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7-28 08:45:29
红楼梦读后感(优秀1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这一段时间又将《红楼梦》看了一遍,真的,每看一次,感觉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全新的体验。

  爱情也是这本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 贾宝玉和林黛玉那凄凉动人的故事 更是亘古不变的爱情话题,林黛玉临终前那一句"宝玉,你好……"打动了多少 红学研究者的心,到底是好什么呢 是"你好坏" ,还是"你好绝情" ,还是"你 好懦弱" ,还是临死也不变的爱情宣言说"你好好""你好好的活下去,我们下 , 辈子再见"之类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这便是曹雪芹先生留给我们的悬念,一个 让从古至今的红学研究者抓狂的悬念, 人们设想了多少, 却总觉得没有尽善尽美, 想来想去,原来还是这样的好啊,就这样,留着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只会觉得 韵味知足,就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任何美丽的手臂都努能让她比现在更美丽,更 迷人。

  当然这本书中还教了我们许多道理,譬如书的钢开始的部分有一首诗写道:一局 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这首诗的后 两句写的意思或许和我们平时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是一样的吧。而 且还说了,一局不能定输赢。这些都是一些讲理的诗句,我们在这本书中还可以 见到不少这样的诗句,最明显的莫过于书中的赖头和尚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 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 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 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月生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句句简单的诗句却包含了一些大 道理,功名,金钱,爱情,亲情,这一切,或许都会随着生命的逝去而消失,所 以我们在有生之年就没有必要拼了命的追求这一切,以为这一切都将不再存在, 并不是亘古常在的,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我们的生命之年,去享受我们的生活,将 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加多姿多彩。 当然,曹雪芹的才能并不只是体现在这一些上,还体现 在他对医学,农学等等的研究, 《红楼梦》被称为是中国近代 的一部"百科全书" ,可见它涵盖的知识面之广,它的作者的 阅历之深。书中惜春病重的时候,他从开始的庸医给开得十 分荒唐的药方到后来宝玉开的适合身体孱弱的小姐的药方他 都描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在医药方面的研究并不亚于一般 吃这口饭的人。 当然, 这本书能够吸引这么多人原因还有就是它那精彩绝伦的情节和优美的. 语句,诗句以及曹雪芹在一些人名上的巧妙取法。故事中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以 及他们和宝钗之间的微妙关系, 又到金陵十二钗中其他人的命运无不牵动着我们 的心,比如香菱,她从一个千金小姐到被人贩子拐卖再到被薛蟠纳为妾,这么悲 惨的命运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让我们也为之动容。 "根并荷花一 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便是她的一生写 照。还有凤姐王熙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醉,死后 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 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近。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 终难定! "凤姐一生辉煌,可是最后却只是落得一个席卷全尸的下场,可悲,可 叹!还有《红楼梦》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同音和谐音也起到了特别的效果。如贾 府四个小姐的名字,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春字之前的四个字组成就是"原 应叹息"的谐音。在比如说,贾雨村,其实就是"假语存"的谐音;甄士隐,其 实就是"真事隐"的谐音;甄府的管家霍启,其实也就是"祸起"的谐音。还有 贾雨村初入仕途的时候小厮给他的护身符上的语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 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几句话,形象的将金陵四大家的姓氏隐含其中,而且,让人一看就可以看出这四家的权大势大。

  当然,作者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也是这篇著作能够特别打动人心的原因之 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的确,曹雪芹家原 来也可以算是富裕家庭,可是后来被抄了,他成了一个败落公子,可以说书中的 贾宝玉就是他的化身,将自己融入故事中,所以这样的故事让我们读起来才会更 加感觉到凄惨,更加感人,也更加有真实感。

  当然, 《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并不是看三四遍就可以领悟的,它需要我们更 加深入地去研究它,我们现在知道的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还有许多红学奥秘等待 着我们去探索。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读《红楼梦》有感,《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朝曹雪芹的一大名著,在中国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尽管后四十回被高鹗续写,他那残缺的美,以及两人的手笔,具体什么风格与迥异,我们后人在不停的揣摩,研究。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园林建筑、餐饮娱乐、养生保健、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真可谓是让人浏览众多,见识众多。现代人虽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但是追溯到那个时代,还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许就是曹雪芹的文笔魅力之所在吧。

  记得当时我家就是村里的小图书馆(因为妈妈是村里唯一的公办教师),每年妈妈都会给我和哥哥订阅很多书籍和杂志,隐约还有印象的:儿童文学选刊,少年文学,大众电影等。

  当时我是四年级第一次看只看了前两本,当时是老姨在县城的邮局,她很爱读书,每年暑假我和哥哥都去老姨家,看她读过的书,其中就有《红楼梦》的文言文版,至今还保存在妈妈家。老姨还会给我们买很多当时很popular的小人书,主要是没看懂。书中的人物、故事和描述以及繁文缛节使我如坠云雾之中,那是只记得了一些主要的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具有特点的人物,由于没有悟性,对其中的"大旨"也是略知皮毛,直到989年初中毕业,把后两部又阅读了,但也只是从初中生的视觉,感受了里面的贾府的荣与衰落。

  高中的时候,在课本里和老师一起学习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等片段。工作成家之后,便忙于学习、工作、事业、家庭搁浅了读书的兴致,床头只是一些《读者》、《意林》和女儿在书店买来的一些《哲思》期刊。直到去年班级马可新同学带来了一本红楼梦的文言文版,我便回忆起前些年的情景,捧起《红楼梦》又咀嚼起来,关于"红"学的文章和评论,在各种媒体和网络上也众说纷纭"大旨谈情"的背后依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我们齐齐哈尔市外国语学校,在读书的领域可谓是走在了前沿,因为当今网络充斥着社会,文字的味道远离了人们的品味领域,我们学校的读书热情在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欣赏和文学的赞叹,让我们重温文字间的美!感受其中的部分细节,正如一首歌的歌词一样:每一次发现都是新感觉!

  《红楼梦》中,有人评论其中的女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追逐名利与权势的现实派,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薛宝钗等;另一种则是诗意生活且坚持性情的人性派,如林黛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等。袭人在有的评论中被称为有心计,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女人,但是,据我个人的观点,我不太赞同,我自己的浅显认识是:

  1特殊的身份,决定特殊的'袭人。原来这袭人亦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日瑞珠心地纯良,遂与宝玉。这就是她在贾府中能够立足的原因。

  2"忠"是袭人的性格特征。甚至是"痴"的地步。这就映射出我们在工作中,对于我们的事业和工作的投入程度。忠于和爱我们的职业,大家才能全身心在孩子和讲台上。

  3做人很善良,是一个十足的大姐姐"范"。上能是主子的信赖,下能使手下的小丫头们尊敬。这就是文中描写"细挑身子,容长脸儿,穿着银红袄儿,青缎子背心,白绫细褶儿裙子"真可谓"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是一个标准的大姐姐形象。而这些特点,也正符合她宝玉身边的大丫鬟这一身份。

  4袭人很会做事,聪慧处事。她不像王熙凤那样处处精明,不像薛宝钗那样闺秀出众,不像林黛玉那样习于挖苦。她挨过宝玉的踹,受过晴雯的气,却从来不与别人争锋相对。还有"欲擒故纵"的小技巧。比如,当时家里要赎回她,她反会让宝玉留她。在平凡中演绎着自己的故事。连攻于心计的宝钗女士都对她评价为:"偃旗息鼓,攻人不意者,曰:袭"。

