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
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识而言,仅仅有感性直观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知性的参与才能构成知识。感性的作用是接受杂多的经验材料,知性的作用则是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综合统一以形成知识,对于知识而言,两者缺一不可。康德提供的知性范畴是认识世界的逻辑结构,范畴的最大概念是知性纯概念,起综合统一的作用。围绕着知性范畴,康德对其进行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最终证明了综合是知性的自发性,范畴对于经验的客观有效性,范畴构成经验的先决条件,从而得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先验哲学的成就。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提出了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理性有三种理念,这就是灵魂,宇宙和上帝,他们分别代表着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之全体的统一性,而这种统一性只是某种理想的统一性,而不是现实的统一性。这些理念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因而与物自体一样都属于不可知的领域,人类理性要超越经验去认识这些超验性的对象,就会陷入先验幻相之中,不可自拔,从而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其批判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们了解康德哲学的敲门砖,只有在明白了《纯粹理性批判》后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他的其它两部哲学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主要确立了现象与物自体的二元论,物自体不可知的不可知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以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空间与时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范畴,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理念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奠定了基础,以先验哲学的方式阐明了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知性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有效的限制,以知性为自然立法作为先验哲学的最高成就为结束,从而调和了唯理论与经验论各执一端以致无法为知识普遍性必然性找到坚实的根基的困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心灵捕手读后感《心灵捕手》读后感09-19
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9-05
经典读后感03-30
读后感精选04-22
读后感03-24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4
《人生》读后感09-27
朱自清读后感03-25
通用的读后感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