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1
哇!好厉害啊!
没错!今天我又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 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看了前序中伴有图片的人物介绍。有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周瑜……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诸葛亮,他身长八尺,头戴纶巾,拿羽毛扇,英姿飒爽,一表人才。
《三国演义》里可以看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空城计等等,都让我留恋往返!并且每一个故事都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性格,也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诸葛亮足智多谋;刘备做人谦虚;曹操粗暴、心胸狭隘;关羽忠诚勇敢……这些人物的性格都让我铭记在心,也让我爱恨交织。
今天,我要着重说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说:刘备起身穿戴整齐,命人准备马匹、礼物,前去拜访“卧龙”诸葛亮。谁知乘兴而去,却败兴而返,诸葛亮并不在家。回到新野后,刘备每天打探消息,得知诸葛亮已回,连忙赶去。谁知冒着大雪,终于到了卧龙山庄,不料诸葛亮外出云游,只有他弟弟诸葛均在家。刘备叹气道“我们的缘分就这么浅吗,两次都没遇到先生。”张飞脾气火爆,听了气恼地说;“什么贤人。我看他分明是在躲着不想见你 !”刘备斥责说:“不可无礼!”两次寻访不成,刘备却
丝毫没有放弃,新年过后,又赶去卧龙山庄,得知诸葛亮正在家中午睡,刘备不敢惊动诸葛亮,就站在台阶静静地等候。等到诸葛亮醒来,时间已过了大半天。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心里十分感动。最后诸葛亮成为了刘备的军师。这则故事看了以后,让我深受感动,刘备论才智,没有诸葛亮聪明,武功也不如赵云高强,但他有一颗宽大的胸怀,谦虚的态度,并且爱民如子,这样的一位领头人,怎能不让人信服,让人敬佩呢?
通过这则故事,让我懂得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一定要有一颗宽大的胸怀和谦虚的.态度,不要为一些小事去斤斤计较,要学会谦虚,不能因为考了高分、得到老师的表扬就骄傲自满,看不起别人。我要把刘备作为我学习的榜样,这样才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让更多的同学喜欢我!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顿时有感于怀。人们都认为三国是在公元190年到公元280年这90年里,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是在“三分天下吴蜀魏”那个时候,但要是只写真正的三国,那么曹操和其他三国名人就没有出场的机会了,《三国演义》也就没有那么好看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枭雄,也就是凶猛的英雄,但我们肯定最先想到的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令他威风八面,加上他平时南征北战,在人们心中自然会成为枭雄。他的基本策略是招降纳叛,因此他得到了人才和武将还有许多他想要的东西,但是,曹操随着自己的发展,野心也开始膨胀,从枭雄摇身一变成奸雄,从骑都尉升到丞相,就差没当皇帝了。当我看完曹操的事迹后,再回顾他以前的事,我不得不承认他很了不起,是一个真正的枭雄。
其中,我还喜欢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写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有很多人都说刘备是枭雄,我却不这么认为,曹操每次打仗都是冲在前面,刘备就很少出马,但他战黄巾,斗吕布时,他打的'很英勇。刘备是靠着诸葛亮和那一群大将夺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称号和携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将丰功伟迹,在人们心中真不知道他的人气和地位飙升到什么层度。
孙权是个好皇帝,可“藉兄父之基业”这几个字使他很难堪,但他带兵打和政治方面都很卓越。在《三国演义》里孙权既没有曹操那么凶猛,也不像刘备那么懦弱,因此名声比较好,活得比曹操和刘备长,使得吴国的寿命长。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这三国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读后感3