  每次翻起《红楼梦》,似乎就让我在大观园中漫步,在贾府,王家,史老太君的娘家,薛家的故事中思索。今日和大家聊起的只是自己的感悟,时间仓促,请大家对于我指导和帮助。

  分析袭人的角色后,让我反思我自己,我自己性子急,可能和少数民族的血统有一些关系吧,所以在工作中,有时候很急躁,很直白,尽管无恶意,但是容易引起他人的费解和自己的苦恼,借鉴袭人的内敛,不去针锋相对急躁地解决问题,遇事情先冷静。在团队中,尽自己所能帮助比自己小的同事,好好协调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事,学会忍耐和智慧处理问题。借助我们学校每一次活动的东风,把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示给大家,回避改正自己的不足,为我们的学校进一步发展尽自己微薄之力。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世间最苦是疑情,不遇知音休应声。盟誓已成了,莫迟误今生。

  黛玉的哀叹已经够伤感了,还只是感慨自身。宝玉推而广之,痴情至此。掩口的小动作无疑展现了黛玉深层次的爱恨,不忍说出来的字。

  甲戌(庚辰)侧批:我阿颦之恼,玉兄实摸不着,不得不将自幼之苦心实事一诉,方可明心以白今日之故,勿作闲文看(为幸)。

  误会积攒到了,宝玉极尽所能仍然无果,终于把自己的苦楚说了出来。闻者悲伤。宝玉真的细致入微,呵护爱护,谁能真的无以为求。看不到希望的追逐,疲惫到想放弃。宝玉是觉得自己和黛玉其实处境相似的,本应该惺惺相惜,更为亲密的。黛玉也是清楚的,宝玉如何待自己。往往就是因为一些误会没有挑明,互相怄气。

  宝玉怕的是不理自己,不说话,是冷漠。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谁都会打动。我觉得你知道,我以为你了解,实际上呢,是我的一厢情愿,主观臆测,你根本没放在心上,不知道我的症结是因为什么。把事情说明,碍于情面,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露无遗,是需要勇气的。宝玉一番肺腑之言后,其实矛盾已经烟消云散,谁都会心软。一笑泯恩仇。

  宝玉在母亲面前是有些放肆的,悬了几日的心终于放下来,难得痛快。宝玉说的药方也是胡说来玩笑的,他是有些得意忘形了。宝钗不陪他圆谎,凤姐讨王夫人开心,顺着宝玉的话说。如果真有这样的药方,宝玉早求着贾母配好了。再者若薛蟠配了两三年,其他人怎么可能不知道,王夫人和薛姨妈是经常见面的。后面黛玉之口也说了宝钗不替宝玉圆谎。

  宝玉对宝钗,有些敬畏的态度在里面,再说毕竟人家是客,不能给她难堪。转向黛玉说了一句,黛玉不高兴了,你向我发什么威?

  宝玉留在太太这里吃饭,刚刚“得罪”了黛玉,缓一缓吧。黛玉实际上没有直接走开,还偷听了一阵。凤姐不识字,才叫宝玉写纸条。这里把红玉提了一下,情节连贯上了。

  “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宝玉还不知道,这也是产生误会的一个原因。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这里是巧妙的安排。人和人接受的信息即便是一样的,各人处理后的结果千差万别,理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黛玉很直接,不会轻易为了别人而委屈改变了自己。

  宝钗来搭话,可宝玉一心想和黛玉说话,支走宝钗。宝钗自然明白,蛮气愤的,你们都不待见我,心疼一下宝钗。黛玉太让宝玉头疼了,在的时候不理,走了赌气叫回来,纠葛。

  宝玉心里就是女儿了。薛蟠有自知之明,经不住云儿的.说辞,众人再起哄,没有办法推辞。像酒桌上的劝酒,不喝就冠上不给情面,不够意思的罪责,挺反感的,就是没有办法,更像是一种惩罚,失去了随性自在。大家也想看薛蟠的笑话,知道他没什么墨水。

  身在酒席,依然忘不了妹妹的《葬花吟》。“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哪一句不是说黛玉的呢?冯紫英的曲子词偏轻快,好像讲个笑话一样。云儿说的是自己,命运堪忧。她的曲子是有情色意味在的,符合她的人物设定。

  薛蟠是描写的重点,着急上火,又吐不出来词句,热锅上的蚂蚁。憋不出来文雅的词,他不知道,没学过没看过,迫不得已,多粗俗不堪的话就出来了。蒋玉菡的诗词造诣除宝玉外是最高的了,这是他俩互相欣赏的基础,都要在一定高度上,不能差距太大。

  蒋玉菡最后的一句诗,正是袭人名字的由来,先埋下一个伏线。这里云儿也知道一些怡红院的人物事情。青年男子的示好方式,赠送私密之物。薛蟠出来看热闹起哄,想起闹学堂一段。宝玉系的汗巾子是袭人的,和蒋玉菡互换,又是一个伏线。红玉隔三岔五的出现,总是在快忘记的时候提醒一下。

  元春是钦定宝钗和宝玉了。给李纨和凤姐的东西,更生活化。昨天的事情不够今天的大,黛玉心里比昨日更不平衡。原想让宝玉哄哄自己,不料宝玉也是受够了,这种话听的太多了。

  “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你也不同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那是你多心,我再不的。”这两句真是表露心声,太难得了。

  宝钗是听到黛玉的问话出来的吗,还是只当碰巧,我有些怀疑啊。即使宝钗是恰巧过来的,一看这俩人刚刚还在一起说话,我一过来就走开了,肯定猜得到八成是在说昨天的谎话。大家闺秀是羞于谈论婚姻之事的。

  宝钗先去的王夫人处,她知道宝玉是要先去贾母处的,故意不见。可宝玉坐的时间太长了,还是见面了。

  宝玉看见宝钗的肌肤,就看呆了,其实人家想的是长在黛玉身上的事情。细细端详,别有风韵,妩媚风流,蒋玉菡是妩媚温柔,这些个美啊。宝玉这个样子,才说了不会忘了妹妹,怎么就呆住了,弄的宝钗不知所措了。

  呆雁,十分俏皮,这时候才觉得黛玉惹人的可爱。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人生百味,虽只短短几十年或百年,亦有许多有趣之处,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而仔细研读一本书,便是跨越时间,书写你与它的故事。

  《红楼梦》被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可不只是“五味”俱全。

  开卷便可见曹公的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合眼一想,既能“看”到作者以血和泪,字字深情,十年删改;也能瞧见,此书一出,世人争阅,清廷亦闻,诸子百家各有考证,不同的人读出不同之味,诸味聚集,便产生了红学,熠熠生辉。只是不知有几个还记得,百年前,这书稿竟是寄托了一位苦情人的美好回忆和痴情之泪。这第一“味”便是苦涩之泪,关乎生活,跨越时空。刘姥姥三进贾府表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第一次去时见到贾府簇簇的轿马,不敢过去,且弹了弹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这才蹭到角门前,说“大爷们纳福”。她对凤姐的二十两银子加一吊钱喜得浑身发痒起来,对周瑞家的不要她一块银子的谢礼感激不尽。第二次是怀着感激,带着乡村野味去的。她对凤姐的取笑积极配合,以粗言村语博得了贵人们的笑,以年迈之身灌酒、行令,换得了贾府的款待。许多红学家推测第三次去的时候,贾府已是衰败之时。不肖子孙没担起责任,而受过恩惠和嘲笑的刘姥姥却为熙凤救下了巧姐。正是“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黛玉取笑的母蝗虫,却成了贾府的救命恩人,这更让人感慨天意弄人。书中写了贾府的兴衰变迁,更写了众多“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黛玉遗憾而终;宝钗空守活寡;元春独死宫中;迎春嫁了中山狼;探春远离家乡;惜春从小没有父母关爱,终与青灯古佛相伴;湘云从小没了父母,夫君也过早离她而去;妙玉终是未守得洁净;熙凤聪明一生反算了卿卿性命;巧姐嫁入农村;李纨含辛茹苦守寡多年,等到云开月明时却忽然逝去;可卿红颜薄命……当颦儿悲作《秋窗风雨夕》时,我多想给她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她林家的家产,够她衣食无忧;当宝钗被薛蟠笑话喜欢宝玉,我多想替她拭去眼泪,告诉她,她值得遇见相伴一生的人;当岫烟不得已当掉自己的冬装时,我多想替她披上一件斗篷;当凤姐和探春想振兴贾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多想带她们看看现代女子也能做出一番事业。可我不能,我只能替她们洒下几滴眼泪。这是时代的疮疤,更是永恒的悲剧。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亦凝成了这滴泪。

