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8-30 10:02:16
红楼梦读后感13篇[优]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张爱玲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便是《红楼梦》未完。张爱玲对《红楼梦》是极度的痴迷。她在自传中说: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重新阅读《红楼梦》,一生未曾间断。张爱玲这一辈子中,是真读“破”万卷《红楼梦》!

  据记载,《红楼梦》前八十回由曹雪芹编撰,而后几十回则是由高鹗续写,张爱玲说:“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并用了八个字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后来知道了缘由,张爱玲对高鹗实实在在地憎恨起来,这也使得她下定了续写《红楼梦》的决心。于是乎,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

  《红楼梦》除了它的社会价值之外,对于人物的刻画是特别值得考究的。不然也不会八十回后,读之——索然无味。而最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纵观全书,每一位被细致描写的“名角”,复杂的铺垫,费尽心思的细节勾划,都是为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二人而设。而林黛玉,是我最同情的却也觉得最可悲的人。

  为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林黛玉自幼怯弱,且幼年丧母,使得生性变得更加柔弱,一直以来都靠药物保养。到贾府以后,她更想念父母与家乡,忧郁经常压抑于心头,至于悲愁流泪,原本就不好的身子变得更加孱弱。在贾家失去两大靠山前,贾政曾耗资巨大来修建大观园,整个大观园都沉浸在家世的温床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不见一心只读圣贤书。黛玉后来被送进大观园,活于温床中,也死于温床中,因为有肺结核,而自幼又体弱多病,根本离不开昂贵的药物。此属可悲之一。而黛玉自身柔柔弱弱,最擅长的便是吟诗作对,虽会几手针线。但毕竟从小是富养的大小姐,不善劳动,便是六指不沾阳春水。同时也没有农村妇女的那种大气。这就导致了,林黛玉,根本不可能逃离大观园这个温床!此属可悲之二。

  在大观园,黛玉情窦初开,遇见了贾宝玉。但这一恋情,却不似初恋的单纯,而是满心戒备:在黛玉认可宝玉为她的“知己”前,她察言观色,徒增了多般猜疑,嫉妒,生气,担忧。而在与宝玉相认为知已后,仍旧悲戚感伤以泪洗面。最经典的莫过于“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呤》由唐寅的《落花诗》引申而来,两诗情绪格调极其相似。唐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位末世士子的失意与感伤、无奈与落寞。而同样是葬花,黛玉带给读者的,却是她对于未来的绝望:自忖红颜薄命,感悲父母早逝,无人为她主张婚事。“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这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而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是她在生与死,爱与恨一类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身存在的疑惑与对生命的茫然。看似静心葬花,实则焦虑不安。看似咏花,实则写人。虽说古代女子的命运总是不为自己所掌握,男尊女卑的观念又极其盛行,可“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也非凤毛麟角,武则天多度削发为尼,最后成为女皇;木兰无长兄,男装替父从军等等。为何黛玉不以此为动力激励自己?为何不放眼于当下,着眼于未来呢?!此属可悲之三。

  西方神学有说,人有三疾:狂妄,矜持,愚昧。人有七罪:傲慢,嫉妒,愤怒,贪婪,淫欲,懒惰,暴食。人有八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几乎每个人都会全中,但是,贾家人是中毒至深,各种观念,思想和行为,顽固古板老套。不思进取,也不知悔改。欺软怕硬,通过两大靠山作威作福。这是失败的过去,也是现实的警醒。

  《红楼梦》不只是一本书而已。张爱玲曾说,《红楼梦》这本书值得一个人去读一辈子。也许现在读觉得费解,二十岁以后觉得可怜,三十后悲伤,花甲后便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大概是一辈子都读不透的,那么我现在所经历的一切都在告诉我这样一个事实:不为繁华所动。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过去对于《红楼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现在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通常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怎么样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怎么样成了贾宝玉,大家不能而知,只感觉颇有的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不是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里。但这并不是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上去慈善,对刘外婆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方法,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觉得“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双眼。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觉得“小性,多心,心窄”,没大伙闺秀风范,不可以入选“宝_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女孩”,却又被叫做“小鸡肚肠”,但她除去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才高气傲,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能不多多考虑,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不听话的黛玉。她是大伙闺秀的典范。她没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过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容易,给人以安静的淑女之感,被人感觉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外婆,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不过她保持了大伙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觉得“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感觉“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被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觉得“大伙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_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没办法喜欢,从情感上没办法同意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特点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觉得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来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什么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假如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怎么样撑得下去。却不知,这只不过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不是无情,只不过一直觉得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其他人之名嫁给一个不喜欢我们的男性。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样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的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你居然在读《红楼梦》!”这是我对朋友说我正在读《红楼梦》时,他们最常见的疑问。

