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时间:2023-09-07 17:01:22
《红楼梦》读后感[范例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楼梦》读后感1

  鲁迅说: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可见,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并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我想《红楼梦》就是一出震撼人心的悲剧吧?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的不仅外形是美的,而且内心更是美的。在曹雪芹的笔下,黛玉,宝钗,晴雯,鸳鸯……都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性。她们是纯洁又美丽的。

  小说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展开。宝玉可以说从小与黛玉一起长大,逐渐发现自己与黛玉在心灵上更接近。而贾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觉得宝钗更符合贤惠的儿媳的标准。宝玉可以选择爱谁,但是选择不了娶谁为妻。这样,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黛玉为人极其谨慎,从当初进了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说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即可看出。黛玉也率直,她在《红楼梦》中担任了讽刺诗人的重任。但是湘云说她是“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湘云是她为数不多的好“姐妹”,她尚且这么说了,更何况是他人呢?可见黛玉的率直给她带来的只有他人的方案。黛玉还是体弱多病身,再加上她多疑善妒的性格,使得她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也许也正是因为她的体弱多病,才使她多愁善感,才有了经典的“黛玉葬花”,才使她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世界,使自己成为《红楼梦》中最有才的女子。“满纸自怜题秦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她的诗句情真意切。

  初读《红楼梦》时,我是最喜欢宝钗的,宝钗宽厚随和,豁达大度,黛玉对宝钗一次又一次地挖苦讥笑,可宝钗却“浑然不知”,不逞口舌之争。黛玉需要燕窝,又不便和贾母索要之时,宝钗就从自己家里拿来燕窝资助黛玉。她对黛玉这样一般人觉得难以相处的人都那么好的人自然成了贾府里最受人欢迎的人。

  她博览群书,才气应该也是仅次于黛玉的,但是一次,她在听见小红的丑事的时候,就故意说: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洗脱了自己的嫌疑,却给黛玉找了个冤家,无法确定是有意还是无意。可是就因为这件事情,我开始对宝钗的印象变差。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黛玉是坚决执拗的,而宝钗似乎有意识地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例如,有一次,他去潇湘馆,看见黛玉进去了,她便抽身而去,以避免引起黛玉的误会。读了大致三四遍《红楼梦》,我却越来越无法确定宝钗的性格,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黛玉多疑善妒,宝钗豁达大度,黛玉生性孤傲,宝钗则宽厚随和,黛玉因此人缘极差,而宝钗怎是八面玲珑……这样一比,宝钗比黛玉真的强好多。可是宝钗有这么多优点,宝玉为什么偏偏就喜欢黛玉呢?细读《红楼梦》才知道,不仅仅因为他们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精神相通,志同道合。宝玉厌恶“科举考试”,宝钗会偶尔劝说他好好读书,将来考取功名。而黛玉却从来不会讲这些“混账话”,爱情真的要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但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外界太多束缚,最终造成了悲剧。

  《红楼梦》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红楼梦》读后感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含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

  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欺负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

  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且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露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

  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红楼梦》读后感3

  有这么一阵子,一打开手机必定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开qq音乐,将双笙的《终身误》设置成单曲循环:都道是金玉良玉,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直很喜欢古风,这首歌的词和旋律更是唱到了我的心里,直到打开《红楼梦》太虚幻境的那一回,我惊喜的发现里面的“终身误”这首词。喜爱的词就藏在红楼梦里,这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想看看那“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曾经跟同学玩笑说,不如这篇文章就叫“一颗石头和一株小草的缘分牵绊”。这个一开始的传说不仅让这本书都带上一丝仙气,更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两世纠缠,也注定那爱而求不得,有的人,从第一眼,就再也忘不掉了。最有感触的那一段情节,是贾宝玉大婚的时候的。我想象着一个男孩子满心欢喜,想着林妹妹的点点滴滴,想着从今天起与她终于要续起木石前盟,却在掀开盖头的那一刻错愕不已,而那个女孩却在他大婚的夜里在潇湘馆的角落咽下最后一口气。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年少时的陪伴,谁又会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又能怪得了谁,那个时代下,哪有这么多圆满。

  我欣赏宝钗,因为薛宝钗这人生中,得意是因为贾宝玉,失意也是因为贾宝玉,正如终身误中的到底意难平,宝钗本身没有什么错,她只为追求她自己作为女人应有的幸福,可我也最心疼她,有人说红楼梦中贾母爱热闹,宝玉爱热闹,黛玉会胡闹,湘云会大笑,母亲不懂得,哥哥是混蛋,嫂子不是人。没有一个人懂她。表面上人们都亲近她,宝钗看似热闹,其实她是最孤独的那个人;我同情黛玉,一个清冷孤高的人,到底是终身误,误终身,与他终究是忘记了彼此;对于宝玉这一形象的评价,我很复杂,我喜爱他的时而通透,时而痴,却也在最后都只念风月情浓,负了木石前盟那里流下了眼泪。还有平儿、妙玉、晴雯…他们都像是这本书的过客,有人有了最终的归宿,有人随着时间的走过,消失在这长河里。