  再品这泪中竟带着丝丝甜味。大观园中少年少女竞诗才、作书画,青春的活力跃然纸上。便是弱不禁风的林妹妹,也有与湘云嬉笑打闹之时;正经律己的宝姐姐,亦有扑蝶的娇憨姿态。大观园虽是人造景观,却也住着万千生灵,潇湘馆的鹦鹉,贾兰追的鹿,也让我们与自然来了一番心灵的“亲密接触”。贾母对黛玉的那一搂,是真情流露;宝黛虽是拌嘴,却都牵挂着对方;还有宝玉并不将丫鬟视为下人,却是与她们共享欢乐……这些就像我们的家常琐事一般,亲情、友情以及宝黛“发乎情止于礼”的.美好爱情,都让我不禁露出会心微笑。

  除了与书中人同哭同笑,在生活中忙里偷闲读它,与友人谈论它,也谱成了我与它的独家记忆。与它结缘是小学六年级时语文老师推荐,犹记得小升初的暑假,我从图书馆借了20多本别人评说红楼的书,就这样趴在床上一本本读完了。当时正是盛夏,阳光洒在树叶上,为青翠的樟树叶镀上了一层金边,树上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喧嚣的蝉鸣反而衬得正午很安静,樟树也仿佛是一扇巨大的碧绿屏障,使我在阳光的照射下似乎去到了一个空灵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读完一本书后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红尘茫茫,时空渺渺,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我不知曹公的本意是否是让宝玉出家,但大观园似乎确凿只能是美好的回忆。我也忘不了与友人的钗黛之争,如今忆起那一段时光,也是回不去了,但人生终究是要不断地向前啊。

  嬉笑怒骂,在岁月之下,在故事结局中,总会归于平静。初读时我仍是无知顽童,只顾随书中人一同欢笑叹息;再读我却也是少年,开始倾心于文字,琢磨其思想。每一次品味《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它总让我愈加宁静,更加恬淡。万物逢时皆美好,最要紧的自然还是当下。若能在学业之余,再随刘姥姥尝尝贾府的茄子,泡一壶妙玉的体己茶,又是新的趣味了。

  《红楼梦》是经典中的一粒明珠,是文化里的一颗星辰,我有幸与它相识,读出了年华带不走的美。我祈愿天下有情人皆能寻到自己的“缘”,读出不同的味。

  人间清欢不觉淡,谁知其味满?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读《红楼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熙熙攘攘的人物世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也是这此些感动我们的人物,我们耳熟能详的贾宝玉,林黛玉,薜宝钗,王熙凤乃至刘姥姥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再读《红楼梦》,一些其他的人物又让我产生不同的感觉,一种新的东西也在这些人物中散发出来!

  《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说了秦可卿如此多的优点和行事,但她最后的结果是自缢而死,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秦氏进入贾府,贾珍对她垂涎早已,而秦氏的地位恰好又系在贾珍夫妇的欢心上,面对这一境地,贾珍的诱胁是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么以死相逼,要么委身顺从,她的心细是她能动察到周围的一切,她的要强,又使她感到人言可畏,这样使她心重,不甘于落入贾蓉父子手中,直到自缢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死是死于精神上无休止的蹂躏。

  秦可卿不是一个饱暖思淫欲的不良妇女,她是个有心计,有手腕,有封建“治才”的女性,她的羞愧自缢,反映了无法摆脱这一厄运的精神苦闷。她的结局又是显示了红楼梦中的又一悲剧命运。

  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算得上是主子《红楼梦》中除了各个达官显贵的人物之外,还有的.就是从多的丫鬟,丫鬟中也分了等级,贾府中最有地位的便是鸳鸯了,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是贾母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鸳鸯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泰然相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事,她都想的周到,办得妥当,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多丫鬟之王,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心细一些,我的事情,她想着一点了,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鸳鸯还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她不依仗贾母之势作威作福,倒还经常帮助别人排难解忧,虽然她外表柔弱,却是个有志气的刚烈女子。我们都知道贾赦采取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手段要讨她做小老婆,邢夫人说:“女孩子里头,就你是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在他们看来这是又高贵又体面的不想遭到她坚决的拒绝,前来拉牵说合的嫂嫂,被她骂的狗血喷头;做了准姨娘的平儿袭人开她的玩笑,让她抢白了一顿,她说:“别说叫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大太太死了,叫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必有一。在贾母面前,哭着,发誓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大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了死了,也不能从命!”那样坚决,那样刚烈,让我不由得从内心佩服这样一个女子,依仗着贾母,鸳鸯也算暂时战胜了贾赦,但贾母一死,岂不又成了俎上肉?所以她必须短了必死之心,最后贾母一终命,她怎能不“殉主”而死呢?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80回,120集两百多个小时的红楼梦上周听完了,这几天还是习惯把耳机插在耳朵里,尽管没有任何声音。蒋熏老师细腻而又富有磁性的声音陪伴了我小半年,从三月份第一集开始,我便喜欢上了这个声音,一个人独处时,总会戴上耳机,慢慢品味大观园里的五味人生,听到精彩处,我会回头去多听几遍,听到晦涩处,或诗词歌赋,我也会翻来文本细细的咀嚼一番。蒋熏老师的观念是,这是一首青春之歌,大观园是一个青春王国,之所以没有讲后四十回,是因为他觉得完全违背本意,就像他说的那句话,后四十回的作者,绝对是个好编剧,故事说的不错,但绝对不是个好作者,没有文学的细腻和精华。讲解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强调文本,强调原意,没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不带有色眼镜看人,他完全尊重作者的本意,就像曹雪芹完全尊重人性是一样的。

  几百年来,红楼梦称为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巨著,有太多的人去探究,去考证,去解说,去研究,去发表言论,但我始终相信,各有千秋,每个人的切入点不一样,见解不一样。听了这么久,我也有自己体会。我喜欢看书,近几年来,不消说红楼梦这样的世界经典,很多的武侠小说,甚至中学时代风靡的玄幻小说,如今也多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看过文本后就不想去看,因为演技再高的演员,都不会有你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他的体会,始终不能称为你的体会。

  然而这次蒋老师的红楼梦让我沉醉许久,他带我走进了大观园那个繁华而又落寞的世界,仿佛每一个场景,我都身临其境,每一个情节我都能在脑海中清晰的绘出,在这一曲伟大的青春赞歌,青春挽歌中,每个活在大观园的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情和人格,曹雪芹没有对人分三六九等,也没有给谁贴上好与不好的标签,生命之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曹雪芹不但是浪漫主义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经济学者,更是不可多得的管理大家!他笔下的荣国府,大观园,都有严格的管理秩序,他笔下的王熙凤、贾探春、贾母、甚至平儿,鸳鸯,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规范和标准。虽然贾府最终落败,也就是现实中曹雪芹家族落败,但至少它在辉煌时刻制度森严还是令人五体投地。

  贾府的.规矩向来严格,等级制度分明,尽管现在是文明社会,这样严谨的规律依然受用,制度明确,赏罚分明,都是不断发展的铁律!无规律不成方圆,有井然的制度,还必须有严格的执行,有严格的执行,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就像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时候,迟到一分钟都要拉出去打板子,任何时候,制度就是制度,没有妥协的余地,也不可以有余地。因为每个人心里的余地都不同大小,一旦有了余地,就会千变万化,难以统一,最终导致规矩形同虚设。当然,千百年来总有人在卫道,可依旧不可避免出现漏洞,固若金汤的帝国如此,风光无限的贾府也如此,所以最终都会落得树倒猢狲散的下场。

