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

时间:2023-09-16 16:38:53
读《大学》有感15篇【精华】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大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大学》有感1

  一向认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艰深的,非一般人所能领会,所以一向未曾插手。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览的。不过,学了《大学》,仍是有一些浅陋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中心思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逐个递进的'联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心,诚心要格物,格物然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底子。关于咱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规模不免大了些。现在的咱们,不用考虑怎么治国,怎么齐家,怎么平天下,咱们要考虑的仅仅怎么诚心,怎么正心,怎么修身。从这个视点来看,《大学》仍是有很强的现实含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说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规律而总结为理性常识。简略来讲,便是经过实践来取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着重的也是实践取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含义。我理解为,经过实践活动来取得真理,得到真理后使用真理来诚心。意诚然后心正,正心然后身修。确实如此,只要心意真挚才干够使心态规矩,心态规矩才干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干到达必定的境地,一种状况。

  除了修身,《大学》中最具有学习含义的,便是诚心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便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分,更要留意自己的品德。正人在人前人后的体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一窍不通,见正人然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非常有道理。只要心里真挚,体现才干规矩,只要诚于中,才干形于外。

  《大学》中尽管大道理偏多,看似很艰深,但实际上细细体会,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咱们或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标准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或许咱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效果。

读《大学》有感2

  《我的大学》主要描述了作者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的他满怀希望的来到喀山想进大学读书,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开始为生活奔波忙碌,他在那儿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因此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令人难忘的。

  可不是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我们一样绚丽多彩的。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就没有我们这么幸运。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不堪入口的食物,他也高高兴兴的吃下去;穿着破烂的衣服,他仍然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三年级,就永远地离开了学校课堂。十岁时高尔基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变成了一个孤儿,可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继续努力着,奋斗着;他也没有逃避这种生活;而是来到“人间”去自谋生计。好像命运特别喜欢捉弄他,在生活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坎坷、挫折和无奈,而他却能在那种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原来想上大学的他没有如愿,却在“社会大学”里学到了许多大学所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觉悟,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是啊,司马迁就是凭着在逆境中搏一搏的精神才写下了《史记》而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小遭人嘲讽、斥责的爱因斯坦就是能在逆境中坚持,所以长大后才被誉为科学界的天才。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读《大学》有感3

  为了明确大学究竟要如何度过,于是我到图书馆翻阅了很多相关书籍。其中有一本书令我如梦初醒,深有感悟。这本书是一个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题名是《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不是一本东平西凑的大学生指南读物,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创书稿,这本书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出了独到的分析,让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开始重新反思。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与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呢?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每天的生活看似枯燥、无聊的学习理论知识,但如何看待与掌握理论知识会让我们成就不同的人生。在大学的课堂上认真听讲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讲已经相当困难了。课堂上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下,更多的学生开始明目张胆的玩手机、听音乐、看小说,上课的`黄金时间就这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但很多人却不自知,还为这节课轻松度过暗中窃喜。其实上课开小差让我们错过了很多机会。如果你确实对那堂课不感兴趣,你原本可以利用那节课做其他队你有所提高的事情。反过来你认真听讲,老师可能在不经意间向你传递某个信息,这个信息在你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用得上。而且当你跟随着老师的思维,你可以对课本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这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久而久之,当你独立面对一个陌生的问题时,你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一个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主要区别。

  我对原本模糊的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比如:我们平时应该看什么类型和谁写的书。读大学,必先读大师。因为大师的思想依然经历了时间的检验,也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相当大的作用。我对于“贫困”这个词也有了更开阔的理解。由于我的家庭条件并不宽裕,因此在学校吃、穿、用度都比较节剩但有的大学生跟条件差不错的,他们就不会想我一样试试以省为原则。对于我的做法就会出言讽刺或者用异样的眼神看着我。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明白了,我自食其力,不铺张浪费,有什么好自卑的呢?和别人攀比那完全是虚荣的表现,就算会被人瞧不起,就算看上去很土气,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学时学知识的地方,又不是比阔气的地方,也不是给皇帝选后宫佳丽的地方。所以在大学我们要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不过分追求金钱,合理利用金钱,做事有分寸,做到“俭以养德”。比尔.盖茨尚且自己开车而没有雇用专门的司机,我们一个毫无收入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摆阔呢?节俭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强烈地感受到,我的内心太脆弱了,我还没有足够强大到面对生活的各种问题,因此我要不断的学习和反剩既要学知识,也要学做人,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大学生。

