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 篇1
去年看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看第二遍就是为了强化看第一遍时心里的感受。
我是一个心肠比较软的人,而且特别容易被带入小说。
说真的,我看不懂文学,我能读出来的只有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少年的福贵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纳了,没有人敌对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当壮丁以后,妻子家珍对他的忠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上天特殊的关照,让福贵又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的家乡。
这时,老母亲早已因为没有药治病死了,闺女凤霞也聋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了对他精神的砺练。他有一个很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天天跑步上下学,被体育老师相中,准备重点培养他当运动员。老天给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残忍的'把它掐灭。儿子有庆因为争着给校长献血,被医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着是他的女儿凤霞,虽然从小聋哑,但还是找了一个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虽是个歪头,但实干,孝顺,也很疼凤霞!很快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将升起的时候,凤霞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死了!
“有庆和凤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着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每天都要背着儿子干活儿。女婿二喜身心疲惫,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把二喜歪头夹碎了!
二喜的尸体被送到了县医院,这让欲哭无泪的富贵联想到,这个县医院是他前世的对头,索走了他三个最亲亲人的命。
他开始害怕、痛恨这家医院!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贵。日子虽然依旧艰苦,但眼看着苦根一天天的长大,这又是新的希望。为了给苦根改善生活,富贵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为贪吃,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所有的亲人都死了。
富贵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头“比他还老牛”!他给这头牛起名叫富贵!
这便有了小说开头的一段,老人牵着老牛迎着夕阳走去,老人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辱你。话说过来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尽心尽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苍老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烟和晚霞。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在承受中无怨无悔地活下去的态度。在最后的结尾,这老人在夕阳中间就像是一个雕塑。这个形象太突出了。作者不是要写经过岁月以后的云淡风轻,他是要写伤痕都刻在老人的身上。他写出了活着的高尚和强大!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主角福贵是一个出生在地主家庭的败家子,嗜赌成性,最终输光了家业一贫如洗。后被俘虏,历经波折,最终回到家乡。回到家乡后,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
真正的悲剧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不料却被半斤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亲人的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活着》就这么用一个老人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自己悲惨的一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越是这样,越能让我在读的过程中潸然泪下,越能引起灵魂的震撼。看完之后,觉得心情是沉重的,悲伤的`,一直被作者有意无意制造的死亡阴影笼罩着。但是,故事的主人公福贵在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下,并没有呼天抢地,一蹶不振。虽然命运如此,福贵却仍能坚强乐观的活着,这是怎样一种境界。福贵虽然生活贫苦,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是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并没有抱怨什么,也从来没放弃过希望。“活着”,这两个字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
生活,是平淡的,这种平淡需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成败得失。生活中或许会遇到苦难,遇到艰难,但是,无论遇到什么不如意,想想福贵的坚强和豁达,就会觉得其实不算什么。很多人在人生中困惑,或许是因为他们把人生复杂化了。其实,活着,是最简单化的人生,它没有功名利禄也没有喧嚣浮华。而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就像作者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从高中开始老师和朋友们一直在推荐的一本书,自己高二也读过一次,但是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感悟和对这本书真正的思考,在此假期重新拿出这本书来阅读,也重新收获到了一些知识。