转眼间,漫长的暑假在我的眼中短暂地过完了。而在妈妈严格的要求下,电脑电视等娱乐物品也随之离我而去。所以我唯一能消除寂寞的方法,就是和“老朋友”书“聊天”了。可由于家里的书几乎都被我看完了。于是我又打开了那本令我百看不厌的《三国演义》,一向爱看书的.我马上便“醉”在书中了。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书中主要讲了在西汉末年,朝廷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后来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天下一片大乱。经过几番战争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三国鼎立 的局面。这三股强大的势力分别是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还有魏国的曹操。他们三人的势力是当时最大的,经过长期的群雄争霸,天下才逐渐统一的事。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被作者罗贯中高超的写作水平给震撼了。在他的笔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书中和刘备等人一起斗智斗勇,排兵布阵,厮杀疆场,让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
我最崇拜常胜将军赵子龙的骁勇善战,勇猛无敌,每当读到他的故事是时,我总会忍不住回去多读几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段名叫“赵云救主”的故事。赵云单枪匹马,在曹军中左右厮杀,最后在一堵断墙后面的一口枯井旁,终于找到了哭哭啼啼的糜夫人和公子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嘱咐赵云保护阿斗冲出重围,不要管她了。赵云哪里肯走!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来了,糜夫人为了阿斗的安全,于是扔下阿斗,一头跳进了井里自杀了。赵云后悔不已,只好推到土墙把枯井掩盖住。他怀抱阿斗,持枪上马,连挑死曹军十多员大将,最后终于杀出曹军的重围。他赶到长板桥时,早已血染战袍,人困马乏,幸亏有张飞在桥上接应……
除了赵云,我还十分欣赏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敬佩武功盖世,信守承诺,忠心耿耿的大丈夫——关羽;敬仰武艺超群,豪气冲天,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敬佩......
《三国演义》一本令人景仰的伟大作品。
三国演义读后感4
放寒假了,我又把妈妈给我买的《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是我喜欢的。
诸葛亮,字孔明,干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舌战群儒,巧借东风,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足智多谋,他用过好多计策,比如:空城计,疑兵计,火攻之计,激将法……
关羽,字云长,武功绝顶,义气深重,也深有谋略。有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辉煌事迹。
刘备,字玄德,他用人有方,使天下许多英雄都投到他的旗下。他三顾茅庐,使诸葛亮出山,定三分天下之计。
这真是一本好书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的确,关羽自始至终都不失一个英雄的本色。
关云长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都将关羽的忠义之举,智勇之能,一展无遗,其虎牢关的.英勇,白门楼上的恩义,令赤兔马都为之殉命,何况人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麦城之战失利,关羽面临着心与血的生死抉择,以他的才能,一旦受降,富贵权力会一涌而至,“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破不可毁其节”他背负着忠君的沧桑与巍峨,透着不尽的壮烈与苍凉,留给世人一个从容赴死的背影,赤诚,隽永……
其实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亦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侍二主可以长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时,体面的义无反顾是唯一的。因为,中国人不仅活在生命的百年里,还注重活在千年的历史中。
余秋雨说过:“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关羽的悲剧,又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感伤和无尽的苍凉!都说胜者为王,我却一直在心里称他为“失败了的英雄”,不管定语为何,他依然盈满炎黄脉搏的英雄本色。
关羽,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精魂,演绎了荡气回肠的凝重。
忠义永存,英雄无愧!
三国演义读后感5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电视播了《新三国》,我每天都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三国。
义---三国的标签,《三国》义吗?看了电视剧《三国》以后,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
每一次逃跑的时候,刘备总跑在第一个,不顾两个结拜兄弟,自己先逃。这就是义?吕布乃武艺高超之豪杰,却为了美女貂蝉,让父亲死在自己的刀下。这就是义?司马懿抢走了曹操打下的一片江山,如此奸诈。这就是义?