  曹雪芹不仅对于世事有如此洞明的智慧,对于人性,更有极度练达的宽容。在他的笔下角色,没有正善恶之分,没有好坏差别,每一个人都有他生命的美好和无奈。你可以喜欢薛宝钗的进退有度,可能也会不喜欢她的工于心计,你喜欢林黛玉的心直口快,可能也会不喜欢她的咄咄逼人。就像晴雯风流灵巧召人怨,王熙凤反算了卿卿性命。曹雪芹没有告诉你他喜欢薛宝钗多一点或者林黛玉多一点,他也没有表示他更痛恨王熙凤还是更同情李宫裁,他只是让我们知道,薛宝钗父亲早逝,她一个女孩子撑起了一个皇商家族,她必须有更多的心机才能保家族平安,而林黛玉自幼失去双亲,寄居于舅家的她总有无法得尝的幸福和呵护,她的尖酸和孤傲只是一个坚强的外壳,一种自我保护的颜色。曹雪芹用最无私的心态去刻画描写每一个人,他做到了真正的公平公正。或许红楼梦能如此风靡文学界就因为如此。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有自己的砝码,称出来的份量各有千秋,我们做不到绝对公平,总是戴有色眼镜看人,我们的世界已经变的五彩斑斓,我们再也看不到真正的事实,看不到本质的人性,因为我们没有宽容之心。做不到绝对无私。包青天之所以被称为青天是因为“铁面无私”,所以我们理解的无私等同于无情,但曹雪芹告诉我们,无私不等于无情,无私等于宽容,无私是最大的有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虚怀若谷是因为无私无畏,不偏不倚,装的下绝壁千仞,亦盛的下碧波万顷。人活一世,纵有铁槛,亦挡不住一个土馒头。最终都会食尽鸟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即使最终潦倒穷困,但他一定真心快乐,因为他真的参悟了人生。

  感谢蒋老师带我走进了一个多彩的大观园,聆听了一段精彩的青春人生,虽未学会了悟生命,但至少可以感悟生活。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最近读了《红楼梦》!相比于初中毕业第一次读红楼梦时的懵懵懂懂,现在,在自己二十五岁的年纪,略经历了一些人生事、读过一些书,再读红楼梦时,有了更多的体悟和感慨,也更加喜欢了。

  想来自己往后肯定还会再读好几遍,且随着对红楼梦的不断解读,这书肯定会越读越有味道。所以这次的写作,就拣一个小点来写。即:摆正身形,首先要有安身立命之本。

  吴军老师在专栏《硅谷来信》中以晴雯为例聊了两点:(1)过去几百年来人性其实没有改变;(2)一个组织中人和人的关系也没有太多变化。想要了解这两点,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而我自己在读红楼梦时,体会到的一点就是,书中那些下场惨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身份,摆正自己的身形,做事没有分寸,以致惹得人怨,招了灾祸。

  具体到晴雯,晴雯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她聪明又漂亮,宝玉身边的丫鬟就数她最伶俐美丽,袭人虽然人缘好,但这两方面都比不上她。

  但晴雯在贾府中的位置却很尴尬。她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人。但在宝玉身边,袭人负责宝玉的贴身事,麝月等做具体工作,另外有一大堆小丫头做粗活,晴雯其实没什么特定的事情做。位置尬尴,偏她还傲娇,凭着自己的漂亮与伶俐,丫鬟的身份却使的是小姐的性子。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宝玉看着晴雯,麝月二人打点妥当,送去之后,晴雯,麝月皆卸罢惨妆,脱换了裙袄。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麝月笑道:“你今儿别装小姐了,我劝你也动一动儿。”晴雯道:“等你们都去尽了,我再动不迟。有你们一日,我且受用一日。”

  除此之外,晴雯仗着宝玉爱惜她的漂亮与伶俐,且自己又是贾母派给宝玉的人,对上不敬,对下刻薄。在晴雯撕扇那一回,宝玉因为不快活就说了一句,她反而扯上一大堆话,把袭人也得罪了,闹得宝玉气极要告诉太太把她送出去。那些小丫头但凡有一点做的不是,动不动就说“撵了出去”。却没有想到最终自己被撵了出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晴雯在众丫鬟中虽然出众,但她自始至终都未明白自己在贾府中是什么位置。作为一个丫鬟,她不本分做事,又是那样高傲的性子,自然不肯默默无闻。所以平时多逞口舌之厉,多打扮得风流妩媚,妄图以言语和容貌刷存在感。被上上下下不喜,最终被被王夫人视为“狐狸精”,撵了出去,死在哥嫂家中。

  相比之下,袭人比晴雯有分寸得多,她很清楚自己的身份。袭人即使被宝玉宠爱,后来更得到王夫人看重,却越发恪守本分,一心服侍好宝玉。宝玉出家后,本想以死殉情,不想最终配予蒋玉菡,夫妻恩爱,从此又是一番天地。

  书中另一个不知自己位置轻重的人就是焦大。

  焦大仗着自己从小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背太爷出来,救了太爷一命。仗着这些功劳情分,自己辈分又高,除了太爷,贾府中谁也不放在眼里。自己老了,不顾体面,一味的好酒,喝醉了无人不骂。在第七回中他在贾府中闹得不成体统,至贾蓉送凤姐出来时,众人喝他不住。贾蓉忍不住骂了他几句,结果他反大叫起来:“蓉哥儿,你别再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个家业,到如今不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种人,之前有点功劳,或者仗着辈分高,就不知自己身形在哪儿。不好好做事,只以言语逞强,往往招致所有人讨厌。试想像焦大的所作所为,即使太爷在世,也不会让他这样没有体统,给他好脸色。

  从以上几个正反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人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身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就是说,要学会放弃存量,追求增量。人事在变,一直固守过去那一套已经不行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自我迭代,活出新天地。

  进一步,在一个单位中要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就像在红楼梦中,就算王夫人不喜欢袭人,但因为袭人照顾宝玉周到,宝玉甚至都离不开袭人。这种情况下,王夫人就算想撵袭人多少也会有点顾忌,因为别人替代不了袭人。而晴雯呢,想动你就动你,于人于事于大局全然无关痛痒,这其实才是晴雯最可悲的地方。

  想起自己之前给师兄聊博士毕业留校的事。师兄当时就给自己说,你如果能力强,李老师缺不了你,那你留下来还是个问题吗!是啊,任何时候,都要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一个单位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不是浑浑噩噩,空占了个位置。少不了你,那么不管你的待遇,还是升职,都是水到渠成的。

  细细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这方面就有点尴尬。现在自己在整个实验室的位置,项目方面因积累不足而显得羸弱,科研方面又不是最强的。虽说自己并没打算在此发展,但不管如何,存在的独特优势很不显著。以至于之前和师兄们吃饭时,胡师兄介绍我们这一届几个人时,——是我们实验室党小组组长,以后入党就靠他了;Y的项目科研能力都很强,实验室的万金油;寸文哲呢,嗯,实验室的颜值担当!你看你自己,没有别人独特的优势,或者说标签,只能靠长相吃饭了,很尴尬啊!