平凡,但不平庸。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人为什么活着?这永远是一个问题,答案也因人而异。有人活着是为了享受物质,有人活着是为了追求精神,有人活着是为了亲情与爱情。可当一个在物质上一贫如洗,在精神上混沌未开的人看着他至亲之人一个个离去之后,这样痛苦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恰恰相反,生命的意义往往職匿在痛苦之中,生命只有经受过痛苦的淬炼才能变得完整与通达,试想年轻时的`福贵,终日挥金如土,游戏人生,可他并不了解自己为什么活着,睁眼便为该如何挥雀时光而苦恼。这样的行尸走肉,又能看到什么活着的意义。而当年迈的福贵经历过人生的大悲大痛之后,给既是作者又是人物的青年讲述自己之时,在那米缝地眼中却无不透视着超迈的豁然。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活着》读后感 篇4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活着》,感觉真的是本不错的书,却很难从里面准确的汲取出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看的过程一直很平静,听福贵讲着他一生的经历。随着他命运的不断辗转,对这个人的爱恨也是一直发生着变化。起初,福贵是一个每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不过,刚开始也只是以事不关己的心态看待他的一切行为,直到,他竟然打了为他怀了孩子的家珍,才开始愤恨。
家珍是个善良的女人,一辈子跟了福贵,算是没想到一天的福气,不过,却在这样磨难的一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后来的福贵,对她还是不错的,每天背着她出去散心,这也是一个女人一辈子的幸福了吧,值了。对她,我一直抱着一种崇敬和心疼的态度。
凤霞倒是没什么感觉,觉得她的一生挺好,虽然耳朵聋了,嫁的是个偏头,但是,偏头女婿对她真的是没得说,算下来,她也比那个时代的其他女人幸福了些吧,起码比她妈强。
有庆是让我最震撼的一个男孩,他对羊的那份心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养的那两个小羊,那天妈说要把它们卖了,我蹲在羊圈看着它们心疼老半天呢。
有庆的死是让我看这篇文章心情最暴躁的时候,特别是医生的麻木,让我突然就有种想杀人的冲动了,别说福贵,就我一个女生都看不下去了,活活的一个孩子就突然这么没了,是谁谁受得了啊。要是谁的亲人被这么不明不白的折腾死了,谁如果没有想把那抽血的护士和医生给整死的冲动,那他肯定不正常。太灭绝人性了!!!
那个年代是个怎样的年代,具体的我摸不清楚,只是很庆幸自己能出生在那个年代之后,少经历了那么多世态炎凉、生离死别。在我感慨现在生活的种种不好时,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开始逐渐感觉平衡了,比起他们,我已经很幸福了。
那么多人都去了,留下了福贵。也许活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和快乐的,但是,活着,起码还能感觉到哪怕不幸福和不快乐。
只剩下福贵了,就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连苦根也去了,可是福贵没有放弃生活,这点我很佩服他,他仍然坚持活着……
看完这篇文章,最大的感慨就是——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强的面对人生!
《活着》读后感 篇5
《活着》是一个让人读完后痛哭流涕的故事。它给人留下的除了悲情,还有深深的无奈,以及在绝望之中若有若无的希望。
主人公名叫福贵,名字很是喜庆。他原是一个富家公子,却因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最后成了佃农。青年时一次上街,被国军压走当杂役;中年时,女儿凤霞因病成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因为抽血过度而悲惨离世,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步入老年,相濡以沫的夫人家珍得了软骨病,最后病死在家里;女儿凤霞在生产时因难产失血过多而去世,女婿二喜也被水泥板砸死了;凤霞的儿子苦根成了他最后的希望,却因为吃豆子撑死了。多么热闹的开头,又是多么凄惨的结尾!最后,福贵牵着一头衰老的老牛,走在乡间的泥路上,当夕阳的残辉落在他们身后时,是多么的苍白啊。
福贵颠沛流离起起落落的人生遭遇,正应了那句老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总喜欢制造缺憾,总像在欺骗着福贵。一个人最难过的,并不是自己已将要面临死亡,而是身边的至亲一个又一个的死去,自己却活着。活着,难道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吗?对,福贵是这么说的,我也是。
宗璞在《紫藤罗瀑布》里说过一句令我记忆犹新的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活下去,才是最棒的选择。无数的困难与挫折,是这辈子来人间走一道的“调味剂”啊。
抬起头,我看见了窗外的'那棵盛开着无数粉色花朵的夹竹桃,它曾经被调皮的孩子折断过枝桠,也曾遭受飓风、惊雷和暴雨的折磨,但是,无论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它都能顽强生长。即使成了两半,也会像蚯蚓一样,反而要以双倍的热情坚强生存。正应正了沙爽的一句话:“原始生物本性往往是泼辣的,反衬出人类的矫情。”人是高级动物,在拥有思想的同时,却也忘记了最原始的本能。
前两个月我去乡下玩,我看见一个老农,皮肤因为长期被太阳照射而黝黑黝黑的,身旁跟着一头老牛,他走到一个土包前坐了下来,土包里似乎是他的亲人,他咿咿呀呀地唱着小曲儿,伴着月色来临。看着他的影子,我似乎看到了福贵。
