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3-09-20 17:56:09
(实用)读《呼兰河传》有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呼兰河传》有感1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读一本课外书,我想起了课本中《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它的作者是萧红。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萧红的《呼兰河传》,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写的是萧红小时候的故事。萧红的故乡在呼兰河城,那里生活着一群自私冷漠、迷信愚昧的人们。小说用灰色的笔调描绘出了溃败的呼兰河城。看这本书时,时而令我爆发出大笑,时而让我感到难过,时而令我沉思。

  呼兰河城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的无知,有的性格古怪。小说中的一处令我愤怒,说的是团圆媳妇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却被卖给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她刚来时温柔,善良。可婆婆却打她、骂她,甚至自己丢了一件东西也要把她抓过来打一顿。在这样的折磨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姑娘就在惋惜中死掉了。死时她的婆婆竟在为她治病时花掉的钱感到惋惜。看到这,我不禁攥紧了拳头。

  在萧红短暂凄凉的.一生里,她的祖父大概是她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次,萧红采了一大堆玫瑰花,她把玫瑰花放到祖父戴的草帽上,因为玫瑰花很香,祖父还以为是今年雨水太大,导致自家的玫瑰花特别香的。萧红这时便捧腹大笑起来。看到这,我再想到她的人生,不禁也为她感到欣慰。是啊,这大概就是萧红黑暗人生中的一束光亮吧!

  读完这本《呼兰河传》,我也对童年产生了新的看法:童年是我们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童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读《呼兰河传》,像吃一块巧克力,有苦涩,也有甜香。

读《呼兰河传》有感2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把

  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

  动独特。

  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

  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真是他们的悲哀啊!

  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快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快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快乐而寂寞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

读《呼兰河传》有感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读《呼兰河传》有感4

  读《呼兰河传》有感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

  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

  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5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们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整个村落就像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辨认出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鄙夷的……呼兰河人遵循着一种“屏息低头,毫不轻举妄动,两眼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死相,说话就放肆”(鲁迅语)的生活规则。偏偏小团圆媳妇正是这种极度卑琐低下的生活方式的背叛者。她本性天真、善良、活泼,走到哪儿永远都挂满了笑容,打破了呼兰人所遵循的生活陋习。因为她“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因为她“太大方了”,“一点也不知羞”,所以她被人们认为是“团圆媳妇不像一个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的这些行为,只不过是一个正常人正常的欲求和需要,但在这个人性扭曲的世界里,这些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她的本性始终被压抑着,她希望尽情展示自己的本性,不愿像其他人那样屈服,过着卑琐低下的.生活,所以她感到苦闷。她的苦闷、沉默被认为是一种病,她的婆婆按照习俗请了大神并按大神的指示把她扔进开水缸之中,用开水烫。这个“奇闻盛举”招来了很多的看客。这些人还七手八脚帮忙,直到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死了。”

  如果童年的花园和爷爷带给了她许多的快乐,那么和她差不多年龄的小团圆媳妇那一章节,让人看得透不过气来!让人悲哀!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读《呼兰河传》有感6

  小学时,我就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之后又读了好几遍。以前我经常感叹当时封建的社会。而现在,我更感受到了中国的“双面性”。

  我认为这是一本两面性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轻轻翻开乌黑的封面。第一面的情节是灰色的,毫无色彩,平淡的叙述,将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呼兰河这个小城一定不繁华,也没什么特别美的,值得惊叹的地方。就像发生在这个小镇上的那些事一样平凡,甚至荒唐。这个小镇里,随处可见人们因迷信,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他们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如活在梦中一般。只是麻木的活着,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开始时不禁心痛的我现在根本不知道哪个迷茫的人值得我去怜惜。萧红则将它们描写的好似凄凉的暗灰色纱布,不知不觉的笼罩着这整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们。遮住了如阳光般灿烂的人的笑脸。读到这里的我有了一个梦想,我多么想改变人们的观念,统一大家的思想。让所有中国人携手迈进和平,真理,科学的未来!