  贾府的由兴到衰的过程里,藏着多少心酸。这个主时间轴下,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兴衰。可能最后这个结局,谁都没有错,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也许是这种可悲,这种无奈才吸引了我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因为凤姐对刘姥姥的帮助,才有了姥姥对巧姐儿最后的报恩,可是更多的人,最后还是逃不了一个悲,剧里的凤姐,被人雪地里拖行了好几里,她死前的无望,还有对巧姐儿放不下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揪着我的心。曾经看到一些别的版本的《红楼梦》,作者们都重新改写了红楼梦,将自己心中的遗憾通通填上,有的将木石前盟写圆满,有的提醒凤姐提防王夫人。如果结局都是这样,可能就也不是红楼梦了,红楼里的故事,是一个悲字,这个悲字写的婉转漫长,不知曹雪芹写出了他自己的多少心酸。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台词“以前我认为那句话很重要,因为我相信有些事说出来就是一生一世。现在想想,说不说也没有什么区别。有些事情是会变的,我一直以为自己赢了,直到有一天我看着镜子才知道我输了。在我最美好的时间里,我最喜欢的人不在我身边,如果能重新开始该有多好。”如果我也有改变结局的能力,只希望这个时代下,即使改变不了那么多人的心意,能没有那么多无奈和错过就足矣了。

《红楼梦》读后感4

  罢红楼梦,唯一笑一哭一悲一叹耳,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一曲红楼与谁诉。

  笑者,情之美好。人乃有情众生,红楼一干人皆是情种冤孽,随了神瑛侍者下凡而来。宝黛之爱最是让人动容,他们的知己情更让人羡慕,同对功名不屑。宝玉让黛玉抚琴,黛玉打趣道不愿对牛弹琴,宝玉笑道钟子期不一定也认琴谱,言下之意教人深念。宝钗扑蝶,多么青春美好可入画儿的景儿。湘云醉卧,真真让人怜爱。探春起社,何其风流雅致。香菱学诗,只为纯真的追求与喜爱。李纨教子,对于亡夫妇道的忠守……此之种种,皆乃情耳。

  哭者,乃命运之作弄。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xx,因谗失命?诸多为何,诸多不如意,尽了黛玉一生泪,也惹了木儿的'眼泪。

  悲者,亦是命运。哭过恸过后,由哀转悲。一首好了歌,道尽多少人间事。

  读罢红楼梦,再读佛书,感触愈深。恁多忘不了,正是“我执”的表现啊。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皆是过眼云烟,虚幻不真,终难抓住,只落得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何必太过执着?木儿曾作诗曰:“勘破无明几人往,古今哭笑戏一场。”浩浩宇宙,茫茫时间,无非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戏罢,留名者故有,遗忘者又何其多。你方唱罢我登台,一部红楼终结了,另有他部红楼上演哉!

  可叹者,为那些红楼奇女子。颦儿,木儿怜惜才情满腹的你,读后感《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一曲红楼与谁诉》。宝姐姐,木儿理解心热情冷的你。云儿,木儿喜爱豪爽无拘的你。元春,木儿明白无奈入宫门的你。迎春,木儿难忘丫鬟吵架时却在一旁悠然看太上感应篇的你。探春,木儿欣赏积极有男儿气的你。惜春,木儿亦不忘唯伴古佛青灯的你。妙玉,木儿仰慕高洁的你。可卿,木儿疼惜早逝的你。李纨,木儿敬佩恪守妇道的你……然此些美好女儿,美好青春年华,终碎在了美丽的大观园,怎不教人叹息哉!

  可念者,红楼梦便是一部世间百态,每个人都是主角,不论婆子小厮,还是公子小姐。好一个“不入红门,不知苦海深”,这与佛又不约而合,人世无非一“苦”字耳。整日价为甚劳碌,终究得到了甚么?所有美好之情,美好之人,美好之物,便如梦一般,醒了甚么都没了。争耐世人仍在梦中难醒转,可念可念!

  宝黛既两心相爱,何必有金玉之说?只为金玉只说最般配。最不般配的就是鲜花和牛粪。

  迎春与世无争,为何偏嫁中山狼?只为父母眼光狭浅。偏右自己不能做主。好比今日刘xx

  探春精明能干,为何竟远嫁一去不归?只为精明况自精明误。时乖运蹇不由人。

  妙玉清高孤洁,为何终陷泥沼中?只为空无一技养身,虽清高但无刚烈之性。皮囊虽美,与俗人眠。

  香菱本是闺阁小姐,为何却由主变仆?只为水虽大终究漫不过船,涧底松耳。

  晴雯心比天高,为何身为xx?只为才高八斗,德薄一纸。古语命比纸薄。

  巧姐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谓。

《红楼梦》读后感5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只是我一直都没有看过。我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是不能勉强的,比如我原来并不相信什么名著的,换个说法,我觉得名著和一般的好书一样,没有明显的档次。而这次决定要好好看这本书是因为心血来潮,也可以说是为了满足一下所谓的虚荣心吧,因为很多人问起读过什么名著的时候,我却什么都没读过。

  手上的书是父亲很早以前买的了,纸张已经发黄,不过很少有人翻过,很新的样子。父亲其实很早就叫我读读他的四大名著了,可是我没有听过他的话。这次父亲很奇怪我会自动拿过来看。

  我看的速度很慢,而且起初不能静下心来看。每天睡觉之前翻几页,睏了就合书睡觉。看着看着觉得《红楼梦》如一本百科一样,任何一种文化都涉及到,而且我觉得它的精到不只是在它的文字、结构上,自然还包括许多周边的知识。很佩服作者丰富的知识面,《红楼梦》如一个小的社会,而要写好一个社会是不容易的。