  进一步反思,自己作为社会上的独立个体,没有一项安身立命、拿得出手的专业技能,以后的生存都很尴尬啊。

  所以,既然现在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一点了,等下半年去向明确后,首要的事,就是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先将核心竞争力(独特优势)打磨好,从而在单位中,起码在一个维度上占住大头。

  再进一步拓展能力边界。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百科大全书。小说以讲评领导社会形态中的四大亲族为核心图画,真实、具有活力地描画了十八百年上半叶中国末年封建社会形态的所有生存,是这段历史生存的一面镜子和缩略影像,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形态已经无可重新挽回地走向解体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龙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氏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块记。有以甄居士为线索着手即终了了整个儿的故事。

  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方式——诗剧。那时一私人的共同体,他那时期不灭的魂灵,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个儿、充实着自个儿。正如莎士比亚与诗剧的微妙关系同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人的共同体永不磨灭魂灵的一小批。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著作,还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与其说那是写权贵的生存,还不如说是当初当前局势的真实写照。从一点儿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吸引力表现出来出来,用形象具有活力的语言刻画了千千万万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措不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一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独特的地方,可谓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漏洞。而从其中又能够看出一私人的共同体进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人民的生计国计,无不与此有关联。这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面前说都都是前八十回,然后四十回我觉得正好相反。从其中有很多的漏洞,例如贾稀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中示意到其是一杯具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加入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半中腰几乎没有啥子相连,是很令人不可思议的。并且在最终又丢下已经怀胎的宝钗出家为僧。并且据闻高鄂是由于一个前一任官吏的赞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觉得一个最初的心愿就不那末纯洁的人,况且也没有道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没有办法写好的。再说假想曹雪芹同样的来塑造人物是十分难的,不是容易到达的。我看见还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仍然听美妙的。

  读罢红楼,心中酸酸的。不知是为了啥子。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美女的女人的香消玉殒?仍然入垄分子的欺世盗名?好似每种都有一点儿。但老是感到那不是所有。从一个男子的角度剖析,我豁然豁朗,这是忌妒。我在隐约当中对稀玉萌生了醋劲。说来也真是羞愧,但是有几个男的看见一个纨绔子弟的四周围没来由的搅扰招数承担不了数的美貌女子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感情故事还真是数承担不了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狂。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私人的感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色的梅子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感情的河流。曹公简直就是向水流方向推舟,让读者觉得,世界上又一份千古流芳的感情故事诞生了。它的显露出来是那末的天然,几乎没有人置疑过,它的显露出来是那末纯洁,一点灰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感情就是苦痛的代表名称的词。黛玉性情里独有的.叛逆和怪癖,以及对世俗的掉以轻心,令她各个地方显得特立孤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一无避忌;不喜巧言令色,言随意至;推崇真情真意,淡泊名位利益……种种这般,都要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芙蕖,始末执着着自个儿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平常的人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仍然黛玉的诗情画意,灵巧秀丽聪明而狡猾。黛玉每次与姐儿们饮酒赏花吟诗做对头,老是才气逼人,艺压各种美丽芳草。不管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到达极点我欲仙的画意;仍然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寂寞冷落,花空气温度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表现出来出她娟雅脱俗的写诗作家气质。最长叹的是黛玉的多愁多病,红颜命苦。黛玉的长期的境遇,注定了她的伶俜无依,而她的性情,又注定了她

  的寥落忧戚。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闹热,但是这处没有她能够有赖的亲人,没有她能够诉说的密友,只有风流多情的稀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老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怎奈着“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悲哀着“?香巢已垒成,梁间家燕套无情”,因感触而悲伤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捞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进入梦境来”的寂寞冷落最终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软弱无能是杯具的原因,不如把职责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形态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稀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假如红楼梦实在是曹雪芹身历的描述,那末我能够感觉到一个错过至爱的男子的苦痛。地狱的猛烈的火在身边燃烧现象,十分之苦,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回身面临不忍回忆的历史怎能不散发“满纸荒唐言,一把酸辛泪”的兴叹!

  还有要说的就是薛宝钗的感情杯具了。看见黛玉的郁郁而终,依旧那末十分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啥子“兰桂齐芳”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因为要考试,最近总看些“忧伤的”《近现代史》和枯燥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理性主义把我浪漫感性的一面欺压得都快要跪在地上。这是我不能接受的。我认为学文学的人和他的文学还是得回归人的一面,回归有眼泪和慈悲的一面才好。而在我看来,最具悲悯情怀的依然还是《红楼梦》,故而索性先丢开那些经卷,慢慢地品悟几章《红楼梦》,好好的找一下自我,回顾一下初衷,以免让自己成为自己曾经鄙视的那一类人。

  一部好的作品之所以会让人产生崇敬,是因为它总能给你鼓励,给你直面一切的力量。好多人说《红楼梦》不适合少年人看,因为其中有一些少年人不该看的东西。我一直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我并没看到什么不该看的东西。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带着怎样的目光去看一部作品,那部作品就会给他展示怎样的力量。在大慈大悲者的眼中,没有恶魔,在恶魔的眼里,同样没有慈悲的立足之地。谁都不会认为,曹雪芹写的只是纸醉金迷。我们相信,在富贵温柔,繁华如梦的表面下一定掩盖着作者不愿明说又不能不说的痛苦。

  那么,这痛苦是什么呢?

  好多人都在猜测,好多人都在附加。说他是批判封建的先锋,说他是揭露黑暗的勇士。可是我觉得,这都是我们以功利的态度对作者本意的强力歪曲,曹雪芹写《红楼梦》之初,绝不是为了批判或者揭露什么,他只是坦诚的把自己写出来而已。至于说作品中确实有对封建的`展现,那也仅仅是展现而已,——这不是作家的不作为,反而还很难做到的“无为而为”,也只有这样,才是对人世的尊重,才是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

  同是悲剧的形态,希腊人说,“不要出生,如果已经出生,那就赶快死掉吧!”而《红楼梦》中展现的却是“世间虽磨难万千,但是,既然你来了,那就努力地活着吧!”

  对,就是要努力地活着。这是一个人初读《红楼梦》很难感悟到的。在我们看来,能将庞杂的人物关系、华丽的文采、凄恻空濛的爱情故事齐聚的小说就已经足矣传世千年而永垂不朽了,所以我们很难再分出心思来看看它别的地方。因此,那许多渺小但坚韧的人就往往被我们忽视。

  但是,读者可以忽视,作者不能。他于心中深知,每个人活着的不易。

  第九章至第十章,可能很少会有人注意到有金寡妇这么一个角色(即便她出现在章目之上)。当她的儿子受了宝玉的气(给秦钟磕头)而回家抱怨时,她却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你又争什么闲气?好容易我望你姑妈说了,你姑妈千方百计才向他们西府里的链二奶奶跟前说了,你猜得了这个念书的地方。若不是仗着人家,咱们家里哪里还有力量请得起先生?况且人家学里,茶也是现成的,饭也是现成的。你这二年在那里念书,家里也省好大的嚼用呢!省出来的,你又爱穿件鲜明衣服。再者,不是因为你在那里念书,你就认得什么薛大爷了?那薛大爷不给不给,这二年也帮了咱们七八十两银子。如今你要闹出了这个学房,再要找这么个地方,我告诉你罢,比登天还难呢。你给我老老实实的玩一会儿子睡你的教去,好多着呢。

  而金荣也是能忍气吞声,回房睡觉。第二天干什么呢?仍旧去上学。

  联想我们自己,哪怕是在学校有一丁点儿不快,爸妈就会插着双手,横眉怒目地找老师和同学的家长理论。可金寡妇不能,别人是生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侯门大族的贾二爷,而自己只是一介草民,好容易凭得一点薄的像纸一样的面子才讨了几口残羹冷炙,怎么能因为一点无关生活的尊严丢了吃食呢?杀人还不过头点地呢,磕个头,不算什么!

  记得小红吗?那个因为宝玉的名字要有“玉”而不得不改掉自己名字里的“玉”的女孩。她总在寻找接近宝玉的机会,希望通过他来改变自己。在大多数女子对自己的身世无能为力的时代,她是坚韧的,她绝不让自己的生命毫无色彩,就算结果无法预料,她也在所不惜。可幸的是,她后来跟了凤姐,走向了“权利中心”,她做到了。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也最容易让人发现的还是刘姥姥。第一次读到,就给了我就印象深刻。作者写她进荣国府的囧态时,我便明白其中的的深意。不是我天赋异禀,有多么神通,而是我对此有过切身的体会。小时候,我跟奶奶走过一家亲戚,他们姓什么我已经忘了,但当时那种手脚都没处放的不安还依然铭记。原来进门是要拖鞋的?原来吃饭是要用公筷的?原来螃蟹也能做成菜啊?哦,我都不知道。

  后来,我发誓,再也不到那亲戚家去!尽管他们对我很好。这样看来,刘姥姥比我是强多了,她可不止一次在贾府进出呢!

