽然我们看不到宇宙,但我们可以向着最好的方向前进!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看完《三国演义》,看之时觉得这次一定要写篇大读后感,但提笔之时,又不知从何着笔,思来想去,觉得只能找个人物写写算了,但大人物写不起,小人物又知之甚少,看来就挑个不大不小的"五虎上将"之外的魏延小作评议。
打从小看电视,就会分个敌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也是,总是站在刘备、诸葛亮一边,打仗都看他们赢,刘备的人最讲义气,但后来出了个叛徒,真是厌恶死了。但今天又看《三国》,却找回了另一种认识,似乎不再厌恶这个叛徒了,都少还有点同情与抱怨。在三国里,魏延也是一个讲义气、识时务的英雄。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 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 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
魏延的结局跟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诸葛亮的用人也占有较大的因素,自魏延投靠之时,诸葛亮就认定此人必有反骨,所以后来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始终没能改变诸葛亮对他的看法,甚至是在魏延出的某些主意上,诸葛亮还心存疑惑和偏见。诸葛亮晚年,不管是在打仗还是用人还是有些不是很英明的举措,有点可惜,但魏延更可惜。
借此机会祝愿所有群友及家人:
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吉祥如意。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故事梗概:
第一回
张角兄弟起事。百姓拥护,官军望风而靡,
刘备不甚读书,性宽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为汉室宗亲。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败黄巾于郡,二败黄巾于青州。
曹操幼时,用计谋使父不听叔父责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说操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阳北部尉时,不辟豪贵,威名颇震,因黄巾起拜骑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张角打败的董卓。卓见玄德为白身,不为礼,张飞欲斩之。
第二回
刘关张与朱[]孙坚打败黄巾,朱[]诏封车骑将军,河南尹;孙坚除别郡司马上任,唯刘备听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为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署县事一月,与民无犯,民皆感化;与关张情同手足。
督邮至县索贿,张飞鞭督邮后三兄弟离去。
玄德助刘虞平黄巾,刘虞,公孙瓒奏备功,荐为别郡司马,守平原县令。
宫中何进与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何进不听曹操之劝,从袁绍计,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凉刺史董卓得诏进发,何进中十常侍之计入宫被斩,袁绍,曹操入宫杀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陈留王,去北邙山,闵贡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横行就都,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荆州刺史丁原等反对,丁原领义儿吕布讨卓,李肃为卓说吕布投卓为子。
第四回
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九岁),强迫蔡邕为侍中。
少帝作怨诗,李儒奉卓命以鸩酒毒害之。
董卓摄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宝刀刺卓,不成,骑卓所赐之马而逃。被中牟县令陈宫抓住,弃官同逃。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操因多疑而杀吕后奢全家。并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视操卓为一路人。
第五回
曹操到陈留招天下士,立袁绍为盟主,讨卓。公孙瓒荐玄德,关,张。吕布部将华雄连斩数将,关公出斩华雄,曹操抚慰,袁术歧视。
八路诸侯战吕布而败,刘关张战吕布,吕布逃至虎牢关上。
第六回
董卓听李儒计要从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
李[],郭汜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死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淫人妻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卓临行,教人放火烧居民房屋。
孙坚飞奔洛阳救火,于井中得玉玺,离袁绍而去江东。
曹操领兵讨董卓,被吕布打败后埋怨袁绍"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投扬州去。,公孙瓒与刘,关,张,亦离袁而去,袁自投关东。
荆州刺史刘表截孙坚讨玉玺。
第七回
袁绍与公孙瓒战于磐河,公孙瓒败,被赵云所救,赵云因绍无忠君救民之心,弃之而投奔公孙奔公孙瓒。公孙瓒不重用赵云。
刘,关,张前来助公孙瓒,与赵云相见,甚敬重,不忍相离。
袁术向袁绍要马不得,向刘表借粮不能,使书叫孙坚伐刘表,已伐乃兄袁绍。
孙坚伐刘表;刘表先败,后听蒯良计,在砚山用矢石打死孙坚。
孙策用黄祖换父尸后回江东。
个人感悟:
《三国》的'经典是任何一本书,任何一个作者,都不能抄袭的。《三国》也好,罗贯中也好,都是文学界的一大亮点,都是任何书任何人无法取代的。曹操,张飞,关羽,都是书中著名的人物,都是讲义气,重感情的人,我想,罗贯中老先生写这些人物的用意就是让我们后人明白,做人就要像他们一样,做好人,做聪明人,做个讲义气的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为人所熟知。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我也早已看过许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兴致上来,于是便重读了此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刻画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武将,有些武将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记忆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罗贯中的深厚功力。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才集结、豪杰辈出的年代,文争武斗,好不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演义类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儿女英雄史。诸侯纷争,依旧不忘礼义。兵戎相见,依旧不忘忠孝。