  初看《红楼梦》最喜欢的是它里面的一些诗句。如果是凭空写出描写景物的诗句对于当时的作家并不是什么难的事情,可是要把诗句对应小说中的人物却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等于说作者要扮成不同的人物然后作诗。这不仅要求作者有很好的文学功底,还要对人物的性格有相当深的理解。其实就这一点,我已经把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了。与其说书中的人物是什么什么大诗人,其实曹雪芹才是真正的大诗人呢。

  《红楼梦》中王熙凤写得最像活人,几面都写到了,既写了她的左右逢源、无往不利,又写到了她的四面楚歌、危机四伏,贾母也写的好,声气栩栩。写宝钗似乎太强调了她的城府、少年老成和永远正确绝对正确,使人产生不相信她是个十几岁的女孩子的感觉,甚至使人毛骨耸然。宝钗太"净化"了。袭人同类性格,由于"初试云雨情",由于被李嬷记录本痛骂,由于挨了宝玉一个"窝心脚",由于常被晴雯嘲弄挖苦,就显得真实得多。她后来改嫁蒋玉菡自然不足为病,一些文以人此来贬斥她实在是本身的观念陈腐冬烘, 她的丑陋主要在于给王夫人打的小报告。其他人物性格描写之绝妙,不可胜数。唯赵姨娘、贾环、贾赦、邢夫人、王善保等嫌脸谱化或简单化,几个人物一出现就尴尬,一出现就丢丑,而且一出现就失败。显然作者不待见她们,倾向性过于明显。不过总体来说,全书的人物多,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自然是有重点的,至于有些人物是为了剧情而安排进来的',也不会有什么个性的。

  记得有一次上美学选修课,老师讲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林黛玉在我们眼中是一个柔柔弱弱、多愁善感的女孩子。虽然她个人并非最杰出的人,诗词并非是最美的诗词,但我们能够深深地被她的故事打动,超过了我们看单个人如屈原、曹植、贾谊等人的故事。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她是这一类人的综合,她虽然才华比不上他们,但她在"伤感"方面的才能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她是女儿,可以尽情伤感,而不会有人奇怪。男儿却不行,他们无论如何不能流一滴眼泪,无论心中如何痛苦,说出来的依然是豪言壮语,是悠闲自在。而我们总是容易被表面迷惑或者赞赏他们有泪不轻弹。从林黛玉身上,我们看见了他们心中的斑斑血痕。她把其他人不方便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这就是我对《红楼梦》的一点看法,知道这么一个迷样的小说是不可能用三言两语可以说完的。也许多年之后再看,还会有不同的感慨,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喜欢上这个名著了。

《红楼梦》读后感6

  作为一部时代的著作,《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是旧时代的“反骨者”,它从女性的视角来出发,尊重女性,赋予女性无比高尚的地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当时女权低下的时代,他却能反其道而行之,刻画出一个个个性鲜明,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红楼梦》不仅是女性的颂歌,也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他的表妹林黛玉、和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在书中,显而易见的,贾宝玉心里更多的是他那灵动的知己表妹林黛玉,而不是强势的薛宝钗。但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来说,孱弱的林黛玉显然无法担任一家主母的.角色,而强势的薛宝钗是正好适合的。可想而知,他们的选择绝不会是有些任性的黛玉。至此,一桩包办的婚姻就此产生,就造就了宝黛二人后来的悲剧。在那个封建的社会,封建的婚姻制度,封建的道德礼教。受到封建社会荼毒的,当然不止宝玉和黛玉,还有一大群少妇少女,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的贾迎春,悲观绝望出家的贾惜春……等等。如此显贵的上层社会的女性尚且如此这般悲惨,下层女性所受到的折磨,可想而知。这是一个时代的女性悲剧。女性们在那个时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身的际遇无法言说,在那个可怕的悲剧时代,女性是不值一提的,如同男人们把玩的“宠物”。在这么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中,男人们很难变成了大男子主义。

  作为当时代的“新”人,为贵族家庭出身的贾宝玉,没有像其他男性一般的蔑视女性,而是给了女性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在当代,一个丫鬟如何敢生主人的气,在当时,有十条命都不够砍的,而贾宝玉的丫鬟却敢,如果不是给予足够的尊重和爱护,又怎么敢如此放肆。所以,大观园中所有的女性都喜欢宝玉,都愿意与这个“混世魔王”一同玩耍,这不仅仅是因为宝玉对女性有着基本的尊重,更是因为他把女性当成一个人。并且贾宝玉对女性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所有女性在他的眼里都是“水做的骨肉”,而男性在他眼里也是“泥做的骨肉”,他见女儿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儿就觉得臭气熏天。这就足以表示了贾宝玉对女性的尊重。

  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敢于为女性发声,他还给人们带来的东西是前所未有的。带来的影响也并非一时,直到今日,《红楼梦》对人们的影响还是不可估量的。书中的贾宝玉不可或缺的可能也带着曹雪芹的影子。正是因为有了作者本人的认识,才有的书中人物形象的生动。才能如此准确无误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问题,才能令如此多的人产生共鸣。