  我有些讶异,难道《红楼梦》真是洪水猛兽吗?但等我回顾以往,才发觉他们说的好像挺对的。

  我一共读过三次,小学一次,初中一次,高中一次。而每次读的共同点便是读了之后还是不懂,却不想再读一遍了。

  小学初读《红楼梦》时,我所看的版本是图书馆借来的半白半文的那种,且都是删减本。因为有删减,有些地方看得十分别扭,给人一种异样的感觉,颇显做作,反而令人觉得不伦不类。结果看完全本,只觉得莫名其妙,堂堂的四大名著,讲了一些男女纠葛,情情爱爱,就像电视上八点档的家庭伦理剧一样,索然无味,不知为何竟与另外三本并称四大名著?

  但对我而言,这段“浅读”,也确有收获。当然,这收获总还是幼稚了些,自认为枯燥的文字之所以能吸引我,是因为书里那些美食佳肴,真可谓琳琅满目,有些更是闻所未闻,每次看一段都觉得肚子里的馋虫被勾了起来。一次,看病后的秦可卿,什么都吃不下,只吃得下杏花糕。这类糕点松软可口,咬下一口,便带着一股股淡淡的清香,久久不去,我不禁对此心生向往,就缠着母亲要杏花糕吃。母亲实在忍不了我的撒泼,随便拿了个馒头给我:“喏,你的杏花糕。”

  初中时,偶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红楼梦》的白话本,比我之前读的厚了不少。于是我准备阅读这本小学时被我“轻视”的书。但这一次却不禁有些动情,读懂了一部分。我终于知道了这是一出“悲剧”,贾府表面的繁荣,不过是醉生梦死中由黄白之物维持的看似豪华实则腐朽的楼房,这些楼房总有一天会在时间的.催化下轰然倒塌。

  繁华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悲剧,就像一位豪门老人,虽然尊荣至极,却是病入膏肓。结局的悲凉总让我有些唏嘘。葬花的林黛玉如花般香消玉陨,翩翩美少年贾宝玉最后也出家了,豪华的“美人”团也死的死,走的走。曾经门庭若市的贾府,也成了一院空房。

  我默然,《红楼梦》不愧为四大名著,一个家族的兴衰被作者写得传神无比,让人为其多愁善感,放下书本,不胜唏嘘。

  于是那一次,我有感而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这些句子:心情从高高的天空掉落在低低的大地,摔得生疼;我开始怀疑一切繁华的事物似乎都是表面,而内部已经腐朽了,似乎什么时候就要崩塌了,我的心似乎染上了忧郁而又悲观的灰色,我似乎沉迷进去了。

  现在看来有些惊讶,也不知那时是真被感染了,还是艺术加工了。不过,以我的“没心没肺”,我觉得后者可能性更大一点。

  如今到了高中,我再一次在图书馆见到了《红楼梦》,就像老朋友再见一般,想起以前的经历,手不由鬼使神差地将它从书架上抽出来就像三年前那般行动。

  与前两次心境不同,这次阅读,我少了几分天真稚气,多了几分成熟深沉。至少,我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急风暴雨地怒吼了,人变得平静了许多。也因此,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我比较喜欢《红楼梦》的写法,尤其是它在人物刻画上的神来之笔不由得令人击节赞叹,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人物在作者笔下被塑造得活灵活现,像泼辣的凤姐,柔弱的林黛玉,温柔的薛宝钗,又或是形形色色的丫环们,都有各自丰满的形象。比如语言,开口便将人摸了个底,又或是心理活动和细微的事都能挖掘出人物的形象特点来。