  而反之,《呼兰河传》这本书的第二面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特别是“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这就像是个转折点,第一次读,我就被园子里的一景一物深深迷住了。风光是那么的优美而自然,祖父是那么的怡然又悠闲;那里的景物都是活生生的,像是有了生命,跃然纸上,充满着生机,充满了快乐,充满着自由!祖父的园子简直就如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记”般,是一个世外桃源。

  祖父的园子就像是一幅明亮的、美丽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满着爱。记得小学时学过这么一段话:“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愿意结瓜就结瓜??”,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它们的事情,没有人去干涉,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种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啊!我真向往我也可以有这样的生活。如果可以的话,我多么想变成花园里的倭瓜、黄瓜,做个自由的生灵??童年的生活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快乐,那么的让人留恋!童年的小作者在园子中日日都无忧无虑的玩耍,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不禁也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

  记得还未踏入初中校园之时,外公常常带我去农村玩,一进大门就是大片菜地映入眼帘。我跟外祖父去菜地,他种菜,采自己种的草药。我就一边看着,不时的捉蝴蝶,玩蚂蚱。祖父也曾教我拔杂草。但我懒惰的很,一直分不清哪是杂草,哪是庄稼,只把难看的,看不顺眼的拔掉了。可外祖父一点也不生气,总是笑呵呵的看着我,嘴里还不停的念叨着:“小宝贝,小淘气??”。傍晚回家,或捧着采得的野花,或捏着捉来的蚂蚱,一路的欢声笑语??“祖父的园子”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又重新回到了乡村生活。不时的会有些伤感,我同样希望中华大地上也可以如此,每个人的脸上并不是写满了工作与学习的压力和劳累,而是幸福,美好。大家互帮互助,感受人性的光辉,合作的力量。

  两面性的呼兰河不仅只是呼兰河这个小镇,它可以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些扎彩铺是为死人而准备的。人死了,灵魂就要到地狱里去,地狱里边怕是没有房子住,没有衣服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要为他做这么一套。用火烧了,据说是到阴间就样样都有了。怪不得城里人穷人都说“活着还没死了好”之类的话。在萧红年幼的内心里,有自由美好的园子,也有漫长的封建社会。而更多的,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在呼兰河就是当时中国的写照。

  当我翻到最后一页时,《呼兰河传》就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中,不禁意的又想起小学时的那段话: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7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这本书是作家萧红阿姨在生命末期于香港完成的小说。

  小说在童年会议中描写出北方人民愚昧不幸的生活,在琐碎小事中描绘出了沉默的民国灵魂。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一个尾声。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写《呼兰河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了生活在呼兰河传这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

  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琐碎的小事才能在我们的脑海中呼兰河的风貌——泥泞的道路、积水的坑,真不知闷死了多少家畜;疯了的王寡妇被看为不幸者,而在呼兰河这小城中的所有不幸者都被看做是叫花子;染缸房、豆腐坊和纸坊里死去的一条条生命,这些新闻似乎也被呼兰河的死气沉沉渐渐“埋没”;扎彩铺里最漂亮的阴宅和人们面对生死时冷漠、麻木的态度。这些内容,我记忆犹新,就像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样。

  尾声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如此凄惨的结局,相信大家看了也一定会泪如雨下的。就像第四章从各方面描写“我”家的荒凉,第五章是小团圆媳妇之死,都是会令人感到悲伤地。从前的一座热闹的小城,如今变成了一座阴冷的“死城”,谁会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这样的呢?

读《呼兰河传》有感8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小说。

  全书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东北小城呼兰河种种的人和事:跳大神、

  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

  艰苦生活……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无聊的交替,并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事发生。萧红笔下小镇的一切都是

  暗灰的。凄凉的' 暗灰色如同一张纱布,不知不觉地笼罩着这个小镇,笼罩着那群愚昧的人。遮住了如阳

  光般灿烂的笑容,萧红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对世界充满好奇,她有天真活泼、任性顽皮的性格。当她

  在祖父的后园乱闹一阵后,却不被责备,因为祖父是一位慈爱的老人,对外孙女充满爱心和耐心。他的爱

  放飞了孩子的天性,给小孩自由、快乐、幸福。

  在尾声,老祖父已经不在了,而后花园也荒凉、枯黄了,让我感到十分凄凉和悲伤。不由想到那

  首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来,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要什么,就有什么。都是自由的……

读《呼兰河传》有感9

  近期,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读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开始读前两章的时候,觉得作者描绘家乡的语言不是太吸引我,但当我静下心来慢慢读时发现了它那种特别的味儿。

  作者的语言简单,把我带入了他们的年代。在我看来,那时候整个社会没有半点色彩,就像文中所说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大也就算了。

  这里的人们被动漠然地对待生与死,关于生命的珍贵,死亡的悲哀,他们毫无感觉。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想想,12岁啊,跟我们的`现在的年龄差不多,12岁本该是一个健康活泼的年龄,可做了团圆媳妇的她,要拼命的干活,还有忍受各种打骂,还要被人们“治病”的借口,惨不忍睹的折磨,最后惨死,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婆婆的愚昧吗?不,是整个呼兰河城人们麻木无知的生存态度。