  虽被人评为“满口荒唐言”但是这“荒唐言”却自有其道理,不同于其他官僚的冠冕堂皇,个中道理又有多少人才能够理解,作为当时代的“另类”,曹雪芹所忍受的压力与所遭受的际遇,并非常人所能想象,才能写出如此富含道理的著作。

  对于如此富含哲理的著作,《红楼梦》不失为时代的瑰宝,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影响,其个中的价值,更是需要人们去深深的体会,作为一个时代的“新”书,它所带给人们的,何止是“新”,更是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价值体验。以自身为主体的际遇,更是为书中的内容增添了其影响力,增添了书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7

  早在两百多年前,此书一出就惊动了当时的社会高层。一边是烧书,一边是捧书,一边是“伤风化”的yin书,一边是“风情旖旎”的奇情书。

  其实我倒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也不是中心故事,但这一败涂地的悲剧确实是整部书的主要线索,无论怎样我们也都曾经为这两人的结局深深地感到遗憾。

  当然在地主阶级的两个叛逆者企图主宰自己的婚姻与命运,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先说说林黛玉的个性与思想。她“孤傲自许,目下无尘”,同周围的环境表现出明显的不合拍,“所以贾府里除了宝玉这个知己是很少有人喜欢她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刀剑双寒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一首葬花词就写尽了周遭环境的污秽,逼迫的激愤和对茫茫前途的绝望与哀愁。她的尖酸刻薄和好哭的'特点,也源于此。是一个具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的典型。

  而贾宝玉也是一个精神叛逆的典型,作为大观园里的富贵闲人,贾宝玉自然有许多公子哥儿的习性,在他身上深深地打着贵族地主阶级的烙樱但是,他同贾珍,贾琏,薛蟠之流相比,确实别具一样的性情。他不走所谓读书应举,出仕做官,立身扬名,光宗耀主的正道,反而攻击那些热中于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人。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帐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写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候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着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所以宝黛他们的思想可以说是一脉相通的。她从来不认为宝玉说的那是混帐话,认宝玉做知己,他们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这种共同的叛逆精神的基础上。从中可以看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贯穿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的对封建正统,特别是对程朱理学以及八股科举的反逆思想;一是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族,也就上对本阶级的前途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感觉。林黛玉也许是因她是个女子,又处于无权无势,孤立无援的地位,所以生存的压力更重,愁与恨也就郁积欲多。一个是希望“一杯净土掩风流”,一个则希望化成飞灰,化成轻烟,或者死后被“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一方面是与周围极不相符的叛逆精神,一方面有对这种阶级产生的绝望感与没落感。

  这种叛逆的思想,在当时反映在爱情上是带有相当强烈的病态,畸形,伤感的。也只能落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了。贾母与王夫人处心积虑策划了一场骗局,硬是要把薛宝钗嫁给宝玉无非是为了使联络有亲的四大家族,亲上加亲,便于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一旦到了维护自己利益的关键上贾母即使将自己的命根子,心肝宝贝,置于死地也在所不惜。而宝黛他们却把自己婚姻的希望一再寄托再贾母身上,希望得到贾母的支持与允诺,简直是迂腐,软弱之极。

  想想他们用建筑在蔑视封建“仕途经济”的思想基础上的“木石姻缘”,去对抗封建卫道者精心安排的“金玉良缘”,怎能不落个玉石俱焚的下场呢?

  悲就悲在我们看尽了这种荒唐的阶级观念产生的爱情悲剧,还是无法避免在现实的社会中仍有被—迫门当户对的才能成婚的想法,让婚姻远离了爱情,直至枯萎,永远不断延续着悲剧。

《红楼梦》读后感8

  初读《红楼梦》时,其中的每个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详细地描绘了一个显赫家族从鼎盛到衰败的过程,深刻剖析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红楼梦》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悲剧爱情为主线,讲述了贾氏家族的变化。人物的个性各自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举动。有人为了利益,有人为了生存,竭力讨好贾氏家族的大人们,丧失了自我。而林黛玉和贾宝玉则是与他们不同的一种存在,是黑暗中的一种光明,却只是一种微弱,被压抑甚至几乎消失的光明。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她自小体弱多病,因父亲林如海公务繁忙,被送去了外祖母家——荣国府。从此,故事便开始而来。她在哪儿遇到了贾宝玉,那个与她相爱一生却最终阴阳两隔的人。书中道林黛玉的前世是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贾宝玉的前世赤霞宫神瑛侍者日日为其浇灌。后来绛珠草受天地之精华,修成女体。又因神瑛侍者起了凡心,欲下凡结缘,绛珠草便要求下凡,将神瑛为其浇灌的恩情以眼泪还给他。因此,林黛玉注定是凄美的。初入贾府时,贾母见黛玉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因而极其怜爱她。因为身处贾府,聪明、细心又敏感的她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她的自卑使她总是怀疑宝玉对她真挚而纯洁的爱。当薛宝钗来到贾府后,宝钗的随和宽宏处事圆滑使得宝钗赢得了贾府上下的好评。黛玉遇到宝钗更是自卑,她没有宝钗富裕的家世,她有的只是贾母日渐疏远的怜爱和宝玉的爱。她心中的痛苦宣泄不出,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她在葬花时,因花的结局联想到了自己的孤苦无依,吟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就是太清楚自己的处境了,才更加孤独,寂寞,痛苦。她爱宝玉爱得很深,爱得执着而忠诚,爱得那么纯洁,纤尘不染,她在爱情面前也是一个痴情的人儿,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的存在,所以,她时常受到无尽的煎熬和痛苦,时常伤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诗会中,她每次都是才气逼人,夺得头魁,她的多愁善感更体现了她诗人般清新脱俗的气质。她性格中的叛逆、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使得她在大观园中显得特立独行。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追求自己渴望的东西,她的清纯是大观园中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她才思敏捷,每每说话都是一语中的',虽然尖酸刻薄,但却道破天机。她对人坦诚,都是真心相待,从不想着算计别人,她的性格也是温柔善良的,当她发现她误会了宝钗后,她立马向宝钗道歉,两人的关系亲密了许多。她就像是一株清新的空谷幽兰,默默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清香,清高而孤傲。她坚定地与宝玉相爱,尽管路上有不少困难和挫折,他们仍然坚定地在一起。可是那个时代迫使他们分开,封建社会迫使他们分开,贾氏家族迫使他们分开,终于,黛玉在宝玉与宝钗结婚的当天逝世,真是应了那句“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那样一个至纯至美至善至真的一个美丽清新的女子就被封建社会、封建礼教无情地扼杀了。