  这部小说对环境的描写,也是让我惊叹不已,就比如说开头写了贾府的繁华,过了几年冬天,却只有寥寥白雪和萧条紧闭的大门,这不由得令人触景生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十五年的光阴,我读了三遍《红楼梦》,真觉得疲了,乏了,心累了。之后的人生可能等我更加成熟时,还会再读。但最近几年,我应该懂得放下了,应该好好读读自己的人生,好好读读后面的高考了。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阆苑仙葩是他们的开始,一个爱惜女孩,批评程朱理学,一个生性孤僻,多愁善感。初次见面就互相吸引,宝玉为林妹妹摔玉而到黛玉焚诗归魂,这都是宝黛的所爱所恨的感情。宝玉含着玉石出生,受贾母的百般疼爱,游于温柔富贵乡,专爱作养脂粉,亲敬家里姐妹和丫鬟。他重情不重礼,批判程朱理学,喜爱性情文字,这也是与黛玉心有灵犀的初衷。在人间看尽了爱别离,万念俱空,了却尘缘,跟随一僧一道出走,““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结果。这是多强烈的比较。“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的黛玉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最富灵气的女子形象。从小的书香熏养,琴棋书画样样的才女,而最终也落得为爱殉情的结局。聪明清秀的她也受贾母疼爱,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贾宝玉成为她的知音,遂把期望和生命交付于宝玉的感情中,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我命运的杯具感受,这是她个性格。最终的为爱现身,今生在贾府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报答宝玉,这也完成最初的心愿。这一绕人心弦的感情令人羡慕也为此深深感到遗憾,在这一社会背

  景下,结局也应是注定的。以往在一齐的时光的,他们在人生理念上,他们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这样一致让他们更为之疯狂,但在封建礼教的`生活下他们的感情注定是扼杀的,无论过程是多么完美。这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讽刺着封建的残暴。

  位于金陵十二钗之九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她一生精明而自我的命却是那么的轻薄。身处在大世家族,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心思缜密,处理事物也是得心应手。但心狠手辣的处事手段,在背后受到仆人的谴责谩骂,对她充满怨恨。她对于刘姥姥的态度却不一样,以致最终能把巧姐交给刘姥姥抚养,这也许是上天对王熙凤的唯一照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缺王熙凤这样的人,封建权财,人吃人的形象难道还少吗?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凄凉的死去,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反应了那个时代的风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与黛玉并列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群芳之冠的宝钗。她容貌柔美,不逊于黛玉,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善解人意,是王夫人心中儿媳的不二人选。宝钗是封建礼教中的传统女子形象,知书达理,修炼自我的品格,善意待人,曾出钱出物为史湘云设东摆螃蟹宴,解决了湘云贫寒、势单却要请客的困难;照顾命运坎坷的香菱,使香菱免受欺负;暗中帮忙家境贫寒的岫烟,一针一线地为她着想。这一性格的她也喜欢宝玉,一心为他,宝钗之间的“金玉姻缘”在最终构成,但没有维持多久宝玉就看破红尘出家,只剩下宝钗和腹中胎儿这一杯具。曾与宝玉在贾府的相处,了解宝玉,日子很欢乐,和林妹妹的写诗较真也让生活变得趣味,但最终宝钗历尽世态炎凉,尝遍人间甘苦,苦修苦炼,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时代所促成的,它的本质被曹雪芹注入了红楼中,

  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中的事事物物,是时代的结晶,反映封建的兴衰败亡。其中的性情仅有我们自我去体会,值得去尝的经典。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紫色幽潭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

  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7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

  红楼梦读后感 篇8

  最近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红楼梦》第三回里的片段截选——《林黛玉进贾府》`,虽然说只是几段描写`,但老师还是花了一些课时去讲,并且把溢美之词都献给了它,看着老师用陶醉的神情讲述着这千古以来让人癫狂让人痴的神奇小说,我也有些感悟,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人的眼里也有一千个《红楼梦》,生在新时代,要逐字逐句的读懂其中的句子感到很困难,但接触后并不影响我热爱它,今天我就大胆地拿出我的初读感悟`与大家探讨。

  在我看来《红楼梦》的很多意蕴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它的文学和历史上的价值,`这些是不可以否定的。我是说,曹雪芹是通过创作小说来总结自己的经历,同时也描写了社会的大环境,更多的是寓己情与其中,我想,以他的出身和当时时代的大背景,把贾宝玉塑造成一个反封建的叛逆形象是不大可能的,以我学的着几段中大量生活琐事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着重刻画,这种带有自然主义手法特征更能说明了,他是由对贵族到贫苦百姓的巨大落差而在感情上产生了一中极其矛盾的心理,从而在小说中有所反映,小说的题目就叫《红楼梦》,顾名思义“红楼”表示写的是富贵的生活,而“梦”的意思就不必多说了,他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形态,一场云烟罢了。