  世界上最自作多情的人就是读者,他们总觉得他所关注的那些角色是作家以他为原型写的。于是,总不会忘了把自己跟作品中的人物联系起来。看到黛玉,就希望自己是贾二爷;看到凤姐,就想到自己的老婆;看到贾政,就对自己说,“哎,我才不要成为这样的人,除了他怕的人,谁都怕他。”而我,看到刘姥姥,就觉得我是他身边的板儿。

  可能,大多数人只关心荣宁二府或者四大家族的兴衰,没有太多去在意那些小角色的生活。但不得不说, 真正让人懂得生命的可贵的正是这些小角色。

  地球是圆的,谁都不是中心,谁也可以是中心。我们要的做没有太多,仅仅是努力地活着,保持生命力,同时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得明白磕个头不算什么,杀人还不过头点地呢!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今日还应该加上一句——白领看到职场秘笈。

  而美学家蒋勋看到的是慈悲:“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蒋勋解读的《红楼梦》前80回计划出8本书,每本书讲解其中的10回。还有配套音频,整整160个小时。声音平和温柔,是失眠人士最佳伴侣。这是一个浸泡在《红楼梦》中的过程。一边听,我一边感叹:怎么可能有人想到要去一句一句地讲解一部长篇小说?真真不可思议,不是对《红楼梦》极其执着的人,不会这么做。如同蒋勋说,他不是研究《红楼梦》,“我是爱上了它。”

  《红楼梦》对他来说,不是红学饭碗,不是研究对象,是心心相印,如遇故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带着深爱的情感反复读,这样读《红楼梦》,与考据家当然不同,更加有温度。与“野路子”的刘心武也不同。尤其是第5回中惊人的超现实描写——13岁的宝玉喝醉了犯困,进秦可卿卧室去午觉了一回。只见秦氏卧室内摆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这段描写,刘心武视为秦可卿有皇家背景的暗示,洋洋洒洒考证出一篇长文。蒋勋的看法是,曹雪芹在这里不是实笔,是虚笔,意在表现一个酒醉少年情欲的觉醒,而武则天、赵飞燕、杨贵妃、西施、红娘,都是古代青少年性幻想的对象。这解释显然更为合理,贴近文本,也贴近人物性灵。

  蒋勋回到文本本身,就把《红楼梦》当做一本小说来看,就把梦中人当做活泼泼的人来看,而不是去寻求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政治隐喻。不是一定要牵涉到宫廷政治、美人天下才有意义。《红楼梦》中,最好看的部分,不是故事情节跌宕,而是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下午,细节的生活点滴。高鹗的续40回为什么读起来没味道?其实故事大纲是没有大问题的,就是因为少了细节和闲笔,气韵没了,骨架虽在,血肉却不丰满。

  蒋勋的读法与众不同,他看到了我们熟悉的《红楼梦》,比如宝黛钗的爱情,比如一个大家族的衰落,比如大观园的青春王国……也看到了那个我们熟视无睹的《红楼梦》。

  他看出了秦可卿的可怜。她出身寒素,父亲是个小公务员,为了她弟弟秦钟上个义学的二十几两见面礼也有东拼西凑才行。嫁到贾家这样的豪门,对她是幸还是不幸呢?虽然上下都赞她做事大方周到,但她背后必定付出无数心血。她跟王熙凤是不同的,王是九省统制之女,豪门大户的诸多礼数,她自小熟悉,且天生的八面玲珑,嫁到贾家又有王夫人是她的`亲姨妈罩着,但秦可卿是灰姑娘入豪门,其中经历多少委曲求全,隐忍克制,自有他的苦楚。

  这倒也罢了。蒋勋从《红楼梦》中,读出了作者对贾瑞、薛蟠、赵姨娘这样的人的同情,这便真真不容易了。

  年轻人看贾瑞,只觉得下流龌龊。50岁的蒋勋再看红楼,才被这个人绝望的爱感动。这个人自幼父母双亡,祖父又是个腐儒,一辈子也没考取科举,只能混在家塾中教书,一肚子的郁闷不得志都发泄到孙子身上,每天非打即骂。贾瑞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没有感受过爱和温暖,毫无自信,也毫无天分,家族中不到10岁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对王熙凤的爱,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光亮。最后为了追逐这点光而死,他那种毁灭性的爱,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读得懂。

  蒋勋也看到了薛蟠的可怜。他强抢香菱、打死冯渊的时候,也就是16岁左右,相当于刚上高中的富二代,爸爸早死,妈妈疼爱这个独生子,家里有财有势,却又缺乏管教。打死冯渊这样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放纵?“这就是他最可怜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机会反省自己。”只有在放纵、闯祸路上一路飞奔下去,直到无人可以替他收拾。

  “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他只是像镜子一样照给你看人生的现象。”如同佛经所说的“如实观照”,这正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看似平静客观的文本背后,自有深深的慈悲,每个人他都看在眼里,平视过去,对微如草芥的卑微者,对锦绣之中的华贵者,在理解上有同样的深度。

  “十年增删”,这是纸上功夫,更是心头的功夫,放下我执,放下分别心,“落难之后人不会没有牢骚,没有怨恨。十年必须修行到把所有的牢骚去掉,把所有的爱恨都放平。”红楼写出滚滚红尘芸芸众生在情欲或物欲中煎熬的可怜,借“假语村言”传达深深的悲悯。

  这样的写作呈现出的复杂性,使得它完全可以被一读再读,从16岁读到60岁。甚至,从《红楼梦》还可以观照出当下,同样看得到有人像贾瑞,有人像薛蟠,有人像王熙凤,豪门女星之中,有秦可卿之苦的,也自有人在。

  所谓“红学家”若体会不到《红楼梦》对悲悯的看重,只去考证,只当做学问来研究,如同对着一个美好的女子,只研究其三围、身高、体重,家世背景。真真是可惜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红楼梦是女人的世界,但通过女人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那个朝代的发展的悲剧。

  中国诗词有两句诗有难以描摹的霸气,一句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另一句是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巧合的是,同是以〝安〞字开头〝颜〞字结尾,它们却各自代表了中国士人的两种精神境界,出世则旷达不羁。入世则心怀天下。

  李唐几百年以后,在清初,有位伟大的作家用他细腻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他眼中的这两种士人,同时渲染出那个君主达到鼎盛时期的大悲剧。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梦》叙说着那些痴人痴事,感叹书中他们不伤不灭,却一遍一遍的上演着悲剧。读尽红楼,只得一世伤红颜伤逝的背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们悲剧的写照。

  《红楼梦》总是用几大段文字描写着主角们的风姿神韵,如王熙凤,贾宝玉,从容貌的美到繁饰的`衣装。而对于林黛玉却只是描写了她三分病态如西子的模样。是否注定了她内心的自卑和低人一等的心理,低调自卑到衣物可以朴素到忽略不计,生怕写出来与凤姐,宝玉对比起来,让别人笑话了。留笔三分给了人无尽的深思,或许结局在这里悄悄种下了根。不知林黛玉是何时喜欢上那不爱武枪爱颜色的少年。或是刹那的初见:贾宝玉因为如天仙一样的林妹妹没有携玉而要把他落草时含的宝玉扔碎,又或是贾宝玉总是宽容她的无理和冷笑。佛曰:〝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虽不知她是否在一念之间恋上了如玉少年郎,却知道在无数的须臾中他们将这份美好无尽的展现。