  对于黛玉的死,我扼腕叹息,唏嘘不已。《红楼梦》中塑造的林黛玉是很成功的。不可否认,林黛玉是一个美丽柔弱却又勇敢而决绝地对抗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女子。她有着一个至善至美至纯至真的灵魂,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

《红楼梦》读后感9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题记

  曾经,我一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儿女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读了《红楼梦》的我发现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生活下,竟掩盖了如此黑暗、腐朽的一面。整篇小说跌宕起伏,但最使我动容的还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总觉得,宝玉是个生错了年代的孩子,渴望的东西得不到,得到的东西却不想要。他眼看之处并非是官禄名利,但偏生在这么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的富贵温柔乡。”一样的,他把爱的分明是黛玉,头顶上却始终笼着“金玉良缘”的阴影。当他一次次将通灵宝玉朝地下狠狠砸去,当他一遍遍梦呓“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前盟!”当他已在为他的林妹妹犯痴病,我便已知,她是勇敢的,但在那个年代,父母之命,又岂是一个讲求“忠孝节义”的大丈夫所能违抗的?

  满园子的人皆知宝黛之间的不寻常,纵然是宝钗,心下也是明了的,在宝玉心中,“金玉良缘”无论大人们如何强求,终是抵不过“木石前盟”。试问当时,有谁敢如此坦白自己的爱?但他还是败了,败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

  或许,林黛玉看起来是有些小肚鸡肠,娇柔做作,但那真的是她吗?她又何尝想要这般?她只是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家道中落的女子,她只是想要活着,所以她必须学会掩藏,学会伪装。

  自她踏入贾府的那一刻起,她便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然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者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别人的嘲笑甚至使自己的处境更加举步维艰。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中时,她却只能独自一人在那无人之地默默流泪,在他人面前强颜欢笑。

  在那看似温情实则却无情的大观园里,无一人懂她,她的痛苦有谁能懂,她的梦无人过问。她是多么想,多么想安稳,她厌倦了,所以活在自己世界里面天真。后来她明白了,上帝在为她关上一扇窗的同时,另一扇门在等她。于是她与宝玉一同去葬那落在地上的花瓣,迎看那冷风偷洒泪,发下那“木石前盟”的誓言,吟出那句“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句子,时人又何来闲暇去这可有可无的自然景观呢?偏偏他们傻到了极致,却又聪明到了极致,早早便猜到了这结局。所以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玉钗的婚事准备时,潇湘馆内的林黛玉却早已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了。她知道,哭恨早已无济于事,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那样的年代里是不被允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的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却流着泪微笑的喊道:“宝玉、宝玉……”然后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梦。是啊,无论是那黑暗腐朽的社会,还是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最终都不过是一场梦,一场空罢了。

  人的一生忙碌奔波、辛辛苦苦到头来本就是一场梦而已。不管人生有多么辉煌,仕途有多么顺畅,到头来结局莫不过“树倒猢狲散”,追求的再多也就是徒劳。使人时刻保持健康平衡的心态,这才是最实际的生活方式。也许这也是现代人最需要的生活方式。

  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拥有反抗精神。作为一个经历过无限黑暗与腐朽的民族,我们绝不容许黑暗再次将我们笼罩。我们必须学会反抗,就想在那黑的深沉的夜里,必须有束冲破黑夜的光。

《红楼梦》读后感10

  面对落花 我们普通人会想:哦,不就是落花吗,没什么大不了。而他却想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涕泗横流。她流下的不是眼泪,是无奈。。尽管他的名字在我耳边常常听到,但对于我来说没什么。自从的我接触到了这本书,才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这本书主要讲了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故事,从而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腐朽。无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神英侍卫的.化身贾宝玉和绛珠仙子的化身林黛玉第一次相遇便一见如故。对于林黛玉,我印象最深的是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他的性格在此景中展现的是淋漓尽致。她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更是明显。 花谢花飞飞满 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香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落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丧?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面对落花我们普通人会想:哦,不就是落花吗,没什么大不了。而他却想到了自己死后的样子,涕泗横流。她流下的不是眼泪,是无奈。

  另一位主人公贾宝玉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表现得更加明显。他讨厌做官,讨厌都八股文,更讨厌那些热衷功名利禄的人。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这种思想却不被大多数人认可。他与林黛玉,被贾母狠心拆散做了一对苦命鸳鸯。最后看破了世态的淡凉,出家当了和尚。唉,问世间情为何物.