人的这一生,就是由无数个悲欢离合组成的,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里,活下去,才能看到明天的阳光,才能看到希望。挫折带来的不应仅仅是绝望,在粗粝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像福贵一样,即使一无所有,依然能够放声高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晚年做和尚。”
《活着》读后感 篇6
缘于朋友的推荐,我阅读了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活着》,作者余华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查尔斯·狄更斯。我因为好奇翻开这本书,却因为它的内容而被深深吸引,我因福贵的快乐而快乐,因福贵的悲伤而悲伤,当看到“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福贵的一生太苦了,尽管他年轻时享受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后来所经历的苦难却也是非比寻常。从他输光了所有家产并经历了一段萎靡不振的日子后,他开始学着面对生活。就在他开始习惯穿粗布衣裳、吃野菜的日子时,因母亲病倒到镇上去请医生而被抓了壮丁。幸运的是他总算没有在战争中死去,从死人堆里捡回来一条命的'福贵辗转回到亲人身边,但贫穷、饥饿、疾病、死亡接踵而来,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孙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最终,他只能与老牛相依为命,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老黑奴一样,同样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福贵就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讲述着自己的人生,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位年长的老总。他说他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是儿时的米汤水,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被饿死已是一种幸运,当饥饿难耐的时候,一碗哪怕只有几颗米煮就的米汤水便是人间美味。年幼时的苦难让他一度无法释怀,他说他以前每讲述一次都会忍不住掉眼泪,但是,他说他现在可以笑着讲完这段经历了。是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不仅如此,就连我们的生命也终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福贵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
既是尘埃,那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特别是像福贵这样苦难的人生,是不是倒不如死了来得快活?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昨天上午在养老院做义工,看到这些老人,有的全身瘫痪、有的半身瘫痪、有的疾病缠身,当然也有八九十岁仍健在的,对于这些老人而言,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有人说,没有质量的人生,毋宁死。但当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风清云淡?也许真的只有当面临死亡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活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看来,活着本身就是有意义的。至于他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你认同的意义,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活着》读后感 篇7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X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 篇8
曾几何时,我就是那位收集歌谣的旅人。
我游手好闲,却对乡村生活心驰神往。我寻,寻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我寻,寻遍每一条田野小径;我寻,游手好闲也期许迎来蜕变。于是,我寻着一支支歌谣,懵懵懂懂地试图理解,何为生活?何为生命?
直到那个夏天,我遇见了一位朴素的老人,向我讲述了他的故事。
原来,这位老人名唤福贵。年少时,福贵是有名的阔少爷,嗜赌成性,后而输光了家产。此后,命运便像与其开玩笑似的,接二连三的夺走了他的亲人们。如今的福贵早已鬓已斑白,只能同一头老牛共度晚年。
我侧耳倾听着,仿佛找到了什么别样的灵感,不能自已。
久久,见老人清了清嗓子,站起来,拍抖走身上的泥,又召唤起他的'老牛去了。
记得有那么一刻,我就坐在原地,愣在那儿,既感叹于富贵一生的艰辛,又惊讶于这位老人讲诉时的轻松和难以置信的平缓。我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老人对自己的评价一直萦绕在我脑海里。
我似乎寻觅到了什么。
一位输光家产的败家子,一段中国二十世纪艰难暴力的时期,分明凑成了一部家庭的悲剧。可对于已至暮年的福贵而言,他更像是去欣赏一出精妙绝伦的佳剧。他没有喊叫,没有进攻,没有惶恐,没有自怨自哀。活着似乎就是一种力量,他试着忍受,于是赢下了他的世界。
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在我心中弥漫,我走着,寻着。眼前羊肠小道都像是现在的我。
路,狭窄而漫长,前方是漆黑的,看不清路的尽头,未来将驶向何方?我也忍,忍受生活的鞭策,我也享,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清新的空气,美好的风景。我呼吸,我欣赏。机械地走着,无休止地寻着,生活束缚了我的生活。
我仿佛看到一双浑浊的眼睛凝望着我,意味深长地向我微笑。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路的一端似乎响起了这么一句话。
如饮甘露,如灌醍醐就是这样的感觉吧?包袱的人生,为名利,为金钱,到最后孑然一身这又何必?