  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触动`就在于他塑造了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和反映了真实的封建社会现状,但其中不乏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他不同于《三国演义》等小说,它所反映的是真正的生活。我不看好有些人的观点,在读这本书时思想一味的跟这情节走,为了宝黛这两个形象癫狂不已,不能学他的思想,有些同学在看了这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后把他们的特点当做自己的处世方式去加以模仿这显然是不可取的,两个艺术形象,均是生在豪门权贵中的官宦子弟,种。种的行为是我们在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的,盲目的接受,会给自己的思想乃至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所以我们应辩证的看小说中的人物。

  还有,就是我来说说我对红楼梦中的几个典型人物的理解。

  贾宝玉,是整个著作的男主角,也是《红楼梦》故事的线索人物,他的一言一行与那个社会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曹雪芹对于这个人物的塑造中,不仅仅是蕴涵了对这人物的喜爱,更是对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他是出身贵族,不能象今天这样思想自由,行动自由,更不能明目张胆的.表达对女孩的爱慕之情,更不能有个人志趣的选择和发展。曹雪芹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也是他把贾宝玉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重要原因,当时,他的脑子里并不一定有对封建社会的统治感到不满,只是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他向往那种自由平等的生活,当然也不能说他对社会完全没有怨恨,而是进行了一种潜意识的反抗,借助小说塑造了贾宝玉,就象鲁迅小说里的详林嫂,祥林嫂在与贺老六成亲时拼命的反抗,她的反抗就是潜意识,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是封建思想在残害她而是认为是命运的不公,贾宝玉也是这样,这是历史的局限。

  林黛玉,我认为她的诞生完全是为了配合贾宝玉,因为只有有了她们俩,悲剧爱情的故事才显得更生动感人,宝黛二人的相似之处我也不必多说。最突出一点,是作者对这一女性形象赋予了思想,她也同宝玉一样,讨厌追求功名利禄。作者的思想也能同她身上体现出来的思想相同,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在宝黛两人爱情上体现得也很突出。同时林黛玉这一形象是不是也反映了那一时代的人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她的容貌,她的聪慧很可能就是那个时代无数男人心中所向往的伴侣,在那个追求共性的时代,她的个性,至今还吸引着无数男女为她痴狂。

  红楼梦读后感 篇9

  帘外一蓑烟雨朦胧,梧桐在风雨之中,枝叶颤抖,沙沙作响。不经意间,一两片黄叶自枝头飘落,于一地素白的秋菊之间显得分外萧瑟。我坐于窗下,桌上放着一杯茶,温热的雾气一点点溢出,渐渐散于秋风中。氤氲之中,我手捧一部《红楼梦》,细细品咂。

  我深陷于红楼的梦境中,无法逃脱。贾府的繁荣到败落,从满园的欢声笑语到杂草丛生,我尽收眼底。

  落红满地,她惋惜地皱眉,一双似睁非睁的眼不觉间流下泪水。这女子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除黛玉,谁还能有这般美好?这般富有诗意的女子,有着这般细腻的心思……最后却还是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移步,抬头,见一女子在打理盆栽。兰花清幽,虚涵若谷,优雅淡然,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而去,那与之有良师一起品茶论经的日子,渐渐模糊,而那良师,近在咫尺,却似远在天边,带着一颗素心,期待着执子之手。探春,纯洁如你,坚强如你。

  红楼梦中,贾府的女子有数人,我偏爱非议最多的宝钗。相对于林黛玉外冷内热、鲜活灵动,薛宝钗显得太冷静,也太无情——还记得宝玉生日群芳抽签占花名吗?宝钗抽到的那根签子上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动人是真的,无情亦不假。金钏去世时,她为王夫人开解;尤三姐之死,她更是冷漠。在宝钗眼里,尤三姐的死、柳湘莲的远遁,还不如伙计们吃饭重要。不错,她冷漠、无情,可是就算是她为尤三姐、柳湘莲尽洒同情之泪,甚至写下伤感的诗篇,又有何用?死去的不能复生,远遁的也回不来,倒不如打理府上的'事。宝钗总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默默地帮助一些人,比如给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邢岫烟施以援手,雪中送炭,这种善心,她不愿别人知道。金钗雪里埋,高贵如你,孤寂如你。

  由宝钗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就是小善与大善、感性与理性的区别。小善者,就是妇人之仁,表面会做出慈善状,当真的事关自己利益时,便就不再理会,不愿真心付出。宝钗则是君子之仁,这个有智慧的女子早就一叶知秋地参透世间没有永久的繁华,便有言:“姨娘是深知我家的,当日我家也是这样冷清不成?”今后,我知道了,做人应做大善者,并且不能被别人的小恩小善所迷惑。