  但是,我很喜欢他们的反抗精神。他们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令我十分敬佩。我想这也许是他们的爱情得以流传的关键点吧。薛宝钗对我而言是一个恪守封建妇道的人物。他城府很深,用计嫁给了贾宝玉。但因贾宝玉出家做了和尚,守了一辈子的活寡。

  这部书中我最讨厌的就是王熙凤和贾雨村。王熙凤利用她欺上媚下的手段窃取府中财富。而且心狠手辣,害死了尤阿二姐以及腹中的胎儿。种种行为更加加速了贾家的落败。再来说说我心中的贾雨村吧。他很有才干,但他利欲熏心。在官场上与世俗同流合污。它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透过他我看到了社会的污浊。 读完这本书,让我不得不联想到的腐败。《红楼梦》的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局面就是清朝的真实写照。然而,这其中又不是真善美的体现。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天真与纯真,村妇刘姥姥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善良。

  这就是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涤化,美的洗礼。《红楼梦》这部书让我意犹未尽!

《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被称为四大名著之首,其中一个女主角——史湘云受大部分人们的赏识。她又豪又憨的性格,对于现代的审美十分符合。人们称赞她明智又心思细腻,让其可以两袖清风行走于天地之间。关于她有许多谜团,最重大的就是关于她的结局。作者曹雪芹未完成的部分中,也包括了湘云这位受大众推广的女子的结局。我认为,在湘云的丈夫去世之后,湘云成为宝玉的.知己,相互依靠,但从未完婚。从判词,宝玉与湘云的感情,与湘云与宝钗、黛玉的感情中看,这就是我眼中湘云的结局。

  首先,判词中可以体现湘云与丈夫分散,且宝玉也与宝钗关系僵持。判词里说“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一句表达了史湘云会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才貌仙郎”,并且两人感情十分持久。“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大意就是,史湘云与其公子最后离散,可能是丈夫英年早逝,因此史湘云成为寡妇。在宝钗的判词中“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表达了宝钗与宝玉在婚后并不幸福,宝玉虽与宝钗结婚,成为夫妻,依然思念着林黛玉,“意难平”,所以宝玉也有可能与宝钗(其妻子)分开。一个合格的结局,要有书中原文暗示与证据支持。所以在判词中,可以看出宝玉与湘云到最后都只是一个人,没有丈夫或与妻子并不和睦。

  其次,史湘云与贾宝玉关系良好,并且都了解对方,可能成为知己。第280页中宝玉请求湘云帮他梳头,“在家不戴冠,并不总角,只将周围短发梳成小辫……”湘云对于宝玉的梳头习性十分了解,知道若不出门怎么梳,且后面说道“这珠子只三颗了,这一颗不是的。我记得是一样的,这么少了一颗?”湘云记得宝玉的头饰上有几颗珠子,由此可见,湘云对宝玉的生活在细节上也十分了解。并且湘云在宝玉面前完全不掩饰,而是依然大大咧咧,也会显现出自己的内心柔弱的一面。“史湘云也不坐,宝林(宝玉,黛玉)两个只得送他至前面。那史湘云只是眼泪汪汪的……”所以湘云在宝玉面前会展现自己柔弱无助的一面,可见两人关系之好,与对对方的信任。一个合理的结局,应该有角色之间的感情的合理性。所以,史湘云与贾宝玉两人都十分了解对方,信任对方,有可能成为知己。

  再者,湘云与黛玉,宝钗——两个与宝玉有着爱情的女子,关系和睦,湘云不会背叛她们与宝玉在一起的。湘云一直对宝钗有着崇拜之情,“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这是湘云在文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她让黛玉挑宝钗的不好,并说若是挑出来了,自己就不如黛玉,所以这体现了湘云对宝钗的爱护,难以挑出其不好之处。宝钗也一直管教着湘云,“说你没心,却又有心;说你有心,却又口直。”湘云与宝钗就是一个妹妹崇拜姐姐,而姐姐却说妹妹太大大咧咧的关系。而湘云与黛玉两人却是惺惺相惜。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见院里人少,触景生情,身边只有湘云,她们两人相互安慰、扶持。“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景自苦。……”后来她们两人联诗,“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壶漏声将涸,窗灯夜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人对完诗后,相互赏识,也有了革命友谊之感。一个好的结局,会让里面的角色与之前的关联有呼应。所以湘云与两人关系之好,不会与宝玉成亲,让另外二(一人——黛玉已亡)人为难。