读《大学》有感4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清纯,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很深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

读《大学》有感5

  《大学》是四书之首,其核心内容是修身。内容不多但确值得我们用一生读。初读时比较生涩,虽然也有个别语句耳熟能详,但只读一遍是万万不行的,因个人感悟能力较差,所以我采取了反复诵读的方式,而且在教师学习型例会上还大胆的为老师们诵读了相关内容,在学习中享受到了诵读经典的乐趣,没有细数到目前为止至少也做到了通读十遍以上了。而且我觉得还应该继续读下去,用心感悟《大学》的深刻内涵。其中三纲八目是大学的重要内容,“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是纲,引领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细化的具体内容,这八个方面就像人生从低到高成长的八个台阶,指明了我们不断向上提升自我造福家庭报效祖国的人生道路。这里核心的内容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办法,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细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修身实际上还在于修心,是通过人的内心活动修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修身律已的目的。有几点感受如下:

  一、做事要知其所止。

  这里的知其所止可决不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而是我们要尽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了自己,那么整个社会就做好了。这里的止即是理想目标,又是底线要求,对于我们说要树立远大目标,同时还要树立底线思维。做到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指的就是知道自己应该停在哪里,努力做好,直到达到最完美的境界。这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所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儿子、父亲、上级、下属、同事、朋友等等,关键是我们要充分的认识自己,当好每个角色,才能够做到止于至善。特别是在忙忙碌碌的当下,如何保持淡雅清静的心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工作值得我们思考。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修养才能让忙碌的心灵找到可以停靠的港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不断的去打磨修炼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才是知其所止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务本求实才是止于至善的追求。这样的修身这样的追求需要我们用一生完成。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因为有品德的人会不断的追求自己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到了盛德至善,才能知其所止,这应该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二、做人慎独毋自欺。

  “意”是人心里最初发出的念头,道德修养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真实,否则一伪百伪,真实的念头会让人很快乐,心安理得。所以做人要慎独,这里指一个人独处时,没人看没人监督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也指一个人在众人面前的心理念头,别人虽不知自己的想法但更需要谨慎。因为“人之视已,如见其肺肝”,这就是诚于中,形于外,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做骗自己的事情,人都有私心,所以有时“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就是说由于溺爱,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过失,由于贪得看不到自己庄稼的茁壮,这都是私心,这都是自欺欺人的现象,这种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我们自己细思量也有自欺的时候,甚至现象也不少,改变这种现象的办法真得要读好经典,从正心诚意做起,从改变我们的心念做起,(fsir)用思想觉悟纠正自己不应该有的言行。所以君子要慎独毋自欺这是做人的关键。

  三、修心要管好情绪

  大学中写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就是说当人有了情绪的时候,心就不正了,心不正则身不修,当一个人情绪脾气上时,即影响身心,五脏六腹都跟着做痛,同时也可能伤及他人。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甚至有情绪及坏的时候,所以正心很重要,这是修身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正心,简单的说就是控制情绪呗。《大学》中提到了知止而后定,定而后静、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这里的定、静、安、虑、得是我们调控情绪的很好办法。我们平时所说的遇事冷静,想发脾气时数上几个数等等都是先转移我们的注意力,将心念定到一个与当下无关的事物上,使之冷静思考,从而达到安的`境界,安是静的升华,有了定、静、安的基础,再去思考问题就会柳暗花明,所以说“定静安虑得”是正心的五个办法,即可以调控情绪还能提高我们的思考力。这里五个办法中重要的还是静,孔子曰:“仁者静”,真正有修养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静的作用。最近也试着采用了这样的办法重新思考问题,有时真的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处事时的情绪也更加平稳了,竞然真的得到了同事的夸奖,谈到了校长的变化,我不禁心理有些美哉,真的是读书让自己有了变化,让自己在做人做事上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四、治学要格物致知。

  我们常说治学要严谨,治学要勇于追求真理,要不断探索在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其实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精神。在治学过程中努力研究、充满好奇心不断去追问寻求真理,从而获得知识,所以说格物致知就是对世界的好奇心。然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们就是缺少这份好奇心,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们的很多知识只是接受的过程而没有了探索的过程,多数答案都是在书本中或网络中找到而不是自己探索研究实践出或求证出的,多数孩子不了解答案背后的意义,所以也就很难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这样的孩子缺少的就是格物精神,先致知再格物或不格物的现象是我们当下教育的常态。格物致知就是对世界的追问,对现象的追问,所以做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很重要。只要学习就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做为教师我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不紧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追问真理和真相的态度,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探索研究的欲望,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多给孩子创造思考的情境,这是我们要思考并努力要做的事情,所以说格物应该是我们培养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