  迎春、妙玉、晴雯……这些女子,性格各异,像是让作者写活了一般。曹雪芹笔下,这些女子是那么活灵活现,与当时的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评点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女子要么是水性杨花的,要么就是“母老虎”;《西游记》中,更是把女子塑造成一个个妖怪;《三国演义》里虽不乏有许多美丽的女子,但终究是“祸水”……只有《红楼梦》,在一个女人还在裹脚的封建社会,写出了这样的大观园胜景——一个个姑娘。这本名著不仅是文学上的突破,更是社会思想上的突破。

  也许第一遍读此书的人会觉得《红楼梦》的故事情节有悲有喜。但读过多遍的人再去读,便会觉得全书的格调都覆盖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作者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便道出了这一点,这是对全书的最好总结,也是作者的写实。从家族鼎盛到家道中落,从锦衣玉食到剃度出家。从荒唐、叛逆的少年开始,他便痛恨官场的人浮于事,不屑于政治的伪善面目,但他的生活离不开这种官僚体制的供养,无奈之下,《红楼梦》出于世。而无论那般生活,那种状态,对社会的批判、不满,在洋洋洒洒的文字间,都显得那么淋漓尽致。

  一本红楼,一世浮华,半生成梦,爱恨成空。一个个身影在我脑海中浮现,大观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我坐于窗下,轻合书页,长叹一声,感慨万千。

  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满纸荒诞乖张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本红楼,一份痴情,一幅画卷,一段历史。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名著已离人们越来越遥,能够静下心来品读名著的人更是僚舫啃恰6卧冬从小与红楼结缘,一本红楼被我翻望了六遍,其中的精妙之处几乎可以倒背如流。读红楼,品红楼,成为我人生中的一大乐趣。

  初读红楼仍是在七岁,由于我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妈妈在我七岁时就让我望儿童版《红楼梦》,我好奇地瞪大双眼:“《红楼梦》讲的是什么啊?”妈妈笑着拍拍我的头:“您自己慢慢望吧!望透了就懂了。”就这样,我抱着一本厚厚的《红楼梦》走入书房,开始了与红楼为伴的日子。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啊!那么多不熟悉的字,在拼音的匡助下才能委曲将字句读通。这还不算,那里的人物其实太多了,老爷、太太、小姐、姑娘、丫环一大堆,好不轻易记住了这个,又健忘了那个。囫囵吞枣似的将《红楼梦》读完一遍,结果只记住了四个人: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那林黛玉不知哪来的这么多眼泪,整天哭啊哭,然后不是写诗就是填词。我对薛宝钗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她人缘很好,到处做善事。不外我纳闷的是,宝玉明明喜欢黛玉,为什么后来嫁给宝玉的是宝钗呢?不外我很喜欢宝玉,他对人很好,特别是对女孩子,他还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他还真有名流风度!

  再读红楼是在十岁,爷爷给了我一本逗炻ッ巍吩著让我阅读,那书的封面印着宝黛共读西厢的图像,落红遍地,流水潺潺,宝黛两人靠在一起读《西厢记》,那画面煞是清新奇丽。再次翻开红楼的我已经能懂得它的大致内容了。秉灯夜读,我仿佛望见黛玉葬花的凄苍冬宝钗扑蝶的娇羞,湘云眠石的憨态可掬,元妃省亲时的雍容华贵。我为黛玉死时焚稿而叹惜,对宝玉终进佛门不解,对宝钗无奈嫁人同情。书中人的一举一动好像牵动着我的心显冬我与他们同悲,同喜,同欢,同乐,这一次读《红楼梦》,我了解到了这是一段悲伤得让人流泪的故事。

  又读红楼已然十二岁,轻抚那认识的封面,我又一次翻开那些似曾相识的纸页。此时细读红楼,竟觉得词藻柔美,行文清新流畅的红楼背后是另有隐喻的。也许“玉带林中乖冬金簪雪里埋”的判词暗喻宝钗、黛玉两人的悲惨命运,她们也不能逃脱命运的掌控,更不能逃离那黑暗的社会,只落得一个郁郁而终,一个独守空房的下场。也许“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是黛玉对附近环境的真实写照,是呀,面对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宝哥哥能给的热和其实太少了,她梦想有一天能拥有像“渔翁渔婆”的爱情,可是这能实现吗?也许“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放弃为谁”彰显着宝黛两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一幅鲛绡帕,寄托着彼此的思念。也许“冷塘渡鹤影,寒月葬花魂”表现的是湘云与黛玉的伶丁无依,这句诗也是贾府衰败的预兆。