  所以,从判词里表达的预言,湘云与宝玉的了解和湘云与宝钗、黛玉的信任中看,湘云最后丈夫去世,与宝玉结为知己。

《红楼梦》读后感12

  初读《红楼梦》,那时还小,被一群复杂的人物关系搞得晕头转向,始终提不起多大的兴致。后来,才被曹公精到的文笔和新奇的构思所感染。

  在所有的人物中,我还是衷情与黛玉——红楼梦第一女主角。如果说宝钗是敦厚温婉的牡丹,无疑黛玉便是那风流灵巧的芙蓉,黛玉的魅力更是她那尽情绽放生命的美。她不似宝钗,醉心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世界,拼命的压抑自己,“人谓?愚,自云守拙”。不错,宝钗赢了世界,但也输了自己。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赞宝钗,她性格温和,待人宽厚,不会像黛玉毫无防备的说些俏皮话打趣人。一回诗社螃蟹宴,让湘云死心塌地的喜爱这个宝姐姐;金钏儿死后的那一番宽心话和几身新衣裳,在王夫人跟前做足了人情;哥哥运回来的土特产也是人情分子,连赵姨娘都一口一个“宝姑娘好”逢人便说。贾府上下被她笼络了个遍,更不必提宝玉。一有空儿便会仕途经济的劝导他;贾妃赐的红麝串,宝玉瞧都没瞧一眼,她早已“羞笼”;宝玉午睡的空儿,便坐在“侍妾”的位置上摇扇绣鸳鸯,谁曾想宝玉睡梦中一语惊人,凉了她的心。话不投机半句多,她偏不知自己“贤妻良母”的作为,宝玉已对她有些许厌烦,男一号她终究笼络不到。

  还有一人更不为宝钗所笼络,那就是精明沉着的贾母。时间已经慢慢将她的聪明沉淀成智慧。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领众人逛园子,来到衡芜苑,“雪洞一般”,宝钗定会暗自得意:但我多简谱,一色器物全无。不过这也太过了一点,贾母不高兴了。贾母素来非常有品位,极具诗意。知道“软烟罗”,听戏要隔着水声,凸碧堂赏月只需吹笛的远远吹来,更不必提她自己的房子装饰考究了。见了这雪洞,心中会想:你一年轻姑娘就这样一素到底,我老太太年纪一大把合着该住马棚了?相比之下,潇湘馆的'清幽雅致更让她倾心。月洞窗上笼着薄纱,上面挂着回念诗的鹦鹉,窗外千杆翠竹曳曳,屋内还有大雁居住,书香,木香,云雾缭绕,好一派诗意生活!连贾政元妃也赞,所有的居所唯潇湘馆最佳!

  有一个场景令我难忘。宝玉在怡红院养棒伤,围了一屋子的人。宝玉有心,引着贾母夸黛玉,贾母却夸起了宝钗!这贾母着实聪明,她这样说:我们家四个女孩,都比不上宝丫头。无疑这是指“元迎探惜”四姐妹。元春可是贤德妃,你宝钗进京就是为了待选宫女,到现在每个影儿,谁不知是落选了?撇开不谈但是社会的黑暗,到底你比不上元春,夸得人心里脸上都过不去。啧啧,凤姐也自叹弗如啊!

  纵观全书,宝钗的一生,落得个“贤德”美名。他有人缘儿,性情好,看似比黛玉快活,其实不然。黛玉一生虽短,却如一枝怒放的芙蓉,尽情享受了生命,享受了爱情。她的陨落,不应该是高鹗所写的“焚稿断痴情”,应如刘心武所写的,沉湖而归,这比葬花埋冢更富有诗意。宝钗的一生苦极累极,无论如何却也抓不住宝玉的爱情。宝黛二人,有前世的灌溉恩,今生的还泪情,他们是天上的仙姝神明,相比宝钗却是凡夫俗子,她赢了婚姻,却也输了爱情。其可悲亦为群芳之首!

  “黛”为古代女子纹眉之物,此为眉饰,风流别致;而“钗”为古代女子别发之品,彼为头饰,雍容华贵。然而在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命运着实太不眷顾宝钗!为何不写“金钗雪里埋”,偏用一“簪”字?翻开字典便知,二者同为头饰,而钗为两股,簪只有一条,预示着宝钗自始至终也只孤独一人,而那两湾?烟眉,却也始终是一双!

《红楼梦》读后感1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是多少人留下了惋惜之泪。

  曾经,我一直认为那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而现在重读红楼梦的我知道自己错了。在那如此富裕的红灯绿酒生活下,竟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当所有人都沉浸在与亲人团聚时的喜悦中,只有黛玉在哪独自一人伤心。没人会懂她,自从她踏进贾府的那一刻,她必须小心谨慎,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就会惹来人的嘲笑。寄人篱下久了,使她变成了在一些人看来小肚鸡肠的样子。

  当贾府一片喜气洋洋时,所有人都在为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事做准备的时候。潇湘竹院却是另一番景象,面色苍白的黛玉等着贾宝玉的到来,没想到等待的却是心上人要成亲的消息。哭,恨已经无济于事了,黛玉带着无奈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有些人认为这本书无非只是写了一个三角恋爱的纠葛,但《红楼梦》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不知反抗的观念。·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尤二姐的吞金自杀。都证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我们要有反抗精神。如果当时薛宝钗不答应嫁给贾宝玉,那故事的结局就不会这样了。所以我们在现代这个社会,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到以后再后悔!

《红楼梦》读后感14

  翻开这本厚厚的《红楼梦》,一股浓浓的书香味扑鼻而来,我端坐在书桌前,像是面对着一件严肃的事情。是啊,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历史悠久、文化水平高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又为什么不能令我郑重对待呢?