  记得书中林黛玉经常以泪洗面,说话总是有那么几分刻薄。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多心留意,比起小心翼翼的露怯,她则总是喜欢冷笑回答,好像当代有些人仇恨社会,认为世界上没有好人。而宝玉是她的知己,明白她那身刺猬装下脆弱的心,所以他总是劝着她,让着她,保护着她。爱之深,责之切。林妹妹却像是不知道似的,也许是潜意识知道了他的包容,才总是常常将自己的醋意暴露:〝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得是什么心?〞

  每每读到贾宝玉,林黛玉的言行时,我总是感叹幸好他们命运算不错,至少最初在贾氏家族中是少爷,小姐,不然让他们这种性格生于现代,必是两个娇命之人。黛玉在大观园中格格不入,可没有人否定她超凡脱俗的才华谈吐和细腻优雅的生活态度;宝钗在大观园中受到老少妯娌的喜爱赞美,她有男子都少有的治家能力,她温婉贤淑,她谦逊怜下,是那个时代女子的典范。如果说黛玉是小家碧玉柔娟风流,宝钗则是大家闺秀的冷艳风骨,一个细声〝嫁与东风春不管〞,一个韵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无论是出世的黛玉还是入世的宝钗,在这么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自己的时代,他们为之努力过,却无力改变,只得消融。有人说林黛玉尖酸刻薄,有人说薛宝钗圆滑世故,却忘了他们无法决定自己命运,却忘了只要是人都会有弱点,人们只记得孤高者不与时同,是怪人,只记得权谋者殚精竭虑,是奇人,却忘了他们也有弱点。

  我们既不是怪人也不是奇人,我们只是常人,曹公用草蛇灰线温雅绚烂的文字却逼得我们一跳,红楼梦十年而作字字是血,似乎在提醒我们做一个早就该做的选择,人这一辈子,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该做一个非常人,做一个凤颜龙骨的人,哪怕泯灭,也不该浑浑噩噩过一辈子。

  红楼梦中不仅隐含了士人们的抱负和追求,还凸显了在那个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士人们所追求的爱情。林黛玉之所以在花团锦簇环肥燕瘦的大观园中脱颖而出成为红楼梦的第一女主角,不是因为她小家碧玉姿态倾城,不是因为她才情天赋出口成章,甚至不是因为她境界高远令人敬畏,而是因为她拥有,红楼梦中真挚动人的爱情。而给她这份殊荣的,正是她的宝哥哥。因为爱,所以结合,是士人们真挚的所求。

  千万人中读红楼梦,读出千万种心得体会,这才是红楼梦魅力所在。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折射的是整个时代的兴衰沉浮,你可以从红楼梦中读出人生百态,读出世态炎凉,但不可遗忘的是,红楼梦在本质上是一部唯美的爱情,所以,读这样的名作,必定要刻骨铭心深深沉思,但也未必不可以小儿女情态,默默泪流。

  红楼的泪,不仅仅是红颜的泪,亦是士人的泪;红楼的血,不仅仅是红颜的血,亦是士人的血。大哉,红楼。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红楼梦》第49回题: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曹雪芹所著前80回到这里已经过半,各种背景已然交代清楚,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赫然是一座无比尊贵,享尽世间富贵荣华的大家世府,而第49回描写无疑是把贾府无比显赫无比热闹的生活描写到了极致。 第49回写到,香菱学诗已然有所成,香菱做的第三首吟月诗得到了众人的一致好评。邢夫人之兄嫂带了女儿岫烟进京来投邢夫人,李纨之寡婶带着两个女儿也进京,宝钗之堂妹宝琴也进京待嫁,大观园里新添了姊妹,更加热闹。众人商议在芦雪庵赏雪作诗。宝玉第二天起来,出站见雪色皎洁,在栊翠庵赏玩梅花。湘云和宝玉向贾母要了一块鹿肉。众人吃鹿肉,平儿丢了一个镯子。

  首先来谈谈香菱的诗。香菱原为甄士隐老爷家的小姐,原名甄英莲,三岁走丢,被人牙子拐卖,后被薛蟠看中做了妾室,,夏金桂进门后,百般折磨香菱,香菱心里有苦无处诉,只好寄情诗歌,所以出现香菱作诗之说。香菱本有慧根,又经黛玉指点,不多久便做出了一首又一首好诗,本回所写是香菱第三首吟月诗:精华欲掩了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鸣五更寒。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首联写的是写得正是幼时的香菱单纯可爱,精华难掩,所以才被人贩子瞄上拐走,从此孑然一身,影残魄寒,不胜凄凉。颔联描写明月照千里,这本是诗人雅士所喜的自然世界。但在香菱的眼里却依旧是凄凉的。这影射出了香菱在贾府里的生活,为正室所陷害刁难,又暗示表面上贾府殷实豪奢,但实则却已如“五更鸡鸣”般将沉沦毁灭。颈联描写秋日笛声,萧索之气跃然纸上,可见香菱的内心是悲伤和寂寞的。尾联道出了“缘何不使永团圆”的哀叹。可见在曹雪芹的预期世界里。香菱注定是一个漂泊无依的流浪符号。这也就难怪众人都纷纷认可香菱这首诗作的好了。

  这时,丫头的到来打断了大家评诗,原来是大观园内又来了好些姐妹,使平素热闹的大观园更加热闹。这里作者写到亲戚进园的主要作用还是突出贾府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特点,任何一个大家族都会有许多外亲,更何况贾府这四大家族之一的望族,之前虽已多次进行描写,但终有如邢夫人这样尚未有亲戚出场的人物。所以这一次一次性写入这么多人物,大大弥补了原有人物在家族上的单薄。

  这一回重点推出了一位佳人,这就是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这位小姐总共说了一句话,却受到所有人的喜爱。这里,曹雪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薛宝琴的性格和才华,从宝玉见到她以后对袭人的“魔意”感慨;到贾老太君的爱好而逼迫王夫人认她作干女儿;从探春的不吝赞美到宝钗对亲妹妹的自我观赏;以至于素日心高气傲的林黛玉,喊起宝琴妹妹的亲热劲,连姓都省了。在这样一群高贵富有才华的美丽小姐们面前毫不逊色,甚至得到了小姐们和长辈们的一致喜爱,薛宝琴不可谓不气质高雅,不可谓不满腹诗书。

  这一回中还有一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这就是史湘云。本回中她和宝玉两个人商量着烤鹿肉,举止行动竟全不像女儿,倒像风度翩翩的公子,及至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其坦荡顽劣的气度竟是寻常男儿所不能比的,更无论一众娇滴滴的小姐。史湘云是我在红楼梦中最喜爱的角色,她的憨直豪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红楼梦》有一个特点,这就是无论女儿们在哪里,都会出现主人公贾宝玉的.身影。作为大观园中唯一的公子,他极为敬重体贴女子,甚至曾说:“红楼梦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第49回中,贾宝玉继续做他的“富贵闲人”。兴诗社,社长探春还没有说什么,他倒急的跟猴儿似的,被探春批评才知道自己急躁了。他对黛玉百般体贴,看到众姐妹进园,自然体会到黛玉孤身一人的苦痛,百般安慰,