很显然,我的认为是肤浅的。于是我又打开了书本《三国演义》,细细品读。
说到义,不得不提到蜀五虎中的红脸关羽关云长,他武艺过人,人生最重一个“义”字。当年曹操在俘虏云长时,不忍心杀这位当代名将,还送了他一匹宝马---赤兔。而赤壁打败曹操后,曹操被关云长抓住,曹操已无力回天,但重义气的关羽却没有杀他,因为曹操也对他有不杀之恩,所以关羽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就是义。
蜀五虎中另外两元忠将赵云及黄忠,誓为保护祖国。每当冲锋时,赵云总是做先锋;每当回营时,赵云总是断后杀敌。而单骑杀千军救阿斗更是令人惊叹。黄忠就更不用说了,为了杀敌,这位忠臣为了蜀国,他拖着70多岁的身子骨征战,为国家献出了生命。这就是义。
而蜀军师诸葛孔明,不仅才华出众,学富五车,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顾茅庐,令他感激不尽,誓为蜀国效劳一生。他的才华,展现在他的'功绩上: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借东风……当他已无力回天时,他还让士兵用木头做成他的样子,放在马车里,让人们以为诸葛亮身体还好,让敌人胆寒,放弃攻打蜀国。他一次又一次地将蜀国从灭亡的边缘拉上来。这就是义。
《三国》中英雄无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展示“义”。作为一名现代小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热爱生活,团结互助,活出自我,以现代人的方式诠释“义”。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到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分别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被抹杀。他在几十年的东征西站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有些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国王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为后来晋国一统天下提供了条件。此外他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他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当时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连续下了几道求贤令。经过一番努力,曹操门下汇集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惨败之后,华容道上的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曹操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综上,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本书用较大的篇幅突出了刘备的仁义。刘备真的仁义?其实不然。
比如,刘备在进攻益州、荆州时,表面上跟诸葛亮说,西川和荆州的太守和他同是汉室宗亲,不忍杀害,可暗地里却派人攻破了益州、荆州,还假心假意地说要好好的安抚刘璋和刘表。这岂不是表里不一?
再如,张飞、关羽先后被东吴所杀,刘备看似仁义,报兄仇急切,结果落了个火烧连营八百里,自己白帝城托孤的可悲下场。刘备没有想到:张飞、关羽的死是为了蜀国,而他现在是私事公办,导致蜀国势力大减,这不是让他们在黄泉之下死不瞑目吗?这样的仁义会是真的吗?
当然,刘备并不是优点全无,其实他身上的优点蛮多的。他爱惜人才。曾经他将赵云拼死救出的阿斗摔在地上,就是很好的例子。他礼贤下士,待人真心诚意。求诸葛亮不惜三顾茅庐也是很好的印证。总之,刘备优缺参半,是个不错的人物,但绝没有书中所说的那么完美。
以上只是我的拙见,个人观点。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这本书相信大家已经广见洽闻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正是三国时期的真实写照。
《三国演义》作者是罗贯中,书中写的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以及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都之间的政治上以及地域上的斗争与矛盾。书中描写了几百个人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曹操的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刘备的知恩图报、大义凛然;诸葛亮的机智聪明、料事如神……在这些不同特征的人物描写下,折射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复杂尖锐的'军事政治以及谋略。这些都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真不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曹操被世人称为“奸雄”,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因为刺杀董卓计划失败,被迫逃命,也正是让胸有大志的他开始了统一全国的道路。曹操自小便聪明过人,长大后更是知谋划略。在挟天子令诸侯这一事件中,曹操主动救驾,他料知其他诸侯只会坐观其变,最后将天子握于掌心,并将都城迁至许昌,这更是曹操的高明之处啊!而对于其他的诸侯来说,挟天子令诸侯让他们不得不承认曹操的功举。在《三国演义》中,每一个字都将曹操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不已。
当然,《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所以,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来说是非常深远的。
在我们的学习中,《三国演义》的许多人物形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曹操对贤才的渴望,那是日思夜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学习,对知识充满渴望呢?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实例,我们是不是应该认识到规划学习的重要性呢?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是高中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技巧。如果没有团队合作,军队就会乱成一团,就像我们的学习也会有许多不解而困难重重。
总之,读完了《三国演义》,它让我的精神更加振奋,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让我对和平生活有了更深的爱。我相信,读完《三国演义》,大家会对历史更感兴趣,也会更加拼搏向上,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使中国更加强大,更加富强!