我抬起头,望向前方。因活而活,为自然而活,泰然地活在当下,所有的美丽都藏在我的脚下。
几缕阳光从缝隙中照向大地,追寻着,路的前方明亮了!
《活着》读后感 篇9
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一天空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杯具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1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6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就应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职责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应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取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取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不明白或者才是勇气、才是胜利!他们的命不只属于他们自己,还有父母等等!他们在这个世上还有未尽完的职责与义务!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个性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
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所以或者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煎熬!但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0
张艺谋拍了这部电影,很有名气但是没有看过,只知道这是大背景下的小说。读之前我准备了很多,准备成为时代下渺小的一只,站在岸边被滚滚而来的潮水打湿鞋子,去触碰历史的马车扬长而去掀起的灰尘。但读完之后却是意外的平静,有一点点的无奈,只是人生本就具有的无奈。没有拧巴,没有怨恨,仿佛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都与时代无关。
余华的笔触细腻而有抓力,我好像也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穿着布衫,一同经历着这一生。印象很深的是文中有一处描写饿了一段时间的男主人公和儿子把作为家里唯一财产的羊卖了,换回来米,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路上,像洒满了盐。读到这的时候,嘴里也咸了一下,没有经历过挨饿,就想象着连续吃了很多天的大米粥,今天突然加个冒油的'咸鸭蛋,夹出一点放到粥里,有点滋味了,剩下的还要留着以后吃,我想就是这种感觉吧。书中讲羊是性价比很高的财产,能产奶能卖羊毛只吃草,男主人公的儿子每天喂羊,感情很深,但我想回来的路上,男主人公更多一点的是能吃上一段时间米的欣喜,能不被饿死的欣喜。书中像这样简单自然的描写有很多,也是在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去承受生活中的一切。
作者余华在自叙中写道“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在小说中,看到了时代,看到了被时代拉扯着的命运,更看到了一份简单的意志,是希望,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有的人性的善良。
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在一定的范围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努力做什么就能成为什么。不用担心是否有明天,而是去想怎样让明天更好。深处其中可能不会觉得,与书中的时代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真的给了我们很多。我想无论在怎样的时代里,我们都可以作出选择,选择做个善的人,选择努力的生活。曾经想过,下辈子要做什么。想过当一棵高高的大树,骄傲的立着,看世界变迁。想过做一只国宝大熊猫,过着吃吃喝喝卖萌的生活。现在更想做人类,去接受世界,接受命运的安排,有思想有性格,去感受一切好的、不好的情感,去渡过每一天。
《活着》读后感 篇11
他活着,身边的亲人朋友却一一在这个故事里死去。
余华用一种平淡而近似于冷酷的笔调写完了福贵的一生。主人公福贵是民国时期的地主少爷,因嗜赌成性输光了家产,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了佃农。为病重的母亲前去求医的富贵,被国民党抓去充兵,等回到家乡,母亲已经病死,女儿凤霞也因病成了聋哑人。
噩梦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笔锋一转勾勒出点点温馨与欢乐。
