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阳明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暑假里我拜了一位名师,曾国藩赞美他“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他的思想甚至东渡日本影响了明治维新诸志士成就历史伟业,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也不得不说:一生俯首拜阳明。他,就是——大明军神,心学的缔造者,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
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小聪慧,二十八岁考取进士,一腔热血的他仗义执言,得罪了太监刘瑾,出狱后却又神奇地逃脱锦衣卫的追杀。此后,王阳明被贬龙场,在那里,王阳明在吸取少年时“格竹”的失败,经历了九死一生之后,在“阳明小洞天”艰苦又恶劣的环境下完成了“龙场悟道”,后来他南破山贼,东擒宁王,广西平叛。同时他桃李满天下,其心学名满九州。
年少的我,自然会对他虽然是一介书生,为何带兵打仗令许多武将愧不能当产生浓密的兴趣,在我了解一部分心学后,我认为(以下是作者拙见):
其一,王阳明曾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练”,所谓知行合一,即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只知而不行,其为不知,故读兵书是知,带兵打仗是行,王阳明内化并将其二者合一,而许多武将读兵书是读兵书,带兵打仗是带兵打仗,若将二者分开,自然打不赢,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了。
其二,王阳明还曾提出“致良知”“人人皆可为圣贤”,即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包括盗贼,他们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良知,若每个人将心中的杂念去除,寻找自己的良知,都可以成为圣贤。既然,盗贼也有良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王阳明正是利用了这种“知己知彼”。王阳明在平叛卢珂时,知道他们是迫不得已才落草为寇,只用了一纸公文,便让他心甘情愿地投降。在攻打宁王时,他知道每个人都依恋自己的故乡,宁王也不例外,结果用一天时间便将南昌攻下,宁王不听劝阻回来攻打王阳明,王阳明以逸待劳,在鄱阳湖一举歼灭宁王叛军。
其三,“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已经“出世”了,再带兵打仗实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以上三点,成了王阳明百战百胜的法宝。
心学在当下,也有着不朽的价值。
首先,我认为知行合一仍是每个人应该所追求的。我们说要孝敬父母,就应该落实到行动中;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便要在“事上练”——运用在实践中,现在许多中国学生考试卷面都能达到满分,但如果让他去做实验,他可能会手足无措。
再者,在科技发展迅速的当下,信息流量巨大,我认为“心即理”对于每个人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当你浏览着如山的信息时,你的心是否已经被世俗蒙蔽了呢?
心学讲求“向内求”,但如今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向内求,我认为应将向内求和向外求结合在一起——向内求得的是良知,净化自己;向外求得的是知识,充实自己。
学习了王阳明,我敬佩他十三岁就立下远大志向“人生第一等大事,当是读书做圣贤”,敬佩他三十一岁就身患“绝症”,却依然有着“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的豪迈。读了本书,使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使我对世间万物有了新的认知。
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01-21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0-20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5篇04-25
读《名人传·贝多芬传》有感01-28
《爱迪生传》读后感06-20
贝多芬传读后感06-22
林肯传读后感09-22
《岳飞传》读后感09-14
钱学森传读后感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