刘备入主西川,为大业不忍加害同族刘璋,是为礼;赤壁之战,关羽镇守华容道,面对落魄而逃的北方枭雄曹操,却念及恩情,宁违背军令状,放走曹操,是为义;徐庶接到母亲病危的.书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险离开刘备,是为孝;诸葛亮一生天纵奇才,却依然尽心尽力,辅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为忠;赵子龙长坂坡挺枪在敌营几进几出,百万军中浴血拼杀,是为勇。《三国演义》全书中,贯彻始终的是忠孝礼义勇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以致数百年来,人们品析《三国演义》依旧会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置身于那个年代,这便是这本书内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暂且不谈,倒是每次读都会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是他们却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说,三国纷争这个主线是这本书的骨架,刘关张、曹操孙权等豪强是血肉的话,那么这些个小人物便是毛发、指甲,丰满了三国历史。后人读三国,不应该只关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环固然闪耀,那些配角同样值得尊敬和喝彩。许多小人物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历史。一位伟人也说过,历史并不是属于那些英雄,而是属于人民。我们每个人更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作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无数细微的正能量汇聚在一起,将推动历史的巨轮走向进步。
《三国演义》中,曹魏实力最强,一统天下也是大势所趋。魏国的人才体系相当健全,人才层出不穷。反观吴国、蜀国,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国国力本不及魏国,奈何刘备复兴汉室心切,屡屡出兵,甚至因义弟关羽之死而对吴国大动干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建立,却又偏向了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国。可以说,这是一场根本没有盈利的赌博。无论吴蜀相争谁是胜者,都免不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被曹魏所吞。刘备的个人领导力也在当时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依靠汉代皇室光环凭借仁义起家的领导人,在面临真正决断时,个人素质往往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个人是酷爱蜀国的,每当读到五虎上将如何骁勇善战,都会不禁嗟叹,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将,又岂会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国一统。
遗憾成就历史,也成就了这部三国。天下归魏,三个当世枭雄,最后谁也没有站到历史的制高点。这首《临江仙》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曹操进兵官渡,攻打冀州。情景危急之下,袁绍的三子一甥共同发兵,准备联合破曹。
只是没想到袁尚逞能,没等其他几路大军汇合,自己就带兵与曹操前队激战,大败而回。袁绍听闻消息,残躯就再也撑不住,吐血而亡,临时前,指定了自己的继承人袁尚。
废长立幼,是自古大忌,这样一来兄弟阋墙之争也就在所难免。
而谋士们站队早在此之前已经完成,没有站队的像田丰、沮授被两派攻击而死,许攸投靠曹操。尚有强敌在侧,袁谭、袁尚两兄弟却已经忍不住开打了,团结一致还未必能赢,分崩离析亡之不远矣。被逼无奈,袁谭只好投靠曹操。而在此后的一个小的片段很有意思,就是辛毗去曹操阵营游说曹操接受袁谭投降的说词,相当的精彩。附录如下:
“明公勿问真与诈也,只论其势可耳。袁氏连年丧败,兵革疲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隙,国分为二;加之饥馑并臻,天灾人困:无问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灭袁氏之时也。
今明公提兵攻邺,袁尚不还救,则失巢穴;若还救,则谭踵袭其后。以明公之威,击疲惫之众,如迅风之扫秋叶也。舍此之图而伐荆州。荆州丰乐之地,国和民顺,未可摇动。况四方之患,莫大于河北。河北既平,则霸业成矣。愿明公详之。”
投降是暂时的,袁谭和曹操都是不会相信的,故而不久就撕破脸皮,再次开战,最终袁谭死于乱战之中。
而投奔袁熙的袁尚两兄弟被曹操赶到了辽东。最后曹老板听从郭嘉遗计,兵不血刃的收到了辽东太守公孙康送来的二人人头。
至此,北方大部分地区已然被曹老板纳入囊中,班师回都,大封功臣。准备修养半年,一举南下,消灭刘表、孙权等势力。
再说刘备投靠荆州刘表,最初的`日子还是过的很滋润的。只是好景不长,刘备坐不住,去搅和人家选接班人的家事,谈话场地有比较公开,一下子掉坑里了。
人家利益既得者刘表的妻弟蔡瑁肯定不能忍,想设计杀掉刘备。刘老板大业未成岂能身死,跃马檀溪侥幸逃脱了追杀,并且遇到了传奇人物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未卜先知,说他是逃难至此,并点明了刘备之所以东奔西跑而功业未立,是因为手下没有一个合理为他做统筹规划的人。并提及卧龙凤雏的事情,却不肯细说,只让刘备自己寻访。刚一打盹,就有人送枕头,徐庶化名单福经过试探后投靠刘备。我个人是不太喜欢徐庶,总觉得徐庶徐庶爱显摆而骄傲。
正是他的这种性格,才会导致在辅佐刘备短暂的时间后,就被曹操用计骗到许都,终身不发一谋。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有何用呢。后来在赤壁之战时再次出场,之后就不知去向了。
而尝到了甜头的刘老板终于知道了高级谋士的作用之大,徐庶回马荐诸葛给了刘备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三国演义写到这里,诸葛亮终于出场了,幼时看三国颇喜诸葛亮的诸多故事,及长却喜欢诸葛亮出山前的三国。
三国演义前三十七回是英雄青年时期起于草莽,群雄逐鹿的一个时间段,精彩至极。往后到关长水淹七军是三国之极盛,而盛极转衰,败走麦城、白帝城托孤,终而英雄末路,令人扼腕叹息。
人才在几十年的征战中逐渐凋零,看到最后连关平、张苞也去世了,才有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事情,人才凋零不仅仅出现在刘备这里,其实孙权、曹操两股势力亦是如此。
至于后面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下回再聊。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7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9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7-21
初三三国演义读后感01-09
《 三国演义》读后感01-10
《三国演义》读后感01-26
《 三国演义》 读后感02-2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2
《三国演义》读后感02-1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