福贵的儿子有庆得了长跑冠军,凤霞嫁给了偏头二喜怀了孩子。这种时刻的温情脉脉,似乎要把过往的苦难统统抹去,然而就在这时,余华毫不留情地举起笔,把那些短暂的幸福扼杀。有庆,战友春生,凤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孙子苦根,他们一个个在福贵的面前死去,那种方式残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们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读完这本书,我心里的'酸楚无法言说。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福贵这样想。有庆的死荒谬无比,县长夫人生孩子难产,他被医生抽干了血。有庆是个好孩子,生活的艰苦和困难从未让他放弃希望,他热爱它如同他热爱自己的两只小羊。
然而他的热爱却以这样惨淡的方式收场。我欲哭无泪。
合上书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现,在那些动荡的年月,描绘着自己的人生。我不处于那个时代,无法真正体会到福贵的艰难与苦楚,但每逢回想,还带有丝丝战栗。
现实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无情得多。而活着,便要担当诸如此类的辛酸与苦痛,坚忍勇敢就是一个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书中福贵说的——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贵的一生伴随着苦难,他从未轻言生死,与一头老牛,平静地活着。他与命运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无法割舍,会互相仇恨、互相感激。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关系。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随之中。可是当他在述说这段故事时,他并没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于是明白。活着,不管是我们经历的措手不及的欢乐,还是无法言语的悲凉与艰苦,一切悲的喜的都会被时间抚平。那些曾经让你厌烦恐惧的东西,总有一天你回头望去,心中会有些许的怀念。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无谓其它,有苦难,才是人生。
《活着》读后感 篇12
在读完两遍原著小说,观看了一遍电影之后,我想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对这部艺术作品的想法。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这是原作者余华写在活着小说中的话。乍一看,这句话有点问题,作为一个文科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活着是为了提升自己,创造价值,为了奉献等等。但细细品来,结合富贵的遭遇,就不难发现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是多么深刻。我在这里写一点我的拙见,我认为,当一个人经历过很多生离死别,看过了这世态炎凉,他的心或者说他的灵魂,会到达一种超然的境界。到这个时候,活着就变成了一个过程,甚至像是一个任务,到这个时候,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下面我想简单将电影与小说做一对比。
电影是视觉艺术,小说是文字语言艺术,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优秀的小说,电影将失去灵魂,没有导演出色运镜,艺术创作和演员选择,小说将无法出色的具象化。这一点上《活着》完全达到了。尤其是巩俐的表演,让我想起了《红高粱》里的九儿,那种美丽坚强的女性的.形象,被诠释的出神入化,完全让观者没有任何出戏的感觉。
电影因为篇幅的限制,无法将小说中的情节事无巨细的表现出来,所以无法避免的要对篇幅有所删改,但不能改的没有逻辑。在这一点上《活着》完美的做到了。例如:导演完全把握住了富贵的父亲,在知道儿子将家底输光后的情绪递进(从愤怒到释然)的过程,并将其适当推进,给观众造成的冲击是不亚于小说的。
先暂时写到这儿,最后我想谈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这个问题是值得思考一辈子的,我相信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回答。我想在这里谈一点浅薄的想法,三十岁之前为自己活,三十岁后为别人活。三十岁前你的父母还很健康,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给自己拼搏一个未来,不让他们失望,三十岁后,你可能已经事业稳定,也已经为人夫(妻),为人父(母)同时为人子女,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要肩负起责任,要让身边的人因为你而感到幸福,但不要过分为自己的儿孙打江山,老话说的好: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给儿孙。十分能耐都使尽,后辈儿孙不如人。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想想富贵这个道理显而易见,这就是所谓为别人活。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经典句子02-27
活着的作文03-16
《活着》读后感[精选]07-11
活着读后感01-01
《活着》读后感01-23
《活着》的读后感02-08
活着读后感12-24
活着的读后感01-31
《活着》读后感02-15
《活着》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