  格物致知是探索追问世界的过程,诚意正心是我们修养内心的阶段,齐家治国平天是把观念化为行为的过程。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强调的就是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末,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做人做事要以德为首,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违背规律最终都将是苦果。

读《大学》有感6

  我这个年纪,应该不会再去翻读张鸣为大学生写的书《跟着张鸣上大学》了。但我还是把它认真地读完了。

  一来,我的许多同学的孩子都在上大学,总会有各种问题相询于我。二来,我这些年与高校的交道也多。我对于教育问题也多有关切。所以,张鸣的这本书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看看,张鸣笔下的学校,与我通过断续琐碎的信息而组接、勾勒的高校图景,是否相合。我对青年朋友的建议,是否合适。

  翻完《跟着张鸣上大学》这本书,我要说的是,一直在高校任教的张鸣对于高校的描述,与我的认知几乎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书中所描述的高校现状,就是真实的存在。而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法,也是相似的。

  我的大学时代,1980年代后期,那时的教学条件、教育水平、与外面世界的联系,远比现在粗浅感性。但那时的学校的主导,是启蒙主义和理想主义,而非今天的即时功利主义。那时,老师的水平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但却真诚地想把他们所理解的学识教给你,真正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那时的学校教育,在我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我打开了对新世界的思维钥匙,至今犹享余荫。

  今天的大学教育,忽视了教育独立性和超越性的一面,渐渐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和方向。如,张鸣笔下描述的,高校早已不是象牙之塔,而是名利之场。今天社会上肮脏黑暗的现象,在高校里以自己的形式呈现。

  当前,一些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价值观渗透高校。许多大学被诟病为一个逐利的公司,大学教育也有窄化为职业培训教育之势。有些大学,对适应工作技能的培养,压倒了在更高层次上对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的则无论在专业设置与招生中,还是在同学师生关系间,充满了明规则、潜规则的暗示。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独善其身。

  当年,柏拉图在阿卡德米学院设立的“没有学问者不得入内”的碑文,早已被耻笑并当作历史的垃圾扔向了爪哇国。

  学生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社会存在,无法逃脱。他们将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人生最美好的时光——4年、6年,甚至更长。这一段时光留下的印记,将内化为文化基因渗入其骨血,影响其一辈子的内质与走向。

  大学生如何面对挑战,不放弃自己,不随波逐流?如果没有人指导,靠自己摸索,难免会走很多弯路。这也是我的许多朋友与我讨论如何指导孩子们过好青春时光的初衷所在。

  现在,每个高校、每个年级,甚至每个班都设有辅导员,但真正给学生们人生指导的辅导员并不常见,倒是常遇充满官气的辅导员。张鸣这本书,很好地承担了辅导员应该承担而事实上未能尽到的责任——第一,告诉年轻的大学生大学的真相;第二,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给自己打气鼓劲。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养育自己健康的人格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关键是,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如何不随波逐流,不自我放弃,而自我涵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尊严的人?在不顺意的环境中,如何做最好的自己?如何应对各方面的挑战?这更要紧。

  张鸣在书中给出了诸多途径。如,学会读书,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事做人,学会适应社会、适应就业。都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很具有实操性。

  如,书中谈到与人相处。“大学生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的社会阶层,接受教育的背景各不相同,他们需要学会平等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同学之间的感情最是真诚,没有功利,在后来的岁月里,依然需要珍惜”。

  如,“大学时代,正是青春年少,精力旺盛,生理和心理需要双重释放。该谈恋爱谈恋爱,该读书就读书,做这个年龄应该做的事,这才是大学生活应该有的。”“还有一个非常要义,就是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然,带着眼睛带着心去行走,对于社会的理解会更深”。

  正如书里所描述,“现在的高校并非净土,高校也是大学生了解中国的一个地方。大学生可以把高校里的经历当作一种社会历练。当然,大学生心里要有定见。而这定见,就是不放弃自我,要有尊严。”

  “别人堕落,不能成为自己堕落的理由。即使在螺狮壳里,也要养育一颗做道场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做最好的自己。”