  实在,衔玉出生的怡红公子如何?才华横溢,孤高自许的林姑娘又如何Mκ碌锰宓幕噬绦〗阌秩绾危炕使箦的三个妹妹,富贵贾府的`三位小姐又如何?终极仍是死的死,散的散,她们终究拗不外那吃人的社会。此次读红楼,我有了新的收成:元春的选才凤藻宫,探春的千里春风一梦远,惜春的青灯黄卷古佛旁,宝黛的木石前盟,宝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以及上至元妃下至投井的金钏,屈死的晴雯,她们都是封建轨制的牺牲品,“树倒猢狲散”是那个时代的必然结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才读了几遍呢?怎能解析其滋味?实在我不想当一名红学荚冬致力研究红学,也不想与王昆仑,周汝昌齐名,只是一路走来,红楼相伴,它给了我无绝的思考,也让我体会到文学巨著的深刻的美。

  红楼梦读后感 篇11

  说起《红楼梦》,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那段恋情吧,这恋情因生不得在一齐,死后也无法相见而显得难能可贵,刻骨铭心。我阅读《红楼梦》后,也对他们的恋情感到可惜,然而我却还是不为他们没在一齐而感到惋惜。

  林黛玉只适合养在深闺中保护起来,如一只容易受伤的金丝雀,没了主人的保护和爱惜便不能久活。而贾宝玉正好就是那位不能带给她幸福的主人,贾宝玉这个人,说傻不傻,但也不是太过聪慧,他只是一向都在随心所欲的活在世界上,他的存在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地方在于他表现了作者的意识和当代社会的阴影面的投射,不好的地方在于正是他的性格造成了他和林黛玉不幸的一生,不能拥有美满的结局。

  要我说还是薛宝钗和贾宝玉更加相配,薛宝钗要容貌有容貌撑得起一个家族的面貌,足够有当家奶奶的气场,且也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不像林黛玉一样处处敏感,总觉得别人话中有话,最终因为这多感的心而劳累了身体,最终香消玉殒。薛宝钗容貌,性格,气质,对贾宝玉的关心都足以为她赢得当家少奶奶的头衔,然而就因为当时社会的以夫为天的封建思想,使得她如此一位有才气,集美貌与智慧与一身的女子败在了一纸休书上。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起来,只能郁郁寡欢,最终也落得个不太美满的结局。

  而贾宝玉呢,他辜负了一个女子的一生,又毁了另一位女子的一辈子,最终也只是考的状元却最终落得个皈依佛门的终局,正如曹雪芹自身在文章的开头便写到的那些伏笔一般,一个似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最终分散两地,全是虚幻,也全是泡影。

  小说中主人公的不幸结局也暗含着作者的落魄和不幸的人生,原是豪门的曹雪芹却因正值革命时期而没能当上状元,也没能在官场上有所大出息,小说中贾宝玉的前半辈子幸福的人生可能就是作者的过去吧,也只能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落魄了的作者其实内心深处还是在深深眷念着过去纸醉金迷的繁奢的生活吧,而贾宝玉之后所经历的贾府落魄,也正是作者生活开始衰败的投影吧。

  可能也正是由于作者生前经历过的真实生活的`巨变,贫富的差异,生活的不顺心,使得他最终从过去那种腐烂,颓败的生活中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隐藏在社会深处的黑暗气息。人心的异变与自身身份的改变给了曹雪芹一个蜕变的机会,正是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了奢靡的生活,他才通晓那些大家族里的规矩和方寸,也明白那些复杂的人心和大宅里的勾心斗角吧,结合了自身的人生经验,曹雪芹使得《红楼梦》中那些人物生活都活了起来,那些人物的言语,行为,动作,仿佛跃然纸上。

  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树下悲歌葬花的林黛玉,说出男女是泥和水的贾宝玉,有那通身气派的老祖母,一个个人物在小说中活出了他们精彩的一生,不可谓曹雪芹以示面面俱到了,还有众人那影藏了一生悲欢离合的人物诗,和那一出出暗含的玄机,直令看的人觉得内心痛快。

  但在阅读书中人物的一生时也不禁引起我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反思,那时候的封建社会的坏习性和不良风气是否延续到了今日那时候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是否在今日仍然出此刻了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当中,那时的对百姓的迫害,大家族对百姓的欺压,法律对贵族的庇护是否在今日还活在社会那个阴暗的角落我们需要反思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并不只是一个人的思考,也不是一群人的深思,而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世界全体人民的深深自我反省与自我监督。

  《红楼梦》的魅力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些,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是如此的出彩和丰满,看着《红楼梦》,仿佛就看到了整个社会的气息,仿佛触摸到了古代珍贵非物质文化的躯体。那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本小说,它是另一个名为《红楼梦》的世界的载体,使得另一个世界得以以这种媒介和我们这个社会相接触。这或许就是红学的诞生缘由吧!