三国演义读后感8
“哎呀,终于写完作业啦!”我拿起身旁的《三国演义》趴在床上看了起来。慢慢地眼前的宇迹模糊起来,我的`眼也合上……
恍惚间,一座简陋的草庐出现在我面前,这是哪?正当我疑感之时,几声交谈吸引了我的注意。走进草庐,看到一人身长八尺,面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髦。他对另三人说:吾受三顾之恩,不容不出。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他竟是绪葛亮!他看向我,说:“收拾东西,明天去刘备营中拜会。”我不知怎么的,收拾着东西,身前的场景又变了。
“哗,哗”滚滚的长江在我眼前奔腾。我急向边看去,只见诸葛亮正在一船上向我招手。我急忙跑过去,诸葛亮开船,徐盛追赶。诸葛亮说“我已经约定赵云迎接,不要追了!”回船而坐,徐盛已退。他大笑着:“吾舌战群儒,联合刘孙;草船借箭,巧授连环;借东风,火烧赤壁。纵曹操百万大军,又有何用?"我听后不禁问一句“您如此有才华,为何在刘备下伏侍呢?”他看着我“吾受三顾之恩,岂能枉其一片真心!”说罢,下了船。正当我想追上时,场景又变。
在白帝城永安官,诸葛亮正跪在刘备床前。听闻道“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在刘备出去后,我不禁跑来问道:先生,您知道刘备将死,为何不取而代之?”他转过头,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我说:“受人之恩,就要以涌泉相报!吾受三顾之恩,岂取代之?“我看到诸葛亮眼中的决然,心里莫名触动。回想到自己,在别人来寻求帮助时,置之不理,受人帮助,自己就感觉这是理所应当的。
场景再换,诸葛亮数谏后主,出师北伐,写下出师表,望后主采取。我看到诸葛亮如此坚持,不禁问道:“是什么让您如此坚持呢?”诸葛亮说:“先帝有恩于我,我就要一直效尽于他,报答知遇之思。”我正想说些什么,我妈妈的话传到耳边,“起床了!"我悠悠地醒来,原来是一场梦啊!
我要学习诸葛亮,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出于明朝的罗贯中先生之手。小的时候,我只听说过这本书,但并不了解这本书,只知道书里有张飞、刘备、曹操、诸葛亮这几个人物,其余的我一概不知。但如今读了这本书后,我对此书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初读《三国演义》时,我翻开书本目录看到了许多故事,如“桃园三结义”“王允巧使美人计”等,我就会想“桃园三结义”里谁和谁结义?为何而结?发生了什么事?“王允巧使美人计”里谁又是王允?又为何要使美人计?又发生了什么事呢?之后便带着满心好奇与疑问开启了此书的阅读之旅。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此书不仅只有刘备等人,还有孙权、鲁肃、周瑜、司马懿等人。
在《三国演义》里,让我感受最深的故事是“七擒孟获”!“七擒孟获”里主要讲了蜀国民族屡次犯界,诸葛亮点兵南征,先后七次擒获其首领孟获,又因他不服,七次放归。
诸葛亮想要征服南蛮,以攻心为上。终于,孟获对诸葛亮心悦诚服,起誓,以后将决不再谋反。
于是,诸葛亮便派他掌管南蛮之地,顺利平定了南蛮之乱。如此看来,想要一个人心甘情愿为自己做事,人心是真的很重要啊!
的确,人心十分重要。就如这一次的.疫情来看,我们便可知道人心到底有多重要!在这次疫情中,我国之所以能有现在如此太平的时期,一半靠的是人心。
如果,在疫情来临的时候,我国政府不安抚百姓,警察不守岗,医生不救人,热心人士不捐献资源,百姓各自逃散,人心四散,那还会有这个太平的时期吗?