  《跟着张鸣上大学》不仅可成为大学生了解大学生活的必读手册,也可成为大学教师的行为指南。

读《大学》有感7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我总是这样觉得。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

读《大学》有感8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经也拜读过。

  这回,看完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对我这个才从学校毕业,又来到学校的师范生来说,好像又上了一场课。从学校毕业之后,我就从一个学生,变成了一个“先生”,年轻总是经验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岗位的这些日子以来,我依然虚心求教于年长者。对于教学生,我还是觉得自己不行。而校长给我们这次机会,学习这些文章,无形中也给了我们鼓励。我们从书中,就可以看出了校长的良苦用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是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的,而我从中学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写出的。我想,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老师,也跟我有一样的体会。但是现在,我主要想对陶行知先生关于“师范生”的一些文章,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是的,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改变,在学校里面一直学习的,就是怎样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先生”。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学习的,都是教书的方法,都是怎样教别人学习的`方法。但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我们应该先去研究一些学习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变成一个好的学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师范生的第一变——变孙悟空》就是这样告诉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样做一个好学生,才能培养出来许多好学生。可是为什么是变成孙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孙悟空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种目的去拜师的。这无形之中就是告诉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学生。做一个好学生,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师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好学生。校长就经常跟我们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要根据他的目的,他的性格,来研究对他应该是采取怎样的措施。我们学校的很多老师老师,对于这点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学习,他们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很细心,去研究他们的思想,不仅做他们的师长,更重要的是去做他们的朋友。他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对学生爱护有加,他们的这些精神,值得我这个初生之犊好好学习。

  陶行知先生的《师范生的第二变——变孩子》一文,正是告诉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个班级,就要融入这个班集体,和每一个学生一样,知道学生在想什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就像林丽敏老师那样,她所教的班级,三年来,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没有一个学生离开。这样的老师,不正是和同学们融入一体,把每一个同学都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记得有次改卷,正好和林老师一组,她一边改卷,一边还在想着该给学生讲些什么,还想着学了这么久了,考了这么久了,再给学生们做什么练习,他们只会更累更辛苦。她正是一个知道如何“变成孩子”的老师。

  这些天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徘徊,对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升华,他的思想,在我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将会是一份永远无法用尽的财富。

读《大学》有感9

  上周,我们把高尔基的著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其中的第三部曲读完了!第三部曲主要讲了阿廖沙的大学生活。你想知道他是怎么艰难地生活的吗?你想知道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吗?快来翻开书吧,让我来给你讲一讲,揭开这些谜团,寻求谜底吧!

  这部曲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十六岁那年,他背井离乡,怀着理想只身去喀山求学。但现实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以他的条件要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希望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最后,他跟古里·普列特尼奥夫、杰连科夫以及“霍霍尔”这样的大学生和进步人士,的交往中,他投身进了一所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梦想,就像一条马路,只有一步步去追求,才能走向成功的尽头;梦想,就像一座高山,只有一次次攀登,才可以到达成功的山顶;梦想,就像一个天空,只有在里面尽情地挥洒汗水,才能找到成功的白鸽。

  读完这篇课文,我十分敬佩阿廖沙。他他并没有因为社会有这么多的打工头而被冲昏了头脑,就去打工;可他却没有,而是一心求学,不管多么艰难,他也要到喀山求学。他很吃苦耐劳。因为刚刚来到这里,没有钱,只好打工。尽管他在码头要当一个十分费力的搬运工,可是他并没有打退堂鼓,回到家乡。而是毅然当搬运工。当搬运工手上终于转到一点钱了,可是还是不能满足所需的费用。于是,他认识了霍霍尔,当上了面包店的师傅。最后,他在这个面包店里实在呆不下去了,就跟着“霍霍尔”来到了乡下。虽然还是不满足生活环境的需求,他们在贝依渔场的一个渔民合作社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阿廖沙这么勤于学习的人。就拿我认识的黄胡宝来说吧,他可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家里,他勤于帮助妈妈打扫卫生,打扫完后又帮妈妈捶背,给妈妈按摩;在学校,他勤于向老师提问题,认真上课,绝对不会有半点分心,还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总结在他的记录本上,考试以便作为复习资料。考试时他总能拿高分,可是他们班永垂不朽的“天才”。就拿一次课来说吧,我和他一起上奥数课。老师一边让我们做,一边在黑板上作图,以便给我们讲题。可是他却又将老师作的图记在了他的“宝贝”上。我问他:“你怎么现在记啊?”他胸有成竹地说:“我要把老师的每一笔记下来。这是老师的第一次作图,我当然要把他的第一次作图记下来啦!”看着他,我叹了一口气。是啊,怪不得他的成绩这么好呢!原来他平时多做笔记,认真听讲而积累成的。能做到他这点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啊!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这些人,要学习他们这些优良的品质!