  又不放心黛玉和宝钗的关系,着意提醒,及至黛玉醒悟方罢。在整个园子中,最亲近照顾黛玉的,非宝玉莫属。黛玉说:“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这句话很有深意,既指黛玉看到别家团圆心中酸涩,又暗示着黛玉身体大不如从前,很快便将大去,我们知道,黛玉前世为一株绛珠仙草,为报宝玉前世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投胎转世,此生便是为了宝玉流泪,泪流尽了,生命也就消逝了,这句话是对黛玉未来命运埋下的伏笔。 本回另有特色的就是曹雪芹拿手的暗笔手法,侧面烘托了书中人物的性格与关系,例如凤姐安排刑岫烟与迎春同住,然后凤姐发现“岫烟心性为人竟不像邢夫人及他的父母一样,确是温厚可疼的人”,因此凤姐又怜惜她“家贫命苦,比别的姊妹多疼她些,邢夫人倒不大理论了”。这里短短几句话就看出了迎春的好脾气任谁都可以跟她处得来的。即使刑岫烟是一个如邢夫人那样刻薄多事之人,与迎春住也是不能惹出事的。而且还看出了凤姐的心机缜密和她与邢夫人的不睦和岫烟的为人确实温柔可人。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府便是如此。大喜之后必是大悲。往日繁华如浮云,转瞬而逝, 《红楼梦》前头交代: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贾府最终的结局。同样是雪天,大观园中众姐妹吃鹿肉评雅诗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却早已人去楼空,死死伤伤,徒惹得一片心酸无处诉。

  个人不太喜欢高鹗版结局,私以为曹雪芹开篇便写出贾府的最终结局正如当年曹府,一朝破落,再无翻身之地,但是不幸无法看到曹版结局,此乃憾事!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若说没奇缘,这一辈子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怎么样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牵。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若干眼泪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它不仅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经过,是她的个性表现出来的焦点存在的地方。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坦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鲜明可爱鲜妍能几时,一旦飘泊难寻找。花开易见遭遇灾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掉泪,洒上面的天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止境。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着看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没有办法清楚她的思维头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临落花,她想到自个儿身后的情形,没有办法消除心中挂念,又流泪不止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稀玉挨打后,工于心数、精于处世经验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子,并且还用训教的话口儿箴规稀玉改弦更张。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稀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僻高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球都哭成了桃儿普通,她的哭不是缺乏力气,她以哭这种独有特别的情意体验认识来诚恳公开支援稀玉,默默抗争封建礼教,因为这个只有它们二人的心才贴得近来,爱得最深。

  “文雅似娇花照水,举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笔者经过贾稀玉的眼球为我们描画了一个伶俐多才、美艳体弱的病态美貌女子。这样一个纤弱的女子,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禁受了无数折磨在这以后,性命止境来临之际,封建社会形态的狰狞脸面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遗忘黛玉临死前的那一个场景,病逝危险之际,紫鹃四下里请求帮助,却没人肯帮。为防止倒霉,贾母把稀玉的亲事也转到其他地方去处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恨怨悲哀婉转,“天止境!何处有香丘?”无怪黛玉的葬花吟诵。啥子地方有一个整洁的.、理想的地方,到底啥子地方有我自个儿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如今所处的事实社会形态都是污浊承受不了的,我要找一个自个儿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让步对自由的寻求。我们为之挂心,为之气愤,一对寻求自由的小伙子男性和女性在封建的枷锁之下劳燕分飞。“一旦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么在稀玉的婚庆鼓锣声中离去了人间。携带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私人拒绝世界,世界拒绝人的天底下取得了解和关系密切,在伶俜无依的天底下,稀玉是她心里永恒的暖和;在爱情无傍的天底下,稀玉是她心里永恒的伤痛。固然最终她变成了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魂灵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纯洁高尚孤僻高傲的、落落寡合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数所赐,也以资写成了她的命数。

  红楼梦读后感 篇14

  又托百家讲坛的福,有幸观看了著名作家刘心武的讲坛《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一系列电视节目。观后有感,故由感而发写下如下文字。其实,我是一个很幸运和有福气的人。虽然我连《红楼梦》这样著名经典文学都没有读过,但是我却真的很幸运。因为百家讲坛为我要阅读这本名著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和信息,通过这些学车五斗知识渊博且超智慧的大师们老前辈们的讲解,知道了很多不知道的细节,和享受阅读的兴趣,也让我们80年和90年代后生们学习和掌握中国国学和传统文化有了更深一层了解;还通过他们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对我们阅读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理解。

  所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比如说《红楼梦》,或许有很多人没有读过,读过没有读透,或有很多地方也没有读懂。如果看了刘心武老师这系列的讲解,或许你才会留心,才会十分关注它,才会抱着好奇的心去重读它。然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子的。当你再读的时候,是那么舒服和愉快,并不会感到困惑。

  所以我觉得百家讲坛是一个很好的电视节目,它正好很合适的符合我们这些爱好和为这一方面感兴趣的朋友。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和资料,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基础知识。然后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再去认真阅读它,也就相当轻松了,

  闲话少叙,现在来聊聊我对刘心武老师(暂这样称呼)这一系列的看法和个人观点。我觉得刘老师,他讲的非常好,非常细,和大胆,有的地方也非常感人。比如说关于贾迎春身世之谜那一集就特别让我感动。在这一集他首先讲到关于贾迎春出生的几种版本,由这几种版本提出他的质疑。因为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二小姐乃赦老爹之妾所出”,可是古本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贾迎春到底是谁的女儿成了书里一个谜?而经过刘心武的探佚、分析、梳理和细读,终于找到了答案,告诉了很多迷惑的观众和读者。他说出的真相也使我们读者惊讶!一般的读者谁会在乎这句话了,可见这个信息对我们读者真的很宝贵。

  接着,他又讲了我们读者两处很容易忽略的细节。第一处就是贾元春归省荣国府,他让姐妹们作诗内容的细节处。贾迎春作了一首诗,还题了一匾额,她题的匾额叫“旷性怡情”。刘心武从她题的诗里读出了贾迎春是一个生活理想十分单纯,她只要求踏踏实实,安安静静过日子,能“畅神思”(她提的诗有一句“游来宁不畅神思”?)就非常满足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何不希望这样安安静静过自己的生活和不希望别人来打扰自己安静的生活呢?

  可是,现实很残酷。贾迎春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愿望,现实中的人也很少能实现这样最简单又幸福的愿望。因此,她最后的命运很悲惨,她嫁给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并且被蹂躏而死!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都震撼不已!

  第二处就是贾迎春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的细节。这一处非常重要,也非常感人。刘心武老师讲到这一段的时候,特别动情,特别真挚,如果有看到刘心武老师讲到这段的朋友,一定和我一样被他一起感动,并能默默地浮出眼泪来。在这一段他动情的讲到“在宇宙天地间,在那个秋日,在那样一个空间里,有一个柔弱的女子,她与世无争,她对生活没有更多的要求,她也没有竞争力……迎春就是这样一个社会上相对强势阶层之中的一个弱势成员。但是呢,在那一刻,在那个秋日,她在花阴下,她拿着一根花针,默默地穿茉莉花……这是一幅格外优美的仕女图。我们读《红楼梦》往往只记得宝衩扑蝶,黛玉葬花,湘云醉卧。那么现在我建议你,要补充上这样一个很重要的画面,叫迎春穿花(迎春穿花,体现了一个小小的脆弱的生命,在宇宙天地间,在那个短暂的时间段,她的全部生命的'尊严,她生命的快乐。”

  开始我在手机上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被他被贾迎春这个女性人物角色所流露出那样的真挚情感感动无比。后来再在网络上看到他用那样深情的语言向无数观众表达出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也随着他的情感一下子彻底就崩溃了,讲得真太感人了!你想想看,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此刻讲到这个人物的时候,而能流露出这样真挚的感情,并讲得是那样深情,这多打动人的心啊!最重要的是,在这里他还联想到实际生活,心中时刻关心社会上那些弱势群体,这又多难得啊!他那富有同情心和无私大爱的情怀,也一下子展现在每个观众和读者的面前!

  刘心武老师一向提出对《红楼梦》要文本细读的理论,在这一系列讲座里你就会发现他就有很多细微的细节你没有发现,却被他一一讲出来了。或许你感到惊讶吧,可你再要细细折磨一下,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比如说《李纨之谜》那一集讲到我没想到过困惑处,听了他的讲座,我才算明白。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11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8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9

“红楼梦”读后感08-16

红楼梦读后感11-25

红楼梦读后感11-27

《红楼梦》读后感01-16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