  封建迷信,苦难生活,使这个小城尽显落后,而冯歪嘴子的顽强生命力,又让我感受到了呼兰河城的希望。

  唉,真希望社会上多一些像冯歪嘴子这样的人,可怕的封建迷信,正是《呼兰河传》,给后人敲响的警告啊!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因为今年的课本上有一篇摘自《呼兰河传》的文章,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我选择先读一读此书,以便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

  一本《呼兰河传》再现了当时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它也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冯歪嘴子疼爱妻子、疼爱孩子,虽遭人嘲笑奚落,却乐观积极……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掐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仙”;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迂腐!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虽然童年记忆有着凄凉的往事,但“我”依然愿意去追忆那样的童年,正所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明白童年就是美好的,它像一块玉,就算有点瑕疵,也掩饰不了光泽与质感。学生们也正拥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我会带领他们好好度过。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在天气极为晦暗的日子里,手捧一本好书,来消磨这不尽如人意的天气倒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思绪也沉浸在这之中,这呼兰和城中的寂寞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显然成为一种对比。

  萧红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她家的大花园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有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还有那洋溢着的笑声,初读时,只知快乐,越往下读,却不由得寂寞万分,读到祖父与他嬉戏玩耍时,不禁羡慕万分,羡慕萧红趁祖父不注意时在他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的场景,祖父戏谑的说到:“这季节的玫瑰花真香啊!”羡慕这样的祖孙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我那枯燥而又平凡到极致的童年。时光哗哗的逝去,那曾经喧闹的后花园也随日子飘远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一切,也许均荒凉了罢,这一切也让我不能想象了,这寂寞,是永恒的寂寞。

  萧红的笔触平淡而又真实。矛盾这样点评萧红道“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点平恰到好处,她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眼光,清晰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那淳朴的风俗,一年中必有的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还有那女子们皆重视的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女子们早早的打扮好了,去逛庙会,卖泥人的,哨子的,不倒翁的,线蝴蝶的,使这生活也都闹腾起来。他的文字,自然而又清新,“黄瓜愿意看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无一字不清新脱俗,却又富有一种孩童所特有的简单活泼。这是呼兰河城中人们平淡而又真实的写照。

  呼兰河畔的故事暗淡而又沉重。平淡的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泥坑以及那灰色的社会,善良的人们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土办法,那“灰色的泥坑”使得人们讨论了大半年,也有无数人吃了亏,但并未有人去在意,路还是原来的路,我不禁为这里的人们感到心凉,或许这就是当时安于命运的他们。而小团圆媳妇是当时社会下的牺牲者。在他的豆蔻之年,本该无忧无虑,却成为了童养媳,这是他的`不幸。她拼命地干活,也仍然时不时遭到美其名曰的“教诲”。跳大神时,众人的围观,当人还活着时,有的只是人类那自私透了的好奇心,而小团圆媳妇快死了时,却又传来假惺惺的“关怀”。书中有的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的麻木以及那个时代冰冷的温度。呼兰河时代在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悲惨的小团圆媳妇中翻页。

  这本书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城的人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然而《呼兰河传》既无批判也无谴责,反而流露出了一丝些许的幽默和顽皮。

  读完这本书,仿佛搭乘了一班心灵的列车,宛如与萧红在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道来这小城中的种种,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得动人。即使这美有些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然。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月圆的时候,可以看到;月弯的时候,也可以看到;但人的灵魂的扁缺却永远看不到。”

  我被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深深吸引了,于是开始看萧红的书《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写过很多书,如《生死场》《马伯乐》《她认出了风暴》……《呼兰河传》是其代表作。

  故事主要讲的是童年的萧红与乡亲们的故事。在呼兰河城不是天堂,那里充满着无知,但也被萧红包容的心接受。她写出了那份独属于童年乡土的心灵,那是她心灵的家。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个辟邪的故事,是一个年幼的童养媳,因为生了一场大病,她的婆婆就倾家荡产地救她,不是求医治病,而是请“神”驱邪:烧柴火架锅烧水,然后让她进去洗澡的事,她在锅中痛苦地挣扎,而围观的人群还认为是鬼邪在她身体里反抗……因为这个婆婆的迷信无知,明明是要为她治病,却还“煮”她,最终害她在悲惨中死去了。

  读到这里,我非常震惊,非常气愤。我为这个小女孩儿可怜的'遭遇感到悲痛不已,为这些人的愚昧无知感到气愤!真想冲进去对他们说:“你们真的太愚蠢了,这样会害死她的!”