  红楼梦读后感 篇12

  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明人李贽所谓绝假存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皆“赤子心”之谓也。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真善美”,便被放在第一位。

  想那宝姐姐,千好万好,但因涉及“伪”字,便难称完美。

  其实,芸芸众生,伪者何其多也。“逢人只说也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世道复杂,人心险恶,戴上面具,是为了自我保护,所以也可以说“伪”者伪行,本是合情合理的。所以率真性情,才弥足珍贵。

  《红楼梦》中活得最真的人,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史湘云赤子心

  宝钗过生日,大排筵席,少不得看戏取乐。其中有一个小戏子的扮相,酷似黛玉。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再来看众人的反应,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其实,看出端倪的,何止这三个人,但没有人上来答谜解疑,皆因为“不肯、不敢”;而并非“不知、不晓”。

  戏子,在那时,就是下九流的阶级底层;把一个人比作“戏子”,说是一种人格侮辱也不过分,更何况,大家都知道,林黛玉是那样一个敏感、小性子的人。但此时,却有一个女孩,一语道破,直言不讳——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

  接下去,是宝玉急了,黛玉恼了,那湘云也气了。湘云道:“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子,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听下去!别叫我啐你。”说着,一径至贾母里间,忿忿的躺着去了。

  却为何来,只因史湘云有一颗透明率真的“赤子心”。她不会说谎,她不愿伪装,她宁愿得罪人家,也不愿“违心”!

  这就是人性之中,最为宝贵的一个“真”字。

  在那“笑不露齿,行莫动裙”的脂粉堆中,这一个纯真女孩的不羁和洒脱,是多么难得啊,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绝!她有一颗最纯真、最旷达、最潇洒、最美好的“赤子之心”,令人赞叹艳羡。不用刻意的斟酌词句,本身就是一首美诗啊!如果说黛玉,是“婉约派”的典型代表;那湘云,岂不是“豪放派”的灵魂人物吗?如果说黛玉的身上,闪烁着老子的出世灵性;宝钗的身上,体现了孔子的人世宏念;那么,湘云的身上,则集中体现了庄子的潇洒情怀。

  道义心

  人都说,老庄同道,但我今天也看到,有说孔庄一家的,所以我们看到,湘云的赤子心,是和她的道义心,融为一体的。

  湘云,毕竟也是在封建社会、礼教家庭里长大的女儿,“三纲五常”定然不知不觉的,在她心里渗透已久;再加上父母早亡,寄人篱下,她过早的体会到了生存生活的现实意义和艰辛滋味。所以,她必须“适者生存”,她必须适应自己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为此努力扎根,不断攀援。

  社会,是一种力量;自我,也是一种力量。有时候,它们就是这样的,在心里对峙着、交叠着,不可思议。

  人,是社会的人;但人,也更应该具有“属于自我”的一点本性未泯,否则都是同一个“模型”浇筑出来的死气沉沉的“样板”们,即使再好,也是一种悲哀了。

  在滚滚红尘中,莫失莫忘“赤子心”吧,宛如湘云。

  侠义心

  在《红楼梦》里,若论“侠气义气”。男子,当属柳湘莲、倪二等人;女子,湘云和探春则当之无愧。女扮男装的湘云,更多了一份英姿飒爽,由表及里,外在的豪气,如风;更有内在的侠情,似火!

  大路不平旁人铲,湘云若是“男儿身”,又怎知不是一个“荆轲聂政”的再世,济世助人,侠肝义胆,或为好汉,或为英雄呢!竟觉得,湘云之于宝钗,像不像“李逵之于宋江”呢?