读《大学》有感10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三本书相信我们都应该知道吧!他们是由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所精心编绘而成的。“高尔基”一个众人皆知的人物 ,一个耳旁随时听见的一个名字,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主动真实地再现了我们上一代人的成长经历的坎坷,写下了他们独特的成长方式,而《我的大学》则就是在三部曲自传小说其中之一的一部,也就是我即将而读的一本书。

  《我的大学》是这三部曲中最卓越的一部,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用现实主义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的形式来征服了我们全世界的读者,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我们并没有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是如何解决的,能激发我们成长中的'毅力,让我们了解无论什么状况,有多么的艰难,我们也要想方法去克服,并且知道在这困难的身后不仅仅是我们一人的努力而克服的,而是靠我们共同的努力,学会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思想方式。

  这本书讲着作者在13随时便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去喀山求学,但他并没有成功,而这个梦想则留在他的心底,梦想破灭后,为了生存自己而不得四处奔波劳碌,住“大杂院”卖苦力为生,与小市民和大学生结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他与同行的人打交道,接受种种的生活考验,受到了很多思想的教育和启迪,对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探索,在那里做过流浪汉,搬运工,面包工人和杂货店伙计,而这种的艰难生活下,他依然能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的看书,怎能不令人敬佩呢?

  当时在沙俄统治的黑暗时代,如果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就谈不上做那些所谓自己的梦想,就像中国在清朝时期被整天无所事事,只求寻欢作乐的人统治者,这能不腐败吗?连日本这样小的国家都能请略我们中国,可想而知当时的政府是多么的腐败无能啊!且能得知中国的技术,知识能力,都如此的腐败,可想而知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别人欺负。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知识是学不完的,只有我们愿意去学才行,自己学的才是真正的,别人强求的永远是不可能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

读《大学》有感11

  我想,杜拉拉一定深谙《第五项修炼》的精华,否则,她如何能将个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说到个人与自己,首先当然是个人学习。杜拉拉,她虽然出身普通,没有优越的背景,但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自身修养。她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来提高自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个人超越。当然超越是有限度的,要在自己能达到的最高限度之内。如果当你还是一个小小的主管时,你就觊觎总裁的位置,那叫“越级”。当然也会有奇迹。像杜拉拉就得到了自己的总裁何好德的青睐,享受“one on one”的特殊待遇,她本身又是一个很爱学的人,所以她进步神速,最终在总裁的`支持下直接由总管晋升为行政经理。但一不小心,你就可能得罪自己的直接主管,葬送自己的前途,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杜拉拉这么“容易”的晋升当然也离不开她卓越的交流能力,毕竟晋升也不仅仅是总裁给你点信心,直接主管写封推荐信就好了的。要经过很多上司及同僚的,也不一定说是肯定,但一定不能是反对。所以,对个人来说,自身的性格,修养,品质,与别人的交际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虽然说有些是天生的,但你也要努力做到最好。

  说到个人与他人,那就要分多种情况了。这里讲《杜拉拉升职记》,那就说说两种情况:与下属和上司的关系。彼得圣杰说,如果说把组织比作是一艘轮船,那么领导者就是这艘轮船的设计者。一个了解自己下属能力,了解自己组织的优势和弱势的领导者,一个为下属制定明确目标,让组织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的领导者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他领导下的 组织才能经得住激烈的市场竞争。

  杜拉拉写给李都的一封E—mail里说“你得跟一个好老板”。那是当然的,谁不愿意自己的老板是一个乐意教自己的,和蔼可亲的,不限制你的,给你加工资大方的人呢。但是,不管怎么样,老板还是老板。如果老板没有想象中的好,那你不妨改变一下你自己。像杜拉拉所说的,与老板建立一致性。他觉得重要的事,你就觉得重要;他认为紧急的事你也认为紧急;和他往一处使劲。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对自己的