  看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做人不能迷信愚昧,也要自己动动脑子,如果一味地听别人的话,就丧失了自己的灵魂,所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主见,自己去分辨是非对错。

  满天星光,满目月亮,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中不由得有一些忧愁,萧红把那些苦难和悲凉通过《呼兰河传》传递了出来,而我们在这些苦难中领悟到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呼兰河传》是一名已经逝去的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书。萧红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写下了《生死场》《跋涉》《呼兰河传》等巨著。她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也就写在了《呼兰河传》这本书中。

  著名作家茅盾评价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由此可见,萧红那抒情诗般的意境,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萧红童年生活的.丰富、快乐。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萧红小时候与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的情景。萧红的祖父是一个慈爱、和蔼可亲的老人。萧红出生时,她的祖父就已经六十多岁了。萧红还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与一般的女孩有着明显的性格差异。她总会在一家子里闹出什么小笑话来,无不使人哈哈大笑。想到萧红童年时候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样子,我就不禁羡慕起来,可是又一想,萧红小时候那么自在,可是长大后就不一样了啊!这个年仅30岁就离开人世的伟大作家,实在令人惋惜。当看到《呼兰河传》中萧红在祖父的菜园子里闹腾的场面,我就想起了我。想起我小时候,在姥姥家菜地里的趣事……那时,我4岁了。妈妈带我去姥姥家玩。我看着姥姥家门前的一片菜地,心里不禁疑惑起来:咦,为什么这块菜地里种的都是杂草呢?又细想了一下,嗯!也许是姥姥和姥爷太忙了,来不及除杂草,所以就耽误了。我转了转眼珠,又想起了一个点子:我为何不自己拔掉这些没用的杂草呢?一想到拔完后妈妈她们就会奖励我的情景,我不禁偷偷笑起来。一到中午吃完饭,大家都午睡了,我假装乖巧地躺在妈妈身边。

  不一会儿,妈妈就睡着了,我便跑向菜地,拿了一把镰刀,开始铲除杂草。因为我还小,所以干了不到半个小时,就没有力气了。其实我也没除多少杂草,就只除了一小排而已。这时,姥爷睡不着,便打算出门逛逛。我看见姥爷,就像看见了什么似的,马上冲过去,趾高气扬地告诉他:“哈哈,姥爷,我帮你拔了杂草呢!”姥爷看见我不睡觉在外面不知道干什么,也很好奇,便答应我去看看。本以为姥爷会夸奖我,谁知道姥爷看到后失声尖叫:“天啊!你个傻孩子干了些什么啊?那是韭菜,不是杂草啊!”我一听,吓了一跳。还好姥姥比较宽容,无奈地说:“唉,算了吧,小孩子不懂事,有这个勤劳的心就不错了!”说完,便开始教我认识蔬菜。但是我并不想学,看到外面飞来了一只很大的白蝴蝶,趁姥姥不注意,就偷偷跑到菜园子里去捉蝴蝶,还瞎闹。

  被妈妈追回来后,我还是屡教不改,又偷偷跑到别处去了……现在想一想,小时候的我和小时候的萧红没什么两样嘛!《呼兰河传》,一个美丽的童年生活,影响了几代人的美好回忆。闭上眼睛,静听童年的风声,萧红,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童年乐章……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本文的作者萧红是一位生活艰苦的女作家,她从小父母就对2非常冷漠,祖母对她也不好,只有祖父对她非常关心,所以本文写祖父的地方最多。本书的特点就是层次清楚,分工明确。每个章节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第一章总写呼兰河这个小镇;第二章写呼兰河小镇中人们闲暇的生活;第三章写了祖母对“我”的冷漠直到她去逝为止;第四章写了祖母去逝后,“我”和祖父的自由、愉快的生活;第五章写了团圆媳妇命苦而短暂的人生及婆婆的迷信和对她的折磨;第六章写了“我”有一个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最后一章写了冯歪嘴子一家清贫的生活。

  本书的重点人物祖父是一位性格和蔼、待人非常亲切的人。作者之所以喜欢他是因为在全家人中只有祖父对她好。祖父喜欢“我”,“我”也同样喜欢祖父,祖父和“我”的“地盘”一个不大不小的园子,它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里面有许多菜、花草和许多可爱的小昆虫们。在作者眼中,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乐园。