  在经过了几个月的阅读下来,我终于将这本"神圣"的书看完了。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写作能力之高超,有详有略地将每一个人物写活了,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我仿佛身临其境,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盛与衰败,,感触到古人丰富繁远的情感。

  其实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林黛玉的逝去、贾宝玉的生日、贾府的查抄等而是刘姥姥的报恩。我一开始对刘姥姥的印象是一个土里土气、话多、爱占小便宜、没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最后她的出现让我不禁震惊,那时的贾府家道中落,所有人都是避之不及,但刘姥姥却在这时自己主动来贾府看望他们,对他们也是毕恭毕敬的,没有一丝懈怠,甚至将自己平日里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帮他们。只因贾府曾给予她二十两银子。这二十两银子对那时鼎盛时期的贾府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但在刘姥姥眼中却是天大的恩惠,以至于在贾府衰败,大家都退避三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走出来帮助贾府中人。她为我留下的印象又成了知恩图报、有责任心、做事果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见过大世面又如何,他真正做到了他人所不敢为的事,一样让我由衷地敬佩。

  但现实中这样的现象却是少得可怜,且不说知恩不报的人多,就连恩将仇报,反过来咬一口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想必大家都知道好久前孙俪资助一名大学生的事,连着好几天都登上了热搜的头条。矛头都指向了孙俪,真相却令人唏嘘。孙俪的一个简单善举却被恶意报道。这名学生家境贫穷,孙俪知道后决定资助他,让他的生活好起来,每月在他的卡上打钱,就这样资助了一学期,但他高考未考上大学,孙俪仍鼓励他,让他重读了一学年,终于,他考上了大学,且得知了资助他的是位大明星。他开始向人骄傲地吹嘘,上大学后屡次向孙俪要钱却用来逃课、上网吧、打游戏、谈恋爱,孙俪知道后停止了对他的资助,希望他不要荒废学业,但这位大学生却觉得孙俪是不舍得再花钱了,那些钱对她来讲不过是九牛一毛。他联系了各大报记者,将责任都推向了孙俪,把孙俪推上了风口浪尖的地方。这可真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啊。我觉得即使那钱对人家来说的确是九牛一毛,但那也是别人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赶通告、拍戏等换来的。刘姥姥那样看似小气、抠门的人都懂得有恩必报,他却恩将仇报,着实令人气愤。资助的钱是有限的,但这些钱能干的事却是无限的。同样一笔钱,对于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意义。有人用这笔钱来交学费买资料更勤奋学习,努力改变命运;有人却用这钱来干无意义的事,荒度一生。世界上学习条件恶劣却又勤奋好学的人有很多,你不过是芸芸众生中幸运的一个,上天只眷恋聪明努力的人,你又凭什么认为自己有资格或是理应获得别人的同情,喧宾夺主,得到钱。唯有用别人对你的付出证明你自己才是对人最好的回馈。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学会感恩,让世界充满爱心、充满欢笑

《红楼梦》读后感15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宝玉缘》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不仅仅是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还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成者。

  我拿起这本精彩绝伦的小说,细细地品味着。曹先生在书中对人物的华美塑造,生动刻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追求完美的贾宝玉,风风火火的王熙凤,心胸宽广的薛宝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心思缜密的林妹妹——林黛玉了。虽然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很多人不喜欢她那生性多疑、孤标傲世的性格,但是我能体会她的苦衷。黛玉从小父母双亡,虽然贾母对她也十分疼爱,但是寄人篱下的她,始终感到自己的世界是多么的寂寞孤单!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能在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生活下去,她选择了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每一个人,这也是促成她猜疑成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为她哭泣。这也使我想起了她那曾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我看完了《红楼梦》,也就品完了《红楼梦》。每每到此我就会感到无比的心酸,甚至会有一丝的怨恨。作者为什么非要把结局写得那么悲惨?这与前一段的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一点都不符合的。一直到很久很久以后,我才渐渐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封建社会是一个多么黑暗,多么腐朽的世界啊!这是人类社会演变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段罢了!真庆幸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让我感慨万千,让我深深地被曹先生所折服!

  “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我第一次读完《红楼梦》的真实感受。有的人喜欢喝咖啡,浓烈而厚重;有的`人喜欢喝茶,清新而恬淡。那么,品《红楼梦》是咖啡还是茶呢?答案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一开始,我认为《红楼梦》是一本枯燥的古书,可越读越被它吸引,它不仅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盛到衰的生活,而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感情。是作家曹雪芹老先生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被列为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是“黛玉葬花”。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又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你们不懂,黛玉这是把花比喻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只能佩服作者了,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她悲惨的结局。

  在那个黑暗浑浊的社会,在那个争风逐月的大观园,想要获得幸福与自由,那简直是不可能。而书中的主人公――黛玉却恰恰拥有。“黛玉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黛玉葬花,是她不忍看美好的被污浊吞噬。而黛玉所展示的,便是一个很简单,却没有多少人做到的——初心。初心一直存在,只是没有人发觉,甚至开始慢慢地被别人遗忘,我想做的,就是想用这篇文章唤起你的初心,你压在心底的财富。黛玉的行为对我有启迪,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静静地看上一会儿《红楼梦》,就能平静许多,心中的斗志又能熊熊燃烧起来。

  当物欲横流,世事变迁,圆滑易,守心难。那么初心,就更是值得珍藏的财富了。有了这笔财富,即使贫寒也不愧,即使受困也自由。《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不正是它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11-25

《红楼梦》 的读后感02-13

《红楼梦》的读后感02-04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5

【经典】《红楼梦》读后感07-28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7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7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9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