  能力予以肯定,你与他保持一致性,他会认为你支持他,你肯定他的组织和能力。因此会看重你,为你提供发展的机会,给你加薪。你要知道你的表现和能力都是直接老板说了算,你要升职还有要他的推荐信。所以,学好这一点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组成整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你是一个部分。但怎么才能让自己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呢?让他们觉得没有你是不行的,没有你一切都无法运行。显而易见,要做到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从杜拉拉的经验来看那就有这样几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你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及时了解行业趋势,竞争状况和技术更新,学以致用;二是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别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什么是自己的活,知道什么该报告,什么要自己独立做决定;三是你要有顽强的适应能力,让自己是去适应环境,要知道环境是不会来适应你的。作为一个员工,你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风格来适应不同个人及团体的需要。四是你要有自己的目标,要规划好自己的工作计划业务计划。

  处理好这些关系,那你就可以早日实现自己退休的理想,做一个对自己来说的成功的人。

读《大学》有感12

  记者问到王选:“今天的成功是如何取得的”,王选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和在关键时刻能想得比别人早一点有很大关系。我曾谈到过自己很多的不足,但也有一个优点,就是有一些远见和洞察力。有了远见,就不会受潮流的影响,不急功近利;有了远见,就不会被暂时的发表论文,评职称左右。”他还说,“就自己个人来说,远见和洞察力主要是靠大量的工作实践,大量的阅读文献,加上经常的思考获得的,也与坚实的基础训练给予自己的学习能力有关。

  感想:人生在世,特别是年轻人,谁都想成就一番事业,谁都想生活幸福。但经过了一番生活的打拼后,目标远大,活力四射者少,不思进取,碌碌无为者众;乐观自信,大气洒脱者少,举轻若重,患得患失者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许多原本素质能力差不多的年轻人,最终却生活出了不同的人生境界呢?其实道理正如王选先生所讲的那样,人生目标可以使人志向高远,不急功近利和追求短期行为,可以使人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于患得患失的生活琐细之中。应当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某个阶段,某件事情上都是有目标,有愿望的,而且也不断有目标和愿望得以实现,但为什么一般人往往伴随着这些目标的实现反而丧失了进取热情,而在杰出的人士身上却焕发出了更大的动力呢?我想问题主要出在了是否赋予每一个具体化的目标,以超越利益层面的一以贯之的精神诉求,是否建立在高远的人生追求上。一个人没有从根本上脱离利益驱使的人生,就难免要迷失于日常的琐细和烦恼之中。可见,能够对人的一生具有持续的支持力量的,不是财富,不是利益,而是“外在精神效果”,是广泛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杜口朗中学在zz校长的带领下,现已成为全国课改名校,在整个课改历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人的思想,在崔校长的管理下,也正是从消除人的私欲入手,以公大于私的思想境界去引导,提升了老师们的境界,转变了老师的思想,立足于第一位的教育高度。他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领着每一位老师的精神世界发展。杜口朗中学课改的历史,实质上是老师们思想的'转变、境界提升、克己奉公的过程。态度决定高度,每位老师的心态都在慢慢脱离低级趣味,尽管老师们的变化提升有大有小,但他们每天都在进步着、提升着。

  我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也深为在这方净土上工作而骄傲。没有权势的纷争、没有攀比的心理,老师们都安心的付出着、工作着,超越了利益,没有了日常的琐碎与烦恼。静心反思自己,我与王选的差距:缺少敏锐的眼光、缺少远见和洞察力。致使工作不优、不精、不细、不高……,我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使我的工作思路明朗了,为下一步工作找到了明确方向。

  一个人,会有一种性情;而一座学校,也会有一种秉性。有的学校,会在不断成长中趋于雷同;而有的学校,却永远坚守着自己的个性。杜口朗中学,便是这样一个学校。杜口朗中学的老师将会永远立足人生第一位的高度。

读《大学》有感13

  书,是智慧的起源;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好朋 友……书,代表很多,很多。我是个爱看书的女孩,书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家目前藏书有100本,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个寒假,我再次翻开这本书,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 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有223页,是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的合集。作者是高尔基,他是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波什科夫。高尔基曾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高尔基是个很阳光的作家,他改变了当时文坛上的苦闷颓废的文风,因为他的作品李总洋溢着乐观的精神。

  安武林曾说过“在我看来,世界上优秀的文学名著如牛毛,但能给以力量的作品并不多见。很多时候,我都愿意把高尔基的三部曲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相提并论,如果仅从给人以激励和力量的意义上说。如果文学不能给人以真善美的力量的话,那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可疑。”多么高尚的评价啊!这可能就是我不厌其烦的看这本书,不知理由的喜欢上这本书的原因吧!

