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史》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史》读后感1
最开始关注五代史是因为《宫》,因为据说《宫2》就是以南唐后主和小周后所处的五代末期为背景的,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读后感。李后主作为文化人的一流、作为男人的无能、作为国君的败家本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好吧,不聊他了,言归正传。
就像上一篇说的,按照五代的发展顺序来讲讲每个朝代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好了。
首先是《旧五代史-梁书》。说实话,我以前对梁太祖朱温的印象蛮恶劣的:本来就是一个反贼(黄巢),靠着临阵倒戈,投降官军,然后又把故主赶尽杀绝,获取四镇节度使的职位;反过来又下狠手杀了唐昭宗,废唐昭宣帝,建立梁朝;诸子之妇轮流入侍,最后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用他嫡亲大哥的话来说就是:朱三,汝砀山一民,因天下饥荒,入黄巢作贼,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足矣,何故灭他李家三百年社稷,称王称朕!这样的反覆小人确实令我反胃。这是基调,不会变的。但他身上也有值得称道的事情。
其实,整个五代的'军队和政制度都是自他而始的,后面的几朝包括北宋在内,几乎没有大的变动,读后感《二十四史之旧五代史读后感》。如禁军(元从亲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银枪效节军、行营都统、牙军(特指魏博))、节度使、团练使、防御使等等级制度,又如很重要的三司使("以朱全忠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三司之名始于此")。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朱温特别敬重他的皇后张氏。曾经有一次,大军已经开拔,张氏遣人告之"不妥",朱温即返("每军谋国计,必先延访。或已出师,中途有所不可,张氏一介请旋,如期而至,其信重如此")。后来张氏病逝之后,朱温才开始……所以有个好老婆并且这个好老婆活得比你长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吖hiahiahiahia~~~
朱温能够白手起家,令我佩服,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既令人不齿,也断送了自己一手创立的梁朝。他死后仅传一代(梁末帝)梁朝即亡。
明天还是讲讲唐庄宗和唐明宗以及他们的宰相吧,下场挺令人深思的。
《二十四史》读后感2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每一朵水花都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民族瑰宝,每一叠水波都是改变世界的大事件。
中国,这头东方的雄狮,正从历史的积淀中漫漫走来。它的每一次咆哮,足以威震全世界!
中华历史长河中,有智慧、顽强、自信等种种璀璨的品质,即使日月如梭,它们也会留在炎黄子孙的心中亘古不变。
在漫漫长河中,有着华夏子女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兵马俑、都江堰等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智慧、汗水和心血的结晶,向世界展示华夏子女勤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让世界因有中国而精彩!漫漫长河中更有智者、谋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普天百姓着想,为江山社稷着想。这其中便有“人中卧龙”美誉的诸葛亮孔明先生了。“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蜀国与全天下人民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与智慧。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大摆八卦图,不仅是为了三顾茅庐之恩,更是因为孔明先生忧国忧民与无私奉献的胸怀!虽然蜀国最终灭亡,但谁能说诸葛亮先生有愧于国、有愧于人民呢?羽扇论巾、谈笑风生的诸葛亮先生并不因失败而在历史的长河中黯然下去,反而因失败更加炫彩夺目!
在漫漫长河中,有着炎黄子孙的顽强毅力,顽强的中国人在历史长河中永远屹立不倒!这些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炎黄子孙在面临困境与挫折时从不畏缩,而是勇于迎接挑战、突破自我。一如受到宫刑侮辱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这样的思索下,司马迁奋不顾身地选择了重于泰山的生命。终于,狱中的奋发图强换来了我们手中《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
在漫漫长河中,亦有龙的传人的`自信无畏。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自誉“龙的传人”,自信的中国人不畏艰险,不畏挑战,相信自己能战胜困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青莲居士的座右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太白的放荡不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是李白的忧国忧民。在这一切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的是李白一路走来时身上散发的乐天的自信。他无论身处顺境与逆境都自信地走向远方。一把剑,一壶酒,足以震惊一个文坛。
历史的漫漫长河奔腾不息,而那些智慧、顽强、自信的炎黄子孙永不会被人忘记。放下承载着历史长河的《二十四史》,遥望明天,中华民族这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奔向中国人的中国梦!
【《二十四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二十四史》读后感08-24
论语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0-08
漂亮朋友读后感漂亮朋友读后感10-25
拿来主义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9-05
心灵捕手读后感《心灵捕手》读后感09-19
读后感03-24
读后感精选04-22
经典读后感03-30
[精选]《人生》读后感07-04