在疫情面前,我国并没有表示退缩,警察守岗封城,医生奋力救人,热心人士捐资源,百姓团结,尽力做好防护措施,人心齐齐,才会有如今的太平时期,如今的抗疫胜算。
人心代表了一切,只要心不散,就不会有什么难事做不成。我国上下5000多年的历史,秦始皇能够统天下,靠的除了心计、兵法、用人、还有什么?还有人心。秦朝之后又为何会被天下推翻?因为国君无能,宦官作乱,百姓叫苦,人心四散。
一个人,若要干大事,除了用人,用脑,还不能失人心。只要不失人心,定有成功之日,人心若失,那一切都即将结束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之中最令人念念不忘的有哪些呢?除了那一位位名将之间设计的计谋、谋士之间看穿的人心,还有那一场场惊心动魄、以血洗礼的屠杀与战争背后,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深居在男儿之后的女子?“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当时军刀霍霍之时,花还未落,人却已亡。自古红颜是否真的多祸水?那些女儿身的背后,又是怎样流着辛酸难言的泪?
在董卓任意于长安杀戮之时,貂蝉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汉室王朝被奸臣董卓操控,在月下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恰被王允发现便收其为义女,用歌姬貂蝉这枚棋子定下连环计,周旋于父子之间,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使其互相猜疑至反目成仇。在她受王允请求之托时,她是毅然决然地答应的。
“若与国家有益,贱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筹划。”
“愿听遵命,虽死不辞!”
貂蝉扭转了董卓政权的局势,却也无法改变自己任人摆布的命运。在这样的战乱年代,自己本就无所依傍,但却为了家国抛弃自由和贞操,在政权和欺骗中周旋。即使至今,她依然背负着“祸水”的罪名不知下落。可她立下的功劳确比任何一个在沙场上马革裹尸的壮士都要荡气回肠,至于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恐怕只在凤仪亭的烟波中渺渺远去了……。
祸兮福所矣,福兮祸所伏。
“我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呵,李儒这一句叹息,人们大都为董卓深感到将亡之音,丝毫却不知这些“女人”的身体和灵魂早就注定要死在男人们勾心斗角的角逐之中了。
女儿悲,安宁何时归?女儿卑,自由何时回?
董卓曾说:“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当郭论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往长安时,不提死者之多,纵军士淫人妻女,哀啼之声,震动天地。自古红颜,本就挣脱不了命运的束缚,就是这样悲戚,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她们,活的如此屈辱,又是那样的卑微。论巾帼英雄,鲜有昭君出塞维护国家稳定,也难有杨门女将沙场折戟沉沙名垂千古。所谓的有国才有家,那些心怀国家和功名的烈士可知这一去家便亡的妻女的苦楚与无所依靠的孤独,待到历史尘埃落定之时,女儿家的身影,也大都只出现在史书中“淫人妻女”“夫去妻死”寥寥几笔中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1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此刻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之后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能够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就应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12
回想着读过的《三国演义》,心里别有一番,它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了魏,蜀,吴三国争霸,最终归于晋朝的故事。
清朝人毛宗纲将《三国演义》中刻画出的三个典型人物称为三绝,即“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我对他们三个人物分别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的品质也影响着我不断地进步!他们都各有各的特点。关羽过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些熟耳能详的故事,便是他坐骑赤兔马在他被截后绝食而死,就很能说明关羽的"义〃。
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七擒孟获,摆下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大军,这些让我对他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只恨自己没有长一颗像他那样的脑袋。说起曹操我更是要佩服了,他爱惜人才,临死前还要细心安排身边的人的生计,可见他多么有爱心的一面,会用兵打仗!说起他们仨,我便想到了桃园三结义,接下来我就来给你们讲讲吧!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年,朝政衰败,豪杰纷争,民不聊生。但张飞私人庄后的桃园却蜂蝶纷飞,桃花灼灼,一派喜气景象。与外面环境相比,正可谓冰火两重天。此时此处的.“桃园”或许为了追求梦想中“陶园”,正在孕育着对今后极具影响的重大革命。
桃园里,踌躇满志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伫立在摆放乌牛白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一仰脖子,把那碗红彤彤的鸡血酒一次而尽,从此义结金兰,定为生死兄弟。
刘备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这样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做人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三国演义》本身就是真理,读历史,让人明智,读国学,让人明理。从这些经典中,我们就可以与英雄对话,与历史交谈。
读三国,让我身处这个充满魔力的三国世界,我还要在这个三国世界中继续去探索!