  这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喜怒哀乐;第二部分讲作者因家里经济贫困来到小镇上打工;第三部分讲作者因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的推荐去喀山求学遇到的困难,因种种原因离开了克拉斯诺维渥多村。有些故事让我泪流满面,有些故事却让我豁然开朗。童年的单纯无暇,青年的好胜种种画面浮现在我的面前,可能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正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那样。

  我的感悟是: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这个过程中,一种人不断的为社会做贡献,一种人却干一些非法事情。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因环境而变化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自己的过去,虽然有些人过去很糟糕,但是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过去而毁坏自己的前途,过去或许很难忘掉,但必须忘掉,不然你的未来会有许多障碍,你的存在会让人觉得你没有存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帝是公平的,好人会得到上帝的奖励,相反,坏人也会得到上帝相应的惩罚。一个人应该知足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要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然等到后悔时就晚了,记住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难过、启发、感悟,甚至对社会的对人生的认识很大,很大,将会在我困难是帮助我解决挫折。这仅仅是一本书吗?不,他是我的挚友,我的启明灯。

读《大学》有感14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我刚刚毕业的表哥在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送给我的。记得暑假,我总是在家庭聚会时缠着他跟我诉说关于他的大学,我既兴奋又期待。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算是他给我的一份开学礼物吧。面对大学新鲜陌生的环境,我有点担忧。于是想到《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或许可以给我一些指示,带着疑问,我便进入求知的海洋。

  这本书的内容都是给大学生的一些忠告,虽然有的是一些大道理,比如大学期间要多看书、学好英语等等。但不管我们爱不爱听,相不相信,这些忠告都有一定听取性的。毕竟这些都是前辈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我想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叛逆,牺牲我们的青春来印证这些的忠告的真实性。

  我想我在这本书找到了我想要的。在书中谈到专业时有这样一句话:“冷门未必不给力,热门往往很坑”。我想被分到冷门专业的人都会很懊恼吧,觉得自己应该要去读金融会计等热门专业,这样才比较有“前途”可是谁不想去呢?我突然想起了在上专业导论课时老师讲的一句话:只怪你分数不够。是呀,你竞争不到那些热门的专业,所以你理应到竞争小的专业再跟别人竞争。

  热门专业就一定好吗?我有时在想,这些热门专业都被别人探索、搜刮完了,再在这样的.基础发展还有意思吗?或许,从乐观的角度去思考,说不定冷门专业,却是热门前途呢。谁会知道四年后社会会发生什么?流行什么?热门专业又会是什么?说不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会像现在的软件工程、金融会计等等热门专业一样,人人都想挤破脑袋冲进来。社会发展日益完善,老龄化愈发严重,我想以后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所以那些还在为处于冷门专业而懊恼的朋友们,不要觉得自己倒霉不幸运,或许幸运在某一时刻就会降临。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碌碌无为,而是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抓住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然我也不是赞成书里的所有忠告,比如“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我就不认同。老师上课,我们都要到席,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应该尊重他的劳动。你可以上课不听做你的事情,你可以看书写作业,但是逃课就不应该提倡了。况且学校在这方面管得也挺严格的,所以这种忠告不是对谁都适合的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在我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读完了。有时候觉得多翻翻,看看,挺不错的。它能在你颓废的时让你重燃起学习的激情,我就是这么做的。不可否认,读完它后我在开学的第一个月就读了五本课外书,也挺欣慰的。所以朋友们,在你迷惘的时候就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吧,它可以给你一些启示。

读《大学》有感15

  读完《大学》之后,我的内心踏实了很多,原本复杂烦躁的心慢慢随着阅读被润了一遍。客观地讲,一切单单用文字去解释《大学》这些抽象,虚的文化,我觉得都不能解其味,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准确的言语去描述,总也表达不尽对它的理解,我是真的想把阅读这些国学文化的感受一一详细记录下来,一点点滋润我的`心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家仁,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阅读《大学》的感觉是踏实,敦厚的,就像是一位慈爱的老者娓娓道来他生平的智慧,给我们无尽的关怀。

【读《大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大学》有感04-29

读《大学之大》有感01-16

读《我的大学》有感04-23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04-29

大学读书心得01-17

大学读后感02-21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1-09

《我的大学》读书心得02-16

《大学》读后感09-04

大学读书心得优秀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