  在书中,写人和事的地方很多,作者却又不盯着一个写,故事多而不辟,而且累及的人物神态动作表情都用作者那一支神奇的笔写得透澈明了。

  我爱看这本书,更爱书中调皮可爱的作者和和蔼可亲的祖父。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萧红的《小城三月》,她自然的笔触与轻松的语气可谓是独树一帜,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她的文字,读起来就如同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不会浓墨重彩的雕饰什么,只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还给了书外的读者,但你却觉得这朴实的描述是如此自由轻盈,仿佛抽出了灰头土脸的山村中最朦胧的一缕魂,等你仔细去寻找究竟文章传神在何处,那一丝精华也消失不见。也许萧红就是这样一个天才般的作家,无论其他人怎样亦步亦趋终让人难得要领。

  无疑萧红的语言风格和她对于文字的把握是自觉的,是自成一派的,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一个季节,无论喜怒哀乐那一种情感,在萧红的描摹下都附带起了民国时东北小城似淡非淡的大红大绿,这得益于她从小生活的城镇——呼兰古城。

  书的前几章给人的感觉慢悠悠的,生活在这一方终年清冷的.黑土地上的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淳朴而愚昧,他们可以逆来顺受,却也会冷眼旁观,有时麻木,有时又因为种种产生一些丰富的情愫,这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却也是抒情最朴素的源头,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大荒院子、粉条、扎彩铺,这样的风物画是另一幅单薄了些的清明上河图,虽然人声和高墙可以勉强填补空白的画面,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再怎样的欢脱,也不过是这些生命苦短的人另一种形式的荒凉,声音越高亢,就越发觉得夜的寂寥,这种道理是相通的。

  可是在后来作者干脆把美好撕碎了给你看,一个年轻、黑乎乎的、活泼的、大大方方的团圆媳妇,在自己的家人邻里的“治疗”下丧失了自己本该美好的生命,作者对于这个团圆姑娘肯定有着无限的同情和喜爱,在呼兰小城的人看来,团圆媳妇就应该低三下四,就应该走路畏畏缩缩,这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的阴暗受不了团圆媳妇所表现出来的亮堂光明,小团圆媳妇成了婆婆的出气筒,所谓的虐居然挂上了管教出一个好人来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令人气愤的是这种虐已经成为呼兰小城中的习俗传统,以至于在变态的思想观念中淫浸的妇女——这些受害者也觉得不以为然,反倒自愿成为这种体制的帮凶,其实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可以说是她的悲哀。但这种悲哀又不能算得上是真实的悲哀,当然,也绝不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从现在看来,无论团圆媳妇在生前受过多少“善良”的折磨,她死后总算有一个魂灵,幻化成一只白兔,总还是存在回家的愿景,而与她同时代的农村妇女,甚至于农民,甚至于整个中国,能够有愿景、心中有希望的人又有多少。大部分的人还没有开化,还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在一片黑暗中浑浑噩噩的活着。

  在后文中有二伯的故事和冯歪嘴子的故事更是令读者看到了讽刺与罪恶,在那个年代人们究竟过着怎样麻木与苦难的生活。一个出身低微缺不甘心于低微,长着一颗一碰就碎的玻璃心的人,摒弃人性的善良与同情去讽刺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只不过是成了家,媳妇却被有二伯说三道四,绫罗绸缎看不上却偏偏嫁给冯歪嘴,我们不禁去思考,为什么平凡人不能有平凡人的幸福,为什么你有二伯处在奴隶阶级却心有不甘拥有主子的思想?

  太多太多的社会弊病从这本书里呼之欲出,我们只能对过去秉持敬畏却又无可奈何,感谢萧红,将那个时代还原。萧红说过,她自己这一生的所有悲剧都只因她是个女人,可是,换一种角度来看,如果萧红是个男人,他又会幸福到哪里去?在当时一片墨黑的中国,又怎会容忍的下这片叛逆的光明?

  是的,故事到这里结束了,那个年代挣扎着想要破土的光明已经在当今得到了延续和保护,我们庆幸着自己的幸运和机遇,希望未来,一切都好。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好句03-29

呼兰河传作文04-05

读《呼兰河传》有感01-10

读呼兰河传有感01-0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0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4-15

《呼兰河传》教学反思汇总06-09

呼兰河传好句11篇11-28

呼兰河传好句(11篇)11-28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