  湘云的侠义心,令人浩然起敬。如此情怀,巾帼不让须眉。

  其实,名士也罢,侠客也罢,英雄也罢,卸下光环,就是一个“赤子之心”,一片赤诚胸怀。

  没有什么,比人性的“本真”更重要的了。

  我心中的史湘云永远都是那么真……

  红楼梦读后感 篇13

  “愿做长桥跨春秋,

  笔锋落处,承君来时路。”

  自上周五的早晨,我的脑海里就不断重复着一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我浅薄的文学底蕴告诉我,这句诗是在说一名女子而且是德行兼备,文采斐然的佳人。只叹身世坎坷,终化作春末的繁花,在盛开后迎接独自凋亡的悲凉。

  许多女子符合这个形象,在一番思索后,我猜想是在说鱼幼薇,那位并不非常出名,但生活却非常坎坷的女诗人。

  当这个论断被定下,不过数个小时,我就发现了这诗的正主:林黛玉和薛宝钗。

  他们确实比鱼幼薇更符合这描写——毕竟不会有诗人写诗夸鱼幼薇“德行兼备”,且黛玉与宝钗也确有咏絮之才。

  满怀愧疚的心,促使我继续写下去。

  对于文学作品中两个性格迥异却有风采的女性,常用“白月光”和“朱砂痣”来比喻,就算主人公没有这种想法,多情的看客们也会给他们贴上标签。

  尽管在多数人的眼里,黛玉比宝钗更适合“白月光”的描述,毕竟久病缠身,毕竟无心名利。但于我而言,宝钗才是那天上月,是人间遥不可及的清影,是月坛绽放时静处的一缕幽香。

  我一向是很喜欢名字好听的人的。宝钗算是我审美标准中的异类——我并不喜“宝”这个字,虽然看上去极尽荣宠,但我却觉得没由来地,有些俗气。曹公若是知道我如此评价他给女儿们起的名,他是要半夜入我梦将我打一顿。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字,从我记事起便记到了如今。宝钗宝钗,这般读来却也更显亲密,自然也不再去计较什么俗套与否了。

  宝钗的第一次出场,宝玉便说他身上有阵异香。宝钗是不爱脂粉熏香的,她素来清而冷,那些衬得人美丽可亲的事物她不屑于沾染。

  第二次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号:芜蘅君。身处于香草馥郁的庭院中一位出世的公子——就是这样的感觉。明明是一位所谓的尊卑有分的女儿,却用了“君”来为号。因此不由得更添几分英气和不凡。

  但她真的是那种不慕名利,不愿染俗的高尚士人吗?那又当如何解释扑蝶咏絮之事?她所表现出的所谓清冷不过是伪装,将她工于心计的卑劣包裹的令人难以察觉。

  吃人的世道会染污所有纯善的人。要么也将自己染污,要么以身殉节。

  如若她的性格真的只是如此,那么宝钗就与那些俗烂的言情小说的恶毒女配没有差别了。

  从她好心提醒黛玉,两人互诉衷肠,结金兰之契的那一夜起,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得到答案:她们只是普通的'女孩,只是生在了吃人的社会里。

  宝钗的冷不单是她出于出生富贵的不屑,还有更本质的——被封建礼教的锁链舒服的连真心都冰冷了起来。

  所有人都说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拥护者,这也确实是她人物形象的一个方面,若就此给宝钗下了定义,那么你不仅小看了宝钗,更是蔑视了曹雪芹。一个死板固执浑身散发着世俗气味的薛宝钗,林黛玉瞧不上,读者更会嗤之以鼻。她的性格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当身边所有人都在给她灌输同一个观点,数十年如一日,纵然抗争也只有消亡的结局。

  在这恐怖的黑暗中,宝钗遇到了宝玉,认识了黛玉,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爱意让冰雪消融,真情使枷锁破碎。

  因此我绝不相信他与宝玉成亲时只有快乐和幸福,相反,她会觉得痛苦。若非如此,她便极端利己,只在乎物质,唾弃了精神。呕心沥血的塑造,只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没人能相信,也没人会接受。

  宝钗的新婚丈夫,她这辈子唯一爱过的人,从来爱的不是她,而是她最好的朋友——那个拖着病躯却又聪颖骄傲的女孩。

  她若是高兴了,那便是她疯了——毕竟她甘愿可怜一辈子,将就着与根本没有感情的丈夫共度一生。

  因为她是薛宝钗呀,那个能与林黛玉交心的女孩,又怎么会不懂爱情这种东西是抢不过来的呢?

  我怜悯着她,却又感到深深的无力,她在文中的结局早已尘埃落定,后人的杜撰终究只是杜撰。

  我又何尝不想给她一个好结局呢?

  终究是金簪雪里埋,到底意难平。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1

红楼梦的读后感【经典】08-10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11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6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06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6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8-14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23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8-03

《红楼梦》读后感【经典】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