三国演义读后感13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人物都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了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我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乐不思蜀。谁会的统治者能的时移俗易的'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拼死征战。吕布,颜良典型的例子: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和关羽说,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来看,从就可以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人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后人叹为观止。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人物,我都孔明。吴,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人物和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性。性格关系着。
人自己的,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过程中的段路,会不远的。当我们羡慕地别人时,了他在的道路上付出的艰辛。冰心说的:的花。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老师:徐卓明。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14
我从8岁时开始看《三国演义》,我一直都很喜欢。所以直到现在我也还在阅读。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主要是在讲东汉末年,群雄争霸,有三位英雄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刘备,孙权和曹操。他们三人争夺天下。这本书里也讲了很多战争,比如说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其中我最喜欢官渡之战。中国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豪强拥兵割据,逐鹿中原。时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相机消灭仅据兖、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在此之前,曹操为避免腹背受敌,已先击溃与袁绍联合的`刘备,并进驻易守难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声东击西之计,于白马(今河南滑县境)击斩袁将颜良,败袁军。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改分兵进击为结营紧逼。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
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曹军以弱敌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
曹操纳其言,派兵袭烧袁军粮车;又亲率精锐5000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
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从此一蹶不振。
要知道在这次战争中发明了霹雳车,结果是曹操胜利了。我还很佩服书中的人物,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因为他们遇见什么事情都能沉住气。
有一次,弟弟在那里闹,我刚想大发雷霆。妈妈就说:“你看了那么多三国故事,要学会沉住气。你越是心平气和弟弟才越听你的。”我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我更加佩服三国里的“伟人”了,也更赞叹《三国演义》里的那些计策,比如说反间计空城计等。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也就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爱上了历史,也爱上了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15
历史如一架笨重的石磨,将踯躅于浩渺时间长河里的人碾成细碎的粉末,却总有一些人用生命去搏击,名垂史册。
与其说这些人引领着时代的方向,推动历史的进程,在我看来,不如说他们顺应了时代的变化。
比如《三国演义》,我永远也无法忘记罗贯中在这部小说里带给我的激荡和震撼。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英雄辈出,冲突剧烈,却又不至于过于凌乱。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有“乱世奸雄”之称的曹操。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也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语。可是,他又同时具有宽容的气度。当刘备、关羽受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就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人物。
同样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也给我不可磨灭的印痕。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被作者赋予了超人的智慧。因此,对天下时势了如指掌,更深谙“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打动了他,于是“英雄造时势”,卧龙先生和“桃园结义”的三兄弟一起投入到“复兴汉室”的事业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构成了《三国演义》最为悲壮的'故事。
这部小说里重点描写的恰恰是人物殚精竭虑、出生入死的“谋事”。在顺昌逆亡的历史法则面前,并不是已有唯唯诺诺的被认同,他们义无反顾、前仆后继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的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性的场景,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慷慨激昂。
英雄之于时势,犹如沧海一粟,规避不得,又不甘愿自此湮没之中。可历史的方向有时与心中的理想相悖,若逆行以求突破,历史洪流的力量巨大,常常是人已困乏而环境给予人的打击。一层层铺天盖地而来。
人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绝对只有退的伤心,唯有忍之、顺之,捱过一时痛苦,才得见光明的彼岸。
历史的方向是对英雄行事最好的指引。只有英雄顺应时势,才会出现“时势造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3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6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7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6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09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7-03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